《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00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00字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00字1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
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学方面的教育。
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
《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
就作者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这样兴起的。
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
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消弱。
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
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搞达到更高的价值。
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
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
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
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
儒家,是一个主张“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善良本性。
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
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
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
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
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事高调。
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
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因为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
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
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
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如下: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3.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 (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4.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5.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
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6.“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7.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8.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 (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9.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10.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11.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
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
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
所以可以说,“农”是中国哲学的开始和延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平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中国哲学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不断地吸收消化,变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吸收”。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
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所以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人。
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给人以超乎现世,而科学逐渐瓦解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的哲学解决是入世与出世如何统一的难题,因而中国哲学提供给人类发展一个未来的方向。
冯友兰指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它。
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为了人成为人。
但中国哲学有他固有的弱点,首先他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统,思想大多杂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本书的摘抄笔记。
二、先秦哲学1. 儒家思想(1)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仁爱”、“礼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孟子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3)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法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2. 道家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提出“逍遥”的人生观,强调追求精神自由。
3.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和奢侈,提倡节俭。
4. 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汉代哲学1. 新儒家思想(1)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与人相互感应,人要顺应天意,实行仁政。
(2)王充思想:王充反对神学和迷信,主张理性思考,提出“自然无为”的观点。
2. 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先秦,汉代得到发展,主张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1. 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清谈”,探讨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2. 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哲学。
五、隋唐哲学1. 儒家思想(1)韩愈思想: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佛教和道教,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李翱思想:李翱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2. 道教思想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道派。
3. 佛教思想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多个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六、宋明哲学1. 儒家思想(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提出“天理”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天理”。
中国哲学简史(共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共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首先在此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们这个自由学习哲学的机会。
哲学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一个神圣的领域,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达到一定精神境界的人才开始学习哲学,哲学是对人思想的进一步提升。
如果一个人不懂哲学,那他的成就也就是有限的。
《中国哲学简史》是我读的第一本哲学书籍,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并给出简要讲解的书,重点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第一次体会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我对哲学的理解是志同相合的人对于他们整体思想的总结并加以理想化,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完善并发扬光大,每个哲学思想都有他们自身的载体,他们代表的是一类人对生活的反思和追求,他们都有自身的优点也有不足。
但相比我们这些普通人,他们思想中很多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于那些哲学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他们的思想,但我不建设盲目的去接受,必须要结合自身和现代思想加以反思,综合他们的哲学中的精华,使其成为我们思想中的一部分,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
哲学是一门对人生反思并追求的艺术,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我可以更好的体会哲学中的奥秘。
我是一名初学者,如果有对哲学的理解有误还请老师指导。
再次谢谢老师。
第二篇: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
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非全史在胸,克臻境。
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
”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
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
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
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哲学不仅仅是西方的一种传统。
在中国,也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哲学传统,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这本书《中国哲学简史》是哲学家冯友兰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思想。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孔子到朱熹的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强调的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接着是孟子和荀子,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性本善或本恶的问题,以及道德的起源和作用。
接着是道家和儒家,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精神境界。
接着是佛教和道教,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生死轮回、涅槃净土等问题,以及人类的解脱之路。
最后是朱熹和陆九渊,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理气论、心学等哲学问题,以及人类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注重精神境界、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善良、正义、平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哲学对中国人民的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很好的书,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思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中国哲学简史》一书,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一章 中国哲学精神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 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因为太关切哲学;宗教意识不浓,因为哲学意识太浓。 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 生活中,体验了那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出世哲学
• 我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 就是成圣,最高成就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儒家推行的是入世生活的智慧,这在论语里面已经详细的阐述。而道家的来自“隐者”,避世修行来成就自己。其实儒家 和道家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何谓知天命?难道不是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宇宙论 么?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自己的能力限线在哪里,更好的社会之中游刃有余,这体现到了孔子的出世思想。过来看 道家的老子,庄子,思想中无不渗透着入世思想。是站在更高更广阔的位置上来看入世,是为了更好的处理生活中的琐事表述思想的方式 C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A
D 语言障碍 B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看成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 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监狱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 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老子》,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每个民族都会在其文明发展的同时对人和世界的各种本体性问题发问,由是则产生了哲人。
不同民族的哲人思考的终极问题往往相同,但思考的方法,思想的表述则大相径庭,是以各民族的哲学之面貌多有不同。
西方各民族的哲学自希腊出,自其伊始就遵逻辑、重推演,思辩缜密,有严谨的哲学体系。
而东方的中国哲学,或重现象而轻规律,或以直观臆断代替逻辑推演,且见于零散的言语中而长时间没有成为体系——这一切都让西方人和了解西哲的中国人生疑:中国哲学是不是合理的、完善的哲学?中国哲人的思考方式有无可取之处?我亦有此疑,而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则使我读罢豁然开朗。
冯先生指出,在中国,哲学如宗教之于西方世界一样深深渗入社会、为常人所持。
是以一些哲人并不以自己为哲人,只于日常行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求构筑体系,是以有别于西方。
而中国哲人从直观处得哲思的哲学方法论极似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欧陆浪漫主义哲学家、诗哲所持之法。
较之拉丁语系诸语种,中文(尤其是先秦的文言文)无疑是一种微言大义、一言多意、拥有无穷“可能性”(海德格尔的概念)的语言。
现代西哲已开始反思其自苏格拉底诸贤时形成的“以逻辑证哲学”之法,认为以语言为代表的逻辑系统并不具备论述哲学的能力(而中国哲人早有“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义不可说”的观点)。
海德格尔们自成表意充满“可能性”的新概念而用括号“搁置”前人逻辑清晰的概念——而中国哲人早就在使用充满“可能性”的语言探讨哲学问题了。
可以说,中文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极大——既使中国哲学失之严密逻辑,又使其跳出逻辑的局限接触了另一些真理。
进一步看,拜语言所赐,中国哲学的直观认知之法于西哲传统上的理性思辨,恰似叔本华之于康德、黑格尔;孔子所赞许的“暮春而游”之境,也神似欧陆浪漫主义诗哲的追求。
所以,想研究中国哲学,不妨与西方浪漫主义哲学进行比较研究。
此余所得之一也。
有趣的是:与西哲的“先重逻辑、后弃逻辑”恰好相反,中国哲学的主体——儒学则在孔子的“零碎语录”式哲学后形成了宋儒的理学体系。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仅单纯地阐述了中国的哲学史,同时也在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系统的哲学史观。
下面是相关的中国哲学简史,欢迎欣赏与借鉴。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一是以人为本。
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
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
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
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
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
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
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
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本文是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仅单纯地阐述了中国的哲学史,同时也在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系统的哲学史观。
下面是相关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欢迎欣赏与借鉴。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一是以人为本。
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
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
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
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
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
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
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一、哲学探讨的问题———如何成为圣人:即获得终极幸福的人哲学是为了探究人如何成为人,知识是为了让人如何成为某一种人。
比如学习绘画是为了成为画家,学习医学是为了成为医者。
哲学则是为了成为心灵上最高成就的人。
中国比较普遍的哲学学派,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
儒家入世过多,道家则有入世亦有出世。
庄子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是为了增加知识,为道则是为了提高心灵的境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
意思是无形体的规律是道,有形的东西则是器具。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他就是圣人。
古时中国认为圣人应该是内圣外王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都是以身载道,他的生活即他的哲学。
作者冯友伦则认为:一个人应该对宇宙有着非常高明的认识,又能生活在社会之中。
二、中国哲学的特点———含蓄,尚农,爱自然中国文化崇尚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往往表达的思想不在言之中,而在言之外。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中国古代自以为中原乃世界的中心,外围是海。
所以用四海之内表示天下的意思。
士农工商,中国古代以地主和农民为最上。
所以反映出尚农,爱自然的哲学。
重农轻商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古代中国含蓄而基于直觉经验的哲学,不同于重商的西方基于推理演变的数理科学。
中国古代家族阶级复杂。
因而很多关于家族阶级关系的哲学出现,不管是老庄还是孔孟,都对父子,兄弟,君臣等关系有一套见解。
中国古代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孔子提倡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君臣有别。
孔子提倡仁和义,这里的仁和义都是针对人而言,所以孔子的哲学依赖于人类社会。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完整版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一、本书简述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二、收获和感悟一是以人为本。
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
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
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
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
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
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
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
”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
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
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
”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
“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精读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精读目录•Day 1 中国哲学的背景和儒、墨学说№1中国哲学的精神(一)什么是哲学?要了解中国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思想的形成,其实反映着人类内心深处不满足于现实,努力追求超脱于现实的一种渴望。
通俗地说,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这种反思亦是对于思考本身的思索。
(二)什么是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超脱于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听起来似乎是在追求成为圣人一样的人。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多被称为圣人的哲学家。
比如称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那么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所在,就需要关注中国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在中国哲学中有两股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即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就如同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思潮与浪漫主义思潮的关系。
儒家的“游方之内”(意为在尘世之中)显得比道家入世。
道家的“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后来两种思潮相互靠近,这些运动使得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人们试图在两极对立中寻求他们的整合,但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是中国哲学力图解决的问题。
№2中国哲学的背景毫无疑问,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一定是客观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共同作用的产物。
通过了解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是有所助益的。
首先,地理环境方面,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在很多中国哲学的论著中会用“普天之下,四海之内”来表示这个世界。
但是可能海洋国家的人民,比如希腊人,就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某一个海岛),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了呢。
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
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
因此,在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乃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它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以及他们所探索的人类的最深的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入门读物,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从儒家学说到道教、法家到性质论等各种哲学学派,并且重点介绍了主要学者及其著作。
本书开篇以“中国哲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为核心,结合秦汉两朝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对儒家学说的起源、内涵、发展及文化意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儒家百家论、关系学说、道教的基本思想、法家的发展历程、性质论以及现代思想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此外,还介绍了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两次重要革新: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另一次则是中国近代经历的思想变革。
随后,书中还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重点分析了书中的重要思想,像是仁政理想、家庭价值观以及历史性长期变化中的思考等。
此外,书中还对古今中外哲学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强调了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
最后,书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哲学思想仍然对如今的思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人们应该继续努力将其熟悉起来,通过深入的探索、认真的思考,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我的思想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书中深刻揭示了古今中外哲学之间的启示,从古至今,人们对真理追求的渴望从未改变,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有理性的洞穴家,他们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在某些程度上,为今日的人类思想提供了指引。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了未来建设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从古代哲学思想中获取营养,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文化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自己,拥抱智慧,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中国哲学小史》读后
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
在《中国哲学小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 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 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 选出而叙述之”。
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知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
出于以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先生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核心;以老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
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和核心观念,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提出了以下的看法:
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
它既入世而又出世。
有位哲学家讲
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
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
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
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以冯友兰的观点来看,中国哲学中一直是两种传统所并行的,即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态度。
正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探寻一种平衡,完善了中国人和精神内核:
“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
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
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
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
从这个关于中国哲学精神核心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已经完成了他本人新儒学思想的构建。
表面上看,这个表述是基于贯穿中国思想史历程的儒道两家的互补作出的综合评价,然而冯友兰随后提到。
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
但是并不肤浅。
这里提到的宋代的新儒家,恰恰是冯友兰自身“新理学”体系的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对于“入世”和“出世”和平和与统一的追求,既是中国哲学精神的核心,更是冯友兰先生在将程朱理学继承改造之后对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内圣外王”终极追求的演进。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小史》对于中国哲学的认知和表达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同情之了解”,而是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融于其自身“新理学”的体系中后作出的风格更趋统一的再现。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中,冯友兰先生提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
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划分来自于“觉解”。
“觉”就是自觉,“解”则是了解。
这种自觉的了解首先是知识的。
在这里,哲学的三条主线——即认识论、知识论和宇宙论被统一到了一种自我了解和反思的层次中去,这恰恰和开篇第一章中所提出的核心哲学观相对应,即“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中国哲学的作用或任务就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冯先生看来人的精神境界有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
值。
读完《中国哲学小史》一书,仿佛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思想海洋中畅游了一番。
耳边时时回荡着先哲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表述,或睿智机辩,或大巧不工,无不展示了在漫漫时间长河中中国人的思考与追求,引人遐思。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小史》固然是中国哲学史著中的精品,然而若不能知人论世,上溯冯先生执笔之时的精神面貌,便信以史书为史实,而全然不知作者于其中灌注的精神和风骨,岂不谬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
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水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非日能之,愿学焉。
此《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
”
然而先生如此大才,历经文革坎坷之后所著之《中国哲学史新编》,自称是写“自己在现有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竟而将一部中国千年思想史变成了一部阶级斗争史,将一部皇皇巨著弄得满目疮痍,岂不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