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专业名词解释、简答题
造林名词解释
造林名词解释
造林是指人为地在土地上种植树木,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防治土壤侵蚀、调节气候等目的的一种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造林名词解释:
1. 森林:指由树木组成的生态系统,树木的种类、分布、数量等因地区不同而异。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气候、水循环、土壤保持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2. 人工林:通过人工种植、管理和砍伐的林地,可分为经济林和防护林。
经济林是指种植经济作物的林地,如松、杉、桉等;防护林是为了保护水源、防治土壤侵蚀等而种植的树林。
3. 天然林:自然生长的森林,一般分为原始森林和次生林。
原始森林是指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经过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后重新生长的森林。
4. 森林保护:指采取措施保护现有森林资源,防止人为破坏,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火灾防控、森林资源监测等。
5. 森林培育:指通过人工干预,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包括造林、抚育、疏伐、更新等措施。
6. 恢复林地:指通过人工或自然手段,使已经退化或破坏的森林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力,包括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
- 1 -。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林种: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潜在生产力(气候生产力):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现实生产力:现实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物的总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综合。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生产力进为判断或预测。
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立地指数(site index)。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分类(site classification):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成的单位称为立地。
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site type),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森林立地条件类型(植物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的构成:主要是指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主导因子: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林业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的一致性,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的划分。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
森林营造技术试卷六 答案
森林营造技术 第1页,共4页森林营造技术第2页,共4页《森林营造技术》试卷六答案一、名词解释:10%1、防护林:以发挥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2、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
或森林立地生产力的高低。
3、工程造林:指的是把普通的植树造林纳入国家的基本建设规划,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国家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植树造林。
4、人工林结构: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
5、生态公益林: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二、填空题20%(每空0.5分)1、造林地类型有荒山荒地 、农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 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和已局部更新的迹地、低价值幼林地、林冠下造林地及疏林地四大类。
2、适地适树的途径有 选树适地、 选地适树 、 改树适地 、 改地适树 。
3、判断适地适树的标准,在量上通常可用__立地指数_和 _平均材积生长量 来衡量,在质上要求__成活 , _成林_ ,_成材_ 和 _具有一定稳定性__.4、混交林的类型有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 和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四种。
5、竹子的地下茎可分为 单轴散生型 、 合轴丛生型 、 混生型 等三种类型.6、穴植法造林的技术要求是 穴大根舒 、 深浅适度 、 根土密接 、 方向正确 。
7、当生态公益林混交林比例在___30%____(不含)以下时,综合造林合格率为零.8、马尾松植苗造林要求 根系舒展 、 深浅适度、 敲紧打实 、 方向正确 。
9、常见的造林地清理的方式有 全面清理 、 带状清理 、 块状清理 。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安全含水量:种子贮藏期间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水分百分率。
千粒重:气干状态条件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平均发芽速: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一般用日表示,发芽快的种子可用小时表示。
立地指数:一定基准年龄条件下,某种树种优势木的平均高。
是评价立地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压条育苗:将未脱离母株的枝条压入土中,或用其它湿润材料包裹,促使被压部位生根后,再从母树上切断,使之成为独立苗木的方法。
初植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也称造林密度。
采穗圃: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为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插穗或接穗而建立的良种种条繁育基地间作:是指在造林后的前几年,利用幼林行间空隙种植各种作物,既可合理利用土地,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又可起到以耕代抚,降低造林成本的作用。
花芽分化:林木每年形成的顶端分生组织,开始时不分叶芽和花芽,到了一定时期,它的芽要分成叶芽和花芽。
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生理成熟:当种子内部的营养物质已经积累到一定数量,种子胚已经具备发芽能力时候的种子,称之为生理成熟。
发芽率:发芽率是正常发芽的种子数与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比,发芽率高的种子质量好。
轮作:是在同一块苗圃地上,轮换种植不同树种的苗木或其它作物的栽培方法。
立地类型:也叫立地条件类型。
把立地条件和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所归并的类型,以便于按类型总结推广造林技术经验、按类型设计实施造林技术措施。
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为群状配置时候,在一小块状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与相距较远的密集种植的其它树种的小块状地相混交的方法。
伴生树种: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人工整枝:指人为地去除树冠下部的枯枝及部分活枝的抚育措施。
树种潜在分布区:指树种可以分布但目前尚未分布的区域。
种子批:同一树种、同一来源、同一采种时间、同一处理和同一贮藏方法的一批种子,称为一个种子批。
无性繁殖:利用树木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如根、枝、芽、叶等,培育出苗木的方法。
森林培育学自己整理.
森林培育学一、名词解释1、种源:是指某一批种子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
2、种子的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某些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暂时不能发芽或发芽困难的自然现象。
3、花芽分化: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水平以后,成花诱导激素和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顶端分生组织就朝成花的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花原基,再逐渐形成花,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4、轮作:是用生物的方法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肥力状况措施。
5、假植:是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进行暂时埋植,以防根系干燥,保护苗木活力。
6、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7、适地适树:就是指将树木栽植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地方。
即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林学特性与该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
8、种子的成熟:就是指受精后的合子发育成具有种胚和胚乳的过程(胚根、胚芽、胚茎和子叶)。
9、人工林:是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10、森林潜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11、种子园:由人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从一共同的细胞或植株繁殖得到的一群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或植株)或子代家系(经过子代测定后所选择出的优良子代)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而建立起来的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林木种子的场地。
12、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来表示。
13、半活期:指种子群体中50%种子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14、现实生产力:是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潜在生产力。
15、安全含水量:在贮藏期间,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含水量称为安全含水量。
16、千粒重:在气干状态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17、催芽: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其它物理、化学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森林培育学自己整理
森林培育学一、名词解释1、种源:是指某一批种子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
2、种子的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某些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暂时不能发芽或发芽困难的自然现象。
3、花芽分化: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水平以后,成花诱导激素和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顶端分生组织就朝成花的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花原基,再逐渐形成花,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4、轮作:是用生物的方法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肥力状况措施。
5、假植:是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进行暂时埋植,以防根系干燥,保护苗木活力。
6、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7、适地适树:就是指将树木栽植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地方。
即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林学特性与该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
8、种子的成熟:就是指受精后的合子发育成具有种胚和胚乳的过程(胚根、胚芽、胚茎和子叶)。
9、人工林:是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10、森林潜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11、种子园:由人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从一共同的细胞或植株繁殖得到的一群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或植株)或子代家系(经过子代测定后所选择出的优良子代)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而建立起来的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林木种子的场地。
12、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来表示。
13、半活期:指种子群体中50%种子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14、现实生产力:是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潜在生产力。
15、安全含水量:在贮藏期间,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含水量称为安全含水量。
16、千粒重:在气干状态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17、催芽: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其它物理、化学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人工造林名词解释
人工造林名词解释
人工造林是指人为地在原始或退化的森林地区或非森林地区进
行植树造林的一种活动。
通过人工造林,可以恢复或建立森林资源,提供木材、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
人工造林的过程包括选址、造林设计、苗木培育、土壤改良、植树造林和后期管理等环节。
选址时需要考虑土壤质量、气候条件、水源情况等因素。
造林设计主要包括种植树种的选择、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的确定等。
苗木培育是通过人工方法将树木从种子或幼苗阶段培育到适合移植的阶段。
土壤改良是为了改善土壤质量,提供树木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植树造林是将培育好的苗木移植到选定的地点,并进行适当的栽植和管理。
后期管理包括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保证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人工造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等。
此外,人工造林还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木材资源和创造就业机会。
造林绿化林业统计名词解释
人工造林:指在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和退耕地等其他宜林地上通过播种、植苗和分殖来提高森林植被覆被率的技术措施。
飞播造林:通过飞机播种,为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疏林地补充适当的种源,并辅以适当的人工措施,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其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的技术措施。
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对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实施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使其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的一项技术措施。
幼林抚育:造林后至郁闭期间对造林地进行的管理措施。
包括松土、除草、灌溉、割灌、施肥、间苗、除蘖、平茬和抹芽等。
目的在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林生长。
迹地更新:指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中空地上通过人工造林重新形成森林的过程,不包括林冠下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另外,采用更替方式改造低效林的面积也不包含其中,而按“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统计。
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亦称低价值人工林(低效防护林)改造面积或林冠下造林面积。
指对在树种组成、林相、郁闭度、防护功能等方面不合乎经营要求,林分质量次、生长慢、产量低、无培育前途或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林分进行改造,使其转变为能生产大量优质木材和其他多种林产品,并能发挥
出多种效益的优良林分的面积。
包括清除部分或全部原有乔木和灌木,引进目的树种。
重新造林、补播、补植等。
低产林改造面积,应以改造后实际面积计算。
如是当年改造,次年造林的面积,其面积应列入第二年统计。
预整地:。
森林培育学材料复习(参考)
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极性和再生: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
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2.森林立地(立地条件):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3.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4.树种生态学特性: 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
每一树种在千万年的长期进化中,形成各自的生态学特性。
5.树种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包括树种的形态学、解剖学和遗传特性。
6.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7.四绿工程:绿色城区\绿色乡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8.林分结构: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年龄结构。
9.林种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10.造林地整地:造林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
11.封山育林:是遵循森林演替规律,利用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恢复森林.12.林木分级:13.植苗造林与分殖造林:植苗造林又称栽植造林或植树造林,是以苗木作材料进行的一种造林方法。
以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
又称分生造林。
14.森林更新、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森林更新是森林持续发展与持续利用的基础。
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因其他自然灾害而消失后,在这些迹地上以自然力或人为的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叫做森林更新。
①人工更新:当年成活率>85%,3年保存率>80%②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补植补播后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人工更新标准;天然下种整地的,达到规定的天然更新标准。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森林立地:是按影响森林形成和生长发育的环境的异同所区分的有林地和宜林地地段。
2、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3、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4、 立地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5、 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6、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2]。
通俗讲就是把树栽植到最适宜其生长的地方。
所谓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天文、植被等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 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适宜的造林地[3]。
7、播种育苗:用种子播种繁殖所得的苗木称为播种育苗或实生苗。
8、抚育采伐:也称抚育间伐,是林分郁闭后直至主伐的期间,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而重复的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同时获取一部分木材的一种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9、择伐:是森林主伐方式之一,是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地、重复地、有选择性地采伐成熟林的树木和树群。
10、渐伐:是指为了在老林的(上方或侧方)庇护下而形成新林,在近乎单层的成熟林中进行的任何更新法。
具体是指成熟林伐区内2-4次逐渐地伐除全部林木。
11、皆伐:将伐区上的林木一次全部伐除或几乎全部伐除的主伐方式。
2、 填空题1.用材林树种选择的要求集中反映在 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可持续 等目标上。
2.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其中对树高生长的作用不显著(不大),对直径生长的作用是很明显,密度越大胸径越小 。
3.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一)幼年期 (二)青年期 (三)壮年期,(四)老年期。
林业专业知识笔试试题
林业专业知识笔试试题————————————————————————————————作者: ————————————————————————————————日期:ﻩ一、名词解释1、次生林: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自然演替形成的森林。
2、林种:根据森林的不同培育目的而区分的森林种类,我国《森林法》规定了五大类,即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林种结构:是指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类型森林的组合构成,是森林资源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
3、植物分类单位(阶元):植物分类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
在各级单位之间,有时因范围过大,不能完全包括其特征或系统关系,而有必要再增设一级时,在各级前加亚(Sub)宇,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
对整个植物界分成多少门,在门下设多少纲,就其分类法不同也就不一致。
4、立地条件:在林业生产中,影响树木或林木的生长发育、形态和生理活动的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各种外部环境条件的总和,称为立地。
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即立地条件。
5、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6、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7、林业三地位:温家宝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坐了精辟概况,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
8、小班:是内部特征基本一致,与相邻地段有明显差别,是森林资源清查和经营利用的基本单位。
9、湿地::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底层土主要是湿土;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营林技师造林工复习参考题
营林技师造林工复习参考题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造林学:是论述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2、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是指具有相似的立地条件的许多造林地段的总和。
3、人工林:是指在无林地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造林,在迹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上人工更新,在低产低效林地上人工改造所营建的森林。
4、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5、纯林:通常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6、混交林:通常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7、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纳入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造林。
8、乡土树种:指天然分布在某一地区的树种。
用乡土树种造林容易成活。
我市有马尾松、杉木、楠竹、香樟等乡土树种。
9、森林结构:指组成森林的林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格局。
森林结构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
10、造林密度:指造林时单位面积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穴数,又称初植密度。
11、造林地种类:简单地说,就是造林地环境状况的种类,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农耕地及四旁地、迹地等。
12、主导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确定。
13、森林生产力: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生物量称为森林生产力。
14、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15、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16、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
按照防护林对象和目的不同,又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路林和护岸林等。
17、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18、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造林学试题及答案(二)
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考试科目:造林学一、解释概念(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10分)1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
2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上进行造林的方法。
3林种:根据森林发挥的功能不同可把森林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简称林种。
4造林密度: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时单位面积上最初栽植的株数或播种穴数。
5立地:是指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二、填空(在每个括号内填入一个正确的答案,本大题共10小题,每个括号1分,总计20分)1.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把树种分为全期生长和前期生长类型,落叶松属于(全期生长类型),红松属于(前期生长类型)。
2.造林整地包括(造林地清理)和(土壤翻垦)两项内容。
3.立地的组成因子包括:(气候)、(植被)、土壤、地形和水文因子。
4.立地指数法是采用林分(标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
5.人工林五大林种为: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经济林。
6.经济林树种的选择要考虑早食性、(丰产性)、(优质性)。
7.造林密度较大的林分郁闭时间来临的较(早)。
8.混交林中树种间关系的实质为(生态关系)。
9.植苗造林成活的关键为(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
10.混交林中的树种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
11.混交方法包括株间混交、(带状混交)、不规则混交、(星状混交)、行间混交、(植生组混交)、块状混交。
12.穴植法是在经过整地的造林地上挖穴栽植苗木的方法,其栽植过程可概括为一句话,即(三埋两踩一提苗)。
三、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1.树木开花过程属于(A)过程。
A、发育;B、生长;C、生长和发育;D、再生2.树木在花芽分化前的生长为(A)。
A、营养生长;B、生殖生长;C、发育;D、个体生长3.停止农业利用一定时期的土地称( B )A、四旁地;B、撩荒地;C、荒山荒地;D、农耕地4.下列林分中属于特种用途林的是( C )。
森林经营技术第三版课后答案
森林经营技术第三版课后答案一、名词解释:森林营造技术:研究人工林营造和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二、填空:1.《森林营造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的 (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与专业性强的特点,它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肩负着林产品物质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
)3.《森林营造技术》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技能。
故学习方法上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简答:1.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在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现在,我国林业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国家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相继实施,把植树造林放在了突出的重要位置。
我国建立的六大生态工程建设都与森林营造技术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大力开展营造林事业,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土生态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森林营造技术》有何特点?它与本专业其它学科有何联系?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属于栽培学范畴。
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与专业性强的特点:以有关部门植物、土壤、气象、树木、生态、植物生理、林木病理、昆虫、森林计测、林木遗传育种及林木种苗方面知识等为其基础。
3.谈谈如何才能学好《森林营造技术》?《森林营造技术》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区性。
故学习方法必须循序渐进,善于将有关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本课程的学习之中,在生产实践中学习与提高,虚心请教,多观察,多分析,勤思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达到融会贯通。
4.简述森林营造应注意那些问题?森林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问题;森林培育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森林的自然化培育和集约化培育的关系问题;森林培育与其他产业和工程的配合关系问题。
植苗造林名词解释
植苗造林名词解释
植苗造林是指通过种植苗木来进行林木的人工造林活动。
通常包括以下名词解释:
1. 植苗:指将树木的苗木种植到土壤中。
2. 造林:指通过人工种植树木来建立森林区域。
3. 苗木:指已经生长出具备较高成活能力的树木种子,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培养而成的小树苗。
4. 人工造林:指人们通过人工种植苗木进行的森林区域的建立。
与天然更新相对应,采取种植苗木的方式。
5. 土壤:指地面上的表土,其中包含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其他生长条件。
6. 成活能力:指苗木在种植后能够存活的能力。
苗木的成活能力受到苗木本身的健康状况、适应性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7. 生长条件:指苗木正常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等因素。
8. 天然更新:指森林的自然更新过程,即通过自然种子传播、萌芽等方式实现新一代树木的生成与生长。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理解植苗造林活动的基本概念与过程。
造林专业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01.根瘤:豆科植物的根上有各种形状的小瘤状突起称为根瘤。
它是由活在土壤中的根瘤细菌侵入到根内而产生的。
02.芽: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就是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
03.完全叶: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叫完全叶。
04.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05.两性花:是一朵花中,不论花被存在与否,雌蕊和雄蕊都存在而正常发育的花。
06.花序:多数植物的花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花轴上称为花序。
07.真果:植物的果实纯由子房发育而成,这种果实称为真果。
08.聚花果:由整个花序发育形成的果实称为聚花果。
09.子叶留土型幼苗:种子萌发时胚轴不发育或不伸长,只是胚轴和胚芽迅速向上生长,形成幼苗的主茎,而子叶始终留在土壤中,这种方式形成的幼苗称为子叶留土幼苗。
10.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称为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植物由种子萌发经幼苗、幼树发育到开花结果最后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发展规律11.原生质体:是由原生质组成的,原生质是细胞内具有生命活动的物质的总称。
12.植物组织:植物在个体发育中经历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过程。
形成了具有各种不同功能和不同形态构造的细胞。
通常将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功能相同、形态构造相似的细胞群称为植物组织。
13.维管组织:在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器官中,有一种以输组织为主题,由输导、机械、薄壁等几种组织组成的复合组织称为维管组织。
1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5.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壤的干重。
16.土壤结构体:是各级土粒由于不同原因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土片等土壤实体。
17.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
18.毛管悬着水:毛管悬着水是与地下水无联系,由毛管中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象悬在土壤中一样,故称为毛管悬着水。
19.土壤刨面: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森林培育学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8*3分)1.立地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2.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3.防护林: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4.立地指数:又称地位指数。
是指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5.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xx数量。
6.林种:指森林的种类,按其功能可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7.插条造林: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枝干,根,地下茎等)直接栽种在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8.人工林: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9.混交林:是相对于纯林而言的森林或造林模式,指多个树种(如针阔混交林)组成的林分。
10.植苗造林:指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1.分植造林:又称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12.混交比例:指造林时每一树种的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百分比。
13.RGR:即相对生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重量或体积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14.用材林:以采伐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种植点的配置:指在人工林造林中,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排列方式。
分为形状配置和群状配置。
(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16.极性与再生:极性:指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是林木分化的基础。
一般茎的极性较强,根和叶极性很弱或不明显。
再生: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信息性为基础。
17.主要树种:在混交林模式中,人们栽培的目的树种,是相对于伴生树种而言。
18.经济林:以生产除了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01.根瘤:豆科植物的根上有各种形状的小瘤状突起称为根瘤。
它是由活在土壤中的根瘤细菌侵入到根内而产生的。
02.芽: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就是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
03.完全叶: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叫完全叶。
04.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05.两性花:是一朵花中,不论花被存在与否,雌蕊和雄蕊都存在而正常发育的花。
06.花序:多数植物的花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花轴上称为花序。
07.真果:植物的果实纯由子房发育而成,这种果实称为真果。
08.聚花果:由整个花序发育形成的果实称为聚花果。
09.子叶留土型幼苗:种子萌发时胚轴不发育或不伸长,只是胚轴和胚芽迅速向上生长,形成幼苗的主茎,而子叶始终留在土壤中,这种方式形成的幼苗称为子叶留土幼苗。
10.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称为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植物由种子萌发经幼苗、幼树发育到开花结果最后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发展规律11.原生质体:是由原生质组成的,原生质是细胞内具有生命活动的物质的总称。
12.植物组织:植物在个体发育中经历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过程。
形成了具有各种不同功能和不同形态构造的细胞。
通常将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功能相同、形态构造相似的细胞群称为植物组织。
13.维管组织:在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器官中,有一种以输组织为主题,由输导、机械、薄壁等几种组织组成的复合组织称为维管组织。
1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5.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壤的干重。
16.土壤结构体:是各级土粒由于不同原因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土片等土壤实体。
17.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
18.毛管悬着水:毛管悬着水是与地下水无联系,由毛管中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象悬在土壤中一样,故称为毛管悬着水。
19.土壤刨面: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20.土壤缓冲作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后,土壤具有低抗变酸和变碱而保持PH 稳定的能力,土壤缓冲作用或缓冲性能。
21.地面净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表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与本身发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
22.绝热变化:气象学上,对于任一空气团与外界之间无热量变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称。
23.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主要决定于温度。
24.气团:在水平方向上仍然存在着物理属性(温度、湿度、稳定度等)比较均匀,垂直方向变化比较一致的一大块空气,称为气团。
25.锋:当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在它之间形成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过渡带的宽度与大范围的气团相比显得很狭小,可近似看成是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
锋面两侧气团的性质差异很大,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发生激烈的变化。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
习惯把锋面与锋线3统称为锋。
26.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简答题:1、种子萌发的过程:答:具萌发力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胚由休眠状态转入活动状态,开始萌发生长,形成幼苗,这个过程称为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时,首先吸水膨胀,胚细胞迅速分裂、生长、胚根突破种皮从种孔伸出,迅速向下生长在土壤中形成根系,然后胚轴活动(伸长或不伸长)使子叶出土或留土,胚芽生长形成地上部分的主茎和叶。
这时种子的胚成长为幼苗。
2、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答:(1)土壤空气与根系:植物根系生长发育要求的氧气来自土壤,若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小,根系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2)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植物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所需氧气主要由土壤空气提供,缺氧时,葡萄糖酒精发酵,产生酒精,会使种子受害。
(3)土壤空气与微生物活动:土壤空气影响微生物活动,从而影响有机质转化。
(4)土壤空气状况与作物抗病性:3、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组成的主要差别:答:(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可能高于大气(5)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4、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答:(1)土壤质地:质地由砂质向粘质变化,阳离子交换量逐渐增大。
(2)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其阳离子交换量高,保肥力强。
(3)无机胶体类型(4)土壤酸碱性。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答:(一)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养分较完全(2)促进养分有效化(3)提高土壤保肥性(4)提高土壤缓冲性(5)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二)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
(2)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
(3)全球碳平衡的重要碳库。
(三)其它方面作用:腐殖酸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有利于植物生长。
6、腐殖质的形成过程:答: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一类性质稳定,成分、结构极其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称为腐殖化作用。
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碳合物;通过微生物对这些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作用及反复的循环,增殖微生物细胞;通过微生物合成的多酚和醌或来自植物的类木质素,聚合形成腐殖物质。
7、我国的季风环流特点:答: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海岸,濒临太平洋西部并深入大陆腹地且有地形复杂的高原,海陆间热力差异和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使我国季季风环流极为显著。
我国的季风属于东亚季风。
冬季,大陆上为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海洋上有阿留申低压,因此盛行干燥寒冷的西北风、北风和东北风,即冬季风,天气以寒冷晴朗而又干燥为主。
夏季,大陆上是印度低压,海洋上被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因此盛行温暖湿润的西南风、南风、东南风,即夏季风,造成潮湿多云雨的天气。
我国西南地区还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春、秋季节是冬夏季风转换时期,天气多变,春季尤为突出,秋季相对稳定些。
8、森林植物由那些成分组成:答:1、林木2、下木3、幼苗和幼树4、活地被物5、层间植物。
此外,在森林内从土壤到林中空气,从林木的根际到叶面,都存在着许多微生物,有的还集结成群落。
它们能分解林内的生物残体,或成为病害的源泉,或者影响根系的吸收。
在森林生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9、树木高生长类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一般根据一年中高生长期的长短,把树种分为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两种。
(一)前期生长类型(又称春季生长类型)这类树种的高生长期及侧枝延长生长期很短,多数为1-3个月(北方树种1-2月,南方树种1-3个月)而且每年只有一个生长期,一般到5-6月高生长即结束。
前期生长类型的特点是:春季开始生长时,高生长经过极短的生长初期即进入速生期,但速生期也比较短,之后便很快停止生长。
以后主要是叶的生长,如叶面积的扩大,新生的幼嫩枝条逐渐木质化,出现冬芽,根系和直径继续生长、充实冬芽并积蓄营养物质。
(二)全期生长类型:全期生长类型的树种,其高生长持续在整个生长季节(北方3-6个月,南方6-8个月,有的达9个月以上)。
全期生长类型的特点是:高生长在生长季节中不停止,而叶的生长,新生枝条的木质化等是边生长边进行,到秋季达到充实木质化、安全越冬全期生长类型树种在一年中也会出现1-2次生长暂缓期,有时是停滞状态,但不形成顶芽。
10、简述林木个体各生长阶段的特点:答:林木要经过四个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
从林木结实规律出发划分各生长发育阶段为:(一)幼年期:指从种子萌发时开始,到植株第一次开花结实为止。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营养器官生长迅速,即树体扩大,个体可塑性大,对环境适应能力加强。
(二)青年期:从第一次结实后,经3-5年为止。
青年期树体主要是营养生长,积累营养物质,仅有少量营养被分配给开花结实消耗,所以结实量少,种子发育差,空粒较多,树体有一定的可塑性。
(三)成年期(壮年期)从11、开始大量结实起,到结实开始衰退为止,林木在这个阶段年龄增大,可塑性减少至消失,树种特性稳定,营养生长(主要是直径增长)和生殖生长逐渐协调,对光照条件要求高、结实量逐渐增多,在树体稳定生长同时,把大量营养分配给果实发育消耗、分化花芽,所以种子产量高,质量也好。
(四)老年期(衰老期)从结实量大幅下降开始,到植株自然死亡止。
树木到了老年期,代谢作用逐渐减弱,生长极缓慢、枝梢出现干枯,结实量大幅下降至停止,种子质量也差,树体可塑性消失。
12、人工林为什么比天然林生产率高?答:因为(一)人工林通过集约经营措施,如选育良种、适地适树、密度管理等,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二)人工林的产量较高,一般较好的天然林达到成熟年龄时,单位面积积蓄积量每公顷200-300立方米,而较好娥人工林单位面积积蓄积量可达每公顷300-400立方米,一般同树种,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生产量可比天然林大5-10倍。
(三)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通过认真选择树种,确定合理群体结构及抚育管理等技术措施,使林木个体生长均匀,而不易分化,木材规格与质量比天然林稳定。
因此,提高人工造林技术水平,日益增加人工林的比重,充分发挥人工林优势。
13、人工林一般经过哪几个生长发育阶段?答:人工林可划分为五个生长发育阶段(一)幼林成活阶段,从造林起到停止补植为止的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幼树恢复生机并加强其愈伤发生新根、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能力,以适应造林地的新环境。
(二)幼林郁闭前阶段,从苗木成活、种子发芽成苗后,地上地下部分进入快速生长,到逐渐进入郁闭形成林木时为止,称幼林郁闭前阶段。
其特点是:每个成活的植株已基本上适应外界环境,幼林稳定性显著增强。
为了提早郁闭,应人为地为幼林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外界条件,即加强幼林抚育管理。
(三)成林阶段(林木分化阶段)其特点是:树冠的特征和树干的粗度开始明显分化,甚至产生自然稀疏。
(四)壮龄阶段:其特点是:林木抗逆性强,直径旺盛生长。
(五)成熟阶段:其特点是:林木达到栽培目的,具有一定的规格(一定的高度和粗度)和最大的林木蓄积量。
14、林木分化开始出现在什么时候?引起林木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林木分化不论在人工林或天然林中都是普通存在的,是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分化现象一般在幼苗、幼树时期已有表现(幼苗幼树稠密生长地快),而人工林最明显的是在郁闭之后间伐之前之一时期。
引起林木分化的主要原因:一是林木个体之间的遗传特性差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二是各林木个体所处的小环境不完全一样。
15、造林基本技术措施是什么?答:人工林具有多种效益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
为了达到造林目的,必须采用适当的造林技术措施。
根据林木生长发育规律和多年的造林经验,我国在造林工作中提出了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细致整地、合理结构、精细种植,抚育保护等六项造林基本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