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之数字媒体艺术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尼葛洛庞帝、马诺维奇论数字媒体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认为媒介不再是信息而是比特。列夫马诺 维奇在《新媒体的语言》一书中提出了”软件媒介“的理论。软件媒介的特征就是可计 算、可编程。他认为在计算机时代里,电影以及其他已经成熟的文化形式,已经真切的 改变了程序代码。他还总结了新媒介的5条基本原则: 媒介可以改变可编程的数字媒 介; 新媒介在表现层和编程层具有模块性,因此,新媒介都是一些元素的结合; 数 字编码和模块化允许自动化的制作、操作和访问媒介;4旧媒介的重造依赖于原始的物 体,而新媒介具有可变性,也就是说他允许读者可以选择性的组合要观看的内容;5文 化的电脑化逐渐对不同的文化类别进行了转换和融合。
对于数字媒体的研究,也就是对于信息传播渠道进行的媒介分析,而对于数字媒体艺 术的研究,则应该涵盖“说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和“对 谁说”(受众分析)的内容。拉斯韦尔模式将信息传播过程看成一种单项非循环的过程, 忽略了信息反馈的要素。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贝尔实验室的数学家香农与韦弗提出了传
麦克卢汉将人类传播历史中的环境特征、主要媒介、文化特征等集合起来得到一个历 史演变的三大阶段“部落化-----脱部落化-----再度部落化”这样三个阶段。
麦克卢汉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对20世纪生活的观念,他对传播科技 方面的发明或进步便是变革的动力和补考修正和完善。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影响 了当代人的追求。此外,它重新认识了媒介的性质,强调了媒介自身作用,对媒介的内 容和媒介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综合的考察。这个理论的贡献主要是使人们能共充分认识到 媒介的性质和特点,媒介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到媒介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来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的。这种超越传统的对媒介的理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 发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加拿大的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推翻Fra Baidu bibliotek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 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了“媒介是人体 的延伸”、“媒介即信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而媒介传递的是什么特定内容,反倒无关紧 要。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他认为,新的电子媒介延伸了人的 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打破了旧的时空概念,整个世界似 乎浓缩成了“地球村”。
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 “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
它的主要观点是: 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梅罗维茨最后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 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遗忘界限分明的社会角色现在都变得模糊了。
保罗利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中回顾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他认为,在新一轮信息 时代来临时,权力结构将面临巨变,数字时代打破了中央集权形态,个人角色变得更加 重要了。在利文森出版的另一本书《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中提出的所谓的 “软媒介决定论。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 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的中心论相提并论,除非他是对语言烦人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 行的代替。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史
媒体发展史与数字媒体基础
1.2媒介理论研究与数字媒体
1.2.1斯韦尔的5W和香农-韦弗模式
虽然人类传播历史悠久,传播学却是20世纪30年代才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美国传 播学家、传播学的创始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了《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 文并提出了著名的传播构成的“5W模式”,即传播构成必须包括:信息的“传播主体” 说话者(Who)、“传播内容”(What)和“传播对象”(Whom)。Which Channel 是 传播渠道、管道和方式。经由一定传播媒介把信息送达传播对象之后引起的某种效应就 是“传播效果”。
1.2.4梅罗维茨和利文森的媒介研究
麦克卢汉也被称为数字媒介理论的先行者和鼻祖。而在信息时代,梅罗维茨和利文森成 为当代研究媒介形态代表人物。
美国学者梅罗维茨在其1985年的著作《消失的地狱: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书中提出了,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标志着传播模式研究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了大众传播过 程模式,标志着大众传播看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
1.2.3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
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它的第一位专题研究者是加拿大学者英尼 斯,他出版了两本著作《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论证了一个基本观点:一种 新的媒介(包括广义的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他还把 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技术作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抨击知识的机械倾向。 改变了传播学中以信息内容研究为中心的传统,开拓了没媒介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 关系研究的新领域。
播的数学模式。香农认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包括6个必要的
组成部分:信息来源、 编码器、信息、通道、解码器、接收器。
香农-韦弗模式属于传播学的技术控制论学派。维纳发表了《控制论或动物和机器的控 制与通信》和《人有人的用处》奠定了控制论的理论基础。1949年,香农的论文《通 讯的数学理论》被视为信息论的奠基之作。他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传播,定义了“信息” 的概念: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的东西。他为此提出一个机器对机器或人 -机-人通信的传播模式,从信源到信宿的“5W+噪音传播模式”。将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推进了一步。但该模式仍然是一个基于无线电通信研究的技术信息传播模式,忽视了信 息内容、传播效果、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2.2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施拉姆被称为“现代大众传媒学之父”。在媒介理论方面,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 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他认为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流程 的渠道和工具,它起着承载、传递信息给受众的作用。他提出了传播学的循环模式。
所谓编码,就是讲 意义或信息转化为符号的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所谓编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该模式的中心是 媒介组织,他也集编码者,译码者和解码者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