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二章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课件二

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01
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 ;多样性 ;动态性 ;可控性 ;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员工对组织的 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独特性。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
05
倾向性。
性质:1、组合性。是一组心理特性的有机组合。
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结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整体结构系统,它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所组成。
主观内在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方面因素。
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又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
01
02
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
行为规律的模式
所谓行为就是人的不同反应主要取决两个大类的影响:一类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各种特征,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的外部环境等。因此用函数关系式高度概括为一个行为的理论模式: 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B=f (Pa、b、c·Em、n、o…) 公式中:B表示人的行(Behavior); F表示函数关系(function); P表示人员的主观特征个性(Personality); a、b、c……表示人的知觉、能力、性格、价值观、气质等主观特征; E表示所处的客观环境(Environment); m、n、o……表示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世界大环境等。
气质及其差异与类型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01
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 ;多样性 ;动态性 ;可控性 ;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员工对组织的 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独特性。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
05
倾向性。
性质:1、组合性。是一组心理特性的有机组合。
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结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整体结构系统,它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所组成。
主观内在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方面因素。
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又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
01
02
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
行为规律的模式
所谓行为就是人的不同反应主要取决两个大类的影响:一类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各种特征,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的外部环境等。因此用函数关系式高度概括为一个行为的理论模式: 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B=f (Pa、b、c·Em、n、o…) 公式中:B表示人的行(Behavior); F表示函数关系(function); P表示人员的主观特征个性(Personality); a、b、c……表示人的知觉、能力、性格、价值观、气质等主观特征; E表示所处的客观环境(Environment); m、n、o……表示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世界大环境等。
气质及其差异与类型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物为俄国生理 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
即习得条件反射包括了建构条件刺激与无 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使中性刺激物(条 件刺激物)拥有无条件刺激物的性质。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条件反射是人为了影响环境 而作出的反应,换言之,操作条 件反应是行为(反应)先于刺激产 生的,刺激是行为的结果。
➢自控(Self-monitoring)是指个体 能够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 的能力。
➢自控水平不同的个体差异及其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2 能力差异
所谓能力( ability), 是直接影响活动 效果,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认为能力可包括两大类内容: 科学 智能(physical ability)和情绪智能 (intellectual ability)。
✓ 第二,一般最大性测验都会有时间限制。 ✓ 第三,人们可以进行类似题项的训练, 以期望
在测评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成绩。 • 典型的最大性测验类似高考。 在研究生入
学考试、公务员考试中也是采用的最大性测验。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典型性测验 所谓典型性测验 (type test),
是指在测评中, 让被试尽可能真实 地反应自己的意向, 然后根据反应 结果区到被试类型, 此类测评称为 典型性测验。
➢不同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所表现出的人格差异 及其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3)自尊(Self-esteem) •
➢自尊(Self-esteem)指的是人们喜 爱或不喜爱自己的程度。
➢自尊心强、弱程度不同导致的个体差 异及其影响
即习得条件反射包括了建构条件刺激与无 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使中性刺激物(条 件刺激物)拥有无条件刺激物的性质。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条件反射是人为了影响环境 而作出的反应,换言之,操作条 件反应是行为(反应)先于刺激产 生的,刺激是行为的结果。
➢自控(Self-monitoring)是指个体 能够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 的能力。
➢自控水平不同的个体差异及其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2 能力差异
所谓能力( ability), 是直接影响活动 效果,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认为能力可包括两大类内容: 科学 智能(physical ability)和情绪智能 (intellectual ability)。
✓ 第二,一般最大性测验都会有时间限制。 ✓ 第三,人们可以进行类似题项的训练, 以期望
在测评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成绩。 • 典型的最大性测验类似高考。 在研究生入
学考试、公务员考试中也是采用的最大性测验。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典型性测验 所谓典型性测验 (type test),
是指在测评中, 让被试尽可能真实 地反应自己的意向, 然后根据反应 结果区到被试类型, 此类测评称为 典型性测验。
➢不同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所表现出的人格差异 及其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3)自尊(Self-esteem) •
➢自尊(Self-esteem)指的是人们喜 爱或不喜爱自己的程度。
➢自尊心强、弱程度不同导致的个体差 异及其影响
02组织行为学经典课件

研究的基本问题 研究目的 研究结论
四川理工学院 杨春
三、态度、价值观与行为
1、态度
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 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态度特征
对行为的 影响
形成过程
社会性、针对性、协调性、 间接性、稳定性、变动性
影响认知与判断 影响人的忍耐力 影响行为效果
服从 同化 内化
四川理工学院 杨春
2、价值观
升华、固执、合理解释、回归、 对抗、放弃、改变行为、改变目标
平常提醒、 改变情境、 容忍态度、 精神发泄
四川理工学院 杨春
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的热 爱。20.11.1520.11.15Sunday, November 15,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0:44:0100:44: 0100:4411/15/2020 12:44:01 AM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0年11月15日星 期日12时44分1秒00:44:0115 November 2020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12时44分1秒上 午12时 44分00:44:0120.11.15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1520.11.1500: 4400:44:0100: 44:01Nov-20
个体心理特征 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经常的、稳定的、具有
决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 活动和行为
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能力: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四川理工学院 杨春
五、行为挫折
产生原因 反应 应对方法
客观;自然、社会 主观:个人生理特征、抱负水准、容忍力
四川理工学院 杨春
三、态度、价值观与行为
1、态度
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 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态度特征
对行为的 影响
形成过程
社会性、针对性、协调性、 间接性、稳定性、变动性
影响认知与判断 影响人的忍耐力 影响行为效果
服从 同化 内化
四川理工学院 杨春
2、价值观
升华、固执、合理解释、回归、 对抗、放弃、改变行为、改变目标
平常提醒、 改变情境、 容忍态度、 精神发泄
四川理工学院 杨春
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的热 爱。20.11.1520.11.15Sunday, November 15,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0:44:0100:44: 0100:4411/15/2020 12:44:01 AM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0年11月15日星 期日12时44分1秒00:44:0115 November 2020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12时44分1秒上 午12时 44分00:44:0120.11.15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1520.11.1500: 4400:44:0100: 44:01Nov-20
个体心理特征 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经常的、稳定的、具有
决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 活动和行为
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能力: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四川理工学院 杨春
五、行为挫折
产生原因 反应 应对方法
客观;自然、社会 主观:个人生理特征、抱负水准、容忍力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3)随着经济的发展,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M=EPV
• 其中:M——激励强度; E——期望值;
P——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成功概率);
V——目标效价,指达到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大小
• 应用: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a)图为传统观点;(b)图为赫兹伯格的观点。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1)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 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2)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上级的赏识、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满足,使当 事人得到深刻的激励,因为它来自工作本身,被称作内在激励。而工 资、奖金、福利等则缺乏激励深度,这被称作外在激励。
• 所谓激励,就是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 ,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巨大贡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我们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
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 (2)马斯洛将各类需要研究得很细,指出了每一类需要的具体内容,
• 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
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 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 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 正强化和负强化 • 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 • 应用: (1)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2)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3)及时反馈。 (4)应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M=EPV
• 其中:M——激励强度; E——期望值;
P——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成功概率);
V——目标效价,指达到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大小
• 应用: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a)图为传统观点;(b)图为赫兹伯格的观点。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1)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 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2)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上级的赏识、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满足,使当 事人得到深刻的激励,因为它来自工作本身,被称作内在激励。而工 资、奖金、福利等则缺乏激励深度,这被称作外在激励。
• 所谓激励,就是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 ,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巨大贡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我们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
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 (2)马斯洛将各类需要研究得很细,指出了每一类需要的具体内容,
• 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
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 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 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 正强化和负强化 • 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 • 应用: (1)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2)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3)及时反馈。 (4)应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课件

研究领域和目标
研究员工行为、工作满意度、团队合作、领导力等,旨在提供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 理策略。
个体行为
个体行为的定义
个体在组织中展现出的行动和 决策,受到个体心理学和生理 学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学和生理 学影响个体行为
认知、情绪、动机、人格特质、 生理需求等因素对个体行为产 生重要影响。
个体行为的类型和应 用
决策制定
1
决策制定所需的信息
2
决策者需要获取和分析各种信息,包括
内部数据、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的情报。
3
决策制定的基本步骤
问题识别、信息收集、评估选择、方案 实施和后续评估等是决策制定的基本步 骤。
决策制定的评估和修正
为了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决策者需要对 决策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
领导与管理
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PPT课件
介绍《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的PPT课件,包括组织行为学的概述、个体行为、 组织与环境、组织模型、决策制定、领导与管理等内容。
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研究员工个体和集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以及如何影响员工绩效和组织效果的学科。
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
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原则,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促进员工的发展和满意 度。
包括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 工作压力等,用于评估和提高 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幸福感。
组织与环境
1
组织对环境的依赖
组织需要依赖外部环境中的资源、支持和市场机会,才能生存和发展。
2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组织的战略、结构和绩效。
3
如何优化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员工行为、工作满意度、团队合作、领导力等,旨在提供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 理策略。
个体行为
个体行为的定义
个体在组织中展现出的行动和 决策,受到个体心理学和生理 学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学和生理 学影响个体行为
认知、情绪、动机、人格特质、 生理需求等因素对个体行为产 生重要影响。
个体行为的类型和应 用
决策制定
1
决策制定所需的信息
2
决策者需要获取和分析各种信息,包括
内部数据、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的情报。
3
决策制定的基本步骤
问题识别、信息收集、评估选择、方案 实施和后续评估等是决策制定的基本步 骤。
决策制定的评估和修正
为了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决策者需要对 决策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
领导与管理
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PPT课件
介绍《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的PPT课件,包括组织行为学的概述、个体行为、 组织与环境、组织模型、决策制定、领导与管理等内容。
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研究员工个体和集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以及如何影响员工绩效和组织效果的学科。
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
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原则,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促进员工的发展和满意 度。
包括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 工作压力等,用于评估和提高 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幸福感。
组织与环境
1
组织对环境的依赖
组织需要依赖外部环境中的资源、支持和市场机会,才能生存和发展。
2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组织的战略、结构和绩效。
3
如何优化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归因理论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精品课件 10
(一)知觉者因素
• 态度 • 价值观 • 动机、需要 • 兴趣 • 经验 • 期望 • 个性特点
精品课件 11
小资料2-1:关注点
• 一个生产皮具的企业出了问题,要寻找问题的根源,要 求各部门的主管参加诊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 开发部主管说生产部门不按设计的样品来做,生产出来 的产品达不到设计要求标准的50%;
• 认知结构
•
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到“内”“外”
精品课件
14
(二)知觉对象因素
• 包括运动、新奇、对比、声音、背景、临近、大小、 重复等。
• 大小法则:尺寸、空间越大,则越容易引起注意、重 视。
• 强度法则:强度越高,则越容易被感知。 • 对比法则:与背景相反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物最
容易被感知。 • 动感法则: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易于被感知。 • 重复法则:经常重复的事物比只出现一次的事物更容
精品课件 36
• 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 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 考价值。
精品课件 37
(三)晕轮效应
• 一个经理与下属的故事: • 一起购办公用品+一包烟; • 看望生病的同事,一起买水果、点心+先尝尝。 ✓ 贪小便宜--我炒你鱿鱼。
• 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中国人则问:真棒!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鱼!请问这种鱼怎么做
好吃?清蒸还是红烧?
精品课件
44
• 德国人出版了关于这种鱼的经典著作,并建立了 一整套相关学科,开发了这种鱼的转基因品种。
• 日本人形成了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并占领了高份 额的全球市场。
组织行为学课件

• (2)语词流畅(word fluency, W),语言迅速反应的能力; • (3)数字运算(number, N),迅速正确计算的能力; • (4)空间关系(Space, S),方位辨别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 • (5)联想记忆(associative memory, M),机械记忆能力; • (6)知觉速度(perceptual speed, P),凭知觉迅速辨别事物
• 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能力,适宜于 做出决策。
• 空间视知觉:方位辨视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室 内装饰。
• 记忆力:保持和回忆过去经历的能力,数字、符号、 姓名等的记忆。
能力的分类: 心理能力 身体能力
• 人们通过对上百种不同的工作要求进行调查分析,最 后确定了三类基本体能,共包括9项:
• 他认为,人类智力的内涵包括两种因素: 一种是一 般因素,即G因素(general factor);一种是特殊 因素,即S因素(specific factor)。
智力二元论
• 一般因素----所有智力活动中共同的基本因素。
• 人要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都需要有这两种因素参与, 在完成某种作业时需要G+S1,而完成另一种作业则 需要G+S2。
• 第三类:其它因素 • 躯体协调性──躯体各部位协调一致行动的能力。 • 平衡性──受到外力后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 • 耐力──长时间启用最大体力的能力。
能力的分类: 基本能力 综合能力
• 还有的人把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两类。
• 基本能力(一般能力):指那些单因素能 力,如感知、记忆、思维、肌肉运动等能 力;
• 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和 饱满的情绪,这才是生活、学习、工作能够轻松高效 的前提。
情绪控制
• 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能力,适宜于 做出决策。
• 空间视知觉:方位辨视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室 内装饰。
• 记忆力:保持和回忆过去经历的能力,数字、符号、 姓名等的记忆。
能力的分类: 心理能力 身体能力
• 人们通过对上百种不同的工作要求进行调查分析,最 后确定了三类基本体能,共包括9项:
• 他认为,人类智力的内涵包括两种因素: 一种是一 般因素,即G因素(general factor);一种是特殊 因素,即S因素(specific factor)。
智力二元论
• 一般因素----所有智力活动中共同的基本因素。
• 人要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都需要有这两种因素参与, 在完成某种作业时需要G+S1,而完成另一种作业则 需要G+S2。
• 第三类:其它因素 • 躯体协调性──躯体各部位协调一致行动的能力。 • 平衡性──受到外力后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 • 耐力──长时间启用最大体力的能力。
能力的分类: 基本能力 综合能力
• 还有的人把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两类。
• 基本能力(一般能力):指那些单因素能 力,如感知、记忆、思维、肌肉运动等能 力;
• 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和 饱满的情绪,这才是生活、学习、工作能够轻松高效 的前提。
情绪控制
组织行为学(上)课件 第二章 个体行为基础

引例
知觉与归因
气质与能力
性格与情绪
态度与价值观
第3 页
(7)勇气。直面恐惧、危险和逆境(身体上或道德上的)。勇气不是说没有恐惧,而是一种克服恐惧去做 该做的事情的勇气,它有身体上的和道德上的两种形式。身体上的勇气是指克服对身体伤害的恐惧,道德上的勇 气就是坚定地捍卫价值观、原则和信仰的意愿。
管理启示
读完小红的故事,你认为小 红考得不好的原因是: A 自己能力不足 B 自己努力不够或粗心大意 C 测验太难了 D 对某个对象形成的认识判断是知觉,这 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人们深入探究某个 对象发生的原因时就产生了归因,这解决了“为 什么”的问题。归因,即归结行为或现象的原因, 是个体根据相关信息对其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 过程。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 个体行为基础
-- 知觉与归因 -- 气质与能力 -- 性格与情绪 -- 态度与价值观
引例
知觉与归因
气质与能力
性格与情绪
态度与价值观
第2 页
西点军校的核心价值观
西点军校在美国陆军领导力的培育中,尤其重视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育和发展。西点军校美国陆军 的核心价值观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01 凯利的 归因理论
02 维纳的 归因理论
二、归因
知觉与归因 气质与能力
性格与情绪
态度与价值观
第 11 页
是
否 外部归因
是
01 凯利的 归因理论
一致性 (在同一情境下,个体的 行为与他人的行为相似吗 ?)
一贯性 (在同一情境下,不同时 间,个体表现出相似的行 为吗?)
特殊性 (在不同情境下,个体会 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吗?)
从世界级卓越的领军人物的价值体系,到西点军校的使命 和校规,我们得到的最大启迪是:卓越领导的动力来源于领导 者自身的内在推动力——核心价值观,领导力的实现必须用领 导者自身的梦想作为心理支撑。因此,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必须 完善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坚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下属的支持, 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能力与人格ppt课件

责任心 conscientiousness :这一维度是对信 誉的测量。
情绪稳定性 emotional stability :这一维度刻 画的是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经验的开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这一 维度针对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21
大五指标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课堂提问:所有的行为都是学来的
斯金纳把他的理论概括为环境对行为塑造的 力量。他说:“给我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我 能按自己的意愿把他变成任何类型的人。” 你同意这句话吗? 请举出支持这句话和反对这句话的证据。
12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人格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 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 的“五维模型说”。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 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
20
2.大五指标 big five
外倾性 extroversion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 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随和性 agreeableness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 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第二章 能力与人格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把所有事情 都做得同样好,那他一定是一个庸人。
1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格 第三节 能力
2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 响因素
一、个体行为的特点
主观因素: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
客观因素:组织内部 环境、组织外部环境
Values and Attitudes 价值观/态度
Ability 能力
情绪稳定性 emotional stability :这一维度刻 画的是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经验的开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这一 维度针对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21
大五指标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课堂提问:所有的行为都是学来的
斯金纳把他的理论概括为环境对行为塑造的 力量。他说:“给我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我 能按自己的意愿把他变成任何类型的人。” 你同意这句话吗? 请举出支持这句话和反对这句话的证据。
12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人格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 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 的“五维模型说”。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 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
20
2.大五指标 big five
外倾性 extroversion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 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随和性 agreeableness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 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第二章 能力与人格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把所有事情 都做得同样好,那他一定是一个庸人。
1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格 第三节 能力
2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 响因素
一、个体行为的特点
主观因素: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
客观因素:组织内部 环境、组织外部环境
Values and Attitudes 价值观/态度
Ability 能力
组织行为学 第二讲

作业:
.问卷调查法 如何理解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试述某公司办公室主任应如何对新 职员进行观察、考核、评价和使用。
二、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对未来具有预见性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 四步骤研究的基本过程(见图)
二、 六步骤研究的基本过程(见图)
观察与实验 设置可控的实 验条件,进行 实地观察个体, 群体和组织的 行为 综合归纳
2 观察法 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 觉器宫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 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一的心理状态。 这种方法就叫观察法。现在许多研究采用录象机 和录音机协助观察。 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参与观察法 和非参与观察法。 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 察法。
3 测验法
这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 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智力、 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 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在运用测验法时, 应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应维持在一个合理范 围内。
4 调查法
这是与系统观察法密切相联系的方法。它 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 和满意度。组织行为学家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调 查职工对所在的组织和所任的工作的满意程度, 以及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等。
分析与评价 说明产生行为 的原因及其相 互关系,并对 之作出评价
预测与推断 作出关于个体、 演绎推论 群体、组织未 来可能出现的 行为和相互关 系的预测推断
检查与验证 在实践中检查 验证预测推断 的准确性
四个步骤的过程图
确定研究 课题①
研究理论 和模式②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PPT课件

四、归因理论 1、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 的解释或判断。
第21页/共42页
四、归因理论
3、归因的特点(规律) (1)对行为者成功失败的归因特点
自我归因 他人归因 成 功 内在归因 情景归因 失 败 情景归因 内在归因
第22页/共42页
四、归因理论
(2)对他人一般行为归因的规律: A、 区别性(待殊性)
第41页/共42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42页/共42页
第3页/共42页
客体
二
(知觉对象)
的特点
制
约
知
主体的因素觉情景
物理强度、时空特征、运动特征; 对己意义、价值
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 精确性和速度) 定势(个体是在什么情况下知觉 的也委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影 响着人的知觉)
个体是在什么情况下知觉的也 很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影响 着人的知觉
注意避免激情的 消极后果,尤其 是群体激情的消 极后果
注意调节工作节 奏,防止长期应 激对身心健康的 影响
第34页/共42页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知觉?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 对人知觉的偏差会导致哪些效应?度举例加以说明。 3、 何为归因?归因有何特点? 4、 知觉原理应用于管理有什么作用? 5、 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6、 基本的情绪状态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7、 怎样在管理中运用情绪情感原理?
第17页/共42页
已――他关系:
对
主观性强,相互影响
人
认知、互动性、交换性
际
关
系
的 知
他――他关系: +(-) 己 +(+) 同极性较客观
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是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 互关系的综合反应则称为知觉。
知觉是从感觉开始,以感觉为基础,但不 能把知觉理解成为是感觉的简单总和。
2020/9/19
二、知觉选择和知觉困难
(一)知觉过程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刺激 、选择、组织和行为反应: 刺激——感觉体的刺激选择——对刺激的 知觉、组织和解释——行为反应
2020/9/19
1.对他人的知觉 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 的动机、意图、个性等的认识。 影响对他人的知觉因素很多,主要有: ①月晕效应 即个人的某一突出品质起着类似晕 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它品质。 ②刻板印象 即把个体按照国籍、肤色和职业分 类,对每一类人持有固定的看法,作为判断人格 的依据。 ③线索偏差 即主体被一些人所制造的假象所迷 惑,从假象出发判断认知对象。
2020/9/19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能: 1. 把握影响知觉过程的各种要素; 2. 区分个体态度的构成成分; 3. 区分和把握影响个性发展的要素; 4. 掌握个性的定义; 5. 了解改变态度的方法; 6. 能够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行为。
2020/9/19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个性、知觉、态度的概念;个 性的组成因素;知觉的影响因素;态度的形成 和改变。
难点:对个性形成理论的理解和用个性理 论分析个体行为。
2020/9/19
三、学习方法 可参考《心理学》有关个性理论的描 述,注意观察身边人的行为持征,理 论与实际相结合。 影响个性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知 觉、个性、态度,本章将就这些因素 作一概括论述。
2020/9/19
第一节 知 觉
一、概念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 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反应,这种反 应如果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称为感觉。
2020/9/19
(二)知觉选择 知觉选择是人们将大部分刺激过滤以处 理最重要的刺激的过程。 影响知觉的因素
1.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 刺激强度; 对比; 组合; 重复次数的多少。
2020/9/19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影响因素 。 ①兴趣.兴趣是指人们热切地希望认识某种事物或 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②需要和动机不同。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符 合人的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知觉的对象。 ③个性。不同神经类型的人,在知觉的深度和广 度上有差别。 ④经验。人们对自己经历过的,熟知的东西,最 易感知。 ⑤偏见。
2020/9/19
四、在组织中的具体应用
1.聘用面试 研究表明面试考官常常作出不正确的知觉判断。另外,面 试考官之间评价的一致性常常很低。即,不同的面试考官看 到的是同一个候选人的不同方面,因而对同一个人得出不同 的结论。 面试中常见的错误: (1)雷同错误;(2)对照错误;(3)过于强调负面信息 ;(4)第一印象错误。 2.绩效期望 大量证据表明人们试图证实自己对现实的知觉,即便这些
知觉是错误的也会如此 .
3.自我实现预言
2020/9/19
4.绩效评估 员工的绩效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觉过 程。 5.员工努力 对个体努力水平的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它 很容易受到知觉的歪曲和偏见的影响。 6.员工忠诚 对员工是否忠诚的评价是高度主观性的。在 这名决策者眼里的忠诚,在另一名决策者眼 中可能是过分屈从。
“是啊,有些人正是这样,”安娜说。“比如说,
2020/9/19
凯特的生产率近来直线上升。她可成了组里的 好手——她很清楚我们都要以较少的资源干 更多的工作。她成了一个真正的明星”。大 卫不置可否地“哼”了一声,“我这里做出 积极反应的人可不多,尽管我猜有少数几个 是如此。我这儿也有因裁员引起的怪反应。 裁员以来,雷莉就一直落落寡欢。她说那么 多人都被裁减而她却留下来,她为此感到内 疚。这似乎使她失去了曾经从工作中得到的 乐趣。不可思议!”
2020/9/19
④制约现象 即根据某一特征的存在而推 论与此特征相关的另一些特征也同时存在 。
⑤情绪效应 即在知觉形成过程中,主体 当时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对别人的评价 。
⑥归因 即对别人的行为,不以形成印象 为满足,往往还要探索他所以发生某种行 为的原因。归因的结果不仅会影响自己的 情绪和行为,也会影响对别人的知觉。
2020/9/19
2.人际知觉:指对人际间关系的认知。 3.角色知觉:指对某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 角色的认识和判断。一个完整的角色知觉 过程应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 期望和角色评价。 4.自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
,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它包括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部分。
2020/9/19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对一个很简单的自然事物的知觉 ,也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如垂直仪与水平仪的错觉图
(图2-1)缪勒—莱依尔错觉(图2-2)。
图(2-1)
2020/9/19
图(2-2)
20200/9/19
三、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 有关个人和团体特征的知觉。是建立 人际关系的基础。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 际关系的知觉,对社会角色的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
2020/9/19
引例:个人对裁员的不同反应
在连续几个季节销售不如人意并预测到产品需求 将进一步下降以后,公司最近进行了一次大裁员。 让我们听听公司的两位中层管理者对所看到的雇员 行为所表示的困惑。
安娜说:“今天又是这样。艾米发了脾气,并威 胁不干了,这也许是这个星期的第六次了。自从那 次裁员后,简直就没法跟她共事。我也知道她的最 好的两个朋友被裁减了,但是……”“我知道你的 意思,”大卫答到。“泰里这阵儿也这样。鸡毛蒜 皮的事都会引发他的脾气。真叫人搞不懂。他无法 与部里的其他人相处了。原以为裁员以后大家会担 心失去工作而加倍努力工作呢。”
2020/9/19
3.环境 事物或事件发生的环境影响人的知觉。
2020/9/19
如果我们把知觉看成是刺激——反应过 程,那么从客观刺激到行为反应要经过 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知觉是接受刺激 的第一道程序,这种“接受”不是简单 机械地接受,而是一种过滤过程。人们 往往把客观事物的反应进行加工,因而 造成知觉不符合客观实际。
知觉是从感觉开始,以感觉为基础,但不 能把知觉理解成为是感觉的简单总和。
2020/9/19
二、知觉选择和知觉困难
(一)知觉过程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刺激 、选择、组织和行为反应: 刺激——感觉体的刺激选择——对刺激的 知觉、组织和解释——行为反应
2020/9/19
1.对他人的知觉 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 的动机、意图、个性等的认识。 影响对他人的知觉因素很多,主要有: ①月晕效应 即个人的某一突出品质起着类似晕 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它品质。 ②刻板印象 即把个体按照国籍、肤色和职业分 类,对每一类人持有固定的看法,作为判断人格 的依据。 ③线索偏差 即主体被一些人所制造的假象所迷 惑,从假象出发判断认知对象。
2020/9/19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能: 1. 把握影响知觉过程的各种要素; 2. 区分个体态度的构成成分; 3. 区分和把握影响个性发展的要素; 4. 掌握个性的定义; 5. 了解改变态度的方法; 6. 能够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行为。
2020/9/19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个性、知觉、态度的概念;个 性的组成因素;知觉的影响因素;态度的形成 和改变。
难点:对个性形成理论的理解和用个性理 论分析个体行为。
2020/9/19
三、学习方法 可参考《心理学》有关个性理论的描 述,注意观察身边人的行为持征,理 论与实际相结合。 影响个性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知 觉、个性、态度,本章将就这些因素 作一概括论述。
2020/9/19
第一节 知 觉
一、概念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 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反应,这种反 应如果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称为感觉。
2020/9/19
(二)知觉选择 知觉选择是人们将大部分刺激过滤以处 理最重要的刺激的过程。 影响知觉的因素
1.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 刺激强度; 对比; 组合; 重复次数的多少。
2020/9/19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影响因素 。 ①兴趣.兴趣是指人们热切地希望认识某种事物或 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②需要和动机不同。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符 合人的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知觉的对象。 ③个性。不同神经类型的人,在知觉的深度和广 度上有差别。 ④经验。人们对自己经历过的,熟知的东西,最 易感知。 ⑤偏见。
2020/9/19
四、在组织中的具体应用
1.聘用面试 研究表明面试考官常常作出不正确的知觉判断。另外,面 试考官之间评价的一致性常常很低。即,不同的面试考官看 到的是同一个候选人的不同方面,因而对同一个人得出不同 的结论。 面试中常见的错误: (1)雷同错误;(2)对照错误;(3)过于强调负面信息 ;(4)第一印象错误。 2.绩效期望 大量证据表明人们试图证实自己对现实的知觉,即便这些
知觉是错误的也会如此 .
3.自我实现预言
2020/9/19
4.绩效评估 员工的绩效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觉过 程。 5.员工努力 对个体努力水平的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它 很容易受到知觉的歪曲和偏见的影响。 6.员工忠诚 对员工是否忠诚的评价是高度主观性的。在 这名决策者眼里的忠诚,在另一名决策者眼 中可能是过分屈从。
“是啊,有些人正是这样,”安娜说。“比如说,
2020/9/19
凯特的生产率近来直线上升。她可成了组里的 好手——她很清楚我们都要以较少的资源干 更多的工作。她成了一个真正的明星”。大 卫不置可否地“哼”了一声,“我这里做出 积极反应的人可不多,尽管我猜有少数几个 是如此。我这儿也有因裁员引起的怪反应。 裁员以来,雷莉就一直落落寡欢。她说那么 多人都被裁减而她却留下来,她为此感到内 疚。这似乎使她失去了曾经从工作中得到的 乐趣。不可思议!”
2020/9/19
④制约现象 即根据某一特征的存在而推 论与此特征相关的另一些特征也同时存在 。
⑤情绪效应 即在知觉形成过程中,主体 当时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对别人的评价 。
⑥归因 即对别人的行为,不以形成印象 为满足,往往还要探索他所以发生某种行 为的原因。归因的结果不仅会影响自己的 情绪和行为,也会影响对别人的知觉。
2020/9/19
2.人际知觉:指对人际间关系的认知。 3.角色知觉:指对某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 角色的认识和判断。一个完整的角色知觉 过程应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 期望和角色评价。 4.自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
,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它包括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部分。
2020/9/19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对一个很简单的自然事物的知觉 ,也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如垂直仪与水平仪的错觉图
(图2-1)缪勒—莱依尔错觉(图2-2)。
图(2-1)
2020/9/19
图(2-2)
20200/9/19
三、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 有关个人和团体特征的知觉。是建立 人际关系的基础。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 际关系的知觉,对社会角色的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
2020/9/19
引例:个人对裁员的不同反应
在连续几个季节销售不如人意并预测到产品需求 将进一步下降以后,公司最近进行了一次大裁员。 让我们听听公司的两位中层管理者对所看到的雇员 行为所表示的困惑。
安娜说:“今天又是这样。艾米发了脾气,并威 胁不干了,这也许是这个星期的第六次了。自从那 次裁员后,简直就没法跟她共事。我也知道她的最 好的两个朋友被裁减了,但是……”“我知道你的 意思,”大卫答到。“泰里这阵儿也这样。鸡毛蒜 皮的事都会引发他的脾气。真叫人搞不懂。他无法 与部里的其他人相处了。原以为裁员以后大家会担 心失去工作而加倍努力工作呢。”
2020/9/19
3.环境 事物或事件发生的环境影响人的知觉。
2020/9/19
如果我们把知觉看成是刺激——反应过 程,那么从客观刺激到行为反应要经过 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知觉是接受刺激 的第一道程序,这种“接受”不是简单 机械地接受,而是一种过滤过程。人们 往往把客观事物的反应进行加工,因而 造成知觉不符合客观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