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形"为支撑,实现思维质”勺飞跃
章丘市福泰小学周娜2012年7月27日10:37
指导教师王娜于12-7-27 10:39推荐在倍的认识中,有效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值得学习、借鉴。
指导教师景朋于12-7-27 10:39推荐在低年级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为支撑,实现思维质的飞跃。
巧妙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易于接受。
值得推荐。
指导教师王瑞玲于12-7-27 10:58推荐有效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倍”的数学概念深入浅岀地教授给学
生,使他们能对倍”有自己的理解,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值得学习借鉴。
省专家董升将于12-7-27 13:48推荐周老师数形结合思想研究案例得体,突破重难点有新招,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明了,活动层次推进有活力。
推荐交流。
以"形"为支撑,实现思维“质”的飞跃
――浅谈低年级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形结合思想中教学注意渗透性原则。
因为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在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形”的支撑。
在具体知识的教学中,一般不会直接点明所使用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和教学过程,着意引导学生领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他们在潜移
默化中达到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低段教学中要把握好由形象直观一抽象概括的“度”。
教学中一定要从直观的实物来呈现,逐步抽象概括出数理、算理的知识,并逐步过渡到由“实物呈现”转变为由“形代替实物”的“形呈现”,从而实现思维“质”的飞跃。
如小学解决问题中常常涉及到的“《倍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生最难理
解的是“倍”的概念,如何把“倍”的数学概念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对
“倍”有自己的理解,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用图形演示的方法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
《倍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76例2、例3
教材分析:
“倍的初步认识” 是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的口诀的基础上而进行学习的。
学习掌握了“倍”的知识,为以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以数形结合的方式,首先引出“一个数的几倍” 的含义。
其次在引导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平台”。
进而形成“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初步形成和认知的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 的含义。
2、利用数形结合,充分感知“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并利用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棒
设计理念:
1、在找准学生认知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并以此
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力求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就本节课而言,正确掌握乘法的意义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基础。
因此,本设计“学前准备”,安排了巩固几个几,以及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练习。
2、数形结合在本节课中的体现是根据数量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和形的相互转化来得以解决和实现的。
“倍”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
本课的设计是以形助教使学生经历一次“先形后数”的过程。
然后由“做一做”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小棒,让学生先思考后操作,使学生再经历了一次“由数到形”的过程。
这样,学生在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中,这样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形成了“倍”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铺垫1,出示红黄两种颜色的纸条提问,你喜欢什么颜色, 比一比他们的长短生:同样长
2、感受份数教师:老师又拿出一张红色的纸条,如果把黄色的纸条看成一份,你知道红色有这样的几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通过以“形”为起始点来对几个几知识做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和新知“几倍”的联系作好铺垫。
也是为降低在教学几倍的意义时的难度。
】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师生探讨。
(1)引出倍教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黄纸条比红纸条短。
” 学生:“红纸条比黄纸条长” 师指图问:“你还能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 生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 倍。
”
我惊讶地问:“你再说一遍,我没听懂呢?”当学生再说一遍后,接着提
问:“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你能教教我吗?”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同时我通过“你能教教我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
2、揭示课题。
继续提问问:“你是怎样知道红色纸条时黄色纸条的2 倍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黄纸条看成一份,红纸条有这样的2 份,也就是红色纸条是黄色纸条的2 倍这里黄纸条和红色纸条的长度之间存在着“倍”的
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倍”
板书:倍的初步认识3、逐层认识。
追问:把黄纸条的长度看成1 份,红色纸条长度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桌互相说说。
4、反馈练习
教师再拿出一段红纸条,
接着提问。
现在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回答。
紧接着老师再拿出一段红纸条提问,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小结:像这幅图,把黄色看成一份,红色长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就说红色长是红色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以“形”的感官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已知概念“份”引出“倍”的数学概念。
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
后揭示,层层推进,加深对“倍”的认识和感知。
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份数的变化,明白“份数”和“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知。
(1)猜一猜,加深认知谈话:上课前,老师用同等大小的黄色纸条,剪成了3 朵黄花,接着贴在黑板上,老师还用这些红色的纸条剪了许多红花,猜猜看,老师剪了多少朵
生:12朵 提问:大家为什么猜是12朵
生:把黄色的花看做一份,红色的有这样的 3份,也就是4个3。
4
个3是12
2、练习深化,巩固认知
(智勇大比拼闯关游戏)
第一关
(2)动手操作
A.摆一摆
要求:第一行摆4根小棒,第二行摆的小棒是第一行到 3
倍
第一行
第二行
考眼力,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几倍吗?
B.画一画要求:第一行画圆,画圆的数量由自己决定,但是,画第二行的个数
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
比较提问:都是第一行的3倍,为什么第二行的数量却不一样?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份”就是“几倍” 以及他们的联系,这里还着重让学生了解到当标准量发生变化时,那么他们的倍数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学生通过在情境的创设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构建了“倍”的概念,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明理,从而使对“倍”的含义在理解上更加的理性。
】
提问:在这副图中谁是谁的几倍,(不是正好的倍数关系)
提问:能不能改变第二行的数量,使第二行的个数正好是第一行的几倍
生1:加上一个蝴蝶,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生2:减去3个,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
提问:如果把第二行的第二组和第3组去掉,他们又是怎样的倍数关系呢?
第二关猜一猜
算式:3X 3= 9
个球左边盒子小球的个数是右边的4倍,左边盒子有
小鸟的只数十小精灵的5倍,小精灵有()个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
以达到数形间的相互转换,过关游戏既可以检查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第三关:动动手,动动脑
用12 根小棒,摆成2 行,怎样摆能使两行有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发展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自主
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