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差误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差误法
1 引言
平均差误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有三个特点:(1)在测定差别阈限时所呈现的变异刺激,如光的明暗、声音的强弱高低、线条的长短等,是连续变化的,不象最小变化法那样是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象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的顺序呈现的。(2)平均差误法的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的量的变化。由于这个特点,这个方法又叫调整法。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3)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即平均误差,AE),就是所求的阈限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标准刺激;n----测定总次数。平均差误法就是因此而得名的。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本实验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2 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某大学本科学生两名,20岁,女生。
2.2 仪器
长度估计测量器
2.3 程序
(1)用长度估计测量器呈现白背景上的黑色线条,线条分左右两半。两半分别用活动套子盖住,背面有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主试移动一个套子使该边的直线露出10厘米作为标准刺激。又用同法使另一边的直线露出一个明显地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为变异刺激,被试借助于移动套子调节变异刺激,直到他认为与标准刺激长度相等为止。主试记下被试调好的长度。
(2)在安排实验顺序时,要注意几个控制变量:为了消除动作误差,在全部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内”);另一半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外”)。①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在全部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在中线的左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左”);另一半次数在中线的右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右”)。上述呈现变异刺激的办法可组合为“左外”、“左内”、“右外”、“右内”四种方式。③为了消除系列顺序的影响,实验如下进行:右外→右内→左内→左外→左外→左内→右内→右外,共八组,每组做五次,全部实验要做两个循环,共计八十次。每做完二十次,休息两分钟。
(3)在实验过程中,主试不要告诉被试调整出来的变异刺激的长度是否和标准刺激相等,也不要做任何有关的暗示。
(4)换被试,再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3 结果
用前述公式计算两个被试的平均误。他们的长度差别阈限分别为:2.3875毫米和3.50毫米。对两个被试的平均误的差别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t=1.865,P>0.05。
4 讨论
从结果(附录上的原始数据)看,误差的分布较为理想,基本上仍是以100毫米为中心,得出的平均误也基本符合以往此方面的研究。在误差控制方面,ABBA法有效地抵消了空间误差与动作误差,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首先,平均差误法是建立在刺激为连续变量的基础上。实验中,长度虽然是连续变量;但由于活动套不够灵活,以致于事实上被试无法进行连续的调整。许多情况下,被试并没有调整到主观认为的相等点,就因为难度太大而放弃了。其次,被试可能利用长度知觉之外的其他线索来做判断,如仪器面板上的位置标记,这样无形中一些干扰变量就混进来了。因此,建议今后从仪器的灵敏度和被试的科学精神两方面入手,以提高本实验的精确性。此外,两被试间的平均误差异不显著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两人来自同一群体,而且两人的视力都处于正常的范围内。
5 结论
平均差误法可以用来估计差别阈限,平均误这个指标基本灵敏。
6 参考文献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杭州市: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7 附录
以下为本次实验的原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