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阶段性规律论文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论及战略论文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论及战略论文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论及战略论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增长将中国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中等收入水平。
目前处于由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关键时期,即新的发展阶段,但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点,必须正视问题与挑战,着力解决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和体制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生动力,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两个中高”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必须着力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结构优化升级及发展方式转变,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已发生了深刻的阶段性变化。
归纳起来,这一阶段性变化包括以下内容,即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的成长性将由高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变化不仅要快而且要发生重大质变;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改变;政府治理经济社会的方式和体制将出现重大变革。
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人均收入水平的阶段性变化,即经济起飞的二阶段论。
人均收入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尺度。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将各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等五个水平,也是一国从落后转向发达所必须经过的五个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上了两个大台阶,未来正向第三次台阶迈进。
第一个台阶,就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由低收入国家转为中低收入国家,这发生在2001年。
第二个台阶就是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这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一年——2009年,当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
这两个台阶的连续性较强,增长的特征和结构都较为相似,因此,我们可以按罗斯托的起飞经济学理论,把这两个阶段的发展称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次起飞。
而中等收入水平向中高收入水平乃至最终完成现代化的过程,则可以认为是第二次起飞。
中国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分析【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分析摘要: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近30年的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了研究分析。
中国经济近30年的较快增长与总量资本、总量劳动和技术进步的贡献推动了经济增长因素的持续加强呈正相关,也与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增长动力有关。
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与总量资本、总量劳动的下降以及结构转型、技术贡献率相关,但是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常态的正常结果,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在未来,中国经济将会在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下持续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波动;经济结构;增长动力;新常态1.引言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
具体理解,经济增长包括两层含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2)经济增长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1]。
中国在过去的近30年保持了增速较快的发展阶段,但是在近几年增速开始下滑。
这些现象与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中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关,也与中国自身特殊的国情息息相关[2-6]。
在下面,将逐步分析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和模型的特点,并根据相应的经济学增长理论,分析中国近30年增速较快以及最近几年增速下滑的原因,并给出展望。
2.中国近30年增速较快的原因中国近30年经济增长一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可以分别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增长核算方程的因素理论来加以分析原因。
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在于总量资本增长、总量劳动增加以及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效率提高。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范围持续扩大,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占有逐步重要的作用直到开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外开放扩大了利用外资和台资、港资的资本,经济体制和结构上改革,建立和发展了金融体系,银行体系不断成长,证券市场确立和成长,货币投放不断增加,居民储蓄维持高位,这些都增加了总量资本,也为产业的快速发展、调整和从三大产业的不断增长以及动力转换提供了存量资本和动力[6-9]。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一、引言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1.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主要依赖计划经济模式,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这种模式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2.改革开放的推动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并吸引外资。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3.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农业主导型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以及近年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
三、中国经济的现状1.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著称,年均GDP增长率超过6%。
虽然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正致力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型。
这将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消费升级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消费升级意味着人们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这将推动更多的消费需求。
4.城乡发展差距中国仍面临城乡发展差距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
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全面的现代化。
四、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1.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正在加大对创新的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和研发,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绿色发展中国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加强对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的力度,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3.开放型经济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引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4.人口结构调整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政府将采取措施应对,例如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养老保障水平,以确保人口结构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论文范文
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论文范文对世界而言,经济快速增长是一个现代故事;对中国而言,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追赶模式则是当代演绎的绚丽传奇。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篇1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展望首先,中国经济的增长周期性,根据我们做的一些分析,在1986年以前基本上是五年一个周期,以后基本上是十年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是从去年开始的,大概是到2023年结束,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经济周期是一个中高速、波动性比较大的周期。
第二个周期是从2002年到2012年,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周期,这个周期应该是稳定的中离速增长周期。
也讲了,所谓稳定增长就是保住增长的下限,控制增长的上线,所以在这个周期里面,大体上我们会平稳的保持在7%-8%的增长。
但是既然是周期,它也会有上升和下降的阶段,我们做了一个分析预测,大概是这个周期的高点可能是2019年,在2019年可能达到9%的增速,但是2019年以后,大概增速会下降。
为什么说最高点在2019年呢?主要几个原因。
1、三中全会的决定逐步的落实,国家的弪济转型取得一定的成绩。
2、主要领导人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也对立了更强的治国理政的能力。
3、2018年是我们国家的换届年,一大批新的年轻干部上来,他们也会更努力地去发展经济,努力地去工作,所以我个人估计2019二可能会是一个顶峰。
但是2019年以后,经济会逐渐往下走,这也是正常现象,因为一个是我们的基数大了,2019年我们基本上接近GDP翻两番的目标,基数大了。
二是国家的经济环境估计现在是恢复国际经济环境也是有一个变化,那个时候的国家经济环境可能又是处在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环境下。
所以到2023年我们可能的增速可能在7%,甚至7%多一点,整个的增速在7%一8%之间,但是2023年以后,我个人的感觉可能再下一个周期,就会是6%-7%这样的范围内。
当然我说预测总是测不准的,测准了就是神仙了,但是没有预测万万不能的,因为你对方向没有一个估计,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十年经济我们大体是这么一个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2)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一、引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研究文献,我们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政策措施以及未来的挑战进行深入研究。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1. 经济增长率: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保持了强劲的势头。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年均增速超过了10%。
2. 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的GDP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GDP已经超过14万亿美元。
3. 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迅速推进。
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一进程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市场的扩大。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一政策使得中国能够吸引外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加速了技术和知识的转移。
2. 外贸和出口:中国的外贸和出口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以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创造业中心。
3. 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高速铁路、公路和机场的建设不仅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旨在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旨在通过减少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来推动经济发展。
3. 扩大内需: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扩大内需,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消费者信心来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
五、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 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
毕业论文中的经济增长问题与分析的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毕业论文中的经济增长问题与分析的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经济增长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经济增长对于实现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毕业论文中的经济增长问题和分析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总结在我所研究的毕业论文中,我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相关理论模型的分析,我发现经济增长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投资水平与技术进步:论文分析表明,投资水平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高水平的投资对于提升经济生产能力至关重要,而技术进步则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2. 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论文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育、培训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将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3. 政策环境与市场体系:政策环境和市场体系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能够提供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鼓励创新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经济增长问题的政策建议基于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总结,我认为以下政策建议对于实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加大投资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本培养的投资力度。
通过增加投资,提高社会资本存量,提升生产力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2. 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培养创新型人才,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 优化政策环境:政府应该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打破垄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家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强对外经济关系,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一、引言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本论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并探讨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过去几十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
这种高速增长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其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出口收入。
3. 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增长迅速。
这一趋势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4. 技术创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1. 外贸依存度高: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和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中国经济带来了挑战。
2.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滞后。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3. 环境压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和水污染。
政府正在加大环保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 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这对社会保障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应对这一问题。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1. 内需拉动:中国经济正逐渐从出口驱动转向内需拉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内需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 创新驱动: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3. 对外开放: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这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
4. 绿色发展: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力度,减少污染排放。
试论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及当前所处的阶段(共5篇)
试论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及当前所处的阶段(共5篇)第一篇:试论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及当前所处的阶段试论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及当前所处的阶段经济周期就是指一国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在经济发展上创造了辉煌,但也避免不了周期性循环。
近24年的经济发展,大体可以看到以10年至13年为一个周期的规律。
一、1988年至1997年,形成1年危机、2年相对萧条、1年复苏、6年高涨。
1987年13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88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0%,但因物价上涨过猛,出现明显通货膨胀,1988年经济在高涨中出现危机。
1989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5677亿元、比上年增长3.9%;1990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
1989年—1990年经济增长相对萧条,出现了流通不畅、产品积压增多、企业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降、就业压力增大、财政困难。
1991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9580亿元,比上年增长7%。
1991年经济发展复苏,出现了结构缓慢调整,经济效益不高,财政困难加大。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1993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1993年党的十四大召开,1994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4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1995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7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996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77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1997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7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
1992年—1997年经济发展相对高涨,经济发展出现了投资规模偏大、货币投放过猛,运输紧张、物价上涨、基础产业和设施落后、农业发展滞后、国有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不好、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下岗职工多、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混乱、低收入居民生活困难等问题。
发展的一般规律范文
发展的一般规律范文近几十年来,全球各国都在不断探索经济发展的规律。
发展是各国共同的目标,然而,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却存在差异。
所以,了解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每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的阶段、内外条件以及科技创新的角度,探讨发展的一般规律。
首先,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
经济发展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起步阶段是指经济刚刚起步,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培育产业。
快速增长阶段是指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成熟阶段是指经济进入成熟稳定期,增长速度逐渐放缓,重心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
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时间不尽相同,但这三个阶段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发展规律。
其次,内外条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内部条件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稳定、教育水平等。
政治稳定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高水平的教育水平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力。
外部条件则包括国际环境、市场需求等。
国际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出口贸易和投资环境,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同时,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会引导各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经济的结构调整。
最后,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不再仅仅是少数企业的事情,而是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常态。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科技创新还可以打破传统行业的边界,引发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的出现。
当然,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但是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内外条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每个国家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抓住发展的机遇,加强科技创新,改善内部条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论文六篇
经济增长论文六篇经济增长论文范文1一、经济增长与进展理论回瞻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进展。
生产力总是在肯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
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进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进展。
一个持续肯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供应了一个相应进展的制度“空间”,这对很多经济学家讨论制度与经济增长和进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1)模型派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进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
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
最闻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提倡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白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打算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力量匹配,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进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力量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行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动论”;钱纳里等人主见的“进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
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
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
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进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预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经济发展规律范文
经济发展规律范文首先,经济发展规律之一是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规律。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劳动、技术和资源等要素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关联的,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生产力的提高。
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其次,经济发展规律之二是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规律。
资本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资本的积累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资本积累可以通过投资和储蓄实现。
在发展中国家,储蓄率和投资率通常较高,资本积累较快,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而在发达国家,资本的积累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这些技术和创新的投资研发也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三,经济发展规律之三是需求与供给的平衡规律。
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决定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基本因素。
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是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当需求和供给失衡时,会导致价格波动和市场不稳定。
为了维护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经济,例如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手段。
第四,经济发展规律之四是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会不断演变。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服务业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约束的加重,传统产业逐渐衰落,新兴产业逐渐崛起。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第五,经济发展规律之五是扩大开放与国际合作的规律。
现代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各国相互依存,国际合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开放型经济政策,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和技术合作,将有助于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同时,国际贸易和投资也有助于促进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经济增长变化趋势历史作文
经济增长变化趋势历史作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经济增长变化趋势的历史。
老师说,n年前,人们没有现在这么多东西。
他们依靠着土地和双手,过着简单的生活,感觉就像一只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无忧无虑。
我听说当时,人们学会了使用工具,建造房屋,耕种土地。
他们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坚持努力,凭空创造出财富。
有了更多的东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但老师还说,有时候,经济增长会像海浪一样,有高有低。
有时候,人们会遇到困难,就像一只迷路的小羊,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这时,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一切困难,让经济重新兴盛起来。
我很疑惑,几个历史更久远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否有像我们一样,拥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游戏?他们会不会也有像我一样的梦想,想要探索未知的世界?
经济增长变化趋势的历史,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不断往前流淌。
它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努力学习,为一个更好的未来而拼搏奋斗!。
论文摘要模版:分析全球经济增长的趋势
论文摘要模版:分析全球经济增长的趋势引言全球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经济发展的迅速提升,了解全球经济增长的趋势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贸易活动至关重要。
本论文旨在分析全球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数据收集与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全球各国的经济增长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相关指标,时间范围为过去20年。
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全球经济增长的趋势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全球经济增长呈现出以下趋势:1. 高速增长期:过去20年,全球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高速增长阶段。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更是超过了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2. 新兴产业的崛起:全球经济增长的趋势中,新兴产业如科技、环保、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发展迅猛。
这些产业的兴起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并对全球分工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区域经济一体化: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区在经济增长中的合作与一体化趋势明显。
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促进贸易自由化、资源配置优化,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4. 不确定性增加:全球金融危机、贸易战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各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挑战。
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因素探讨在全球经济增长的趋势分析基础上,本论文还对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探讨:1. 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对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国家和企业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以促进经济增长。
2. 国际贸易和投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开放的贸易环境和投资政策可以增加国际间的合作与互利互惠,提高经济效益。
3. 社会政策和福利改革:社会政策和福利改革对经济增长也有一定影响。
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改革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阶段性规律论文
经济增长阶段性规律论文内容提要:经济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运行中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国情看,集约型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化与扩大就业等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效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通常表现为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即CDP的增加,它是对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和结果的整体反映。
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
中国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既与底子薄、科技落后等基础国情有关,也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制度安排有关。
这种粗放式增长导致的资源、环境、国内市场需求、弱势产业、区域和行业差距等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是要把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和社会结合统一起来,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与理论阐释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
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中,两种增长途径往往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并存,而主导地位会有所不同。
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这个内在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演变反映出来,并展现出不同的特征(波特,2002)。
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首先表现为要素驱动阶段,即资源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基本生产要素,即廉价的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特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其后则为投资驱动阶段,即资本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大规模的投资及生产,特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三为创新驱动阶段,即知识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特征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是该阶段的主导产业;第四为财富驱动阶段,即第三产业的分化阶段,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生活享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动力,自然产业、精神产业和社会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
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高增长的背后也沉淀了诸多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范文一: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的内容,分别从林业总产值增长情况与林业要素投入情况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林业经济增长分析的有效方法,以及要素投入对其产生的促进作用。
将其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结果准确度会有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要素投入;林业经济增长;增长效应林业经济增长情况在研究分析阶段,需要选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要素投入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明确林业管理的重点内容。
经济增长状况分析离不开数据收集与处理,下面文章将针对工作各流程的技术要点展开探讨,帮助选择有效的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数据收集和处理。
分析林业经济增长情况时,现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数据整理分析来得到准确的结果。
要素投入方法对经济情况分析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需要完善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将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此来提升结果的可靠性。
林业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净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对经济效益的分析要考虑全面因素,因此数据分析也比较复杂,需要将收集到的信息与额定指标做出比较,再结合投入自己数额来分析,方便判断经营管理期间是否出现亏损现象。
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与经济增长指标存在必然联系。
数据收集工作需要由基层员工完成,在任务开展阶段,要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学习任务流程,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来完成任务,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分析任务才能够高效进行。
林业总产值增长情况。
黑龙江地区森林覆盖面积比较大,在对产值进行计算时也发现正在呈逐年上涨趋势。
林业发展虽然属于环保公益类项目,但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总产值上涨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会逐渐增高。
林业产值受环境因素影响严重,同时也与管理情况存在必然连续,加强管理并采用科学的虫害预防方法,能够增大树木的生长效率,死亡数量也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特征毕业论文
目录一、绪论 (2)(一)选题背景 (2)(二)选题意义 (3)(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3)二、经济增长周期理论概述 (5)三、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特征 (6)(一)我国经济周期总体概况 (6)(二)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短周期的冲高回落阶段 (7)(三)我国经济周期呈现适度高位增长的态势 (10)(四)经济周期扩张与收缩比率迅速下降 (12)四、中国与美国经济周期的比较 (13)(一)中美两国的相似处主要表现 (13)(二)中美两国的差异性主要表现 (13)五、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的形成成因分析 (13)(一)我国经济周期最原始的影响就是因为受到了外部冲击的原因 (14)1、利用IS-LM模型来分析外部冲击对总需求的影响 (14)2、实际外部因素对我国总需求的冲击 (15)3、利用实际因素来分析外部因素对总供给的影响 (19)(二)利用内部传导机制来分析我国经济周期特征 (20)六、政策建议 (21)七、结论 (22)参考文献: (22)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特征:1978-2014年【摘要】自从1978年起,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后,我国GDP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稳居全球第一的增长速度。
以现在的GDP跟改革开放时相比,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体制,法律等诸多领域都得到显著的完善与提升。
本文尝试着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来研究并探讨我国自从1978至2014这30多年来的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其形成成因,并提出有助于国家经济保持平稳的经济周期的相关政策建议。
从我国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开始至现在,我国经济周期所表现的特征各有所异,例如在1978年之前,我国周期波动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强度上都表现出较大的特征,然后2000年后,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向着相对又快又好的良好趋势前进。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改革开放GDP【abstract 】Since 1978,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double-digit GDP growth rate, the no.1 global growth. In today's GDP, compared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our country's economic system,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w, and many other areas have been marked with ascension. In more than 30 year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conomic cycle is showed certain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cycle Reform and opening up GDP一、绪论(一)选题背景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大部分专家认为,唯有让经济保持相当高的增长率,才有机会能创造更多,更能满足大众需求的就业机会,才能满足全中国就业的需要。
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经济学论文
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经济学论文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经济学论文摘要: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而不断变化发展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挖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最大程度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978年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经验教训,同时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在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对外交往方便等有利条件,通过设置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东部地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后实行的一系列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推动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由模糊的概念变成了现成的模式。
(一)区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首先,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在中国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在原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区的基础上,在东、中、西部相继建立起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一定经济基础的新经济区,如辽沈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等。
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全方位发展。
其次,新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等大大小小的经济区集聚了全国的主要工业产业,其经济总量在全国范围占有绝对多数的比重,广大的内陆、边缘地区和欠发达的中小城镇经济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落后。
我国经济增长研究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研究论文一、中国经济严重依赖美国市场不断增长的中美贸易不平衡与美国经常账户上的整体逆差一起为美元带来强大的贬值压力。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2562亿美元。
中国经济在这样一种局面下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方面,美国必然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继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和开放资本账户。
如果回应这些要求,中国必然面临出口下降、经济发展减速的风险。
但是,如果中国不理睬美国的要求,任中美贸易不平衡进一步扩大,必然推动美元危机的爆发。
一旦爆发美元危机,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经济必将遭受沉重的打击。
无论是中美贸易不平衡还是美元贬值压力中的中国因素,都只是很多因素中的一种,而且美国自身对二者也有很大的责任。
中国完全可以据理力争,强调美国政府在计算美中贸易时香港地位的不合理性以及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对贸易不平衡的影响。
中国也可以指出美国国内的储蓄率过低,政府、企业和个人靠举债度日是导致美国财政贸易赤字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里的根本性问题在于无论是谁的责任,只要美国贸易赤字持续扩大,美元危机的可能性就进一步增加。
只要美元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就要遭受沉重的打击。
在现行的美元本位制下,各国外汇储备的关键货币美元的背后没有黄金的支持,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的背后也没有美国国内储蓄的支持。
这种只由纸币而不是黄金支持的信用创造,经常导致全球范围内以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经常账户已经累计积累了3万亿美元的赤字。
当这3万亿美元的货币进入拥有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国家的银行系统,这些国家就开始了一个制造泡沫的过程。
商业银行开始疯狂地扩大信贷,经济空前地繁荣,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企业利润急速上涨。
由于每个产业都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它们都建造了多余的生产能力。
当投资和经济成长异乎寻常地加速时,资产价格的泡沫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已经大打折扣。
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作文
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作文《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经济发展就像一场超级有趣的大冒险,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神奇的规律!比如说,咱们想想一颗小种子。
把它种在土里,给它浇水、晒太阳,它会慢慢发芽、长大,最后开花结果。
经济发展也是这样的呀!刚开始可能只是一点点小小的想法,像个小小的种子。
有人愿意付出努力,投入时间和金钱,这小小的想法就开始慢慢长大啦。
就像咱们班的小明,他一开始想在学校门口卖自己做的小手工,这就是个小小的经济萌芽。
他努力准备材料,精心制作,然后拿到学校门口去卖。
一开始,买的人不多,可他没有放弃,不断改进自己的手工,后来买的人越来越多,他不就像那颗慢慢长大的种子吗?再想想一个大果园。
果农们要根据季节、天气来照顾果树。
春天施肥,夏天除虫,秋天才能收获满满的果实。
经济发展不也得看准时机嘛!有时候市场需求大,就像果子成熟的季节,能赚好多钱;有时候市场不好,就像冬天,得耐心等待,做好准备。
我叔叔开了一家小饭店,有一阵儿大家都特别喜欢吃川菜,他的饭店生意可好了。
可后来,大家又喜欢上了粤菜,叔叔的饭店生意就没那么红火啦。
这难道不是经济发展中的变化吗?还有哦,大家一起搭积木的时候,如果底层搭得不稳,上面的积木就容易倒。
经济发展也是这样,如果基础产业不扎实,整个经济大厦也会摇摇欲坠的。
比如说,没有好的农业,大家都没饭吃,还怎么发展其他产业呢?经济发展还像一条河流,有时候水流湍急,发展得特别快;有时候又会遇到石头和弯道,变得缓慢。
咱们国家这几年经济发展得多快呀,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新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
这就像河水奔腾向前,充满了活力!咱们生活中的好多东西都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有关呢!那你们说,我们是不是得好好学习,了解这些规律,以后才能在这个大冒险中玩得更出色呢?我觉得呀,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虽然复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学习,就能更好地适应它,说不定还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呢!。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范文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从当前的经济增长状况来看,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虽然在持续发挥着有效地作用,但是部分重要的动力因素表现出了明显的衰减趋势,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以下基于此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进行分析。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1.物质资本积累物质资本积累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对于经济总产出的促进性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他各要素的总合。
同时在利率放大机制作用下,会造成资金缺口的不断增大,该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经济的持续滑坡,由此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以及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的必要动力选择。
2.人力资本在内生长的增长模型中,人力资本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之前的经济增长状况来看,对于人力资本要素的投入比传统要素的同时略低,但是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潜力。
在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以及教育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过程中,教育质量的改善带来的人力资本的增长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源泉。
3.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当前市场的竞争性与国有产权结构的不相容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和效果,在近些年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过程中,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高效匹配,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增长。
4.制度改革和创新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率,但是在增长过程中存在着重重矛盾,主要是由于投融资主体的缺位以及制度扭曲而造成了投融资效率的低下。
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会使得资本持续供应和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作用于经济增长。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分析在当前的深化改革以及能源资源约束状况下,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众多国际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机遇。
以下采用情景分析法对我国未来阶段的经济增长前景进行模拟分析。
1.分析模型本文主要采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主要是通过相应的静态均衡模型的求解来进行经济发展的动态特性分析,模拟时间段为2021年~203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阶段性规律论文内容提要:经济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运行中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国情看,集约型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化与扩大就业等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效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通常表现为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即CDP的增加,它是对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和结果的整体反映。
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
中国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既与底子薄、科技落后等基础国情有关,也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制度安排有关。
这种粗放式增长导致的资源、环境、国内市场需求、弱势产业、区域和行业差距等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是要把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和社会结合统一起来,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与理论阐释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
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中,两种增长途径往往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并存,而主导地位会有所不同。
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这个内在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演变反映出来,并展现出不同的特征(波特,2002)。
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首先表现为要素驱动阶段,即资源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基本生产要素,即廉价的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特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其后则为投资驱动阶段,即资本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大规模的投资及生产,特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三为创新驱动阶段,即知识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特征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是该阶段的主导产业;第四为财富驱动阶段,即第三产业的分化阶段,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生活享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动力,自然产业、精神产业和社会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从经济增长的现实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规律性演变,也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770年以前的经济“起飞”前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驱动因素以自然资源投入为主,农业是这一时期的主导产业。
第二个阶段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资本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主导产业。
第三个阶段是1870—1970年的百年发展时期,这一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而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
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是与服务业一体化的制造业及农业。
第四个阶段是1970年以后的经济信息化发展时代,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主导产业,是渗透到各个产业的信息通讯业。
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直接反映在不同经济时期的增长理论上。
在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阶段,由于人口增长与粮食等产品增长的不同步,人口增长的扩张性与土地等生产能力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因而产生了理论上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MalthusTrap)。
对于经济增长依赖于基本生产要素驱动的困境,斯密与李嘉图等曾持悲观的态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理论上的“马尔萨斯陷阱”并没有在现实中发生。
在早期增长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资本的积累,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1939;Domar,1946)作为分析这一时期增长特征的工具,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认可。
在第三个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导致的效率提高,新古典外生增长模型(Slow,1956)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最好的注解。
新增长理论的内生增长模型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完善和修正,其共同特点是强调内生化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在AK(accumulationofknowledge)模型中,知识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Arrow,1962;Romer,1986;Lucas,1994);在基于R&D(researchanddevelopment-based)模型中,技术进步依赖于人力资本投资,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主要归于对R&D部门投入的不同,这是各国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Romer,1990;Lucas,1998);ED(evolvementofdivisionoflabor)模型则主要是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演进出发,研究经济增长问题(YangandBorland,1991)。
新增长理论说明,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其能够带来科技进步的条件下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科技进步必须遵循内在的实现机制。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事实上已得到大量历史经验数据的支持。
相关研究表明,现代西方工业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5%多,其中,资本对人均收入的贡献约为0.25%,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则为1.3%。
因此可以认为,这些工业化国家已走过了单纯依靠资本投入拉动的经济增长期,因为“投入的贡献只占有限的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应归因于生产率的高增长率”(库兹涅茨,1985)。
萨缪尔森(1992)在分析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状况时发现,美国在上世纪初至80年代,年均增长率达到2.2%,其中资本深化所占份额仅有0.5%,而资本效率提高的贡献份额却占到1.7%。
在肯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不能忽视技术进步的社会制度环境。
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方式是否科学和合理,需要通过社会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检验。
社会产出的增加与社会对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密切相关,而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多元的,且受社会经济制度的约束。
从历史和当代经济发展的现实看,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对社会制度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阐释经济增长的另一条主线。
制度经济学着重研究一定历史阶段的制度对技术的决定作用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旧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过程的起点是技术上的突破,而技术的应用必须有赖于组织,组织是用几个人或许多人的比较专业化的努力或知识来代替单独个人的这种努力或知识的一项措施(加尔布雷思,1980)。
新制度经济学则将研究视角从生产领域延伸到流通、交换和分配领域,以要素间交换存在交易费用为依据,提出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及其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DavisandNorth,1970)。
诺斯等人进一步指出,制度创新是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其动力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其实质是通过制度的调整和变革,创新者把握新的盈利机会以实现预期的收益增长,因此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均衡与制度创新交替出现的过程,制度创新过程可以对一些国家(如美国)的经济增长作出解释。
这些研究成果对探讨当代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定位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技术和制度特点。
从现实国情看,中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经济增长仍然是以资本投入作为主要驱动因素,经济效率仍然低下。
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当前正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期,适应于要素数量投入型增长的传统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还在顽强发生作用,客观上加大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度。
因此,中国对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定位,理论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不仅要着眼于技术因素决定的效率,也要强调制度创新的作用;二是拓展对增长方式内涵的研究,既要分析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也要研究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内在机制;三是要具体联系中国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把握好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机和环境;四是要改变个别因素的一元决定论,代之以多元化的系统性研究。
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过粗放型增长的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的前期阶段,以大规模投资驱动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客观上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短期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
但是不能认为,中国过去立足于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既然取得了成功,就可以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按同样的方式全面实现工业化。
金碚(2003)的分析也表明,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无法承受粗放型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现代经济增长的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看,粗放型增长是没有出路的。
资本驱动的增长并不必然解决增长中的效率问题。
尽管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中资本要素贡献度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劳动力贡献度的增长幅度,但这种资本的贡献度大多来自于资本绝对投入量的增加,资本投入与产出效率却并不高。
从1979年到200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4%,但是综合要素生产率却一直低于0.02%,远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这是产生经济发展中各种矛盾的主要根源。
要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选择与定位,必须立足于集约型增长方式。
集约型增长与粗放型增长相对应,此消彼长,但并不排斥外延式的增长。
尽管集约型增长更多地具有内涵式增长的特征,强调的是对生产要素的节约使用,强调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但它本身并不排斥高技术和高效率基础上的外延式生产规模的扩大。
中国底子薄、经济基础差,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实现,扩大经济规模的潜力仍很大,人民整体生活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因此,经济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不能忽视外延式增长在扩大经济总量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集约型增长与科技进步相联系,但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术创新驱动的增长,技术上的高效率并不能够完全和必然解决集约生产的问题。
集约是针对生产基本要素的投入,特别是资源投入而言的,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重要生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持续增长只能走集约式的发展道路。
技术创新则主要是针对产出的效率而言的。
技术创新固然是集约型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技术创新只能解决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问题,而不能解决生产要素的社会结合问题。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来自于生产力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