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恕”便是“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实 际上就是给出了一个同他人打交道的最基本的准 则和底线。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考物来 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 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 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 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 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 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 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信,说家人为了争 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 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 硬读完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 信,并附上一首诗:“千里书信只为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 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 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让出三尺宅基 地,结果形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 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则可则能则能则能为唯 可以可尽能尽能尽能天 以赞以物尽人尽其尽下 与天赞之物之人性其至 天地天性之性之,性诚 地之地,性,性 。, 参化之 ; ; 矣育化 。,育 ;
亦 勿 施 于 人 。
施 诸 己 而 不 愿 ,
忠 恕 远 道 不 远 。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 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名伋,字子思】的著作。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 的一派。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 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 孟子。后世把子思、孟子并成为“思孟学派。 北宋,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又 追封子思为“述圣公”,以后就尊称子思为 “述圣”。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 “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三、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 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 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 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 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 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 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 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 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 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 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 宙间的真正位置。
这个一个小故事也能充分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精 神。一个暴风雨的早上,一位老人在海边看到许许多多的 鱼被抛到沙滩上。老人想到太阳一晒这些鱼都会死,哎息 一声朝前走了。返回时,却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在把鱼捡 回海襄。老人很是感动,便也弯腰帮助小男孩。老人对小 男孩说:“你救了他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在乎的。” 男孩却说:“小鱼在乎。” 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将心比心善于为他人着想,是 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当你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 体会别人,了解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多数人也一 定会回报与你最真诚的笑容。只要我们时时站在他人的角 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的、友 善的与人相处,这就是能恰当得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律”
人 之 为 道 而 远 人 , 不 可 以 为 道 。
子 曰 : 「 道 不 远 人 。
可 谓 仁 之 方 也 已 。
能 近 取 譬 ,
己 欲 达 而 达 人 。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
夫 仁 者 ,
己 所 不 欲 , 勿 施 于 人 ,
失子小故上正在君素素素素君 诸曰人君不己上子患夷贫富子 正:行子怨而位无难锹贱贵素 鹄「险居天不不入,,,,其 ,射以易,求陵而行行行行位 反有侥以下于下不乎乎乎乎而 求似幸俟不人,自患夷贫富行 诸乎。命尤,在得难锹贱贵, 其君 ,人则下焉。。。。不 身子 。无位。 愿 。 怨不 乎 。援 其 外 上 。 ,
简 而 文 , 温 而 理 。
君 子 之 道 , 淡 而 不 厌 ,
施。人 诸 治 己 人 而 , 不 改 愿 而 , 止 亦 。 勿 忠 施 恕 于 违 人 道 。 不 远
眯 而 视 之 , 犹 以 为 远 。 故 君 子 以
其 则 不 远 。 执 柯 以 伐 柯 ,
《 诗 》 云 : 伐 柯 伐 柯 ,
《中庸》节选
诗 词 朗 诵
。
故 君 子 慎 其 独 也
莫 显 乎 微 。
莫 见 乎 隐 ,
恐 惧 乎 其 所 不 闻 。
是 故 君 子 戒 慎 乎 其 所 不 睹 ,
可 离 非 道 也 。
道 也 者 , 不 可 须 臾 离 也 ,
知 微 之 显 , 可 与 入 德 矣
知 远 之 近 , 知 风 之 自 ,
为人处世的黄金律
《中庸》说:“忠恕远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 “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 人。比如:你想到不愿意做的事,你不要叫人家 做;我不愿意拿的东西不要叫人家拿;我不愿意 听的话,你不要讲给人家听;你怕人家骂你,你 不要骂人;你怕人家笑你,你不要笑人。这是忠 恕之道。“忠”与“恕”实则一道,即二者有着 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而“恕” 更为基本。
中庸之道的总原则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 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 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 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中庸》中为人处世的黄金律
慎独自修
三 原 则
忠恕宽容
至诚尽性
一、慎独自修
Hale Waihona Puke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 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 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 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 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 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 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 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 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 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 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故 《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厌, 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 显,可与入德矣。”
二、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 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 行、並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 《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 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眯而视之,犹以为 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 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 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 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 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 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 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矩之道”。《大学》说: “所恶于上,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 毋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 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 实即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 我也,吾亦欲勿加诸人”(《论语,公治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 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 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 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 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 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 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 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 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 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 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 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