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乌夜啼翻译赏析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e1091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e.png)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原文翻译及赏析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原文翻译及赏析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朝代:五代作者:李煜原文: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一作:梦里)翻译: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屋内又是漏的不断,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上的事情过去的就如同逝去的流水一样,算起来一生沉浮恍如梦境。
只可以凭着醉酒多次回到家乡平坦的路上,除此之外又有那里可以去啊。
注释帘帏句:帘帏,窗帘。
飒飒,象声词。
屈原《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多离忧。
”烛残句:漏,即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
频欹枕:指倚枕不眠。
梦里浮生:一作“一梦浮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醉乡:醉中境界。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
”赏析:此词表现的是南唐李后主对人生的'感悟,艺术特点是情境和谐,细节传神。
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树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构成一种凄凉的氯围。
“烛残”二句由室外景转入帘内景。
室内残烛摇曳,光线昏暗,夜尽更阑时分,主人公还卧床在枕上翻来覆去,表明他彻夜未眠。
失眠人情绪本来就烦躁,而窗外的秋风秋雨,仿佛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失眠人的心头,更增苦楚。
心头的烦闷无法开解,“起”来挥之不去,“坐”下也无法平静。
“起坐”两个细节动作传神地写出失眠人无法平静的心境。
下片转入沉思。
回想人生世事,往日的南唐早已土崩瓦解,词人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幸福都被剥夺。
这人生世事,有如流水不返,好似梦境虚无。
所谓“梦里浮生”就是后来北宋苏轼所说的“人生如梦”。
梦的特点有三,一是短暂,二是易变,三是不可把握。
所谓“梦里浮生”,是对人生命运的短暂性、易变性和不可把握性的概括。
李白《乌夜啼》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乌夜啼》全诗翻译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07a02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7e.png)
李白《乌夜啼》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乌夜啼》全诗翻译与赏析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释:①乌夜啼: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西曲歌》。
②机中织锦:指闺中织妇。
全诗校:“一作闺中织妇。
”③远人:指在远地的丈夫。
怅然忆远人:全诗校:“一作向人问故夫。
”怅然忆远人:指向人问故夫。
④孤:指空。
全诗校:“一作空。
”⑤独宿孤房:全诗校:“一作欲说辽西。
”名句: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乌夜啼》是一首乐府诗,是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前后,李白在长安时的作品,写秦川妇女怀念征夫的痛苦心情。
这两句是说,夕阳西下,返照城?,成群的乌鸦从远处飞回,哑哑啼叫,将栖未栖,叫声喧、烦乱,引起思妇的愁烦;黄昏时分,乌鸦尚知归巢,远在天涯的征夫,何时才能归来呵!以乌鸦啼叫,引起心绪烦乱,以乌鸦旧巢,想起征夫未归,写景言情,顺理成章,韵味耐嚼。
译文:夕晖将坠,黄云飞度,影映城阙;暮鸦盘桓,在霜林的上空,欲栖又飞。
盘旋复盘旋,鸦落又鸦起,叽叽喳喳,聒噪不止;霜树在暮色中伸展疏枝,在群鸦的悲鸣中栗。
那正在织锦的秦川女子,透过碧如烟的帘子,望着迷茫的暮色,以及暮色中起起落落、叫不止的鸦群,喃喃自语。
她停下如飞的梭子,怅然忆及那远去的征人;守着这空洞洞的房子,禁不住苦泪如雨。
【按】乐府古题,属《清商曲·西曲歌》。
李此写晋朝滔妻苏。
本秦川刺史,后被坚徙流沙。
把思念织成回文璇玑图,题诗二百余,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鉴赏:《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
李白此诗题材相类,却别新境,独具魅力。
领起二句绘景,乃一秋林晚鸦图也。
描写苍凉之景,渲染凄凉气氛。
声色并茂的自然之景,蕴含着浓浓的愁绪,直透人心。
三、四句绘人,省去了容貌,省去了服饰。
其单调而枯燥的劳动,早已让她疲惫不堪。
此时,她不胜窗外归鸦的叫声,面对纱窗,兀自独立,却不敢再去掀起那如烟的帘子。
陆游《乌夜啼》词2首原文翻译赏析
![陆游《乌夜啼》词2首原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68eaf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c.png)
陆游《乌夜啼》原文翻译赏析陆游,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陆游《乌夜啼》词2首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原文】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白话译文】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得起复牌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
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青新雨后天气很好。
拿着笔胡乱写着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的小睡一觉。
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的听蝉鸣。
【赏析】陆游在公元1165年(宋孝宗乾道元年)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
西村的居宅,依山临水,风景优美。
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较舒缓,所以自号渔隐。
在家住了四年,到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他离家入蜀。
四年中写了几首描写村居生活的《鹧鸪天》词。
这首《乌夜啼》词,虽然也写村居生活,但与上述《鹧鸪天》词不同期:是他从蜀中归来,罢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再归山阴时写的。
他这次归山阴,从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五十七岁起到十二年六十一岁止,又住了五年。
他在淳熙十六年写的《长短句序》,说他“绝笔”停止写词已有数年,因此词作于这几年中是当可确定的了。
而这首词的词境之美,自然与山阴居宅的环境有关。
《乌夜啼·金鸭余香尚暖》【原文】乌夜啼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
兰膏香染云鬟腻,钗坠滑无声。
冷落秋千伴侣,阑珊打马心情。
绣屏惊断潇湘梦,花外一声莺。
【赏析】陆游在中年以后,反对写艳词。
他的《跋〈花间集〉》说:“《花间集》皆唐末五代时人作。
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长短句序》说:“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翻译《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翻译《乌夜啼》(昨夜风兼雨)](https://img.taocdn.com/s3/m/0a7752a2dd3383c4bb4cd227.png)
翻译《乌夜啼》南唐后主李煜
原词: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译文: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屋内又是漏的不断,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上的事情过去的就如同逝去的流水一样,算起来一生沉浮恍如梦境。
只可以凭着醉酒多次回到家乡平坦的路上,除此之外又有那里可以去啊。
陈逢辰《乌夜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陈逢辰《乌夜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bc6a4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9.png)
陈逢辰《乌夜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乌夜啼》
月痕未到朱扉。
①送郎时。
暗里一汪儿泪、没人知。
揾不住。
收不聚。
被风吹。
吹作一天愁雨、损花枝。
【注释】
①朱扉:红门。
扉:门扇。
【译文】
眉月初升,尚未照到绣楼窗户时,送别情郎去两情依依。
我暗地里一把离别泪,没有人察知。
擦不干,收不拢,止不住。
被风吹去,化成了满天含愁的雨,打落了花瓣花絮。
【集评】
清·查礼:“其风情之绵密,字句之自然,可称绝唱。
然亦从李后主赋愁之‘剪不断,现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脱化出来者。
”(《铜鼓书堂词话》)。
【赏析】
此词咏别泪,别出心裁。
一般词只写到离别而流泪,此词则由流泪展开进一步的想象,写出眼泪的强度、广度。
泪被风吹成了雨,满天的雨,又变成满天的泪、满天的愁。
泪雨交融,愁思满天。
构思新巧,真可推为咏泪的绝唱。
乌夜啼李煜翻译赏析
![乌夜啼李煜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844f1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9.png)
乌夜啼李煜翻译赏析翻译:树林间的红花已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赏析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
“胭脂泪”者,此之谓也。
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翻译赏析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91645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8.png)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翻译赏析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翻译赏析《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李煜。
其全文如下: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前言】《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这首词应是诗人亡国入宋后的作品,借梦境写故国春色,表达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国情思和现实痛楚。
【注释】①帘帏句:帘帏,窗帘。
飒飒,象声词。
屈原《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多离忧。
”②烛残句:漏,即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
频欹枕:指倚枕不眠。
③梦里浮生:一作“一梦浮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④醉乡:醉中境界。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
”【翻译】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屋内又是漏的.不断,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上的事情过去的就如同逝去的流水一样,算起来一生沉浮恍如梦境。
只可以凭着醉酒多次回到家乡平坦的路上,除此之外又有那里可以去啊。
【鉴赏】此词表现的是南唐李后主对人生的感悟,艺术特点是情境和谐,细节传神。
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树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构成一种凄凉的氛围。
“烛残”二句由室外景转入帘内景。
室内残烛摇曳,光线昏暗,夜尽更阑时分,主人公还卧床在枕上翻来覆去,表明他彻夜未眠。
失眠人情绪本来就烦躁,而窗外的秋风秋雨,仿佛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失眠人的心头,更增苦楚。
心头的烦闷无法开解,“起”来挥之不去,“坐”下也无法平静。
“起坐”两个细节动作传神地写出失眠人无法平静的心境。
下片转入沉思。
回想人生世事,往日的南唐早已土崩瓦解,词人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幸福都被剥夺。
这人生世事,有如流水不返,好似梦境虚无。
陆游《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陆游《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a9bf5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1.png)
陆游《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是由陆游所创作的,全词表现出作者壮志未酬后的闲居生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宋代: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译文细绢织成的团扇美如圆月,轻薄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
高大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树阴浓合,雨后天气格外清凉滋润。
闲来无事,拿着笔写小草打发时光,饮酒微醺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觉。
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注释乌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圣无忧”,平韵四十七字。
与“相见欢”之别名“乌夜啼”不同。
“纨扇”句:指纨扇如同明月一样洁白。
纨扇又称宫扇,细绢织成的团扇,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术珍品,形如满月,故云“素月”。
婵娟:美好的样子,暗喻女子娇美的容貌。
轻烟:指纱巾的轻细。
“高槐”句:槐树的叶子渐渐长成,树阴也渐渐合拢,覆盖地面。
“清润”句:雨后的天空更显清朗湿润。
清润:清凉滋润。
“弄笔”句:指在房里悠闲无事,以写小草打发时光。
弄笔:谓执笔写字、为文、作画。
新蝉:初夏的鸣蝉。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创作背景这首小令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181年~1185年)间闲居故乡山阴时的作品。
他在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写的《长短句序》,说他“绝笔”停止写词已有数年,因此词作于这几年中当可确定。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赏析此词描绘了初夏季节树阴浓合,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
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
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阴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
《乌夜啼·李白》原文与赏析
![《乌夜啼·李白》原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1d1dc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3.png)
《乌夜啼·李白》原文与赏析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乌夜啼》原为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调名,后多用以描写男女分离的痛苦,属情歌中的哀愁之音。
这首诗当作于李白在长安时期。
诗中塑造了一位相思日深的“秦川女”的形象,通过她如泣如诉的伤情和独宿孤房的苦境,表达了诗人对不义之战给人民造成不幸的无限感叹。
这虽是袭用旧题,但“蕴含深远”(沈德潜语),别出机杼,并改变了前代多为五言四句的格式,成为继承并发展乐府民歌的“推陈出新”的佳作。
开篇两句即紧扣题意,以“乌欲栖”、“归飞”、“枝上啼”的一系列镜头,剪接组合成动态的画面,一开始就渲染了昏鸦归栖的特殊环境气氛。
《诗经》中的《君子于役》,为描写征人思妇的最早之作。
其中有云:“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这是用客观自然景象,烘托思妇对征夫的怀念之情。
而李白此诗取景造境,正与《君子于役》一脉相承。
许瑶先《再读〈诗经〉四十二首》诗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绕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三四两句,镜头由景物移向人物,朦胧绰约地出现了女主人公。
“机中织锦”包含着一个典故:十六国苻秦时的才女苏蕙,因思念罪谪流放的丈夫窦滔,于锦上织成回文旋图诗,托人捎去赠他,以表达忠贞不渝的刻骨相思之情。
这里,诗人化用此典是暗示秦川织女也有与苏蕙相同的遭遇和感触。
诗人抛开了对思妇居处、身份、容貌、服饰的细致刻划,而是别具匠心地描绘了一幅关在“如烟”的“碧纱窗”内的“秦川女”思念良人的朦胧画面。
女子“隔窗”发出的自叹自怜的喃喃细语,又让人难以听清,这就给人留下了广阔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种造境方法令人想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但那是想象团聚后而“共剪西窗烛”的夫妻对“话”,当是映在窗纱上的欢愉画面。
而李白描述的则是“隔窗”听到的思妇独自的细“语”,是深闭窗棂内的凄清场景。
故而二者所述离情虽相似,风格却迥异。
李煜《乌夜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乌夜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fb249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d.png)
李煜《乌夜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1。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1.谢:凋谢。
2.胭脂泪:女人的眼泪。
此句从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胭脂湿”化出。
【译文】
林间的花朵凋谢了春日的姹紫嫣红,太匆匆。
怎奈何那凌晨的寒雨夜晚的风。
残花凋零像是流过美人面颊的泪水,使我沉醉迷蒙,更何况,此一去何日再重逢?唉!人生长有恨呀,流水长向东。
【赏析】
此词叙写由“林花红落而引发的一切有生之物的苦难无常之哀感”(叶嘉莹《灵溪词说》)。
词人遭际家国亡破之惨痛,故而敏感于一切有生之物,敏感于朝来之寒雨晚来之风、与那匆匆凋谢了的春红共同悲泣。
“太匆匆”、“几时重”,都充溢了深沉情感,并且将这种有生之物视为人类的同类,视为自己至亲至爱的挚友。
“胭脂泪”,从杜诗“林花著雨胭脂湿”中巧妙化出,架起了由人类到植物的桥梁,由客体而主体的纽带,既然“林花著雨”,犹如自己所珍爱的情人的眼泪,那就自然引发了生离死别的感受,“留人醉,几时重”,由此进一步生发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息。
如唐圭璋先生所评析:“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生必然长恨,语最深刻。
‘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
此与‘此外不堪行’,‘肠断更无疑’诸语,皆以重笔收束,沉哀入骨。
”(《唐宋词简释》)。
小白《乌夜啼》详细赏析
![小白《乌夜啼》详细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aed22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d.png)
小白《乌夜啼》详细赏析小白《乌夜啼》详细赏析乌夜啼作品介绍《乌夜啼》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2卷第5首。
《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
李白此诗题材相类,却别翻新境,独具魅力。
古诗名句“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就是出自《乌夜啼》这首诗。
乌夜啼原文《乌夜啼》作者:唐·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
乌夜啼注释①乌夜啼: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西曲歌》。
②机中织锦:指闺中织妇。
全诗校:“一作闺中织妇。
”③远人:指在远地的丈夫。
怅然忆远人:全诗校:“一作向人问故夫。
”怅然忆远人:指向人问故夫。
④孤:指空。
全诗校:“一作空。
”⑤独宿孤房:全诗校:“一作欲说辽西。
”乌夜啼译文夕晖将坠,黄云飞度,影映城阙;暮鸦盘桓,在霜林的上空,欲栖又飞。
盘旋复盘旋,鸦落又鸦起,叽叽喳喳,聒噪不止;霜树在暮色中伸展疏枝,在群鸦的悲鸣中颤栗。
那正在织锦的秦川女子,透过碧如烟霞的帘子,望着迷茫的暮色,以及暮色中起起落落、嚣叫不止的鸦群,喃喃自语。
她停下如飞的梭子,怅然忆及那远去的征人;守着这空洞洞的房子,禁不住苦泪如雨。
乌夜啼赏析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蜀道难》、《乌夜啼》等诗后,大为叹赏,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
《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与前代所作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
“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李白《乌夜啼》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白《乌夜啼》全诗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00973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2.png)
乌夜啼唐·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注释①乌夜啼:乐府《西曲歌》调名。
据《乐府古题要解》云,此歌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
义庆为文帝所疑,大惧,妾闻乌夜啼,对义庆说,明日应有赦、第二天早晨,改南兖州刺史,因作此歌。
②秦川:现陕西省渭河流域。
织锦:《晋书·烈女传》晋,十六国时苻秦的秦州刺史窦滔因罪流放流沙,共妻苏蕙织锦为回旋玑图诗赠他,表示忆念之情,这里指诗中秦川女遭遇,也与苏蕙相同。
碧纱如烟:形容黄昏时绿纱窗朦胧如烟云,隔窗语:指乌啼叫,也指女与乌对话。
③远人:指在远地的丈夫。
这两句或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吴西泪如雨”,或作“停梭向人忆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
译文黄云在城边飘飞乌鸦欲栖,归落枝头呀呀鸣啼。
机中织锦的秦川妇女,隔着如烟绿纱窗与鸦对语。
怅然若失停梭忆念亲人,独宿在空房泪下如雨。
赏析《乌夜啼》本南朝乐府,传为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
后沿为题,多写离别相思之情。
李白这首同题诗作,熔古铸今,别具特色。
开头四句,以景起情,兴而兼比。
日暮时分,城上黄云片片,城边归鸦群群,它们盘旋着,啼叫着,急切地寻觅着栖息之处。
看到这种景象,听着暮鸦归飞的哑哑之声,那位“机中织锦”的“秦川女”怎能不有动于衷?乌鸦至晚尚且归巢,而自己的丈夫却至今未归,由物及人,感事应心,她的所有愁怨,都化作了碧纱窗内那如泣如诉的低微细语。
窗外,昏林暮鸦,声声啼叫;窗内,伤心之人,机边细语。
而窗上的碧纱,则有如一层烟雾,将窗外的苍凉与窗内的幽寂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片迷离、朦胧的色彩和令人伤感的气氛,从而为最后两句女主人公的情感深化作了有力的铺垫。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十四个字写尽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独宿孤房”,对久经别离之人来说,本极易引起伤感之情,何况正值这暮色茫茫、群鸦乱啼的时分?“停梭”,说明在此之前还在织锦,机鸣之声与鸦啼之声交揉在一起,对人的愁思还能起到一种缓解的作用;可停梭以后,室内一片空寂,惟闻四野哑哑之声,此时此刻,凝神静思,忆及远人,万般愁绪涌上心来,这位独宿者怎能不感到无限的凄凉?怎能不泪如雨下呢?这首诗,景与情达到了高度的融和。
李白乌夜啼译文
![李白乌夜啼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33755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2.png)
李白乌夜啼译文
《乌夜啼》译文:
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的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
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
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
原文:
《乌夜啼》唐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乌夜啼》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此诗开头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秋晚鸦归图;中间两句写人物身份、身世及所处环境;最后点明秦川女的愁思及其原因。
全诗短短六句,既写景色烘托环境气氛,又描绘人物形象和心态,绘形绘声;最后既点明主题,又包含着许多言外之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意味深长。
传说贺知章对这首诗相当欣赏,并以此为原因之一向唐玄宗推荐李白。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9dab0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a.png)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楼头明月犹如镰钩。
长着梧桐的深院,好像锁闭着寂寞的清秋。
千缕的情绪剪也剪不断,越想理清越烦乱,说是一般的离愁,可还另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留在心头。
【集评】宋·黄升:“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花庵词选》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别是’句甚深”。
(《古今词统》卷三)明·茅暎:“绝无皇帝气,可人可人。
”(《词的》卷一)清·王闿运:“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
”(《湘绮楼词选》)现代·俞平伯:“自来盛传其‘翦不断,理还乱’以下四句,其实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六字之中,已摄尽凄惋之神矣。
”(《论诗词曲杂著》)【赏析】根据黄升的推测,此词也是降宋之后的作品。
“几曾识干戈”的后主,从耽于声色狗马、琴棋书画的风流君主,沦而为阶下之囚、备受凌辱囚困于小楼的“违命侯”,前后真有天壤之别。
俯仰楼头之际,但见梧桐寂寞,清秋被锁,惜物实是自惜,悲秋实为自悲,透露出一片孤苦、寂寞、凄凉、冷落之情。
离愁,既是对“车如流水马如龙”、春风得意的上苑宫廷生活的留恋,又是对“三千里地山河”南唐小朝廷的缅怀。
但离愁毕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抽象感受,词人遂用纷乱无绪的丝缕比喻,且加以发挥。
纷乱的丝缕快刀斩不断,快剪也剪不断,即便是灵巧的纤纤双手也理不清,反而会越理越乱,比喻新警,非常人所能想,堪称离愁妙喻、绝唱。
“剪不断”接连三个三字短句,节奏感强烈,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接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九个字作结,促节曼声,疾徐相配,余音袅袅,更有绕梁三日之妙。
以浅易质仆的文字而能淋漓地表现自身如此复杂、且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离愁,实为词中神品。
卢祖皋《乌夜啼》全词翻译赏析
![卢祖皋《乌夜啼》全词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389a3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8.png)
卢祖皋《乌夜啼》全词翻译赏析
卢祖皋《乌夜啼》全词翻译赏析
漾暖纹波飐飐,吹晴丝雨濛濛
[出自]:卢祖皋《乌夜啼》
西湖
漾暖纹波飐飐,吹晴丝雨濛濛。
轻衫短帽西湖路,花气扑青骢。
斗草褰衣湿翠,秋千瞥眼飞红。
日长不放春醪困,立尽海棠风。
[注释]:
西湖:这首词描写的是春天西湖的迷人景色。
飐(zhǎn)飐:颤动的样子。
青骢(cōnɡ):青白色毛相杂的马。
褰(qiān)衣:掀起衣裳。
春醪(láo):一种酒名。
[参考译文]:
湖面上水波轻轻地泛动,晴风中丝丝细雨蒙蒙。
穿着薄薄的.衣衫,戴着浅浅的短帽。
游人行走在西湖的路上,连青花马也沾上了花的芳香。
撩起衣衫,湿湿的草地上斗草游戏玩得正酣。
一边飞荡着秋千,一边敏捷地用目光去欣赏鲜花的红艳。
我不愿在这美好而又长长的春日里寻求醉意,只想在海棠花下的春风中久久伫立、不愿归去。
[说明]:
此词以短小的篇幅写宏大的场面,显出了杭州西湖春日游览之盛。
作者紧紧扣合春天气候的特征和西湖的特色,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游湖一天的所见、所闻与所感,使人如赏一轴西湖春游连环画。
全篇琢句精美,风格清丽,意境优美,这在宋代众多的西湖诗词中应该算是别具一格的。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翻译赏析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7335b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9.png)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翻译赏析《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李煜。
其全文如下: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前言】《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这首词应是诗人亡国入宋后的作品,借梦境写故国春色,表达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国情思和现实痛楚。
【注释】①帘帏句:帘帏,窗帘。
飒飒,象声词。
屈原《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多离忧。
”②烛残句:漏,即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
频欹枕:指倚枕不眠。
③梦里浮生:一作“一梦浮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④醉乡:醉中境界。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
”【翻译】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屋内又是漏的不断,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上的事情过去的就如同逝去的.流水一样,算起来一生沉浮恍如梦境。
只可以凭着醉酒多次回到家乡平坦的路上,除此之外又有那里可以去啊。
【鉴赏】此词表现的是南唐李后主对人生的感悟,艺术特点是情境和谐,细节传神。
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树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构成一种凄凉的氛围。
“烛残”二句由室外景转入帘内景。
室内残烛摇曳,光线昏暗,夜尽更阑时分,主人公还卧床在枕上翻来覆去,表明他彻夜未眠。
失眠人情绪本来就烦躁,而窗外的秋风秋雨,仿佛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失眠人的心头,更增苦楚。
心头的烦闷无法开解,“起”来挥之不去,“坐”下也无法平静。
“起坐”两个细节动作传神地写出失眠人无法平静的心境。
下片转入沉思。
回想人生世事,往日的南唐早已土崩瓦解,词人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幸福都被剥夺。
这人生世事,有如流水不返,好似梦境虚无。
所谓“梦里浮生”就是后来北宋苏轼所说的“人生如梦”。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译文赏析及注释答案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译文赏析及注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70360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a.png)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译文赏析及注释答案《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是由李煜所创作的,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五代:李煜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古诗简介《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这首词应是诗人亡国入宋后的作品,借梦境写故国春色,表达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国情思和现实痛楚。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翻译/译文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注释1.兼:同有,还有。
2.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3.飒飒(sà):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4.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5.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6.频:时常,频繁。
7.欹(qī)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8.平:指内心平静。
9.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10.漫:枉然,徒然。
11.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陆游《乌夜啼》鉴赏
![陆游《乌夜啼》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d70090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a.png)
陆游《乌夜啼》鉴赏
乌夜啼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①,纱巾飘渺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②,清润雨馀天③。
弄笔斜行小草④,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注释】
①纨扇婵娟素月:指纨扇如同明月一样洁白。
纨扇,细绢织成的团扇。
婵娟,美好的样子,暗喻女子娇美的容貌。
汉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②高槐叶长阴初合:槐树的叶子渐渐长成,树阴也渐渐合拢,覆盖地面。
③清润雨馀天:雨后的天空更显清朗湿润。
④弄笔斜行小草:指在房里悠闲无事,以写小草打发时光。
【品鉴】
这首小令是放翁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181~1185年)间闲居故乡山阴时的作品。
词写自己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
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
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阴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
下片则由写景转到写人,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
起二句,写自己闲来无事,常常弄笔展纸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帘迎凉以便睡眠。
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
此词通篇只写事和景,不直接写情,把主观感情不露痕迹地寄寓于事与景之中。
陆游诗词中颇多闲适之作,但那些看似“闲适”的作品中大多带有牢骚悲慨的情绪,本篇却通篇只写闲适,没有丝毫忧愁或悲慨的情绪,是一首纯正的闲适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乌夜啼翻译赏析
《乌夜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前言】《乌夜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乌夜啼”为乐府古题,属《清商曲·西曲歌》,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而李白此诗题材相似,却别翻新境,言浅意深,独具魅力。
全诗六句,开头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写人物身分、身世及所处环境,绘影绘声;最后点明主题,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
传说贺知章对这首诗相当欣赏,并以此为原因之一向唐玄宗推荐李白。
【注释】⑴乌夜啼: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列于《清商曲辞·西曲歌》,并引《古今乐录》云:“西曲歌有《鸟夜啼》。
”古辞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
⑵黄云城边:一作黄云城南。
乌欲栖:梁简文帝《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
”乌欲栖,敦煌残卷本作“乌夜栖”。
⑶哑哑:乌啼声。
吴均《行路难五首》:“唯闻哑哑城上乌。
”⑷机中织锦:一作“闺中织妇”。
秦川女:指晋朝苏蕙。
《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名蕙,字若兰,善属文。
窦滔原本是秦川刺史,后被苻坚徙流沙。
苏蕙把思念织成回文璇玑图,题诗二百余,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⑸碧纱如烟:指窗上的碧纱像烟一样朦胧。
⑹梭:织布用的织梭。
其状如船,两头有尖。
怅然:忧然若失的样子。
远人:指远在外边的丈夫。
怅然:一作怅望。
⑺
“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关西泪如雨”。
独宿孤房:一作“欲说辽西”。
孤:一作“空”。
【翻译】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
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
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
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
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
【鉴赏】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蜀道难》、《乌夜啼》等诗后,大为叹赏,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
《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与前代所作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昏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
“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
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你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这样的艺术处
理,确是匠心独运。
因为在本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
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怎不泪如雨呢?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五、六两句,有几种翻译。
如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
《才调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几种异文与通行本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
仔细吟味,通行本优于各种异文,没有“窗外人”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
可见在本诗的修改上,李白是经过推敲的。
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
”(《唐诗别裁》)说得言简意赅。
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想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
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