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四层贯通的中庭空间

合集下载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赏析PPT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赏析PPT

=v=~!
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从大关系入手,体现大手笔。
建筑不能脱离环境,无论形态或功 能都要与其所处环境相互统一协调,
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弥补。
注重功能和造型的结合。
细节对于建筑的作用很大,往往在 一些方面巧妙的细节构思简单
却能方便他人,且营造美妙的效果。
24
我们的收获
o(≧v≦)o~~好棒
LOGO
开口。最大的开口向内退 缩,并在左侧安置巨大雕 塑品,明显标示出入口, 而另两个开口是通向研究 中心。以门的大小位置与 雕塑品的设置使参观人员 不致闯入研究中心。
22
一些细节
5
光影效果 其中设置大
量玻璃顶,且是 用多个嵌架三棱 锥玻璃相互拼接 而成,天光垂泄 而下营造丰富光 影效果,采光充 足。
23
logo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赏析贝聿铭作品contents整体环境1形态3功能4一些细节5经典回放2外部环境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形态功能一些细节1东西馆功能互补西馆餐厅改建空间东馆三分之一功能为后勤同时考虑周遭环境同时的餐饮缺乏2和谐统一东西馆虽建造时间不同但建筑材料与周遭相互统一但又用立面的斑驳色块突出从而凸显自身特色总之不失共性又独具特性一些细节yourtextyourtext3彰显功能艺廊与研究中心略分离之间又以三角中庭结合使两者似分实合一些细节4门的设置建筑物西立面有三个开口
建空间 东馆三分之一
功能为后勤,同时 考
但建筑材料与周遭相互统一, 但又用立面的斑驳色块突出从 而凸显自身特色,总之不失共 性又独具特性
20
一些细节
3
彰显功能 艺廊与研究中
心略分离,之间又 以三角中庭结合使 两者似分实合
21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的中式情结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的中式情结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的中式情结摘要:贝聿铭是当今举世公认的建筑设计大师。

他的众多设计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他的中式情结。

文章从隐性的和显性的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建筑、中式情结、隐性、显性abstract: ieoh ming pei is a master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many of his works are more or less showed his chinese complex. this articl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to thi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chinese style complex, recessive, dominant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贝聿铭是当今举世公认的建筑设计大师,他的设计作品遍布世界。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背景下,贝聿铭的建筑以其独特的空间造型优雅地屹立当地,完美地体现了设计师的个性特点和建筑作品与场所的共融。

贝聿铭,1917年生于广州,1927年随全家迁到上海,1930年母亲病逝,1932年后随祖父贝理泰生活,1935年赴美学习建筑,之后一直生活、工作于美国。

他的祖父贝理泰秉承儒家思想,经常会带贝聿铭和他的弟弟、妹妹回苏州,到他的私家花园——狮子林游玩。

于是,青少年时代的贝聿铭既接触到了上海的繁华与摩登,又有机会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宁静与深远。

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日后发展成为贝聿铭标志性的设计特色。

他的建筑作品虽然一望而知是典型的现代建筑,但无论是建筑造型,还是空间组织,都浸透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这种深沉的文化底蕴与贝聿铭在青少年时代受到的中国传统文人式教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姑且称之为他的设计作品中的中式情结。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

现代经典建筑分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部分,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1978 年落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原西馆落成于1941 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 年。

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求。

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对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述:建筑与周围环境,建筑空间,建筑形式。

建筑与周围环境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东馆的大门北侧有一个大型抽象派铜雕,它的名字叫:Knife Edge Mirror Two Piece,是雕塑家亨利·穆尔(Henry Moore)的作品,它的立意、造型和位置都与东馆的整体建筑相得益彰。

从西大门进入东馆,这个等腰三角形建筑的中央是一个高24.4米的大厅。

大厅中布置乔木、休息长椅和艺术品。

大厅上方悬挂着出自抽象艺术定亚利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之手的红色翼状装饰物,很像秋天的红枫叶。

自然光从1500平方米大小的天棚上倾泻而来,使整个大厅显得气韵生动。

各个展品陈列室环绕中央大厅而设,在大有小,游人可以在这里看到毕加索等人的代表作品——绘画或雕塑。

这里的展品经常更换,常有观众感叹不知如何理解这里的陈列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作品也有各自的知音,同样带给人强烈的艺术感受。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大厅。

在研究中心内还有会议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照片档案馆以及管理办公室等。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浅谈建筑形式
(二)式的外部特点 “形式”的外表性表现为: 具体的建筑空间、建筑实体 造型及构成的建筑氛围。建 筑形式包含了二维平面、三 位体形或某些典型的建筑元 素,这些元素经过不同的建 筑基地环境的制约以及建筑 师的思考,出现了不同的建 筑形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东馆的基地条件独特,它北 侧是宾州(Pennsylvania Ave),南侧是华府最大的 开放空间陌区(The Mal)l, 东接第三街(3rdStree)t遥 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 街与国家美术馆西馆对峙, 基地成梯形。
平面分析
中层
这一层的展览区域 用一座桥连通了两 个平台
平面分析
高层
这一层有广阔的展 览空间,和一个展 示纪念绘画作品和 雕塑的平台,一座 桥连通自动扶梯和 到露天咖啡吧,这 个咖啡吧可以、远 眺林荫大道。
平面分析
塔楼
在南塔的顶部,美术 馆从事现代和当代特 殊的工作需求收集的 房子。
浅谈建筑形式
浅谈建筑形式
华盛顿国家美 术馆东馆首先是属 于华盛顿国家美术 馆西馆的扩建工程, 其二它肩负着美术 馆以及艺术研究中 心两重的任务。作 为美术馆建筑,它 具有美术馆的功能 要求,因此在建筑 的空间上,有其独 特的特点。而华盛 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还是西馆的扩建工 程,它对旧馆的呼 应,也应在设计的 考虑当中。
浅谈建筑形式
一)形式的内部特征 建筑的“形式”的内在性表现为创作的规律、依据。这包括了专业、行业 “规范”、“功能载体”创作的基本规律、专业技术的原则和建筑师的建 筑观。而建筑功能的设计是功能的类型化———同一性与象征性过程,并 由此创造出所谓的典型建筑和“标准”建筑,“功能”的抽象化、典型化 与类型化,形成所谓建筑的标准和设计范例。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是这样 认为的:“……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要求有多种多样的功能。我们怀疑,满 足所有这些随心所欲的功能,并赋予它们一定的形式,到底是不是我们的 责任。……对于这个问题,往往使用功能的典型化这个词。其中最重要的, 也许就是从构成这座建筑的各种随心所欲的功能中,抽出那些最根本的、 并将在将来继续起作用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使用功能之典型化 这个词,依靠它,我们从对这一类建筑提出的各种要求和功能中,选出最 符合要求的、最基本的和最有长远观点的功能。”这些“功能”,通过建 筑的“形式”表达出 来,并赋予建筑内涵。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分析详解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分析详解

建筑材料
▪ 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 大理石饰面,外表光洁柔和。
▪ 玻璃质感,把东馆的时代特征凸显出来
▪ 东馆门口的铜雕塑
平面图与功能流线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特殊角的利用。从平面图可以看出,设计 师更多的将尴尬的锐角使用为旋转楼梯。
▪ 交通分析
▪ 建筑中有很多斜楼梯出现,但是由于尺度 比较大而且斜角比较小所以不会让人觉得 不舒服。
▪ 四层平面图 ▪ 中庭使空间更富有变化
交通分析
▪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 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 大厅。
四.建筑系馆各部分设计
▪ 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 在外形上是体积,在内部则是空间。——
贝聿铭
▪ 空间变化
▪ 东馆的内部空间与西馆不同,西馆空间是 新古典式的,而东馆的空间完全不同,是 非轴对称的空间。
入口的处理
▪ 东馆是旧馆的一部分所以大门开向旧馆
▪ 进研究中心的门设在两个三角形的夹缝之 间,这个门可分可合,并与旧馆遥相呼应。
建筑系馆设计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解析
目录
▪ 建筑设计概念 ▪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 功能分区及流线 ▪ 建筑系馆各部分设计 ▪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 及金字塔造型有独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 聿铭突出奇想,落笔一挥而就,画了一个 草图: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 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 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 妙发端。
▪ 等腰三角形的中线为西馆的对称线的延伸 ▪ 东馆的檐口高度都与西馆相同,高度变化
的韵律都与西馆相同。 ▪ 东馆外立面使用的建筑材料与西馆相同,
又增加使用了桁架等结构,产生了变化

美国美术馆东馆

美国美术馆东馆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浅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给人的最大感觉确实是他的几何形构图,和与老馆的呼应关系,关于一个博物馆建筑咱们也很期待它的内部功能空间是如何的。

因此,以下将从东馆的形式美、外部形体的处置和内部空间的处置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外部形体的处置与形式美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置,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 应处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

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

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

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那么在中央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增强了二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

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楚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尽管并非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维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古代一些美学家曾声明原始的形体如三角形、圆形、方形是美的形体,它们能被清楚地识别,因此运用这些形状构图能够达到高度的完整、统一的境界。

众所周知,贝聿铭先生擅长运用三角形元素,在东馆中贝先生是将三角形地块转化为梯形平面然后再划分为几个三角形、最后呈此刻咱们面向的是几个菱形体块的组成,高度的图一与和谐,幸免了更多的繁琐。

一切造型艺术,都存在着比例关系是不是和谐的问题,和谐的比例能够引发人的美感。

不同类型的建筑需要不同的尺度去营造不同的空间气氛和不同的建筑形象,比如说:体育馆建筑通常体量都专门大,因此很多都是大尺度的空间,表现一种博大的感觉,教堂建筑内部空间一班都很挺拔,表现一种向上的感觉,别墅建筑的尺度都很小,知足人们的生活舒适、亲切感。

2021年探究美术馆空间设计的艺术形式

2021年探究美术馆空间设计的艺术形式

探究美术馆空间设计的艺术形式21世纪,人们更注重美术馆的文化与教育意义,以下是J.L为大家 ___的关于美术馆空间设计的艺术形式的范文。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美术馆已慢慢由被动展示向主动引领的方向迈进,由幕后转为台前,在教育知识和提高审美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对美术馆公共性空间设计的 ___和探索。

本文通过对美术馆空间设计的研究和,深度审视“公共性”在美术馆中的表现,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调研与分析,总结出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美术馆空间组成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美术馆的展览内容与形式、社会职能及角色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需要不断地升级自身的建设理念满足越来越多的参展者的需求。

分析美术馆的空间组成要素与空间组成形式,希望带给人们更多思考的同时也给之后的美术馆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

1、展示空间展示空间作为美术馆最基础的公共空间,具有展示作品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根据展品的类型和展示方式的不同,展示空间将是美术馆所有空间中最灵活,最变化多样的存在。

在展览作品时,想要展示空间达到 ___效果,需要通过展示形式与其内容的相互配合,还有多样性的展示方式。

例如浙江美术馆整体设计明朗、开阔,选取大 ___的玻璃幕墙做立面和屋顶的建筑材料,使空间更加的通透宽敞,内外景色连成一体。

其中书画类展品多是在空间较大的区域,以竖直或平铺的方式陈列;而雕塑类展品则相反 ___的空间更有利于细节的观察。

进入21世纪,现在情景化展示逐渐成为美术馆历史再现类展示的需要,在带给参观者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引领全新的展示模式。

例如 ___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厅的敦煌展览,整体空间仿照莫高窟的形式建成,墙壁和天花板的材质都选用仿真砂石,力求从各个方面去还原藏品所处的地理环境,以此希望引导人们对展览进行深思。

根据展示方式的不同可将展厅的展览分为以下几种,线性展示方式是通过几何形的动线引导形式,让参观者的参观过程更具有目的性。

游散性展示方式对人的参观动线没有明确的规定性,人的参观行为自由发生,空间动线更加的灵活多变。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周全的⼀部份,⽽且是公众⽣活与艺术情趣之间⽇益增强联系的象征。

”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开幕仪式上如说,称贝⾀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在美国,能引起如此轰动的建筑在历史上寥若星⾠。

东馆的揭幕式成了可与⽕箭发射或是总统宣誓就职相提并论的全国性⼤事。

⼈们成群结队地前往,在⼤楼七星怪状的通道和丰富的艺术品之间穿⾏。

在开始的⼀个星期中,有⼀百多万⼈穿过低矮的前庭,抬头仰望那尊红⿊两⾊额考尔德雕塑在空中⾃如地旋转。

贝⾀铭的设计把⼈们引进⼤厅,踏上楼梯、天桥、平台,在各陈列室之间进进出出。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原西馆的扩建部分,由著名美籍华⼈建筑师贝⾀铭主持设计,1978年落成。

东馆位于⼀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右图红⾊部分),东望国会⼤厦,南临林荫⼴场,北⾯斜靠宾⼣法尼亚⼤道,西隔 100余⽶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该地形是建筑师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且三⾯临街,建筑必须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公众的⾯前,且⼜要与周围的建筑取得⾼度的和谐。

建筑界⼈⼠普遍认为贝⾀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

⼆是空间处理独具匠⼼。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造型与周围环境融合的三⾓型建筑该地块地处美国的权⼒中⼼,位置特殊。

要建的新美术馆需要有纪念感,同时也需要谦逊风度。

不远处就是⽩宫,如果太招摇过市会引来太多的注意⼒。

另外,对⾯是原来的西馆,贝⾀铭必须寻找⼀种优雅得体的⽅式,将新馆与它的旧馆连成⼀体。

贝⾀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条对⾓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形。

西北部⾯积较⼤,是等腰三⾓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上突起断⾯为平⾏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三⾓形,为研究中⼼和⾏政管理机构⽤房。

对⾓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不失为⼀个整体。

建筑大师贝律铭作品分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详细分析

建筑大师贝律铭作品分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详细分析

地下通道:
立面分析
西馆的延续
19度的模矩
丰富的南立面
建筑与周围环境:
东西馆在建筑材料上的统一产生的和谐关系:东馆的 建筑物高度,保持与宾州大道上建筑物相同,东馆的外墙 采用与西馆相同的大理石,将所有暗色石安排在下方,淡 色石置于上方,东馆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建筑,两种不同的 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的巧妙处理而体现出和谐的关系。
?内庭的空间作用不同空间大小形状质感高低不断的变化各空间围绕展览馆的中心三角形中庭相互交融形成流动的联系的空间纵横交错的楼梯纵横交错的天桥纵横交错的平台动态雕塑动态雕塑动态的空间中庭的空间向四周和上方延伸它给各展览空间创造了变化和衔接给你的眼睛换个花样因为你会感到疲劳的不只是游客的脚还有游客的情绪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Leabharlann 建筑地理:面临的困境:
1、位于历史敏感地带,如何融入城 市,取得与周边纪念性建筑群的协调 2、不规整基地的利用(直角梯形) 3、如何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联系 4、业主的特殊要求(亲切的外表, 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解决思路:
1、对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 轴线的尊重导致梯形平面的切割 2、等腰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西馆 轴线的呼应 3、三角母体的使用及哥特式塔楼 产生纪念性,对罗马式的西馆进 行一种历史风格的延续 4、构造和材质的极端追求 5、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
作品设计风格及特点: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 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 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 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童年在狮子园中度过, 他深受苏州园林设计的影响。
开阔的中庭为游览者提供方向 感。 内部景观与外部环境产生联系
内部空间
光线与空间的 魔术师
受老师马谢·布鲁尔的 思想影响
让光线来设计。 ——贝聿铭
以轻巧的玻璃顶代替沉重的天花嵌板,进一步解决室内幽闭的问 题,空间显得更加轻快。技术改造后的玻璃顶能引进柔和无差异的光 影,使室内中庭有效地成为室外林荫的延伸。
流线
天桥
贝聿铭主张安放艺术品的 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 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 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
两边敞开的交通形式:二层 的天桥设计扩大了参观者的视觉 范围,空间的交错穿插使抽象艺 术作品与参观者共同分享了室内 空间,诉说艺术与人应有的亲近 关系。
内部空间
中庭——引入中式园林理 念
代表作品
1974年 1979年 1982年 1982年 2002年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 肯尼迪图书馆,美国波士顿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1990年 中银大厦,中国香港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设计主张
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接合,其次是空间与 形式的处理,最后还要为使用者着想。
总结
将建筑与周围环境完美结合,但又不失自身提点。 以三角形为母题是空前的尝试。 古典中式园林思想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结合。
反思
形式VS功能 东馆的设计无不体现形式的美感,但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 多尴尬的空间。
如何平衡?
关于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美籍华人,20世纪后期的美国建筑大 师。 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 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 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1935年赴美留学,1939年毕业于麻省 理工大学,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 位,1948年开始自己的建筑师生涯, 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 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美国国家美术馆先例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先例分析

基地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 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 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与周边环境联系
•由于位于历史敏感地带,为融入城市,取得与周边纪念 性建筑群的协调,对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轴线的 尊重导致梯形平面的切割。 •为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联系,使用三角母体,对哥特 式塔楼产生纪念性,对罗马式的西馆进行一种历史风格 的延续。
建筑体验
视线角度
观众通过纵横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步移景随,空 间景象变化万端。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 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
建筑体验
尺度
室内有一个大型的中庭,十分开阔,引得游 客举目仰望。审视整个建筑,毫无局促之感。贝 聿铭想要对室外和三角形设计棱角分明的线条进 行改造,但是他懂得要用温暖和热情的氛围来软 化这些线条才是上策。他设计了大型的圆形花池, 以此来中和这些棱角。每个花池中都种植着热带 树木,有助于游客在大型中庭内感知空间的开阔。
建筑内部
2 层平面图 -1 3 层平面图 1 层平面图Fra bibliotek交通流线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 两边敞开的交通形式:二层的天桥设计扩 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 大了参观者的视觉范围,空间的交错穿插 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使抽象艺术作品与参观者共同分享了室内 空间,诉说艺术与人应有的亲近关系。
建筑形式与建构
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为两个三角形。 西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 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 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 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 角线上筑实体墙,两部分在第四层相通。这 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形体上有明显的区别, 但不失为一个整体。

城市设计-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城市设计-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博物馆
美国旧金山公共图书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西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背景
西馆设计风格
西馆由约翰·雷塞尔·波普设 计的,外墙使用田纳西州粉 红色花岗石,外形上采取古 罗马式结构,中央大厅以大 理石铺地,中央穹顶较低而 两翼较长,中央圆厅略暗一 些,然而两翼展厅天花板是 直达天庭的透明玻璃,可以 充分利用自然光,光线充足 ,形成对比。南北大门前以 长长的圆立柱,使整个建筑 显得气度恢宏,典雅不凡。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图底关系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图底关系
通过黑白图底的对比,我们 从第一张图中发现,建筑的布 局与平面造型让我们很清楚的 看到整个城市结构,建筑围绕 国会大厦,沿街道、广场或者 公园的布局都是按照整个大的 城市脉络发散而来,贝聿铭所 做的美术馆东馆让整个布局变 得更加完整。 从第二张图中,我们可以看 到以国会大厦前面的广场,景 观主要向三个方向发散,顺着 国家公园向西形成一条景观主 轴线,另外两条景观视线分别 向东北、东南发散,东馆的设 计是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 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 角形,使视野穿透建筑,同时 与整个城市结构相呼应。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背景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视觉秩序
在城市设计中,朗方的规划充分考虑了对自然生态要素的利用,合理利用了华 盛顿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河流、方位和朝向。在城市中心区两条主轴线之 间预留了大面积开阔的草地和水池,将城市轴线的焦点置于波托马克河边,同 时,将开阔的自然景色和绿化引入城市中心。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视觉秩序
THE END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与老馆的联系
等腰三角形的底面座位正面正好 对着原美术馆,而整个这部分的 外墙贴满了桃红色的大理石,从 而和原美术馆显得那么吻合,统 一。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 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小广 场,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 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 立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 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 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 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向 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 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水帘, 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三角形大厅作用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 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 筑,从而辨别方向,起引导作用。
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 的感觉。 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 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 观赏家藏珍品
建:王保、丛碧璇、顾姚、程相、李宁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建筑师:贝聿铭
贝聿铭是20世纪后期的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他于 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1935 年赴美留学,后来加入了美 国籍。最初,贝聿铭就读于 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学院院长威廉·埃默森发现 了贝聿铭的建筑才能,鼓励 他转而学习建筑设计。贝聿 铭遵从师命,学业大时,又 深造于哈佛大学,于1946年 获硕士学位,1948年开始自 己的建筑师生涯 。
与西馆的结合
东馆是被称为西馆的原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 新老两馆在建筑风格与处理手法上差异极大,但又 能够彼此呼应,和睦相处,这不能不说是归功于建 筑师的独具匠心。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 形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新 简洁而又庄重典雅。东馆的建筑用地形状不完整, 是个直角的梯形。贝聿铭经过几个月的测量,大胆 地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 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 展览馆。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面积较小,为研究 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 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 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模型制作过程
谢谢观赏
中庭——让光线来做设计
24米高的中央大厅,大厅四周有25个天窗,是用60平方米的三棱锥 体钢管骨架玻璃组成,每当风和日丽,明媚的阳光就从那里倾泻下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共17页PPT资料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共17页PPT资料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 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 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 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 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 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 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 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 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 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 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 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 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 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 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 的气氛。
美•
美术馆东馆内部几乎全
是六角形或三角形的空间而
术 不用普通的矩形空间。中央 大厅上为玻璃枯,天光自上
馆 泻下,中间有纵横跨越的栈 桥,挑出或凹进的廊子,共
东 参观者其中走动,步移景异 ,空间景象变化万端。

华 盛 顿 国 家 美 术 馆 东 馆 模 型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 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 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 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 翼。四周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 公共建筑。贝聿铭用一条对角 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 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 ,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 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 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 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 行政治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 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 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 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 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东馆内部图
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还认 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 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 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 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 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 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 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 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 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 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 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 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 、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 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 非常柔和。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2520014202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收稿日期:2009204215作者简介:蔡芝明(19772),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安徽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41蔡芝明摘 要:通过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环境、功能、空间及几何性的分析,来解析贝聿铭设计东馆的手法,包括如何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如何处理空间与形式、功能的关系,以提高人们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认识。

关键词:环境,功能,空间,几何性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原西馆的扩建部分,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1978年落成。

原西馆落成于1941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年。

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

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评论家赫克丝苔伯尔提到参观东馆没有一般“博物馆劳累”,而且它供给大量“肾上腺素”,以使客人们保持运动。

它鼓舞而不是削弱对艺术的兴趣,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为了物的所在,而且也同时为了人———这正是贝聿铭的愿望。

1 和谐统一东馆位于一块3.64hm 2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老馆和东馆均位于华盛顿中心绿地的北侧。

城市轴线贯穿中心绿地,轴线东端是著名的国会山,西端是庄严的林肯纪念堂。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

转自: 专筑网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
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简称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于1978年落成。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

贝聿铭精心构思,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
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的等腰三角形作展览馆,底边朝西馆。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为了使观众能够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贝聿铭把高25米的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

三角形大厅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

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

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A·考尔德的动态雕塑。

观众可以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板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

按照馆长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