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几点思考:
为什么学习教育学? 作为专职教师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 作为家长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其他角色必须学习教育学
案例分析
金表的故事 案例设疑:案例中的母亲与教师的差异何在?这种差
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什么?
案例分析引导:差异在于教育策略,母亲是基于惩戒
的教育,老师是基于引导和启发的教育。 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教师有深厚的教育学与心 理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这是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 英:沛西·能)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农业社会 的教育
工业社会 的教育
信息社会 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在教育起源的认识上,教育学史上有以下哪几种经典的观点? (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勒图尔诺 B.沛西· 能 C.孟禄 D.康德 4、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 学的理论基础 的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杜威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 A.以儿童为中心 B.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学校即社会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教育学基础.PPT

《论语》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学思结 合、启发教学、温 故知新等教育思想。
涵盖了教育目的、学 校性质和结构、教育原 则和方法、课程教材内 容与组织等。 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 论》的出版标志着近 代教育学开始形成。
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
赫尔巴特的《普通 教育学》是教育学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的标志。
体罚
2009
9月,河北藁城市南营 学区中心小学五年级学 生因讲台上有污泥,全
班同学被罚自打耳光, 部分学生被罚站。
10月,昆明盘龙区双龙乡双龙 中心小学3名学生被班主任体 罚,这名教师要求3名学生脱 下全身衣服,赤身裸体站在全 班同学面前。
10 月 , 重 庆 沙 坪 坝 区 汉 渝 路小学四年级一学生因作 业没有家长签字,被老师 罚做100个下蹲。
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
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 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 育。
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 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 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 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 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 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 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 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等学科。
师生关系源何如此紧张?
12月,潍坊临朐县一名14岁 初中学生“意外”死在宿舍 后面的沟里,一位老师说他 “躺得很安详,死得很舒 坦”。
12 月 , 邢 台 平 乡 一 中学六名学生在楼道 打闹时,被老师打了 耳光,一名学生脸部 还出了血。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教育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概念、学制与当代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 广义上来讲,一切能影响儿童发展的人都是教育者。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 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第二节 教育的概念、学制与当代教育
三、教育的类型
(二)从形式化程度的角度来看
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泛指融合在日常生活或生产过程中个体 习得知识、技能或态度的活动,并没有独立的体系或系统,比如父母对子女 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大体属于此类; 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是在学校以外其他社会组织所从事 的教育活动,有一定的系统性,比如场馆教育、培训或补习班; 正规化教育(formal education)主要指学校教育,即个体在有组织的教育 机构中所受到的系统化的教育。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本章学习目标
1. 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与内容体系,为什么要学教育学,怎样学教育学。 2. 掌握教育是什么——概念;教育应该是什么——思想;教育实际上可以做什么—— 功能;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目的
第一节 教育学的概念与内容体系
两个问题
第一次听到教育学是 什么时间?你认为教 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 学科? 你希望从教育学这门 学科中学到什么?
一、教育的概念
(三)教育的界定 教育即经验改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 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 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 力。”——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
多年以后,那个孩子成了刘老师。
刘老师:“树上有十只小鸟枪打掉一只,还有几 只?” “一只也没有。” “对!” “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有几个角?” 故事影射怎样的 “五个角。” “完全正确!” 教育现象? “雪融化了,变成什么?” “变成水。” “太棒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4、 准确的定义
教育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 实践性 (有明确的目的) B、 耦合过程 (互为前提,密不可分)
C、 动力性 (起促进作用)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在一定背景下
发生)
二、教育的要素
如果你是一个私立学校的举办者,你来办学 首先要考虑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基本要素
“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还有三个角。” “错!应该是还有五个角。” “是还有三个角!如果沿着对角线锯就是三个 角。” “你这孩子别往外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雪融化了,变成什么?” “变成水。” “对的。” “变成了春天!” “你又胡说,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 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 了,春天也就到了。难道春天不是吃雪长大的? 那个孩子想。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特朗里
3、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
个体角度
外在强制过程 过于宽泛(广义的) 循环定义(狭义的)
忽视社会影响 外延过于宽泛
教育是教育者施加于受教育者的影响。 完全独立自 用A定义B,再用B定义A 主的“自学” 或者用A一个顽皮的孩子偶尔 定义 B,用B定义C,用C定义A 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称为教 可以称之为 育者。 把手指伸到火苗上, 例: 被灼伤,由此获影响的人称为受教 ——这是教育吗?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答案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以外在的因素促进了个体内在的发展。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学习方式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
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对教育的综合定义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对教育的定义出发,将教育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综合性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将教育看作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之间的耦合过程,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同时还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的()。
A、《论语》B、《学记》C、《中庸》D、《大学》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B、《理想国》C、《大教学论》D、《教育论》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论》B、《教育漫话》C、《大教学论》D、《爱弥尔》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斯宾塞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杜威B、斯宾塞C、布鲁纳D、克鲁普斯卡娅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B、《论共产主义教育》C、《新教育大纲》D、《民主主义与教育》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B、布鲁纳C、根舍因D、杜威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
A、《教育学》B、《论共产主义教育》C、《普通教育学》D、《教育论》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11.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
A.教育学B.教育科学C.普通教育学D.教育原理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C.语言的形成D.教育起源于劳动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A.生产劳动B.家庭活动C.交往活动D.社会现象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A.学校教育B.义务教育C.学年教育D.基础教育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A.《大学》B.《中庸》C.《论语》D.《孟子》1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17.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夸美纽斯D.赫拉克利特18.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A.裴斯泰洛奇B.康德C.杜威D.夸美纽斯19.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A.卢梭的观点B.杜威的观点C.康德的观点D.华生的观点20.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说明:所有教育学书籍凭借本人自己的归纳和总结,以简单好记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梳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和借鉴。
《教育学基础》目录:读懂一本书首先要读懂目录,目录共十二章,可分为三大层面:国家层面: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层面: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个人层面:教师与学生、学生评价、课程、教师的教育研究概念层面: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社会角度看一、广义的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比如你看了一场最近热播的电影,你感觉自己升华了,其实就是教育,只不过是这样的方式存在)二、狭义的: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的活动。
(说白了就是学校按照国家的要求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得是社会想要的)个人角度来看:个体学习或发展的过程。
综合以上,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的活动。
(意思是通过教育你变成社会人,同时你也得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才是完整的教育)(二)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形式和内容。
三要素相互独立,不可分割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1、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由非制度化演变而来,由专门人员、机构运行。
非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2、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会生活生产中的教育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教育活动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天、地。
(二)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沛.西能,认为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需要。
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二、教育的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
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与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促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2、教育的基本要素
观点之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观点之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 资 —— 《教育概论》(叶澜著) 观点之三(本书的观点):教育者、学习者、教育 影响
观点之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 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指为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 括教育内容及手段。(具体解释详见该书第30页)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中国的理解
甲骨文对“教”“育”的解释。 在我国最早将“教”和“育”合成一个词进行使用 的教育家是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中有这样一句 话:“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所 言三乐,是指哪三乐呢?作以简单解释。) 我国古籍对教育一词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修道之为教”。——《中庸》 “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学记》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学习教育学? 2、教育学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列举各阶段的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工业社会的教育
a、现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b、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渐走向结合,教育的 生产性日益突出 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及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 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
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b、教育的功能将得到重视 c、教育的国际化、本土化趋势明显 d、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 的基本理念
教育学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教育学概述 教育功能 教育目的 教师与学生 课程 课堂教学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学生评价
《教育学第一章》PPT课件

第四节 教育学的学习意义
h
3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 教育日常用法 1、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思
想转变过程。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3、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 本的还是第一种用法,因为不 论是方法的还是制度的,教育 强调的是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变 过程。
h
4
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 (特点) 教育 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 ,没有从日常的 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 。
• • (时空与变化) 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
度化的教育。在现代,非制度化的教育也仍然存在,但它 在个体发展和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已经非 常有限了。 •
h
15
• 2、制度化的教育
《教育学基础》
h
1
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教师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目 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必须具备的教育观念、知 识与技能。
h
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教育的不同形态与构成要素 第三节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h
11
• 家庭教育有四个特点 • 教育内容广泛 • 教育方法灵活 • 教育时间持久 • 教育作用显著
h
12
• 2、学校教育 •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学校系统,对学习者进
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
• 学校教育有四个特点: • 第一,教育目的明确。 • 第二,教育组织严密。 • 第三,教育环境优越。 • 第四,知识密集和科学的优势。
许多人“精神自杀”的根源。
•
教育学基础(必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必看)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 副本

➢下延型系统是一种贵 族化的教育系统,它 反映了统治阶级和贵 族阶层的教育需求
➢它自上而下发生,最 初是中世纪大学,依 次向下发展为大学预 备性质的中学(古典 文科中学)、家庭指 导教师或作为中学预 备性质的小学
2. 各类学校的产生
3. 现代学制的确立
学制系统中每个学校都有特定的级别和类别,行使特定职能它 们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行使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 职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首先在西方确立
西方宗教教育的学校
最早实施宗教教育的学校是寺庙学 校。中世纪是宗教鼎盛的时期,宗 教教教会学校
西方世俗教育的学校
世俗学校的主要类型有:宫廷学校、 文士学校、城市学校、中世纪大学
我国古代的学校
我国的学校,自夏朝萌芽,商朝奠 基,到西周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 形成了国学和乡学并存的学校体系
教育学基础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教育学基础
徐丹 主编
第一章 教育的历史基础
教育的起源及原始教育 学校的产生及古代教育 教育系统的形成及近代教育
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及当代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教育源于动物生存本能的满足)
心理起源论
(教育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
(教育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 实际生活的需要)
4. 近代教育
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工业社会以及独立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 对近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
1. 制度化教育的改革
❖ 近代以来,学校教育不断系统化、制度化,最终“建立了一种具 有普遍使命的、结构坚固而权利集中的学校体系”,即制度化教 育。制度化教育具有正规化、封闭化和划一性的特征
完整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层次: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2.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5.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积极的精神活动6.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7.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起源(分析)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勒图尔诺(第一个研究教育起源的人),认为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基础。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它是在人类的群体劳动生产过程中,把个体和群体积累的劳动经验、成果、技巧,有意识、有目的的传给下一代,延续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与争论工具论和本体论⏹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具体而言,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柏拉图、孔子、康有为、梁启超),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舒尔茨、斯宾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巴格莱)。
⏹本体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焕发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个性,使之成为完人。
(亚里士多德)平等论和成层论⏹平等论: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地途径,通过教育,必定能使人去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
(卢梭)⏹成层论:认为教育不仅不能实现社会平等,反而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了一架梯子,维护了固有社会阶层并使之适度合法化。
(鲍尔斯)西方教育学的发展(选择)(一)孕育期古代哲人对教育的认识为教育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古希腊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的“产婆术”、柏拉图(Plato,约前427-前347)的《理想国》等。
(二)诞生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的《大教学论》(1632),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1632-1704)的《教育漫话》,卢梭(J.J.Rousseau,1712-1778)的《爱弥尔》,裴斯塔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1787)明确提出要“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为教育学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研究题参考答案一、教育术语解释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研究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是由教育者、研究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XXX和XXX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1.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C。
)A.勒图尔诺B.沛西·能C.孟禄D.康德2.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C。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3.XXX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D。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实用主义教育学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是:(。
B。
)A.XXXB.XXXC.XXX三、辨析题(错误的请改正)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XXX的《普通教育学》。
错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XXX的《大讲授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XXX和XXX。
正确。
3.教育就是个体的研究或发展过程。
错误。
教育是在肯定社会配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是个体的研究或发展进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尺度进行划分的。
错误。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的尺度进行划分的。
教育学基础(1)

【教育学基础】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概念⑴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偶然的,都是教育。
⑵从狭义上说,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2.教育学形成阶段⑴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学科提出来的是英国的培根。
他在《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把教育学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
⑵夸美纽斯(捷克)发表《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奠定了近代教学理论的基础。
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⑶约翰·洛克(英)在《教育漫话》(1693)提出绅士教育思想体系,反对天赋观念的白板论。
⑷卢梭(法)的《爱弥儿——论教育》(1762)批判了封建灌输式教育提出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⑸裴斯塔洛齐(瑞士)发表《林哈德和葛笃德》,使教育心理学化。
⑹赫尔巴特(德)第一个进行了教育学科学化的努力,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他以伦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目的论,以心理学为根基建立了教育方法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赫尔巴特被称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教育学理论的发展⑴福禄贝尔(德)发表了《人的教育》(1825),而且第一个创办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幼儿园,开创了幼儿教育学。
⑵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理论代表是杜威,首次提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1916年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
提出新“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强调“做中学”。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PPT

而我则~ 大婶大娘无数。
都说男儿有泪不扑簌, 但那绝对是未到伤心处。
有谁知道~ 泪水已经多少次, 模糊了我心灵的窗户, 况且咱都是沧海一粟,
凭啥我~ 就不能在爱情的海岸登陆? 只能一口一口地吃着干醋?
频数 431 345 265
153 53 66 52 45 46
百分比 21.2 17.6 13.5
7.8 2.7 3.4 2.6 2.3 2.3
高考冲刺口号
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
安徽一位高三学生章锐发表文章控诉:“我被中 国教育逼疯了 ” :父亲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 死,早点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我想 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父 亲,但没有真正恨过,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 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
教育学基础
基本要求
课堂纪律
1、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 2、将手机调为振动或静音; 3、有事请假,出具班主任签名的假条。
(不允许代假、请霸王假。 4、关于点名、出勤。
相关问题
关于成绩
1、期末考试(70%)、平时出勤、 作业(25%)、课堂表现和笔记考核 (5%)。
相关问题
关于成绩 2、作业(8次);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或是学习感悟笔记
的判断力,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言 作为就业的学习: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
位
……
一、教育的理想在于社会的理想
思考一下: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们读书、上学是为了什么?
继续思考:
1、什么是教育? 2、什么是教育学? 3、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学习教育学的“N个”理由
作为未来教师的学习:为“站稳讲台”打好基础 、为将来成为优秀教师、教育家打好基础
教育学基础讲义

《教育学基础》讲义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什么是教育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法语中是,德语中教育是,三者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educere。
解释: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体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
我国最早的“教育”一词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现在“教育”一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的“兴学”活动和理论,日文中称作教育和教育学故称之。
1、教育的定义:一般人们是从两个角度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⑴、从社会角度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①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③更狭义的教育,有时专指思想教育活动。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缺点:单纯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如,过去我们的教学表现为一种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教育看作是外在的强制过程,而不顾学生内在需要,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出来。
⑵、从个体的教育定义,把教育等同为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定义的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缺点:单纯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又会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而且用“学习”来定义教育也会使教育的外延过于宽泛,难以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
⑶、专业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日常用法 某同学看电影后:“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 思想转变过程
了深刻的教育。” 政府官员大会发言:“教育是振兴地方经 一种社会制度
济的基础。” 家庭主妇:“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 方法
样教育孩子的?”
教育的词源
英语及法语和德育的“教育”都起源于拉丁文 “educare”就是“引出”,就是采用一定手段, 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 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supreme cultural and soci al i deals. -- Meng Xi ancheng (1894-1967), 1st
presi dent of ECNU
2、大学本身,亦应致力于培养真知实学的人才,使其能改造社会, 转移社会思想。-- Ou Yuanhuai (1893-1978)
分析
有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来解释教育, 有的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
育。
他们各持各的观点,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 教育的某些特点,但又各有自己的偏颇和局限。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的社会化: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符合 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 结构的人。
———徐震堮(1901-1986),诗人和翻译家。
Scholarshi p roots i n true learni ng and grows on out-of-bounds thi
nki ng. -- Xu Zhen’e (1901-1986),poet & translator 6、我所关心
从社会视角定义教育
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 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 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 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人视角定义教育
《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不是学者,没有著作,也不是什么家。 但蔡元培很坚定并以最快速度聘他为文科学长,4号蔡元培上任,十几 号陈独秀也上任了。”陈洪捷说。
为请到陈独秀,蔡元培不仅到前门小旅馆“三顾茅庐”,坐在房门口 等他起床,甚至为陈独秀编假履历,称他毕业于东京日本大学,曾任 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等。“这是很大的事,放今 天,一般人也不敢做,大违常规,但这招棋走得很对。马上就建校, 然后陈独秀又介绍了胡适等人,文科的局面马上就打开了。”陈洪捷 说。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课 第四章 教育制度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共 计
程 第六章 课 程
32
目 第七章 课堂教学 录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个 课 时
第十章 学生评价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教育学的价值
社会的个性化:把社会的各个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 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 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教育学基础
大学?大学!
疑惑一:大学是什么
疑惑二:怎么过
疑惑三:怎么学
我校名人名言录
二、名言:1、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 高理想。———孟宪承(1894—1967),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 任校长 The ri ghtful goals of the uni versi ty naturally embody
写一写:“教”的甲骨文的写法 “学”的金文的写法
教育家解释什么是教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子思说:“修道之谓教。” 卢梭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
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 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过 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 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 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 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 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 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3、教育理想,不在于培植一二伟大杰出的人才,而在于养成健全精 壮的各个分子, 使都变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全人
类的人。———沈灌群(1908-1989),教育学教授。
4、儒者刚毅威严,特立独行,以天下为己任。
———萧承慎(1905-1970议,枵腹论文;二宜博览,不可画 地为牢、井蛙自大。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必 修的教育类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教育现 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理论学 科。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 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所必须具 备的教育观念、知识与技能。为以后创造性 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 基础。
朗特里的“教育”定义
“成功地学习(一般地说借助于教学,但非必 然如此)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这里所 学的应该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凡 使用教育一词者皆作如是观),学习方式(与培 训相对而言)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 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 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
蔡元培大刀阔斧改革,但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我素信学 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 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 由选择的余地。”拖着长辫的辜鸿铭不买胡适的账,坚持旧文学的黄 侃在课堂上大骂倡导新文学的师弟钱玄同有辱师门,但校长蔡元培绝 无门户之见。于是北大有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辉煌的名师阵容。既有主 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 辜鸿铭、刘师培;而提倡“情人制”、“外婚制”的“性博士”张竞 生,也没被封建卫道士的唾沫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