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合集下载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的1. 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性;2. 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3. 掌握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的概念;4. 理解噪音和纯音的区别。

二、预习内容1. 什么是声音?声音具有哪些特性?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传播方式?3. 什么是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它们对声音有什么影响?4. 噪音和纯音有何不同?三、课堂导学1. 声音的定义和特性声音是一种能够被听觉器官感知的物理现象,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和音量等。

2.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传播方式有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三种。

其中,最常见的是空气传播,即声波通过空气介质传播到人耳。

3.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声音的频率指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振幅则是声波的振动程度。

频率高的声音对应高音调,频率低的声音对应低音调;振幅大的声音响度高,振幅小的声音响度低。

4. 噪音与纯音噪音是具有混乱、不规律的声音,而纯音则是频率唯一的单一声音。

噪音通常会引起不适,而纯音则被认为更加清晰和舒适。

四、课后作业1. 列举三种常见噪音的来源,并分析其危害;2. 比较人类对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的敏感度;3. 利用手机录制正常会话的声音,分析声音的频率和振幅。

五、拓展延伸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 观看有关声音传播的实验视频,深入理解声音的基本原理;3. 与同学讨论声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内容:一、声音的产生1.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是人类感知的一种具有频率和振幅的物理现象。

2. 声音的产生过程:物体振动→空气振动→声波传播3. 声波的频率: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越低沉。

二、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介质:通常是空气,也可以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

《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个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知道噪声防治的途径。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三、课前预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音在_______、_______体中比________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四、课内探究【学点一】音调[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拨动梳子的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

【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缓慢拨梳齿,梳齿振动慢。

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

【小结归纳]】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点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

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跟踪练习: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歌曲的音调。

学习内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阅读课本P32至P35内容。

【自学检测】1.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物体在1 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 Hz。

3.人的听觉范围:一般为20-2019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190Hz 的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按课文P32图2.2-1方案进行(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1)(2)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就越慢,音调就低。

2.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演示P332.2-2实验:观察音调波形图,提高对声音的音调认识(可以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通过屏幕上的波形我们可以看到:高音调的声音波形更密集,声音的频率高,低音调的声音的波形稀疏,声音的频率低。

对比分析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试听20 Hz-20190 Hz声波,增强对音调的认识)【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教师演示:按课本P34图2.2-3方案进行演示;(1)同一音叉,用力敲击,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幅,听其响度;(3)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第2节声音的特性1.JS点:描述声音的特住:说明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Si率有关:阐明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识别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

2.短脸探究音调与^率的关系试验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试验,体验物理学探讨问题的方法一-限制变■法。

一、音调阅读课本P32~33.Sl答下列问题。

1.取一把梳子,用手渐渐拨动标惊,留意听梳齿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快速拔动梳齿,再次听梳为振动发出的声音。

留意两次拨动检切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现象:梳子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可见发声体推动的快慢确定着音调的凹凸。

2.物理学中用每秒振动的次数——场率来描述秒体振动的快慢,须率¾⅝定声音的音调。

⅜⅜率的单位是标兹,相称,,用符号HZ来表示。

3..细致阅读P34的•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叛率越围b0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19。

HZ;人们杷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高于20190HZ的声音叫做超声送。

大自然的很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喊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动物的听觉危国通常和人不同.所以它们能听到人听不到的声音。

二,响度阅读课本P34~35,回答下列问题。

4.在鼓面上煮一些纸围,用鼓槌轻敲鼓面,视察好屑的运动状况;再用力击打鼓面,再次视察近国的跳动状况。

现象:轻敲鼓面,会看到纸屑在跳动;用力击打鼓面,鼓声更大,纸阔跳动得更高.结论: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用声越大。

5.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

物理音中,把声音的也布叫的响度。

用音帼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6,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①轼体的振幅:②人距离声源的远近。

三、音色阅读课本P35,回答下列问题。

7,频睾的凹凸确定声音的音调,振幄的大小确定声音的响度,发声体的材料、_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8.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的音调的声音,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探究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音调:1)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影响音调的因素:声音的频率。

3)实验:通过改变弦的长度或紧度来改变音调。

4)应用:弦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通过改变弦的长度或紧度来改变音调。

2、响度:1)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2)影响响度的因素:声音的振幅。

3)实验:通过改变声音的振幅来改变响度。

4)应用:扬声器、音响设备通过改变音量来改变响度。

3、音色:1)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声音的独特性。

2)影响音色的因素:声音的泛音和持续时间。

3)实验:通过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来理解音色的意义。

4)应用:人类通过音色来区分不同的乐器或人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声音的特性,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表现进行评价。

2、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特性。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反思:对本次导学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改进:根据反思结果,对导学案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声音的特性_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能力目标:能够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用相应的词语描述不同的声音特性。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声音的特性,对身边的声音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更加周围的声音。

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带来的不同感受。

2、请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并尝试用词语描述这些声音的特性。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什么意思?二、新课学习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1、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探究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三、学习难点1、频率与音调的关系,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2、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四、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各种各样。

有的声音清脆悦耳,比如鸟鸣声;有的声音低沉雄浑,比如雷声。

为什么声音会有这些不同呢?这就涉及到声音的特性。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1)概念: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实验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钢尺、桌子实验步骤①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发声,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

②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比较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

实验现象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钢尺伸出桌边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3)影响因素: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知识拓展频率是指物体在 1 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Hz 到 20000Hz。

2、响度(1)概念: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音叉、乒乓球、铁架台实验步骤①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②改变音叉敲击的力度,再次轻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实验现象音叉敲击的力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叉敲击的力度越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3)影响因素: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此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音调跟发声体有关,振动快,音调;振动慢,音调。

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越大,响度就。

响度还与有关.3、不同的发声体不同,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决定音色的条件:。

二、课内探究(一)音调1、听一听:敲打不同的几支音叉,仔细辨别它们的声音有何不同?做一做: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声音的高低叫做。

2、探究: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因素决定?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音调跟发声体有关,振动快,音调;振动慢,音调。

3、阅读教材P32-33,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频率是用来描述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符号。

物体振动快──频率─音调;物体振动慢──频率─音调。

频率决定声音的。

(2)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超声波:次声波:。

(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二)响度1、播放蚊子和牛的叫声。

仔细辨别它们的声音有何不同?声音的强弱叫。

2、探究: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实验: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越大,响度就。

响度还与有关.(三)音色播放笛子的声音,葫芦丝的声音,流水声。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导入声音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传达信息,引起共鸣,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

但是你知道声音的特性是什么吗?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修声音的特性,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什么是声音?- 声音是一种由物体震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使我们产生听觉感受。

2.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震动的物体、介质和听者的耳朵。

-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木棍时,木棍就会震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震动的空气分子传播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震动,形成声波。

-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约为340米/秒。

2.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干系-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例如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四、探究声音的特性1. 频率和音高- 频率是声音震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 人类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

2. 振幅和音量- 振幅是声波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 音量是声音的强弱水平,单位是分贝(dB),一般人能够听到的最小声音为0dB。

3. 波长和音色- 波长是声波的波峰到波峰(或波谷到波谷)的距离,波长越短,音色越尖锐。

- 音色是声音的奇特特征,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

五、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1.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高的干系。

2. 实验步骤:- 准备一个简易的弹簧振子,用手指拉动弹簧振子产生声音。

- 应用频率计测量不同频率下的声音,并记录下来。

- 比较不同频率下的声音音高的变化。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声音的频率和音高呈正比干系,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了声音的频率和音高的干系。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doc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doc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从生活经验体会屮去正确区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2.能用实验去验证影响乐音音调、响度的主耍因素(频率、振幅);3.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人致频率范围;【学习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击音的£个特征,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出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学点一:音调1 •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利用吉它的同一根弦,弹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我的猜想:;(注意:实验屮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休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振动得慢,音调就0(阅读课本19页音调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2.音调是指声音的髙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频率是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发声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发出的声音听起来越尖细;频率越低,音调也越低,发出的声咅听起来越低沉。

4.对于弦乐器:咅调的高低取决于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弦越细、越紧、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5.对于管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空气柱的长短,一般来说,长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低,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高。

注意:一般来说,粗、长、厚、重的物体不容易发生振动,振动时的速度慢,频率低,发出的声咅听起來也比较低沉;细、短、薄、轻的物体容易发生振动,振动时的速度快,频率高,发出的声咅听起來比较尖细。

6.人能够听到的声咅频率范围为20〜20000Hzo人们把频率低于20H刁的声咅叫做次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一些动物的听音频率范围比人宽广。

次声波和超声波不能被人听到,但能够被某些动物听到。

问:蝴蝶的翅膀1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1秒钟振动500〜600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问: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学点二:响度1.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出声音,通过感觉声带的振动来猜测决定声咅响度的因素。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一、目标与策略【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有关;3.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声音特性有关的现象。

【学习策略】1.从定义出发联系实际区分音调和响度。

二、学习与应用【知识回顾——温故知新】1、声音是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有关。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添“大于”“小于”“等于”)4、人耳能够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是。

【要点梳理——预习和课堂学习】要点一、音调的高低——频率1.音调: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1)定义:叫频率,(2)单位:3.探究影响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因素:(1)提出问题: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2)猜想和假设: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和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3)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再次拨动。

(4)结论:钢尺伸出的越,振动的越,频率越高音调就越。

4.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人的听力范围: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要点诠释:1、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自然活动,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有些次声波对人体健康有害。

2、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与人类不同,它们有些能听到超声波或次声波。

要点二、声音的强弱----响度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1);(2)。

要点诠释:1、实验证明发声体的振幅,声音的响度,例如,用力地敲鼓,鼓面振幅变大,声音的响度增大。

2、声音在介质中传播能量会衰减,传播距离越远,声音的能量减小得越多,响度越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声音的音调并不改变,也就是说介质不会改变声音的频率,不能说距离远了,听不清楚了,是因为音调变低了。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doc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doc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反思
复习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所学,也为本节所学知识做准备。

通过观察老师演示的实验,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震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以及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
同。

由同学们熟知的乐器演奏引出音色,再通过实例来进一步理解音色,以此来突破难点。

但是学生一遇到相关题是容易出错,究其原因还是对概念理解不清。

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概念的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自然环境的声音(如鸟鸣、风声),并让他们描述这个声音给他们带来的感觉。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什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具有哪些特性?二、学习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2. 掌握声音传播的特性。

3. 能够解释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

三、学习过程1. 声音的定义和产生-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空气分子的震动而产生的。

- 分析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高低和响度的影响。

2. 声音的传播- 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方式。

-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路径会受到哪些影响。

3. 声音的特性- 分析声音的反射、吸收和折射现象。

- 讨论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的差异。

四、练习1. 选择合适的答案填空:声音是由__________引起的空气分子的震动而产生的。

2. 解释以下现象:为什么在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要快?3. 实验:用不同材质的板子敲击,比较产生的声音的高低和响度。

五、拓展1. 邀请学生思考:声音在其他空间或者其他星球中会有怎样的传播方式?2. 探究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讨论声音处理技术在音乐产业中的应用。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定义、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提高了对声音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声音这一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第二课时一、导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信息传递、情感表达等多种功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它具有重要意义。

本导学案将通过学习声音的特性,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声音的本质,拓展对声音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及产生原理。

2. 掌握声音的传播特性。

3. 掌握声音的频率和响度对人类听觉的影响。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三、学习内容1. 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什么是声音?-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的传播特性-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方式3. 声音的频率和响度- 频率和响度对声音的影响- 人耳对不同频率和响度的敏感程度四、学习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频率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特性。

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

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响度、音调和音色的含义。

2.了解生活中和声音的相关现象,并说出和声音的哪些特性有关。

3.了解响度、音调的单位和意义。

4.了解人耳的听力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二、知识点默写1、声音的特性是、和。

2、人耳所能判断的声音强弱的程度称为。

是振动的幅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

声音的响度用声强级中的这个单位来表示,符号为。

3、示波器显示屏上的水平轴表示,纵轴表示声音的。

4、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做,可以用这个单位表示,符号为。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通常为。

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声音越尖锐。

5、由于不同的人嗓音不同,我们能够容易地区分不同的人的声音。

6、当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时,这种波就叫做。

医学上使用的超声波诊断仪,就是利用超声波在不同物质中吸收和的本领不同的性质制成的。

当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时,这种波就叫做。

三、例题解析1、根据生活中的物品振动判断声音的特性和什么因素有关[例题1]如图所示,小秦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他听到的声音不同。

这表明()A.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B.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C.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解析]描述声音的特征有三个:音调、音色和响度;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音色是发声体本身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是哪种乐器、动物或哪个人发出的声音;响度是用来描述声音大小的物理量,与振幅和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音调越低;[答案]B2、判断生活中不同声音的影响因素[例题2]古筝、古琴都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古装影视剧中也常常出现它们的身影。

然而,在剧中却常常出现演员弹奏古琴,配的古筝声音的穿帮镜头。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进修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

2. 掌握声音的频率、振幅和波长的观点。

3. 能够诠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4. 能够利用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二、进修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声音的频率、振幅和波长。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4. 声音的应用。

三、进修内容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震动的物体使周围介质产生震动,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特性:声音是机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3m/s。

3. 声音的频率: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高下,单位为赫兹(Hz)。

4. 声音的振幅:声音的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大小,单位为分贝(dB)。

5. 声音的波长:声音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干系,波长越长,频率越低。

6.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7.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通讯、音乐、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进修方法1. 理论进修:通过教室讲解、教科书阅读等方式掌握声音的基本观点。

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3. 讨论交流:与同砚讨论声音的应用领域,拓展对声音知识的应用认识。

4. 练习稳固:通过习题练习,检验对声音特性的掌握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进修评判1. 参与度评判:教室表现、实验操作、讨论表现等。

2. 考核评判: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

3. 实践评判:应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判。

六、进修反思1. 思考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思考声音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思考未来个人如何运用声音知识做出贡献。

2.2《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2.2《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第二章声现象§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姓名:【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活动导学】活动一:引入:由 P32第一段引入,这就需要研究声音的特性。

活动二:声音的特性分类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性不同,它有三方面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活动三:音调1、演示:①听不同的音叉和不同琴弦发声,说说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何区别——平时我们说的________声,即为音调高;平时我们说的________声,即为音调低②按P32图2.2-1演示,比较钢尺振动的快慢跟发声的音调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2、阅读P32最后一段,完成下列填空①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_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___________的高低。

物理学中用__________内振动的次数——_____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②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____________,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_,频率越低,音调越________③频率的单位为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________。

物体在________的时间内振动200次,频率就是________Hz3、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一般在_______Hz—_________Hz之间。

高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___________,低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____________4、读P34《小资料》及它下面的课文内容,认识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并想想为什么人能听到蚊子嗡嗡声,却听不到蝴蝶飞舞声?活动四:响度1、我们平常用大声、小声来表示声音的强弱,而在物理学中则用____________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2.2《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2.2《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第二章声现象§2.2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1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4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5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6教具;钢尺、塑料梳子。

【学法指导】实验,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归纳总结。

预习案1钢尺伸出不同长度时的振动,音调不一样了,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振动体发声的“尖细”或“粗犷”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2所有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吗?为什么?现有一个发声体,每分钟振动12000次,问:该发生体的频率是多少?人耳能听到这个声音吗?3声音的大小是指音调还是指响度?古语曰“响鼓需要重锤敲”小组编号:姓名:请你从物理学角度解释这个句话的含义。

4“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在物理学上是通过什么判断的呢?在物理学上我们指的是什么不同?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站到讲台上,其他同学都背向讲台,在讲台上的同学分别念一首诗,台下同学指出是哪一个同学吗?为什么?预习检测1将一把钢(塑料)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长度约是尺子的一半。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长度约是尺子的三分之二,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钢尺伸出越长,钢尺振动的越发出的音调越----钢尺伸出越短,钢尺振动的越发出的音调越----(填“快”或“慢”“高”或“低”)2将一把钢(塑料)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长度约是尺子的一半。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幅度;改变拨动的力度,重复拨动尺子。

注意使钢尺伸出长度相同。

钢尺伸出长度相同,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它的响度越----;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它的响度越-----(填“大”或“小”)3小华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喊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是“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_不同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是他说话声音的______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声音的特性
1.重点:描述声音的特性;解释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阐明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识别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

2.经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一、音调
阅读课本P32~33,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把梳子,用手慢慢拨动梳齿,注意听梳齿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快速拨动梳齿,再次听梳齿振动发出的声音。

注意两次拨动梳齿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现象:梳子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2.物理学中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来表示。

3.*仔细阅读P34的“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190Hz;人们把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高于2019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所以它们能听到人听不到的声音。

二、响度
阅读课本P34~35,回答下列问题。

4.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鼓槌轻敲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情况;再用力击打鼓面,再次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

现象:轻敲鼓面,会看到纸屑在跳动;用力击打鼓面,鼓声更大,纸屑跳动得更高。

结论: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鼓声越大。

5.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6.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①物体的振幅;②人距离声源的远近。

三、音色
阅读课本P35,回答下列问题。

7.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8.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的音调的声音,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说明: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是不同的,音色也是不同的。

1.小实验:用发声齿轮探究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

实验器材:发声齿轮、硬纸板。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即只保持齿轮的齿数不同,使齿轮的转速、齿轮的材料完全相同,并使用同一块硬纸板。

实验方案:使齿轮匀速转动,用硬纸板的边缘由上到下分别接触各齿轮的齿,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现象:当用硬纸板接触转动的不同齿轮时,硬纸板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齿轮的齿数越多,声音越尖锐。

实验结论:由于每个轮上的齿数不同,振动快慢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不同。

说明声音的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

2.探究活动: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

实验器材:铁架台、乒乓球、细线、音叉、小锤。

实验方法:对比法。

实验步骤:
(1)用细线将乒乓球系住,挂在铁架台上,高度与音叉的顶部相平;
(2)将音叉紧贴乒乓球放好,用小锤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并收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3)用小锤重击音叉,再次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并收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现象:当用力击打音叉后,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明显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明显变大。

实验结论: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小实验:找几只相同的瓶子,分别装入不同量的水,由少到多地依次排列,用筷子敲打,调整水的多少,使杯子依次发出1(多)、2(来)、3(咪)、4(发)、5(索)、6(拉)、7(西)、(多)的音调。

然后用这套杯子演奏乐曲。

这就成了你自制的小编钟了。

你能说出其中的声学道理吗?
说明:敲击瓶子时,瓶子会振动发声,瓶内的水会阻止瓶子的振动。

答:尽管8只瓶子相同,但瓶内盛水量不同,杯内空腔的大小不同,这样敲击时,振动频率也就不同。

声音的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声音就越浑厚而低沉;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也就越清脆。

因此这些瓶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见《导学测评》P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