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需水问题

合集下载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浅析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浅析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浅析摘要:关键词:水资源承载能力体此刻水资源的利用权上,水环境承载能力体此刻污水排放权上。

既要知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用水。

两套系统都需要成立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使二者有机结合,做到层层有指标、有定额,进而通过实施取水许可等制度,把两套系统最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

当前水资源问题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四类课题上:其一,良好生态系统的标准和生态水量的计算。

在进行水权分派进程中,必需第一把生态水量留下来,然后才能配置工业、农业、社会生活等其他用水。

那么,什么样的情形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什么样的系统称为良好的生态系统,维系良好生态系统需要多少生态水量,生态水量和环境水量的内涵是什么,等等。

这些都必需有明确的概念和定量的标准。

汪恕诚《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证》水利建设的方针:一是水利建设要全面计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接触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

二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到突出位置。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办法,进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成立节水型社会。

三是增强水资源的计划和管理,弄好江河全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汪恕诚《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扎实工作,团结协作,走出有中国特色水资源新路子》水资源能力是本地的水资源能够支撑国民经济进展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穷的,同时,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维持可持续进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进展用水。

生态用水是指动物、植物能够维持正常生态状态所需要的水。

地下水状态,海水入侵状态,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生态用水偏重人和自然的关系。

环境用水是特指维持水体自净能力的用水。

环境用水偏重人和资源的关系。

比如黄河给宁夏的水量指标第一要保证水体用水,要保证环境用水,然后再去分派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社会用水、其他用水。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崔树彬摘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

对其计算,国内外已有一些方法。

但水土保持需水量不必作为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单独的计算,河道水沙平衡需水量也不宜纳入生态环境需水量。

关键词生态环境需水量定义计算概念和定义在美国,环境用水系指服务于鱼类和野生动物、娱乐及其他美学价值类的水资源需求。

主要包括:①联邦和州确定的自然和景观河流的基本流量。

联邦制定了《自然和景观河流法》,将部分河流划定为自然风景类河流,以保护其不被开发或阻止开发与该法案目的不一致的水利工程。

一些州也划定出本州的自然和景观河流加以保护。

②河道内用水。

指用于航运、娱乐、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以及景观的用水。

③湿地需水。

主要指湿地保护区的需水包括咸水湿地、微盐沼泽和淡水湿地的需水。

④海湾和三角洲的流量。

为保持和控制海湾和三角洲的环境(咸度、入海流量)而规定的需水量。

我国1990年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将环境用水量定义为:“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等的用水”。

并进一步解释为:改善水质,即“对于河流,应保证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得到一定的污径比,以改善水质”;协调生态用水,即“水生物受外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一般可根据不同鱼类区系,鱼类组成及生理习性来考虑维持鱼类生态环境用水。

为了防止入海河口泥沙淤积,维护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河道径流水量”;美化环境用水,即“对于旅游区的水库、湖泊和河流,应考虑旅游景观和通航要求,保持一定的湖面和水深……在城市,主要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水源条件,考虑城市的净化、绿化即公园湖泊等用水要求”;此外,还有为控制地面沉降的回灌用水,为减轻咸潮倒灌而加大枯水季河道水量用水等。

上述定义和概念基本上都是基于水体及与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水生态”和“水环境”的用水量。

目前,我国水利界及社会各界所讨论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上述内容和范围。

例如,由中国工程院组织43位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参加完成的《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认为:广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都是生态环境用水”。

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水资源规划中的配置方法

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水资源规划中的配置方法
鉴。
关 键词 : 生 态 环境 ; 需水量; 配 置 方 法
水 资源 的规划过程中 , 生态用水量能够 符合相关 的要求是非常 第三是在某些地区, 植被 主要依靠地下水 ,而地 下水 又主要 由 重要的 , 在现代水资源 的规划 当中也是其优势 的集 中展现 , 所 以合 人工灌 溉渗漏 、 排水 、 退水补 给或河渠补给 时,这部分植被所 需要 理配置水资源当 中生态用水 的需水量是非 常重要的。 从二十世纪七 的水也是水 资源总量 中的一部 分, 也必须得到 间接配置 。比如,在 十年代开始 , 很多专家学者对生态用水 量提 高了关注 的程度 , , 生态 河 流 下 游 区 的林 地 、 草地 就 属 于 这 一类 。 环境用水和水文学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 在 以往 的研究工作 第四是在某些 地区, 植被主要依靠浅层地下水 、泉水,它所需 中虽然付出了很多 的努力 , 但是还是有很多 的问题 , 相关 的理论上 要的水 也是水资源总量中的一部分,也必 须得 到供应 。这需要通过 还 是有着非常明显的不足 , 笔 者根据 自己的经验提 出应该将生态环 控制地 下水位 的措施来保证生态环境需水。 境用水和生态环境需水量 区分开来 , 对其进行分别研究。 相关 的专 家基 于 3 s技术的生态用水量计算方法 。基 于这一方 1 生态 环 境 需 水 量 的研 究 发 展 法, 可以充分发挥 3 s技术 的优势, 提 取生态环境信 息 , 并 判断 哪些 生态环境需水量 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 , 但是 区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需要 配置( 考虑因素如上) , 哪些不需要配置 ; 当时只是为 了能够对河道 内流量的特点进行 具体 的研究 , 经过 了长 再应用生态环境需水 量计算模型 , 计算得到的相应需水量就是需要 期 的研究才研究 出了河道 内流量阀 , 利用该方法计算 出了河流 的总 配置的生态环境需水 量。 流量 , 到 了二 十世 纪的八十年代 , 河道 内流量的方法有 了较 为迅速 4 直接配置生态境需水重和接配置生态 的发展 , 出现 了河道内流量增加法等等 。这些方法为生态环境需水 环境 需水量需要 配置 的生态环 境需水量包 括直接 配置水量 和 量 的研究 奠定了非常重要 的基础 , 到 了二十世纪九 十年 代 , 人 们对 问接配置水量 。直接配置水量是指直接从河流或地下水 中取水 , 所 这一 问题才给予 了相应的重视。 当前计算生态环境需水量 的方法主 取 水量是水资源 总量 中的一部分 , 如人工草场 、 人工林 地f 用 材林 、 要有两 种 , 一种是针对城市 中的河流 、 虎扑 以及 实地等小 范围的需 经济林 、 防护林及各类园林) 等用水 , 河渠、 水库 、 湖泊耗水 。间接配 水量进行研 究和计算 , 第 二种是针对大 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进行研 置水量是指生态系统 利用水循环 的天然条件 ,问接利用水资源 , 如 究和计算 , 但在水资源的规划与配置 当中应该着力解决对某一个区 部分植被问接利用灌 溉回归水 、 退水 、 地下水等 。 域、 某一个流段需水量 的计算 和配置 , 需要 为整个 生态系统提 供的 直接配置水量和 间接配置水量都是生态系统利用 的水资源量 , 水量等问题 。 都是水资源总量中的一部分 , 但是 , 它们的用水意义有截然区别 。 直 2 剖 析 生 态 环境 的 需水 量 接 配置水量需要在水资源配置方案 中直接 留出水量 ; 问接配置水量 在对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 分析 和研究之前 , 应该将水资源的定 不在水资源配置方案 中出现 , 但是它所需要 的水量必须在水循环 中 义 以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关 系弄清楚, 广义 的水 资源当 得 到保 障 。 比如 , 在 干 旱 区河 流下 游 , 大量的林地 、 草 地 并 没有 在 水 中主要就是 指大气 的降水 , 大气降水受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会 量分配 中得到直接配水 , 但是 由于农 田灌溉 , 形成了大量的退水 、 回 蒸发掉一部分 , 这些蒸发掉 的水都不能应用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当 归水 、 灌溉渗漏形成 的地下水 , 这些 水源是下游植被 的主要用水来 中, 但是某些蒸发掉 的水可应用 于生态用水当 中, 另外一方面 就是 源 。 因此 , 假 如农 田灌溉利用效 率提高 , 退水 、 回归水 、 灌溉渗漏水减 狭义的水资源 ,也就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以及生活使用 的水资源 , 少 , 就会直接影 响干旱 区下游生态环境 , 所以在水资源规 划时一定 从某种角度 上说 生态需水量有一部分是依靠大 自然 的水分来供 给 要保证一定的农 田余水或控制一定的地下水位 , 以考虑下游生态环 的, 这一部分 的用水量并没有计算 到狭义的水资源 当中 , 举例来说 境需水 的间接配置。根据这一原理 , 不 能认 为农业节余下来 的水都 就是山坡上依靠降水来保 持其生长 的水被生态环境用水 占据 , 影响 可 以置换为工业用水 。 了这类植物 的生长 。 针对具体 区域或流域 , 需要根据实 际情况 , 分 区、 分类型进行判 所以 , 生态环境需水量从 内容上说既包含了需要配置的生态环 断 , 再分别计算生态环境需 水量 , 最后按 照“ 直接 配置水量 ” 、 “ 问接 境需水量 , 也包括 了不需要进行具体 配置的生态环境需水量 , 所 以 配置水量” 两类型求和得 到。 完成这一工作也 十分不易 , 如果能在平 在水资源规划和配置的过程 中一定要将其仔细区分 。 台上进行就显得很方便。, 所 以在这个层面上说是存在很大优势的。 3 需 要 配 置 的生 态 环 境 需 水量 的确 定 方 法 结 束 语 依 照上文 中的分析 , 在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 算中应该充分考虑 我 国的水资源总量正在逐渐减少 , 所 以加强对水 资源的合理配

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用水研究

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用水研究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生态用水研究
目录
1 生态用水的概念及分类
2生态用水核算方法
3生态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的关系
4水资源规划中如何配置生态用水量
1生态用水的概念及分类
1生态用水的概念及分类
1.1相关概念辨析
(1)生态需水 (Ecological water demand/requirement)生态需水 是指维持一定空间范围健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所需要 的需水量,也可以看作是理想的生态用水量,需要生态环境 保护规划和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来进行推算。 (2)生态系统用水(Water for Ecosystem)生态系统用水主要是为 了保持生态系统特定的功能,维持生态系统价值在一个低风 险水平上所需水量。 (3)河道内流量 (Instream Flow) 河道内流量指维持河道生态价 值在可接受水平的河道用水量,是国外特别是美国常用的一 个概念。它包括保护鱼类和野生生物栖息、迁徙、繁殖用水; 户外休闲活动用水;航运、发电、净化环境、入海水量保持用 水;河岸植被、洪泽湿地用水等。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谢谢观看!
1.4生态用水的分类
1.4.3按照生态要素的三级分类 无论是河道内还是河道外,微观生态用水都可以按照生态环境要素进行逐个 分类并进行具体的计算。 河道内生态用水分类:河道基本径流量,地下生态水位,湿地用水,蒸发、 渗漏用水。 河道外生态用水分类:城市生态用水,植被建设用水(主要是水土保持用水 和防护林用水)。
QL=JF
式中,QL城市绿地生态用水量 ; J为绿化用水定额;F为绿化覆盖面积。 城市水面因其没有人工取水,水面相对固定,可采用水面蒸发直接计算。
QS=(Ei-Pi)S/1000
式中,Qs为城市水面生态用水量;Ei,Pi 为城市的蒸发和降雨量; S为城市的水面 面积。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需水若干问题讨论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需水若干问题讨论

关于调水配置问题
调水配置不仅是资源型地区的 缺水问题。 湿润地区由于社会经济集中发 展,超出水资源承载力时,也有 调水配置的需要。如东深工程。
因为跨流域调水工程会引起水量平衡要素和它们的对比关系 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改变。 可以从水文学的观点提出指标来解决如何控制水量平衡要素 及其对比关系变化的适宜度。 自然地带性规律的理论研究表明,自然地带的划分可采用辐 射干燥指数 Rn / (L • P)表示,Rn为净太阳辐射,L为蒸发潜热, P为降水量。
其它不同的用词:
1、最小生态需水量
维护现有生态系统功能不继续 退化。在已经形成“三生”用水 矛盾、相互竞争的我国北方地区, 重视生态需水,不挤占生态用水, 预留最小生态需水量,应成为水 资源合理配置的一条原则。
2、适宜生态需水量:
以生态系统的水、热条件最 佳匹配为标准。如,区域植被, 其生态需水定量是由能量(净辐 射Rn)换算的水分当量(通过除 以蒸发潜热L)与水分收入(P) 相等作为计算基础.
ETP= ET2 -βR,
人工绿洲生态用水:归入社会经济用水 天然绿洲带水量平衡: 天然绿洲带生态用水:
P3 + ( RS2 + RG2)=W(生活)+ W(生产)+RS3 + RG3 + ET3 ET3 = P3 + ( RS2 + RG2) – [W(生活)+ W(生产) +RS3 + RG3]
Cr Rn / LP Rs PE / Wh En / Wh
从理论上看:
当 E0/Wh>1 时,表示地区干旱,需要补水。 当 E0/Wh<1 时,表示地区湿涝,需要排涝。
(1)

生态环境需水量相关问题

生态环境需水量相关问题

生态环境需水有待研究的问题(王西琴,河流生态需水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由于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复杂,生态需水估计的理论方法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

生态学和水文学的研究均有各自的尺度域,因此对于二者的交叉学科——生态水文学而言,研究数据必须建立在既适合生态学又适合水文学的共通的尺度上时研究结论才最可靠。

建立生态需水的理论框架。

2、在确定河道生态需水时,生态保护目标不明确,生态需水计算大多是以现状为主缺乏生态合理性分析,也无具体的生态保护目标,研究应将河流的生态保护目标与生态需水相结合。

3、水质和水量统一的问题。

生态需水仅考虑水量的要素,缺乏对水质的考虑。

4、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耦合关系。

计算河流生态需水量时,需要考虑河岸地下水位对河流的调节作用,确定河流的地下水位。

讨论地下水对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影响及如何耦合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5、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水生生物指标与河流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并将其作为评价河流健康的重要指标。

因此通过研究水生生物与流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来确定适宜的河道生态需水,是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6、河道生态需水管理数据库的建立。

完善现有的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体系,在已有的监测指标中加入有关生物方面的监测指标,并建立包括水文、水资源、供水量、水质、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生物资源的数据库,以便进一步研究。

河流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是河道内以及河道外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没有受到损害,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功能流(物种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都能正常进行,并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服务。

生态系统健康应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二是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前者是后者的目标,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1 概念和定义在美国,环境用水系指服务于鱼类和野生动物、娱乐及其他美学价值类的水资源需求。

主要包括:1、联邦和州确定的自然和景观河流的基本流量。

联邦制定了《自然和景观河流法》,将部分河流划定为自然风景类河流,以保护其不被开发或阻止开发与该法案目的不一致的水利工程。

一些州也划定出本州的自然和景观河流加以保护。

2、河道内用水:指用于航运、娱乐、渔类和野生动物保护以及景观等美学价值等的用水。

3、湿地需水:主要指湿地保护区的需水包括咸水湿地、微盐沼泽和淡水湿地的需水。

4、海湾和三角洲的流量:为保持和控制海湾和三角洲的环境包括咸度、入海流量而规定的需水量[1]。

在我国,1990年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将环境用水量定义为:“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等的用水”。

并进一步解释为:改善水质即“对于河流,应保证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得到一定的污径比,以改善水质”;协调生态用水即“水生物受外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一般可根据不同鱼类区系,鱼类组成及生理习性来考虑维持鱼类生态环境用水。

为了防止入海河口泥沙淤积,维护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河道径流水量”;美化环境用水即“对于旅游区的水库、湖泊和河流,应考虑旅游景观和通航要求,保持一定的湖面和水深。

……在城市,主要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水源条件,考虑城市的净化、绿化即公园湖泊等用水要求”;此外,还有为控制地面沉降的回灌用水,为减轻咸潮倒灌而加大枯水季河道水量用水等[2]。

上述定义和概念基本上都是基于水体及与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水生态”和“水环境”的用水量。

目前,我国水利界及社会各界所讨论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上述内容和范围。

例如,由中国工程院组织、43位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参加完成的《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认为:广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都是生态环境用水”。

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

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

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近年来,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包括水污染、水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等等。

这些问题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尽快想出合适的解决途径。

一、水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的水环境问题之一。

水污染导致的后果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更是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针对水污染问题,解决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并促进人们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让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

2、执法力度加强加强对各类污染行为的监管,对于污染者进行严格的惩罚,提高惩罚力度,从而起到威慑作用,减少污染行为的发生。

3、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污水进行处理和净化是治理水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需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水的利用问题水的利用问题是我国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着用水量大、用水效率低等问题,导致水短缺甚至缺水。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水资源的调配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调配水资源,实现由水量多的地区向水量少的地区调配水资源。

同时,通过节约用水等方式,使得用水效率得到提高。

2、水资源开发的优化加强水资源的开发,通过水库、输水管道等方式,保障水资源的供给。

同时,引入新技术、新设备等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用水量尽量少,水的利用效率高。

3、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同时引进新的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用水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污染等原因,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如湖泊枯萎、鱼类灭绝等。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保护机制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通过立法、政策等途径加以保护。

2、绿色环保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绿色环保发展的理念,对各种开发建设进行环保考虑,避免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关于水资源论证中河道内生态需水的探讨

关于水资源论证中河道内生态需水的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不断增加,致使人类对流域以及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不断增加,甚至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衍生出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

2002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中虽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在水资源论证中考虑生态需水问题,但从重视生态环境,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等方面考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必须考虑生态需水问题,如何合理考虑和计算生态需水,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面临的迫切问题。

本文通过对河道内生态需水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希望能对推动水资源论证中生态需水的应用性研究有所裨益。

1生态需水的基本概念1.1 我国生态需水研究的发展状况方子云在1988年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手册》提及流域生态用水的内容;汤奇成等人在分析塔里木盆地水资源与绿洲时提出了生态环境用水概念,率先开展了生态环境需水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需水进入了较全面的研究阶段,刘吕明根据水资源与生态用水的关系,提出了水热平衡、水盐平衡、水沙平衡与水量平衡原理,探讨了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之间的共享性。

由于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的半湿润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等问题严重,因此,目前国内的研究目标多集中在这些地区且以河流生态系统需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分区域用水标准研究”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管理决策三个层面,提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关键技术,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生态需水理论与计算方法体系,提出了水循环生态效应理论,建立了区域生态需水类型划分的三大准则,为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奠定理论基础。

1.2 生态需水的定义对于生态需水的研究有不同途径与观点,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国内学者们对生态需水概念还没达成一致。

王西琴等认为:生态需水是指维持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生物物体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主要包括维护天然植被所需水量、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所需水量和保护水生生物所需水量;胡顺军认为:生态需水是指生态系统在特定条件下需求多少水,并把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统称为生态环境需水;马铁民认为:生态需水量是生态系统达到某种生态水平或维持某种生态系统平衡所需水量,或是发挥期望的生态功能所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维持一个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步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并不是单指生物体的需水量;赵西宁等人为:生态需水是从生态系统本身角度出发,维持或恢复良好稳定状态所需水量;崔树彬认为生态需水量不能单指生物体的需水量等。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水资源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重要问题。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

生态需水指的是维持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而生态用水则指的是人类利用水资源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本文将分析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首先,生态需水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必要手段。

生态系统中的水文过程包括水的循环和转化,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在许多地区,生态需水不足已经导致了生态破坏和生物灭绝。

因此,保护和增加生态需水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目标。

生态需水的保护还需要减少污染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因素的干扰。

其次,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而必要的。

人类利用水资源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例如为湿地提供水源、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流量等。

对生态用水的过度利用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灭绝。

因此,生态用水也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人类需要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同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实现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

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监管和管理,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政策和计划。

同时,需要加强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推行水资源精细化管理。

其次,需要改善水环境质量。

减少水环境污染,改善水体的水质和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保护水源地和水生态系统,促进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因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最后,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既要满足人类的水需求,又要保证生态系统的需要。

例如,推广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综上所述,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必要手段。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张丽霞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张丽霞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张丽霞摘要: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水资源非常重要。

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来说,水分状况往往决定了区域内的生态保护水平与总体建设方向,具有显著的持续发展意义。

因此,我们也需要正确分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并处理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间的关系。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探讨引言在目前的现状下,很多地区都缺乏正常生产以及居民生活必需的水资源。

通过科学利用以及有效开发水源的措施,应当能维持正常的供水,对于水源短缺的情形进行避免。

然而实质上,现阶段关于利用与开发水资源的措施并未能真正达到完善,因此尤其需要做到妥善保护周边生态,确保能实现生态环保与水源开发有效融合的程度。

通过运用适当手段来有序开发各地的水资源,就能够在根源上杜绝浪费水源的情形,同时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

1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现代化社会生产生活中各类污水不合理排放,管理部门监管不足。

农业以及工业化生产化肥污染,相关管理部门管理意识不足,各项配套设备配置不完备,致使较多被污染水源未经过有效处理便排入到水系统当中,导致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水资源利用更加紧张。

在农业灌溉与现代工业化生产中,水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导致水源应用局势更加紧张,水源浪费较为严重,这样将会大量消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其次我国具有较为明显的季风气候,加上多数地区山系较为发达。

我国北方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降水量充足,在夏季时刻南方降水要远远多于北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限制作用。

2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原因2.1缺乏战略规划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实施中,战略规划与布局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对生态保护工作具有严重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战略规划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也是相关单位、人员研究较少的工作内容。

对于水资源缺乏问题的解决,主要是能够在不同的区域内,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度配置,构建完整的分配布局,构建完善的供水体系与基础设施,以此为依据,制定详细的战略规划。

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水资源规划中的配置方法

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水资源规划中的配置方法

!" 引" 言
在现代水资源规划中, “确保生态环境用水” 是其重 要的要求,也是现代水资源规划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因 此,合理计算和配置生态环境需水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 "( 世纪 /( 年代末期以来,与生态环境需水相 关的问题日渐引起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由于生态 环境用水本身属于生态学与水文学之间的交叉性质, 过去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仍
[ *] 对河流提出的标准流量设定法、水力学法等 ,针对
图 $" 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水资源量之间的关系示意
环境的河渠、湖泊、水库的消耗水量。这部分水量已 经包括在水资源量中,因此,在水量分配时需要考虑 其消耗。 (* ) 人工灌溉的林地、草地需要配置水量。 这部分水既可以作为生态环境用水,也可以看作维持 生态环境的灌溉用水,因此,在水量分配时需要得到 配置。 (0) 在某些地区,植被主要依靠地下水,而地 下水又主要由人工灌溉渗漏、排水、退水补给或河渠 补给时,这部分植被所需要的水也是水资源总量中的 一部分,也必须得到间接配置。比如,在河流下游区 的林地、草地就属于这一类。 (,) 在某些地区,植被 主要依靠浅层地下水、泉水,它所需要的水也是水资 源总量中的一部分,也必须得到供应。这需要通过控 制地下水位的措施来保证生态环境需水。 作者在文献 [.] 中介绍了基于 01 技术的生态用 水量计算方法。基于这一方法,可以充分发挥 01 技 术的优势,提取生态环境信息,并判断哪些区域的生 态环境需水量需要配置 ( 考虑因素如上) ,哪些不需 要配置;再应用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模型,计算得到 的相应需水量就是需要配置的生态环境需水量。
!" 剖析生态环境需水量
作者在文献 [-] 中,详细讨论了广义水资源、狭 义水资源的概念以及与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关系。在 广义水资源量中 ( 见图 / ) ,有一部分蒸发损失水量, 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都没有意义;有一部分蒸发 损失水量,可以满足一定生态环境需水。除此之外, 就是狭义水资源,满足农业、工 业、生 活、生 态 需 水。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生态环境需水是靠天然的蒸 发损失水量来满足,并没有包括在狭义水资源量中 ( 下文所提水资源量均指狭义水资源量) ,比如,山 坡上靠降水生长的植被生态用水,没有地表径流和地 下径流地区生长的植被生态用水。 因此,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需要配置的生态环境 需水量和不需要配置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在实际水资 源配置工作中需要分清哪些是需要配置的水量,哪些 是不需要配置的水量。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分析1. 背景介绍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人类用水密切相关。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水资源的供应却严重不足,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渐浮现。

因此,对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解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定义与特点•生态需水:指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生存、发展和演化所需要的水资源。

•生态用水:指生态系统对水资源进行的作用和利用,包括植物和动物利用水分及水的在地表和地下的流动过程中对自然环境进行的影响。

生态需水与生态用水具有以下特点:1.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与人类用水有一定的区别,它们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2.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稳定性较差,受气候、地形、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与其他用水具有协同性,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保证和增长,对于人类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

4.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个水循环的角度考虑。

3.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3.1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水资源环境的退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资源的不平衡和环境破坏,使得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供应受到限制。

2.水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在水资源的分配中,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常常被忽视,往往被人类用水所霸占,导致生态系统的受损。

3.规划管理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规划管理的不足使得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无法保障。

3.2 解决途径要解决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将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管理中,采取分配、监控、考核等方式,确保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得以合理、优先保障。

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措施探讨

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措施探讨

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措施探讨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囫囵生态系统,这些自然因素主要或彻低由自然因素构成,包括间接的,潜在的和长期的。

影响人类的生存和进展。

生态环境的破坏终于将导致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

因此,为了庇护和改善生活环境,有须要庇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按照目前国内外对生态环境用水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用水问题的一些思路,并综述了各种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

它是1.生态水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切之本。

陆地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互相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水文条件和质量,区域水文条件在调整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年来,水资源的开辟和利用往往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庇护和水资源分配的改善,从而导致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与上述相像的各种自然生态问题。

显示。

为了消退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进展,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随着中国生态环境的进展,生态环境中的用水问题日益突出。

对中国生态环境中的用水举行研究对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在区域和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进展十分重要。

2.生态用水量计算方法计算时应考虑以下一些指标:(1)河流流量指标:一般而言,应保证60%的河流水质满意标准水量,流量的削减直接与其生态系统功能有关。

影响人类用于维持生命,生产和生态系统的水通常不应超过河流径流的40%。

(2)湖泊面积和水量:一个城市的水面积比例与城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直接相关,是城市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

江湖面积与城市面积之比用来反映城市的水生生态情况;③湿地指数:湿地面积比反映了湿地影响的程度。

湿地面积,湿地水面积和湿地比例作为衡量湿地情况的指标;④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的储量。

水和地表植物也很难生长。

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应不低于维持原始植被的水平,更不用说地面沉降;⑤水质指标:水质情况是水域面积的函数和大小。

确定。

关于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与生态用水量关系的探讨

关于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与生态用水量关系的探讨

关于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与生态用水量关系的探讨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伴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到来,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日益紧张。

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掌握水资源概念及计算方法,生态用水、生态需水、生态缺水概念及相互关系,处理好水资源与生态用水量的关系,提高人们对生态用水量的重视程度,切实保护好利用好水资源。

本文通过对水资源和生态用水量概念介绍,简要分析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和生态用水量的关系。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量;生态用水量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通过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支撑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

做好水资源规划工作,必须明确水资源含义、分布、数量和质量,合理评价、分配和调度水资源,做到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需水量的研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

为了实现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必须最优协调生态需水与经济需水之间的矛盾。

做好水资源规划工作,必须明确生态用水、生态需水和生态缺水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明确生态需水计算方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1.水资源的含义及主要构成广义的水资源指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的总量,即地球水圈内水的总体。

狭义的水资源指可供人们经常取用的、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得到恢复或补充或更新的淡水资源,是陆地上由降雨补给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

通常所指的水资源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二者之间相互转化。

水资源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主要有系统性、流动性、可恢复性、调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和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社会属性主要有经济性、不可替代性和利害两重性。

水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赖以生存的源泉。

探析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探析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探析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越来越严重。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这两个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基于目前在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分析了水资源,从辩证的角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化配置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化配置之间的关系是清晰的。

关键词: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现状1.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水资源规划不完善由于气候多变,水资源量逐年减少,为了更好的利用水资源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水利部要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已有的流域规划、水资源规划进行修编。

在修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对水利设施的供水能力、取水量等现状情况摸底调查不足;编制的规划方案存在缺陷,实施性差,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编制过程中与其他部门沟通不够,导致与其他规划结合不紧密等,使得规划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1.2 批复水量与实际取水量不符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用水户每年的取水量远远小于批复的水量。

以某省某中型水库为例,在保证率P=95%时,水库可供水量为2100万m3,截止2012年已批复水量为1876万m3,而2011年水库实际供水量为465万m3,仅占批复水量的24.78%。

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第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工艺、采用节水器具、节水措施等降低了取用新水量;第二,企业减产、停产,取水量也随之减少;第三,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企业的水权意识比较强,在进行取水申请时,人为的将取水量加大,抢占先机,挣得水权,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用水量比申请水量小;第四,企业为降低用水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偷采地下水取代地表水。

1.3 盲目追求经济最大化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追求GDP,以水环境为代价引进企业,使其处于超负荷状态。

在一些地区,过分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降低,从而引起了地陷、天坑等地质灾害,影响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又者,将用于生态、农业灌溉的水转向用于工业,改变了水的用途;再者,由于农业灌溉的用水量大、水价低,农产品对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作用不大,由于工业用水的水价较高,导致财政收入升高,对当地GDP整体贡献较大,这种情况的发生,直接导致了政府部门为了提升GDP,就会将用水方式倾向于工业用水的方式。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为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最小需水量,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类及其计算方法简介,说明了从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天然结构与功能的目标出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要重视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计算。

【关健词】建设项目;生态需水;水资源论证;计算方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主要是从取水、用水、退水及其影响等方面,对建设项目取用水全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对建设项目用水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建设项目用水的水量、水质、工艺流程、排污等一系列方案,作为取水(预)许可申请的技术依据。

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理论方法,结合水资源论证实践,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和计算进行初步探讨。

1、生态环境需水的基本概念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有不同的途径与观点,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学者们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还不能达成一致。

从总体上来看,多数人认为生态需水是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持生态环境质量的最小水资源需求量。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需水是指为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最小需水量。

生态环境需水量是一个具有生态、环境和自然属性的概念,既反映了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水环境系统承受和恢复能力,又反映了水生态系统能维持社会发展的能力,其数量值是动态的,取决于自然水体功能、水资源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深度、排污、社会发展和技术水平、人类认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等诸多因素。

2、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2.1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主要分析计算方法有:1)、标准流量设定法:常用方法有Tennant法、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法(也称7Q10法)等。

在《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北汝河生态需水量的计算就采用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法。

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需水问题探讨

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需水问题探讨

没有考虑生态环境保 护和改善 的水资源分配问 是生态环境水权的确立及其水权 主体的明确 ,则将有利于保障生 题, 致使一些地 区的生态环境 出现退化 , 表现 出 态环境用水 , 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从国外经验看, 生态环境水权通 类似上述 的各类 自然生态 问题 。为根治 这些 生 常 由政府机构监管或 由专 门成立 的非政府公共机构享有 。南水北
二、 生态环境用水的计算方法
此外 , 水权制度 的引入 , 可以改变过去取水 许可 以一 次性授 管 理水 权 , 并通过 省( 自治 区、 直辖市 ) 际水权 管理权 限的划 分等 法 定程 序授 权省( 自治 区 、 直辖市 ) 分级管 理相应 的水权 , 必要 时
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区域间 、部 门间的合理配 置 权水量分级标准而不控制总量的弊端 , 真正实现 由流域机构统一
河流流量指标 : 一般情况下 , 河道内应保 证 省 也可以通过市( 地区 ) 际水权 管理权 限的划 分等法定程 序授权
6 %的水质达标水量 ,流量减少会 直接影 响其 市 ( 0 地区 ) 分级管理各 自的水权 : 从而 , 总量上控制 、 在 限制和避免
生 态 功 能 。 类 为 维持 生 活 、 产 和生 态 的河 道 超 量用水 , 人 生 真正保障生态环境水权名实相符。
外用水 , 一般不应超过河流径流量 的 4 %。 0
目前 , 在流域 内的水 资源管理体 制下 , 资源的管理 方式较 水
湖泊 的面积与水量 :城市水体面积的 比率 为粗放 。首先 , 从水资源 的特性上看 , 尚未将 可更新 的水资源 ( 如 直接关 系到城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 ,是城市生 地 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 与难 以更新 的水 资源( 如更新 时间达千年 态的重要指标 。采用河湖 占城 区面积 比来 反映 以上 的深层地下水 ) 以区别对待 , 加 也未将 可以导致地 面沉 降 、 含

关于水资源论证中河道内生态需水的探讨

关于水资源论证中河道内生态需水的探讨
本 原 因是 生态 需 水 保 护 目标 的不 统 一 。
数有湿周 、 水面宽度 、 流速 、 水深 、 横 断面面积等。与历史流 量法相比 , 水力定额法包含更多具体的河 流信息。 然而这种
方法忽略水流流速变化 ,未考虑具体生物或生命 阶段的需
求。 同时该类方法假定河道在时间尺度上是稳定 , 并且所选 横截面能够确切地表征整个河道特征 , 实际上并非如此。
平原 、 地下水 、 河 口和沼泽等均需评价。
在水资源论证 中具体计算生态需水 时可根据计算 区的 实际情况选用合适 的方法。 在现有阶段 , 由于我 国普遍缺乏 生态资料 , 栖息地法一般无法使用 , 整体分析法也难以在我 国普遍应用 ,水力定额法需要野外现场资料 ,从使用 角度 讲, 我国现 阶段一般具 备历史流量法 的应用条件 , 则该方法
出台水资源论证 中生态需水 的计算规范 ,使得论证设计单
位没有参考依据。其次是大多数设计人员对生态需水 的基 本理论和计算方法不熟悉 ; 对生态需水 的重要性不够重视 。 最重要一点是当前国内对生态需水研究仍显不足 。在 概念上还存在许多分歧 ; 我 国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复杂多样 , 不 同区域 背景不 同, 再加上不 同部 门问 、 不 同学术专业领域 间对生态保护和管理 目标的认识也有很大 的差别 ;现有生
应用 较 多 。
在计算蚌埠闸下河段用水量时 , 从城镇生活用水 、 工业用水 、
退水 、 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需水量 5个方面考虑 , 此项 目考虑 取水河段 的生态环境需水 主要是指河段内生态最小需水量 , 即确保河道内最小水深和水量 , 以维持河道内生物需水 、 补充
蒸发和渗漏损失水量。 直接引用最新批复的《 淮河流域综合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需水问题摘要: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环境用水的研究情况,对解决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路,并综述了各项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用水;计算方法
1研究生态环境用水的目的和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

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水文状况与水文环境的好坏,而区域水文情势则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往往没有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水资源分配问题,致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表现出类似上述的各类自然生态问题。

为根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生态环境用
水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研究我国生态环境用水,对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区域间、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生态环境用水的计算方法
计算时需考虑的几个指标:①河流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河道内应保证60%的水质达标水量,流量减少会直接影响其生态功能。

人类为维持生活、生产和生态的河道外用水,一般不应超过河流径流量的40%;②湖泊的面积与水量:城市水体面积的比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是城市生态的重要指标。

采用河湖占城区面积比来反映城市水生态状况;
③湿地指标:湿地面积比率反映了湿地影响的大小。

以湿地面积、湿地水体面积和湿地比率作为衡量湿地状况的指标;④地下水指标: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储量,如果地下水位很低,不仅不能补给地表水,而且湿地和河流就很难蓄住水,地表植被也难以生长。

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应不低于保持原植被的水平,更不能造成地面沉降;⑤水质指标:水质状况决定了水体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发挥功能的大小,污水危害生物的生存,降低水的生态功能。

水体水质是反映水体好坏的定量体现;COD是水污染
的主要污染物,是实现“总量控制”的重要指标;污水处理率反映了污水治理的程度,决定着进入水体污染物的总量。

流域排污总量,应在河流径流量的1/40以内,以达到自然稀释,超标的一定要达标排放。

3湿地生态环境用水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但关于湿地生态环境用水的核算,还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

目前关于湿地生态环境用水量的核算,大多参照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进行核算。

如湿地基本生态环境用水量,可采用湿地的陆面和水域蒸发量代替。

4回补超采区地下水生态环境用水量
在地下水超采区,用于保护与恢复地下水位所用水量即为回补超采地下水生态环境用水量。

1993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水资源政策文件明确了地下水可再生性维持的标准,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决不能超过地下水补给量,但缺乏有关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确定标准,因此计算比较困难。

(1)全局出发,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合理
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保证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的分配
效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

(2)建立健全水权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用水的权属管理:在过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下,水资源使用成本近乎为零,挤占生态环境用水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水资源任意开发利用,很难避免无序侵占和浪费。

当水资源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其使用价值相应提高,这就更加剧了资源的无序侵占与过度利用。

而这种无序侵占与过度利用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更加明显,如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等。

水权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明晰用水者的权益界定。

特别是生态环境水权的确立及其水权主体的明确,则将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用水,从而保障公共利益。

从国外经验看,生态环境水权通常由政府机构监管或由专门成立的非政府公共机构享有。

南水北调水资源的分配为调整界定初始水权、确立生态环境用水权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而这一水权,在初期可以暂时由流域机构等各级水权管理机构分级监管,待时机成熟后再转入特定的公共机构。

此外,水权制度的引入,可以改变过去取水许可以一次性授权水量分级标准而不控制总量的弊端,真正实现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水权,并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际水权管理权限的划分等法定程序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相应的水权,必要时省也可以通过市(地区)际水权管理权限的划分等法定程序授权市(地区)分级管理各自的水权:从而,在总量上控制、限制和避免超量用水,真正保障生态环境水权名实相符。

(3)实施水资源分类分级优化配置管理:目前,在流域内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下,水资源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

首先,从水资源的特性上看,尚未将可更新的水资源(如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与难以更新的水资源(如更新时间达千年以上的深层地下水)加以区别对待,也未将可以导致地面沉降、含水层破坏的承压水超采与一般潜水超采相区别。

这实际上模糊了生态环境破坏成本,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今后的水资源管理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以及承压水超采的限制,一方面在取水(水权)许可中严加限制,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水资源费等手段提高取水成本。

其次,在流域水管理中还有必要建立鼓励水资源优质优用,污水监管的管理模式。

如,一般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农业用水标准的,可以再利用;农业回归水经过必要的处理后,还可以进一步用作湿地、河口冲淤等生态环境用水。

而水资源优质优用的目的,则是通过对不同水质水资源
的合理利用,增加可利用水量。

其关键在于,污染的控制方式。

一方面,需要通过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总量,促进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生态环境污染,提高水资源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导污、治污、天然降解等治污手段,最大限度地合理提供生态环境用水。

此外,还应注意到,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积重难返,生态环境的恢复必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因此,选取合适的治理恢复目标极其重要。

从用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分析,上游生态环境用水是最容易获得和保障的;河流的排盐、排沙及鱼类泅游等功能的恢复、河口冲淤平衡的实现以及河口生态恢复则可能需要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5结语
生态环境用水还是一个新近提出来的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需要。

但对于“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这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目前,生态环境用水量分析和计算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需要加大其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环境用水量分析的合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衷平,杨志峰,崔保山,等.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8).
[2]赵斌,董增川,徐德龙.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分质供水及模型[J]人民长江,2004,(2).
[3]胡永宏.综合评价中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J]统计研究,2002,(3).
[4]赵翔,崔保山,杨志峰.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研究[J]生态学报,2005,(5).
[5]李英华,崔保山,杨志峰.白洋淀水文特征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4,(1).
[6]曾勇,杨志峰,刘静玲.一种区域水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模型[J]资源科学,20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