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摘要】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面临着发展困境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本文从区域转型视角出发,分析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探讨了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区域转型对苏州市的影响。
针对苏州市的现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苏州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在总结成果的过程中,展望了苏州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关键词】苏州市、区域转型、发展困境、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政策建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影响、总结成果、展望未来、研究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产业面临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已成为苏州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区域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和优化,苏州市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当前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借助区域转型的机遇,推动苏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苏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区域转型对其影响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为实现苏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剖析苏州市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探讨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方向与路径,为苏州市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对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的详细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区域转型对苏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强苏州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政策建议,为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和支持,最终实现苏州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的空间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趋势
江苏省的空间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引言:关注宏观、中观的区域发展环境,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的区位背景,是东滩顾问多年来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文章多摘录于东滩顾问在项目咨询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报告。
一、空间发展趋势(1)苏南、苏中和苏北呈现梯次发展态势在江苏初步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信息和交通已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的地理位置差异造成区域发展的差距。
1)苏南地区依江靠沪,发展潜力较大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有长江这条大通道,并靠近上海,接受其辐射和推动,信息传递很快,同时其立体交通便捷,所辖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个城市对腹地也有较深的辐射能力,其现实产业基础最好,经济发展较快,发展潜力也较大。
2)苏中地区南靠长江,现实潜力巨大苏中以丘陵地区为主,东北部为广大平原、东濒黄河、南靠长江,行政上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空间上沿长江形成带状分布,上海与苏南对苏中的带动作用明显,经济发展介于苏南、苏北之间,现实潜力巨大。
3)苏北地区南靠东海北临淮河,后发优势明显苏北地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京杭大运河斜穿境内,陇海铁路横穿东西,京沪铁路纵贯西部,虽然有临江和临海,但淮河地区发展较为落后,而临海区域又较小,加上交通运输设施落后,交通枢纽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导致其经济发展较慢。
但是随着江苏经济往北走和向东走的趋势,苏北地区将具有后发优势。
(2)江苏逐步形成四沿产业带布局,沿海发展带将承载江苏省经济再次飞跃的梦想1)江苏逐步形成四沿产业带布局江苏省原来发展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随着江苏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必将走向以苏南带动苏中、苏北快速发展的格局,从而联手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江苏省将形成“四沿”为轴线的产业带布局。
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宁沪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动脉,沿线区域与上海经济连接紧密,城市经济均比较发达,有着极强的资金人才集聚力,目前信息产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已有相当地位。
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义农业) 、林业、牧业 、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 、建筑
业等 ,第三产业 包括 除了上述 产业 以外 的其 他各行 业 ,
改革 开放 以来 ,江苏省成为经济 发展快 、经济总量 大 、综合实力 强的地 区之 一 ,环 境建设 取得 一定 成效。 然而 ,高投入 、高消耗 、高污染 、低效益 的粗 放型经济 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给江苏地 区带来 了较为严重的环境
胁 ,可持续发展能力亟 待提高。当前 ,江苏省 已处于工
业化中后期的一个重要转折 点 ,面l 着如何实 现产业结 I 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构战略性调整 和优 化,提高 产业 发展层次 和水平 ,提高 产业 自主创新 能力 ,推动产业实 现可持续发展 等重 大历 史性课题。妥善处理好江苏产业发展 与生态环境保 护之 间的关系成为 区域经济社会 持续 、快速 、协调发展 的关 键 。本文通过 以江苏省产业结构 及其演变 为对 象 ,分析
建等 ,2o ;张 健等 ,20 年 ) 05年 0r 7 。从 研 究方 法看 ,有 . 做定性 、相关分 析 的 ( 晋仁 ,19 ;周景博 ,19 倪 98年 99
产业分类依据的是产业的同质性 与功 能。18 ,我 国 98年
开始使用三次产业分 类法 ,即第一产业包括种 植业 ( 狭
年 ;郑锋 等,20 年 ) O4 ,有 做定量综合评 价的 ( 彭建等 ,
第 2卷 7
28 第 1 0 年1 2期 o 2 月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 02 总 o 7N 1 1 第 . 2
12 8 期
区域 产业 结构转 变对 生态 环境影 响 的实证 分析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省份,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经济总量不平衡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
而北部地区如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经济总量较低。
南北发展不平衡导致南部地区较为富裕,北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2.产业结构不平衡江苏省的南部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金融业等,而北部地区以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先进,能够创造更高的利润,而北部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3.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而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南部地区基础设施优势使得南部地区的企业更有竞争力,增加了北部地区的发展难度。
1.历史遗留问题江苏省南北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与历史传统有关。
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集聚、经济繁荣的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而北部地区受到历史发展限制,基础条件相对较弱。
2.政府政策导致政府对南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和投资,导致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政府的政策偏向南部地区使得南北之间的发展差异不断加大。
3.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部地区的市场较为成熟,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更容易流动,而北部地区市场的不完善使得要素资源不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1.优化投资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提升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政府要加强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引导合适的产业向北部地区转移,塑造北部地区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以提高北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
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
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
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
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经济大省,具有发达的经济实力和繁华的城市文化。
然而,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却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这些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差距在江苏省,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地区。
城市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企业规模更大,技术含量更高,资本密集度更高,人均收入更高;农村地区则主要以传统的农业产业为主,缺乏对高新技术、新产业的引导和扶持,难以迅速跟上城市地区的发展步伐。
这种城乡差距在社会发展中造成许多问题,如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贫困等。
二、地区差异江苏省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经济实力较为强大,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但在北部地区,如淮安、盐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这种地区差异的存在,阻碍了省内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加大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压力。
三、产业结构差异江苏省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轻工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苏州、南京等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则更多地集中在南通、徐州等城市。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迫使江苏省进行更为精细的产业布局和优化调整,以推动整个省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四、发展速度差异江苏省内,个别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城市。
例如,苏州的GDP增长速度一直居于全国城市的前列,而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速则较为缓慢。
这种速度差异的存在,不仅会导致资源和人才的集聚不平衡,还可能导致某些城市的过度依赖和短视行为。
综上所述,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存在多方面的表现,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关系到整个省的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
因此,江苏省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城乡、地区、产业和速度等方面的平衡发展,推动经济的有序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与江苏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江苏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摘要:区域经济在大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探索中逐渐成长,通过这种区域突破的方式,中国的经济转型才能够实现在经济体制平衡过渡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虽然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了很多的不足和弊端,但是只有在探索中不断追求创新,才能开拓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在区域发展的体制下,各地区为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探索,才促进了经济发展体制的不断完善。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
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
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江苏省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
、
引 言
视角得出 : 外资依存度 的提 高会 因“ 收入漏 出” 效应导致 东道国 经济增长偏 离最 优路 径 ,但 F D I 的技术溢 出可在一定程度上抵
消这一不利影 响。 孙晶 、 许崇正( 2 0 1 1 ) 研究得侧重点则集 中到 了 “ 核心 一外 围” 模 型得运用 , 对长三角地 区部分城市 “ 经济 引力” 江苏省城 乡区域经 Nhomakorabea发展研 究
陈 钊 谭 清美
( . 南京航 空航天 大 学 区域 经济研 究所 , 江苏 南京 2 1 l 1 O 0 )
摘 要: 研 究城 乡区域经 济的发 展趋 势需要 在理 论 上 突破 区域产 业 结构 对称框 架 的束 缚 , 以产 业结 构非 对称 为基 础的 空 间经 济 模 型会 更贴近 于城 乡区域 经济发展 的现 实状 况。 具 体从城 乡劳动力禀赋 和 资本要 素禀赋 的空 间关 系, 建 立 了城 乡产业 结构 非对
称 模型 , 解 释 了城 乡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趋 势 和路 径 , 并进一 步 以江苏省 “ 十一五” 期 间的数据 为例 进行 了数据模 拟 。结论 是 : “ 非 完
全专 业化 ” 条件 丧失 需要城 乡政 府进行 有效 的农 业扶 持和技 术 支持政 策 , 在 农业稳 定的前提 下促进 城 乡工业发 展 ; 乡村 区域 扩
在没有强有力 的政策调控下 ,发达地 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对称 关系并不会 因为经济 的发展而轻易改变 ,特别是在劳动力与资
本要 素的流动性较 大的城 乡区域经济 中,具有更大政策空间的 政府宏观 经济调控显得尤 为重要 。正如刘 朝 明 ( 2 0 0 2 ) 、梁琦 ( 2 0 0 5 ) 、 安 虎森 、 蒋 涛( 2 0 0 6 ) 等学者指 出 , 空 间经济学需要 在政 府政策上有更多具体可行 的研究 ,这也正是本文研究 的主要 目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
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
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江苏发展调研报告
江苏发展调研报告江苏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江苏作为中国的东部沿海省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然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江苏省如何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次调研旨在探讨江苏省的发展现状和潜在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发展现状分析1. 经济实力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去年GDP超过9万亿元人民币。
其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成果显著,对全国经济贡献巨大。
尤其是苏南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 产业结构优化江苏省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3. 创新驱动江苏省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科技创新方面,江苏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4. 对外开放扩大江苏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海外市场的互动,推动外贸发展,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同时,江苏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各类人才和企业来江苏投资兴业。
三、潜在机遇1. 产业升级江苏省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来推动产业升级。
可以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2. 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
3.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通交通瓶颈,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与条件。
4. 人才引进江苏省应加强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来江苏发展。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的建设,提高整体人才素质。
四、面临挑战1. 高质量发展难题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题。
主要表现为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技术跨越的问题。
2. 资源和环境约束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约束的问题。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前言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南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对南京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南京产业结构的演进1.1 传统产业主导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的制造业和重工业为主导,其中以机械制造业、电子业、化学工业为代表。
在这一阶段,南京的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政府投资和计划经济模式。
在保护和垄断的产业环境下,南京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都比较单一,缺乏竞争力。
1.2 转型升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南京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开始迅速发展。
此时,南京逐渐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集群。
这一阶段南京的产业结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高科技化和服务型的特点。
1.3 发力高科技产业阶段2000年以后,南京进一步加快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布局。
大力鼓励创新创业,加大对科技研发投入,从而培育了众多的高科技企业。
南京的产业结构也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形成了以信息电子、软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节能、新能源等为特色的新兴产业。
二、南京产业结构的现状南京的经济总量已位列全国省会城市前五,而其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目前,南京的产业结构已逐渐呈现出以下特征:1.服务业成为主导。
现代服务业在南京的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
2019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0%。
2.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氛围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3.制造业仍占据一定比重。
虽然南京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制造业仍占据了相当比重。
其中,汽车、电子、机械以及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仍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发展。
三、南京产业结构的未来思考3.1 加快优化传统产业传统制造业是南京产业结构的重要部分,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以江苏为例
江苏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有助于推动全省经济增长,这既是对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区域经济动态平衡发展战略构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江苏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和世纪之交的历史选择,更能给我国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相关文献和数据,试图找出针对性更强的措施使江苏三大区域均衡发展,以期为全国区域平衡发展提供示范性经验。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的分析区域发展不均衡既是我省的危机同时也是我省的转机。
分析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就应该从江苏全省的经济发展出发,立足全省经济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掌握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全省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1)全省GDP 总量逐年攀升,总量占比增幅较小。
(2)全省人均GDP 不断增长,均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3)全省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江苏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巨大,区域协调发展成果不显著,主要表现在:(1)区域经济总量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较高。
(2)地区人均GDP 差距逐渐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异仍然巨大。
(3)产业层次整体提升,产业差距居高不下。
(4)要素流动顺畅且分布日趋均衡,市场建设仍需加强。
不平衡的现状既是对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同时也是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时机。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江苏全省全省居民生活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省内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严峻,导致全省经济发展止步不前。
从多角度分析三大区域固有差距,找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原因,才能给出更有效的建议。
1.区位条件因素地区区位条件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区位条件无疑能促使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而恶劣的区位条件不仅能减缓一个地区当前的发展速度,更是对该地区长久发展之计的严重阻碍。
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交通便捷,城市基础实力较强,且与上海接壤,受上海经济影响辐射大。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摘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
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保证。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何正确分析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合理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江苏;经济发展Abstract: The 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ealth. I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full useof regional resources to play a regional advantage, improve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economic efficiency, enhancing the regional economy, but also to meet the region's growing popul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Have a 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als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fec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how to correctly analyze the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na,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Jiangsu Province reasons for differences in industry structure, regional structure made of different Adjustment.Key words: 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y; Jiangsu;economicdevelopment0、引言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 跨长江下游两岸, 东濒黄海, 有近1000 km的海岸线, 毗邻上海、浙江、安徽、山东, 面积10.26 万km2 , 占全国总面积的1.06%。
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比重转为逐年下降 ;05 20 年开始 , 第三产业 比重
逐 年 上升 。 至 20 年 , 三 产业 占国 内生产 总 截 09 第 值 的 比重 为 3 .7 ,为 15 年 以 来 的最 高 水 94 % 92
平。
第二 , 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中的比重
明显 上升 。 与农 业产值 比重 出现下 降形成鲜 明对 照 ,畜牧 业 产值 比重 从 20 年 的2 . %上 升到 01 29 3 20 年 的2 .2 ,七年 间提 高 了2 9 08 5 % 5 . 个百分 点 , 5 年均 提高03个 百分点 。 . 7 第三 , 渔业在农 林 牧渔业 总产 值 中的 比重缓 慢 提高 。截 至 20 年 底 ,江 苏 渔业 产 值 比重 为 08 1. % , 20 年 上 升 了 1 6 百 分 点 , 均 提 85 4 较 01 .个 4 年 高02个百 分点 。 .1
特点 :
年来最高水平 ; 0 7 从20 年开始 , 第二产业 比重呈 逐年下降态势。() 3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 比重呈“ ” N 型走势 。其 中,0 1 2 0 年 , 20 — 0 2 第三
产 业 比重 呈 上 升态 势 ;0 3 04 , 三产 业 20 —20 年 第
第一 , 农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
( ) 一 产业 占国 内生 产 总值 的 比重在 2 0 年 至 1第 01
年 的 33 .5 元 上 升  ̄ 20 年 的 1441 元 , 233亿 109 1 8.亿 1
增 长25 倍 , .5 年均 增 长 1 . % , 71 7 略低 于 以 当年价
计 算 的年 均 G P 速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D增 入 由20 年 的 77 元 增 加  ̄ 20 年 的25 2 , 01 35 109 05元 增长1 9 , . 倍 年均 名 义 增 长率 为 1.7 , 均实 7 36 % 年 际 增 长 率 为 1. % 。 城 市 化 率 由 20 年 的 15 5 01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中国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苏州市自然也不例外。
在区域转型的新视角下,苏州市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
需要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苏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对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苏州市发展困境分析1. 产业结构老化苏州市作为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传统产业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苏州市的传统产业结构逐渐显现出老化和单一化的特点。
传统的轻工业和服装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力,而现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又发展不足,导致了苏州市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 经济增长方式单一苏州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向型产业和城市建设投资带来的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内生动力。
这种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使得苏州市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使得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3. 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苏州市的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但相对滞后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城市管理难度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发展动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 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苏州市应当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科技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
在绿色环保、文化创意等领域,苏州市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推动智能制造苏州市应当积极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及时转变为新兴的制造业发展方向,助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含量。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交通枢纽地位凸显
苏中地区地处长江和沿海两大开 发轴线交汇处,交通便捷,具有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产业特色鲜明
苏中地区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化 工、轻工纺织等为主体的产业结 构,拥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 名企业和品牌。
承接产业转移
苏中地区积极承接苏南和上海等 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 合作和一体化发展,提升自身产 业水平和实力。
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
苏南地区交通便捷,高速公路、铁路 和航空运输网络发达,大大提高了物 流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互补性强的产业结构
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与苏南地区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苏中地区重点发展的是机械制造、 建筑业和农业等产业,与苏南地区的制造业形成了完美的结合。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苏中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和森林资源,同时人力资源也相对丰富,这为该地 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逐渐增强的科技实力
近年来,苏中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逐渐增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崭露头角,进 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要点一
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 产业
苏北地区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其中农业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苏 北地区的旅游业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 势,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和文化古迹。
03
丰富的人才资源
苏南地区教育发达,拥有众多高校和 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 才和高素质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人才保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成因分析
独特的区位优势
苏中地区地处长江沿岸,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运输条件,与苏南和上海等地区形成紧密的 经济联系,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大市场辐射。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
作为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地区的核心省份,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不仅对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也对全国整体经济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东临黄海,南接长江,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苏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占据绝对优势。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是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
在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苏北地区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地处江淮平原,经济相对落后。
尽管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比苏南地区明显滞后。
江苏省的西部地区也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落后问题。
位于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泰州等地,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但受到交通和发展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地理位置的影响。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其地理位置的不平衡导致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地位,而苏北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2. 政策引导的不平衡。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在政策引导上也存在差异化的情况。
苏南地区因为经济实力雄厚,政府对其投入更大,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上相对不足,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3. 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苏南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
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
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
“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了我国决策层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必然产生的非均衡后果是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考验,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进行新一轮的调整,至少要以缩小东西部差距作为目标,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缩小差距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进入20世纪90年代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弊端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决策层的普遍关注。
针对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社会各界逐渐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目标取向,更加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在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在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
作为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现了对传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继承,同时,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需要也要求具有发展优势的东部地区继续发展。
所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绝不意味着以降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来谋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外,广大中西部地区内部相互之间在经济基础和发展环境方面的差异,也决定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本身也必然具有非均衡的性质。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八五”和“九五”两个时期。
“八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政策在不断调整和修正中趋于完善。
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逐步从理论与规划走向实践和操作。
“九五”期间,重点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为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指明了切实的发展方向。
中央政府采取的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有步骤的引导东部某些资源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等。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明确提出,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方向,强调按照“5个统筹”的原则推进改革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统筹区域发展在5个统筹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角度,通过宏观调控,有重点、分阶段的全面解决各种类型的区域问题,逐步协调区域关系并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统筹区域发展策略的提出,标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涵盖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同时,区域统筹发展战略也是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位置,我国经济区域可以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四大地带。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依据这一划分对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宏观上的战略部署。
①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八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
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展边境贸易等;②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提高产品率和附加值。
建设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科技产业。
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扩大与邻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等;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
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四)、总论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策略的演变,反应了社会总结区域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区域发展的认识逐渐深入,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应了我国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总之,改革开放30年以来,区域发展经济在探索中逐渐成长,保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江苏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一)、江苏三次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新中国成立后,江苏开始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
随着江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1952年以来,总的来看,江苏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1952—1977年快速上升后,1977年以后稳定在50%左右,但2005年达到了56.6%新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在1965—1984年的不断下降之后,于1985后开始稳步提高,2006年为36.3%。
具体地说,江苏按GDP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一三二”型(1958—1963)、“一二三”(1964—1971)、“二一三”(1972—1988)和“二三一”(1989—现在)五个阶段,现已达到“二三一”的结构类型,与发达形态“三二一”的结构类型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再从就业人员的角度来观察,新中国成立后,江苏从业人员结构基本上一直在“一二三”的结构类型中进行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上升,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稳定在30%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二)、江苏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江苏农林牧渔农业总产值结构,农业(指种植业)总产值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牧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渔业在1984年前的比重变化不大,在1984年之后比重有了较快的提高,林业的比重小并一直徘徊在1%—2%之间。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江苏重工业结构,1950年,工业化水平很低,尚处在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时期,之后,江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江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对外开放,1993年,江苏重工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了轻工业,到了2006年,重工业比重已比1950年上升了64.1%,江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200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上升为第一位,成为江苏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GDP总值占江苏GDP的比重下降。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比重上升,2003年与1978年相比,江苏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社会服务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和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均上升;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所占比重均下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较快,金融保险业的比重下降较快,但2005、2006连续两年金融业所占比重止降略升。
(三)、江苏区域、城乡等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化离不开产业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外向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动。
从城乡结构的变化来观察,1952年,江苏非农业人口占江苏人口比重为14.74%,农业人口占85.26%;1978年,江苏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51.9%,乡村人口的比重为12.5%,农业人口的比重为87.5%,2006年,江苏城镇人口比重为51.9%,乡村人口的比重为48.1%。
可见改革开放以后江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化进程仍不快,这制约了产业结构,特别是就业结构的发展。
从江苏经济的外向结构变化来看,1978年,江苏出口总值为4.19亿美元;1984年,江苏出口总值为16.32亿美元,其出口总值占江苏GDP的比重为5.35%;2006年,江苏出口总值为1604.19亿美元,其出口总值占江苏GDP的比重为59.08%。
可见,江苏经济的外向度在不断提高,这对江苏工业比重的提高影响很大。
从所有制结构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经社会主义改造,江苏形成了较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很快,现已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在江苏产业结构中,1952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占江苏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12%;1978年,该比重为61.46%;2005年,该比重降为9.80%,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拉动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提高。
(四)、总论从上可见,随着江苏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GDP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均GDP提高的很快,江苏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也在加快,其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向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在结构变化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