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

特色小镇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
特色小镇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

特色小镇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

一、特色小镇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从目前中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内生型”特色小镇数量不足目前,特色小镇的打造以“外推型”小镇为主,不少地方在规划建设当中存在“盲目建设”“过度模仿”等问题,未能依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建设适合本地情况的特色小镇。在建设小镇的过程当中,市场还不能起到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导致一个地区的产业不能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得到自发性地生长、培育、升级。在建设小镇过程中,本地居民还未能充分参与进来,这使得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反馈、纠正。

(二)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深度不够许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附加值较低,不能有效地进行产业延伸、产业融合以及产业功能拓展,导致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水平的低下导致该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企业入驻。总之,因为产业结构的单一,导致以小镇为实体的空间单位功能缺失,特色小镇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无法实现,小镇建设的核心仍停留在“物”而不是“人”的阶段。“产、城、文、智、旅”五位一体发展并不能真正实现。

(三)先进技术支撑不足,不少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缺乏高新技术支撑无论是“城中镇”“园中镇”,还是“镇中镇”,数字化往往意味着必须有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目前,很多乡镇的技术创新多以大企业为主,缺乏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产、学、研、用”不能有效结合,这使得许多乡镇的产业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无法实现产业的升级。一整套良好的科技创新体制与现代互联网信息体系目前仍在探索阶段。

(四)融资渠道缺乏,要素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特色小镇在融资机制方面,虽然已经出现基金模式、信托模式、债券模式、PPP模式等多种融资模式,但投融资的主要模式仍是政府平台公司向银行信贷。同时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主体大多信用等级不高,融资渠道单一。在中西部地区也有不少建设资金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与专项资金。融资渠道的缺乏导致各类要素的保障供应往往不能落实到位,从而影响小镇建设的进程。

二、建立健全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机制的相关建议当前,我国各地特色小镇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如何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健康发展,笔者对浙江和江苏特色小镇发展进行了持续跟踪和研究,现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小镇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内生型”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小镇生命力的核心。牢固树立特色小镇

的发展靠的是“培育”,而非“打造”这样的理念。产业定位上,要根据自身的区域空间位置,依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消费结构、市场需求,选取当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优势产业,确定小镇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建立小镇建设工作领导机制,有条不紊地推进小镇建设。切忌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国外或其他地区已有的特色小镇模式,造成资源浪费。小镇发展应重点做好产业规划,注重其空间分布的层次性与发展的阶段性。在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中,应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充分听取产业专家、文化专家、民俗专家以及当地民众的意见,以增加决策声音的多元性,增强决策的合理性,真正做到小镇建设以人为本,实现当地居民、企业和当地政府共同建设特色小镇,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一)健全产业发展机制与技术支撑机制特色小镇是要建设一种新型产业社区,搭建各类服务小镇创业人才和骨干企业家的交流平台,从发展理念、产业升级、技术支撑、投融资模式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激发小镇内部活力。以科技作为技术支撑,以小镇发展为目的,以树立文化核心为灵魂,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落脚点,不断促进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产业与产业间的融合与功能的拓展互补,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推进的良性发展机制。形成独具特色又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进而树立小镇特有的文化品牌。通过产业链向研发、设计、体验和应用等两端延伸,

向“互联网+、智慧+、旅游+、生态+”等横向扩展,发挥小镇经济、社会、生态、旅游、科技多方面的功能。

(三)健全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要素供给建立多渠道市场化融资体系,政府设立特色小镇投资基金或引导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特色小镇的投资。加大专项财政资金对特色产业支持力度,同时严格控制财政预算,确保财政投资效率。运用ppp模式,争取央企、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特色小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小镇企业融资贷款。

(四)明确政府和市场边界,为特色小镇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特色小镇是建立政府与市场新关系的改革实践。加强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建立健全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小镇建设中的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和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特色小镇管理、运营、投资三方紧密协作,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特色小镇合伙人制度。同时,政府应当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信用环境与营销环境,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从而减少行政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扭曲,努力做到政府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不缺位”“不越位”,为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建立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与特殊人才补贴机制,激励高素质人才留在小镇。统筹安排用地指标,根据产业发展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土地使用,保障土地供应。

(五)完善小镇评估体制机制要健全特色小镇的评价体系,包括特色小镇建设标准体系、年度考核指标体系、验收命名指标体系等,多层次、全方位考评特色小镇建设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小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待不同类型的小镇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注意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从而推动小镇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实现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全方位发展。

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成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 (一)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 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即为有特色的较小的城镇。从目前特色小镇发展现状来看,国家鼓励支持建设的“特色小镇”有两种类型: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文)所指的特色小镇。这类特色小镇一般为县城关镇以外的建制镇,主要特点是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二是浙江省模式的特色小镇。根据浙江的经济结构、地域产业关系,浙江版的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定义: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综观全国各地的实践和国家三部委的文件精神,我们认为,特色小镇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可以包括不同模式的探索。它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它不是单一的旅游景区或产业园区,也不完全是建制镇,而是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功能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二)浙江特色小镇的特征和建设经验

2017年中国水果特色小镇研究报告

2017年中国水果特色小镇研究报告 一、水果特色小镇定义及概述 特色小镇现在并无明确的概念定义,但按照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应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从内涵上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是两种模式,其有着明显的区别。 “特色小镇”与传统的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有本质区别,是以产业为核心,项目为载体的特定生产、生活、生态区。 特色小镇建设与一般的产业园区、景区开发流程类似,主要分为规划咨询、要素导入、EPC建造和后期运营四个阶段,但由于融合了生产、生态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因此在项目的顶层设计上比一般的要求更高,必须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水果产业是中国支柱性产业将带动地方性经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出产国,居全球13个产量超1000万吨的国家之首;世界上主要的热带水果大部分都是中国大宗的品种。我国果品总面积和总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同时,果品的质量和产业化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目前,果品产业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是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且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业产业,也是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2016年中国果品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2016年中国国产水果总产量达到2.78亿吨,比上一年增长2.6%。水果产业将步入提质增效转型的关键期,产量增速放缓,产业提档升级加快,预计2017年中国水果产量达到2.86亿吨。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2015年期间,2010年苹果产量仅为3326.3万吨,2014年突破4000万吨,达到4092.3万吨。中国苹果产量一直处于平稳增长阶段。与苹果有着相似产量变化趋势的还有国产香蕉,柑橘,梨以及葡萄,这些大品类国产水果一直保持着每年递增的趋势。

特色小镇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

特色小镇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 针对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国外小城镇建设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国外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将特色小镇分为农村地区、城市周边区、城市近郊区三种,针对不同地区研究特色小镇功能定位问题。在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列举了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案例,总结其发展路径,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四大要素:环境、产业、文化、制度。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 关键字: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发展模式 1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方兴未艾。特色小镇不仅仅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的“特色”丰富多样,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都可以成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已经规划的部分特色小镇还未开始就已显颓势,而且定位不明、千镇一面。一些地区“填湖削山”的发展方式既破坏生态环境,也违背了特色小镇的设计初衷。特色小镇不是产业园区,也不是争取上级项目、扶持资金的载体,其规划发展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风俗习惯、产业特色等等,后期的管理、运营、维护也不可忽视。特色小镇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中还需要关注小城镇的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因此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2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 特色小镇的概念由浙江省率先提出,目的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平台。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过渡的载体,主要特征是资源优势明显、经济规模较大、地域特征突出。可以说,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有较大的相似之处。而对于小城镇的建设,国外小城镇转型较早且成功案例较多,对特色小城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小城镇受地理区位的影响,其功能不尽相同。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地区、城市周边地区、城市边缘区三个方面。Joel Garreau(1991)解释了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形成原因,以及与中心城市功能分配问题。Marco Vizzar(2011)以美国小城镇为例,探讨位于城市郊区地方的小城镇应该如何做好产业交接,促进城市化发展。Antonín Vaishar(2009)认为在人口从大城市向小城镇或乡村迁移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趋势下,具备工作、社会交往、政府行政服务等基础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以及相应的娱乐休闲功能的小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更大。Xavier Recasens,Oscar Alfranca(2016)针对郊区城镇和中心城市的关系,研究了一套完善的服務和管理机制以解决郊区城镇发展缺乏系统规划的问题。农业地区的特色小镇问题是当前小城镇研究的热点。Issa,Yousef(2012)通过对Zahedshahr小镇的案例研究发现,小城镇的基本作用是发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随着万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万源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深入,城市发展和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城市特色面貌建设平庸无奇,千城一面,似曾相识,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缺乏个性,“特色危机”已成为现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热门话题。 万源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特色风貌的遗失,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全面落实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实创新、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山青、水秀、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森林万源、生态万源、宜居万源目标,高标准开展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万源市城市总体特色风貌规划》,构建以后河为轴心、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同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应严格坚持“五项”规划原则:一是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原则。首先要把握城市总体环境风貌、总体空间形态、廊轴系统、色彩体系、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并在总体控制的原则下,突出重点,突出本次规划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通过滨河景观的打造、外围山体景观的保护及营造,城市重要节点的强调来塑造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二是继承、尊重、展望原则。风貌特色规划不仅要继承和延续万源城市的历史脉络、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外,而且更应强调万源山地城市的现实情况,尊重万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景观,在继承、延续、创新的同时,还要展望未来,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有深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是特色、文化、个性原则。每一个城市都得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万源城市的山、水、城、人等主要体现实体,是万源城市魅力的体现,加之文化、历史、风情等是万源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四是生态优先、环境利用原则。万源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是万源城市的鲜明写照。规划在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资源,通过显山、露水、增绿、透脉、弘文、辟场、留廊等手段,打造山、水、城、绿相融的川陕魅力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五是系统规划、动态塑造、弹性实施原则。万源城市的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在这方面欠帐较多,所以城市特色建设不可一蹴而就,只顾眼前利益,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我国至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二字,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这篇文章张鸿雁教授通过对浙江近些年特色小镇建设的考察,总结了其建设的价值与特点,结合其发展经验,针对江苏现有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江苏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成熟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与特点 1. 重构地区经济框架,提升区域经济潜能。一是建构经济主体区域均质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使区域经济的不同空间形成多样化、均好化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创造新的高端产业集聚模式。如浙江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就促进了以云技术、智慧产业、新型金融产业和地方性产业为主体的浙江特色

“块状经济群”的深化发展,为其整体经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创造了多样. 化的平台和高地。三是提供区域性社会相对充分的就业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四是形成福民富民自我生长机制,在高端产业集聚、特色传统产业集聚和生活质量和环境提升的同时,通过空间再生产形成了内在的区域性社会发展动力。 2. 提高社会治理标准,改善区域生活品质。一是建立现代 产业、传统产业与生活社区相融合的社会精准治理新秩序空间,在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形成了新价值,并成为现代社区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强化生态和环境建设标准,如浙江每个小镇都要求通过3A 级旅游景区建设要求,形成 幸福产业链模式。三是创造新型社会空间整合再发展模式,产业集聚与社区生活、建设相结合,既形成了全新的地点精神和市民文明文化,也使社会治理成为发展的结构性部分和过程。四是建构品质化特色城镇生活方式,形成新型城镇化系统下的“化镇为市”,“化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的有机发展过程”。五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区域社会整体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运营模式之中。 3. 区别现有城镇发展,创新利用地区空间。一是与城市及 城镇相比,更多考虑人的尺度、创新服务和“三生融合”, 突显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的特色。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docx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一、小城镇建设情况 组建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主管城建的副镇长和城建办人员任工作员,全程负责和指导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小城镇建设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作为全省城镇化建设试点镇,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使用。2015年,建设成容纳400户入住的实行封闭式管理的4万平方米城镇化试点小区,节约建设用地38万平方米;完成了小区配套建设工作,投资15万元建设城镇化小区灯光篮球场,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站;15万元安装路灯60盏;投入资金270万元建设了上下水系统;投资935万元完成城镇化小区集中供热项目;投入资金300万元修建垃圾处理场。镇区内硬化路面14公里,绿化、美化铺满盖严,投资服务设施完善,有公共服务大厅、客运站、邮政、银行等服务设施。 二、小城镇建设培育情况 我们秉承可持续发展,构建宜居宜业人文环境的理念,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镇村布局。 (一)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1 、产业特色 一是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创意体验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特色农产品、渔产品、山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绿色农林渔类产品生态绿色品牌。依托黑龙江湖润湾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集实验控制中心、智能温室、阳光节能温室、阳光大棚、菌类栽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形成“农+游+娱+养+食+购”六位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产业链。 二是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发挥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境内蜂蜜山、兴凯湖、21公里黄金湖岸线、莲花泡等自然旅游景观,同时与周围多处人工、文化、历史、自然旅游景观相连的区位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民宿游”、“农家游”;通过对镇域内蜂蜜山景区、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城市印象(特色) 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性格、底蕴、格局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通过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环境特征。而城市风格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它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城市风格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也是一个城市特色表现。城市风貌特色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和学术流派问题,而且是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问题。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文脉传承的历史意义。 我县的城市建设这些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处盖新楼、修马路,互助县城变样了、变大了、变绿了,可是,随着城市建设空前发展。同时暴露出很多美中不足的缺憾,如互助的味道没有了,即特色不再明显,除了它自身的地理环境有特色外,大多数新建的建筑可以放到省内任何一个县城都合适,而我们城市的新定位是“具有地域民族特色,高原田园风光的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所以说,一个城市的风格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塑造城市的特

色是城建工作的生命。下面,我就如何打造和提升我县城市风貌和风格作一研讨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塑造我县城市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塑造城市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塑造城市特色。(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城市都是依据自然环境形成鲜明而永恒的城市特色。我县有着“三山三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要充分尊重、顺应、利用所处地理环境优势,着力构建“城在山中、市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围绕三河形成主要XX生态景观轴和围绕地块片区特色形成历史老城、山水新城、城南休闲度假、城西民俗旅游、三河交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风貌区及城市多点景观节点的“六轴、六区、多点”的城市风貌系统。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我县是以土族为主的15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在独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积淀,是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基础。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土族文化所

调研报告:特色小镇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

特色小镇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 一、特色小镇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中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内生型”特色小镇数量不足 目前,特色小镇的打造以“外推型”小镇为主,不少地方在规划建设当中存在“盲目建设”“过度模仿”等问题,未能依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建设适合本地情况的特色小镇。在建设小镇的过程当中,市场还不能起到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导致一个地区的产业不能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得到自发性地生长、培育、升级。在建设小镇过程中,本地居民还未能充分参与进来,这使得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反馈、纠正。 (二)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深度不够

许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附加值较低,不能有效地进行产业延伸、产业融合以及产业功能拓展,导致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水平的低下导致该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企业入驻。总之,因为产业结构的单一,导致以小镇为实体的空间单位功能缺失,特色小镇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无法实现,小镇建设的核心仍停留在“物”而不是“人”的阶段。“产、城、文、智、旅”五位一体发展并不能真正实现。 (三)先进技术支撑不足,不少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缺乏高新技术支撑 无论是“城中镇”“园中镇”,还是“镇中镇”,数字化往往意味着必须有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目前,很多乡镇的技术创新多以大企业为主,缺乏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产、学、研、用”不能有效结合,这使得许多乡镇的产业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无法实现产业的升级。一整套良好的科技创新体制与现代互联网信息体系目前仍在探索阶段。 (四)融资渠道缺乏,要素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特色小镇在融资机制方面,虽然已经出现基金模式、信托模式、债券模式、PPP 模式等多种融资模式,但投融资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作者:周天沛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年第27期 摘要: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正在成为指导国内旅游业发展新的战略。旅游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内涵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本文对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7-0227-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而旅游产业又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全域旅游这一理念因其强调产业之间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指导国内旅游业发展新的战略。为了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人口脱贫问题,特色小镇应运而生。在这其中,旅游特色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一个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将产业聚集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合而为一的旅游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内涵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认真分析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发展策略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全域旅游的内涵 传统的旅游业仅限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于是全域旅游这一新的理念被提出,所谓全域旅游,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旅游业为核心产业,同时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双方产生联动效应,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形成以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反哺旅游产业的有机互动局面,最终实现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全域旅游改变了传统旅游业单打独斗的局面,更加强调的是在该区域内的社会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协调发展,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共同管理和共同开放,最大限度地进行旅游产品的推广和传播,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差异化需求。

风貌特色城市价值的一种显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质I’生因素,也是保持人们对该城市记忆的感性对象性要素。对于这些基质性风貌特质的保护与传承是该城市发展的基础,是维护该城市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连续性的保障。这些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只能“保育”而无法设计,它只能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卢吼人识,“因势利导”地予以加强和提升。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如果被忽视,或因有意地改变某些因素而被淡化和削弱,会使城市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魅力。 对我国江浙~带的江南水乡城镇而言,河网水系就是形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质性因素,前街后河、枕水而居的空间结构和居住群落形态是这些城镇魅力的根基。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20世兰己70年代围湖造田、填河建路曾一度使有2000多年历史的 图1苏州山塘街 图3四川羌寨 ¨苏州城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河网结构, 值得庆幸的是,“文革”后经抢救和恢 复使其重获魅力(图1)。 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是—个累进的 积淀过程,城市的风貌特色也是历史 文化积淀的结果,时代的变迁、社会 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必然也会给城 市的风貌带来变异。城市的特色风貌 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加上新时代的 因素,产生一些新的文化特征。规划 师和建筑师应当做的就是:在形成新 城市景观的同时,挖掘出能传承、弘 扬和拓展城市原有风貌特色,并具有 个1.生化和典型文化意义的城市风貌特 质,加以培育、提升、强化和放大,突 显城市风貌特色。最近,苏州在其新 城区的金鸡湖畔所建的李公堤特色风 貌街,既使人感到面目~新,又延续 了苏州原有的城市风貌特色(图2)。 图2苏州李公堤休闲街 2.2仿真与假古董 这些年来,那种拆了真古董而大 建假古董的劣行已成众矢之的而被大 加讨伐。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言, 我们应当认真地奉行“原真性”的原 则,严格地“去伪存真”。然而从彰显 城市风貌特色的文化特征性的需要来 看,有时也可采用一些显现传统风貌 特质的“仿真’之作。这样的“仿真”, 并不是为了冒充“古董”,混迹于文化 遗产之列,而是为了强化人们对该城 市风貌特色认知的感知度。我们痛斥 那些对大肆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毫不痛 心、却热哀于建假古董的做法,但笔 者认为不能因此而不加区别地一刀切 地反对“仿真”。 圆明园是否要按原样重建?这是 个极有争议的课题。新建—个“假古 董”式的圆明园,对保护历史文化遗 产而言毫无意义。何况,即使是“原 真”的圆明园,也并不是北京古城风 貌特色的基质性特征景观。因此,新 建这样的“假古董”在这两个方面都 没有意义,也许只在旅游业上会有吸 引力。同样,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为 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纷纷建起 了各种‘‘;;)毡啦、“唐城’和呀i城”,以 及各色“仿古街”,这些旅游景点或商 业街往往与该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没 有多大的关联,建在哪里都可以,缺 乏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因此对彰显该 城市的风貌特色无法起到什么作用。 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天灾(如地 震、台风等)或自然损毁及不可抗拒的 事故(如战争,火灾)等原因,使某些 极具代表性的风貌景观遭遇损毁甚至 消失。后人为了使这些景物中具有的 深层次文化底蕴的地方特色文化得以 传承,修复、制作一些具有原有文化 韵味的仿古、仿真作品是值得认可的。 例如,位于四川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 的—些羌寨(图3),在‘‘5?12”汶川 大地震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震后 重建的规划建设方案为重现羌寨的特 万方数据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建设思路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建设思路 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热情高涨,各级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政府、企业和相关支持部门在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基本特征、建设意义、设置原则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规模数量、政企地位与职责、产业定位、后期运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回归特色小镇的价值本位,深刻理解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和特殊意义,从“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视角出发,秉承四大发展理念,坚持五大基本原则,系统性设计特色小镇的支撑架构,有效促进特色小镇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镇、特色、系统、叠加、鲜明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 1.1特色小镇的概念 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 “特色小镇”的“特”指的是小镇要有特色,要有“一招鲜”,特色小镇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规避城市建设中风格趋同的现象;“色”指的是小镇的外观形态较为动人和缤纷,即特色小镇要有宜人的风貌与宜居的环境;“小”指的是规模,与大城市的大规模建设相对,将占地面积控制在1~3km2的范围内(对于旅游型的特色小镇规模可根据需要适当放宽),范围虽小,但小而美、小而专。特色小镇的"镇",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因此,特色小镇概念中最为关键的“特”字,强调其“特”在形态:独特的小镇风貌与错落的空间结构;“特”在产业:特色产业融入旅游产业;“特”在功能:产业、文化、旅游与社区四大功能叠加;特在机制: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 XXX 研究中心 2018

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是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和多种产业的融合性及我国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的产业主体多元性和发展形态多样性。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存在着内涵混乱、融合层次低和产业体系概念化、庸俗化、同质化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与融合发展的功能,也发挥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当前,各类文化创意特色小镇异彩纷呈,并表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在核心产业支撑、发展层级、发展路径等方面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的支撑产业既可以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对接多种转型升级产业,还可以对接各类历史经典产业和文化旅游业。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具有较强的行业黏合性和渗透性,具有打造多种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的潜力。《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城乡设计、旅游发展、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从而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基于此,对照国家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围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系列的特色小镇。比如,

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家居打造出创意科技小镇、创意材料小镇、创意家居小镇等; 围绕数字内容产业打造动漫小镇、影视小镇、传媒小镇等; 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打造一系列历史文化体验小镇; 围绕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打造文化旅游小镇; 围绕特色农业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打造创意农业小镇; 围绕体育产业打造体育文化休闲小镇; 围绕各类相对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艺术资源打造各类文创小镇和艺术小镇。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为打造历史文化类特色小镇提供了难得的优质资源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为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提供了难得的优质文化素材和产业资源。比如可以基于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聚集的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历史古都型、传统风貌型、风景名胜型、地域特色型等历史文化特色小镇。 围绕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各类神话传说小镇、戏曲小镇、美食小镇、中医康养小镇及各类具有较强观赏性、艺术性或生活性的手工艺品小镇等。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打造出相应的特色小镇,只有那些地理位置较好、资源独特、市场前景较好的文化遗产

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引言:特色小镇并非行政区划概念,而是在一个限的空间范围内,由一个或若干个企业牵头建设的经济体,其基本特征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融合”,有产业、有文化、有旅游、有社区的“四位一体”,最终目标是建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新型发展平台。 一、X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当前X特色小镇建设主要集中在北区和南区,主要有: (一)X北区的X特色小镇,该镇总规划面积X平方公里,将建成以X为轴心的X小镇,建成后将成,项目一期总投资X亿元,目前已投入使用。发展目标是承当地优秀历史文化、提升集镇文明形象。 (二)XX南区的XX特色小镇项目,总投资X亿元,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该项目计划通过X年时间,建成一个涵盖多种文化复合的文化体系,具有XX文化特色的景区。 (三)XX南区的XX特色小镇,是以农、旅、文、商、康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规划面积X平方公里,总投资X亿,占地面积X亩。发展目标为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贸易、农技服务、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XX特色小镇建设的成绩需要肯定,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特色小镇名不副实。由于特色小镇是新生事物,对其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建设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存在概念混淆和负面舆论、对产业论证不到位,主导产业的特色不鲜明、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差,缺少主导领军企业,没有形成集聚效应等问题。 二是特色小镇质量不高。特色小镇应当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类型多样的小镇,农业、康养、文旅等产业类型的小镇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绝对的,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应市场需求来建设,数量过多则可能出现同质竞争和资源浪费。 三、特色小镇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推进特色小镇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正确认识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赋予特色小镇应承担的使命,正视特色小镇建设的成效和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特色小镇发展目标,并制定有利于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 一是高站位,坚持问题导向。要从发展大局和发展大势出发,进行分析和理解。当前外部最大问题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内部最大问题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高

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基本背景 (一)项目范围 项目区域南与湿地保护区隔水相望,东距某某市中心20公里,北至G205 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可建设用地:约19.1平方公里。 (二)研究内容 按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要求,本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建设条件分析;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分析;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进度安排;项目组织运作;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项目的生态效益分析及评价。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与意义 某某特色小镇项目的建设是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需要,是旅游景区发展到的必然趋势。小镇的建设直接带动当地人文氛围的活跃,带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旅游外部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旅游与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进一步提升某某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吸引力,为壮大某某市域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某某特色小镇项目以人居、养生文化为主题,湿地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将后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从风格上融合,是以商务、度假、居住及景点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产项目,在旅游由长线旅游向中短线以及郊外旅游的趋势下,本项目能为某某市城郊的重要休闲度假基地。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型城镇更快转向特色与专业城镇和现代化城镇意义重大,该项目的开发要摆脱单纯景点建设的套路,将区域所有资源纳入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特色旅游区域,形成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吸引,通过人流、物流、

信息流的通道开拓,形成旅游深层次开发,突出以旅游带动主导产业的优势产业,强化房产、休闲、渔业、旅游等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连带关系,从而强力带动村镇的城市化进程。 三是能迅速集聚人气,实现城镇的中心化和整体土地价值的升值,将景区开发深化为区域发展的策划思路对于处在城乡结合部的旅游区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区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又有城市的生活便利,如果借区域旅游开发进行新镇完善功能的建设,利用城市扩张的大环境,迅速打通产业链,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新镇。 三、研究工作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及标准等进行编制: (一)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二)有关规范、规程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定(GB/18972-2003)》;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 (三)相关规划、计划 1、《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工作研究: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 一、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产业或者体育旅游等发展模式同质化或过于强调“特色”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发展模式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同质化问题。我国很多体育特色小镇在功能上同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突出的主导功能。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进行分类发现,突出体育旅游功能的超过了40%。通过对比安徽和贵州的体育特色小镇可以发现,虽然在具体的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有所差异,但基本都是以露营、瑜伽、垂钓、攀岩、徒步、水上游乐场、自行车和观光旅游这些休闲体验项目为主。体育旅游和其他旅游产业一样,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消费密切相关,与经济的发展周期存在很大的关联,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从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看,要想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产业的多元融合,能够为小镇的发展提供多种模式,为创业者、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个性选择,在经济学中称之为空间要素的优化聚集,这一点对于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能

够做到的并不多。二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我国很多中西部体育特色小镇并没有很多的发展资源,不仅面临没有完善的体育产业基础、完备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而且还面临建设资金的缺乏等很多问题,很难凝聚出鲜明的特色。例如安徽阜阳姜尚体育休闲小镇,希望通过100亿元的资金投入,打造出全国知名的垂钓小镇,但由于地方政府资金有限,受到区位限制吸引投资的能力有限,一直无法很好地解决资金问题,这也是我国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选择体育旅游作为主导功能的原因。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追求特色不是体育特色小镇的目的,特色化是为了提高小城镇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没有必要一定把发展聚焦在特色凝聚上,更多的要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小镇的精细化、优质化发展,为小镇发展带来新观念、新技术,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为小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育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作为推进主体,导致力量不足及建设和管理成本较高

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

赵士德,方兴林,钱成,方亮 (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追溯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区域核心理论、技术校区-技术中心理论和特色小镇建设的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发展历史、表现形态、区域经济地位、建设政策和运行模式等,指明制约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的因素有人才短缺、特色小镇类型单一、产业支撑不够等,提出从人才解决方案、多维立体小镇建设体系、产业链构建和特色小镇培育等方面着手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黄山市;特色小镇;产业;资源;机制 中图分类号:G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7X(2019)02-0011-005 引言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特色县 域经济,加快培育特色小镇。2016年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 作的通知》提出,将于2020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0个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研究拟解决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体制、机制的限制,使得城郊、农村地域的乡镇村难以得到有效的政策支 持,发展速度缓慢问题;探索中心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居住成本高,以“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为特征的“城市病”问题;寻求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成本洼地的策略。 一、国内外特色小镇相关理论研究 (一)特色小镇理论溯源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的特指概念,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不是过去的产业园区概念,而是以区域产业定位为核心,兼具文化、旅游功能的组合概念[1]。特色小镇的理论溯源主要包括花园城市理论、城市区域核心理论、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等方面。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先后建立了列曲沃斯和威尔温两个试验性质的花园城市,并对“花园城市”结构与空间进行了界定:城市规模不大,城区占地4平方公里,居民3万人左右,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花园城市”的特征是城市规模小、能够自给自足、可持续的生态 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8-11-29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项目(2017CX03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SK2015ZD24);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基金(2015jxtd036);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研项目(2016jyxm0984);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6msgzs066) 作者简介:赵士德(1968—),黑龙江绥棱人,黄山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 方兴林(1983—),安徽安庆人,黄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 钱成(1973—),安徽淮南人,黄山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 方亮(1980—),安徽寿县人,黄山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

调研报告:农业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农业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一、农业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农业特色小镇发展已初具雏形,但是在产业、功能、形态和制度四个维度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从产业维度上看 一是农业特色小镇产业链延伸的纵向融合长度不足。产业纵向融合需要整合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实施全产业链的发展。目前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的重心仍在生产端,产品包装粗放且以鲜销为主,销售区域半径小;农产品加工多处于初加工阶段,精深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仓储、物流、配送等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营销和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 二是农业特色小镇横向融合宽度不足。农业特色小镇产业融合以依托本地自然地理和生态条件开发乡村旅游业的、三产业横向浅层融合为主,如蒲江依托猕猴桃优势

发展旅游休闲,大邑苏家镇以有机蔬菜为特色做大乡村旅游,温江寿安编艺小镇以建设花卉园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属于个别实践,缺少对三产之间融合特点、融合机理、融合模式等产业融合共性的归纳提炼,也就没有深入到产业内部去探讨融合的本质规律。因此,三产融合更多表现在形式上,处于模仿、照搬阶段。这造成了产业横向融合的同质性竞争,无法凸显小镇异质性优势。 三是农业特色小镇品牌效应不明显。成都市农业特色小镇缺乏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小镇品牌。虽然实践中形成了类似农业特色小镇雏形的发展模式,由于没有及时总结、提炼和宣传,仍然把已经具备特色的农业小镇看成是新农村发展一种模式,没有从产业、功能、形态和制度等方面加以分析和归纳,导致成都农业特色小镇在全国知名度不高,也没有引起高层管理者的重视。 (二)从功能维度上看 一是农业特色小镇的区域经济辐射力有限。成都市农业特色小镇发展初期以新农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基础推进,在建设中采取的是边实践、边探索、边创新的发展模式,以解决当地农民增收问题为期初定位,强调经济功能提升和农村生

2017年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17年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小城镇在空间上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是农村人口本地城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小城镇尤其是中西部的小城镇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就业的稳定性较差,劳动报酬偏低。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年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2017年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泰山乡是吉安市“三山一江”战略建设的核心乡镇,是赣西新兴的旅游胜地,是以生态旅游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旅居”(旅游接待+生态宜居)特色小镇。境内景点众多:有十万亩高山草甸,江南罕见、风光旖旎的武功山;有奇山云海、险山俊秀的羊狮慕;有绵延二十多公里,风光秀丽的武功湖;有设施一流、功能完善、含硒丰富,全省出水水温最高的嵘源温泉;有急流险滩、惊险刺激,号称“江南第一漂”的武功峡大漂流。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些优质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共生演进。 一、特色小镇定位 ——温泉养生休闲小镇。充分利用泰山优越的自然环

境、旅游资源,以及南上北下、连东通西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中高端养生休闲区、城市生态休闲区等休闲旅游板块,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健康娱乐、文化创意、乡村体验等旅游项目,努力建设“休闲型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叫响“中国慢生活基地”、中国福山品牌。在已有基础上,再做好文家游客接待中心、文家村铜溪自然村旧村改造、羊狮慕索道下站南福门及停车场工程、泰山至文家公路拓宽改造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品味和档次。 ——优质健康养老小镇。借助良好的生态和怡人的气候,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具有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功能的养老庄园、养老院等,积极探索“候鸟式养老”和“虚拟养老”等模式,着力推进颐养公寓、颐养商品等要素市场建设,依托温泉资源,开发一批康复理疗、温泉养生等产品项目。 ——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小镇。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传统农业优势,以绿色、有机、生态为统领,整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重点发展有机水稻、井冈蜜柚、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大农业示范基地、精致设施农业建设与旅游结合,形成农业效益与旅游效益叠加的综合效益。 二、特色亮点 一是产业有基础。引进了江西安福上水生态农业科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