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导学案

合集下载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较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1、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两首诗,现在我们一起背一下《春望》今天我们学一篇同一时期的一手长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默读注释①,找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这里面有一句话,“创作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

同学们看幻灯片,只做了解。

(出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是《三吏》中较为有名的一篇。

二、课文的朗读1、自由读: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咽:三个读音)2、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3、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三、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决,较后提出疑问。

2、提问: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B、师问:存折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记下里面的词语解释)C、裙:D、前途:E、师问: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走:(《口技》几欲先走)已:F、“老翁逾墙走”,是否应该?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G、“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题:24唐诗三首之《石壕吏》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著作,积累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学习过程:达成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著作,积累文学常识。

一、解题《石壕吏》是组诗“三吏”中的一首。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诗题点明了,交代了。

二、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三、文学常识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也都比较。

达成目标2: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三、音形识记石壕(háo)吏(lì)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晨炊(chuī)泣幽(yōu)咽(yè)逾(yú)四、通假字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五、古今异义1、老翁逾墙走古义: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2、听妇前致词古义: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之类的话。

3、天明登前途古义:今义:以后的发展状况。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背诵《石壕吏》,理解诗词含义。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民生疾苦,感受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 注音(1)老翁逾墙走逾()(2)三男邺城戍邺()戍()(3)如闻泣幽咽咽()(4)老妪力虽衰妪()2. 解释(1)吏呼一何怒一何:(2)老翁逾墙走逾:走:(3)急应河阳役应:(4)独与老翁别别:3. 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 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揭示统治者的凶残人民悲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暗示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翻译(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写得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凝神。

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复述课文故事。

三.品读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四.作业设计1.背诵《石壕吏》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五. 拓展阅读1.《新安吏》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翻译◆我走过新安道上,听见官吏大呼小叫地征召点兵。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

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

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

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

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第三次请求: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概述《石壕吏》是一篇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是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家和革命文化先驱。

小说揭示了清末社会的黑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境和冤屈,通过主人公沙福成的遭遇,呈现了政治与社会的丑陋。

本文通过引入导学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石壕吏》。

阅读之前在阅读小说之前,读者可以先简单了解以下知识点:1.中国近代史背景。

了解清朝末期的种种混乱和社会动荡,特别是辛亥革命。

2.鲁迅的作品和风格。

阅读其代表作品,例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3.近代中国小说的代表作品。

例如《红楼梦》和《围城》等。

阅读导引1.阅读小说之前,先了解作者鲁迅和小说的背景,包括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2.读者需要关注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可以作出笔记和批注。

3.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例如,石壕象征着贫穷和困苦。

4.学习文学分析方法。

阅读前可以了解一些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例如人物分析和主题分析。

阅读之后1.分析主题。

小说展现了政治和社会的黑暗面,表现出农民的苦难和困境。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寓意,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2.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沙福成深受读者喜爱,读者可以分析其形象和性格,思考人物形象对主题的反映。

3.设计文学活动。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文学活动,例如朗诵、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小说。

总结《石壕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体现了鲁迅对现实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无私奉献。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和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鲁迅思想,感知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通过这份导学案的学习,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石壕吏》,以及其中包含的深刻主题和思想。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读并背诵《石壕吏》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老妇的形象,体会她的悲惨遭遇和无奈。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表达手法。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分析法:对诗歌的词句、形象、主题等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拓展思维。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写作背景《石壕吏》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春。

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交战,唐军大败。

为了补充兵力,统治者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从洛阳回华州的途中,经过石壕村,亲眼目睹了官吏抓人的一幕,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叙事诗。

五、学习过程(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注意以下字音:壕(háo)吏(lì)逾(yú)戍(shù)妪(yù)衰(shuāi)应(yìng)(2)注意以下节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导学案.doc

《石壕吏》导学案.doc

石壕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

3、借助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

重难点目标2、3o 情景导入预习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古诗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岀诗句中的感情。

自主学习1、了解背景阅读课本187页注释(1),并作出批注。

2、不动笔墨不读书。

完成下面的练习吧!积累文言字词!(1)、给下面的字注音。

逾()邺()戍()妪()咽()(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

老翁逾墙走死者长已矣犹得备晨炊听妇前致词天明登前途整体感知1、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将自己不会的地方在书上做好记录。

)2、相信你现在可以讲故事了!记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要包含进去哦!(同桌交流)3、这是一首叙事诗,根据故事情节文章可以分几部分?本文的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老妇的回答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二:()Y 三:()a合作研讨1、品味语言。

找出诗歌中能表现官吏残暴和老妇悲苦的字词或诗句,批注你的理解。

示例:有吏夜捉人这句话说明官吏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白天根本捉不到人,只有趁夜间人们熟睡之后才突然袭击。

官吏捉人的手段之狠足见官吏的残暴无情。

2、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3、这首叙事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展示点拨1、学生自由展示合作研讨的第1题。

2、小组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注意想象他们各自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可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3、点拨小结:《石壕吏》是一首诗。

描述了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含蓄揭露官吏的,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复习导入)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

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四、表演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乎——怒妇——啼——苦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教学设计篇二《石壕吏》教案学习《石壕吏》。

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

(板书文题)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第24课《石壕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解锁剧情: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抓关键句理清叙事脉络。

2、拨开迷雾:知人论世,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3、揭秘真相:追根溯源、联系当下,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用剧本杀的方式走进《石壕吏》——到底是谁害了她?【解锁剧情】1、初读剧本,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解锁剧本,抓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3、解读剧本,理剧情。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剧情。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清剧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拨开迷雾】补充剧情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

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疑点一: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第四年,前线战事告急,在敌军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

战况十分紧急,必须马上征补兵力。

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开元旧例凡男子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按照此条例,老妇并不在征兵范围,为何征之?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拟写一条符合实情的征兵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战事告急,兵力紧缺,特下征兵令,要求如下:守我大唐。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疑点二:夜捉人?为什么是夜里不是白天?为什么用“捉”不用“征”?逾墙走?一老翁身手竟是如此矫健?疑点三:从《石壕吏》的题目就可看出,吏应该是这首诗的主角。

然而,诗中对其的描写却只有“吏呼一何怒”,接下来便都是借老妪的“抒情独白”,真实的情境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老妇的回答推测出官吏的语言,并为二人加上恰当的神态或动作,还原当时的情形。

人设分析:结合刚刚的对话和情景的再现,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老妇和官吏的人物形象分别是什么样的?老妇:官吏:疑点四:杜甫曾在寒风中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石壕吏导学案(学生用)

石壕吏导学案(学生用)

《石壕吏》导学案【自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整体感知诗意。

2、借助文言宝典和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3、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导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

古今中外的一场场战争,都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公元758年,中国大地上狼烟四起,正爆发着安史之乱,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强行抓人当兵。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他“史诗”一样的笔触描绘战争中了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今天,我们就借他的一首《石壕吏》,走近杜甫,共同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真情脉动。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交流文言宝典我的字典__我的词典__我的句典__我的文典__2、初读课文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①、听教师范读,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②、学生范读。

③、学生评价。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懂诗人笔下的事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句话最能概括这件事?__2、在全诗中起提纲挈领的一句是:。

“有吏夜捉人”中“夜捉”一词能表明什么?__3、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叙写的?其故事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____4、互动深化①、读懂诗人笔下的人细读全诗,感知诗人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文中圈点批注。

展示交流时请用“我从_________ 句或_____ _词中看出诗中所写的石壕吏(老妇)是一个______________人。

”的句式评价石壕吏或老妇,并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老妇人致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文中是怎样展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③、读出诗人笔下隐藏的细节本诗运用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老妇的致辞实际句句在写石壕吏,老妇的答语是在石壕吏的句句紧逼之下说出的,请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石壕吏是如何逼问的,问了什么,逼问时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尽量将细节补写出来。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一、情景导入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旳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旳,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旳原则。

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觉得“史诗”,还可觉得“诗史”。

我们懂得,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尚有“诗史”之誉。

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旳诗堪称为“诗史”。

二、自学质疑1、题解:《石壕吏》中旳“吏”,这里专指官府中旳胥吏或差役。

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旳。

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种又音节词,词义是两者旳并集。

这是古今异义旳词义扩大现象。

2、背景简介:阅读课本题解第182页。

补充:杜甫出名旳“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旳。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3、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并注意下面加点字旳读音:逾.( )墙走邺成戍.( )老妪.() 啼幽咽.( )4、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旳“致词”。

诗旳前四句写“致词”旳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旳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旳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阐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

“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涉及了食不果腹旳意思。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

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旳地方,她懂得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旳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旳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敢于承当苦难旳精神,表白他支持唐王朝进行旳这场平叛旳战争,但愿能获得最后旳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旳悲惨遭遇,这又表白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旳劫难而深感悲哀。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背景与特点。

2.理解《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导学重点: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2.理解《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社会批判。

3.分析《石壕吏》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三、导学难点:1.理解《石壕吏》中的意象和隐喻。

2.把握《石壕吏》的情感表达和意义深遥的地方。

四、导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向学生展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为什么被誉为“诗圣”,以及他的作品为何被后人传颂。

2.导读:讲解《石壕吏》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指导学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石壕吏的形象和心里世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社会意义。

3.教室讨论:组织学生就《石壕吏》中的诗意表达、情感抒发和社会批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文本分析:通过对《石壕吏》的诗句、意象和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针对《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展开一篇短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教室总结: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杜甫的诗歌对我们的启迪和影响,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五、课后作业:1.背诵《石壕吏》中的部分诗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及其作品《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3.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六、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古代文学名家的生活轨迹,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文学的力量。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石壕吏》。

2. 理解《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导学内容:
1. 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
2. 《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三、导学过程:
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其作品产生兴趣。

2. 分发《石壕吏》的诗歌原文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石壕吏》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 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技巧。

5.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或评论,展示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导学评判: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杜甫这位诗人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学生能够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学生能够通过写读后感或评论展示对《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石壕吏》,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水平。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石壕吏》中所描绘的形象和情感;3. 分析《石壕吏》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4. 探讨《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导学内容:1. 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2. 《石壕吏》全文赏析;3. 艺术手法分析;4. 当代社会启示探讨。

三、导学步骤:1. 热身环节: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音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过程:(1)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石壕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石壕吏》描绘的形象和情感,了解诗人对士兵的关怀和思考。

(2)《石壕吏》全文赏析:- 分段解读《石壕吏》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

(3)艺术手法分析:- 分析《石壕吏》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法,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4)当代社会启示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等议题。

3. 总结反思: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石壕吏》的诗歌赏析作业,包括对诗歌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的分析;2. 撰写一篇短文,探讨《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思考。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杜甫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杜甫的诗歌创作;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分享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还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最新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最新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次为您整理了5篇《《石壕吏》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

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二、师生共同解题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三、整体感知: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师:板书吏夜捉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7篇】《石壕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揭露官吏的横暴3、同情人民的苦难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的: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老妪(yu)幽咽(ye)翁媪(ao)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39;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龟虽寿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

(目标1)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设计:蒋玲【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导航】一、走近杜甫1、简介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杜甫,字,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世称“”,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著有《》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2、题解3、疏通字词逾戍咽妪二、整体感知1、听读本诗,并模仿朗诵,注意感情、语气。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通译全诗。

3、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并分层,归纳层意。

三、研读探究(小组答题大比拼)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3、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4、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5、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6、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7、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8、最终抓到人没有?9、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10、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1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四、深入探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与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呼、啼、怒、苦四者之间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五、总结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吗?六、链接现实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导学案
一、情景导入
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的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的,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

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史诗”,还可以为“诗史”。

我们知道,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还有“诗史”之誉。

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的诗堪称为“诗史”。

二、自学质疑
1、题解:《石壕吏》中的“吏”,这里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

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的。

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个又音节词,词义是二者的并集。

这是古今异义的词义扩大现象。

2、背景介绍:阅读课本题解第182页。

补充: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并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逾.()墙走邺成戍.()老妪.()啼幽咽.()
4、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

“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

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

5、(补充)从表达方式上来分,是个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三、精讲点拨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人物:老妇人和官吏事件:官吏抓壮丁。


2、差吏为什么在夜间“捉人”?
(一个“夜”字,含意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4、诗人对老妇人和差吏的情感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杜甫为什么眼看着官吏的粗暴行径而始终保持着沉默?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的“夜久”“如闻”二个词语,各自反映了怎样的情形?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6、这首诗表达什么主题?(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习练评议
1、《石壕吏》中最能够表现老妇人一家为国做出极大牺牲的诗句是: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诗中老妇人和差吏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的诗句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4、老妇的回答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兵役苛酷、战争惨烈、人民生活贫苦、战争破坏严重等。


5、诗的结尾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同情、悲愤、凄凉之情。

诗歌以浓厚的悲剧气氛结尾,悲愤之情绵绵无尽。


五、复习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六、布置作业
1、继续巩固背诵。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