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导学案
一、情景导入
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的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的,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史诗”,还可以为“诗史”。我们知道,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还有“诗史”之誉。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的诗堪称为“诗史”。
二、自学质疑
1、题解:《石壕吏》中的“吏”,这里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的。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个又音节词,词义是二者的并集。这是古今异义的词义扩大现象。
2、背景介绍:阅读课本题解第182页。
补充: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并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逾.()墙走邺成戍.()老妪.()啼幽咽.()
4、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
5、(补充)从表达方式上来分,是个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三、精讲点拨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人物:老妇人和官吏事件:官吏抓壮丁。)
2、差吏为什么在夜间“捉人”?
(一个“夜”字,含意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4、诗人对老妇人和差吏的情感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杜甫为什么眼看着官吏的粗暴行径而始终保持着沉默?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的“夜久”“如闻”二个词语,各自反映了怎样的情形?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6、这首诗表达什么主题?(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习练评议
1、《石壕吏》中最能够表现老妇人一家为国做出极大牺牲的诗句是: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诗中老妇人和差吏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的诗句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4、老妇的回答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兵役苛酷、战争惨烈、人民生活贫苦、战争破坏严重等。)
5、诗的结尾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同情、悲愤、凄凉之情。诗歌以浓厚的悲剧气氛结尾,悲愤之情绵绵无尽。)
五、复习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六、布置作业
1、继续巩固背诵。
2、完成《配套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