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说明
7.河南省-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7.河南省-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7d481d581b6bd97f19eaa9.png)
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二〇一五年二月目录一、城市基本情况 (1)(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1)1.自然地理 (1)2.社会经济 (5)(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8)1.降水特征 (8)2.径流及洪水特征 (9)(三)区域水资源状况 (10)1.水资源条件 (10)2.水资源利用现状 (11)(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13)1.地表水环境质量 (13)2.城市地下水质量 (14)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14)4.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 (14)5.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4)(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14)(六)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18)1.历史洪涝灾害 (18)2.城市防洪风险分析 (18)3.城市排水防涝风险分析 (19)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21)(一)存在问题 (21)1.水安全 (21)2.水资源 (22)3.水环境 (23)4.周边区域影响 (24)(二)需求分析 (25)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5)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 (28)3.可能存在的风险 (30)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 (33)(一)总体目标 (33)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33)2.排水防涝标准 (34)3.城市防洪标准 (34)(二)具体指标 (35)1.城市建成区内 (35)2.城市建成区外 (42)四、技术路线 (43)(一)总体思路 (43)(二)技术路线 (43)(三)海绵城市立体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构建 (45)(四)径流总量控制方案 (45)1.建设管控分类 (45)2.建设管控要求 (46)3.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 (46)五、建设任务 (48)(一)主要工程 (48)1.城市建成区内 (48)2.城市建成区外 (62)(二)建设项目和投资安排 (65)1.城市建成区内 (65)2.城市建成区外 (72)3.建设项目汇总 (73)(三)时间进度安排 (75)六、预期效益分析可行性论证报告 (78)(一)社会效益 (78)1.保障城市安全 (78)2.维护社会稳定 (79)3.改善人居环境 (79)(二)经济效益 (79)1.提高经济效益 (79)2.降低运营成本 (79)(三)生态效益 (80)1.环境效益 (80)2.景观效益 (80)七、主要示范内容 (82)(一)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82)1.规划编制与建筑设计制度 (82)2.规划管理制度 (83)(二)管理制度 (84)1.城市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管理制度 (84)2.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和调蓄利用制度 (84)3.城市地下管网信息化管理制度 (85)(三)应急制度 (85)1.建立城市暴雨预报预警体系 (85)2.健全城市防洪应急预案体系 (86)3.健全城市排水防涝应急预案体系 (86)(四)技术标准及方法 (87)1.已形成的技术标准与方法 (87)2.待制定的技术标准与方法 (88)(五)能力建设 (89)1.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89)2.提高基层政府应急管理效能 (89)3.加强人员队伍及抢险能力建设 (89)(六)运作模式 (89)1.分类指导 (89)2.运作模式 (91)3.模式设计 (92)4.具体方案 (92)(七)费价融资制度 (95)1.地方财政制度 (95)2.融资机制设计 (95)(八)绩效考核制度 (96)1.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 (96)2.建立按效果付费制度 (96)八、保障措施 (97)(一)组织保障 (97)1.组织机构 (97)2.职责分工 (97)3.责任人员 (97)(二)资金保障 (97)1.资金需求总额与分年度预算 (97)2.资金需求的计算方法 (98)3.资金筹措 (98)4.长效投入机制 (100)5.财政支持手段 (100)(三)融资机制保障 (100)1.完善投入机制 (100)2.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101)(四)管理及制度保障 (101)1.强化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 (101)2.完善配套政策,加强支持力度 (101)3.分解目标责任,建立考核机制 (102)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3)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3度59分—114度45分,北纬35度26分—36度02分。
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
![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43fc68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b.png)
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4.25•【字号】鹤政办〔2021〕14号•【施行日期】2021.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鹤政办〔2021〕1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1年4月25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项目前期管理第三章建设管理第四章竣工验收和移交第五章运营管理第六章其他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改善城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提高城市防灾排涝能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19年修正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鹤壁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条例》(2020年修改版)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项目的生态系统功能,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建设屋顶花园、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透水铺装等设施,实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减少雨水直排,消减雨水污染,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和高质量发展模式。
第三条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筑、市政、园林、道路、水利工程都必须按照本规定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第四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建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支撑体系,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62076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d.png)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一、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概述1.1 目标与原则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全流域治理、多元复合、生态保护、灾害防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目标是通过改善城市水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的抗灾能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1.2 手段与策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注重通过生态水系恢复重塑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提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水管理效率。
1.3 实施路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采用系统工程思维,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城市更新、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空间功能重塑。
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内容和实施要点2.1 生态水系恢复通过对城市的水系进行规划和设计,恢复城市自然溪流、湿地、水塘等自然水体和绿色生态系统,打造多样化的城市水体景观,提高城市景观、生态和环境质量。
2.2 雨水资源化利用通过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储存、利用和净化等处理,形成完善的城市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雨水径流对城市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2.3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新建和更新改造项目中,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建设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2.4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屋顶、生态廊道、生态岛等绿色景观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城市内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调控和适应能力。
2.5 建设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少城市水灾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三、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路径和途径3.1 政策引导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贯彻执行,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讨——以鹤壁火车站前广场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讨——以鹤壁火车站前广场](https://img.taocdn.com/s3/m/3cb3605e79563c1ec5da7158.png)
【居住环境】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6月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讨——以鹤壁火车站前广场海绵城改造为例刘中海(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60)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自然生态也面临严峻的失衡。
传统的城市建设以硬质不透水材质铺装,加大了雨水流失或引起城市内涝。
文章通过对鹤壁市火车站站前广场所处地点位置、地形现状、场地特征、气候特征,从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来看,城市广场景观的合理设计和应用是切入点。
提出对鹤壁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优化交通流线、合理布局广场功能空间、美化绿植环境、提升广场景观新形象,打造鹤壁市城市景观窗口,提升鹤壁市火车站前广的生态服务功能。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中图分类号:TU984.1;TU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6-0056-021 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意味着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它会吸水,积水,渗水,清洁水。
海绵城以成熟的国外雨水管理系统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
海绵城市建设协调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LID),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1]。
在低影响发展的基础上,城市雨水灌溉渠系统组织雨水的收集、排放和再循环,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于对应雨水径流,超过雨水灌溉渠道系统的设计标准。
海绵城旨在将传统的“快速排”作为主要的雨水排水理念,将雨水转化为资源,补充地下水并进行回收利用。
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内涝。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2015年国家颁布“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并通过评审选出了鹤壁市等16个市的试点城市。
2 鹤壁市火车站车站前海绵城市改造案例分析2.1 项目概况(1)基地现状。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简单说明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简单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97ecfbbc783e0912a3162a98.png)
XXXXXXXXXXXXX项目海绵城市设计专篇1.现状基本情况1.1项目概况1)建设地点与场地现状XXXXXXXXXX图1 项目实景图2)建设规模XXXXXXXXXXXX,主要功能包括: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详见本说明第五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3)场地地质条件4)场地市政条件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图2 项目总图1.2自然条件2. 问题与需求分析3. 目标及原则3.1 设计依据3.2 设计目标3.3 设计原则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严格进行设计。
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安全为重、生态优先、景观协调。
1) 因地制宜:结合绿建相关要求,及项目地块总平设计方案,合理布置海绵城市措施,通过适宜本地块的海绵措施组合达到海绵城市相关指标要求。
2) 安全为重:海绵设计充分考虑建筑排水安全,确保建筑本身及建筑排水安全。
3) 生态优先: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地块绿化良好的生态功能。
4) 景观协调:LID 设施和景观布置紧密协调,在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基础上,既发挥出 LID 设施的功能作用,又实现景观效果的最优化。
4. 工程设计4.1 环境友好的地面铺装场地内的地面和道路等除重载道路外均采用生态透水地坪,不同于传统的不可渗透铺装,此铺装有利于土壤透气透水,还原地下水,在源头阻止污染物,减少地表径流,减少雨水冲积物,减缓洪峰,增加土地水含量,美观经济,有利于实现室外硬质铺装地面透水≥50%的面积比例要求。
除此之外,通过表层下渗水层的过滤,水可以渗透到泥土中。
透水铺装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1)在铺装区域分流雨水洪峰;2)让更多的水体渗透到地下;3)提高水质;4)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减少只能用于处理雨水的土地。
项目场地内整体铺装设计以暖色系为主,整合建筑与景观的衔接,铺装材料采用耐磨和易于长期维护和耐用的要求,以透水混凝土、石材、透水砖为主,尽量不用磨光材料,保证室外人行的安全。
一标段图纸淇滨大道人行道海绵城市改造建设工程
![一标段图纸淇滨大道人行道海绵城市改造建设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288465370066f5335a812171.png)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省 移 动 通 信 有 限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11
道
人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沥
沥
淇
滨
大
道沥
淇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衡 山 路
水泥
京 立 人 民 医 院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12
人 行 道
泰
沥
沥
沥
沥
厕
图 例
透水铺装 树池改造为树带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04
水泥
沥 沥
沥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05
沥
沥
沥
沥
水泥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06
沥
沥 沥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图 别 页 号
路 施 LS-02
设计号 日 期
SZ150158
2015.11
(2)透水级配碎石集料压碎值应不大于 26%;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26.5mm;集料中小于等于 0.075mm 颗粒含量不超过 3%。 (3)透水级配碎石有效孔隙率大于等于 15%。 透水级配碎石基层集料级配表 筛孔尺寸(mm) 通过质量百分率(%) 26.5 100 19 85-95 13.2 65-80 9.5 55-70 4.75 55-70 2.36 0-2.5 0.075 0-2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示例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1f32e7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6.png)
3.2 海绵改造工程设计3.2.1 海绵改造内容本工程为城市管渠项目,需按新的排水标准改造雨水管渠系统,在工程建设工程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同步改造道路结构,优化景观设计,构建排水、道路交通、生态景观有机融合的多功能海绵体。
在本次设计中,采用海绵措施主要为沿线独立树穴改造为连续下沉绿地、干砌砖石路面人行道改造为透水铺装、常规雨水口改造为生态雨水口及溢流式雨水口。
本工程的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案为: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坡向下沉式绿地,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
雨天时,降雨前段,雨水渗入透水铺装,待透水砖蓄水饱和后,雨水通过人行道横坡流入下沉式绿地;机动车道在有下沉式绿化带的路段,站石每隔25m开口,开口尺寸为70×10cm,开口处安装球墨铸铁箅子,对应开口处设置生态雨水口。
机动车道雨水通过开口,直接汇入生态雨水口,将泥沙等杂物滞留在生态雨水口中,雨水漫溢到下沉绿地,当雨量较大时,下沉绿地蓄水饱和,水位上升至溢流雨水口顶标高时溢流入溢流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系统。
为保证下沉式绿化带内积水渗排效果,下沉式绿地沿线布置dn225mm穿孔管,穿孔管沿道路走向布置,以0.005坡向邻近的溢流式雨水口或检查井,管外侧包裹透水土工布,管周采用中粗砂回填,以保证透水性和导排效果。
具体详见《低影响开发设计平面示意图》。
采用的具体措施为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态雨水口及溢流式雨水口,详见《路面结构铺装结构大样图》、《下沉式绿地大样图》、《生态雨水口大样图》、《溢流式雨水口大样图》。
本次设计建设二路(和平大道~友谊大道)道路双侧各2.0m或2.0~2.5m中分带连续下沉式绿地,下沉深度0.2m。
3.2.2 海绵改造主要技术指标海绵改造前后下垫面分析详见下表:表3.2-1 现状下垫面分析表表3.2-2 海绵建设后下垫面分析表3.2.3 海绵建设效果简易评估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简易评估根据本工程海绵建设目标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要求,计算本工程所需蓄水容积:V=10HψFV-设计调蓄容积或需蓄水容积,m3H-设计降雨量,mm;ψ-场均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H=24.5mm;根据改造后下垫面场均雨量径流系数分析,ψ不透水沥青路面=0.9,ψ透水铺装=0.25,ψ下沉绿地=0.15,ψ硬化屋面=0.9,计算出场均综合雨量径流系数ψ=0.6m;地块总汇水面积为24297.5m2,不同下垫面的面积详见表3.2-2;根据计算本工程所需蓄水容积V=10×24.5×0.60×2.43=357.2m3改造后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为3635m2,下沉高度h=357.2/3635=0.098m,本次设计绿地下沉高度取0.2m。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f202095ef7ba0d4b733b4d.png)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告日期:20xx 年xx月目录1 项目背景 (3)1.1 项目概况 (3)1.2 海绵城市设计依据 (3)2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4)3 海绵城市的设计 (6)3.1 布置思路 (6)3.2 采取措施 (6)4 海绵城市的指标计算 (9)4.1 调蓄容积计算 (9)4.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13)4.3 年径流污染削减率 (18)4.4 南沙区暴雨强度 (20)4.5 下沉绿地率 (20)4.6 室外可渗透地面率及渗透铺装率 (20)4.7 项目海绵城市设计指标及结果 (21)5 维护管理 (21)5.1 基本要求 (21)5.2 设施维护 (22)5.3 风险管理 (23)5.4 施工注意事项 (23)6 LID 设施成本估算 (24)7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目标取值计算表 (24)8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自评表 (25)1 项目背景1.1项目概况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X市。
项目所在位置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开阔,四周有市政道路围绕。
规划总用地面积:70670 m2,总建筑面积:152845 m2,容积率为2.34,绿地面积5365.9 m2,绿地率为7.6%。
1.2海绵城市设计依据(1)《防洪标准》(GB50201-2014)(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 版)(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7)《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8)《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9)《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2016 年版)(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N3838-2002)(11)《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1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13)《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SZDB/Z145-2015)(14)《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ZDB/Z 49-2011)(1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 年版(1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1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 年版(18)《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19)《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20)《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21)《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22)《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23)《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4)《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2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属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V 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为(60%≤α≤85%)图2-1 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根据《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第11 页广州地区基础资料(图2-2、表2-1),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不低于7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5.8mm。
海绵城市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海绵城市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5fad85770bf78a652954ff.png)
鹤壁市住建局海绵城市综合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鹤壁市新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水系生态治理项目部2017年7月7日目录第一章编制说明................................................................................................................................ - 4 -第一节编制依据................................................................................................................................ - 4 -第二节编制原则................................................................................................................................ - 5 -第二章工程概况................................................................................................................................ - 5 -第一节项目分析.............................................................................................................................. - 5 -一、项目背景...................................................................................................................................... - 5 -二、项目概况...................................................................................................................................... - 5 -三、现状分析...................................................................................................................................... - 5 -四、海绵改造设计阐述...................................................................................................................... - 6 -六、工程范围及规模........................................................................................................................ - 6 - 第二节控制目标................................................................................................................................ - 6 -一、雨水分区的划分.......................................................................................................................... - 6 -二、低影响设施的计算...................................................................................................................... - 7 - 第三章施工部署及平面布置 ............................................................................................................ - 7 - 第一节施工总平面布置.................................................................................................................. - 7 -一、施工平面布置的构思.................................................................................................................. - 7 -二、施工总平面布置.......................................................................................................................... - 8 -三、施工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 - 8 - 第二节施工总体部署........................................................................................................................ - 8 -一、施工区段划分.............................................................................................................................. - 8 -二、现场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 .......................................................................................................... - 9 -三、项目经理部人员职责.................................................................................................................. - 9 - 第四章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劳动力准备 ...................................................................................... - 11 -一、施工机械设备的准备................................................................................................................ - 11 -二、机械设备管理与质量保证 ........................................................................................................ - 11 - 第二节劳动力安排情况.................................................................................................................. - 11 -一、劳动力的组织准备.................................................................................................................... - 11 -二、劳动力的来源及安排................................................................................................................ - 11 - 第五章施工工期及施工进度计划 .................................................................................................. - 12 - 第六章主要施工方案及要点 ........................................................................................................ - 12 - 第一节施工准备............................................................................................................................ - 12 - 第二节测量控制............................................................................................................................ - 12 -一、测量工作程序............................................................................................................................ - 12 -二、控制系统的建立:.................................................................................................................... - 12 -三、放线控制.................................................................................................................................... - 12 -四、放线方法及施工工艺流程图 .................................................................................................... - 13 - 第三节地下管线及构筑物的保护措施 ........................................................................................ - 14 -一、施工前准备工作........................................................................................................................ - 14 -二、施工阶段地下管线、临近建筑物及地面道路保护措施 ........................................................ - 14 - 第四节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 - 14 -二、管网及排水沟............................................................................................................................ - 15 -三、生态草沟.................................................................................................................................... - 16 -四、生物滞留设施............................................................................................................................ - 16 -五、透水砖停车场.......................................................................................................................... - 16 -六、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施工 ...................................................................................................... - 17 -七、钢筋混凝土施工...................................................................................................................... - 18 -八、绿化施工.................................................................................................................................... - 20 - 第六章环保措施.......................................................................................................................... - 22 - 第一节施工环保标准.................................................................................................................... - 22 -一、工地“七个到位”标准 ............................................................................................................ - 22 -二、工地“六个百分百”标准 ........................................................................................................ - 22 -三、施工“四清”、“四不见” .................................................................................................... - 22 - 第二节施工环保实施细则 ............................................................................................................ - 22 - 第十章质量保证体系.................................................................................................................... - 23 - 第一节质量目标............................................................................................................................ - 23 - 第二节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 - 23 - 第三节组织措施............................................................................................................................ - 23 - 第三节技术措施............................................................................................................................ - 23 -一、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 - 23 -二、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 - 24 -三、雨季施工保护工作: ................................................................................................................... - 24 - 第五节施工质量管理机构 ............................................................................................................ - 24 -一、人员配备.................................................................................................................................... - 24 -二、管理机构.................................................................................................................................... - 25 - 十一章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 - 25 - 第一节安全目标............................................................................................................................ - 25 - 第二节组织措施.......................................................................................................................... - 25 - 第三节技术措施............................................................................................................................ - 25 - 第十二章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 - 26 - 第一节文明施工目标.................................................................................................................... - 26 - 第二节组织措施.......................................................................................................................... - 26 -第十三章降低成本措施.................................................................................................................. - 26 - 附表: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 - 27 - 附表:主要劳动力配备表................................................................................................................ - 28 - 附表:施工进度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绵城市规划说明
![海绵城市规划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d8278e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9.png)
海绵城市规划说明
简介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手段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减轻雨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和设施。
本文旨在说明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原则
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综合性:海绵城市需要综合考虑建筑、道路、公园、水系等
方面因素,形成系统化的设计方案;
- 灵活性:海绵城市需要具备灵活性,在应对不同环境和气候
变化时具备调整自身的能力;
- 安全性:海绵城市设计需要真正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施步骤
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城市调查:了解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分析城市面临的洪
涝灾害风险等;
2. 规划设计:制定综合规划方案,包括建筑、绿化、水系和交
通等方面的因素;
3. 细化设计:针对不同区域,进行细化方案设计;
4. 实施和运营:按照设计计划开展建设并实施日常运营。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在于将城市规划和建设与生态保护和环境
保护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 预防洪涝灾害;
- 促进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结论
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
城市规划方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和环境因素,推崇综合、绿色、智能、开放、安全和和谐的建设理念,打造更加宜居、宜业
和宜游的现代化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方案设计说明
![海绵城市方案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dde7e2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e.png)
海绵城市方案设计说明尊敬的城市规划委员会:以下是本次海绵城市方案设计的详细说明,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问题。
本方案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了一套全面、高效的海绵城市解决方案。
一、方案背景及目标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方案旨在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处理降雨水和污水,并提供绿化环境,实现城市的生态平衡。
二、方案设计原则本方案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景观等因素,形成一个可实施的、综合考虑的设计方案。
2. 高效性原则: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确保方案的高效运行和资源利用率。
3.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方案的可持续性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 多功能性原则:设计方案应具备多种功能,包括污水处理、蓄水、绿化等,以最大程度满足城市需求。
三、方案内容1. 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分布式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收集池,将城市降雨水集中处理和利用,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2. 绿地建设:在城市各个区域建设绿地,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包括地下水补给、气温调节等。
3. 湿地建设: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的自净作用,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和净化,降低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4. 防洪措施:采用生态护坡、护堤等措施,增强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5. 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处理、膜分离等技术,实现城市污水的高效处理和循环利用。
四、预期效果本方案的实施将带来以下预期效果:1. 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2. 洪涝防治:降低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提高城市的安全性。
3. 水环境改善:改善城市水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自然水体的质量。
4. 生态保护:增加城市的绿化和湿地面积,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实施计划1. 建设阶段:根据方案设计,明确各项工程的建设步骤和时间计划。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36551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a.png)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第1篇海绵城市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诸多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即通过模仿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目标1. 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2. 减少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3.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2. 综合治理: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统筹考虑雨水径流污染、内涝等问题,实施综合治理。
3.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采用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措施。
4. 经济适用:在确保效果的前提下,力求投资合理、运行成本低、维护简便。
5. 社会参与:鼓励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四、设计方案1. 绿色屋顶: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吸收雨水,减少径流。
2. 生物滞留池:在低洼地区、绿地等处设置生物滞留池,用于收集、净化雨水。
3. 雨水花园:在公共绿地、小区等区域建设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净化雨水。
4. 雨污分流:对城市雨水管网进行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减少雨水径流污染。
5. 透水铺装:在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区域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提高地面透水性。
6. 雨水收集利用: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7. 河道整治:对城市河道进行清淤、拓宽、绿化等整治措施,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8. 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9. 智能监测系统:建立雨水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水径流、水质等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0. 社会宣传与培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五、实施保障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说明
![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3779fe01ff00bed5b9f31db8.png)
图纸:超标径流排放分区及路径设计图。
说明:超标径流是指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 设计指引:充分利用和合理改造自然地形,协调场地竖向设计与总平面 布局,合理划分超标径流排放分区,科学设计超标径流排放路径,引导超标 径流按照规划管控要求、有组织的安全排出建筑小区或建设场地。
对低影响开发理念的落实结果进行说明,包括项目场地各类下垫面面积、场 地综合径流系数、下沉式绿地率、可渗透硬化地面面积比例的计算、说明等。
说明: 下沉式绿地率=下沉式绿地面积/绿地总面积
式中:下沉式绿地面积=植草沟水平投影面积+雨水溢流排放设计水位之下的绿地 水平投影面积。
可渗透硬化地面面积比例=可渗透硬化地面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 As 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 (2)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 1/2 计算; (3)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 1/2 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 (4)地下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 2.2 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 雨水罐、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以储存为主要功能时,其所需储存 容积应按照本指引 1.1 的方法计算,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综合确定。 2.3 以输送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 植草沟等转输设施的计算方法如下: (1)根据总平面图布置植草沟并划分各段的汇水面积; (2)根据雨水设计重现期,参考本指引 1.2 的方法计算设计流量 Q; (3)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植草沟设计参数取值,确定各设计参数。 植草沟的水力计算采用下式:
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说明提纲暨设计指引 (试行)
1 项目分析 (1)项目概况(位置、占地、用地性质、建设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 (2)现状分析(下垫面分析、现状排水情况、工程地质概况、土壤渗透性、
鹤壁市桃园公园海绵改造技术做法
![鹤壁市桃园公园海绵改造技术做法](https://img.taocdn.com/s3/m/06bb91e5bcd126fff7050bfe.png)
鹤壁市桃园公园海绵改造技术做法摘要:河南省鹤壁市是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作为该市及河南省首座以海绵城市标准建设的综合性公园,桃园公园不仅是当地市民健身、娱乐、休闲、科普的绝佳场所,而且成了该市蓄积雨水的海绵体,可有效将雨水径流量控制在80%以上,做到了小雨不湿鞋、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第一部分园林景观和海绵元素融合桃园公园位于鹤壁市淇滨区兴鹤大街和朝歌路的交汇处东北角,总占地面积160亩。
囊括了绿地广场、道路、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治理、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几大类别。
雨水花园是桃园公园海绵改造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花园立体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素土夯实(夯实系数≥93%)、30厘米厚碎石层、透水土工布、60厘米厚种植土层、5厘米厚树皮覆盖层,其上搭配种植植物。
这些浅凹绿地在汇聚吸收雨水方面灵活又高效,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和雨水利用措施。
公园内的雨水花园间通过植草沟相连通,其完成面通常低于植草沟10厘米,且有溢水口与雨水管渠或水系相连接。
第二部分:桃园公园大门外城市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一、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把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二、透水人行道铺装透水人行道结构包括面层、找平层、基层和垫层。
面层选用6cm厚透水砖;找平层采用3cm厚中粗砂;找平层与基层中间设置一道透水土工布,防止找平层的粗砂随雨水进入基层,堵塞基层;基层选用15cm厚透水混凝土、15cm厚级配碎石。
透水人行道面砖和基层均为透水结构,雨水透过路面结构最终渗入土基。
(一)下沉式机非隔离带把以往设置在快车道边的雨水口挪进机非隔离带中,改为溢流口。
在路缘石上开孔,让雨水进入机非隔离带。
加大路缘石开孔处道路横坡,增加雨水收集能力。
雨水进入机非隔离带后,通过在两个溢流口之间设置的挡水墙拦蓄雨水,超过拦蓄深度的雨水通过溢流口排入市政排水设施。
01设计说明
![01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94f332e1c850ad02de8041f8.png)
根据上表并结合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计算每个汇水分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调蓄总量 (m3)
分区面积 综合雨量径 相应的降雨 年径流总量
(㎡)
流系数 量(mm) 控制率
第一分区
37.95
839
0.85
53.21
91%
第二分区
27.08
1158
0.54
43.3
87%
第三分区 118.46
3690
0.51
62.95
0.1
10.4
渗透量 (m3)
19.85 20 5 3.37
调蓄总量 (m3)
81.12 57.8 20.5 13.77
雨水花园:
编号
雨水花园 面积
(㎡)
有效存水 高度(m)
有效容积 (m3)
1#
27
0.15
4.05
2#
20
0.15
3
3#
46
0.15
6.9
4#
116.6
0.2
23.32
5#
141
0.1
4、规划管控要求
4.1 外排水量控制目标
由于某小学在前期规划、后期施工过程中均未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经过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沟通确定,某小学界定为改造类项目,根据《鹤 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可知:对于建筑与小区类项目,改建、 扩建工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 70%。
4.2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鹤壁市处于太行山东麓,属于湿润气流的迎风面,暴雨量级较大。根据气 象局近 30 年降雨统计资料,鹤壁市逐年最大 24h 降雨量平均值为 87.2mm,其 中 2000 年最大 24h 降雨量达到了 251.8mm。鹤壁从 2005 年开始进行逐小时降 水量监测,根据近 10 年统计结果,鹤壁市最大 1h 降雨量平均值为 38.4mm,其 中 2010 年最大 1h 降雨量达到了 71mm。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1)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1)](https://img.taocdn.com/s3/m/6700151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7.png)
建设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水管理的技术要点
〔1〕、屋面雨水立管
采用建筑屋面排水海绵建设必要措施“立管断接〞,将雨水引入周边绿地或雨水储存设施。
根据现状立管排水口周围地面现状确定断接后措施形式,有条件的位置多采用独立雨水储罐,均有良好的展示效果,同时可直接用于周边绿化。
断接做法一:绿地滞留断接做法二:雨水储水罐储存
〔2〕、渗透地面
渗透地面建设较少径流、就地入渗、提高场地标高减少地面积水等雨水控制目标,同时兼顾增加场地景观效果、改善室外场地环境。
在透水材料上多种组合,工程入口对场地承载要求较高,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面层,满足渗透性能和承载力
〔3〕、下沉式绿地设计
下沉式绿地包括:植草沟、雨水花园。
道路雨水引入绿化地植草沟内,调整绿地标高,绿化场地局部雨水通过周边设置排水沟,引入雨水花园内。
从雨水花园植物选择上,采取多种植物搭配种植,在形成良好景观的同时,植物的耐旱、耐水等特性也能够起到对学生的科普教育作用。
雨水花园路边植草沟
〔4〕、生态停车场改造
设计将停车场的硬化地面改造为透水铺装地面,大大降低地表径流系数,减小径流量。
工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场地,靠近较大的城市绿化空间、充足的绿地面积、特有的使用人群以及多样性的使用功能,都使“海绵型城市〞的建设具备其独有的特点和要求。
充分利用场地内的条件和良好的对公众展示效果,通过对实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教育展示,让人们意识到城市开发建设的环保理念和水资源的珍贵,是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开展的必要条件。
海绵城市生态补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海绵城市生态补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7fd8b80242a8956bece491.png)
第三水厂向淇河、棉丰渠引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批准人:审核人:鹤壁市海阳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年月日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1)第二章工程概况 (2)第三章工程总体施工部署 (4)第四章工程施工方案 (10)第五章施工准备 (35)第六章施工总进度计划 (40)第七章各项资源需要量计划 (41)第八章质量保证措施及HSE管理措施 (45)第九章特殊环境的施工 (79)第十章工期保证措施 (80)第十一章冬季施工措施 (83)第十二章材料、设备的接、保、检、运措施 (86)第十三章降低成本措施 (89)第十四章信息及文控管理措施 (90)第十五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6)第十六章场地平面布置图 (97)第一章编制依据1.《鹤壁市海绵城市生态补水工程设计图纸》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4.《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 GB50286-2008)5.《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第二章工程概况1工程概述本工程为第三水厂向淇河、棉丰渠引水工程。
其中向淇河补水段管线全长为 830 米,管材以螺旋钢管为主管道;棉丰渠引水工程管线全长为940 米,管材以 DE600PE管为主管道,材质:PE实壁管,图纸设计水平穿越长度为940米,用于棉丰渠补水,拟建工程场地地貌为黄河路人行道北侧 2 米位置。
本工程定向钻穿越工期为 1 个月,沟槽开挖工期为1个月。
2 自然条件、地质条件根据现场地形地貌观察,施工段地层主要分为 a. 粉质粘土:以可塑状态为主,局部软塑状态,中压缩性 b. 卵砾石:分布不均匀,变化较大; c. 设计管道穿越地层为粉质粘土层和卵砾石层。
3主要工程量主要工程量表工程序号项目名称单位备注量线路总长m940水平长度9281、作业带清理及扫线m9002、管沟土方开挖与回填m303、管道清扫试压m9404、定向钻穿越Ф637.4m6505、警示牌个24主要设备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台)生产厂家出厂日期一穿越设备1定向钻机DWT-10001中国华元20022自动泥浆循环系MP-10002中国华元2003统3泥浆搅拌罐MM-202中国华元20034发电机120 千瓦2中国20005钻杆 5 ″15020026扩孔器619997工具房1自制2003二焊接设备1热熔机LN-40012000~2001 2铣刀11999、2000三施工机械、机具1单斗挖掘机PC-200C1日本加腾19992汽车吊 161徐州重工20013发电机组120KW11995~2000 4清管器BS-SW101自制20045空压机31美国2001 20m/min第三章工程总体施工部署1项目组织机构图项目经理( 1 人)技术负责人( 1 人)工施Q经综程工H营合技管S管管术理E理理部部部部部半综定自合向动作钻焊业穿机机越组组机2项目部主要领导岗位及部门责任2.1项目经理2.1.1全面负责组织工程的实施,对工程的质量、进度和HSE负领导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下沉式绿地率=下沉式绿地面积/绿地总面积
式中:下沉式绿地面积=植草沟水平投影面积+雨水溢流排放设计水位之下的绿地 水平投影面积。
可渗透硬化地面面积比例=可渗透硬化地面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说明提纲暨设计指引 (试行)
1 项目分析 (1)项目概况(位置、占地、用地性质、建设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 (2)现状分析(下垫面分析、现状排水情况、工程地质概况、土壤渗透性、
地下水位等) (3)规划管控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雨水管渠接入方向、超标径流
排放方向等) 2 设计依据 3 超标径流排放
Vs=V-Wp 式中:Vs——渗透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水空间
8
的容积(m3); V——渗透设施进水量(m3),按照本指引 1.1 的方法计算; Wp——降雨过程中的渗透量(m3)。
(2)渗透设施在降雨过程中的渗透量 Wp=KJAsts
式中:Wp——渗透量(m3); K——土壤渗透系数(m/s),土壤渗透系数应以实测为准; 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 J=1; As——有效渗透面积(m2); ts——渗透时间(s),指降雨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一般可取 7200s。
9
A= = 2 1 R3i2 A
R= P
式中: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m3/s); V——雨水在植草沟断面的平均流速,一般小于 0.8m/s; A——植草沟的横断面面积(m2); R——横断面的水力半径(m); i——植草沟的纵向坡度(m/m); n——曼宁系数,宜为 0.2~0.3; P——湿周(m)。
6 工程量与投资概算(可并入总工程量及投资概算) 7 施工与维护说明
4
附:
调蓄设施及其汇水区下垫面指标表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年降雨径流控制率()
设计降雨量(mm)
水面
基质层厚度≥300mm 的绿色屋顶
其他屋顶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 500mm)
排水分区 1
汇水区下垫面
2
面积(m )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 500mm) 其他绿地
(3)设施布局与规模 对所采用的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植草沟、渗透塘、渗井、 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绿色屋顶等调蓄设施设计结果进行说明,包括设施名 称、类型、规模,对应汇水分区面积及其综合径流系数、能够控制的降雨量等。
2
设计指引: (1)在超标径流排放分区及路径系统设计、雨水管渠系统布局的基础上,
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广场
透水铺装地面
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广场
级配碎石路面/广场
大块石铺砌路面/广场
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广场
3
调蓄容积(m )
非铺砌的土路面 设施名称
水面
基质层厚度≥300mm 的绿色屋顶
其他屋顶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 500mm)
排水分区 2
汇水区下垫面 面积(m2)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 500mm) 其他绿地
7
1.2 设计流量计算 植草沟等转输设施,其设计目标通常为排除一定设计重现期下的雨水流量。 一定重现期下的设计流量可通过推理公式来计算:
Q =ψqF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ψ——流量径流系数;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F——汇水面积(hm2)。 设计暴雨强度按鹤壁市现行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H——设计降雨量,鹤壁市 8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 32mm/ 日,7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 23mm/日;
3
Vsj——设计有效调蓄容积(m ); Wp——降雨过程中调蓄设施的渗透量(m3),计算方法详见第 9 页的相关内容;
2
F——汇水面积(m )。
2
(m )
综合雨量径 流系数
控制雨量 (mm)
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
设施 1
设施 2
合计 注:1.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合计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2.控制雨量所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根据附录 1 确定,当控制雨量为中间数值时,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用内插法近似求得。 3.道路工程设计中,相同的设施可以采用数量与单个设施指标乘积的方式填写。
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 As 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 (2)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 1/2 计算; (3)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 1/2 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 (4)地下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 2.2 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 雨水罐、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以储存为主要功能时,其所需储存 容积应按照本指引 1.1 的方法计算,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综合确定。 2.3 以输送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 植草沟等转输设施的计算方法如下: (1)根据总平面图布置植草沟并划分各段的汇水面积; (2)根据雨水设计重现期,参考本指引 1.2 的方法计算设计流量 Q; (3)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植草沟设计参数取值,确定各设计参数。 植草沟的水力计算采用下式:
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广场
透水铺装地面
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广场
级配碎石路面/广场
大块石铺砌路面/广场
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广场
调蓄容积(m3)
非铺砌的土路面 设施名称
注:具体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排水分区表格进行增加或减少。
5
附录 1:设计降雨
鹤壁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参见下表。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3.排空时间核算 下沉式绿地、蓄渗洼地、渗透塘、渗井、生物滞留设施等调蓄设施所储存雨
水的主要消纳途径是下渗,其有效调蓄容积的渗透排空时间应按下式计算。
ts= 3600αKJAs 式中:ts——排空时间(h);
Vsj——设计有效调蓄容积(m3); α——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取 0.5~0.8; K——土壤渗透系数(m/s),以实测为准; 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 J=1; As——有效渗透面积(m2)。
0.40
非铺砌的土路面
0.30
绿地
0.15
水面
1.00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 mm)
0.15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 mm)
0.35
透水铺装地面
0.25
下沉广场(50年及以上一遇)
—
流量径流系数ψ 0.40 0.90 0.80 0.90 0.60 0.60 0.45 0.40 0.30 0.15 1.00 0.25 0.40 0.30 0.90
表 1 径流系数
汇水面种类
雨量径流系数φ
绿化屋面(绿色屋顶,基质层厚度≥300 mm)
0.35
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
0.85
铺石子的平屋面
0.65
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
0.85
大块石等铺砌路面及广场
0.55
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
0.50
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
0.40
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
4 雨水管渠 对雨水管渠的设计结果进行说明。
设计指引:雨水管渠系统设计应与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的溢流及超标雨 水径流排放系统合理衔接,并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
5 雨水控制与利用 (1)雨水利用用途
1
对项目场地内雨水的利用用途、利用量、水质要求等设计结果进行说明。
设计指引:为实现建设工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而调蓄的雨水宜在场地内 进行综合利用,不应外排。调蓄的雨水宜优先入渗利用、维持或恢复场地开 发前的地下水补给量;其他利用用途应根据可收集量和回用水量、用水时段 及水质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2)低影响开发理念落实
(6)雨水调蓄设施排空时间复核 对项目各雨水调蓄设施排空时间进行复核计算与说明。为实现年径流总量控
制目标所需的调蓄容积排空时间:地面设施不宜超过 24h,困难时不应超过 48h; 地下设施不宜超过 72h,困难时不应超过 120h。
设计指引:根据蓄存水量、土壤渗透系数、有效渗透面积等校核排空时 间。
1.1 设计径流总量计算
场地或各汇水分区所需控制的设计雨水径流总量,一般按下式进行计算:
V =10HφF 式中:V——设计径流总量(m3);
H——设计降雨量,鹤壁市 80%、70%和 6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 设计降雨量分别为 32mm/d、23mm/d 和 16mm/d;
φ——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按照表 1 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F——汇水面积(hm2)。
10
(4)雨水水质控制与利用
对径流污染控制的标准、措施、设施等设计结果进行说明,如进行雨水收集 回用,对所收集回用雨水的水质控制与利用措施、设施等设计结果进行说明。
(5)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复核
对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复核计算与说明。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复核计算表
汇水区面积
3
控制设施 调蓄容积(m )
q 3968 (1 0 .694 lg P ) ( t 16 .7 ) 0 .858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P——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取 2~3 年,重要地区取 3~5 年; t——降雨历时(min),t=t1+mt2; t1——地面集水时间; t2——雨水在管道内的流行时间(min); m——折减系数,植草沟一般取 1.2。 2 设施规模计算 2.1 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 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作用通过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反映,不计算其调蓄能力。 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等顶部或结构内部有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设 施所需规模应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1)渗透设施所需有效调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