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重有感》唐诗赏析

合集下载

李商隐《重有感》译文、赏析

李商隐《重有感》译文、赏析

李商隐《重有感》译文、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重有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此诗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甘露之变”后国家政治形势的看法,诗中对刘从谏上表之事予以肯定,主张各地的武装力量进兵京城,铲除阉党,恢复皇帝的自由,为朝廷分忧,体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强烈的正义感。

重有感玉帐牙旗得上游⑴,安危须共主君忧⑵。

窦融表已来关右⑶,陶侃军宜次石头⑷。

岂有蛟龙愁失水⑸,更无鹰隼与高秋⑹!昼号夜哭兼幽显⑺,早晚星关雪涕收⑻?【注释】⑴玉帐牙旗:指出征时主帅的营帐大旗。

得上游:居于有利的军事地理形势。

⑵安危: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危”义。

须:应当。

主君:指皇上。

⑶窦融:东汉初人,任梁州牧。

此处指代刘从谏上疏声讨宦官。

⑷陶侃:东晋时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陶侃被推为讨伐苏峻的盟主,后杀了苏峻。

石头:石头城,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

⑸蛟龙:比喻掌握天下大权的天子。

愁:一作“曾”,一作“长”。

⑹鹰隼:比喻猛将名臣。

与:通“举”。

⑺幽显:指阴间的鬼神和阳间的人。

⑻早晚:即“多早晚”,什么时候,系不定之词。

星关:天门,指宫廷,即皇帝住处。

雪涕:指落泪。

【白话译文】将军的玉帐牙旗正处有利地位,国家危难的时刻应与皇帝分忧。

虽然已像窦融从关右奏上战表,还应效法陶侃率大军进驻石头。

哪能有蛟龙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没有鹰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

京城里日夜号哭不分人世阴间,宫内何时能抹干眼泪恢复自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开成元年(836年)。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谋诛灭宦官。

事败,李、郑先后被杀,连未曾预谋的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等也遭族灭,同时株连者千余人,造成“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剧,史称“甘露之变”。

事变后,宦官气焰更加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鉴》)。

开成元年(836年)二、三月,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辩王涯等无辜被杀,指斥宦官“擅领甲兵,恣行剽劫”,表示要“修饰封疆,训练士卒,内为陛下心腹,外为陛下藩垣。

李商隐的诗全集(5)

李商隐的诗全集(5)

李商隐的诗全集(5)李商隐的诗全集《东还》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翻译】自己有成仙得道的潜质自己却不知道,十年间经常梦到自己采到灵芝仙草,西风吹过惊动大地,漫天黄云,天色已晚,还是回到嵩阳宫去找我以前的师傅吧?《马嵬二首其二》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

鸣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陇头呜咽多。

龙脑移香凤辇留,可能千古永悠悠。

夜台若使香魂在,应作烟花出陇头。

《题汉祖庙》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翻译】是男儿就应该有远大的抱负,不该眷恋家园,而应以天下为家,建功立业。

汉高祖自新丰起兵后,项羽又何曾在故乡待过。

《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翻译】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楚宫二首》【其一】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

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

【其二】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

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

暮雨自归山悄悄,秋河不动夜厌厌。

王昌且在墙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

《重有感》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翻译】将军的玉帐牙旗正处有利地位,国家危难的时刻应与皇帝分忧。

虽然已像窦融从关右奏上战表,还应效法陶侃率大军进驻石头。

哪能有蛟龙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没有鹰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

京城里日夜号哭不分人世阴间,宫内何时能抹干眼泪恢复自由。

《忆住一师》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读李商隐《重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李商隐《重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李商隐《重有感》_读后感_模板正视淋漓的鲜血——读李商隐《重有感》徐畅提到李商隐,除了迷离悱恻的风格,细腻难解的感情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玉溪生的另一面——一个勇于正视淋漓鲜血的有志青年。

李商隐《重有感》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一、末日的阴谋与流血这一天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2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晨曦中的大明宫肃穆中透着一丝祥和之气,清晨唐天子驾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昨晚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发现甘露祥瑞,并向文宗道贺。

宰相李训、舒元舆劝唐文宗亲自前往观看,亲承祥瑞。

辰时刚过,唐文宗到含元殿升朝,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良久才回,这时宰相李训却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甘露,文宗自然很是惊异,又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

仇士良等宦官不疑有他,欣然而往,殊不知这甘露祥瑞正是宰相李训在天子授意下设计将他们诛杀殆尽的圈套。

原来,安史之乱不仅给唐王朝带来了因藩镇割据而日渐分崩离析的危险,更埋下了宦官专政的祸根。

从肃宗宠幸的”老奴”李辅国,到程元振、俱文珍,宦官的权力日渐扩大,渐渐到了一手操纵废立甚至谋杀皇帝的地步。

一度营造”元和中兴”局面的唐宪宗晚年被宦官王守澄谋杀,后来的敬宗也被害于宦官刘克明,经过一番争斗,王守澄又拥立文宗即位。

唐文宗很不齿于自己被宦官拥立的事实,更是痛恨宦官专权篡弑。

他秘密培养自己的羽翼,用李训、郑注的计谋,利用宦官之间的斗争,成功扳倒并杀死了权阉王守澄,这一次他决心对将擅权的宦官斩草除根,矛头对准了另一个权阉仇士良。

唐文宗与李训、郑注的密谋原本是趁王守澄下葬之机,令宦官前往水边送葬,出任凤翔节度使的郑注挑选精兵前来将他们一网打尽,不料李、郑二人亦有嫌隙,李训为争功,并在成功后铲除郑注,决心提前在京城动手。

《重有感》李商隐诗词

《重有感》李商隐诗词

《重有感》李商隐诗词重有感李商隐唐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注释】:①玉帐:主帅所居帐幕。

宋张淏《云谷杂记》:“玉帐乃兵家压胜之方位,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犹玉帐然。

其法出于黄帝遁甲。

”牙旗:大将所建以象牙为饰的大旗。

张衡《东京赋》“牙旗缤纷”,《文选》注:“《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

’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②窦融:东汉平陵人,曾任钜鹿太守,归汉后受凉州牧,上表请出兵讨隗嚣。

及破嚣,封安丰侯,拜冀州牧。

见《后汉书》本传。

关右:函谷关以西。

③陶侃:晋鄱阳人,刘弘辟为南蛮长史,明帝时曾率师平苏峻之乱。

会师于石头城下。

乱平,封长沙郡公,拜大将军。

见《晋书》本传。

石头:石头城。

在今江苏南京。

④蛟龙愁失水:《管子·形势》:“蛟龙,水虫之神者也。

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叫神废。

”⑤鹰隼与高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又,《汉书·孙宝列传》:“今日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

”与,与“举”同义。

⑥星关:犹言天门,指皇帝居处。

【赏析】:唐文宗大和九年,宦官发动“甘露之变”,挟持文宗,杀害宰相。

义山有感于此次政变,先作五言排律《有感》二首,复作此七律,故曰“重有感”。

本篇冯浩、张采田均以为专为昭义节度使刘从谏而发,庶几近之,盖意欲激刘从谏出兵辅佐文宗消除宦官势力,使幽显雪涕收也。

声情激越,知其对宦官之专横跋扈,实深恶痛绝,乃有“欲回天地”之想,足见其志之锐、其气之盛,大义凛然,非懦弱书生也。

李商隐的诗词《隋宫》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的诗词《隋宫》原文及赏析

【导语】《隋宫》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忌,且滥杀忠谏之⼠,遂伏下杀⾝之祸。

次⼆句取裁锦⼀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突出炀帝之骄奢*逸。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李商隐的诗词《隋宫》原⽂及赏析,欢迎阅读! 《隋宫》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注释 ①.张《笺》编此诗于⼤中⼗⼀年(857),时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

隋宫:隋炀帝杨⼴建造的⾏宫。

《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

"《嘉庆⼀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隋⼤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津,⼤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

显福宫在⽢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

……江都宫在⽢泉县西七⾥,故⼴陵城内。

中有成象殿,⽔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

……⼗宫在⽢泉县北五⾥,隋炀帝建。

《寰宇记》:⼗宫在江都县北五⾥,长⾩苑内,依林傍涧,⾼跨冈⾩,随城形置焉。

⽈归雁、回流、九⾥、松林、枫林、⼤雷、⼩雷、春草、九华、光汾。

" ②.乘兴句:《晋书·舆服志》:"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

"此⾔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忌,毫⽆戒备。

③.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

省:明察,懂得。

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

《隋书·炀帝纪》载:隋炀帝巡游,⼤⾂上表劝谏者皆斩之,遂⽆⼈敢谏。

⼤业⼗四年(618),在⾏宫⾥被其部下宇⽂化及所杀。

④.宫锦:供皇家使⽤的⾼级锦缎。

⑤.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两边下垂⾄马蹬,⽤来挡泥⼟。

《隋书·⾷货志》:"⼤业元年,造龙⾈,凤榻、黄龙、⾚舰、楼船、篾舫……幸江都……舳舻相接,⼆百余⾥。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诗歌类型 作为⼀个关⼼政治的知识分⼦,李商隐写了⼤量这⽅⾯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百⾸左右。

其中《韩碑》、《⾏次西郊作⼀百韵》、《随师东》、《有感⼆⾸》等,是其中⽐较重要的作品。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李商隐诗歌的思想李商隐是晚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在他生活的时期,统治阶级昏庸无能,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疾苦。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晚期,他经历了山河破碎,日薄西山的时代。

同时他不幸的身世也给他带来感伤的情绪,因此他的大量诗歌中反映出忧虑意识。

晚唐朝廷极度荒淫腐朽,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日益嚣张,朋党之争异常激烈,人民生活疾苦,所有这些在李诗中都有所触及。

李商隐的诗歌揭露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有对自己,也有对国家、君主、人民的反映。

他的诗歌表现出忧虑感伤的美,使得他不愧为晚唐优秀的抒情感伤诗人。

一、关心民生疾苦由于当时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黑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李商隐在对上层统治集团进行揭露抨击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有反映。

在《行次西郊一百韵》中,他写出西京农村在天灾人祸侵袭下荒凉残破的景象和农民无以为生,被迫为“盗”的情况。

反映了藩镇割据、宦官乱政、统治集团重赋剥削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说明他对百姓的同情。

“草木半舒柝,不类冰雪晨。

又若夏苦热,焦卷无芳浸”。

写出当时农民生活环境的恶劣,生活条件极差。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诗人一一走过十家,没有一家幸存的,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对人民的迫害。

甘露之变后,宦官对人民的凶残压迫,以及朋党之争,朝廷的无能使得人民惨死或是颠沛流离。

“城空鼠雀死,人去才狼喧”,没有人影,全是豺狼的喧叫,多么惨的景象啊!在这场宦官的叛乱战争中,百姓遭到极大的迫害,他们只求得“不复仪所适,但欲死山间”而更惨的是“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揭露出官吏逼迫“穷民”为盗贼的实质。

诗人面对此种情况后,写到“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表现诗人愿为民请命,肝脑涂地的决心,揭示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担忧,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和批判。

《灞桥》中诗人想到北方人民在回鹘统治者的侵略下饱受苦难,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和担忧。

《即日》、《异信》等诗对人民在酷虐政治的压迫下所受的痛苦流露出深深的同情。

【诗歌鉴赏】李商隐《有感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商隐《有感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商隐《有感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李商隐《有感二首》原文有感二首?其一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有感二首?其二丹陛犹敷奏,彤庭?战争。

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

御仗收前殿,凶徒剧背城。

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

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

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

李商隐《有感二首》注释、九服:古人设想中的九层行政区域。

三灵:日、月、星。

叶:合。

睿图:帝王的英明谋略。

2、本初:袁绍的字。

屈牦:汉武帝庶兄中山靖王之子,征和二年为丞相。

次年,宦官郭穰告发他指使巫者诅咒武帝,勾结贰师将军李广利,欲立昌邑王为帝,被腰斩,妻、子果首。

屈牦诛:指因宦官的指控而以谋反罪被诛。

3、有甚:有过于。

4、何成奏云物:奏云物:记载祥瑞灾异。

借指李训使人谎称石榴树夜降甘露事。

5、证逮符书密:证逮,指逮捕与案情有牵连的人。

符书:逮捕的官文书。

辞连:供词牵连。

6、尊汉相:汉成帝时丞相王商身材高大,容貌过人。

匈奴单于来朝,见商颇畏惧。

7、鬼?(lù):登记死人的名册。

朝部:朝班。

上都:指长安。

至德元载号长安为上都。

8、堪恸(tòng)哭:洪炉:指天地。

9、敷奏:陈述奏进。

?(xū):忽。

0、临危对卢植:《后汉书?何进传》载,何进谋诛宦官事泄被杀后,宦官张让、段?等劫太后、少帝从复道逃往北宫。

尚书卢植执戈于阁道窗下指斥段?罪恶,?等惧,乃释太后。

遂劫少帝逃向小平津(黄河渡口,在洛阳北),卢植连夜追至河边,王允派闵贡随植后,贡至,手斩数人,馀皆投河死。

明日公卿百官迎天子还宫。

这里以卢植比令狐楚。

、御仗:皇帝的仪仗。

前殿:指文宗坐朝的含元殿。

殿:一作“队”。

凶徒:指宦官。

凶,原作兵。

剧背城:比背城殊死作战还要厉害。

高中语文 专题07 李商隐诗两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专题07 李商隐诗两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7 李商隐诗两首1.作家作品李商隐(813—约858),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晚唐诗人,与_________齐名。

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_________。

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孺)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2.写作背景《锦瑟》大约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

也就是在这一年,漂泊一生的诗人离开了人世。

可以说,这首诗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的辉煌。

《马嵬》是写马嵬杨贵妃之死。

对于此事,当时的文人交口称颂,把唐明皇说成爱江山舍美人的“圣明天子”,把倾国之罪归于“女祸”杨贵妃。

李商隐针对这一片荒谬鼓噪,据实评论,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把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历史事实和虚伪自私的面目向世人毫发毕露的揭示出来。

3.诵读诗歌,给加线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4.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1)望帝春心tuō()杜鹃(2)cāng()海月明珠有泪(3)只是当时已wǎng()然(4)空闻虎旅传xiāo()柝(5)如何四jì()为天子1.义山玉谿生杜牧“温李”《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3.sèxián wǎng wéi bǔtuòchóu zhù4.(1)托(2)沧(3)惘(4)宵(5)纪1.《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有何特点?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李商隐《有感》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李商隐《有感》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有感唐·李商隐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注释⑴关:涉及。

宋玉:战国楚辞赋家,事楚襄王。

微辞:以委婉含蓄的言辞托讽。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之后宫。

’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

’”⑴襄王:楚襄王。

据说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泽,玉告以楚怀王曾游高唐,昼寝梦见巫山神女,襄王命宋玉作《高唐赋》。

其夜王寝,果梦见与神女遇合,明日再命宋玉作《神女赋》。

宋玉的《高唐》《神女》二赋,皆为托讽襄王荒淫之作。

⑴楚天云雨:宋玉《高唐赋序》记楚怀王游高唐,与巫山神女共进枕席之欢,临别,神女对怀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遂以云雨指代男女合欢之事。

此指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

翻译并非是宋玉喜欢隐喻托讽常常有微辞,而是楚襄王沉迷艳梦醒来得实在太迟。

自从那惊世名作《高唐赋》写成传开之后,有关楚天云雨的诗章被认为全都可疑。

赏析这首即事议论之诗,借宋玉以写自己,含蓄深刻而措辞委婉。

诗的前两句是说,并非宋玉特别喜爱隐舍不露的言辞托讽,正是因为襄王沉迷艳梦,迟迟不醒,这就暗示自己确有微辞托讽之作,而且是事出有因,不得不然。

后两句是说,自从《高唐赋》问世以后,凡是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便都值得怀疑为别有托讽了。

这就暗示说,诗人自己另一部分写男女情爱的诗作并不一定另有寄托,但人们因为受了微辞托讽的《高唐赋》式作品的影响,便都怀疑它们有所寄托了。

李商隐用“尽堪疑”的词语,是想表明这种“疑”事出有因,同时又是想表明这种笼统的疑并不符合实际。

李商隐与宋玉,都属于多情才子、沦落文人一类。

由于遭际相似,李商隐的偏爱宋玉,更多表现为自叹与自伤。

李商隐在当时境遇之中,常常是“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乐游原》)。

深曲浓重的愁思,沉缅绵邈的情感,产生了“楚天云雨俱有托”的艺术表达和追求。

读李商隐《重有感》

读李商隐《重有感》

读李商隐《重有感》正视淋漓的鲜血——读李商隐《重有感》徐畅提到李商隐,除了迷离悱恻的风格,细腻难解的感情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玉溪生的另一面——一个勇于正视淋漓鲜血的有志青年。

李商隐《重有感》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一、末日的阴谋与流血这一天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2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晨曦中的大明宫肃穆中透着一丝祥和之气,清晨唐天子驾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昨晚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发现甘露祥瑞,并向文宗道贺。

宰相李训、舒元舆劝唐文宗亲自前往观看,亲承祥瑞。

辰时刚过,唐文宗到含元殿升朝,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良久才回,这时宰相李训却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甘露,文宗自然很是惊异,又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

仇士良等宦官不疑有他,欣然而往,殊不知这甘露祥瑞正是宰相李训在天子授意下设计将他们诛杀殆尽的圈套。

原来,安史之乱不仅给唐王朝带来了因藩镇割据而日渐分崩离析的危险,更埋下了宦官专政的祸根。

从肃宗宠幸的”老奴”李辅国,到程元振、俱文珍,宦官的权力日渐扩大,渐渐到了一手操纵废立甚至谋杀皇帝的地步。

一度营造”元和中兴”局面的唐宪宗晚年被宦官王守澄谋杀,后来的敬宗也被害于宦官刘克明,经过一番争斗,王守澄又拥立文宗即位。

唐文宗很不齿于自己被宦官拥立的事实,更是痛恨宦官专权篡弑。

他秘密培养自己的羽翼,用李训、郑注的计谋,利用宦官之间的斗争,成功扳倒并杀死了权阉王守澄,这一次他决心对将擅权的宦官斩草除根,矛头对准了另一个权阉仇士良。

唐文宗与李训、郑注的密谋原本是趁王守澄下葬之机,令宦官前往水边送葬,出任凤翔节度使的郑注挑选精兵前来将他们一网打尽,不料李、郑二人亦有嫌隙,李训为争功,并在成功后铲除郑注,决心提前在京城动手。

李商隐的诗词鉴赏(通用7篇)

李商隐的诗词鉴赏(通用7篇)

李商隐的诗词鉴赏李商隐的诗词鉴赏(通用7篇)李商隐代表作品主要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贾生》《蝉》《登乐游原》等。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下李商隐的诗词鉴赏,欢迎阅读!李商隐的诗词鉴赏篇1《正月崇让宅》原文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正月崇让宅》鉴赏这是诗人悼念亡妻之作。

崇让宅是诗人的岳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邸,诗人和妻子曾在此居住。

诗人的妻子卒于大中五年(851)夏秋间。

此诗作于大中十一年正月洛阳时。

昔日返回崇让宅,见到可爱的妻子,该是多么幸福和欢乐。

这次返归,却是触景生悲。

宅门牢牢上锁,重重关闭,地上长满青苔,说明久已无人居住,成了废宅;因为寂无一人,回廊楼阁非常冷落,显得特别深远;妻子已死,无人与语,诗人只好在此独自徘徊。

夜幕降临,月忽生晕,不但月光蒙上一层阴影,似有无限哀愁,而且月晕则多风,天气也要变得更加凄冷;露寒风冷,春花也不绽开。

诗的开头两联,首联扣住题中崇让宅,写其荒凉冷落,伤心惨目;颔联扣住题中“正月”,写“风露花月,不堪愁对”(清屈复《李义山诗笺注》)。

这四句,用环境的凄楚,衬托出诗人心境的凄楚。

何焯说:“三四覆装,月晕多风比妻身亡,下句则曾未得富贵开眉也。

”(《李义山诗集辑评》)也就是说,这两句是兼用眼前之景,隐喻过去的情事,第三句是说妻子去逝之前,诗人已看出不祥的预兆;下句谓王氏婚后,诗人一直穷愁潦倒,生计艰辛,从未使妻子眉目舒展过一日,于内疚中含着深厚的哀悼之情。

“帘旌”为帘端之帛,以其形状似旌(旗),故称,这里即指帘子。

“展转”、“惊猜”,都是诗人的活动。

“展转”用《诗经·周南·关雎》“展转反侧”语,指翻来复去,不能入睡。

“窗网”是张挂在窗外檐下以防鸟雀入室的网。

“惊猜”句非常逼真地表达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深夜诗人全神贯注地怀念亡妻,忽听到鼠翻窗网之声,还以为是妻子到室中来了。

李商隐咏史二首读后感悟300字

李商隐咏史二首读后感悟300字

咏史李商隐〔唐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译文及注释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华盖哭泣份儿。

注释真珠:即珍珠。

青海马:龙马,以喻贤臣。

蜀山蛇:此以喻宦官佞臣。

南薰曲: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

苍梧:传为舜埋葬之地。

翠华:皇帝仪仗。

赏析: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

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

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

这样通过表面上的议论来抒情的写法是很特别的。

颔联是对这一结论的具体印证。

这种议论,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勤俭只是治国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但不是惟一的经验;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

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

然而,事实上,非但没有因此能使已成定局的唐王朝的颓败之势有所好转,反而越搞越糟。

这中间的道理,或者说最本质的原因,当然是诗人所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只好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归之于运命。

颈联推进一步,但也可以说是转折,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一旦运去,就是虞舜那样的贤君也无回天之力,而只能遗恨终生。

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虽然说不清“运”究竟是什么,但他确实感到仅靠勤俭(包括皇帝个人的其他努力),不足以挽救一个时代的衰颓之势,而且在他看来,唐朝的国运似乎已去,难以挽回了。

这种认识不免模糊含混,却是敏感的、深刻的,不但可以说明唐代,还能用于观照许多末代帝王。

古来才命两相妨晚唐李商隐《有感》

古来才命两相妨晚唐李商隐《有感》

古来才命两相妨晚唐李商隐《有感》古来才命两相妨【译文】自古以来,一个人的才华与命运,常常是注定要相克相妨的。

【出典】晚唐李商隐《有感》注:1、《有感》李商隐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2、注释:中路:即中途。

宋玉《九辩》:“然中路而迷惑兮。

”因循:悠游闲散。

为“争名”、“趋竞”的反面。

我所长:我的长处。

安蛇足:《战国策·齐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一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芳醪:美酒。

3、译文:我本来应该按照自己的长处走一条更中正(即不投机)的道路,自古以来才华越好的人命总是不好。

劝君不要画蛇添足,一盏美酒喝不着。

否则易生枝节,好好的中正大路不走想着走捷径,容易走错,最后没有好结果。

4、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的曾祖父李叔恒,十九岁登科进士,位终安阳令,祖父李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亲叫李嗣。

李商隐出生时,其父李嗣正任获嘉县令。

三岁左右,李商隐随李嗣赴浙。

不到十岁,李嗣去世。

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4)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4)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4)二十二、《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

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

“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

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

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

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

“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

“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

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005李商隐七律《重有感》读记

005李商隐七律《重有感》读记

005李商隐七律《重有感》读记李商隐七律《重有感》读记(小河西)重有感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此诗作于开成元年(836)。

大和九年(835)十一月,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谋诛灭宦官事败,李、郑先后被杀,连未曾预谋的宰相王涯、舒元舆等也遭族灭,同时株连者千余人,造成“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剧,史称“甘露之变”。

事变后,宦官气焰更加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资治通鉴》)。

开成元年(836)二、三月,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辩王涯等无辜被杀,指斥宦官“擅领甲兵,恣行剽劫”,表示要“修饰封疆,训练士卒,内为陛下心腹,外为陛下藩垣。

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并派人揭露宦官仇士良等人罪行。

一时宦官气焰稍有收敛。

作者有感于此事以及朝廷依然存在的严重弊端,先写了排律《有感二首》,又写了这首诗。

首句: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玉帐:主帅所居幕帐;借指主帅。

《观我生赋》(北齐-颜之推):“守金城之汤池,转绛宫之玉帐。

”《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唐-杜甫):“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牙旗:主帅出征在军营前树立的饰有象牙的旗帜。

《东京赋》(汉-张衡):“戈矛若林,牙旗缤纷。

”玉帐牙旗:借指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

(或还指泾源节度使王茂元,鄜州节度使萧弘等。

)上游:河流上游;泛指形胜之地。

《史记-项羽本纪》:“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送鄂渚韦尚书赴镇》(唐-李频):“夏口本吴头,重城据上游。

”《感塞》(唐-薛逢):“满塞旌旗镇上游,各分天子一方忧。

”共安危:《贞观政要》(唐-吴兢):“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

’”大意: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等占据形胜之地,必须与皇上共安危,为皇上分忧。

(当时昭义军镇辖泽、潞、邢、洺、磁五州。

意境朦胧内涵深远_浅析李商隐的爱情诗_多刚

意境朦胧内涵深远_浅析李商隐的爱情诗_多刚

商隐这样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人 ! 开始从更新的角度审视他们的作品 " 借鉴西方文学流派 的变革历史 ! 有 的评论家将 李商隐称 为唯美派诗 歌的极大成 者 ! 说他是 # 更 近于人情的 唯美 派 $! 其诗歌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 # 能将日常生活加上梦的朦胧美 % 顾随 & 诗文丛论 ’($" )朦胧 $ 作为一种创作风格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不确定性 ! 与含蓄的风格很相近 ! 而在表现 形式上 ! 它包含了纷繁瑰丽的意象 * 变化跳跃的结构和浓丽华美的语言 ! 由此创造出朦胧迷人 的意境 ! 来渲染视听 ! 打动读者 " 这种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 与现代的审美观点和鉴赏方 式相适应 ! 也正是一些现代的诗歌创作者所努力追求的 "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主题的多义性上 " 从他的作品的题目上就可以感受到 这种独特魅力 " 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 )无题 $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 名 !其实均属无题之作 " 这种方式最早见于 & 诗经 ’! 如 &关雎 ’*& 桃夭 ’*& 柏舟 ’*& 绿衣 ’ 等诗篇 ! 以及其他一些民歌作品 " 李商隐开始有意识地以此为一些意境朦胧 * 内涵深远的爱情诗作命 名 " 用 ) 无题 $ 的方式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 ! 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 受力和联想力 !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 !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 & 锦瑟 ’ 历来被诗评家称为最难解的诗迷 ! 作品的颔 * 颈两联创造了四个优美可感的意象 ! )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 " $ 庄生与蝴蝶的嬗变 * 杜鹃为望帝的寄托 * 月下晶莹的珠光和氤氲缥缈的玉山 ! 似乎都蕴涵着诗人的一种愁苦 * 孤寂 的情愫和希望破灭的凄怆 " 最后二句 )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提挈全篇 ! 对以上 所用的各典故加以总结 ! 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感触 " 这首诗并不拘于传统的比兴手 法和以 ) 香草美人 $ 寄寓诗人政治思想的套路 ! 而是以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 ! 通过含蓄 的 * 暗示的笔触来表达人生的哲理 ! 展示内心世界 " 这首诗写于李商隐在世的最后一年 ! 很容 易让人理解为是诗人五十年的经验总结 ! 所以历代评家结合他的身世 !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才得出了如此之多的考证 " 李商隐在谴词用字上也善于营造一种朦胧之美 " 叶燮称其为 ) 寄托深而措辞婉 !$" 在诗歌 语言的风格上 ! 李商隐更多地继承了李贺的唯美主义特色 ! 而且 ! 有意识地摆脱了空乏地使用 富丽辞藻的弊病 !使所用词汇形式完美 ! 内涵丰富 " 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 中的 ) 珠泪 $! 塑造了 晶莹剔透的珍珠形象 ! 远望去犹如泪光闪烁 !同时也借用鲛人滴泪化珠的典故 " 在空旷微明的 情境之中 ! 是珠光如泪还是泪洒成珠 ! 已让人浑然不觉 ! 明珠被赋予了哀伤的情愫 ! 借此展现 了诗人孤独失落的哀怨形象 " 又如 ) 珠箔飘灯独自归 " $中的 )珠箔 $! 本是一种用珠串编织而成 的帘子 ! 在这里诗人以珠帘喻雨 ! 将这两种意象相融合 ! 为雨中苦苦的凝望创设出优美朦胧意 境 " 李商隐还赋予一些名词以独特的意味 !使他们能更适合于渲染朦胧的意境 ! 如 ) 梦雨 $*) 灵 风 $*)飘灯 $*)绣芙蓉 $*) 迷蝴蝶 $ 等 " 李商隐爱情诗最突出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他诗中所创造的优美意境 ! 而这种意境之所以 美 ! 正在于它的朦胧虚幻 ! 浓丽凄艳 ! 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 韵味无穷 " 刘勰在 & 文心雕 龙+物色 ’ 中对 ) 意境 $ 做了如此阐述 !) 是以诗人感物 ! 联类不穷 " 流连万象之际 ! 沉吟视听之 区 " $ 作为一个身世坎坷 * 郁郁寡欢的诗人 ! 李商隐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失落感伤的 情绪 ! 一旦牵惹上所爱之人 ! 不管是求之不得的企盼 ! 还是久别难逢的怀恋 ! 作者都将它置于 一种朦胧 * 绝美的境界之中 ! 通过各种可感的物象 ! 渲染以飘忽朦胧的声色 ! 使作品的感情色 彩更加浓郁 ! 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切 " & 无题 ’% 来是空言 ( 表达了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 思恋 " 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 ! 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 " 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 事 !于是提笔急书 ! 寄情文字 !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 " 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 ! 诗人 借着残烛的余光 ! 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 ! 描画出迷人的场景 !) 蜡照半笼金翡翠 ! 麝熏微度绣芙 , !! ,

《重有感》李商隐唐诗赏析

《重有感》李商隐唐诗赏析

《重有感》李商隐唐诗赏析【作品介绍】《重有感》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25首。

全诗通过用典,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甘露之变”后国家政治形势的看法。

【原文】唐·李商隐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注释】①《旧唐书·文宗纪》及《新唐书·仇士良传》载,甘露事变发生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三上疏问王涯罪名,称:“谨修封疆,缮甲兵,为陛下腹心。

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宦官仇士良闻之惕惧。

这首诗作于开成元年。

②玉帐:军帐,主帅所居的帐幕。

牙旗:将军军前大旗。

得上游:占据有利形势。

昭义镇治潞州(今山西长治),邻近长安。

③据《后汉书·窦融传》,凉州牧窦融深知光武帝有统一陇西的意图,写信给割据天水一带的军阀隗嚣,要嚣归顺。

嚣不从。

窦融整顿兵马,上疏光武帝,请示出师伐嚣的日期。

关右:即陇右。

窦融所辖为关陇以西地区。

此以窦融喻刘从谏。

④陶侃:东晋将领。

成帝咸和二年,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急。

陶侃时任荆州刺史,被推为讨伐苏峻的盟主,领兵抵石头城,斩峻于阵。

事详《晋书·陶侃传》。

此以陶侃喻刘从谏,望其领兵解长安之危。

⑤蛟龙:喻君主。

愁:全诗校:“一作曾,一作长。

”⑥《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鹤之逐鸟雀也。

”(汉书·孙宝传》:“今日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

”与:通“举”,高飞。

⑦幽显:阴间与阳间。

⑧星关:犹天关,指宫禁。

雪:拭。

【赏析】公元835年冬(大和九年十一月),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谋诛灭宦官。

事败,李、郑先后被杀,连未曾预谋的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等也遭族灭,同时株连者千余人,造成“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剧,史称“甘露之变”。

事变后,宦官气焰更加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鉴》)。

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诗歌集解一、《观书有感》《观书有感》是李商隐的一首小令,写了他看书时的感受。

诗中不仅有丰富的情感,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书香的深切崇敬。

诗句“窗明几净”描绘出他灯火通明的书房,亲自倾注审阅书籍的桌椅,叩开书页,一如仿若翻开历史的转折。

诗句“几多时日见此色”指的是读者在最新的书籍中对往昔的怀念,犹如回到过去的日子中去。

从“染污青衫袖”可以看出,作者以染污历史的青衫和污迹的书籍为象征,来表达对历史的舍不得和未知的期待。

该诗后半句“把酒屡空欢”借用典故,表示对阅读历史文献的乐趣,也称赞书籍给人以智慧和文化熏陶的礼赞。

总之,《观书有感》中泰然自容的温文尔雅,让读者体会到李商隐超越现实中无穷无尽的情感,也感受到书籍带给他纯洁古典之美。

二、《春望》《春望》是李商隐的另一首小令,描写了他手持拂尘,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时的心情。

根据这首诗创作而成的,既有怀旧的一面,又充满憧憬的一面,把它们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副粘稠柔和的画面。

从“自来红袖添香”中,读者可以看出他用袖子把红颜的芬芳带来,令这山水以榴花的香味充满空气。

接着,“春宵一刻值千金”反映出他宁愿尽情地欣赏这春之景,宁愿舍去一刻去收获千金,也不舍这芳草萋萋的夜色。

诗句“山长水阔知何处”,表达了作者看着山川的浩瀚,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宿的清淡之情。

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把苍茫的春光和死亡的无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无奈而失去心灵安慰的哀思。

《春望》中彷佛封存着一段记忆,是作者无比痴迷流逝春光的情绪,也让读者体会到李商隐独特的游吟诗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重有感》唐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重有感李商隐
玉帐牙旗得上游,
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
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
更无鹰隼與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
早晚星关雪涕收?
鉴赏
大和九年(835)十一月,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谋诛灭宦官。

事败,李、郑先后被杀,连未曾预谋的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等也遭族灭,同时株连者千余人,造成“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剧,史称“甘露之变”。

事变后,宦官气焰更加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鉴》)。

开成元年(836)二、三月,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辩王涯等无辜被杀,指斥宦官“擅领甲兵,恣行剽劫”,表示要“修饰封疆,训练士卒,内为陛下心腹,外为陛下藩垣。

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并派人
揭露宦官仇士良等人的罪行。

一时宦官气焰稍有沉没。

作者有感于此事和朝廷依然存在的严重局势,写了这首诗。

因为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本篇题为“重有感”。

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首句“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

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据有极便利的形势,所以说“得上游”。

这句重笔渲染,显示刘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乱的条件,以逼出下句,点明正意: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方雄藩理应与君主共忧患。

(“安危”是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危”义。

)句中“须”字极见用意,强调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改用“誓”字,就变成纯粹赞赏了。

“须”字高屋建瓴,下面的“宜”、“岂有”、“更无”等才字字有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

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讨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

这里用来指刘从谏上表声讨宦官。

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

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

这里用来表达对刘从谏进军平乱的期望。

一联中迭用两件性质相类的事,同指一人,本来极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运用时各有意义上的侧重(分别切上表与进军),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与对句中用“已”、“宜”两个虚字衔连相应,这就不仅切合刘从谏虽上表声言“清君侧”,却并未付诸行动的情况,而且将作者对刘既有所赞叹、又有所不满,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
的复杂感情准确而细密地表现出来。

不说“将次”,而说“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对刘的“誓以死清君侧”的声言并不抱过于乐观的看法。

“宜”字中有鼓励、有敦促,也隐含着轻微的批评和谴责。

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

“蛟龙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

“鹰隼與(通“举”)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

(《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

”鹰隼之喻用其意。

)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

纪昀说:“岂有、更无,开合相应。

上句言无受制之理,下句解受制之故。

”(《李义山诗集辑评》引)这是比较符合作者原意的。

与上面的“须共”、“ 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

末联紧承第六句。

正因为“更无鹰隼與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昼夜人号鬼哭,一片悲惨恐怖气氛。

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收复为宦官所占领的宫阙,拭泪欢庆呢?“早晚”,即“多早晚”,系不定之词。

两句所表达的是对国家命运忧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题目,创自杜甫。

李商隐这首诗,不但承继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以律体反映时事、抒写政治感慨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风格的沉郁顿挫、用事的
严密精切乃至虚字的锤炼照应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

诗的风格,酷似杜甫的《诸将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昇平”这两句诗的启发。

但比起他后期学杜的律诗(如《筹笔驿》、《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这类作品就不免显得精严厚重有余而纵横变化不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