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论语》十二章
第十课 《论语》十二章(二)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忍受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 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 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依然自 得其乐。多么贤德啊,颜回!”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 的品质。
考一考
1、这六章中讲述道德修养的是哪 几句? 2、这六章中讲述学习方法的是哪 几句?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 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 品德高尚的人吗?” 学习方法
学习的乐趣
个人修养
第二章
谋
我
多次
反省
替 出主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每天(名词作状语 )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尽心竭力 真诚
《论语》十二章
课文解析
按时(名词作状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也是 通“悦”,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快
学习
复习 表顺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愠,不亦/君子乎?”
生气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了解 表转折,却 《论语 • 学而》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
通 表顺承 “又”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独立 迷惑 自然规律和命运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越过、超过 《论语 • 为政》 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 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 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和命运,六十岁对各 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又不会超出规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但在表演过程中,有些学生过于关注表演本身,而忽略了《论语》中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强调角色扮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不是单纯的表演。
-将《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如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君子务本”的原则。
举例解释:
-在讲解“君子不器”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不器”不仅仅是指不拘泥于一种技能,而是要全面发展,具有广泛的知识和才能,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时,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弘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仁爱”和“礼仪”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君子不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其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学而时习之”。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会其中的道理。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编撰(zhuàn)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与《孟 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并称“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 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温习
知道
思——
择——
思考见——
选择逝——
改 —— 看见
流逝 舍 ——
改正
舍弃
好——
爱好 省——
反省
2、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用意译)
• 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课文探究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2、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习,循序渐进。 长时间的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 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愠(yù n) 逾(yú )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肱(gōng) 堪(kān) 笃(dǔ) 论(lú n)语 不亦乐(lè )乎 自省(xǐng) 为(wè i)人谋 为( wé i )师 十有(yò u)五 好(hào)之者 逝者如斯夫(fú )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10《论语》十二章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五经何谓?谓《易》、《尚书》、 《诗》、《礼》、《春秋》也。
读准字音
论(lún)语 愠(yùn ) 曾(zēng )子 逾(yú) 殆( dài ) 曲肱(gōng)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时
通“悦” 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但 怨恨,恼恨 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理解
返回
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方能坚固,学习之乐; 远道而来,商讨促进,人生之乐.
理解:颜回修身做人的品质。 圣人赞颂颜回: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贫 民区一间破房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 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虽然清贫却能保持顶天 立地的气慨,真是了不起啊!了不起!
7.子曰:“知之者不事业。 爱好
代词,…… 的人
不亦说(yuè) 乎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 罔(wǎng) 一箪(dān)食 笃(dǔ)志
整体感知
1.多种情势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和节奏。
读准字音
读准— 读准节奏
粗懂词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阐述品德修养: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论语《十二章》课10《第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仁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论语》的语言风格。
的教育思想;孔子的仁学观念;孔子【重点难点】课时。
2【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一、字词句解析二、孔子的仁学思想与教育理念三、语言特点【思考题】.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试作归纳。
1 《论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2一、作品简介.孔子其人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故因名曰生而首上圩顶,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479~前551孔子(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据考证,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做过大司马,是宋国的一位大夫,,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母亲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9先娶妻施氏,生于是又娶颜征在。
纥很不满意,梁纥老而征在少,岁。
20颜征在还不到岁,66当时叔梁纥已时人谓之野合。
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管畜牧)等几任小官。
五十岁时由鲁国(司会计)和“乘田”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14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贤弟子七十二人,相传有弟子三千,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的学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一
二
三
2.一词多义辨析 ①学而时习之(表承接关系)
(1)而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关系,却)
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关系) (2)其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
②乐亦在其中矣(代词,那) 3.词类活用解释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2)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
一
二
三
4.古今异义区分 (1)学而时.习之 古义:按时 今义:时间 (2)传.不习乎 古义:老师传授的知识 今义:传播;传递 (3)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古义:泛指多 今义:数词,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5.特殊句式认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应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当老师 了。
(2)曾.子:zēng 其他读音:céng 组词:曾经
(3)三省.吾身:xǐng
其他读音:shěng
(4)传.不习乎:chuán
其他读音:zhuàn
组词:省会 组词:传记一二 Nhomakorabea三
二、重要词句
1.重点词语理解 (1)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4)不逾.矩:越过,超过。 (5)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6)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7)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10 《论语》十二章
一
二
三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2018-201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0、《论语》十二章ppt优质课件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20
第四章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22
旧的知识
• 子曰:“温
复习故
形容词作名词 而知
顺承 新,
新的理解和体会。形 容词作名词 可 以 为师
可以矣。” 凭借
人信服。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论语》十二章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 孔子并称“孔孟”。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2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7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有害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害了。”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27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精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新中小学课件
28
第六章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0、《论语》十二章 复习要点
第10课《论(lún)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3、《论语》: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4、《论语》十二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和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二、重点词语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按时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通“悦”,愉快。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朋:志同道合的人。
不亦……乎:不也是……吗,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日:每天。
三:虚指,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越过规矩。
10课《论语》十二章
有关孔子
孔子收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 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因 此四方弟子云集。 庄子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 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 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 也代指教育。
有关孔子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 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 不包。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 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 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而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顺接)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转折)却,可是,但是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4)面山而居
(表修饰)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表顺接)
《雍也》章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子 曰:“知 之 如
喜欢,爱好
者
不
……的人
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以„„为乐趣
文句翻译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 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 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述而》章
胳膊
吃
粗粮 冷水。“汤”,热水
子曰:“饭 疏食 饮 水, 曲 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6.虚词
之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
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仁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重点难点】孔子的仁学观念;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一、字词句解析二、孔子的仁学思想与教育理念三、语言特点【思考题】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试作归纳。
2.《论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一、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梁纥老而征在少,时人谓之野合。
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几任小官。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中学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第10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
2.孔子,名,字,时鲁国陬邑人。
3.《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共20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合称“四书”。
二、注音论.()语陬()邑()不亦说()乎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吾()逾()矩罔()殆()箪()好()之者曲肱()笃()志三、重点解释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8.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四、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共39张PPT)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 习(温习)
•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三省吾身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获取新的知识
↗ • 有所发现
↘ •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 独立思考
•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表示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 Nhomakorabea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永远的孔子
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师”
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人书籍 中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 《论语》治天下”之说。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有:通“又”。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的。 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 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 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 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 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 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 《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 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 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 是做人之道。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0课《论语》十二章ppt(共43张PPT)
【本章大旨】这一章安贫乐道精神的重要表述。
好的方面,优点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于此,意思是 “在其中”。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 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 就要改正。
【本章大旨】这一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 虚心向别人学习。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
修
中矣
身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做
人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饭 疏 食 饮 水…于 我 如浮 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第4章讲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本章大旨】第5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认为不可偏废其一。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共66张ppt)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 念、矢志不渝。
总结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修身做人: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交友的乐趣。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 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 功课。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 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 诚、宽厚。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 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 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探究释疑
我们课文所选的十二章之间并不是 毫无关系,它们所阐述的侧重点虽有 不同,但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下面就让大家当一当小编辑, 以小组为单位,给它们分分类吧。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 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 表”。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孔子墓地
世界的孔子
孔子是中国的,孔 子又更是世界的。尤其 对于一直尊崇孔子的韩 国人来说,更是如此。
孔子在韩国也被尊 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千百年来,韩国每年 都分别在春秋两季举行 盛大的“释奠大祭”, 除了孔庙以外,全国 200多所“乡校”也要 同时进行祭孔典礼。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讲了: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每天。名 自我检查
词作状语
反省 策划,考虑
zēng
xǐng
wèi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人称代词,我) (泛指多次) 替
转折,却
转折,却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办事尽心竭力
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 (《学而》)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共20篇。以 语录 体 和 对话 体为主,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 “四书”:
❖ 《论语》《大学》
❖ 《中庸》《孟子》 •“五经”:
儒林圣地成均馆 位于汉城古代王宫景福宫
东北侧的成均馆建于1398 年,是韩国著名的儒学研究 教育中心。成均馆内有一座 规模宏大的文庙,庙内建有 神圣的大成殿。大成殿内供 奉着孔孟颜曾等37位先圣和 韩国36位先贤的牌位。据记 载,韩国大约在1600年前( 公元372年)的三国时代(高 句丽、百济、新罗)就开始 了纪念孔子的释典,并一直 延续至今。在韩国,“释奠 大祭”被誉为是儒林追悼孔 子及众多儒家圣贤的最大的 盛典。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分析文义
吃饭 名词作动词
• 子曰:“饭
粗疏粮食饮冷水水,弯曲g着肱ō胳ng膊
而
表示顺承
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不正当义手而段富且介贵词,,对于于
我如浮云。”
分析文义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本章主旨】第4章讲学 习方法,强调从“温故” 中“知新”的重要性。
第五章
分析文义
转折,却 迷惑
子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 殆。”
转折,却 疑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 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 疑惑。”
【本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 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
﹌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生气,发怒不)也…吗?表委婉语气
知而不愠,不 亦 君 子 乎 ? ”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子曰:“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 ,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 人吗?”
第十二章
广泛 表示 坚定 并列
表示 并列
当前
子夏曰:“博 学 而 笃 志,切 问 而 近
仁德
恳切地
思,仁 在 其 中 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 (遇到不明事)恳切地提问并且多考虑当前
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博学和笃志二者有什么关系?
“博学”“笃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一个人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 知识,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
十 二 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 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 能力。
2.要求能疏通文意,能流畅地朗读、 完整地表达。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 义,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 名言警句。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春 秋末期鲁国 (今山东曲阜 市)人。他被称为“孔圣
【本章大旨】这一章讲时光易 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 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军队 改变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普通人,男子汉
•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 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本章大旨】这一章讲个 人修养,一个人应当坚定 信念、矢志不渝。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旧的
新的理解
复习
知识
adj---n
表示 顺承
和体会。 adj---n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 做,成为
得到
可以为师矣。”
凭借
分析文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 师矣。”
❖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 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 老师了。
三省吾身
第三章
通“又”
表顺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立身,指能 (迷惑,疑惑) 有所成就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 上天的意旨 越过,超过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可理解为能听得进 不同意见。>
规矩,法度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习 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 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
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缺点就要改正。”
【本章大旨】这一章强调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 别人学习。
第十章
这,指河水
子在河川,上河曰流 :“流逝逝者如斯夫fú,不舍舍弃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 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三个问题能不能换一换顺序?
不能换 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现象先是“他
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 ”,体现了一种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 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 的高尚情操。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 品德修养 •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 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 感到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了天命是什 么(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 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时可 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逾越规矩。”
【本章大意】孔子自 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 过程。
内容解读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七章
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喜欢、爱好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代词, ……的人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用法
孔子说:“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 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 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讲兴趣对学习的重 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
自学指导一:
听
注意句读
要求:划出停顿,并给难读的字 词注音
自学指导二:
译
结合所学知识及课下注解翻译
要求:语义通顺,画出重点词。
第一章
代词,代指学习的内容
先生,指孔子
按时 复习
﹏ ○ ↙ 子 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
按一定的
通▲“悦”,愉快 时间复习
温—— 知—— 改—— 舍——
温习
知道 改正 舍弃
语气词:
乎——— 相当于“吗”
矣—— 也—— 焉——
相当于“了”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 文中是“在里面”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而”字的用法有: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承接(顺承) 表并列、 表修饰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 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 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 的浮云一样。”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 道”的思想。
第九章
几个 走
好的方面,优点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于此, “在其中”。 他们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老师 Nhomakorabea授的知识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人家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 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 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习了呢?”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 本章从个人修养上讲坚定 信念、广泛学习。
总结
《
论
第1、7、9章
语
》
第1、2、4、5、12章
十 二
第1、2、6、8、9、11、12章
章
珍惜时间
第10章
成语:
三省吾身
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疏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