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机场供氧系统建设规范

合集下载

8201-49_高原机场运行维修管理程序_V5R53【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考试】

8201-49_高原机场运行维修管理程序_V5R53【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考试】

旗开得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1概述与适用范围1.1本程序阐述了高原机场运行飞机的适航要求和维修、放行管理规定。

1.2本程序适用于飞机维修工程部工程部、发动机管理中心、质量部、生产计划部、机务培训部、航空器材部、基地维修部、航线维修部、福州分公司机务部。

1.3程序属性■CCAR121 ■CCAR145航线■CCAR145定检/部件2依据文件2.1AC-121-21《航空承运人高原机场运行管理规定》。

2.2CCAR-121-R4《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W章“延程运行与极地运行”。

2.3《维修工程管理手册》。

2.4《特殊运行手册》。

3术语和定义3.1高原机场:分为一般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两类。

3.2一般高原机场:海拔高度在1500米(4922英尺)及以上,但低于2438米(8000英尺)的机场。

3.3高高原机场:海拔高度在2438米(8000英尺)及以上的机场。

4要求4.1所需的人员岗位4.1.1质保工程师、安全工程师、可靠性分析师4.1.2工程工程师、维修计划工程师、适航性资料管理人员4.1.3动力工程师、性能工程师4.1.4生产计划工程师4.1.5调度工程师4.1.6计划采购员旗开得胜4.1.7维修工程师、工艺工程师4.2职责4.2.1质量部:a)负责制订高高原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并持续监控维修方案的有效性;b)负责开展日常飞机维修可靠性监控分析工作,并对飞机系统、发动机和附件出现的不良性能趋势提出警告,负责对高高原运行不正常事件报告进行监控、评估与分析;c)负责组织高原机场补充运行合格审定工作,并定期组织对高原机场运行飞机持续满足合格审定要求的监督检查;d)负责对高高原运行放行人员进行资格评估及授权;e)负责组织高高原运行的机务工作的风险评估。

4.2.2工程部、发动机管理中心:a)负责初始评估高高原机场运行的飞机设备、构型符合性;b)负责编制和修订高高原机场运行相应机型的维修方案;c)负责编制和修订高高原机场运行相应机型的高高原航班运行前检查单;d)负责编制和修订高高原机场运行相应发动机/APU的监控方案;e)负责编制高高原机场运行相应飞机/发动机/APU的设备构型清单;f)负责编制和修订高高原机场运行相应机型的MEL;g)负责高高原机场运行飞机的持续工程评估。

高原机场运行

高原机场运行

高原机场运行运行控制中心2009年3月2日飞行签派员培训教材高原机场运行第一章概念我国国土幅原辽阔,高原和山区占了很大的比例。

近年来,我国在建和拟建的高原机场数量逐渐增多,同时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已经加入或申请加入高原机场的运行。

但是,高原机场及高原航线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较高,保证安全的难度较大。

2004年10月28、29日,民航局在成都召开了“高原机场运行管理和保障研讨会”,对中国民航几十年来高原运行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

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全国民航范围内广泛征求对高原机场运行管理和相应要求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参考在高原机场运行管理和高原机场运行中有丰富经验的地区管理局和航空公司的做法,制定了咨询通告AC-121-21:《航空承运人高原机场运行管理规定》。

在该通告中,首次明确了高原机场的概念,并将高原机场分为一般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两大类。

一般高原机场:海拔高度在1500米(4922英尺)及以上,但低于2438米(8000英尺)的机场。

高高原机场:海拔高度在2438米(8000英尺)及以上的机场。

目前公司运行涉及的高原机场有:机场名四字码标高(米/英尺)类型昆明ZPPP 1895/6217 一般高原机场迪庆ZPDQ 3287.9/10787 高高原机场丽江ZPLJ 2242.6/7358 一般高原机场兰州ZLLL 1947.2/6388 一般高原机场西宁ZLXN 2179/7149 一般高原机场嘉峪关ZLJQ 1559.1/5115 一般高原机场1飞行签派员培训教材第一章概念2总结CCAR-121-R3第113条规定,在实施补充运行时,对于国内运行,中国境内的空域按照一个运行区域批准,但包含高原机场(标高在2560米以上的机场)起降点的航路还需按照航路进行批准。

很显然,本条款与咨询通告的内容是有矛盾的。

目前,局方正在对CCAR121进行修改,在CCAR-121-R4中,将对本条款更改为2438米。

高原呼吸机行业标准规范

高原呼吸机行业标准规范

高原呼吸机行业标准规范
1.评估患者
意识,脉搏,血压,血气分析等情况,去枕平卧,疏通气道,如有活动义齿取下。

2.将空气压缩机的管路与呼吸机主机连接,呼吸机主机氧气管路连接氧气瓶,将湿化液到入湿化槽,检查管路是否漏气或脱落。

3.将呼吸机主机及空气压缩机连接电源,打开开关。

4.调整各参数,根据病情决定机控或辅助和其他。

每分呼吸频率12—20次,每分通气量8—10lmin,潮气量6—12mlkg,呼吸比值1:1.5—2,分钟通气量下限6L,氧浓度30%—60%,压力上限30—50×0.1千帕。

5.呼吸机与患者气道连接:(1)面罩法:面罩盖住患者的口,鼻后于呼吸机连接(2)气管插管法:气管内插管后与呼吸机连接(3)气管切开法:气管切开防置套管后与呼吸机连接(4)观察病情及呼吸机运行情况。

6.观察通气量是否合适,胸部是否随呼吸机械呼吸而起伏,两侧胸廓运动是否对称,双肺有无闻及对称的呼吸音;注意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有无漏气,管路连接处有无脱落;观察神志,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测定。

7.整理床单位及用物,洗手。

8.记录呼吸机的参数,时间,效果,病人的反应,及特殊处理。

高原机场供氧系统建设规范

高原机场供氧系统建设规范

高原机场供氧系统建设规范(草案)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高原民用运输机场(以下简称高原机场)在运行和应对突发事件时供氧系统的建设和使用。

2 术语和定义2.1 高原机场高原机场包括一般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两类。

一般高原机场:海拔在1500米(4922英尺)及以上,但低于2438米(8000英尺)的机场。

高高原机场:海拔在2438米及以上的机场。

2.2 弥散式供氧和分布式供氧弥散式供氧,是指氧气经供氧管路输往建筑物室内,以弥散的方式造成室内富氧环境。

分布式供氧,是指氧气经供氧管路输往建筑物室内,在某些位置(如医务室治疗床/椅旁、居室床旁、办公室办公桌旁等处)设有终端供氧接口,氧气吸入器插入后,再与鼻塞/鼻导管或面罩连接以供吸氧。

氧气来源可酌情选择制氧机供氧、液氧供氧和氧气瓶供氧。

2.3 弥散式供氧区域指在高原地区建立的氧浓度高于21%的富氧室内区域,在一定时间内,使进入该区域人员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可以有效改善生理、心理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2.4 生理等效高度为了比较具有不同总压力(高度)的气体环境的供氧效果,常需应用“生理等效高度”(physic-logical equivalent altitude)的概念。

即若有两种或更多的气体环境,尽管在总压力(高度)及气体组成等方面互不相同,但只要氧分压数值彼此非常接近,则就其供氧效果而言,可认为它们是“等效的”。

根据吸入气氧分压(气管气氧分压)可推算出近似的生理等效关系。

在有两种海拔高度时(大气压分别为PB′及PB″ mmHg,氧浓度分别为FIO2′及FIO2″),若能满足(PB′–47)×FIO2′=(PB″–47)×FIO2″关系,两者供氧效果即可认为是近似等效的。

3 供氧系统建设一般要求3.1 一般高原机场且与高高原机场有直航航线的要求应当具备为旅客及有用氧需求人员提供氧气的设施设备。

可采取分布式供氧或便携式单体供氧设备供氧;偏远地区的上述机场,应视所在地方制氧站充氧水平和本机场年平均氧分压及旅客用氧需求量等情况,建设机场制氧站。

科研项目方案——高原微压富氧舱控制系统设计

科研项目方案——高原微压富氧舱控制系统设计

项目方案一、项目名称高原微压富氧舱控制系统设计二、项目实施内容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大气压强随着海拔上升而下降,空气越稀薄空气中的氧分压越低。

高原缺氧的环境对人体神经、呼吸、循环等器官、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压氧疗法在缺氧引起的高原性疾病有了满意疗效,但是高压氧舱作为医疗器材需要专门场地、医护人员无法推广到日常使用,在此背景下本课题提出了微压富氧舱概念,作为国内第一款民用加压氧舱设备,用于西藏群众、游客等日常生活使用。

微压富氧舱在高压氧舱的基础上增加舱内弥散供氧营造富氧环境。

目前国内的高压氧舱设备主要控制舱室内的压力,缺少对舱内氧浓度的监控,且由于缺少对压力和氧浓度控制算法的理论研究,导致控制效果差、自动化程度不高。

本项目针对高压氧舱设备现存不足,根据微压富氧舱功能要求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参照《医用空气加压氧舱》(GB/T12130-2005)国家标准,对微压富氧舱进行各个部分系统设计如舱室系统、压力系统、供氧系统等。

据舱内微压富氧环境要求进行系统的管路设计;以西门子1215PLC为主控PLC建立了微压富氧舱控制系统。

其次,根据微压富氧舱压力速度变化、供氧量要求,在可压缩流体一维等熵流动理论的基础上计算各部分的管径理论值,根据理论管径值对电动调节阀和质量流量控制选型。

同时建立舱内压力、氧浓度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特性发现压力和氧浓度之间存在耦合特性。

此外设计舱内电视机屏幕数据监控系统,由PLC自由口通信和视频字符叠加器组合实现。

最后在系统控制要求基础上,设计控制系统流程和上位机WINCC人组态界面及触摸屏人机界面,增加了自动化程度。

三、项目完成指标1、参照国家《医用空气加压氧舱》(GB/T12130-2005)国家标准,对微压富氧舱进行了各部部分系统设计主要包括舱室系统、压力系统、供氧系统等。

2、以舱内环境为对象,建立舱内压力和氧浓度数学模型,通过simulink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先通过Z-N法整定两组PI控制参数进行PI控制系统仿真。

高原供氧方案

高原供氧方案
3.促进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
三、方案设计
1.供氧需求评估
-对高原地区进行全面的供氧需求调研,包括人口分布、活动特点、海拔高度等因素。
-评估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供氧需求,制定详细的供氧计划。
2.供氧设施规划与布局
-根据需求评估结果,合理规划供氧设施的位置、规模和类型。
-选择适宜的供氧技术,如氧气发生器、液氧储罐等,确保供氧效率。
2.供氧不足:设置备用设备,加强供氧监测,确保供氧稳定。
3.环境影响:选用环保设备,降低供氧设施对环境的影响。
4.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供氧方案的合法合规。
六、总结
本方案旨在为高原地区提供一份合理、合规的供氧方案,以保障居民及游客的健康。通过科学规划、设备选型、系统设计、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的措施,确保供氧设施的安全、经济、环保。同时,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供氧意识,为高原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实施过程中,应持续关注风险评估与应对,确保供氧方案的顺利推进。
(2)对供氧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确保供氧质量。
(3)设立供氧服务热线,及时解决用户问题,提供人性化服务。
5.健康宣传教育
(1)强高原供氧知识的普及,提高居民及游客的自我保健意识。
(2)通过多种渠道,如宣传册、讲座等,普及高原供氧的正确方法。
(3)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为高原地区提供专业、及时的医疗支持。
3.保障供氧设施的稳定运行,提供持续、可靠的供氧服务。
三、方案内容
1.供氧设施规划
(1)根据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等因素,合理规划供氧设施布局。
(2)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供氧设备,确保供氧质量。
(3)充分考虑供氧设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原健康用氧 变压吸附制氧机技术要求

高原健康用氧  变压吸附制氧机技术要求

高原健康用氧变压吸附制氧机技术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变压吸附制氧机的性能指标、试验方法及判定、安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技术制备氧气的制氧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982-2009医用及航空呼吸用氧GB/T 14710-2009 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YY/T 0298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YY 0505 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在绝热条件下,加压吸附、减压解吸的循环操作过程。

3.2变压吸附制氧机PSA oxygen generator system利用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制氧的设备。

包含了电源系统、空气压缩及净化系统、变压吸附制氧系统。

4通用要求4.1电源系统电子元器件应采用低温型,应在-40℃的低温环境中正常使用。

4.2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的材质应为医用级。

4.3制氧系统吸附塔应进行脱脂处理。

所有管道应采用304等级以上的不锈钢管或纯脱脂紫铜管。

5性能指标5.1气体的理化指标制氧机所产生气体的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

表1 气体的理化指标5.2气密性制氧机气密性良好,不应漏气。

5.3噪声噪声≤85dB(A)。

5.4运行开机30 min后,所有显示,功能模式操作均应正常,并有氧气输出。

5.5电磁兼容性应符合YY 0505的要求。

5.6环境试验制氧机的电气控制部分应符合GB/T 14710-2009中气候环境试验Ⅱ组,机械环境试验Ⅱ组及表1的要求;运输试验应符合GB/T 14710-2009中第4章及表1的要求。

6试验方法及判定6.1气体的理化指标按GB/T 8982-2009的规定执行,测定结果应符合5.1的规定。

飞机氧气系统术语-最新国标

飞机氧气系统术语-最新国标

飞机氧气系统术语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飞机氧气系统常用术语及其定义。

本文件适用于飞机氧气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使用、维修、教学和管理。

2术语和定义2.1系统术语2.1.1氧气装备oxygen equipment在机上或跳伞时供其呼吸用氧和防护,以防止高空缺氧、低气压效应和正向垂直过载对机上人员的危害的各类系统、装置、附件的统称。

2.1.2飞机氧气系统oxygen system of airplane飞机氧气系统主要包括氧源系统,供氧系统,供氧个体防护装备三大部分。

用以防止高空缺氧、低气压效应、正向垂直过载、烟雾毒气等对人体的危害。

2.1.3气氧系统gas oxygen system采用气氧源的氧气系统。

2.1.4液氧系统liquid oxygen system采用液氧源的氧气系统。

2.1.5分子筛机载制氧氧气系统molecular sieve on board oxygen generating system采用分子筛机载制氧源的氧气系统。

2.1.6氧源系统oxygen source system制取或储存并向供氧系统提供一定压力、流量、浓度的氧气的装置。

一般分为气氧源、液氧源和机载制氧氧源等。

2.1.7气氧源gas oxygen source储存气氧的装置。

气氧源分为最大工作压力低于2.9MPa的低压氧源、最大工作压力为2.9MPa~14.7MPa的高压氧源和最大工作压力为14.7MPa以上的超高压氧源。

一般由储存气氧的容器(氧气瓶)、充氧接嘴、连接导管、单向活门、氧气开关、氧气压力表及安全活门等组成。

2.1.8液氧源liquid oxygen source液氧转换器liquid oxygen converter储存并将液态氧转换成气态氧的装置。

一般由绝热液氧容器、压力调节器、增压蛇形管、充氧-增压-排气组合活门、安全活门、液氧储量表及气化蛇形管等组成。

2.1.9机载制氧氧源on board oxygen generating source在飞机上,通过气体分离出空气中富氧气或产生氧气,以满足供氧要求的装置。

高原住宅供氧工程施工方案

高原住宅供氧工程施工方案

高原住宅供氧工程施工方案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 了解当地的氧气含量情况,通过当地气象局或者环保部门获取数据,了解空气质量情况,以确定供氧工程的具体要求。

2. 对地面进行勘察,了解土地的稳定性和地基的情况,确保供氧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3. 撰写供氧工程施工方案,明确工程范围、目标、进度、预算等内容。

4. 申请相关施工许可证,包括土地使用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

二、供氧工程设计1. 根据当地的氧气含量情况,确定供氧工程的设计标准和要求。

2. 设计供氧系统的布局图和管道走向图,确定供氧系统的主要配套设备和材料。

3. 设计供氧系统的运行参数,包括供氧量、供氧浓度等。

4. 考虑高原地区特殊气候情况,对供氧系统进行保温和防冻设计。

5. 确定供氧系统的安全控制系统,包括氧气浓度监测、安全阀等平安设备。

三、供氧工程材料采购1. 根据供氧系统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管道、阀门、泵等配套设备和材料。

2. 对供氧系统的主要配套设备进行技术论证,确保设备质量和安全性。

3. 选择有资质的供氧系统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确定供货时间和付款方式。

四、供氧工程施工1. 按照供氧工程的设计方案,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现场施工。

2. 对供氧系统的管道进行安装,包括主管道、支管道以及连接管道。

3. 安装供氧系统的主要配套设备,包括供氧泵、阀门等。

4. 进行供氧系统的调试,确保系统运行稳定且供氧量和供氧浓度达到设计要求。

5. 对供氧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包括氧气浓度监测、安全阀等平安设备的检查。

6. 编制供氧工程施工记录,包括施工进度、质量检验报告等。

五、供氧工程验收1. 对供氧系统进行验收,确保系统运行稳定、供氧量和供氧浓度达到设计要求。

2. 对供氧工程进行质量检验,包括系统管道和设备的外观和性能检测。

3. 编制供氧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包括系统的运行参数和安全检测报告。

六、供氧工程运维1. 对供氧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包括管道和设备的外观和运行状态。

民用飞机旅客氧气系统设计思路

民用飞机旅客氧气系统设计思路

民用飞机旅客氧气系统设计思路作者:施兴灿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19期摘要:在座舱失压的紧急情况或需要时,民用飞机旅客氧气系统可以为旅客和乘务员提供呼吸用氧。

本文依据旅客氧气系统设计规范、标准和要求,从供氧方式、供氧时间、抛放高度、氧气面罩数量、面罩布置、抛放高度、高度信号、供氧流量、告警指示等方面对民用飞机旅客氧气系统设计思路进行了阐述。

Abstract: In the case of cabin depressurization and if needed, the passenger oxygen system of civil aircraft provides breathe oxygen for the passengers and cabin attendants. According of design specifications, standard and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state the passenger oxygen system design ideas in the aspect of the altitude of oxygen supply mode, oxygen supply time, mask quantity,mask layout, deploy altitude, altitude signal, oxygen supply quantity, alarm and indicator.关键词:旅客氧气系统气氧化学氧Keywords: Passenger Oxygen System; Gaseous Oxygen; Chemical Oxygen0 引言飞机一般包括起飞、爬升、巡航、下降、进场着陆等五种飞行状态。

飞机在座舱失压的紧急情况下,舱内压力迅速降低,飞机需要应急下降,此时需要通过旅客氧气系统对客舱乘员提供应急供氧,以保护飞机和乘员。

浅析实施高原机场运行的维护风险

浅析实施高原机场运行的维护风险

间。应尽量避免出于排故目的而发生的串
件。如万不得已在两个相似系统之间进行
过串件。则必须对两个系统都进行验证【2】。
(5)对于高高原机场运行飞行的维
修安排,应避免关键系统的双重维修。如
果双重维修不可避免。应按照下列规定进
行维修:①应安排不同的维修人员来完成
相似或相同高高原运行关键系统的维护工 作:②如果由同一名维修人员对同一高高
区域治理
调查与发现
浅析实施高原机场运行的维护风险
周琮玮
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虹桥维修基地,上海200000
摘要:本文对高原机场运行特点,民航局对高原机场运行飞机的适航要求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东航为满足Ac一121-21制定的维 护和放行规定,梳理了高原机场运行维护中的风险点,提出了可行的维护措施。
关键词:高原机场;运行特点;适航要求;维护风险
(4)对于实施高高原机场运行的飞 机。其任何一台发动机的排气温度(EGT) 裕度平均值高于8℃或者等效限制。对于 双发飞机其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应当达到 1 20分钟双发飞机延伸航程运行(ETOPS) 的标准。
(5)高高原机场所使用飞机的发动 机和辅助动力装置(APU)最好应具备在 所运行机场的自主启动能力。
有高原机场运行资格授权的放行人员填写
申请。
(下转第267页J
· 264 ·
调查与发现
区域治理
各建筑实体之间的围合也较为紧密。因此, 在有限的视野内,两侧建筑体量相当的情 况下,道路红线宽度较宽,街道两侧建筑 之间距离较大的原法租界路段的知觉连续 性较之原日租界段就显得相对较弱。
(3)原英租界。原英租界路段的知 觉连续性最弱,空间感知度平均值为0.3。 主要因为此路段沿线的建筑组织方式以院 落式为主,院落进深为6—1 1m不等。因 而较前两段更开阔,空间感知度小,这说 明当时街道设计重在实体建筑审美,从而 造成空间的可感知度比前两者差一些。运 动序列上街道空间的整体性较弱。在这种 情况下,对单体建筑的外观和形态处理以 及加强建筑之间的对话关系是改善街道连 续性的重点。

中心供氧安置标准

中心供氧安置标准

中心供氧安置标准
一、设备选址
1.1 中心供氧设备应选择靠近用气点、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地方,并应考虑到设备的运输、安装、维修和安全等要求。

1.2 设备选址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法规和规定。

二、安装高度
2.1 中心供氧设备的安装高度应考虑到设备的运输、安装、维修和使用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一般应安装在离地面至少0.5米以上的高度。

2.2 设备的安装高度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法规和规定。

三、标识清晰
3.1 中心供氧设备上应贴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标识应清晰、易于识别。

3.2 安全警示标识应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工作压力、安全操作规程等。

四、设备安全
4.1 中心供氧设备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安全标准,并应经过相关的安全检测和认证。

4.2 设备的结构设计应合理,应考虑到设备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因素,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4.3 设备应配备有安全阀、压力表、减压阀等安全附件,以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五、设备性能
5.1 中心供氧设备的性能应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使用要求,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供氧的稳定性。

5.2 设备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和低耗性能,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和泄漏。

六、设备维护
6.1 中心供氧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6.2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应按照相关的维护规程进行。

七、设备环境
中心供氧设备周围的环境应整洁、干燥,不应有腐蚀性气体或液体等有害物质的存在。

设备的周围环境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保证设备的散热和空气流通。

高原机场供氧系统建设规范

高原机场供氧系统建设规范

高原机场供氧系统建设规范(草案)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高原民用运输机场(以下简称高原机场)在运行和应对突发事件时供氧系统的建设和使用。

2 术语和定义2.1高原机场高原机场包括一般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两类。

一般高原机场:海拔在1500米(4922英尺)及以上,但低于2438米(8000英尺)的机场。

高高原机场:海拔在2438米及以上的机场。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2.2弥散式供氧和分布式供氧弥散式供氧,是指氧气经供氧管路输往建筑物室内,以弥散的方式造成室内富氧环境。

分布式供氧,是指氧气经供氧管路输往建筑物室内,在某些位置(如医务室治疗床/椅旁、居室床旁、办公室办公桌旁等处)设有终端供氧接口,氧气吸入器插入后,再与鼻塞/鼻导管或面罩连接以供吸氧。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氧气来源可酌情选择制氧机供氧、液氧供氧和氧气瓶供氧。

2.3弥散式供氧区域指在高原地区建立的氧浓度高于21%的富氧室内区域,在一定时间内,使进入该区域人员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可以有效改善生理、心理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

2.4 生理等效高度为了比较具有不同总压力(高度)的气体环境的供氧效果,常需应用“生理等效高度”(physic-logical equivalent altitude)的概念。

即若有两种或更多的气体环境,尽管在总压力(高度)及气体组成等方面互不相同,但只要氧分压数值彼此非常接近,则就其供氧效果而言,可认为它们是“等效的”。

根据吸入气氧分压(气管气氧分压)可推算出近似的生理等效关系。

在有两种海拔高度时(大气压分别为PB′及PB″ mmHg,氧浓度分别为FIO2′及FIO2″),若能满足(PB′–47)×FIO2′=(PB″–47)×FIO2″关系,两者供氧效果即可认为是近似等效的。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

3 供氧系统建设一般要求3.1 一般高原机场且与高高原机场有直航航线的要求应当具备为旅客及有用氧需求人员提供氧气的设施设备。

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弥散供氧(氧调)要求公告

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弥散供氧(氧调)要求公告

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弥散供氧(氧调)要求公告随着人们对高海拔地区的旅游和居住需求的日益增加,高原地区的室内空气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海拔较高,气压较低,氧气含量也较低,因此高海拔地区的室内环境需要进行氧气调节来保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原地区出台了室内氧气调节规定。

在这些规定中,最常见的事要求建筑内安装氧气调节设备,以确保室内空气充足的氧气含量。

除此之外,还可能有以下几点要求:1.确保机房和机器房内的氧气含量不低于21%:机房和机器房是高原地区很重要的场所,但由于长时间的封闭和设备的高温等原因,这些场所的氧气含量往往会偏低。

因此,为了保障人员健康,这些场所需要进行氧气调节来确保氧气含量不低于21%。

2.保证工业车间的氧气含量不低于18%:工业车间是高原地区生产和制造业的重要场所,往往需要处理一些有害气体。

如果车间内氧气含量过低,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将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因此,在这些场所,一定要进行氧气调节来确保室内空气氧气含量不低于18%。

3.居住房间氧气含量不低于17%:在高原地区居住的人们,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中,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较大。

人们在室内生活的时间往往比较长,因此,保证居住房间内氧气含量不低于17%是非常重要的。

4.定期检测氧气含量:在高原地区,氧气含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建议定期检测各个场所内的氧气含量,以确保环境氧气含量处于安全范围内,保证员工和居民的健康。

总之,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弥散供氧是高原地区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选择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要素。

通过采用氧气调节等技术手段来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一方面可以提高高原地区的居住和旅游质量,另一方面也能为高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高原供氧工程建设方案范本

高原供氧工程建设方案范本

高原供氧工程建设方案范本一、项目背景高原地区氧气供应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改善高原地区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但考虑到高原地区气压低、氧气稀薄的特点,传统的氧气供应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对高原地区进行供氧工程建设,以改善当地氧气供应条件。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在高原地区建设一套完备的供氧系统,以保障当地居民的氧气需求。

具体目标包括:1. 建设氧气生产设施,以确保氧气的供应充足、稳定。

2. 建设氧气储存设施,以确保氧气的储存安全、可靠。

3. 建设氧气输送设施,以确保氧气的输送高效、无故障。

三、项目内容本项目包括以下内容:1. 氧气生产设施的建设:建设一套高原适用的氧气生产设备,确保氧气产生的质量、效率。

2. 氧气储存设施的建设:建设一套安全可靠的氧气储存设施,确保供氧系统的稳定运行。

3. 氧气输送设施的建设:建设一套高效、安全的氧气输送设施,确保氧气能够迅速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四、建设方案1. 氧气生产设施建设方案根据高原地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氧气生产技术,建设一套适用的氧气生产设备。

同时配备完善的监测系统,确保氧气的质量和稳定供应。

2. 氧气储存设施建设方案在高原地区选择合适的氧气储存设施建设地点,采用先进的储存技术和设备,确保氧气的安全储存和供应。

同时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供氧设施的安全运行。

3. 氧气输送设施建设方案根据高原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设计合适的氧气输送管道和设备,确保氧气能够迅速且无故障地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同时,建立健全的维护和保养体系,确保输送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五、技术水平本工程将采用国际先进的氧气生产、储存和输送技术,确保供氧设施的稳定、可靠、安全运行。

同时,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六、经济效益本工程的建设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改善供氧条件,将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

飞行用氧要求

飞行用氧要求

飞行用氧要求
(1)在座舱气压高度3000米(10000英尺)以上至3600米(12000英尺)(含),应当对在驾驶舱内值勤的每一飞行机组成员提供氧气,他们也应当用氧,并且如果在这些高度上超过30分钟,则对于30分钟后的那段飞行应当对其他机组成员提供氧气;
(2)在座舱气压高度3600米(12000英尺)以上,应当对在驾驶舱内值勤的每一飞行机组成员提供氧气,他们也应当用氧,并且在此高度上整个飞行时间内,应当对其他机组成员提供氧气;
(3)当要求某一飞行机组成员用氧时,他应当连续用氧,除非为执行其正常任务需要除去氧气面罩或者其他氧气分配器。

对那些处于待命状态的或者在完成此次飞行前肯定要在驾驶舱内值勤的后备飞行机组成员,视为本款第(1)、(2) 项所述的其他机组成员。

如果某一后备飞行机组成员不在待命状态,并且在剩下的一段飞行中将不在驾驶舱内值勤,则就补充氧气要求而言,可以将其视为一名旅客。

高原供氧实施方案模板

高原供氧实施方案模板

高原供氧实施方案模板一、背景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较低,人们在高原地区生活和工作时容易出现缺氧症状,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高原供氧实施方案,以保障人们在高原地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二、实施目标1. 提高在高原地区工作和生活的人们的身体适应能力,减少缺氧症状的发生。

2. 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质量和安全。

3. 促进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实施方案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高原缺氧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大家科学合理地应对高原缺氧问题。

2. 鼓励人们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适应高原缺氧的能力。

3. 提供高效便捷的供氧设备,如氧气瓶、供氧机等,以满足人们在高原地区的供氧需求。

4. 加强对高原地区氧气含量的监测和研究,及时发布氧气含量数据和预警信息,引导人们科学合理地进行活动和工作。

5. 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在高原地区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和治疗。

四、实施步骤1. 制定高原供氧实施方案的具体细则和标准,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人。

2.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高原供氧实施方案的认识和理解。

3. 配备供氧设备,确保供氧设备的质量和数量满足需求。

4. 加强氧气含量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建立氧气含量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发布机制。

5. 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机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

五、实施效果评估1. 对高原供氧实施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收集和整理供氧实施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总结高原供氧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在高原地区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供氧方案,才能有效地提高人们在高原地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希望各地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高原供氧实施方案,为人们在高原地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机场供氧系统建设规范
(草案)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高原民用运输机场(以下简称高原机场)在运行和应对突发事件时供氧系统的建设和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2.1 高原机场
高原机场包括一般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两类。

一般高原机场:海拔在1500米(4922英尺)及以上,但低于2438米(8000英尺)的机场。

高高原机场:海拔在2438米及以上的机场。

2.2 弥散式供氧和分布式供氧
弥散式供氧,是指氧气经供氧管路输往建筑物室内,以弥散的方式造成室内富氧环境。

分布式供氧,是指氧气经供氧管路输往建筑物室内,在某些位置(如医务室治疗床/椅旁、居室床旁、办公室办公桌旁等处)设有终端供氧接口,氧气吸入器插入后,再与鼻塞/鼻导管或面罩连接以供吸氧。

氧气来源可酌情选择制氧机供氧、液氧供氧和氧气瓶供氧。

2.3 弥散式供氧区域
指在高原地区建立的氧浓度高于21%的富氧室内区域,在一定时间内,使进入该区域人员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可以有效改善生理、心理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2.4 生理等效高度
为了比较具有不同总压力(高度)的气体环境的供氧效果,常需应用“生理等效高度”(physic-logical equivalent altitude)的概念。

即若有两种或更多的气体环境,尽管在总压力(高度)及气体组成等方面互不相同,但只要氧分压数值彼此非常接近,则就其供氧效果而言,可认为它们是“等效的”。

根据吸入气氧分压(气管气氧分压)可推算出近似的生理等效关系。

在有两种海拔高度时(大气压分别为PB′及PB″mmHg,氧浓度分别为FIO2′及FIO2″),若能满足(PB′–47)×FIO2′=(PB″–47)×FIO2″关系,两者供氧效果即可认为是近似等效的。

3 供氧系统建设一般要求
3.1 一般高原机场且与高高原机场有直航航线的要求
应当具备为旅客及有用氧需求人员提供氧气的设施设备。

可采取分布式供氧或便携式单体供氧设备供氧;偏远地区的上述机场,应视所在地方制氧站充氧水平和本机场年平均氧分压及旅客用氧需求量等情况,建设机场制氧站。

制氧站配备医用制氧机组,且制氧量不少于10标准立方米/小时(Nm3/h)、氧气纯度90-95%,为机场内相关区域及氧气瓶(袋)供氧。

3.2 高高原机场的要求
应当根据年旅客运输量和供氧区域场所和面积,建设满足机场设计需要的集中式供氧系统,装配医用制氧机组,采取弥散式供氧、分布式供氧、便携式单体供氧设备相结合方式供氧。

3.2.1 对于2438米至4500米(含)海拔的高高原机场:
(1)年旅客运输量20万人次(含)以上的,供氧区域4000平方米(m2)及以上的,制氧机组制氧量不少于100标准立方米/小时(Nm3/h),氧气纯度90-95%;供氧区域2500 - 4000平方米(m2)的,制氧机组制氧量不少于70标准立方米/小时(Nm3/h),氧气纯度90-95%;供氧区域2500平方米(m2)以下的,制氧机组制氧量不少于50标准立方米/小时(Nm3/h),氧气纯度90-95%;
(2)年旅客运输量6万(含)至20万人次的,供氧区域2500平方米(m2)及以上的,制氧机组制氧量不少于50标准立方米/小时(Nm3/h),氧气纯度90-95%;供氧区域2500平方米(m2)以下的,制氧机组制氧量不少于20 Nm3/h,氧气纯度90-95%;
(3)年旅客运输量6万人次以下的,制氧机组制氧量不少于20标准立方米/小时(Nm3/h),氧气纯度90-95%;
(4)采用上述制氧机组并有效调节弥散式供氧区域内的氧浓度,使人体吸入气氧分压达到2000米海拔(生理等效高度)吸入气氧分压。

3.2.2对于4500米海拔以上的高高原机场
(1)年旅客运输量6万(含)人次以上的,供氧区域2500平方米(m2)及以上的,制氧机组制氧量不少于50标准立方米/小时
(Nm3/h),氧气纯度90-95%;供氧区域2500平方米(m2)以下的,制氧机组制氧量不少于30 Nm3/h,氧气纯度90-95%;
(2)年旅客运输量6万人次以下的,制氧机组制氧量不少于20标准立方米/小时(Nm3/h),氧气纯度90-95%;
(3)采用上述制氧机组并有效调节弥散式供氧区域内的氧浓度,使人体吸入气氧分压达到2400米海拔的吸入气氧分压。

3.3医用制氧机组的设计和建设应当充分根据机场所在地区高、寒等地理和气候特点,依据该机场环境氧浓度和氧分压峰值和年平均值,选择和装配满足需要的制氧机组。

3.4医用制氧机组的装配应当包括运行机组和备份机组,并具备足够的机场供电负荷保障。

3.5应当建立医用制氧机组制氧量和制氧效率监测措施,做好制氧机组日常维护和保养,制定安全管理和应急措施,有效平衡耗能、氧纯度和工作压力比,确保制氧原料空气洁净度,有效控制制氧衰减率。

4 弥散式供氧的医学要求
4.1 弥散式供氧区域内氧浓度的设定
按照氧浓度每提高1%,海拔高度则等效下降300米的一般规律,高原机场应当根据所处海拔高度计算并测定本机场弥散式供氧区域
内的氧浓度,具体设定值参见附录A。

根据本规范第4.2条,以海拔4000米为例,如要达到海拔2000米生理等效高度,则弥散式供氧区域内的氧浓度测定值为27.71%。

弥散式供氧区域内氧浓度应当由医务人员根据实际测量后予以确定。

该区域的氧浓度应当在开始供氧后的2小时内,达到或超过其设定值,并在达到设定值后氧浓度的波动值≤±1.0%。

4.2 弥散式供氧区域内的安全氧浓度
为满足供氧要求的同时,对火灾和爆炸风险进行控制,并避免人员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氧气环境所造成的中毒发生,弥散式供氧区域必须确定其安全氧浓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弥散式供氧区域内安全氧浓度应当低于23.45/(TP)0.5(TP为弥散式供氧室所处海拔高度的大气压占海平面大气压的比值)。

以海拔4000米为例,弥散式供氧室室内安全氧浓度上限计算值约为30.08%。

设定弥散式供氧室室内安全氧浓度下限值,是指必须保证室内人员的生理、心理功能不受低氧环境的影响。

按照CCAR–121部规章有关“在座舱气压高度3000米以上至3600米(含),应当对在驾驶舱内值勤的每一飞行机组成员提供氧气”的规定,机组成员运行标高3000米以上机场,在过站停留、延误等候、过夜休息时,供其使用的弥散式供氧室的安全氧浓度,应当保证其生理等效高度在3000米以下。

以海拔4000米为例,弥散式供氧室室内安全氧浓度的下限值约为24.17%。

不同海拔高度弥散式供氧室室内安全氧浓度上限和下限计算值见附录A。

本标准要求在弥散式供氧室室内设有安全氧浓度实时监测报警仪。

安全氧浓度上限报警设定值≤[(相应计算值)–1%],下限报警设定值≥[(相应计算值)+1%]。

4.3 弥散式供氧室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要求
弥散式供氧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空间,人员进驻较长时间后二氧化碳(CO2)会有一定程度蓄积。

关于弥散式供氧室室内CO2浓度限值,目前国内外没有明确规定。

本标准参考国内外研究报道,要求高原弥散式供氧室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值控制在0.25%以内。

4.4 弥散式供氧室室内噪音
采取集中供氧方式的弥散式供氧室,其室内有1个或多个出氧口;在某些单间供氧的弥散式供氧室,其室外有制氧机主机、室内有室内机(含出氧口);这些气流或控制阀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噪音。

参考《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弥散式供氧室室内噪音应当小于40dB(A)。

4.5 弥散式供氧室室内空气质量
本标准要求弥散式供氧室室内空气质量除二氧化碳浓度、新风量以外,其余参数应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

5 分布式供氧工程要求(医学方面)
分布式供氧工程的终端供氧接口应采用快速自封插拔式接头,使用时将氧气吸入器插入定位盘终端,自动定位并卡死,打开氧气吸入器开关即可吸氧;不用时拔下吸氧器,定位盘终端自动复位,保证气体不泄漏。

本标准要求终端供氧接口输出氧气的氧浓度≥80%、终端使用流量≥10L/min(可调范围1~10L/min)、终端保证气压0.2~0.5MPa。

6 高原供氧适用人群及相关区域
适用人群包括:
1.高原机场发生高原病的旅客
2.年老体弱并有其他伤病需要救治的旅客;
3.要求提供特殊服务的旅客;
4.机场运行相关人员;
5.空中交通管制人员;
6.应急救援人员;
7.机组成员和航空器运行保障人员;
8.驻场其他重点部门人员;
9.其他航空运行相关人员。

相关区域包括:
1.候机楼急救站(室);
2.特殊旅客服务室;
3.机场安全运行管理部门;
4.空中交通管制部门;
5.应急救援指挥及相关部门;
6.机组成员休息区域;
7.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和保障区域;
8.其他重点部门和区域。

附录A 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弥散式供氧室室内氧浓度设定值、
安全氧浓度上限和下限计算值
注:本标准要求高原弥散式供氧室室内安全氧浓度上限报警设定值≤[(相应计算值)–1%];要求安全氧浓度下限报警设定值≥[(相应计算值)+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