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 传扬济世之训 孕育岭南名中医介绍
岭南名医司徒铃·上篇
岭南名医司徒铃·上篇岭南名医司徒铃 司徒铃(1914-1993),男,原籍⼴东开平县。
司徒铃教授幼年因⽗亲久苦于⽔肿病,于是⽴志学医,14岁时他不仅博览儒家经典还涉猎医籍。
1931年考⼊当时的⼴东省中医药专科学校(现为⼴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在校时司徒铃教授勤奋学习,博览古典医著,成绩优异,考试屡居榜⾸。
1936年毕业之际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成为附属医院的住院医师。
1937年⽇军侵华,⼴州沦陷前⼣司徒铃教授被迫返乡,在开平县⼀中医诊所执业,抗⽇战争结束后他⼜返回母校继续任住院医师,1948年起兼任教学⼯作。
1956年起,司徒铃教授到⼴州中医学院(现为⼴州中医药⼤学)任教。
REC 司徒铃教授医德⾼尚,毕⽣精⼒都倾注于针灸事业,在针灸的临床、教学、科研⼯作中成绩斐然,先后发表论⽂30余篇,还著有《刺法灸法学》(副主编)。
他先后当选为⼴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担任⼴东省针灸学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卫⽣部针⿇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医药院校针灸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78年获“⼴东省名⽼中医”称号。
司徒铃教授治学严谨,⼗分重视经典,对《灵枢》《伤寒论》《⾦匮要略》《针灸甲⼄经》《针灸⼤成》等医籍研读颇深,并结合⾃⼰的临床实践进⾏阐发。
司徒铃教授的针灸临床和理论特⾊⾸先体现他对针灸取⽳规律及针刺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认识上。
1980年他以《灵枢》对针灸的相关记录为基础,结合多年的临床、教学⼯作经验,总结并提出了针灸组⽳的规律,并发表《循经取⽳针灸治疗处⽅原则》⼀⽂。
⽂中司徒铃教授系统阐述了通过辨证分经进⾏循经取⽳的规律,包括循本经取⽳、他经取⽳、多经取⽳的针灸取⽳规律,结合临床例证,强调在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加上循经取⽳进⾏针灸治疗,对提⾼针灸疗效有关键的作⽤。
1983年⾄1984年司徒铃教授带领学⽣在急诊科开展传统针灸治疗急诊常见病的临床研究,⼜为提⾼针刺临床疗效补充了逢时取⽳的规律,他们对417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分析,结果表明使⽤“辨证逢时循经开⽳”法治疗痛症的显效率最好。
广州市中医院导师简介
黄德弘 教授
黄德弘,男,广东省陆丰市人,1964年5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附属广州中医院院长,广州市医师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医师协会中医药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科学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广州市分会中医药专家人才高层库专家,广东省中医名医培养项目培养对象。
主要从事消化内科学和重症医学专业,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和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管理有一定研究。
先后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支撑计划科研课题各一项,参与完成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医学专著一部,副主编中医学著作三部,
丘梅清
丘梅清,女,广东省兴宁市人,1963年4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硕士生导师。附属广州中医院科教信息科科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老年病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名医培养对象,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师从全国名中医邱志楠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呼吸内科梁植英教授、北京东直门医院呼吸内科田秀英教授。曾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工作,师承全国著名老中医路志正。
医院简介
广州市中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下设同德门诊部和五羊门诊部两个分支机构,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设于院内。医院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56年经市政府命名为“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1960年更名为“广州市中医医院”, 2004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单位。
岭南大医传陈达灿(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岭南大医传陈达灿(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人物简介陈达灿,现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客座教授。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我觉得要成为一个大家,首先在医德上要能够真正像我们孙思邈说的‘大医精诚’。
你只有技术没有医德的话,永远成不了大家,成不了大医。
”“特应性皮炎的小孩你要付出更多的爱,一定要让他感觉到爱,实际上这些孩子非常聪明,你真心实意去关爱他,他会感受得到的。
同样晚上睡觉前患儿父母一边给他按摩,一边给他讲故事,让他整个情绪能够很安稳,睡好觉,就对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作用。
”“一旦你进入医疗以后,就必须永远不停步地往前走。
医学发展是无止境的,病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你就要不断去探索,知难而上。
”“我们在老百姓心中有很好的口碑,这是一代又一代人建立起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正因为这样,你只能每天每时每刻警醒。
你不能说现在口碑好就可以随便了,那这口碑一下就会没了,要有危机感。
”陈达灿早年师承梁剑辉、禤国维、朱良春等多位名医,这为他融会中西、积极创新、实践临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和深入思考,陈达灿创立了一套独树一帜的临证思路和方法,提出培土清心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理论。
特应性皮炎难治,发病也比较多,同时也是现在国际一个热点,中医治疗是有优势的。
现在以我的培土清心理论形成的方,已做成院内制剂。
有时我们也碰到很严重从国外回来的病人,几个国外回来的小孩子,用中药效果挺好。
所有东西源于临床,这个方临床有效,就要优化它。
陈大信教授仁心妙术济世天下
陈大信教授仁心妙术济世天下【人物简介】陈大信教授,拥有国家卫生部签发的国家级全科医师资格证,担任亚洲电视《寻找隐世医术II》採访教授、並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会长、美国中医研究院教授、香港註册中医协会会长、广东省台湾同胞联谊会顾问、香港台湾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多个社会职务。
他是一位弛名中外的中医,怀着一颗博爱之心,在医生这个圣洁的岗位上,履行着厚重而神圣的职责——治病救人,杏林春暖,用仁心妙术,惠泽四方;他酷爱中医这一传统中华文化,为弘扬国术,他沿着医学这条道路,执著行走五十餘载,虽历经崎岖,卻始终不离不棄,无怨无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以一颗博大仁慈的爱心,书写爱国奉献、服务社团的佳话,不仅为中医行业的发展贡献良多,更为香港繁荣稳定尽心尽力、默默奉献。
他,就是世界中医药学会会长陈大信教授。
投身杏林仁心妙术惠四方人类生存的历史,是与各种疾病不断抗爭的历史,也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
一部医学史,蕴藏着多少仁人志士历尽千辛万苦寻觅良方的艰辛历程,让生命健康平安地延伸,这是人类最基本、最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陈大信教授祖籍台湾,父亲曾留学日本,太平洋战爭爆发後,父亲作为军医从东北来到广州,並作为台盟成员留在广州博爱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陈大信教授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1年,他毕业於中山医科大学本科,成为广州第九人民医院一名胸外科医生。
十年後,他被调往广州市第十人民医院脑神经科。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研究针灸与脑电波的关係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便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
陈大信教授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不愧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了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极为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们去发现、研究、弘扬,形成了今天百家爭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而中医许多丰富的内涵並未被深度挖掘,他疯狂地痴迷於中医,自己学术主攻的方向逐步从西医转向中医。
岭南名中医介绍
(1)“广东省名老中医”1962年9月3日至9月7日,广东省卫生厅在广州的东方宾馆召开了继承名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出席会议的80位省内各地老中医有:郭梅峰、李耀芝、甘伊周、钟玉池、陈若孔、宋展岐、吴灼燊、黄子明、管霈民、范鹤年、罗次梅、区少章、伍天民、郭耀卿、卢宗强、黎达英、陈治平、李玉林、黄珠、梁乃津、董岳淋、潘静江、黄省三、张露清、许云庵、冯德瑜、刘赤选、周子容、何竹林、陶葆荪、邓鹤芝、黄耀燊、程祖培、李藻云、朱敬修、司徒铃、罗元恺、杜明昭、杨志仁、林夏泉、邓铁涛、张阶平、李仁溥、吕直纯、冯意周、李家任、温玉良、何桐生、瞿甘堂、朱圣惠、何晓生、林维消、岑观海、林巽权、朱步楷、蔡仰高、尤寿田、林维镛、刘悟石、蔡荫庭、钟汉明、陈汉麟、钟少卿、李广海、陈典周、余子修、李延芳、李翼农。
1978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刘赤选等67人“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刘赤选、梁乃津、罗元恺、邓铁涛、李仲守、黄耀燊、关济民、司徒铃、林建德、钟耀奎、何志雄、关汝耀、蔡荣、杨志仁、赵思兢、林夏泉、张阶平、甄梦初、文子源、岑鹤龄、潘静江、王俊民、钟玉池、范鹤年、管霈民、区金浦、杜蔚文、区少章、梁天照、梁端侪、胡肇基、沈炎南、黎炳南、刘仕昌、陈金声、蔡仰高、黄传克、蔡荫庭、郑定良、李仁溥、钟明远、陈一鸣、陈超桂、杨济平、林品生、陈典周、彭玉林、梁柏楠、李枝任、李皓平、李尘、简锡禧、李翼农、夏伯宽、余道光、何炎燊、文介峰、管铭生、李立万、周瑞石、韦植生、梁剑波、陈达光、崔南声、黄峰。
(2)“广州市名老中医”1979年4月15日,广州市卫生局召开广州市中医工作会议,广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了51位“广州市名老中医”:陈敬昭、刘瑞霖、雷仁生、江少岐、朱卓峰、郭昭卿、叶留康、罗广荫、胡伯明、王威、陈东、郭兆仪、张成和、吴粤昌、吴耀南、张志达、樊伯贤、刘仁普、江汉荣、李志强、冯国良、单位补、黄灼生、吴驭洲、周展程、樊国欢、何子谦、张绍荣、温甫卿、邓荣滋、梁具天、徐楚生、莦展堂、何霭谦、将钓堂、甘少周、黎佩銮、马民川、谭烘照、李家裕、刘亦康、陈益群、米汉祖、朱钊鸿、周益民、潘仲明、黄继祖、陈振煦、黄相周、林仲文、王香石(3)“广东省名中医”1993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何广贤等70人“广东省名中医”称号:何广贤、邱志楠、罗永佳、黎成科、刘惠纯、杨干潜、黄敏、汤国杰、邱健行、周伯康、罗笑容、张梅芳、邓晋丰、刘伟胜、陈基长、李任先、丘和明、刘仕昌、余绍源、陈全新、黄宪章、李丽芸、禤国维、区永欣、劳绍贤、赵立诚、李国桥、黄春林、刘茂才、刘亦选、彭胜权、靳瑞、王德鉴、岑泽波、杨文辉、熊曼琪、张家维、陈纪藩、欧阳惠卿、朱秉匡、肖劲夫、骆继杰、李志铭、王孟庸、彭太平、刘菊芳、林星远、蔡妙珊、郭志伟、谢震强、曾汉基、赖伯良、刘英杰、孙康泰、李旭、沈鼎荪、叶子宽、林天辅、陈渭良、周焕钧、洪启德、元日成、黎家玉、郑志道、郭朝广、梁其源、黄建业、欧阳汝忠、林君玉、魏甫贤。
名医荟萃∣广东省名中医
名医荟萃∣广东省名中医展开全文广东省名中医邱健行邱健行,主任中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历任中华中医学会理事、中华中医内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血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脾胃病学说研究组组长、广东省老中医药专家协会副会、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
中医内科专家,擅治脾胃病、急慢性胃炎、溃疡病、急慢性结肠炎、功能性胃肠病、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上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难治性血证、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月经过多、顽固性咳嗽、顽固性失眠、顽固性皮肤过敏、习惯性便秘。
出诊时间:周一、三、五上午出诊地点:名医特诊室----------------------------------------------------广东省名中医卢桂梅卢桂梅,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善用中医中药辩证诊治内科各种常见及疑难疾病,尤其擅长治疗脑血管疾病及神经内科疾病,如头痛、眩晕、神经痛、脑梗塞、失眠、抑郁、癫痫、面瘫、高血压等病,同时对冠心病、胃肠、肝胆消化道疾病;肾、输尿管等泌尿系疾病以及内分泌失调所致的各种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全天,周六上午出诊地点:名医特诊室------------------------------------------------------广东省名中医王清海王清海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
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中西医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岭南名医录
2016年版《岭南名医录》出炉啦!这份名录来自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通过一年时间的“为医护人员点赞”活动,选出点赞数排名在前1000名的三级医院医生,经过专家组评选,挑选部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整理而成,可以说是一份十分靠谱的就医指南哦~赶紧收好啦~广东发布2016-03-13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房颤、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高血脂、冠心病、风湿病等1.广东省人民医院:姚桦、林曙光、耿庆山、林展翼、吴书林、林纯莹、陈纪言、张智伟、范瑞新、陈泗林、谭宁、张斌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铮、刘伊丽4.广州军区总医院:邱健5.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吴焕林、邹旭、陈秋雄6.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聂如琼7.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陈爱华、刘映峰、杨平珍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王清海9.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冼绍祥、冯存伟1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世明1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何启扬1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曦明13.广州华侨医院:张爱东14.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潘宜智15.深圳市人民医院:董少红16.梅州市人民医院:钟志雄17.东莞康华医院:贾国良18.茂名市人民医院:梁岩19.汕头市人民医院:陈平20.云浮市人民医院:张志广21.珠海市人民医院:石理22.中山市人民医院:黄炫生心脏外科冠心病、风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心脏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1.广东省人民医院:庄建、陈寄梅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艳旗3.广东省中医院:阮新民4.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邹小明5.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钟凯、张希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少波7.东莞市人民医院:周建平呼吸内科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燕斌、谢灿茂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陈荣昌、黎毅敏、李时悦3.广东省人民医院:高兴林、郭纪全、郑勤伟、李静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天托5.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江山平、李建国6.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徳、林琳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陈正贤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绍曦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挪富10.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吴洁文内分泌科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代谢性疾病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曾龙驿、陈燕铭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海鹏、李延兵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严励4.广东省人民医院:杨华章、邝建、吴文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赛美、朱章志6.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萍7.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沈洁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薛耀明9.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胡春玲10.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徐谷根11.中山市人民医院:梁干雄1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孙辽13.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张帆14.东莞市人民医院:张秀薇肾内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肾病综合症、多囊肾、肾结石狼疮肾炎等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凡凡、张训2.广东省人民医院:史伟、郝文科3.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魏连波、罗仁4.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姜宗培5.广东省中医院:杨霓芝、刘旭生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阳晓、余学清7.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徐安平8.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邹和群消化内科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胰腺炎、食道炎、胃食道反流综合症、肝硬化、胆囊结石、消化道肿瘤、克隆氏病等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思德、智发朝、张亚历、姜泊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曾志荣、钟碧慧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胡品津、郅敏4.广东省人民医院:王启仪、沙卫红5.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聂玉强、周永健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吴斌7.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其奎、黄开红8.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何敏9.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戈焰、邱健行10.广东省中医院:罗云坚、余绍源、黄穗平1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鑫梅、劳绍贤、刘友章12.清远市人民医院:彭铁立13.深圳市人民医院:王立生14.潮州市人民医院:孙光裕15.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李明16.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周宇风湿科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病、产后风湿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岫岩2.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吴启富、肖长虹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余步云、黄建林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纪藩5.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李天旺6.广东省中医院:何弈婷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黄建林8.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孙尔维9.广州华侨医院:周毅10.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庆文神经科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脊髓炎、癫痫、帕金森、脑瘫、老年性痴呆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海军、曾进胜、盛文利、李玲、张成、黄正松2.广东省人民医院:王丽娟、徐书雯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彭英、陶恩祥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聪、潘英5.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李中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学强、陆正齐、彭福华、陈晓红7.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漆松涛、潘速跃8.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许治强、梁燕玲、钱东翔9.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田时雨、李铁林、柯以铨、张世忠、段传志10.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谢炜、陈宝田11.广东省中医院:黄培新、刘茂才、梁伟雄、黄燕、李铁林、蔡业峰、杨志敏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培政13.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田时雨14.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高敏15.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李方成1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彭彪17.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章成国18.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吴军19.江门市中心医院:钟建新、伍益20.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陈树丹精神心理科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孤独症、多动症、心理干预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晋碚2.广州华侨医院:潘集阳3.广东省人民医院:林勇强4.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陆小兵蒋泽宇肝胆外科肝胆管结石、肝炎、肝硬化等1.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吕志平2.广东省中医院:池晓玲谭志健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朝曦4.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方驰华高毅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夏金堂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薛平7.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谷维立8.深圳市人民医院:鲍世韵9.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杜发斌10.佛山市中医院:蒋开平儿科感染性肺炎、脑膜炎、智力发育障碍、腹泻、支气管、急性贫血、性早熟、癫痫、肾病、心理发育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曾其毅、王斌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小云、丘小汕、杜敏联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邹小兵4.广东省人民医院:翟琼香、何少茹、谢衍铭5.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王波、陈运彬、杨杰、乐盛麟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崔其亮7.中山市博爱医院:付四毛8.广州市中医院:肖达民9.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余德钊、周永霞10.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周名秀、龚四堂、耿岚岚、周晓光、张丽、刘丽徐翼、陈欣欣11.广东省中医院:许尤佳1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德晖13.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麦智广14.汕头市中心医院:林明祥15.东莞市人民医院:袁慧珍16.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吕波17.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林霓阳生殖医学专业不育不孕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灿权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见桥、龙晓林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梁晓燕4.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刘风华妇科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盆腔炎、宫颈炎1.广东省中医院:李丽芸、王小云、黄健玲、梁雪芳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珍、罗颂平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冬梓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秀杰5.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罗喜平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越波7.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石堒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谢波9.广州华侨医院:谢杏美10.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李光仪11.东莞康华医院:田可歌1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吴瑞芳13.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志凌产科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前诊断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余艳红、钟梅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游泽山、梁润彩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侯红瑛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建平5.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牛建民、尹爱华6.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崔咏怡、何平7.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敦金、李映桃8.深圳市人民医院:林琳华9.中山市人民医院:陈泳珊10.云浮市人民医院:丁红梅耳鼻喉科中耳炎、听力下降、胆脂瘤、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文卫平、史剑波、许庚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郑亿庆、邹华、关中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源4.广东省人民医院:陈少华、张思毅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阮岩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振先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官萍8.广东省中医院:李云英9.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湘平10.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谢民强11.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樊韵平12.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跃建泌尿外科肾尿路结石、肾上腺疾病、前列腺疾病、肾肿瘤、膀胱肿瘤1.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健、姚友生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国华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平、高兴成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宇平、陈凌武、陈炜5.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刘春晓6.广州军区总医院:胡卫列、何恢绪7.广东省人民医院:刘久敏8.广州华侨医院:苏泽轩9.广东省中医院:陈志强10.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杨国胜11.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刘肇华12.清远市人民医院:曾健文骨科骨折、腰脊椎疾病、人工关节置换、断肢再接、关节软骨损伤、骨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廖威明、顾立强、杨军林、刘少喻、徐栋梁、朱庆棠、沈靖南、刘小林2.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金大地、黎庆初、蔡道章、樊仕才3.广州军区总医院:吴增辉、尹庆水、夏虹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沈慧勇、黄东生、高梁斌、李春海5.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昆、戎利民6.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史占军、朱青安、陈建庭7.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靳安民8.广东省人民医院:郑秋坚、王义生9.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许学猛、范德辉10.广州华侨医院:查振刚、林宏生11.广东省中医院:黄宪章、刘金文、刘军、周英祝、林定坤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邵敏13.惠州市中医院:谭志宏1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彭汉士、黄枫、梁德15.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黄东、李贵涛16.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光明17.佛山市中医院:刘效仿18.汕头市中心医院:林本丹19.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巫洪波眼科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肿瘤、眼外伤、角膜病、屈光不正、小儿斜视、弱视等1.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陈伟蓉、文峰、刘泉、王智崇、黄挺、葛坚、余敏斌、卓业鸿、张清炯、吕林、张少冲、刘文、何明光、林晓峰、郑永欣、黄丹平、杨华胜、陈家祺、梁小玲、林小铭、吴明星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沙翔垠3.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勤4.珠海市人民医院:侯光辉5.茂名市人民医院:江波口腔科口腔肿瘤、牙髓炎、种植牙1.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院:廖贵清、侯劲松、曾融生、张志光、李彦、高燕、林正梅、凌均棨、毛学理、郑有华、许跃2.广东省口腔医院:章锦才、张雄、周磊、曾雄群、刘曙光、郑俊发、周会喜、薛国初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潘朝斌、陈伟良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翁志强皮肤科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赖维、陆春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郭庆3.广东省人民医院:董秀芹4.广东省中医院:禤国维、范瑞强、陈达灿5.广东省皮肤病医院:杨斌、陈永锋麻醉科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黑子清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曹铭辉感染科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汪能平、侯金林、骆抗先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李刚、林炳亮、谢冬英针灸科1.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王升旭2.广东省中医院:陈全新、符文彬、徐振华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家维、庄礼兴、李素荷中医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王昌俊2.广东省中医院:林启展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冼建春4.汕头市中心医院:吴芳汀5.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泽雄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宏志7.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冯崇廉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吕英9.广州华侨医院:沈英森1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洪杰斐1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钟启腾急诊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覃铁和、曾红科、陈纯波2.广东省中医院:梅广源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南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子通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晓辉6.揭阳市人民医院:李奕琏康复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张鸣生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窦祖林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马超4.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刘悦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潘翠环6.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王于领7.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常燕群普通外科1.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向国安、高鹏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国新、雷尚通3.广东省人民医院:杜嘉林、李勇4.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黄宗海、俞金龙5.广州华侨医院:王存川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卫洪波7.中山市人民医院:师天雄8.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建文9.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王芝钧10.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威11.江门市中心医院:周毅12.梅州市人民医院:吴祖光13.茂名市人民医院:陈斌14.汕头市中心医院:王小忠器官移植科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王长希、朱晓峰、陈立中整形外科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高建华2.广州华侨医院:刘宏伟影像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丛淑珍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刘鸿圣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吕明德肿瘤专业部分专家胸部肿瘤肺癌、气管癌、食管癌、纵隔肿瘤、胸膜肿瘤、胸壁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戎铁华、王欣、林鹏、张兰军、龙浩、傅剑华2.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陈刚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健、李洪胜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5.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杨劼胃肠胰癌胰腺癌、直肠癌、胃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志伟、陈映波、万德森、潘志忠2.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林锋、彭俊生、陈双、汪建平、兰平、任东林、王磊、康亮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崔书中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韩方海5.深圳市人民医院:夏利刚肝癌1.广东省人民医院:区金锐、简志祥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捷、闵军、陈涛、陈汝福3.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升平、陈敏山、元云飞、郭荣平4.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周杰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规划、杨扬乳腺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名添、王曦、谢小明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姚和瑞、宋尔卫3.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4.广东省中医院:林毅、刘鹏熙、司徒红林5.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韦伟妇科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子宫肉瘤、外阴癌、阴道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继红、张彦娜、郑敏、李艳芳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书忠3.广东省人民医院:李志刚鼻咽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钱朝南、麦海强、郭翔甲状腺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安奎、宋明、郭朱明、张诠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3.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彭汉伟泌尿肿瘤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腺癌、肾上腺囊肿、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无功能的肾上腺肿瘤、和肾上腺转移癌、列腺癌、阴茎癌、膀胱肿瘤、睾丸肿瘤、尿道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韩辉、周芳坚、刘卓炜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血液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吕跃2.广东省中医院:梁冰、李达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林东军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周淑芸、刘启发6.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苏永忠神经肿瘤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转移瘤、颅咽管瘤、血管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等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忠平、牟永告2.广东省人民医院:詹升全肿瘤内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张力、李宇红、李志铭、徐瑞华、林桐榆、黄慧强、夏良平2.广东省中医院:刘伟胜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锐深4.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衿记、马冬5.广州市中医医院:张华6.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李爱民、张军一7.广州市肿瘤医院:潘春华8.东莞市人民医院:王在国9.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杜彩文生物治疗科分子靶点药物、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细胞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利民、张晓实放疗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骏、罗伟、吴少雄、孙颖、刘孟忠、夏云飞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秀萍肿瘤介入治疗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叶小卫2.珠海市人民医院:陆骊工儿童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孙晓非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方建培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学群分子诊断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建永核医学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樊卫临床研究中心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洪明晃影像介入中心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沛宏、范卫君、黄金华、张福君、谢传淼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建勇中医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蓓、胡丕丽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邬晓东、苏旭春病理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刘艳辉2.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云径平、谢丹。
岭南名医壁 HM
岭南名医壁是我校78级校友朱拉伊(1994年创办广东新南方公司并出任总经理,多次为母校捐资,并建立“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捐资100万元建造,长约100米,高4米。
浮雕为红砂岩石雕,选取岭南医学史上10位在学术上有突出贡献的医药学家,结合岭南文化及岭南医药特色进行内容及背景设计。
1·葛洪葛洪,字稚川,晋朝人,原籍江苏,后隐居广东罗浮山,修道炼丹。
“稚川丹炉”是罗浮山著名遗址。
著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等,后者以简、便、廉、验为特色,葛洪突出贡献是发现青蒿有治疟疾的功效。
葛洪和妻子鲍菇隐居于罗浮山,鲍菇也是岭南著名女医家。
2·刘昉刘昉,字方明,宋代潮州海阳县人。
进士出身,官至直龙图阁学士,著有《幼幼新书》,为儿科集大成之专著。
3·释继洪释继洪,号澹寮,元代河南汝州人。
他多次云游岭南,认真总结治疗岭南瘴病的经验,著有《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秘方》,对岭南地理气候与疾病的关系有较深刻认识。
4·何克谏何克谏,名其言,号青罗山人,清初广东番禺人,约生于明代崇祯六年,明亡后隐居在番禺青罗峰。
岭南草药专家。
他留心使用草药的经验,著有《生草药性备要》二卷,第一次系统的整理了岭南民间使用草药治病的经验。
另著有《食物本草》,总结了许多有岭南特色的药食治疗经验。
5·何梦瑶何梦瑶,字报之,清代广东南海人,早年中进士,在文化界很有名。
出任过州县之官。
辞官后先后主持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
学识渊博,有“南海明珠”之称。
对中医学有深入研究,并积极招徒习医和赠方施药。
著有《医碥》《医方全书》《人子须知》等,后人称之为“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
医学上力纠温补之弊,继承发展河间、丹溪之学。
6·朱沛文朱沛文,字少廉,晚清广东南海人。
出身中医世家,有积极学习西医,曾向西医观摩学习解剖知识,进行中西医脏腑对比研究,著有《华洋脏腑约纂》。
提出“中西医学各有所主”应“通其可通,并存其异”,被称为“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
悬壶一世济苍生
“西方经验告诉我们,基于‘已病’ 的卫生体系,即便富如美国,也支持不 了日益增长的天文数字般医疗开支。” 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小斌教授说,邓铁涛 毕生都在推动中医药“治未病”。他认 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即 “ 治 未 病 ”理 念 ,在 这 方 面 中 医 大 有 可为。
“我们把世界医学的第一道防线, 从医疗医学提高到健康医学。我们的 目 标 不 是 治 病 ,而 是 防 病 ,使 人 人 健 康。”邓铁涛曾表示,要培养信中医、用 中医、疗效显著的“铁杆中医”。
16 人 物
一代国医邓铁涛——
悬壶一世济苍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庞彩霞
2019 年 1 月 10 日上午,104 岁的 邓铁涛溘然长逝。作为中华全国中医 学会常务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 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全国 首届国医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人,邓铁涛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邓铁涛的弟子、广东省名中医、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邹旭回忆, “非典”期间,和他同在医院工作的妻子 受到感染,是第一批感染者。邓铁涛得 知后,根据其病情症状,提出了处理意 见,并强调必须停用抗生素与激素。
“别人的方法是杀病毒,他提倡的 方法是扶正祛邪,中药注重益气健脾渗 湿,结合疏风清热解毒。”邹旭遵循老师 的 治 疗 方 法 ,6 天 后 ,他 的 妻 子 痊 愈 了。同时,邓老也叮嘱其他人,要有充 足睡眠,多晒太阳,每天锻炼身体,多出 汗,保存体力以预防非典。
集思医案 岭南名医——易巨荪(已修改)
集思医案岭南名医——易巨荪易巨荪(1913出生)原名庆堂,号巨荪,亦作巨川,广东鹤山县人。
出身医药世家,自幼受祖父教育熏陶,爱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等医学名著,对金元四大医家有所研究。
注重临床实践,吸收融汇前人经验,医技日臻成熟。
清末在广州西关小半甫开业行医,医寓名“集易草庐”。
当时在广州医林中,与以专研经方著名者陈英眭、黎庇留、谭肜晖一起被称为"四大金刚",是岭南中医伤寒四大家之一。
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东疫核(鼠疫)流行,不少医生用败不毒散等医治无效,他以升麻鳖甲散为药救活了很多人。
后来,广州清平局绅宋秋生创办十全堂医局,聘请他为主席,主持医务。
著有《集思医编》、《集思医案》,前书现已不复存在,后书成于光绪二十年冬,付梓刊,并有手抄本传世。
序清末之末,广州医林中,以专研经方著名者有四人焉,当时称为“四人金刚”,乃陈英畦、黎庇留、谭彤晖、易巨荪是也、英公著述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论》《麻痘蠡言》三书行世。
庇公著有《伤寒崇正编》。
谭公为南海县举人,号星缘,亦作星源,有无著述未详。
医林易公之著述余仅见此医案一帙耳。
易公,名庆棠,号巨荪,亦作巨川,鹤山县人,寓西关小半甫,榜其门曰“集易草芦”。
民国二年去世。
其运用经方比之英庇两公更为灵活。
书未付梓,首见友人存手稿一册。
因借钞一本,以资玩索。
本省医籍中以医案为最少见,得此一册,为本省医林著述中生色不少。
后学肆江苏任之识。
序例一予自弱冠受先大父庭训,即嗜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诸圣之书。
然《伤寒》、《金匮》有体有用,尤极心摹力追,每于无字无方处着眼。
爰将平日所治各证,自癸未至甲午,择其与经旨相发明者,辑为一卷,名曰:《集思医案》。
其有不能发明经旨,虽能出奇制胜亦弗录。
一宋元以后,刘、李、朱、张四大家,虽各有所偏,然择其所长,亦可治病、予因经方骇入耳目,每借时方以取效。
然切脉辨证法必衷诸仲圣,所谓以古文手笔为时文体裁,故集中亦录时方一二。
本世纪岭南名医
本世纪(1900~)经历了满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
百年岁月,几经沧桑,南粤医林,名医辈出,抒写了广东中医近现代历史的壮丽诗篇。
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回顾二十世纪广东中医著名人物医事活动及他们对祖国医学作出的贡献,显得特别有意义。
本世纪初乃清末民初之际,近代的广东已成为我国商业资本发展的重要区域,中外文化沟通之枢纽。
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中医药学术跃然崛起,创造了具有地方时代特色的岭南医学文化。
而这一切,往往是通过著名医学人物历史贡献来体现的。
1、陈伯坛及伤寒四大家陈伯坛(1863~1938年),字英畦,新会人,近代著名经方派医家,著作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等。
陈氏乃光绪甲午(1894年)科举出身,儒而通医,1905年受聘于广州陆军医学堂任中国医学总教习,1924年在广州书坊街设伯坛中医夜学馆,1930年迁居香港创办伯坛中医专科学校。
临证善用经方,药量奇重故有“陈大剂”美誉。
学术上主张“以经注经”的方法研究《伤寒》、《金匮》,其治学皓首穷经,在《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里用了很多功夫作经文考证,表面看来泥古,注经以文字求,但深入细读则可发现其不但以经注经,更复以临证经验注经,正如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所说:广东伤寒四大家表面看来泥古,但确能挽救危重病者。
广东伤寒四大家之称,首见于民国苏任之为易巨荪《集思医案》所写序言:“清季之末,广州医林中,以专研经方著名者有四人焉,当归称为…四大金刚‟,乃陈英畦、黎庇留、谭彤晖、易巨荪是也。
”黎庇留,名天佑,顺德人,著《伤寒崇正篇》;谭彤晖,号星缘,亦作星沅,举人出身,有无著述未详;易巨荪,名庆棠,鹤山人,著《集思医案》,其运用经方比之英、庇两公更为灵活。
2、杨鹤龄杨鹤龄(1875~1954年),大埔人,近代著名儿科医家。
杨氏出身医学世家,祖父杨湘南、父亲杨继香均有医名,在各善堂及广东育婴堂当医生职。
鹤龄自幼随父研读医书,长即在堂帮同诊视,1892年考取前清官医,1907年任广州东山育婴堂内儿科医生职,育婴堂收养婴幼共分七栅,其中一栅住危重病儿,鹤龄每天细心诊治,前后任职6年,积累丰富儿科临床经验。
杏林毓秀,朝夕竞风流——我在广中医的沉浮岁月
至三元里校区,还有部分中医专业的班级如四院的深创班 在大三会搬至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进行接下来三 年的学习。而我作为搬至三元里校区的中医学子,还是会时 不时怀念起在大学城校区那两年的时光,难忘晨起锻炼时 的朝曦,挑灯夜读时的月色,还有闲庭信步时的夕阳。
雀鸣晨钟响,夜幕未散,白露未晞,励志的人儿早已 离开了温暖的被窝,直面清冷的晨风,开始一天的征程。 作为一个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中医院校,励志 班开设的理念便是磨炼学生的意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 作息,以更好地传承中医文化。广中医的励志班分布于各 个学院各个班级各个社团,由积极主动参加的班级内成员 和各社团晨练人员(包括武术队、足球队、排球队等)组 成。晨练时间为工作日的早上六点半至七点半,场地为校 内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等各处空地,晨练内容主要有八 段锦、太极拳、武术套路等中国传统武术和各种球类训 练。大一我参加了励志班,每日清晨在生活区足球场跟同 学们一起打一套八段锦,另外还有励志班晨读。大二我参 加了武术队的晨训,主要是跟队友们一起反复纠正和训练 太极剑的团体套路,力求能一起练出一套行云流水的太极 剑法。学生们晨起励志,成为广中医每日清晨的靓丽风景。 这让我告别了通宵熬夜、踩点上课的日子,养成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的良好作息,习得中医导引术和中华武术, 还让我收获了一群共同努力奋进的好同窗。
大医精诚,厚德博学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 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 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每一位 广中医学子的必读篇目,也是每一届迎新晚会必备的朗诵 节目。朗朗上口的“大医治病”无限萦绕在每一位广中医学 子的脑海中,既是医者济世救人的最终追求,也是一句句 铭刻在心灵深处的警醒。凡大医治病,当以厚德济世,精诚 待人,博学为本。
忆岭南名医何竹林 思骨伤医师成材路
忆 岭南名 医何 竹林
思 骨伤 医师成材 路
徐 险峰
( 广 州 中 医 药大 学 ,广 州 5 1 0 0 0 0 )
摘 要 :从 研 究 前 贤 的 生 平 中 学 习 ,从 模 仿 先 哲 的行 止 中提 高 ,将 是 年 青 中 医人 成 长 的 捷 径 。现 将 研 习近 现 代 岭 南骨 伤 科 名 医何 竹 林
昔 的 万里 寻 道 、经 年 远 游 已经 没 有 意 义 了吗 ? 我 的 导 师 ,
黄枫教授对此有其一番见解 。 “ 时易景迁 ,各人 自有 其机
州光孝寺 的老 和 尚学 习少林武功 ;及 长则昼 间行 医,夜 间习武 ;与大侠霍元 甲之子霍 东 阁结 为忘年交 ,任 广东 精 武分会顾 问及 教练 ;直至 老年 ,仍亲身 指导后 辈练气
认为 ,“ 有强健的体魄 ,才能有足够的力量 ,否则到施行 手法时就有心无力 了l _ 2 ] 。 ”故此 ,要做一名合格 的骨伤科 医生 ,需要加 强 自身身 体锻炼 。在 既往 ,骨伤科 医师 素 有 医武兼修 ,功术 同练之 传 统 ,多有 习武强 身 的 习惯 , 甚则兼任武术 教头 。何老 的亲身经历 就是这种 理念 的真
影响其一生 的决定 :与师兄结伴 ,周游祖 国 。其后三年 , 何竹林 足印遍及 南北 ,从家 乡经江西 、湖 北 、河南 等至 北京 ;又 自北返南 ,从 哈尔滨经 山东 、江苏 、上海 等 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广州 ,行 程逾 二 万里 ,一 路 上栉 风沐 雨 、晓行 夜 宿 , 历尽辛劳 。这途 中既有 见识祖 国大好河 山 、美丽胜 景 的
【广东高校章程】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章程序言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名广州中医学院,是新中国首批建立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校之一。
学校办学基础为创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中医学院,199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校先后直属于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2000年后转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
学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
学校秉承“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的大学精神,恪守“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遵循“以人为本、德业双修、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专门人才、医药相关复合型人才以及其他学科应用性人才,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实施依法治校,保障学校自主办学,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名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英文名称为“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英文名称缩写为“GUCM”。
第三条学校法定注册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2号。
学校有大学城和三元里两个校区。
大学城校区为学校主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三元里校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2号。
学校经举办者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根据办学需要设立和调整校区。
第四条学校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享有和履行相应权利义务,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第五条学校依法享有下列办学自主权:(一)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活动,与国(境)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开展交流与合作;(三)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自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专业招生比例;(四)自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组织教学活动;(五)确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并授予学位;— 2 —(六)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管理机制、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七)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评聘教职员工的职务职级,调整聘任人员的薪酬分配;(八)按照国家规定收取学费和其它有关办学费用;(九)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及其他财产依法进行管理和使用;(十)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中医-广东籍温病学十大名家
中医-广东籍温病学十大名家引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东省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也以其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众多知名的中医药大师。
其中,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研究和治疗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广东籍温病学的十大名家,以展示他们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名家简介1. 吴松蔚:___教授,国家级名中医。
研究方向是温病学和医案研究,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温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工作。
吴松蔚:广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级名中医。
研究方向是温病学和医案研究,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温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工作。
吴松蔚:广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级名中医。
研究方向是温病学和医案研究,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温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工作。
2. 黄深:国家级名中医,从事临床多年,擅长温热病的诊治。
多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对于温病的防治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黄深:国家级名中医,从事临床多年,擅长温热病的诊治。
多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对于温病的防治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黄深:国家级名中医,从事临床多年,擅长温热病的诊治。
多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对于温病的防治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3. 卢蓉:___温病科主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治疗温病方面,通过整合中医药与现代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卢蓉:广东省中医院温病科主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治疗温病方面,通过整合中医药与现代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卢蓉:广东省中医院温病科主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治疗温病方面,通过整合中医药与现代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4. 许熙春:___教授,长期从事温病学研究。
在疫病防治和温热病的中医诊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
许熙春:中山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温病学研究。
在疫病防治和温热病的中医诊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
国医大师邓铁涛
国医大师邓铁涛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第8期文/ 名家你若喝过“邓老凉茶”,对他的形象一定不会陌生———凉茶罐上那位身穿西服、戴细框眼镜、面带微笑的老人,就是国医大师邓铁涛。
邓老一生献身中医药事业70 余载。
他仁心仁术,融古贯今,继承、创新了中医理论学说,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生传承中医薪火在中医界,能被称得上“老”的都是顶级“大咖”,而邓老更是广东人的“宝贝”。
他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 年全国首届、广东首位国医大师。
行医御药70 多年,邓老一直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论治,为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见解。
2000 年,全国中医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局,他振臂一呼,带头示范,号召全国名中医来广东带徒,传承中医薪火。
临危受命,找出S A R S “ 元凶”“非典”时期,邓老临危受命担任国家中医专家组组长。
当时,对SARS 的致病元凶到底是什么,一时难有定论。
邓老勇敢而自信地站出来说,SARS 是温病的一种,中医治疗温病历史悠久,用中医药可以治好SARS。
随后,他带领团队撰写中医防治“非典”的文章,并把诊治的典型病案也附在后面。
这是当时我国发表的第一篇中医治疗“ 非典”的文章,影响非常大。
最终,中医力量介入了“非典”防治中。
他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非典”时共收治了58 例病人,取得了“ 三个零”的成绩:病人“ 零转院”“ 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
“ 四养” 秘诀最重养德享年103 岁的邓老生前的养生秘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他看来,精神的养生比物质的养生更重要。
据了解,邓老的养生之道可概括为:养德、养心、养脾胃和养肾。
邓老说,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
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可使人心胸豁达,性情开朗,心态平和,从而使人体气机调和、气血畅达,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延年益寿。
让中医之声为世界所听——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医师袁天慧
名医名院Famous Doctors and Hospitals团队合影48 科学中国人 2021年4月日的努力与坚持。
读博期间,袁天慧要同时做基础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
没有课无须去医院的时候,她常常泡在实验室,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
出门后,袁天慧并不回宿舍,而是转身到检验科继续研究,离开时往往已经是凌晨两三点。
完不成一天的计划,她是不肯休息的。
每天躺下不过几小时,天就亮了,她又不肯睡懒觉,便早早起身继续学习工作。
袁天慧并不觉得多辛苦。
对她来说,这是每个想认真做事的人都必须经历的。
而她一切的努力,不过是想把自己喜欢的课题做出来,尽管困难重重,但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用国际语言表达中医理论和思想的全球关注度大幅提高。
“我们的研究,尤其是方法上的研究没被国外认可,很多有效的药物没有走出去。
不是药物本身的问题,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努力让人家理解我们的产品的有效性。
”袁天慧有些遗憾地说,“非典、甲流都有涉及中医药的诊疗方法发表在了国际顶级刊物上。
有时候,中医疗法国际接受度低可能只是表达方式没有得到认可而已。
”现在,袁天慧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国际医疗部,这是国内中医院最早拥有完善住院体系的国际医疗部,致力于让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
袁天慧结合在美访学时学到的知识开展了创新临床研究,并努力参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早期临床研究病房,制订相关规则及标准操作流程。
她还把这一方法用到一半是在中国(29.9%),增长排全球第一位。
袁天慧所在的研究团队,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冼绍祥教授的带领之下,从1986年主持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开始,便开展慢性心衰临床及基础研究。
其首创中医“心衰”病名;将中医心衰辨证分为“气阴虚血瘀水停证”和“气阳虚血瘀水停证”,这项研究获得了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此外,袁天慧还热衷于岭南医学流派及名医医案的收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中医药大学传扬济世之训孕育岭南名中医2010年03月18日来源: 南方都市报◆中医药大学是岭南名中医的摇篮。
▢药圃里的李时珍雕像。
药圃里生长着稀有中药品种,俨然广东珍贵中药种子库。
广州名片名牌学府系列总第129期侯选名片128期广州中医药大学提名辞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办的四所中医药高校之一,经历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从创立到成长整个发展历程,一直是综合实力居全国最前列的中医药名校。
索引作为岭南名中医的摇篮,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它的建校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2002年在全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学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
唯心大学的“大”“小”问题十年前,父亲在偏远的小渔村为儿子的前途出谋献策:争取在数理化上拔尖,考一所医药大学,真才实学,出来后才好找工作。
但是儿子不才,天生就有数理化恐惧症,这场父母的望子成龙几年后以儿子上了一所文科学校草草收场。
在这里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作为文章的开头,并不是故意拿青涩往事说事,为了更好地以当事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来谈论如今的大学。
说实在话,在浮躁与功利的就业教育横行的年代,提及大学两字,不仅让人汗颜,同样使人心虚。
如今的大学,围墙还是原来的围墙,大学已经不是原来的大学:一边看到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子们多数考虑的不再是学识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学这个有什么用”自然而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另一边则是高校办学唯利是图所滋生的大学腐败,假成果、假学问、假效益、假就业率遍地都是。
倒出这么多苦水,并不全是危言耸听的证据陈述,而都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关于“大学”的社会现实。
大学的教育改革问题喊了很多年,却很难推行,要知道社会风气的形成与颠覆远比专业设置和分科复杂得多。
关于大学的“大问题”没解决,大学里的“小问题”又出现。
有网友出来声称,做一个大学生“难”,现在做一个中医药专业出来的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比起很多综合性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几年来在教育市场的位置却更为尴尬。
在“崇洋媚外”的社会,中医的边缘地位得到矫正的历史不长。
今天别说在学校教学,就算在医院临床实践,西医的“强势”比比皆是。
中医的现代化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医的教学,所以采访的时候有在校学生对我诉苦:比起其它高校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它始终围绕一个中西分歧的问题争论不休。
许多年前,竺可桢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多年后,谢泳说,今日的教授已不再是学衔、学问的标志,而是工资的一个级别,一个分配住房的资格,再加上一个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而已。
的确,如今谈起大学,我们也不再谈青春谈理想,我们只谈“及格和工作”。
而谈起中医药大学,关于专业、学术本身的中西结合、中西难解难分的问题却仍然是主要问题。
■小瘪现场传真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的学生要比三元里校区的多,听说包括本科、专科、研究生等,新生都会先到大学城校区上课,直到需要进行临床见习才往三元里校区挪。
而非医学专业学生根本不用到三元里校区去。
新老校区分工明确,面貌也完全不一样。
但是校园建设中关于绿化、美化、药化的思路是一样的,说简单了就是用中药植物来命名各条路,以及将一些观赏性比较强的中药植物用作绿化。
如今如果想寻找名老中医们在校内的蛛丝马迹,要找校内的老者引导。
据学校的教职工介绍,年轻的老师们早就不知道学校的陈年旧事。
八十多岁的叫王建华的老师,退休后每天八点半到九点都会到以前工作过的脾胃研究所去看看,而年逾古稀的邓铁涛也是每天会在三元里老校区里面走走,耍一遍健身拳。
大学城里唯一一个把校区主体都搬进来的大学作为大学城唯一一个把校区主体都搬进来的大学学府,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大学城校区看上去比周边其他高校都要安静。
老校区与主校区的另一个明显区别是,没有博物馆,而大学城中中医药大学的博物馆不仅是岭南中医药史的见证,更作为广东省指定的公益旅游景点,免费向游客开放,很多时候,门口总是停着旅行社的专业旅行车。
里面收藏的包括甲骨文、名画、古典医药所用的各类瓶瓶罐罐以及一些古代制药工具等。
危楼礼堂是校友们返校的怀旧地阴霾天气下的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更像一座与世无争的人民公园。
这里如今还设置有中医药主要的科研基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对于旧校区而言,最久远的历史必须从处于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的危楼礼堂说起。
据说195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三元里建校时,便兴建了这个礼堂,最早是用作饭堂,后来才摆放了一千多个座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礼堂,之后各类大会以及领导报告都是在这里举行,七八十年代,供学生们放映电影、举办晚会使用。
礼堂声名显赫,不仅在中医药大学校内,在整个三元里地区也是“有口皆碑”。
因为过去年代,可供集体活动的地方很少,礼堂也成了周边很多单位的开会场所。
由于建筑的楼龄过久,且结构上不是十分符合现代标准,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停用,如果要使用,必须写申请报告,现已被列为危楼。
这个礼堂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很短的衔接地带,两旁各有一个小园林区,这个地方在校区中甚至属“黄金地带”,是教师和学生课后和生活中经常活动的地方。
正是由于处于这样的珍贵地段,因此对于是否推掉重建成了学校各方一直在争论的焦点。
许多校友每次回到学校都要去看一眼这个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建筑。
药圃俨然广东珍贵中药种子库在三元里旧校区,另一个最值得称道的是学校药圃。
作为一个广东珍贵的中药种子库,那些稀有且生长条件苛刻的中药种子在这里都有专门的培植。
药圃是在建校区的次年(即1957年)建立的,最初建起来是为了给中药专业的学生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设施,让学生可以看到中药的植株状态,清楚植物的不同入药部位以及各种性状,了解植株状态药物的根、花、叶、果实等。
后来由于教学资源限缺,周边的很多卫校师生也纷纷把它作为观摩学习的药材基地。
药圃中有700多种药物,其中分盆栽和落地栽,细分为中药学分类区、阴生药用植物区、水生药用植物区和南药种植区这四个区。
其中培植有各种名贵草药,例如四大南药等。
在药圃的不远处,可以看见五十年代后期兴建的颇具苏联式建筑的办公楼,楼层高度比较大,采光好,横截面像是“工”字,经过多次的质量检验和评估之后,只是进行过一些小修小补,主体从未曾改变。
对话校长办“高水平大学”并不等于要“高大全”◎发言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徐志伟校长支持中医药院校独立开展或联合自主招生广州名片: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发展有什么特点,形成了哪些自己的办学优势?徐志伟校长:整体中医药行业规模小、底子薄,我校虽是全国中医药行业四大老校之一,但发展一直受到制约。
从“九五”以来,我校把握中医药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引领教育发展,以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建设带动整体办学实力提升,乘势而上,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大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现在已经形成医、工、管、理、经、文、教七大学科门类的办学格局,但我们始终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向。
可以骄傲地说,如今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乃至综合办学实力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广州名片:高校自主招生最近是社会热点,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实际,学校在这方面的立场和观点是什么?徐志伟校长: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看,高校自主招生是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医学科学,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特区”政策。
我个人认为,应当支持中医药院校,特别是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医药大学,独立开展或联合自主招生,优先获得适合中医药学科特点的优质生源。
正面临着中医药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广州名片:许多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作为中医药大学的校长,你怎么看待未来的教育竞争和挑战?徐志伟校长:首先我要说,我们正面临着中医药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生命健康产业是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而中医药是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国粹,更是我国在生命健康产业中最具原创性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一部分。
中医药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中医药产业链正在不断扩展延伸,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领域,更是中医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
在高等教育领域,应对竞争和挑战要靠练“内功”,树品牌,内外兼修,在坚持特色办学的前提下追求卓越。
我的理解是,办“高水平大学”并不等于要“高大全”,并不是只有“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才能做“高水平大学”,在本行业中做到一流,也是高水平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目标是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大学”,我对此充满信心。
校友录我能拿到“世界记忆大师”这个荣誉,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风。
像别人所说的游手好闲、玩游戏之类的现象在我的周围都是很少的。
这样的良好的校风让我能够静下心来练习记忆,心要静下来才可以训练得当。
——史俊恒,广州中医药大学08级针灸推拿专业,在2009年伦敦举行的第十八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上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从入学到留校,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生活、工作了24年,母校改革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给我留下美好回忆。
母校教会我辨证施治、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使我在从医从政实践中受益匪浅。
——黄小玲,广州中医药大学1977级校友,广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忙碌充实,但是对于学校的教学还是欠满意,个人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硬件设备应该更新,教学更多地面向多元化,志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途径。
培养方式都只是照本宣科,大学教育要改革,反对应试教育。
——嘘嘘学·位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还不够□评估人: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高等教育学博士、教授廖益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50年代兴建的中医高等学府,它不仅在广东省内,甚至在整个华南地区的中医教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第一,学科专业建设有优势。
拥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省名牌专业。
第二,附属医院办院有特色。
特别是广东省中医院,其办院经验和水平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第三,名老中医有影响。
以邓铁涛老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老中医是医学界的大家,是中医泰斗,对学校的教育、研究、服务社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学科交叉有潜力。
目前学校已经将中医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合理、适度的结合,使得中医药大学的医学教育具备了多学科支撑,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当然,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也有些遗憾,比如目前为止中医药大学还没有自己的院士。
史记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成立。
1956年周恩来总理批示成立广州中医学院,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
1978年进入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高校行列。
1991年成为全国首批开办中医学七年制教育的3所院校之一。
1995年2月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