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资料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1.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入圆柱的概念,让学生感性认识圆柱的形状和特征。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
2.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通过展示圆柱的展开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让学生自己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探究圆柱的体积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高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4.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制作圆柱模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总结与归纳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圆柱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册上关于圆柱的练。
2.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使用圆柱的场景,并计算圆柱的体积。
面积?(3)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二、引入新知出示圆柱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其底面积和高有关,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πr²h。
三、探究新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可以借助学具,如圆柱体和水桶模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组织学生进行练,如教材第25页的例5,让学生独立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某水管的直径为10cm,高为30cm,求其容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其推导过程,同时也培养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通用10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篇1单元总目标: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
会推导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单元难点(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
(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2)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割拼演示、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单元难点的剖析(1)表现为:学生难于想到把一圆柱体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
怎样把它转化。
原因:圆柱体和长方体在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系。
并且学生还很难由圆与圆柱的联系,而想到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圆柱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来研究。
解决策略首先回忆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时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剪拼成了这个学过的图形?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一个圆柱体,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猜想:圆柱体能剪拼成什么图形,请学生试试看。
(2)表现为:对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容易获得,但学生对已知R 或D求侧面积的问题,学生转不过,容易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而对表面积的计算,由于表面积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现为: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会用错公式,如:求侧面积的求成了表面积,求体积的求成了表面积等。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篇1:圆柱与圆锥知识要点:圆柱:(1)特征: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的。
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柱的侧面及其与底面之间的关系:沿高剪开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4)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某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5)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某2(6)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某高,用字母表示为V?Sh圆锥:(1)特征: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3)体积:?11?公式:V?V?Sh圆锥圆柱?33?13解题大智慧一、用圆柱的特征解题1、填空(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它的(),圆柱的高就是它的()(2)当圆柱的()和()相等时,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3)把一个底面半径是 2 cm 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cm。
2、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圆柱的高与底面直径的比是多少?3、一个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5cm的圆柱,沿底面直径把它切割成两个半圆柱后,切割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厘米?二、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解题1、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31.4dm,高是10dm,求它的侧面积?如果不是已知底面周长,而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呢?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25cm,求它的表面积。
3、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冒顶直径20cm,做这样10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4、用铁皮制作1节通风管,它的长是60cm,底面圆的直径是10cm。
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5、做一对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40cm,底面直径是30cm,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6、把一张长16cm,宽6.5cm的长方形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这个圆柱形纸筒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7、挖一个圆柱形的蓄水池,已知它的底面直径是3m,池深2.5m。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主备老师:罗芳参与成员:王力夏任华徐小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罗芳参与研讨老师:王力、徐小春、夏任华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3.教学例2。
(1)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侧面展开图,让学生系统直观的感受展开图。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
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遍。
三、课堂作业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阳光同学第12页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的第2~6题。
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圆柱形的纸筒代替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第3、4题是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弄清楚是求圆柱哪部分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必要时,可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第5题,对于有困难或争议大的,可用实物或模型直观演示。
第6题,是实际测量、计算用料的题目,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圆柱的表面积(1)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课题圆柱的表面积(2)(教材第22页例4)二次备课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4)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资料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发言材料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
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2、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2、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时划分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课时2、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3、圆柱的体积……………………………………………3课时4、圆锥的体积……………………………………………2课时5、整理与练习……………………………………………2课时6、测量物体的体积………………………………………1课时教学建议: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个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然后通过观察交流,抽象圆柱的特征。
例1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整理和复习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圆柱与圆锥”的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以及应用。
教材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等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知识,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和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入,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的复习,使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体积计算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2.难点:对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与应用,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和规律。
2.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发现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4.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图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和圆锥模型,以及相关计算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复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呈现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体积计算方法。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定义、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物、模型,让学生体会圆柱与圆锥的几何特征。
-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圆柱体积问题转化为已知的体积问题解决。
- 通过数学实验,探究并验证圆锥体积公式的正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柱- 圆柱的定义及其特性。
-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圆锥- 圆锥的定义及其特性。
- 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 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与验证。
四、教学方法1.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与圆锥的实物图片和模型。
- 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 设计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体积公式的理解。
2.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它们的定义和特征。
- 提问学生关于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分组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圆柱与圆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圆柱与圆锥一、单元内容分析1.教材地位《圆柱与圆锥》属于四大领域中的“图形与几何”部分,主要内容有: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了圆柱,五、六年级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范围,促进了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2.渗透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概括和认知。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并且分散于各册教材的各章节中,是“无形”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数学思想的渗透作为重点,多个层面渗透。
本单元要通过圆柱和圆锥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类比、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3.核心素养关键词本单元教学内容体现的核心素养是“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4.学业要求认识圆柱,能说出圆柱的特征,能辨认圆柱的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认识圆锥,能说出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锥的体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二、课时分析我们把本单元的内容整合为图形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这四大块做以剖析。
首先是第一大块中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这一部分,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分别是圆柱的初步认识;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圆柱侧面展开图及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初步认识,也就是“数学建模”。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在这里通过生活中更多的圆柱形物体,来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
通过观察,把众多圆柱形实物中其他属性剔除,只保留形状上的一致属性,进而抽象出圆柱的一般性直观模型,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具体到表象的抽象过程。
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案优质范文五篇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案优质范文一教材地位: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本单元立体图形的学习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学具,让学生观察、动手、动脑,丰富其表象,训练形象思维,而本节的复习课又便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道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
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明确复习目标同学们,我们在《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中学习了有关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对这些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并运用它们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自主作业让同学们自主整理本章知识。
(三):两两交流、解疑(兵教兵)同桌之间交流整理成果、相互解答各自的疑惑。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1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体积计算公式以及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公式,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圆柱和圆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圆柱和圆锥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2.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过程。
3.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圆柱和圆锥的模型或图片。
3.实际问题案例。
4.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区别?2. 呈现(10分钟)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
通过展示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状。
同时,解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六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主备老师:罗芳参与成员:王力夏任华徐小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罗芳参与研讨老师:王力、徐小春、夏任华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3.教学例2。
(1)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侧面展开图,让学生系统直观的感受展开图。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
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遍。
三、课堂作业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的第2~6题。
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圆柱形的纸筒代替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第3、4题是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弄清楚是求圆柱哪部分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必要时,可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第5题,对于有困难或争议大的,可用实物或模型直观演示。
第6题,是实际测量、计算用料的题目,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圆柱的表面积(1)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的?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4)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圆柱和圆锥教案(优秀6篇)

圆柱和圆锥教案(优秀6篇)圆柱和圆锥教案篇一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
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
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
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复习课》这一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对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特性、计算方法等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例子和练习题,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是他们可能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比如对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混淆,对圆柱与圆锥的高、底面半径等特性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圆柱与圆锥的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特性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特性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难点: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的应用和实际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特性和计算方法。
2.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具,如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以便进行直观的教学。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PPT、练习题等,以便进行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特性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特性和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计算方法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的实物、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性、计算方法还不太清楚,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
2.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
3.将圆柱和圆锥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圆柱和圆锥。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圆柱和圆锥的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认识。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实物,如饮料瓶、漏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什么图形?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圆柱和圆锥。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其特性。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计算圆柱和圆锥体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适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及特点。
2.掌握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3.进一步理解几何体的相关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
2.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圆锥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如何应用圆柱和圆锥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
2.黑板、彩色粉笔。
3.教学PPT或教学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比如香水瓶、冰淇淋筒等。
2. 讲解•讲解圆柱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图形并给予简要说明。
•讲解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3. 练习•给学生几个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题目进行练习,确保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归纳总结圆柱的相关知识点。
2. 讲解•讲解圆锥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圆锥的图形并给予简要说明。
•讲解如何计算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3. 练习•给学生几个计算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题目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第三课时1.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建筑中的柱子、喷水池等。
2. 综合练习•给学生几个综合性的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也能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注:文字内容因输出限制可能未达到1500字,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以上为《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备课方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备课方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备课
方案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一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全单元把内容分成五段教学。
依次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复习以及数学游戏。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部分几何知识,也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形体作铺垫。
备内容
圆柱与圆锥
圆柱(4课时) 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圆锥(2课时) 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4.把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成验证——猜想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3.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1.理解圆柱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发言材料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
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
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时划分
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课时
2、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
3、圆柱的体积……………………………………………3课时
4、圆锥的体积……………………………………………2课时
5、整理与练习……………………………………………2课时
6、测量物体的体积………………………………………1课时
教学建议:
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个部
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然后通过观察交流,抽象圆柱的特征。
例1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即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发现他们的特征;之后安排这样一个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并沟通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让学生快速转动长方形纸片活动,只要求学生操作、感知,不必做更深入的讲解。
因为学生已有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经验,知道表面积是物体各
个面的面积总和。
所以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理解并不困难。
例3的教学让学生将课前做好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练习二第11题,要特别关注,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柱的各种截面的特点,
三种情况很有代表性,如沿圆柱的底面截,则会出现与底面相等的圆形,若沿底面直径截,可能会出现长方形或正方形,练习处理过程中,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演示,对于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要追问:“观察截后或剪完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何联系?”为后面解答较复杂的关于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奠定基础。
可在第三节练习课或在后面整理和复习中补充类似练习,如:“一根圆柱形的火腿肠,底面直径3厘米,高15厘米。
把它沿着上下底面圆心的连线切开后,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如果把它从正中横切成两个相同的小圆柱,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例5,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首先从回顾旧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入手,引出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并提出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
接着通过教具演示图说明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不要忽略操作与直观演示,也可借助多媒体。
然后引导观察和推理,得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S,高就是圆柱的高h,并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Sh。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长堰小学集体备课记录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