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国的媒介批评实践及现状
第四讲 中国的媒介批评实践及现状PPT精品文档19页
![第四讲 中国的媒介批评实践及现状PPT精品文档19页](https://img.taocdn.com/s3/m/cd26ec663b3567ec102d8aa3.png)
第四讲 中国的媒介批评实 践与现状
• 一、古代的新闻批评 • 二、近现代的报刊批评
• 三、当代中国媒介批评的不同发展阶段
• 1、媒介批评的起步阶段(1949年——1956年) • 主要学习苏联的新闻宣传经验和理论。从整体上
看,这一时期的媒介批评是积极健康的,发扬了 中国共产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传统,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 • 例如1950年5月30日的《新湖南报》刊登了《新湖 南报关于会议新闻报道的检讨》一文,认为自己 在会议新闻报道上存在着很大的缺点:一是“报 纸上的会议新闻数量很多,所占的篇幅很大”。 二是“会议新闻报道往往忽视了那些与人民生活 有密切关系的会议内容,而用最大的力量去报道 会议过程本身”。
• ◆受众热线电话参与;
• ◆设置批评网站,采用互联网手段进行实时的 媒介批评;
• ◆在报纸、杂志、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
• ◆到广播、电视台或互联网站直接参与节目, 发表言论;
• ◆组织开展读报会、听音会等评议会; • ◆民间组织的评奖活动。如电影界的百花奖、
电视界的金鹰奖。
• 五、我国当代媒介批评的特点
• 2、媒介批评的失误与异化阶段(1957—— 20世纪70年代后期)
• 第一个十年,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对新闻 事业领域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是在“整风” 过程中,大部分关于反右派的宣传无限上 纲,严重混淆了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学 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二是自解放初 以来,中央所提倡的利用报刊开展批评与 自我批评的生动局面不复存在。
• 四、当代中国媒介批评的构成体制
• 1、由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主管新闻事业的 各职能部门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阅评制度;
• ◆中宣部、各省市党委宣传部建立的阅 评小组,对全国各地的报刊、书籍、广播 电视节目、互联网络的内容进行审读,褒 扬先进,批评错误。
当前中国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2d0bb1bfad6195f312ba62b.png)
二、媒介批评的目的及意义 1、规范媒介行为 2、提升传播质量 3、培育现代公民 4、促进社会进步
三、当前我国媒介批评的问题与对策
1、认识媒介批评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克服玄化、神化、非本土化倾向,实现社会 化、大众化和经常化 3、将其作为一种实践模式、应用手段、社会性活动 4、重视加强对公众的媒介批评素养教育
少年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 7岁起坚持读人民日 报(图) 来源:武汉晚报
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 日报”、“参考消息”,如今,黄艺博已在全国重要报 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并将其近3000元稿费和变卖废 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在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
当前中国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
一、媒介批评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社会和公众依据其价值判断,对媒介产品及其 传播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活动
少年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 7岁起坚持读人民日报
请对“五条杠”少年熄火
内涵:
媒介批评的主体:“社会和公众” 媒介批评的客体:“媒介产品及其传播行为” 媒介批评的依据条件:“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的性质:“社会评价活动”
5、组建新闻议会,加大媒介批评力度
6、建构中国特色媒介批评理论
中国特色媒介批评理论
思想倾向: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来实现。它体现 在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作为指导思想,即坚持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评价新闻现象及媒介行为。 价值观念:通过坚持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实现。包括“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 观引领时尚” 文化传统:通过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实现的。这种文化传 统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注重诚信、讲求道 德、强调责任、弘扬科学,等等。
论我国媒介发展现状
![论我国媒介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39fe16d183d049649a665841.png)
论我国媒介发展现状作者:李括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1期摘要媒介批评的理论建设不仅体现在批评的理论研究上,而且体现在批评学学科的构建上;不仅体现于批评的理论性、学术性、学理性日益强化上,而且体现在批评与理论一体化,批评的理论化与理论的批评化的发展倾向上;从各学者的论文研究上看出,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关键词媒介批评理论建设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207-01一、我国媒介批评现状从2002年起,《新闻记者》开设“媒介批评”专栏,接着,《新闻界》《今传媒》(原为《报刊之友》)也开设了“媒介批评”专栏,从而使媒介批评专栏出现在了新闻专业期刊上。
不仅如此,网络也是媒介批评的舞台,是最活跃的媒介批评阵地。
整体来说,媒介批评类文章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并有上升的空间。
从这些专栏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媒介专栏议题主要分为主要议题、次要议题、涉及议题,其中主要议题包括业务探索、虚假新闻、职业道德、低俗化、价值观与舆论导向、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次要议题包括广告、媒体炒作、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媒介权力、新闻来源,涉及议题包括有偿新闻、消费主义、媒介与文化、媒介公信力、媒介技术、隐性采访、有偿采访等。
我国现阶段“媒介批评” 专栏的作者主要有三类:传媒研究或教育者、传媒从业者和社会公众,还有少数文章杂志未标明身份。
其中,传媒研究、教育者在“媒介批评” 专栏作者群中占据了绝大多数。
随着媒介批评的持续升温,专门的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
媒介批评按照传播的门类走向专业分工,也就是有针对性的、相当内行地进行批评,如电视批评、网络批评、报刊批评等。
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报刊是媒介批评的主要阵地。
我国媒介批评特征明显。
其一,媒介批评开始平凡化,但在专业化方面还不足;其二,媒介批评贴近实际,但在深度方面还需进一步加深;媒介批评使媒介报道的内容更详实,提升受众对媒介公信力,体现新闻职业专业精神。
论我国媒介批评的起源、现状及走向(下)
![论我国媒介批评的起源、现状及走向(下)](https://img.taocdn.com/s3/m/8249167b7fd5360cba1adbf6.png)
1版 l
台,从而 形成 一个 以文化和旅游为桥梁的思想交流中 心 ,非常有益 于人文景点的宣传, 同时 ,借助 “ 微语
言 ” 的力 量 , 使 潜 在 旅 游 者 对 西 安 文 化 获 得 感 性 的 认 识 , 引发 他 们 的 旅 游 动机 。 ( 2)文化 旅 游 产业 与 其 他 文化 产 业的 联 合 营 销 文 化 旅 游 与 其 他 文 化 产 业 联 合 营 销 ,互 相 借 力 , 是 另 一种 软 传 播 模 式 。陕 西 的 文 化 旅 游 产 业 本 身 是 置
广 播 、动 漫 、 文物 等 的 联合 营销 , 如 通 过 电影 、 电 视
为主 题 的 论坛 和 杂 志 , 论 坛 的 名 称 可 参 考 西 祠 胡 同、
水 木清 华等 ,易 于识记 ,有 文化 意境且 能体 现地 方 特 色 ,杂 志 可 以 是 独 立 的 , 但 更 可 取 的 方 式 是 和 网 络
平 台相 配 套 , 发挥 其 综 合 的 影 响 效 益 , 覆 盖 更 多 的 受 众 。 论坛 和 杂 志 可 以 为 旅 游 者 提 供 记 录 旅 途 心 情 的 平
剧 、专 题 片等 传 播 形 式 进 行 软 宣 传 , 可 以 极 大 地 带 动 城 市 形 象 、产 业 形 象 、 企业 形象 、产 品 形 象 、 媒 体 形 象 之 间 的积 极 互动 关系 ,提 高产 业销 售 的 聚集 能 力 。 鉴 于 此 , 陕西 的文 化 旅 游 产 业 的 公共 传 播 和 文 化产 业 在 联 合 发 展 的 同 时 也应 联合 营销 , 充 分挖 掘 它 们之 间 的融 合 优 势 和 互促 潜 能 。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f1979a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5.png)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媒介批评是指对媒介的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我国媒介批评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多层面的划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探索。
本文将对我国媒介批评的展开层面进行详细的划分,并结合我国媒介批评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以期为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媒介批评的展开层面1. 媒介内容批评媒介内容批评是对媒体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批判。
这一层面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文化产品等方面。
内容批评的对象包括新闻报道准确性、公平性,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的思想内容等。
媒介形式批评主要是对媒介的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和批判。
对于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的制作技术、节目结构、界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
媒介形式批评也包括对于媒介传播方式的评价,如对于广告传播的道德性、对于新媒体传播的创新性等方面的批评。
媒介伦理批评是对媒体从业者和媒体机构的道德和行为进行评价和批判。
这一层面的批评主要关注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操守、道德标准,以及媒体机构的社会责任、公共利益等方面。
媒介伦理批评还包括对于媒体行为中的腐败、贿赂、虚假报道等不良现象的批评。
媒介影响批评主要是对媒体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的评价和批判。
从媒介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到媒介对社会价值观的传递,都是媒介影响批评的对象。
媒介影响批评还包括对于媒体对特定群体的影响,比如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等。
二、我国媒介批评的反思在我国,媒介批评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不仅仅是学术界对于媒体的研究课题,也是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的关注焦点。
在我国媒介批评的实践中,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反思和探索,以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媒介批评。
我国媒介批评需要加强对媒体内容的深入挖掘和分析。
当前,我国的媒体内容批评主要集中在对新闻报道和娱乐节目的评价上,但是对于文化产品、网络文学、广告等方面的批评仍然相对欠缺。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1d046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0.png)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媒介批评作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对媒介传播中涉及的各类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解析和思考。
在我国,媒介批评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议题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本文将从媒介批评展开的层面进行划分,分别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内容层面展开讨论,并对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和未来进行反思。
一、理论层面的媒介批评在理论层面上,媒介批评主要关注媒介传播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范式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媒介批评在理论层面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媒介批评理论框架的建构我国的媒介批评理论框架正在逐渐建构中。
早期的媒介批评主要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比如媒介效应理论、批评性理论等。
近年来,我国的媒介批评开始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例如中国特色的媒介文化理论、媒介生态理论等。
这些理论框架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媒介批评研究方法的探索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国的媒介批评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方法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网络大数据分析、虚拟实验等。
这些新方法的出现使得媒介批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也为媒介批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3. 媒介批评范式的多元化我国的媒介批评范式也趋向于多元化。
传统的媒介批评范式主要集中在对特定媒介产品或事件的批评与解析上,而现代的媒介批评范式则更加关注媒介传播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影响,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元化的范式使得媒介批评研究更加综合和有深度。
我国的媒介批评在法治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对媒介法律与伦理问题的批评也越来越突出。
不仅是对传统的媒介法律问题进行批评,还包括对新媒体、网络媒介等新形态媒介传播的法律问题的批评。
这种批评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2. 媒介政策与管理的批评我国的媒介批评也在对媒介政策和管理进行批评。
论我国媒介批评的起源、现状及走向(上)
![论我国媒介批评的起源、现状及走向(上)](https://img.taocdn.com/s3/m/808cfe0816fc700abb68fcc4.png)
Vra . e l g 转引 自郑作或. 对于大众媒体 的信任 :一个系统理论的分析 [] 中华 C.
传播学会2 0 年年会论文 09 ② 唐湘怡. 台湾报纸国际新 闻版 小报 化趋势 探讨[ ] 中华传播学会2 0 年年 c. 06
・探 索 与 争 鸣 ・
论我 国媒介批 评 的起源 、现状及走 向 ( ) 上
王志娟
媒介批 评作为传播学领 域的一个分支 学科 ,日益 受到学 界和业界 的关注,上世纪9 年代 中期 ,媒介批 0 评进入 我国学者 的研 究领域 ,发 展至今 己取得 一些成 果 ,同时也存在一些 问题 ,本文 拟从媒介批评 的起源 开始 回顾 媒介批评在 我国的发展历程 并探讨 它的发展 走 向。 评价 以及 所提 出的各种意见 ,就 可 以被视为 是受众对 媒体产生 的一种 自发的批 评 ,是媒介批评 的萌芽 。 “ 国是 世 界新 闻批 评 活动 开展 最 早 的国家 , 我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文法系助教传播学硕士媒体生态文明传播新策略研究大众传媒在进行生态文明传播时通过把关人以及议程设置的作用议题的选择与把关传播环境信息产生舆论扩散效应牵引全社会的注意力给公众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也会对有关的管理者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促使他们表明态度和进行干预并最终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
新 闻知识 (00 0 ) 2 1 .6
壁
① N k a u m n ,D e R a t e a sn e in ( e w A f i l s L h a n i e l t d r M s em d e 2 r . u 1) i
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571ca7102768e9951e7387b.png)
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作者:周志平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72 更新时间:2010-5-17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发端于英国,以1933年英国两位学者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为标志,作者在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以此为开端,英国掀起媒体教育运动。
当前,包括英国在内,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早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而亚洲地区的日本、我国的香港和台湾也已经开始大力发展媒介素养教育。
我国大陆地区全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内容体系媒介素养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基本的读、写、思能力(包括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声光语言);另一个层面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采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这可视为生存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世界各国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各有不同,但主要内容基本一致。
1929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entre for Media Literacy)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理性的回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
[1]德国媒介学专家巴克将媒介素养分为媒体批判能力、媒体知识、媒体使用能力和媒体创作能力四个部分。
[2]这四个基本部分又各有其组成部分。
1.媒体批判能力批判的目标是将现有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不断地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
媒体批判能力包括三种不同的能力:(1)分析能力;(2)自我反思能力;(3)媒体道德意识。
媒介批评四
![媒介批评四](https://img.taocdn.com/s3/m/f59e726d9b6648d7c1c74652.png)
第四讲 方式、方法与内容
回顾:关于“表现”与“再现”
再现说:在文学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 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 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 /question/18226867.h tml?an=0&si=1)
五·媒介批评方法的特殊性
非封闭特征。 1· 方法的要素。 哲学思维;其他学科的理论;其他学科 的研究方法。 施拉姆;陈卫星。 2· 批评方法的互补。 针对性。
六·媒介批评的系统方法
系统分析格式。 媒介行为:社会生活系统、媒体与记 者的传播系统、作品内容的展示系统。 报道过程;新闻事实的双重属性—— 信息与思想。 “典型”价值:共时性的历史地位; 时代精神和阶级特征;历时性的道德榜样。
预习
下一节课学习以“媒介环境”理论为中心 的“媒介批评对象研究与批评活动”。 推荐书目: 斯图尔特·霍尔著,徐亮、陆新华翻译:《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 馆2003年版。 青井和夫著,刘振英译:《社会学原理》,华夏 出版社2003年版。
思考题
1· 尝试对你所处环境的“媒介素养”作初 步调查与分析。 2.如何从文本特别是标题的角度鉴别“硬 新闻”和“软新闻”?
回顾:关于“表现与“再现”
再现(Representation):传播是为获得集体性的生活所 要的有力联系而把随机分散的元素结合起来的有用工 具。联系表现在:等级、纵向和横向联系、用符号和信 号进行重复再现; 表现(Expression):传播是内部联系和整体参与,如果 某些阶段和等级在联合它们之间早已成为整体性的元素 时,这就需要特定范围的具体联系层面。 (《传播》第6页,<法>吕西安·斯费兹著,朱振明译, 陈卫星审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4)
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80114de49649b6648d74797.png)
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摘要】:媒介批评是一个从西方舶来的概念,其正式引进到中国大陆在上世纪90年代,随后被正式确立为一个学术概念,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其短暂的发展过程中,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从无到有,从浅显到深入,慢慢走向成熟,体现出了“本土化”的特色,而媒介批评实践的探索也日渐呈现出活跃的局势,大众传媒业对媒介批评实践的热捧使其逐步走上了“中国化”道路。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众传媒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众媒介的生态环境,以“第四媒体”著称的网络传播的异常繁荣,冲击了传统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的传播地位,网络媒介批评逐步开始了“本土化”的实践。
本论文先对我国媒介批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然后在此基础上,作者选取了“人民网·媒介批评”的649篇新闻材料作为分析样本,从文章来源及地域分布、文章类型与内容性质和作者立场倾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统计与分析,然后通过这些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与数据对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现实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最后,文章结合当前社会背景,以网络媒介批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当前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现状,探讨了我国网络媒介批评实践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及对媒介批评实践所引发的启示。
本文主要想通过对网络媒介批评现状的研究来探索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网络媒介批评实践中,从而推动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媒介批评网络媒介批评研究现状与特点问题与对策【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G206.2【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3第一章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回顾13-221.1媒介批评的发展概况13-171.1.1媒介批评理论研究13-141.1.2媒介批评实践发展14-171.2网络媒介批评的兴起与发展17-221.2.1互联网孕育网络媒介批评171.2.2网络媒介批评的发展历程17-22第二章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特点分析22-452.1传播跨越时空界限实现全球化信息共享22-232.2批评来源辐射广地域分布差异大23-252.2.1批评文章来源辐射全国各地23-242.2.2批评文章区域分布差异较大24-252.3批评内容范围广文化批评主流化25-412.3.1批评内容类型分析26-312.3.2批评内容性质多样31-412.4公众参与媒介批评言论表达自由化41-452.4.1肯定态度432.4.2否定态度43-442.4.3中立态度44-45第三章我国网络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45-483.1存在问题45-463.1.1言论表面化理论零散化453.1.2影响不深入热点冷却化45-463.1.3体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463.2对策研究46-483.2.1构建理论基础提高媒介素养463.2.2丰富批评方式扩大批评影响46-473.2.3健全媒介体制加强制度管理47-48第四章对当前我国媒介批评的理论性思考48-514.1构建民主和谐的舆论环境引导大众参与媒介批评实践484.2强化媒介批评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媒介批评的科学性48-494.3明确媒介批评的态度寻求媒介批评多元化渠道49-51结语51-52参考文献52-55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5-56致谢56-58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8-6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
![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d9de9badd4d8d15abf234e0c.png)
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关键词:媒介批评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摘要]:为了透视我国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现状,本文选取《新闻记者》、《新闻界》、《今传媒》三份专业期刊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作为分析样本,对文章涉及的议题进行了量化统计和文本分析,进而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当前媒介批评的显着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媒介批评不仅受到学界重视,而且受到业界关注,不少专业期刊都开始发表媒介批评文章与媒介批评的研究成果。
但是,媒介批评实践的现状究竟如何,尚缺乏深入而具体的分析。
因此,本文拟选取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的文章作为分析样本,对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作一具体的描述与分析。
媒介批评的议题,一方面反映了批评主体对媒介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关切程度与把握能力,一方面呈现出媒介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
因此,描述与分析当前媒介批评的议题,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现实状况,而且有助于把握各种媒介问题,促进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有效解决。
一、分析样本新世纪以来,以“媒介批评”命名的专栏开始出现在新闻专业期刊上。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2年第1期开设“媒介批评”专《新闻界》杂志2004年第3期也推出“媒栏;介批评”专栏;较早探讨“报刊批评学”、“媒介批评研究”的《报刊之友》改名为《今传媒》以后,从2004年第7期起不定期地开设“媒介批评”专栏。
这些以“媒介批评”命名的专栏,直接表明了批评的立场和态度,发表的批评文章也较为集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媒介批评的发展水平与方向,反映了当前媒介批评实践开展的具体情况。
本文即对《新闻记者》、《新闻界》、《今传媒》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进行量化统计和文本分析,以探讨当前媒介批评实践关注的议题。
从2002年到2007年,《新闻记者》共刊发媒介批评文章202篇,《新闻界》共刊登42篇,《今传媒》共刊载47篇。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2b000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3.png)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媒介批评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社会的进步与政府的改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我国的媒介批评展开层面划分和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媒介批评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社会的进步。
有必要对我国媒介批评展开的层面进行划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改进。
我们可以将媒介批评展开的层面分为两个方面,即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
内部批评主要是指媒体自身对于行业内部的问题进行批评,比如对媒体职业道德问题、报道失误以及自身发展方向等进行反思和改进。
外部批评则是指媒体对社会问题和政府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
这种划分既能够保证媒体以自身的努力改进,又能够保证媒体对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反馈。
对于内部批评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媒体应当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在道德规范和新闻伦理方面。
过去的一些新闻事件中,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的口味或者追求眼球效应,不仅失去了新闻的客观性,还故意夸大或者歪曲事实。
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应当加强内部的自我监督和规范,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和制度来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真实性。
只有通过这种自我规范的方式,媒体才能够保持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对于外部批评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媒体应当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受各种利益的干扰。
政府作为媒体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应当保证媒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为媒体提供发表舆论的自由空间。
媒体批评应当建立在对事实的客观判断和准确报道之上,不能夸大事实,更不能故意歪曲事实。
只有通过这样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价,媒体的批评才能够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可。
从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和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媒介批评在我国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府对于媒介批评的容忍度和接受度还不够高。
虽然政府提倡舆论监督和媒体的自由,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媒体批评的容忍度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当今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今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2afac5210661ed9ad51f3e3.png)
当今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当代中国新闻媒介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对于影响我们生活的新闻媒介包括哪些。
新闻媒介的种类.广义上的新闻媒介包括各种能传播新闻性信息的媒介,包括不属于大众媒介的口语、书信、喇叭、情况简报、内部参考资料等狭义的新闻媒介指的是以新闻性信息为重要内容(时事评论中也有许多新闻性信息)、大量复制或连续传播的大众媒介。
现在主要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
对于现今的中国,起主要作用的新闻媒介主要包括三种:电视,报刊和网络媒体。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媒介存在的一些问题。
讲到中国的新闻媒体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机构:广电总局。
对于广电总局的作用我想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
总的来说广电总局的职责就是管理我国广播电视,电影的制作放映以及引导舆论。
所以说在我国,任何一条可以上电视的新闻,电视剧,电影都要经过广电总局的审核与批准。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新闻传播中的主要问题:新闻自由。
有人说在中国,新闻没有自由。
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但是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国新闻界确实存在种种限制自由的政策。
广电总局的存在可以说是对新闻自由的一种控制。
或者我们可以将这种现今中国的新闻自由理解为“体制下的自由”。
由于新闻信息需要经由广电总局的审核,而广电总局又属于政府机构。
这样在一党专政的我国,难以避免的新闻媒体受到政府的管束。
于是地方的政府可以管理地方的新闻媒体,这样导致的后果是:许多原本处于群众监督下的政府机构,党政官员,国家政策,可以通过控制新闻的途径逃避群众的监督。
这对于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监督作用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最近几年层出不穷的高官贪污腐败的案件正是因为媒体缺乏监督作用的一个体现。
除了广电总局对于新闻媒体的控制外,我们可以从新闻媒体的经营制度上看到另外一层控制网。
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存在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以国有经济以及国有控股经济为主,可以说这两种经济占据了中国绝大多数资源,特别是在新闻媒体方面,绝大多数电台,报刊都由国家控制,所以一旦新闻媒体所发表的文章有悖政府意愿,由上到下的追责制度将会启动。
媒介批评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媒介批评的现状、机遇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3ec1157f27d3240c8447efca.png)
从1995年媒介批评进入中国传播学者的视野(1),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
10年来,媒介批评这项崭新的新闻传播事业筚路蓝缕,虽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显学”和一项“产业”,但是它从无到有,从一个“舶来”的概念和理念,孕育出学术专著、博士论文和国家级的课题,呈现出逐步发展的总体趋势。
但是不可讳言,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相比,近年来媒介批评研究虽然在研究领域和视野上有所突破,然而总体仍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第一本定位于“媒介批评”的刊物(2)更名、第八次全国传播学会议上媒介批评的“缺席”(3),以及媒介批评学者在全国整顿网络色情和批评媒体低俗化活动中缺少理论参与,则说明媒介批评在生态环境、研究领域以及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关系等方面仍然受到挑战。
学术研究现状以“媒介批评”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5)进行检索,可以找到42篇有关论文和文章。
将以上结果按照年份划分,可以发现,1996年、2001年和2003年是近年来媒介批评成果的3个高峰期(4)。
其原因是:1996年《北京广播学院院报》策划了“媒介批评”专题,发表6篇媒介批评的探讨文章,代表了当时学界对“媒介批评”这个较为陌生词汇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媒介批评的启蒙之年;2001年则是媒介批评风生水起的一年。
这一年的上半年,“中国内地出版的两本媒介批评专著,被看作是媒介批评的开拓性著作”。
(5)这“一方面标志着呼唤多年的媒介批评理论开始逐步确立自己的研究范畴与规范,另一方面也预示我国的媒介批评进入‘预热’阶段。
”(6)2001年发表的论文,其中一些就是针对这两本书进行探讨的。
第三个高峰期出现在3年,发表成果主要来自于有关媒介批评博士论文的部分章节。
继2001年两本媒介批评著作的问世,2003年有两篇博士论文相继通过答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谢静副教授的博士论文《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和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教授的博士论文《媒介批评论》。
新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思考
![新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71ca10b650e52ea55189874.png)
【 关键 词】 媒介批评
现状
新传播技术
“ 媒介批 评 ” 伴 随着人类 新 闻传 播活 动而 来 , 是一个 涵义丰 富 , 外延广 泛的概 念。 自1 9 9 5 年 引进我 国以来 , 国内诸多学 者都 曾试 图对其进行定 义。 最早引进这个 概念 的学者朱光烈认为 : “ 顾 名思 义 , 媒介 批评应该是 以媒介 为研究对象 的批评 。 ”
受众 , 在 一定 程 度 上 并 不 逊 色 于专 家 。
2 0 1 3 年1 0 月2 1日, 央视新 闻频道炮轰 星
的现实活动进行批评 , 促 进传 媒业 的健康 发展 。 随着新媒体 的崛起 , 特别是论坛 、 博
客、 微博 、 微信 等新 型网络工具 的广泛 使 用, 公 众获 取信息 、 发 布信息 的渠道大 大
批评不再是少数专家 学者 的一 家之言。 传
统专 家 的精 英话语 权代表 的 中心 地位和 单调 的批评 角度 已被新媒体 环境 下受众 嘈杂 的观点所吞没 。 由于受众作为批评 主 体拥有不 同的知识背 景和社会 阅历 , 他们 看待 问题 的角度 、 出发 点各不相 同 , 从而
本文认为 , 媒介 批评是对代表着大众文化
的博 弈 。 3 、 新媒介 批评 的 即时性 和渠道 的 多
样 化
在过去 的媒介环 境 中 , 央视 无疑是 介批评 与传 统媒介批评的 “ 一中心” “ 一个 性、 即时性 , 海量 性的特 点使得 这类 内容 报 道。 传统 主流媒体 的权威代 表 , 但却在此事件
中被 受 众 广 泛 的批 评 , 可 见 新 媒 介 批 评 中
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
![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0c2cbdf3186bceb19e8bb15.png)
神 、 重解 构 、 侧 注重 建 构等 方 面确 实存 在 着不 谋 而 合 , 女 性 在
主 义研 究 中 . 闻传播 学 理论 方 法也 有 导入 , 新 同时社 会 学 、 符 号 学 等学 科 也 多少 被 女 性 主 义借 鉴 吸收 , 因此 , 只 是 一 种 这
! !
国 内女性主 义媒介批评存在 的问题
口 姚 小 云
【 要 】 内女 性 主 义 媒介 批 评 仍 然 没 有 摆 脱 对 西  ̄- 性 主 义 媒介 批 评 的理 论 范 式 、 究方 法和 研 究成 果 的 摘 国 -- k 研
移 植 以及 对 女 性 主 义 文 学批 评 的延 伸 和 借 鉴 。 因此 , 中 国 , 性 主 义 媒 介批 评 的相 关研 究 始 终 面 临 着外 来理 论 在 女 本 土化 的 问题 。 综观 相 关的 研 究 , 现 在 实际操 作 中存 在 部 分 仍 需界 定的 问题 ; 时 , 以 回避 “ 来主 义” “ 发 同 难 拿 与 移 花接 木 ” 痕 迹 ; 的 另外 , 刻 板 印 象 下 , 盖 棺 论 定 ” 象 比比 皆是 。 本 文就 围绕 上 述 三 方 面 问题 展 开 分析 与探 讨 。 在 “ 现
一
批评 视 角。 目前 , 内对于 有关 女 性 主义 媒介 批评 的研 国
究 来 源 存 在 两 种 说 法 : 种 认 为 女 性 主 义 已 开 始 成 为 媒 介 批 一 评 的 一 个 独 特 视 角 :1 一 种 认 为 女 性 主 义 批 评 成 为 媒 介 批 评 [6 1 4 的 一 股 重 要 力 量 。翻 述 两 种 观 点 虽 然 结 果 都 是 通 向 女 性 主 上
以及彼 此之 间存 在 互补 性 , 得 女性 主 义 与媒 介批 评 走 向 融 使 合 。 这 种说 法是 不严谨 的。女性 主义 与媒介 批评 在 批判 精
媒介批评——精选推荐
![媒介批评——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39ba4b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9.png)
媒介批评⼀、简答题1、媒介批评的定义、对象;答:媒介批评是对⼤众传媒和⼤众⽂化的反思活动,是以⼀定的价值⽴场和理论为依据,对传播政治经济体制、从业者⾏为、媒介产品以及媒介消费中的利益、意识形态与权⼒进⾏的判断、阐释与评价的活动。
构成:批评史、批评理论、批评⽅法与批评实践。
媒介批评的对象,包括传播政治经济体制、媒介从业者、媒介及产品、媒介消费者。
2、媒介批评的主要理论视⾓;(1)传播政治经济学;(2)符号学和结构主义;(3)后殖民主义和⽂化帝国主义;(4)⼥性;(5)精神分析;(6)叙事学;(7)霸权理论;(1)传播政治经济学:吸收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资源,将新闻传播业置于社会整体中进⾏思考,建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
(2)⾃由资本主义与社会责任论:不质疑新闻传播体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认为新闻界的问题主要是媒介所有者与从业者没有履⾏职业操守和专业理念及社会责任。
(3)信息流通与后殖民主义:新闻信息的流通在国际、国内范围都是不平衡的;主张国家应该致⼒于消除“知识沟”;建⽴国际传播新秩序,实现信息的平衡流通。
(4)传播内容批评:解读渗透在媒体⽂本中的权⼒因素,批评既定的社会权⼒秩序。
(5)媒介⽂化研究:英国伯明翰学派;民粹主义,告别精英式的⽂化定义,呼唤通俗⽂化的出场,颠覆了既定的⽂化观念。
3、美国媒介批评的实践的发展状况;鉴于美国媒介批评实践庞杂的特点,从体制和内容两⽅⾯分别加以分析在当代美国社会,新闻业受到法律法规、政府管理、⾏业⾃律、媒介批评的监督和制约。
在这个看似完整的制约体系中,媒介批评既有来⾃新闻业内部的批评,⼜有来⾃⾮新闻业界的批评,这种监督机制已经形成了有组织的体制。
美国媒介监督组织体制由四个⽅⾯构成:⾏业外监督组织的批评、媒介⾏业内部的批评、新闻委员会和业内专业组织的批评、个⼈的批评。
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当代美国媒介批评的形式多种多样,⽽利⽤⽹络是媒介批评的⼀个重要形式。
在美国的媒介批评⽹站中⽆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论我国媒介进展现状
![论我国媒介进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471dfb13700abb68a882fb0a.png)
论我国媒介进展现状论文关键词:媒介批评理论建设理论研究论文摘要:媒介批评的理论建设不仅体此刻批评的理论研究上,而且体此刻批评学学科的构建上;不仅表现于批评的理论性、学术性、学理性日趋强化上,而且体此刻批评与理论一体化,批评的理论化与理论的批评化的进展偏向上;从各学者的论文研究上看出,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还处在低级时期。
一、我国媒介批评现状从2002年起,《新闻记者》开设“媒介批评”专栏,接着,《新闻界》《今传媒》(原为《报刊之友)))也开设了“媒介批评”专栏,而使媒介批评专栏出此刻了新闻专业期刊上。
不仅如此,网络也是媒介批评的舞台,是最活跃的媒介批评阵地。
整体来讲,媒介批评类文章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进程中,并有上升的空间。
从这些专栏的研究中发觉,我国媒介专栏议题要紧分为要紧议题、次要议题、涉及议题,其中要紧议题包括业务探讨、虚假新闻、职业道德、低俗化、价值观与舆论导向、社会责任和人文关切,次要议题包括广告、媒体炒作、媒介对青青年的阻碍、媒介权利、新闻来源,涉及议题包括有偿新闻、消费主义、媒介与文化、媒介公信力、媒介技术、隐性采访、有偿采访等。
我国现时期“媒介批评”专栏的作者要紧有三类:传媒研究或教育者、传媒从业者和社会公众,还有少数文章杂志未标明身份。
其中,传媒研究、教育者在“媒介批评”专栏作者群中占据了绝大多数。
随着媒介批评的持续升温,专门的学术论文也愈来愈多。
媒介批评依照传播的门类走向专业分工,也确实是有针对性的、相当内行地进行批评,如电视批评、网络批评、报刊批评等。
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报刊是媒介批评的要紧阵地。
我国媒介批评特点明显。
其一,媒介批评开始一般化,但在专业化方面还不足;其二,媒介批评切近实际,但在深度方面还需进一步加深:媒介批评使媒介报导的内容更详实,提升受众对媒介公信力,表现新闻职业专业精神。
关于媒介批评机制而言,我国现有的媒介批评机制包括党政有关部门的组织监督机制、法律监督机制、传播媒介的自我调适机制、受众监督机制、学术舆论监督机制和包括新闻传播进程中各个时期的价值评判在内的媒介批评机制,但这些机制尚未完善,必然程度上妨碍了新闻评判活动顺利进行和新闻评判理论的构建。
中国当代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当代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32c10cc8d376eeaeaa31fd.png)
中国当代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针对上面的一些现象,我想我们要思考媒体这样的转变的根源是什么。经过思考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很少有媒体人可以抵制得住的,所以大家最后都选择了向低俗,向负面,向底线低头,各处奇招,争夺广大受众的视线。他们创作的时候基本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定位。这样的话,我们能做的是
一、要改变媒体的经费来源,国家要支持一部分,使得媒体不必一味着眼于利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大力引导和鼓励媒体宣扬真善美,营造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当然不是说要屏蔽假恶丑,但是要适当的控制舆论的导向,要认识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与媒体是息息相关的。
三、要完善立法,对于有不实,夸大,扭曲,未经核实的新闻报道要给予严厉的惩罚,让这些行为的违法成本变得高昂,这样媒体就会自觉自律的过滤连自己都不能相信的消息,
四、相关单位要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要加强道德水平的考核,对于道德水平不过关的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帮助,教育甚至取消从业资格的惩罚。
五、要给予媒体反过来监督媒体监管机关的行为的权利,使得各种监管都是在透明的状态下,防止监管机关一言堂,控制媒体的正义声音。
以上是我想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有很多纰漏,希望老师能帮我指正一下,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通过我的观察,我真的觉得中国的媒体,中国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也常常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应该思考的,只有我们的思考才有可能改变现状,但是这种想法常常是曲高和寡,没有得到很多人支持,这也是我困惑和担忧的一点,希望老师能在您的课堂上继续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听您的课,我是受益匪浅的,衷心感谢您的启发和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众调查机构;自办的公开或内部的刊物、报 纸。
• 5、来自社会的自发的,或有组织的批评监督
• 主要的表现形式有:
• ◆读者、听众、观众来信,对媒体提出表扬、 批评或建议;
• ◆受众热线电话参与;
• ◆设置批评网站,采用互联网手段进行实时的 媒介批评;
• 六、关于网络批评
• ◆发展形态 • 早期的在门户网站上开设各种不同主题
的BBS或chat room,甚至还出现了专门 的“网络批评”专栏; • 1999年7月出现了第一个新闻传播学术 网站——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此后,国内相继诞生了一系列由新闻教 育机构、传统媒体或者行业内人士建立的 学术网站,新闻传播专业网站达到一定规 模。 • ◆批评对象 • ◆批评内容
第四讲中国的媒介批评 实践及现状
2020/8/16
• 一、古代的新闻批评 • 二、近现代的报刊批评
• 三、当代中国媒介批评的不同发展阶段
• 1、媒介批评的起步阶段(1949年——1956年 )
• 主要学习苏联的新闻宣传经验和理论。从整体上 看,这一时期的媒介批评是积极健康的,发扬了 中国共产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传统,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
• 3、媒介批评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 —90年代初期)
•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媒介研究的刊物逐渐增多 ,许多新闻机构陆续创办了内部业务评论刊物, 这些刊物的主要任务是评述稿件,指导通讯员写 作,栏目活泼丰富。
• ◆媒介批评文章的数量也大幅增加。 • ◆各种类型的新闻评奖活动也逐步开展起来。
• ◆中宣部、各省市党委宣传部建立的阅评 小组,对全国各地的报刊、书籍、广播电 视节目、互联网络的内容进行审读,褒扬 先进,批评错误。
• ◆国家广电总局和各省市广电厅建立视听 评议制度,定期编辑内部刊物《视听评议 》,为有关领导和中央三台提供参考意见 。
• 2、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建立 的对媒介的管理制度
• ◆在报纸、杂志、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
• ◆到广播、电视台或互联网站直接参与节目, 发表言论;
• ◆组织开展读报会、听音会等评议会;
• ◆民间组织的评奖活动。如电影界的百花奖、 电视界的金鹰奖。
• 五、我国当代媒介批评的特点
• 1、专业性与非专业性批评相辅相成 • 2、媒介批评日益贴近实际 • 3、电视批评成为热点 • 4、网络批评迅速崛起 • 5、仍存在着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 • 6、利益驱使,媒介批评出现商业炒作苗头
• 第一个十年,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对新闻 事业领域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是在“整风 ”过程中,大部分关于反右派的宣传无限 上纲,严重混淆了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 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二是自解放 初以来,中央所提倡的利用报刊开展批评 与自我批评的生动局面不复存在。
• 第二个十年遭遇文化浩劫,媒介批评异常 活跃,但已沦为篡党夺权、迫害干部群众 的政治工具,异化为造反派胡作非为的批 判的武器,如“事实要为政治服务。”
• 4、媒介批评的自觉阶段(90年代初期— —今)
• ◆媒介批评队伍扩大,学术交流活动增强 ;
• ◆媒介批评的领域拓宽,学术成果日益增 多;
• ◆媒介批评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规模化;
• ◆媒介批评争鸣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
• ◆基础理论加强,媒介批评更加科学化。
• 四、当代中国媒介批评的构成体制
• 1、由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主管新闻事业的 各职能部门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阅评制度;
• 例如1950年5月30日的《新湖南报》刊登了《新 湖南报关于会议新闻报道的检讨》一文,认为自 己在会议新闻报道上存在着很大的缺点:一是“ 报纸上的会议新闻数量很多,所占的篇幅很大” 。二是“会议新闻报道往往忽视了那些与人民生 活有密切关系的会议内容,而用最、媒介批评的失误与异化阶段(1957— —20世纪70年代后期)
• ◆ “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制度。或单独, 或以联合的名义,通过“通知”、“意见”、“ 规定”的方式,对新闻单位进行指导、约束。
• ◆如1993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 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 闻”的通知》
• ◆ 2010年6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 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 对婚恋交友类节目中存在的低俗、造假等倾向进 行规范和管理 。
• 3、新闻事业的行业组织对媒介的监督、管理和批 评
• ◆ 1957年正式成立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 会”,主要的职能:组织新闻评奖活动、组织开 展业务交流和学术理论研讨、制定新闻工作者职 业道德准则等。
• ◆ 1991年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适用 于全国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