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应用题专题-相遇问题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四班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4篇)四班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学校数学四班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其次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状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同学理解起来有肯定困难,因此同学要首先理解和把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他们感爱好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阅历。

【教学目标】1、在详细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受“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阅历。

3、在合作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育学习数学的乐观情感。

【重点】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老师家住哪儿吗?静静告知你们吧,刘老师家离着人民公园特别近,究竟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老师从家动身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依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ppt出示:刘老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你会解决吗?ppt:60×5=300(米)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今日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来讨论点新问题,好不好?二、合作探究,构建数学模型1、初步感知相遇问题ppt出示例题:小明和李老师同时从家动身相对而行,小明步行每分钟走60米,李老师骑自行车,每分钟骑行140米,5分钟后他俩在人民公园相遇。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第一篇: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60米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方法二:(65+70)×4=260+280=135×4=540(米)=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第二篇:《相遇问题》教案相遇问题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100页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相遇问题进行讨论,运用所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选择一个相遇问题,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画图、列表、方程等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生活化的相遇问题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发现、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探究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学中注重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形成解题思路。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相遇问题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生活中找一个相遇问题的实例,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列出关键信息,并运用所学方法求解。鼓励同学们将这个问题分享给家长,与家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相遇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相遇问题的定义、基本要素、解决方法、生活中的实例等。报告要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体现小组的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对相遇问题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难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遇问题情境,如两人从不同方向相向而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生活场景图,如两个小朋友从学校的东西两边同时出发走向对方,然后在学校的中间相遇,引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思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9 解决问题的策略——相遇问题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9 解决问题的策略——相遇问题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9 解决问题的策略——相遇问题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实际例题的分析与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解决方法:讲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公式法和图解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公式法和图解法解决相遇问题。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步骤。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在讲解相遇问题时,可以通过图解法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解决方法以及实际例题的分析与解答,让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相遇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正确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相遇问题。

例如:小明和小红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5 千米,小红每小时走3 千米,经过 2 小时后两人相遇。

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小明和小红的速度以及行走时间,要求 A、B 两地的距离。

(2)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问题是指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

(3)推导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速度和=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4)结合例题,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以上述情境为例,小明的速度是 5 千米/小时,小红的速度是 3 千米/小时,他们行走的时间是 2 小时。

速度和:5 + 3 = 8(千米/小时)路程:8×2 = 16(千米)3、课堂练习(1)出示一些简单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 100 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10 千米,乙每小时走 8 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遇?(2)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些较复杂的相遇问题。

比如: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6 千米,乙每小时走 4 千米,3 小时后两人还相距 15 千米。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的转换:学生需要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将文字描述转换为数学表达式。
举例解释:
-在运用关系式法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信息,找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例如,当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时,学生需要理解路程差等于速度差乘以时间。
-在画图分析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准确地表达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或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在图中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成果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计划在之后的课程中,多给一些机会让学生们进行口头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在课程总结时,我强调了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练习可能还不够,需要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相遇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同向相遇和反向相遇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关系式法和图解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遇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模拟两个物体的相遇过程,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观察相遇现象。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相遇问题》教学方案(通用10篇)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

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遇问题》教学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篇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一、优选教法,注重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优化程序,突出主体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1.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2. 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1、理解意义(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相遇时间、路程和速度等概念,是一种实际应用数学问题。

相遇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数学实际运用能力,这一教案以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为主要内容,通过探究实例和引导学生做习题的方式来具体讲解。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种算法的引导,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各种解法。

4.在学习相遇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活动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公交车和地铁的相遇、两个人在操场上相遇等,转化为数学相遇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环节通过图形、文字和数据三方面对相遇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物理意义和各种解法。

①图形分析先通过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

两个运动员在相向而行的环形跑道上绕圈,相遇在某个点,如图所示。

计算两个人的运动路程,设小A跑了m圈,小B跑了n圈,转化成数学中的概念,设小A的行进路程为D1,小B的行进路程为D2。

D1 = 2πRmD2 = 2πRn其中R为圆的半径,假设为10m,m和n为圆的周长上的圈数。

②文字分析通过文字描述解决相遇问题。

例如:假设一个人每小时跑10圈,另外一个人每小时跑8圈,两人在同向环形跑道上跑步,相遇需要跑多长时间?在相遇点时,两人的位置都在什么位置上?③数据分析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让学生用加减乘除的方法求解相遇问题。

例如:两个人在直线上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10米/秒和16米/秒,两人之间的距离为500米,问两人相遇需要多长时间?3.练习环节由浅入深,分步讲解、分级训练,引导学生完成习题。

从基础的数据算法到变量代数解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解法。

4.巩固环节教师提供一个相遇问题,要求学生几组人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学生自行发挥解决问题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相遇问题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相遇问题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遇问题(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间、相遇地点等。

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图示法、公式法、方程法等。

3. 相遇问题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方程法解决相遇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间、相遇地点等概念。

3. 解决方法:介绍图示法、公式法、方程法等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4. 练习:布置一些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精神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其对相遇问题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等。

4. 应用能力: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其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内容《相遇问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拓展内容《相遇问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相遇问题》年级:四年级下册科目: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2. 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3. 相遇问题的应用教学重点:1. 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遇问题的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和草稿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遇问题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教师通过例题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答例题,理解解题方法。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解答。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拓展应用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通过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掌握解题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數學教案設計
教案名称: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能熟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相遇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操作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例如两个小朋友同时从相距5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1分钟后相遇。

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引出“相遇问题”。

2. 新课讲解:首先解释什么是相遇问题,然后引入相遇问题的基本公式: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解决相遇问题。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此来检查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相遇问题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相等关系,含用方程分析解答相遇时求其中一个速度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解下列方程(0、9+x)×3=3、60、32×5+5x=4、62、出示准备题(1)全体学生审题后列式解答(用两种方法解答)(2)解题后口述解题思路:(58+54)×1、5 (先算速度和,在求两地路程)58×1、5+54×1、5 (先分别算出两车相遇时行的路程,再求总路程)二、学习例6:1、审题:(1)与准备题比较不同在哪里?(2)如果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列方程解你会么?2、解答后反馈:(1)你是如何解答的?(58+x)×1、5=168(2)还能列出怎样的方程?58×1、5+1、5x=1681、5x=168-87(2)比较这两个方程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3、与这两种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是怎样的?4、师小结:用方程解这类应用题一般根据速度和×相遇的时间=两地的路程这个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三、巩固学习1、独立练习:练1练第1、2两题。

全体学生解答后同坐两人互相说说解答的方法步骤。

2、出示试一试。

(1)弄清问题和要求要求。

(怎样解方便就怎样解(2)解答后讨论:与例6有比较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解答的?能否求速度和?(3)你能列出与这两个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吗?1、独立作业。

(1)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与例6比较有什么不同?解题方法呢?师指出:运动物体行驶的方向不同,行驶的结果也不同,一种是相遇,而另一种则是相离,但计算方法相同。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方程解什么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有有哪几种情况?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应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相遇问题应用题_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相遇问题应用题_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相遇问题应用题——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解法,掌握相关计算方法;2.能够通过运用相遇问题解法解决实际问题;3.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2.掌握相遇问题相关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2.全面掌握相遇问题相关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时间内容10分钟相遇问题概念介绍20分钟相遇问题的解法20分钟相遇问题应用题讲解10分钟练习与总结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实际例子演示相遇问题的解法;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相遇问题解决方法;3.问答互动:提出问题,邀请学生回答。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老师出示一个问题:现有两个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向着对方所在的地方同行,当较慢的一个人走到另一个人原来所在的地点时,较快的一个人到达了对方所在的地点,两人相遇后立即返回。

当两人中的较快者回达开始出发的地点时,较慢的一个人又刚好在这里,问较慢的那个人要走多少路程,才能追上较快的人。

请学生与同桌商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20分钟)1.相遇问题的解法老师讲解相遇问题的解法:假设两个运动员的速度分别为s1和s2,相对速度为u(u=s1−s2或u=s2−s1),两个人的距离为d,两人相遇需要的时间为t。

则有:$$ t = \\frac{d}{u} $$2.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老师出示一个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甲乙两人分别在两地,互相靠近,相距480公里时,一辆摩托车从甲地出发,两小时后,从乙地出发一辆轿车,较晚出发半小时的乙能否在先追上甲?请学生先分析题目,然后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三、练习与总结(10分钟)老师提供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按照相遇问题的解法进行解答。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相遇问题的解法和应用。

巩固练习请学生自主完成如下题目:1.甲、乙两人依次出发,相距60公里,当甲人到达乙人出发点时,乙人行进了一半的路程,甲人速度是12千米/小时,求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6.8《相遇问题》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6.8《相遇问题》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6.8《相遇问题》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2. 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3. 相遇问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及应用2.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运用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相遇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相遇问题中涉及到的速度、时间、路程等数量关系。

(2)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如:求两车相遇所需时间、求两车相遇时所行驶的路程等。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两辆火车相向而行,何时何地相遇;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何时相遇等。

4. 练习巩固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掌握情况。

2. 在课堂练习中,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交流、分享。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相遇问题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教案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教案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在同学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根底上,初步学习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三量的含义。

2、进一步培育同学的分析推理和迁移的力量,提高同学的实践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爱好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能精确地理解并表达速度和、相遇时间及路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比方今日我们就从我们动身共同来试验二小上课。

我们走的是同一段路程,你们是坐车来的,用了20分钟就到了,老师是骑车来的,用了25分钟才到。

这里面有没有数学问题呢师:在走路中涉及的数学问题,主要就是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三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速度时间=路程〕师:你能依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题吗〔板书算式〕2、汇报作业:〔小组〕边表演边讲解二、新课:1、师:同学们遇到这么多状况,今日这节课我们就重点争辩两个人从两地同时动身,相对行走最终相遇的这种状况。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出题小明和小红是一对要好的伴侣,他们每天都约好早上7:30从家动身,4分钟后两人正好在门口相遇。

小明每分走50米,小红每分走60米,你知道小明家离小红家有多远吗〔1〕同学说条件,师在黑板上画图。

50米4分钟相遇60米小明家小红家米师:〔介绍学具:绿色纸条表示什么小明的速度粉色纸条表示什么小红的速度这条线段表示什么路程〕〔1〕先用学具演示,两人从同时动身到相遇的过程。

〔2〕通过演示,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3〕说说每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吗3、小组演示,争辩。

4、小组汇报:〔边摆边说〕〔1〕504+604=440〔米〕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拓展内容《相遇问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拓展内容《相遇问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拓展内容《相遇问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相遇问题,学会解决相遇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3.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喜爱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小学生们熟悉的游戏“捉迷藏”引入本节课的“相遇问题”。

二、学习:让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介绍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1. 概念: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出发,在相同的方向上运动,它们什么时候相遇。

2. 解决方法:用折返线(路径)解决相遇问题。

即A、B两者在一定的时间内相遇,B若想追上A,则只要在相遇点之前远远超过A即可,这样A就肯定落后于他,随后B掉头往返,而此时A靠前一些,两者的间距增大,于是A要想再次与B相遇,也要绕行一段比B多的路程。

四、练习:课堂上提出一些相遇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解答。

例如:A、B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走,A的速度是每分钟4步,B 的速度是每分钟6步,A、B什么时候相遇?五、拓展:用更加生动有趣的迷宫等游戏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并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和兴趣。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相遇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教师多采用问题解决式、大课堂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2.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等方式引入学习内容3.让学生亲自实践跟思考来掌握知识点教学评估:1.教师及时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和评估。

2.课后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相遇问题的练习或出一些作业让学生完成教学资源:PPT、相遇问题练习题、板书等。

教学提醒: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并掌握解决方法,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与实践能力,同时,老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以便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实施方案。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

2. 学生掌握相遇问题中的逻辑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1. 白板、黑板、彩色粉笔。

2. 相关实际问题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步骤:1. 引入相遇问题(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10分钟)介绍相遇问题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何确定两个物体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3. 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15分钟)教授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建立等速运动的方程、绘制图像、通过代数方程求解等步骤。

4. 实例分析和练习(2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实例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解决,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5. 拓展练习和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一些较难的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和解答。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评价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掌握情况,提出下节课的学习要点。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中未解决的问题。

2. 自行寻找一些相关的相遇问题,并尝试解决。

3. 总结课堂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看结果。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5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5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用画线段图或列表的策略解决有关行程的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68页例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解题策略,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

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自主设疑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小结:如果我们知道了速度和时间,让我们求路程,该怎样列式?(“速度×时间=路程”)二、探究交流出示课本例题图示。

(一)初步理解题意,重点是“同时”和“相遇”。

仔细读题、审题,寻找信息。

讨论交流。

师用列表的方式板书整理题里的条件。

师:怎样理解“同时”和“相遇”?师组织两名学生在教室内做“同时”和“相遇”的表演。

同桌之间用橡皮等在桌面的表演。

师在旁边指导。

动作要规范。

进一步理解“同时”和“相遇”的含义。

师总结:同学们表演的都很好。

他们同一时刻也就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除了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出线段图。

教学札记(三)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分析,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生独立解答或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组织交流教师小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先求两人每分一共走了多少米?再求两人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2.比较、质疑。

师: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点?组织学生结合线段图和算式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的行程问题与以往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师总结:今天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相遇问题》(教案)在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堂上,我将教授《问题解决数学相遇问题》这一单元。

本单元主要涉及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一、教学内容1. 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介绍;2. 相遇问题的定义及解题思路;3. 运用图形和表格分析相遇问题;4. 实际情境中的相遇问题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遇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遇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射线演示器。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直线、射线和角,引导他们发现直线、射线和角的特点。

2. 知识讲解:讲解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典型的相遇问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几个相遇问题,及时反馈并讲解错误。

5. 应用拓展:布置一个实际情境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2. 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3. 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4. 实际情境中的相遇问题。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一个角;(2)一条直线;(3)一条射线。

答案:1. (1)一个角:由一个点出发,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2)一条直线:无端点,无限长的线段;(3)一条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的线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掌握了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了解了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还需加强,课后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运用直线、射线和角的知识解决?鼓励学生举例并尝试解决。

“相遇问题”备课教案

“相遇问题”备课教案

相遇问题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相遇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相遇问题的概念及解题方法。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灵活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遇问题的相关案例。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学生作业本。

学生准备:1. 预习相遇问题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相遇问题,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相遇问题的相关知识,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等。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三:合作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各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

环节四: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相遇问题,学生独立解答。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讲评,分析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

环节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相遇问题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甲、乙两人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km/h,乙的速度为6km/h,问他们何时相遇?”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专题--相遇问题
一、知识要点:
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的一种典型应用题,也是相向运动的问题.无论是走路、行车还是物体的移动,总是要涉及到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二、学法引导:
相遇问题的计算关系式为: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总路程”指两人从出发到相遇共同的路程;
“速度和”指两人在单位时间内共同走的路程;
“相遇时间”指从出发到相遇所经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对于相遇问题的求解还要借助线段图来进行直观地分析和理解题意,以突破难点.
三、解题技巧:
一般的相遇问题: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两人在A地到B 地之间的某处相遇,实质上是甲、乙两人一起走了A←→B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有:
(1)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程
(2)甲(乙)走的路程=甲(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3)全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四、例题精讲:
例1. 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8千米,经过3.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解法一、
(48+78)×3.5
=126×3.5
=441(千米)
答: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441千米.
解法二、
48×3.5+78×3.5
=168+273
=441(千米)
答: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441千米.
例2. A、D两地相距520千米,甲骑摩托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骑电动车每小时行驶20千米,几小时以后还相距70千米没有相遇?
(520-70)÷(30+20)
=450÷50
=9(时)
答:9小时以后还相距70千米没有相遇.
例3. A、D两地相距520千米,甲骑摩托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骑电动车每小时行驶20千米,几小时相遇以后相距70千米?
(520+70)÷(30+20)
=590÷50
=11.8(时)
答:11.8小时相遇以后相距70千米
例4. 甲、乙两站相距840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8小时后相遇,第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6千米,问第二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法一、
(840-56×8)÷8
=(840-448)÷8
=392÷8
=49(千米)
答:第二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9千米.
解法二、
840÷8-56
=105-56
=49(千米)
答:第二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9千米.
例5. 甲、乙两城相距680千米,从甲城开往乙城的普通客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后,快车从乙城开往甲城,每小时行80千米,快车开出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680-60×2)÷(60+80)
=(680-120)÷140
=560÷140
=4(时)
答:快车开出4小时后两车相遇.
小结:解答一般的相遇问题,我们常规的思路是,抓住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来解答.但有一些相遇问题的已知和所求比较特殊,如果仍采用常规的解题思路就难以解决问题,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面介绍几种特殊的解题方法.
一、抓住两个数量差并采用对应的思维方法
例1. 甲车从A城到B城,速度是50千米/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速度是40千米/小时.两车同时出发,结果在离A、B两城的中点C 30千米的地方相遇,求A、B两城间的路程?
分析与解:这道题的条件与问题如图所示.要求A、B两城的距离,关键是求出相遇时间.因路程是未知的,所以用路程÷(甲速+乙速)求相遇时间有一定的困难.抓住题设中隐含的两个数量差,即甲车与乙车的速度差:50千米/小时-40千米/小时=10千米/小时;相遇时两车的路差:30千米×2=60千米.再将其对应起来思维:正因为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走10千米,所以甲车多走60千米所花去的时间6小时正是两车相遇的时间.因此,求A、B两地距离的综合算式是:
(50+40)×[30×2÷(50-40)]
=90×[60÷10]
=90×6
=540(千米).
答:A、B两地的路程是540千米.
二、突出不变量并采用整体的思维方法
例2. A、B两地间的公路长96千米,张华骑自行车自A往B,王涛骑摩托车自B往A,他们同时出发,经过80分两人相遇,王涛到A地后马上折回,在第一次相遇后40分追上张华,王涛到B地后马上折回,问再过多少时间两个人再相遇?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张华、王涛三次相遇情况可画示意图.这道题如果从常规思路入手,运用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来求解是非常不易的.但可根据题中小张、小王三次相遇各自的车速不变和在相距96千米的两地其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不变,进行整体思维.从图中可以看到:第三次相遇时,王涛走的路程是2AB+BE张华走的路程是AE,两人走的总路程是3个AB,所花的时间是80×3=240(分).可见,从第二次相遇到第三次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的综合算式是:
80×3-80-40=120(分).
答:再经过120分钟两人再次相遇.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73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90千米,几小时两列火车相遇?
2、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出发,甲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8千米,经过6.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两人骑马同时从相距165千米的两地相对跑来,5小时相遇.第一匹马每小时跑15千米,第二匹马每小时跑多少千米?第二匹马比第一匹马多跑多少千米?
4、小明和张楠分别从相距4320米的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明骑车每分钟走160米,是张楠步行速度的2倍,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
5、甲、乙两艘轮船从相距65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而行,8小时两船还相距22千米.已知乙船每小时行42千米,甲船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从相距172.5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汽车每小时比自行车多行31.5千米,求汽车、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7、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途中因汽车故障甲车停了1小时,5小时后两车相遇.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试题答案】
1、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73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90千米,几小时两列火车相遇?
735÷(85+90)
=735÷175
=4.2(时)
答:4.2小时两列火车相遇.
2、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出发,甲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8千米,经过6.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85+78)×6.5
=163×6.5
=1059.5(千米)
答: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1059.5千米.
3、两人骑马同时从相距165千米的两地相对跑来,5小时相遇.第一匹马每小时跑15千米,第二匹马每小时跑多少千米?第二匹马比第一匹马多跑多少千米?
165÷5-15 (18-15)× 5
=33-15 =3×5
=18(千米)=15(千米)
答:第二匹马每小时跑18千米.第二匹马比第一匹马多跑15千米.
4、小明和张楠分别从相距4320米的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明骑车每分钟走160米,是张楠步行速度的2倍,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
4320÷(160÷2+160)
=4320÷(80+160)
=4320÷240
=18(分钟)
答:18分钟后两人相遇.
5、甲、乙两艘轮船从相距65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而行,8小时两船还相距22千米.已知乙船每小时行42千米,甲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54-22)÷8-42
=632÷8-42
=79-42
=37(千米)
答:甲船平均每小时行驶37千米.
6、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从相距172.5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汽车每小时比自行车多行31.5千米,求汽车、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172.5÷3=57.5(千米)
(57.5-31.5)÷2
=26÷2
=13(千米)
13+31.5=44.5(千米)
答:汽车每小时行驶44.5千米,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3千米.
7、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途中因汽车故障甲车停了1小时,5小时后两车相遇.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80-45×(5-1)
=480-180
=300(千米)
300÷5=60(千米)
答:乙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