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书笔记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36ac53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6e.png)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大学中庸读书笔记(通用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中庸读书笔记(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1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2在平常的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做学问的人是熟读“四书五经”,每每听到感觉到这些书的神秘,心底不由得产生艳羡的心情,本月读到傅佩荣教授的《大学中庸》,之前的心情荡然无存,只是一种感觉,难懂。
“大学之道,去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理解起来,就是有口说不清,全书都是这样的,不过,碰到比较熟悉的几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还有“君子慎独”,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拿起来,读不懂,放下,再拿起来······后来,我就突然想明白了,直接看译文,好歹能够明白了。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71f19c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f.png)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它主要阐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即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读完《中庸》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意味着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这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共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尊重他人,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中庸之道还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学问上的进步,不断挑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64ba32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1.png)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这部经典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庸》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感悟。
“中庸”一词,在常人的理解中,往往被误解为平庸、折中、调和。
然而,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中庸”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它并非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简单地取中间值,而是一种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境界。
这种境界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能够把握好分寸,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书中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与天道的关系。
所谓天命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就是“性”,顺着本性行事就是“道”,而按照“道”的原则修养自身就是“教”。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性,而遵循天性去行事就是符合天道的。
然而,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欲望的干扰,我们往往会偏离正道。
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来恢复和保持天性中的纯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段对于“中”与“和”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
当我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内心处于一种平静、均衡的状态,这就是“中”。
而当这些情感表现出来时,能够恰到好处、符合节度,这就是“和”。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则是通行天下的准则。
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也能够生长繁育。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当遇到事情时,不要过于激动或消沉,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中庸》还强调了“诚”的重要性。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是天道的本质,追求“诚”则是人道的法则。
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
![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d30e69b9d528ea80c77983.png)
Half of fate is in God's hands, and the other half is in his own hand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儒家《中庸》读书笔记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中庸读书笔记(通用10篇)
![中庸读书笔记(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5ec30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c.png)
中庸读书笔记(通用10篇)中庸读书笔记一、《中庸》的背景《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二、中庸读书笔记(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庸读书笔记(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庸读书笔记1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
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
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
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
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
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
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读书笔记2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
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
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
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
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0462b2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6d.png)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读书笔记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庸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庸读书笔记篇1我们对“中庸”这个词的误解很深。
在我看来,“中庸”绝不是“犬儒”(现代对“犬儒”的理解已与古希腊原意大相径庭)式的“明哲保身”(这个在原典中满溢褒美之情的词也演变出了点讽刺的意味),也不仅仅是老夫子们津津乐道的对至诚君子完美人格的形容;“中庸”可能更多的是对如何成为合格统治者的指导性定义,毕竟在那个周王室和周礼一同式微的年代,一些人很渴望这样的传统复归。
相传《中庸》的作者是孔伋,孔伋是孔子的嫡孙,如果作者为真,那么《中庸》的写作必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而且事实也是文中多次提及孔子的言论作为作者观点的论证。
孔子是一个有着炽热的济世情怀以及积极入世的恋政情结和政治抱负的人,虽然他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弟子们纷纷学习并贯彻着他所有或者某一方面的做人准则,他本人也开创了以“君臣父子”人伦思想为逻辑起点的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先河。
这些在《中庸》这部书中都有所体现。
《中庸》出自《礼记》,核心当然是周礼,而造成现代人误读的原因也依然是对周朝这个大环境的忽视。
“中庸”二字不该如现在一样都读阴平,应该皆读去声。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即使是“发”了也要“中节”,要正中节度;而“庸”即是“用”,是一种“不易”、不变的恒常状态。
《中庸》里提到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方式,就是一种“中庸”,这种“中庸”是以舜的能力为基础的,或者说,“中庸”本身就是这种能力。
舜是一个“大孝大德”之人,这是他生来的品格,正是他这样的品格使他受命于天,使其尊贤子民,以中庸之道来对待百姓,而他的智慧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增进。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54ee64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3.png)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这部经典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对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乃至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读完《中庸》,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中庸之道,并非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种“和稀泥”、“走中间路线”,而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境界。
它强调在处理事情时,要避免过度和不及,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状态。
书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告诉我们,在情绪未表露出来时,内心保持平静,这就是“中”;当情绪表现出来时,能够适度、有节制,这就是“和”。
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能生长繁育。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管理。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情绪所左右,要么过度压抑,要么过度放纵,导致内心的失衡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而中庸之道提醒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强调“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和自律。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准则,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修养不仅仅是在人前表现得彬彬有礼,更在于在独处时能够自我约束。
如今的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只有做到慎独,才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同时,《中庸》还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一种求知和实践的方法。
我们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思考,谨慎地辨别是非,最后坚定地将所学付诸实践。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
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之道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原则,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190fff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d.png)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论语中尧曰、杨柳青两篇组成。
本文旨在对《中庸》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并记录下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第一章:中和之道《中庸》第一章开篇即提到“中和之道”,这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所谓“中”,就是指偏离极端的折中之道;而“和”则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实现和谐、平衡与公平。
人们常常将中和之道与“思为是非之始,谓之温故而知新”相联系,意味着我们要反思过去的经验,不断学习进取,以实现内外的平衡。
第二章:诚与修身《中庸》第二章提到了“诚”和“修身”之间的关系。
诚者,直接和真实;修身则是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实现自我完善。
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在修身方面取得进步。
这种修身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自我剖析,然后做出积极的改变。
第三章:仁与道德第三章是《中庸》中讨论的又一个重要主题:“仁”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观念。
《中庸》指出,“仁”是儒家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实践正义和关爱他人的精神特质。
通过追求仁的境界,人们可以实现道德的完善,促进社会和谐。
同时,仁也是一个智慧和勇气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第四章:知和行的关系第四章探讨了知识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中庸》认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将其运用到实践生活中。
知识的完美体现在于将道理付诸于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完善自己。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
第五章: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最后,第五章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人们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同时,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就,更应该为了造福他人和社会。
因此,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总结:《中庸》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读《中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和之道、诚与修身、仁与道德、知和行的关系,以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我们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c9722b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3.png)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这部著作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哲理,读完之后,让我深受启发。
“中庸”一词,并非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种平庸、折中、毫无原则的意思。
在《中庸》里,它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和境界。
它强调的是在处理事情和为人处世中,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或不及。
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告诉我们,人的天性是由天命所赋予的,遵循天性而行就是道,修养道德、遵循道的原则去教育和规范自己就是教。
这让我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和禀赋,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本性。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和修炼,找回那份本真,遵循内心的声音去行事。
书中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段对“中”与“和”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
当我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内心处于一种平静、均衡的状态,这就是“中”。
而当这些情感表现出来时,能够恰到好处、符合节度,这就是“和”。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也能生长繁育。
这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过度地左右我们的行为,做到心态平和、处事有度。
在为人处世方面,《中庸》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它强调“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这就是说,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485d6a4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2.png)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一、关于“中庸”含义的理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一段深刻地阐述了中庸的基本概念。
“中”是一种未发的状态,是内心平静的本然,就像喜怒哀乐等情绪还没有被触发的时候。
而“和”则是情绪发出后能够符合节度,恰到好处。
这种“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通行于天下的大道。
当达到“中和”的境界时,天地便能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发育。
这让我认识到中庸并非是一种平庸或者简单的折中,而是一种对事物恰到好处的把握,是一种高度的和谐与平衡。
二、修身方面的启示。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君子要修身,而修身的起始点在于事亲,对亲人尽孝。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与个人修养的紧密联系。
同时,事亲又需要知人,了解他人的性情、需求等,而知人又需要知天,明白天理、天道等大的原则。
这一链条式的阐述告诉我,修身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从家庭关系的处理到对他人的理解,再到对天地大道的领悟,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这里指出了修身的几个重要途径。
好学就接近智慧,通过努力践行就接近仁德,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
当明白了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身,而修身又是治理他人、治理国家天下的基础。
这让我看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是从不断学习、践行道德和培养羞耻心开始的,而这些个人品质的养成最终可以推及到对更大范围的治理。
三、关于诚的论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诚是天道的体现,是一种自然的、本真的状态,就像圣人那样不需要勉强就能符合中道,不需要思考就能有所得,自然而然地遵循大道。
中庸摘抄笔记(3篇)
![中庸摘抄笔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04e80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9.png)
第1篇《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子思所著,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本书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
以下是对《中庸》部分章节的摘抄与笔记。
一、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摘抄笔记:1. 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即天命。
2. 率性之谓道:按照本性去行动,这就是道。
3. 修道之谓教:研究并实践道,这就是教。
4.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是不可离开的,离开了就不是道。
5.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在没有人看见和听见的地方也要谨慎,保持敬畏之心。
6.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无论在隐秘之处还是在细微之处,都可以看出君子的品德。
7. 故君子慎其独也:因此,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二、第二章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抄笔记: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在没有发作出来的时候,称为中。
2.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感发作时能够适度,称为和。
3.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的大本,即根本原则。
4.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即普遍适用的原则。
5.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发育。
三、第三章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摘抄笔记:1. 仲尼曰:孔子说。
2.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坚持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之道。
3. 君子而时中:君子能够根据时机适度行事。
4. 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无所顾忌,任意行事。
四、第四章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摘抄笔记:1. 子曰:孔子说。
2.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达到了极致。
《中庸》、《大学》读书笔记
![《中庸》、《大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16a243f3968011ca300916c.png)
《中庸》、《大学》读书笔记- [杂文]一、源起《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本属于《礼记》中的篇目。
南宋理学家朱熹将二者单提出,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四书章句集注》。
此是四书来源。
但为什么会在宋朝时四书形成呢?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社会的发展趋势这还是要从魏晋时说起,魏晋时流行玄学,而儒学丧失了自两汉时开始拥有的独尊地位。
但这并不表明儒学从此衰微。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农耕经济始终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相对来说,儒学更容易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
到了隋唐时期,农业的小生产仍占支配地位,这就意味着儒学中衰是暂时的,而自魏晋时期兴起的佛道二教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儒学的地位。
先看佛教。
佛教在唐朝也是极为盛行的,尤其是高宗、武皇、睿宗三朝更是极盛一时,但是佛教在土地与人口这两个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方面与国家争胜,这会引起统治者的憎恶和打击的。
历史上著名的毁佛运动无不与此有关,而“三武一宗”更是在佛教史上赫赫有名,加之佛教此是进入禅宗独领风骚的时代,其思想也由“即心即佛”发展到“超佛越祖”的阶段,走向了极端。
这显然是与统治者相违背的。
再看道教方面。
我们知道,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代,道教伴随着唐朝政权盛行起来,虽然与方术有联系,但是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兴也李唐、败也李唐,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道教也只是流行语上层社会,未能普及到下层百姓中间,影响不大,自然无从对儒学产生太大危害。
反观儒学,凭借着深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对皇权无形中的有力支持,逐渐恢复了原本的活力。
唐时儒学已经开始复兴了,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文学家韩愈。
他自述道:“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答李翊书》)说明他自幼受儒学思想熏陶。
他主张恢复儒家道统,即历代相传的孔孟之道。
同一时期和他意见类似的还有唐宗室李翱,有兴趣的不妨查找一下思想史方面书,此处概不赘言。
时间一转就到了宋代,众所周知,宋朝统治者在巩固皇权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方面,将政权、财权、兵权收归皇帝手中,牢牢掌握;一方面着手重建统治思想。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摘抄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93afee7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a.png)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摘抄在我翻开《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的时候,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考的古老世界。
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担心自己能不能啃下这两块“硬骨头”,但随着深入阅读,那些文字就像一位位亲切的老者,慢慢跟我讲述着人生的真谛。
《大学》里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上大学到底是为了啥?难道只是为了拿个文凭,找份好工作?还是说有更深层次的追求?我觉得吧,“明明德”就是要让我们自己的品德变得光明正大,要做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人。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得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里去体现。
比如说,在宿舍里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在教室里不抄袭作业,这都是小小的“明明德”。
“亲民”呢,我理解就是要亲近他人,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组织去养老院看望老人。
那场景,真的让我对“亲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我们一群同学,带着水果和小礼物,一进养老院的门,就看到老人们那期待的眼神。
有的同学陪老人聊天,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有的同学给老人表演节目,唱歌跳舞,把老人们逗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同学帮着打扫卫生,整理房间。
我当时和一位老奶奶坐在一起,她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亲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能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快乐。
再说《中庸》里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情绪管理。
以前我是个脾气特别急的人,遇到点不顺心的事就容易发火。
有一次,因为小组作业的分工问题,我和一个同学吵了起来,声音特别大,整个教室的人都看过来了。
事后我冷静下来,觉得特别后悔,不仅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还让自己显得特别没素质。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情绪要爆发的时候,先深呼吸几下,想想这样做的后果。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变得平和了许多,和同学们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还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简直就是学习的秘籍啊!“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
读《中庸》读后感(精选33篇)
![读《中庸》读后感(精选3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f7e95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4.png)
读《中庸》读后感(精选33篇)读《中庸》读后感(精选33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中庸》读后感篇1《中庸》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
《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
平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
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
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
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读《中庸》读书笔记600字
![读《中庸》读书笔记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7214e2f26fff705cd170a04.png)
读《中庸》读书笔记600字小故事里的大道理——读《中庸》有感今天,我在《国学经典超有趣:漫画版·中庸》中看到了一个小故事,故事名叫《蜀鄙之僧》。
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在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
穷和尚想到南海去。
富和尚问他:“你凭什么去呢?”穷和尚说:“靠一个瓶子,一个饭碗就够了”。
富和尚觉得不可能,说:“我一直想雇船去南海,可是到现在也没去成,你怎么能做到呢?”结果过了一年,穷和尚竟从南海回来了,他去告诉富和尚,富和尚听了,十分惭愧!我看完这个故事,心里很是疑惑,从四川的边远地区到南海,得有几千里远呢!为什么富和尚到不了,而穷和尚却到了呢?我认真思索了一会儿,我猜想,富和尚对那几千里的路程感到畏惧,认为不雇船就到不了南海,走路要走到猴年马月;另外也没有坚定的信念,觉得不去南海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穷和尚则不害怕那几千里远的路程,觉得只要一直往南海走,就一定能到达目的地,另外他的信念也很坚定,一定要到达南海,所以最后的结局是穷和尚反而成功去了南海!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一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说得多么正确啊,只有敢于迈出第一步,才能梦想成真;呆呆地站在原地,你哪里都去不了!这个道理用在我们学生的学习上也同样适用:“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简单来说,努力学习了,再难的题目也能慢慢解决;不学习,你就是个“文盲”,再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
除此之外,通过这个小故事,我还领会到以下两条关于学习的道理:一则就是“学习要有方向”,要避免犯南辕北辙的错误;二则就是“学习要有信念”,要有像穷和尚那样“一定要到南海的信念”,避免半途而废!相信如果你做到了以上这些,你就一定能到达你要去的“南海”!这就是这则小故事给我的启发,希望此刻看完我的文章的你也能得到更大的启发!。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8e4b35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8.png)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一本古代经典,是儒家学派的两部经典之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庸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经。
在读中庸这本书时,我从中获得了一些收获,以下是我的中庸读书笔记。
首先,中庸学习的核心理念是“中道”,也就是“无偏无倚的道路”。
中庸提倡的不是简单的单一性和协调性,而是具有平衡性和完美性的中间地带,是能够让人做到做事有度,处理好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只有在把握中间道路的基础上,才能够取得长期、持久、稳定的进展,并让自己做一名有道德的人。
其次,中庸对于人的行为准则提出了要求。
在中庸中,有“扬正化邪”、“尊贤重义”、“和而不同”等准则。
这些准则都是针对人的行为、生活、思想等方面的。
在中庸的指导下,我们要坚持正道,去快乐的生活,去追求自我的实现,并且要遵循道德准则,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另外,在中庸经典中,有许多关于做人、学习和为人处世的知识。
我们可以从这些知识中学习到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得到成功。
比如,中庸中提到了做事要有行动力,不能光说不做,要注重实际行动;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轻易放弃;要考虑行动后果,避免为短暂的成功而付出长期的代价。
最后,在中庸中,强调了“诚”的重要性。
诚是中庸观念中的主要概念,主张真实、诚信、正派、坦率。
中庸认为,人是诚实的,才能把握拥有权力。
做人要诚实守信,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欺骗他人,不撒谎言,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赢得别人的尊重。
当然,不仅是为了变得有权力而诚实,更是为了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感情等多方面的发展。
总之,中庸是一本对我们有很大启示的经典,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与人为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和做法。
它鼓励人们不断地思考、悟道、提升自我,在做人、做事、行动方面都要追求最大化的价值。
如果我们能在个人实践中把中庸理念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决策依据,那么我们就能够使自己成为有责任心、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走向成功的道路。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37664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1.png)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庸”一词,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
《中庸》强调了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不足,以达到和谐、平衡的境界。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提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达到内在的和谐。
它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诚意和正心,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成长。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善良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还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它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中庸》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保持中庸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我相信,这些思想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d1f75c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c.png)
《中庸》读后感《中庸》读后感12篇《中庸》读后感1独爱《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细细研读。
书并不厚,但感悟颇深,下面,让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中庸”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契合。
是包容,也是利用。
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
《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警。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无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
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
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
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
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
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
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远方,必须先从脚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从低处出发。
面对消逝的岁月,仰望掩埋着先祖业绩的废墟,我们在大路上走来走去,却总是不知道要去哪里,从何处做起。
我们平庸,因而我们对于美好的未来总是仰望,而不知道如何接近,认为高远而不可抵达,这正是我们平庸的根本原因。
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读书笔记6篇独爱《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细细研读。
书并不厚,但感悟颇深,下面,让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中庸”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契合。
是包容,也是利用。
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
《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警。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无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
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
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
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
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
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
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远方,必须先从脚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从低处出发。
面对消逝的岁月,仰望掩埋着先祖业绩的废墟,我们在大路上走来走去,却总是不知道要去哪里,从何处做起。
我们平庸,因而我们对于美好的未来总是仰望,而不知道如何接近,认为高远而不可抵达,这正是我们平庸的根本原因。
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从最卑微的事做起,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
“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
”也许这世上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从最近处着手,使自己顺其自然,一步一步的取得成功。
身在山大,每一天都在成长,每一天都在进步。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学习,深入探索,周密思考,明辨甄别,忠实奉行。
人生也有涯而求之无涯。
学习是毕生的事业,时间是永恒的主题。
学问之道在于坚持不懈地日积月累别无捷径。
一切的成就都是建立在长期的坚实的积累之上的,不要抱有幻想。
没有相当的积累工夫,幻想着在某一方面做出惊人的成果或是取得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业,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
唯有树立积土成山,驽马十驾的治学精神,才有可能求得真知,成就事业。
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不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
独爱中庸。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
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
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
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
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
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
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
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
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
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愿者,怨也。
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
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
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
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
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前一阵子一直在看(中庸),后来因为一些琐事而搁置,再次捧起此书,才发现:快要到期了。
续借。
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其中有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其一,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最难者最高,就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履行它。
连大学者孔子都感慨中庸之道的曲高和寡,可见其难处。
然而恰恰是这样,才显得它的难能可贵。
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
而是有更多的欲望,有更队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冲动。
然而,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望如果无节制地膨胀,就会变成贪婪的欲望,美好事物也会因此而变得丑陋不堪。
记得有位同学跟我说过,人本身就是欲望的综合体。
说的不是一般的对。
“水满则溢,月满则盈”的道理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庸之道不易行的原因之一。
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是社会的一粒尘埃。
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大市场,不平等的交易和意料之外的事时时有可能发生。
谁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谁都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谁也不愿意经受失败的打击,于是各种矛盾、挑战、竞争、和冲突应运而生,无法避免。
这时,中庸之道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也正因为人们的本性,“民鲜能久矣”。
其二,子曰:“人莫不饮食。
鲜能只味也。
”孔子拿人们品味吃喝来比喻中庸之道不被一般人所理解,通俗易懂。
对于我们每天都要应对庸常生活,陈旧而又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只是一个模式的复制,今天跟昨天一样,明天也似乎与昨天没什么不同,我们就是这样一天天度日,每天都是吃饭,睡觉;睡觉而后又吃饭,只是捱着日月,推着时光,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味出生活的滋味。
人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并非为了“生活好”而努力着。
言而真正体悟到“生活的美好”的人却没有多少。
谁能解其味?其实,幸福就深蕴在这庸常的岁月之中,只有回过头时,才有一丝的遗憾或回味。
一种时过境迁的没有很好把握的落寞。
忽然觉得自己很老,经常发出一些乱七八糟的感叹。
算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是真实而又努力地活着,也就足矣。
因为生命并不需要我们可以地去怎样做。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
《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推崇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毛同志盛赞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处世,能调和各方面的关系。
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
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
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
孔子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
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
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
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
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
这是一种大智慧。
我们常说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不势利偏见,这就是“中”;原则不变,公道人心不变,这就是“庸”。
对自己来说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
以中庸之道教学,能更好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不偏,庸不易。
”语文教学的“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庸”就是以平常心对待语文,把语文学习当作生活的常态,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从而真实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恪守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就是坚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脚踏实地地走紧密联系生活、注重人文素养提高和语言能力训练的大语文之路。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人们的普遍祈求,而和谐社会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体现。
现在人们在物质的侵蚀下,在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容易行为失据,离中庸渐远,以致于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绝望。
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摆正,回到中庸上来,何尝不是消除烦恼,赢得快乐的一种途径。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