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20世纪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可证伪性”理论为核心,挑战了传统的归纳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可验证性。
这一观点颠覆了之前许多哲学家的看法,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根据波普尔的看法,一个理论如果无法被经验事实所反驳,则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他通过提出“可证伪性”这一标准,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能够被经验验证或否定。
如果一个理论在任何实验中都无法被证明为错误,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通过光速测量和天体引力透镜现象等来检验,而某些哲学或宗教理论则因缺乏可证伪性而无法被纳入科学范畴。
知识的增长波普尔还强调,科学知识并不是线性的累积,而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不断发展和更新。
这个过程包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他用“知识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每当一项理论被否定,就如同从树上掉下一片叶子,而新的理论则如同新芽般从树根中滋生而出。
这种观点使波普尔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解更加动态。
科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数据和事实,而是在不断地挑战现有理论,寻找更具解释力的新理论。
因此,他认为,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它是知识发展的必要步骤。
科学与社会波普尔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进一步探讨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开放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共存,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
他反对“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并不是注定会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而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和事件构成的。
这种思想在政治哲学和社会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1.科学哲学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
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
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
(例如,人们在检测100 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
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是相当有力的。
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
这也正是归纳法的根源所在。
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
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
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
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理对他的启发。
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
这是一种基于人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要。
2.证伪主义理论证伪主义理论作为波普尔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理论,对当代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他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
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
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波普尔(Karl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发展和真理的理论,但与此他也遭受了来自其他学者的批判和质疑。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理论,即“反证法”和“真实性问题”。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不是在寻找证据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在不断地用实验证据来反驳错误的理论。
这便是“反证法”,也被称为“波普尔的虚假性理论”。
他认为,真实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即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另外,波普尔对于“真实性问题”的思考也颇具深度。
他认为,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实为绝对真实,因为即使一个理论通过了无数次实验证实,也无法排除其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否定的可能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应该通过不断地反驳来不断完善科学理论,而非试图寻找一个绝对真理。
对波普尔的批判尽管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受到许多学者的推崇,也有不少人对其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其中最为著名的批评就是来自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的“范式转换”理论。
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不断的反驳和修正来实现的,还包括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科学领域在经历一定时期后会出现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于范式内部的问题而引发的,与波普尔的观点不尽相同。
还有一些学者批评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理论实际上并不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特别是在一些边缘科学或哲学领域中,很难找到可以直接证伪的实验证据。
因此,波普尔的观点在应用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讨论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理论为科学哲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讨论,对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然而,任何一个学术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它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和可以被质疑的地方。
因此,对于波普尔的理论,我们应该既要欣赏其贡献,又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迷信,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哲学领域。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哲学家,他的思想对20世纪的科学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这些概念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观念,并重塑了我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临时性以及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科学理论并非通过验证得到支持,而是通过能够被证伪的特性来界定。
换句话说,一个理论如果能够提出预言,并且有可能被经验事实所反驳,那么它才应该被视为科学理论。
这一观点与传统实证主义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数据来证明理论。
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可以提出可证伪的预言。
如果我们发现了违反这两种理论预言的现象,这两个理论就需要被修改或抛弃。
通过强调可证伪性,波普尔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严格和保守的方法。
事实上,波普尔主张,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进步是在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中实现的。
科学理论的临时性波普尔还提出了科学理论应该被视为临时性的观点。
他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最终确立为真理,因为我们的知识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
即使某个理论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看似无懈可击,它仍然可能在未来的新实验中遭到反驳。
这种看法促使科学家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新数据和新的理论解释。
波普尔以“科学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但永远无法达到真理的过程”来形容这一概念。
这也意味着科学家不应当过于依赖过去获得的数据或结论,而应该不断地进行新的实验和观察,以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实例分析波普尔在这一方面吸取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科学理论衰落的教训。
例如,19世纪末,拉马克关于物种进化的观点曾广泛接受,但随着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理论,拉马克主义遭到了反驳。
在这个过程中,表明了即使是曾经被视为合理科学观念,也可能会随着新理论的发展而变得站不住脚。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主张着重于科学理论的演绎推理和实证检验,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如“反证法”、“科学精神”等,对于科学研究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主张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即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能够通过实证观测进行反驳的情况下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他反对归纳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研究应当以演绎推理和实证检验为基础,而不是通过归纳总结和经验验证来建立科学理论。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并不取决于其是否被证实,而在于其是否能够经受住反驳的考验。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不断地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和观测来检验这些假设。
科学家应当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断地寻求对理论的反例和反驳,以便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科学理论。
波普尔提出了“反证法”这一概念,强调科学理论应当具有明确的实证内容,以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测来验证或者反驳。
另外,波普尔还强调了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即科学家应当具有勇气和诚实,敢于接受自己的理论可能是错误的,并且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反驳。
他认为,科学研究的进步离不开对于错误的承认和纠正,只有通过不断地挑战和修正,科学理论才能更加接近真理。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研究的规范和方法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和实证检验的重要性,提倡科学家应当保持怀疑的态度,勇于接受批评和反驳,以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关于科学进步的理论,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该模式旨在解释科学是如何不断进展和发展的,并强调科学以可证伪性为基础,通过理论的质疑和实证的检验来推动进步。
1.初始阶段:科学发展的起点是一个问题或观察到的现象,科学家对此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或理论。
这一阶段是理论提出的阶段,即“问题阶段”。
2.然后,科学家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即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他们的假设。
如果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则可以继续研究,但如果实验证伪了假设,则需要进行修改或废弃,并重新提出新的假设或理论。
这个过程被称为“试错阶段”。
3.经过多次实验和观察,科学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成功的理论或假设,这就进入了“具体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并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
这个过程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4.然而,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明为真实,因为在未来的实验和观察中,随时可能会出现新的证据来质疑或证伪该理论。
因此,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不断进行质疑、试验和修改的循环。
这个循环被称为“以推翻性为导向的进步”或“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本质,使科学家们更加谦虚和开放,更愿意接受批评和质疑。
其次,它鼓励科学家们不断进行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自己的理论,并及时修改和调整。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科学态度有助于科学的快速进展。
然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该模式对探索性的科学研究不够重视,过于强调实证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的创新和发现过程。
另外,该模式也没有考虑到科学研究中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在实际中的影响。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解释了科学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质疑、试验和修改来推动进步的。
‘科学的判定标准是可证伪’,这个论断出自何处?
‘科学的判定标准是可证伪’,这个论断出自何处? 这是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假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将科学与非科学的论断加以区别,但科学并非如此简单的东西,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其性质,而且任何对科学本身的研究如科学哲学这样的学科,对于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或者科学家而言,都颇有隔鞋搔痒之感。
就像著名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和鼓手费曼所言,“科学哲学对科学的用处,就像鸟类学对鸟类的用处”。
意思是说,鸟儿会飞不是因为看了鸟类学的知识才学会飞的。
物理学家费曼是个典型的美国人,有着特有的美国风格的直率和幽默,他曾经应邀去演讲,什么是科学这样的难题,去看科学哲学家怎么说,不如多看看大科学家们的演讲之类,可能对科学会有更多体悟,如果不是直接看论文的话。
在另一个层面上,费曼也说过类似证伪的话,但其立意差别盛大。
不如让我引一段原文。
我要谈的第三个科学层面,是追根究柢的方法。
这个方法的基础,是认定观测(observation)是“检验某些事物是否为真”的大法官。
当我们明白,观测才是“判断某个想法是否包含真理”的终极大法官时,科学的其他面相或特色就都变得明显易懂了。
不过,科学上的所谓“证明”(prove)在这里的意思其实是检验(test),对大众而言,这整个想法应该翻译为“任何法则都必须接受异常情况的考验”;或者用另一种说法,“『例外』证明了某个法则的错误。
”这就是科学的原理。
到这里为止,费曼说过的话,与可证伪这个概念颇有相似之处,但也仅仅是相似罢了,仔细体会可知,这是证明和检验之间微妙的差异,科学假说或者理论并不是在做逻辑题或者数学题,因为假如例外真的证明了某个法则的错误,那正是让科学家兴奋的事情到来了,因为科学家乐于发现已知的错误或者不足,从而将认识不断的向前推进,这才是科学家真正做事的方式。
任何法则如果出现例外情况,而如果这例外情况经过观测之后证实不虚,那么原先设定的法则就错了。
简述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
简述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简述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一、卡尔?波普尔简介卡尔?波普尔(KarPopper)1902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年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家庭,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与维也纳学派有过接触,并且参加过石里克的博士考试,二战期间,移居新西兰;二战结束后,受聘于英国伦敦大学,从此他在英国定居直到1994年去世。
波普尔的哲学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在科学哲学的研究中提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后把这种方法贯穿于社会、历史和政治领域,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历史哲学;而后把这种方法应用于解释整个宇宙的进化,建立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学说。
他最具开放作用的主要著作有:《研究的逻辑》、《科学发展的逻辑》、《开发社会及其敌人》、《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等。
二、反归纳主义归纳或归纳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归纳法,就是从个别的单称陈述中推导出一般的全称陈述.换句话说,它是以观察事实的陈述为前提,而以理论的陈述为结论。
古典经验论把归纳法视为从有限的经验事实向普遍的理性知识扩展的唯一有效的“通道”。
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后,这唯一的通道被打断经验科学的基础出现可怕的裂痕,归纳原理本身的真实性尚且不能保证,又怎能根据它把个别的经验事实上升为普遍原理呢?现代经验论则借助于概论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以莱欣巴哈、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现代经验论者发展了“归纳逻辑”或“概率逻辑”,以寻求对“归纳问题”的解决。
波普尔认为从逻辑上看归纳推理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作为归纳推理基础的归纳原理无法得到证明;否则必定陷入循环论或先验论。
他认为,莱欣巴哈的概率逻辑理论的错误,在于把一个假设的确认度与命题序列本身得到概率和随机事件本身的概率混淆起来,而混淆的关键点在于企图用“命题序列的真值频率”来解释“假设的概率”,但事实上人们并不能以此达到目的。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问题导向”已经成为使学科生长、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必然取向.同样,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找到活水源头,也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关注现实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企盼和渴望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和迫切.如何在理性层次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整体的辩证的把握,把纷杂的现象纳入本质的有序之中,对社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取向并加以理论上的引导,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面临的来自实践的呼唤.当务之急是以问题为导向,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针对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需要予以特别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的.一是真问题与假问题.众所周知,有价值的理论,首先在于它的客观性,即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东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研究的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首先必须是一个真问题.但有时由于研究者囿于偏见或者被某些假象所迷惑,往往错将假问题当作真问题.更有甚者,有些研究者故意制造一些假问题,即所谓“炮制的问题”.尽管这些人倒腾的是假学问,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却是真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充分重视真假问题的研究,确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真假问题意识,提高对有价值问题的敏锐感和学术研究的理性自觉.二是原始问题与衍生问题.就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逻辑来说,关注原始问题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克服华而不实之风的至关重要的一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就曾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对物理学上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可见原始问题及其求解在重大科学发现和学术创造上所处的地位.由于原始问题具有客观性、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蔽性、思考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性等特点,所以,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实质上也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之风的关注.解决原始问题的过程可能衍生一系列新问题,反之,在解决衍生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原始问题.一般来说,对原始问题的研究充满探索性和高风险,对衍生问题的研究则往往是满眼的叠嶂和迷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原始问题的寻找与发现,却需要沉潜于学术的研究者的一双慧眼.三是热点问题与冷门问题.一般来讲,热点问题是那些大家比较关心,并且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冷门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往往由于其关注度较差容易被研究者忽视.其实,热点问题并非都是真正需要研究的真实的难题,相反,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研究者往往凭自己的研究实力将一个冷门问题变成众人瞩目的热点问题,从而在“爆冷门”中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况且“热点问题”与“冷门问题”是相对的,“一个时空背景下的非学术主流,可能跃居另一个时空背景下的主流”(李金铨:“视点与沟通”,载《读书》,2003年第11期).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热点问题,但不要盲目追热作秀.关注热点,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激情,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并进入这些新的、前沿的学科研究领域;不盲目追热,就是要在热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严谨治学的态度、缜密理性的思维,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富有创新性的见解.四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着既要本土化又要国际化的双重任务.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国内学术界颇为流行所谓与国际接轨,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然而就在这种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尊奉”西方思想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主问题域,只有在本国主问题域中进行的研究,才有可能成为本国所需要的前沿性研究.实际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有自身的优势,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如何使这些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有机构成要素,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原创性开掘的关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作出独立的贡献,就需要对自己本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作出解释和回应,并通过这种对特殊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逐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最终提出一些为西方社会科学界所无法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和理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断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第五周讨论主题: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或是其它?1、何谓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是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科学哲学观点,旨在建立一种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准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一个“证伪主义”的模式,即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反复的观测和实验证据,不断地被证伪和修正。
这种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理论应该通过被反驳的过程来不断进步,而不是通过被证实的过程来得到验证。
本文将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理论内容和科学发展模式进行解读。
首先,波普尔认为,科学应该基于经验和实证的事实,而不是基于主观的想象或经验外的东西。
科学理论应该是观察和实验证据的产物,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构建。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通过实验证据来进行验证,只有在经过实验证据的检验后,理论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知识。
与此相对应的是,任何理论都具有可能被证伪的潜在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科学家应该不断致力于寻找反驳自己理论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寻找证实自己理论的证据。
其次,波普尔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只能暂时地被接受为真理,因为总有可能存在新的证据或新的观察结果,来否定或修正原先的理论。
这种暂时性和相对性使得科学理论具有一种进步性和发展性。
波普尔认为,科学不是一种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而是一种不断修正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被反驳的过程不断进步,而不是在于其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然后,波普尔提出了“假设-检验”模式来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模式中,科学理论被视为是一种推测或假设,科学家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实验或观察来检验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那么这个理论就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真理。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视为被反驳了,并需要进行修正或被替代。
最后,波普尔还强调了科学理论需要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被构建出明确的实验或观测来进行验证,而不能是模糊或不可观测的。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Popper,1902一)是当代西方一位影响较大的科学哲学家,他一反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的归纳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通过观察和归纳,而是通过猜测和反驳来现实的;作为全称的普遍定律的理论,不能为有限的单称的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但它可以为单称观察到的的事实所证伪。
在证伪主义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即:P:(问题),TT(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猜想和假设)、EE(反驳、证伪、试错和纠错)、P:(新问题),……。
这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开始于问题;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发挥想象的创造力,提出可被证伪的假设、猜想、理论;接着,对这些假设、猜想、理论进行批评和反驳,设法通过检验证明它们为假;当它们一旦被检验证明为假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假设理论,进行新的批评和反驳,如此循环不已。
科学认识就在这种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增长。
其中,关键的环节是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和反驳,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原有的理论进行证伪和批判的过程。
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体现出来的敢于犯错误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仍然是积极可取的。
创性、启发性的,它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和可取之处。
它肯定了科学不断逼近客观真理,肯定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一面,肯定科学发展中证伪的作用,强调科学的批判、革命和探索精神,特别是这一模式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仅作静态的语言的逻辑分析的框框,首次把人们的眼光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的广度及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深度。
他强调了理论思维的能动作用,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探索逻辑,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正如波普尔自己认为的那徉,理论越是独创、新奇,有启发力,则理论的可证伪、可反驳性就越大。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是如此,问题不少,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科学的逻辑 书
科学的逻辑书
《科学的逻辑》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科学方法的经典之作,作者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在这本书中,波普尔阐述了他的科学哲学思想,尤其是对于科学方法的独到见解。
波普尔认为,科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可证伪性”,即一个理论或假说必须能够被实验证据所反驳,否则就不能被视为科学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证伪原则”,即一个理论在被证明为错误之前被认为是正确的,而一旦被证明为错误,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
这一原则强调了科学方法中的批判性和可验证性,是科学进步的基础。
除了证伪原则外,《科学的逻辑》还涵盖了许多其他重要的科学哲学思想。
例如,波普尔强调了观察和实验在科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验证据才能证明一个理论是否正确。
此外,他还探讨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在科学中的作用,认为归纳推理是科学发展的关键,而演绎推理则不能独立地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
在书中,波普尔还详细阐述了科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如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科学的可重复性、科学的自主性等。
这些概念和原理都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科学的逻辑》是一部深入浅出的科学哲学著作,适合对科学方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科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和原则,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并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与观点在科学界和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通过对科学方法及理论的深入分析,不仅质疑了传统哲学中对科学直观认识的有效性,还阐明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本质。
本文将全面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包括其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提出的可证伪性标准、对历史主义和科学进步的看法,以及其影响与争议。
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波普尔在其著作《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提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须具备某些特定原则。
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便是可证伪性。
根据波普尔的定义,若一个理论不能被潜在的观察或实验所证伪,那么这个理论就不具备科学性质。
换句话说,只有那些能够被实验证伪的断言,才算得上科学理论。
这一观点不仅重新定义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也促使人们重新考量宗教和形而上学中的许多信念。
例如,在宗教中常常存在某些难以验证或反驳的假说,这使得宗教信仰无法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依据。
为此,波普尔主张,应当立足于“经验”和“实验”来构建知识,而非依靠逻辑推理或绝对真理。
可证伪性标准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
波普尔强调,不同于验证主义所主张的通过观察来确认理论真实性,科学理论应当通过反复实践与严格测试,设法找到使之失败的方法。
这种方法论奠定了现代实验科学的重要基础,使得科学研究变得更加严谨。
例如,主流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曾长期被认为是真理,但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牛顿力学在极端条件下被证明不再适用。
正是在这种不断反驳与修正中,科学才能进步。
因此,波普尔认为,任何一个自称为“科学”的理论,都应有可能经历并接受反复的检验和挑战。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除对可证伪性的深入探讨外,波普尔还明确反对历史主义,即认为历史的发展可以预测未来。
历史主义者往往声称,通过对历史现象模式的研究,可以预测社会发展及其目标。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基本内容是什么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基本内容是什么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基本内容是什么?以及对他的评价?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第一、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证实有存在的价值,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
根据波普的观点,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形成假说或理论。
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
他说:“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
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
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来代替“ 归纳法"更是另一回事。
无疑,“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
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
因为很明显,在科学中,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
比如:“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而不能进行证伪。
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
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地球为什么不飞散,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
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但却没有消灭它。
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
又过了两个世纪,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
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
比如,水星运动。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
论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对教育的意义
的启发作 用。
中圈分类号 : B 8 0— 0; G 5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2 6 3 8 ( 2 0 1 3 ) 0 5— 0 0 0 5— 0 4
w h i c h W s a c a l l e d c i r t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i s m b y h i ms e l f , T h e s e v i e w r e l f e c t e d i n h i s b o o k w h o s e n a m e i s L o g / c o f&i e n t i i f c D i s c o v e r y . P o p p e r a p -
p l i e d f a l s i i f c a t i o n i s m t o t h e g r o wi n g p r o c e s s o f s c i e n t i i f c k n o wl e d g e, a n d f o me r d h i s e p i s t e mo l o y .T g h o u g h P o p p e r ’ S s c i e n t i ic f p h i l o s o — a l o f Q i q i h a r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S o c S c i )
2 0 1 3 年 9月
S e p t . 2 01 3
论 波 普 尔 的科 学 哲 学 及 对 教 育 的意 义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四)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3.“逼真性”与“逼真度”
认为科学理论只是猜测世界,而不是反映世界, 因而它不可能是真的,即它总有一天是要被经验 证伪的。但又认为,科学与真理还是相关联的, 因为科学能通过不断的猜测而逼近真理。
猜测、证伪、再猜测、再证伪……这就是科学接 近真理的道路。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批判以找到愈来愈接近真理 的理论”,“我们虽然不知道距离真理有多远, 但要我们能愈来愈逼近真理。”
二、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
(二)改良主义的“逐步的社会工程”
检验理论是否进步有两个标准:理论的标准和事 实的标准。认为理论的标准就是可证伪度。
一个理论的可证伪度高,它的经验内容的丰富性 就高。但是理论的可证伪度高,只表明它的 “潜在进步性”高,只有经受了经验的检验,得 到了经验的确证,它才是真正进步的理论。
科学发展过程就是各种理论互相竞争的过程。进 步的理论在竞争中不断战胜和取代落后的理论, 科学就以发展。
“逼真性”:科学理论具有的逼近真理的性质; “逼真度”:科学理论的逼真性的程度。
(四)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3.“逼真性”与“逼真度”
不同理论具有不同的逼真度。理论愈进步,逼真度就愈 高。如以VS(a)表示理论(a)的逼真度,ST(a)表 示它的真实性内容的量,SF(a)表示虚假性内容的量, 则理论(a)的逼真度可以公式表示如下:
(一)反归纳主义与经验证伪原则
2.经验证伪原则
A.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 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
B.波普尔认为,经验虽不能通过证实个 别命题而证实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却 能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 性理论。
(二)“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1、“理论先于观察”。其理由是: 首先,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波普尔科学哲学:证伪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
• 挑战: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对科学哲学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包括: • 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挑战:波普尔认为逻辑实证主义无法解决科学理论的选择和评价问题,因此提出了证伪主义 理论。 • 对科学哲学史上其他观点的挑战:波普尔批判了科学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如实证主义、归纳主义等,强调科 学理论的批判性和可证伪性。
• 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波普尔提出了“问题→猜想→批判→问题”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强调科学理论的发展 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进行批判和修正的过程。
• 科学理论的选择标准: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是评价其科学性的标准,即一个理论的可证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越强,其科学性越高。
• 科学方法论的原则:波普尔提出了“批判性原则”和“证伪原则”,强调科学理论的批判性和可证伪性,认为 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证伪和修正的过程。
• 科学家可能过分关注理论的证伪,而 忽视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影响科学的发 展。 • 波普尔证伪主义理论的适用性受到限 制,对于一些无法证伪的科学理论,科 学家可能难以进行正确的理论选择和评 价,影响科学的发展。
波普尔科学哲学的启示及其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 启示:波普尔科学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包括: • 科学家应该始终保持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寻求证伪和修正。 • 科学理论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进行批判和修正的过程。 • 科学研究和创新过程中,科学家应该进行正确的理论选择和评价,促进科学的发展。
精致证伪主义的科学研究纲领
精致证伪主义的科学研究纲领引言精致证伪主义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旨在通过严谨的实证验证和推断,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思维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精致证伪主义的概念、原则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主题一:精致证伪主义的概念精致证伪主义,又称为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中提出的科学哲学理论。
精致证伪主义认为,一项理论只有通过严格的实证验证和推断,才能被认为是科学合理的。
换言之,一项科学理论的真实性不能被证实,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证推翻与修正,保持其暂时有效性。
主题二:精致证伪主义的原则1.可证伪性原则:精致证伪主义鼓励科学理论对于实际证据具有可证伪性,即理论应当提供能够被实验证伪的预测,而不是仅仅解释已有的观测事实。
2.实证主义原则:精致证伪主义倡导科学研究应当基于观测和实验数据,通过概念的构造和假设的提出,来推导出可验证的研究结论。
3.最小假设原则:在面对多个理论可以解释同一现象的情况下,精致证伪主义倾向于选择最简单的解释,即最小化所需假设的理论。
4.辨识能力原则:精致证伪主义提倡科学理论应当具有高辨识能力,即能够与其他理论进行区分,通过反驳与实验结果的不一致来推动科学进步。
主题三:精致证伪主义的应用1.科学实验设计:通过制定可测试的实验方案,精致证伪主义促进科学研究满足可证伪性原则,从而增加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持续性。
2.科学理论发展:精致证伪主义推动科学理论的演进,要求科学家不断质疑和修正现有理论,以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3.科学实践指导:精致证伪主义指导科学家如何预测、解释和判断科学现象,引导科学家采取合适的实证验证方法,推动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4.伦理和道德研究:精致证伪主义可以应用于伦理和道德领域的研究,通过严谨的实证验证和推断,评估不同道德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结论精致证伪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纲领,为科学知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近现代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派别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近现代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派别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于近现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波普尔的众多理论中,实证主义派别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支。
本文将从实证主义的背景、基本原则以及波普尔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实证主义的背景实证主义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和奥地利,是一种以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哲学思潮。
实证主义者强调科学应该以经验为基础,拒绝关注超验或宗教等无法从直接经验中得出的内容。
他们试图建立一种纯粹基于实证(empirical)的科学哲学体系,以此来确定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真理。
二、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1. 经验验证原则: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必须经过经验验证,只有那些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予以验证的理论才是科学有效的。
2. 可观察性原则:实证主义者主张科学理论必须与可观察到的现象相联系,只有那些能够从直接经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3. 经验主义原则:实证主义者认为知识只能通过经验获得,所有概念必须建立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意义的。
三、波普尔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波普尔是实证主义的重要批判者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来质疑实证主义的局限性。
1. 科学理论不可证伪:波普尔认为实证主义的经验验证原则存在严重问题,科学理论往往无法通过经验进行全面验证。
他提出了“可证伪性”这一概念,指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存在反例可以证明理论的错误。
2. 可观察性原则的局限:波普尔指出,科学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假设并非直接可观察,如原子、电子等。
因此,将所有科学理论都局限于可观察性原则是不切实际的。
3. 经验主义的问题:波普尔认为实证主义持续强调经验主义的观点忽视了科学理论构建的创造性和假设性。
科学的发展需要理论的设想和对未知领域的推测,而这些都不仅仅依赖于直接的经验。
四、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点波普尔提出的科学哲学观点被称为“批判主义”。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普尔(Bertrand Russell)是一位伟大的英国哲学家,他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
波普尔的论证在科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论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他提出的论点是,科学发现的真正逻辑是基于假设,而不是基于实证结果。
首先,波普尔指出,在任何科学发现中,假设都是基础。
例如,在实验室中,实验者可能会假定实验条件是一样的,因此,他们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就是科学家们做出决定的基础。
其次,波普尔还提出,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建立在可测量的假设之上的。
这意味着,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必须能够测量和测试假设,以便得出可信的结果。
例如,如果一个假设是“物体在某一特定的重力下会下降”,那么科学家们必须能够测量这个特定的重力,而不能只是猜测。
最后,波普尔还提出,科学发现的逻辑也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失误。
这意味着,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必须能够考虑到一些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假设是“物体在某一特定重力下会下降”,但是由于外部条件的影响(如气流)导致物体上升了,那么这个假设就会失效。
总之,波普尔对科学发现的逻辑有很多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三大原则:假设是基础、假设必须可测量、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失误。
这三条原则成为了当今科学家们在进行实验时所遵循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是波普尔哲学的主要部分。波普尔反对 维也纳学派的证实原则,所以他称他的科学哲学 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
?(一)反归纳主义与经验证伪原则 ? 1.反归纳主义
? 波普尔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以过去,不能告知人 们以未来。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知识具 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 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 今后必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 2)从数学观 点看,无论过去的重复数有多大,它只是一个有限数, 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 率只能是零。总之,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 法,它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 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
?他说:“理论的遍性和精确性程度随其可 证伪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可把一个 理论的严格性程度与它的可证伪度等同起 来。”
(三)“知识的增长”理论
?2. 理论的进步性的标志
?波普尔认为检验理论是否进步有两个方面的标准: 一个是理论方面的标准,另一个是事实方面的标 准。他认为理论方面的标准是可证伪度。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人物简介: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一) 原籍奥地利,后移 居新西兰、 英国, 1945年入英国籍。 波普尔自己把他所 主张的哲学定名为 “批判理性主义”, 它包括“证伪主义” 和“社会改良主义” 两方面。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主要著作有:
?《研究的逻辑》(1933); ?《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 ?《历史决定论的贫乏》(1944一1945);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 ?《历史循环论的贫困》(1945); ?《猜测与反驳》(1963); ?《客观知识》(1972)以及与神经生理学家艾
(二)“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2.“科学开始于问题”
?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 我们不是通过观察和联想来学习,而是通过试图解决问 题来学习。
? 他说:“因此,我乐意承认,象我自己那样的证伪主义 者更宁愿大胆的推测(即使它可能很快的成为假的), 来试图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不是去详细叙述一连串 无关的老生常谈。我宁愿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相信,这是 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并在发现我们的 推测是假的时,我们对真理就会知道得更多,并将更接 近真理。”
?波普尔否认理论来源于观察,坚信“理论 先于观察”。
?1.“理论先于观察”
?波普尔坚持理论先于观察。其理由是: ?首先,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
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的理论、兴趣和期望等 决定的。
?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 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的指 导下进行。
?一个理论的可证伪度高,它的经验内容的丰富性 就高。但是理论的可证伪度高,只表明它的 “潜在进步性”高,只有经受了经验的检验,得 到了经验的确证,它才是个真正进步的理论。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理论互相 竞争的过程。进步的理论在竞争中不断战胜和取 代落后的理论,科学就以发展。
3.“确证”与“证实”
(二)“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3.理论出于“灵感”?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
?普尔认为理论来之于
? 波普尔断言理论仅仅是一种猜 测,是一种在先天的期待的推
科学家的灵感,即灵 感对问题所作出的普 遍性的猜测。
动下,对自然界所作出的普遍 性的猜测。由于它仅是大胆的 猜测,因而总是不正确的,总 有一天要被经验证伪,而为新
可以教导哲学家们懂得科 学……仅是大胆的、思辨的猜 测所组成的。”
(三)“知识的增长”理论
?1.“可证伪度”
?波普尔认为,任何理论都是可证伪的,所 以都具有“可证伪性”。但是每一个理论 的 “可证伪度”是不一的。
?(1)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它的可证伪 度就愈高;
?( 2)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 伪度就愈高。
C.因为任何理论都是逃不脱最终被证伪的厄运。所 以任何理论都是不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 暂时地“确证”的。
(四)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波普尔虽始终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真理。但 他对真理的前,他总是避而不答真理问题; 1935年, 在接受了塔尔斯基的真理的定义后,他同意塔尔斯基的 “真理符合论”,认为真理就是“与事实相符合”。但 塔尔斯基的真理论只限用语义学范围,他却把它推广到 认识论领域。
一、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
?(一)反归纳主义与经验证伪原则 ?2.经验证伪原则
?A.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 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
?B.波普尔认为,经验虽不能通过证实个别 命题而证实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却能通 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
(二)“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由于坚持真理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他承认客观 真理。他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 和愿望而转移的。
(四)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2.“不能认识真理,只能探索真理”
?波普尔不同意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所以,他否认 科学能认识客观真理。
?他写道:“真理……我们也许永远不能得到它, 也许即使得到了它,也不知道。”因为“它是在 我们可及的范围以外的。”“它隐藏得很深,我 们不能探入其深处”。
A.波普尔认为,“证实”与“确证”是两个在性质 上完全不同的概念。
B. “证实” 就是在内容方面证明理论是真理,在 时间方面证明它永远正确,不再被证伪了。但 “确证” 则不同,它并不证明理论是真理,也 不证明永远正确,而只是证明它暂时经受了经验 的检验。一个理论,今天被“确证”了,明天却 可能被证伪,而且今后总有一天要被证伪。
?他说:“我们应该承 认,我们的探索常常 是依赖于灵感的。”
的猜测代替,因而它是一种暂 时的假设。他说:“我们的科 学并不是认识。……我们决不 能认识,我们只能猜测。”
?波普尔认为,“灵感” 是一种非理性的、非
? 他说:“即使是那些已得到充 分确证的科学理论,也总归还 是一假说,一种猜测”。“这
逻辑的东西,它突如 其来,神秘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