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与“略读”的争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与“略读”的争论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沙溪小学吴必华
上周我们语文科组两位教师分别上了一节公开课,都是五年级教材,一位教师上的是《慈母情深》,另一位教师上的是《鲸》。按照课本中的标识可知,前者是略读课文,后者是精读课文,可是两位老师在教法上却倒了个。《慈母情深》这课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寻找让“我”鼻子一酸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品析、诵读、感悟,较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上得声情并茂(详见后面的简案);而《鲸》这课的教师重点分析了第一段,让学生明白了几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后,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寻找作者的说明方法,上得简明扼要(详见后面的简案)。在评课中有教师认为:《慈母情深》本是略读课文却当作了精读课文来讲,而《鲸》是精读课文却当略读课文来教,这两节课都没有把握住课型应有的教学要求,教学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是失败的。而有的教师却认为:这两堂课,教师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确定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科学,教材处理恰当,是成功的课。
我粗略地概括了认为这是一堂失败的课的理由:《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精读与略读在教学要求上是的不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指导朗读、默读;精读词句,积累语言;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精读内容,领会方法。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一是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二是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显然这两节课违背了这个规定。
表面看,认为是失败的课的教师的理由充分,似乎有理有据,理直气壮,而对于认为成功的课的教师的理由似乎缺少点理论与底气。作为语文科组长的我,有必要、有责任让教师明确此问题,解除此困惑。
一、精读与略读要因文而异,因单元主题与文章性质而异。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辨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读与略读同样如此。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怎样用好这个例子,教师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定。”
《慈母情深》在第九册的第六组课文中,这个组的主题是父母之爱,这组还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从四篇课文看都是文质兼美的、满含深情的文章,而《鲸》一文在第九册的第三组课文中,这个组的主题是学习说明性的文章,这组还有三篇课文分别是《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四篇课文都是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文章。如果教师一味按“精读”“略读”要求,一成不变、生搬硬套地教学,把这类说明性的文章也像讲情感性、深情性的文章一样讲、一样分析,就势必高耗低效、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反之,如果《慈母情深》这类情感力透纸背的文章也像所说的“略读”课文的模式教学,就会让学生在理解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就体会不了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更不会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就势必让学生囫囵吞枣、隔靴挠痒。教师采用这样的教法是由文章性质与类别决定的。
二、精读与略读只是针对本组内的课文比较而言,不同组的课文缺少可比性。
《慈母情深》相对于《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来说是略读课文,同理《鲸》相对于《松鼠》、《假如没有灰尘》来说是精读课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精读与略读的论述,我想也应是这样一个观点,绝不是一刀切,绝对化;绝对不是精读课文就一定得精读精讲精练,略读课文就非得略读略讲略练,就一定只能让学生“粗知大意”。编者的这一思想,从课文的安排顺序上也相当明显,《地震中的父与子》后面就是《慈母情深》,可见编者就是要教师在教完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后,用学习前者课文的学习
方法,来学习后者课文;同样,《鲸》的后面是《松鼠》,编者就是要通过《鲸》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松鼠》提供一个范例,一种可行方法。至于《慈母情深》和《鲸》谁精教谁略教,孰详讲孰略讲,不同组的课文是缺少可比性的。如果非要在《慈母情深》与《鲸》这两课之间作比较,非要分个哪个是精读的教法,哪个是略读的传授,岂不是有缘木求鱼、升山采珠之嫌吗?
三、精读与略读只是编者的意图,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取舍、开发与选择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与弹性……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从这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开发教材、选择教材,难道就不允许教师对一篇课文要怎么教作定夺?难道就不允许将所谓的“略读”当“精读”课文来教?精读课文也好略读也罢,《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精读与略读的论述也好,都是人为的,都是编者的意图,都是一些基本的教学要求与原则,针对刚走上教学讲台的教师来说是必须学习的、也是必须遵守的。但如果我们以此为信条甚至奉为天条,唯教参、唯教本按图索骥、墨守成规,那么,这个精读与略读的规定就成了束缚我们的枷锁与桎梏,我们就将永远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永远是位裹着小脚的女人。我们不敢越雷池半步,又何谈探索?何谈创新?又怎么去谈选择教材、开发教材?《课程标准》提到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岂不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因此,我们的教师要有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甚至有取舍教材、批判教材的能力与勇气,只有有了这种气魄,才能开拓我们的视野,放开我们的手脚,才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堂才能省时高效!
附:《慈母情深》与《鲸》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一、读文填空,明大意
1、读课题。
2、读课文后填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我发现母亲脊背(),眼神(),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时,母亲用()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
二、浏览疏理,找“酸”缘
默读,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用笔划下来。
三、品词析句,悟深情
(一)工作的环境
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你为什么要划这个句子?
2、哪个词重点?
3、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
4、想想应该怎么读?
(二)母亲的身影
屏幕展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吗?
2、比较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不同?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
3、引导想象,你看到了母亲怎样的脸、怎样的背与怎样的眼?
4、读出对母亲的深情。
(三)母亲的忙碌
屏幕展示:母亲说完,立刻有坐了下去,立刻又有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这句有什么特点?(四个“立刻又”)
2、把“立刻又”去掉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3、读出母亲的劳累与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