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_中体西用_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 第6期Journa l o f Chi F eng U n i versity(Soc.Sci)N o 6 V o l 28

浅析 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康健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摘 要 中体西用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主张在坚守中国政治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政权的稳固,达到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目的。 中体西用思想,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结构,对于西方文化的输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体西用的思想用割裂的 体、 用来建构文化模式是不科学的,是在中西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矛盾中产生的一种变形结合,其结果必然阻碍中国近代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体西用;变形结合;双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 D6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2007)06-0009-02

气势宏大,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历次的文化交融、冲撞中总是汇纳百川,显示着无与伦比的高姿傲态,这自然而然便养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优越感,它如印记般深深烙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但是自清中叶以后,世界形势骤变,当此时中西文化再度撞击时,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则走向了自高自大、盲目排外的极端。就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火扣响了中国大门之时, 天朝上国尽善尽美,无所不有,无须求于他人的观念,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才开始从昏睡中惊醒,冷静的 睁眼看世界,寻求拯时救世的良方,19世纪60年代 中体西用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并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体西用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是一种具有深刻时代烙印的近代思想。人们通常将19世纪60年代初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的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方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视为 中体西用的最早表述,但 如果对其探本溯源,则应始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讲的就是#西用∃的问题。%1& 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在坚守中国政治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国的制器、练兵、教育、科举等内政作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通,以维护封建政权的稳固,达到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目的。这种思想是作为那些标榜 中国欲自强,只须兴教化、讲廉耻、恪守忠信礼义之道的封建顽固保守势力的对立面出现的,它试图将西方资本主义的 用(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移花接木般嫁接到中国封建主义的 体(封建政治制度)上来,这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妄图 以以新卫旧的形式来推动中国社会自身的新陈代谢%2&,是在中西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矛盾中产生的一种变形结合。 中体西用突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 中学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主导地位,强调传统文化中的道器观、本末观,把西学限定在中西文化交融中从属的位置上,仅仅是肯定它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辅助作用。可以说,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中体西用的文化模式, 树立了中西文化交融下中国近代文化演进的路标%3&。

中体西用的思想,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结构。它动摇了 夷夏大防的古训,使国人开始学会将中国与列强放在一起对比、研究,用直观的眼光探讨西方富强发达,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这虽然是一种折中调和式的 理想救国方案,但对于改变中国人的封闭虚骄、盲目排外的心态,对于沟通中西,尤其对于西方文化的输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 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近代民族工商业体系也初步形成,中西文化得以在物质层面交流、融汇。洋务运动便是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产物。19世纪60、70年代封建顽固派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在思想界仍保持着某种优势,但洋务派以 中体西用为理论基础,在与顽固派的中学西学之争中,系统论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必然性。同时他们以 自强、 求富为口号,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括军事工业、轻工业、重工业、交通业、金融业、商业在内的民族工商业体系,并输入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举办各类新式学堂,选派人员出国留学。可以说,洋务运动逐步完善了在物质层面输入西方文化的思想主张,使得中西文化开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融汇。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技术,才引起一大批知识分子深入接触到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并随着洋务运动的客观实践效果,对封建制度产生了怀疑,才引起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才引起人们变革封建制度的要求,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推进了辛亥革命。虽然 中体西用思想的最初倡导者们是希望利用它来挽救、维护封建制度,但最终的结果却适得其反,西方技术、文化、思想观念的传入,挖开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墙角。

中体西用的思想虽然将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置于从属、辅助的地位,但这种 体用结合的思维

(9

(

方式毕竟是对 华夏中心主义的初步否定。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得益于几千年来始终对异域文化的采撷与兼蓄,但这其中却掺杂着 天朝上国、 万国来朝的圣主情怀。当近代中西文化猛烈撞击后,国人对中西文化的巨大鸿沟产生了疑惑与不解, 中体西用的提出,正反应了国人对自身文化坚守、肯定的同时,对西方文明的叹服与认同,于是产生了 中西平行对照,双向交融的新思维%4&。这种双向思维的融合论,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后世挽救民族危亡、寻求救世良方的人们。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要着眼于西方的议院、国会、民权和资产阶级的进化论等,他们要求用改良的办法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但他们并不是一味强调西学的完美无暇,而是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变法的理论支柱,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大力宣传今文经学,反复论证中国古代改革思想,使得 托古改制成为变法的指导思想,使得变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辛亥革命时期,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革命派的最终目标。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行近代政治斗争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利用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唤起民众的 保种、 爱国的民族激情,国粹主义思潮便是其代表。国粹派的基本手段是用 保存国粹、 复兴古学来激发人们爱国和进行反清革命的热情。这一思潮可以说受到 中体西用的启发,大力宣扬国学、国粹虽有传播封建毒素的消极作用,但在客观上却有助于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辛亥革命时期 民族魂的铸造打下了根基。

在洋务运动期间大行其道的 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随着19世纪末国内政治风云及洋务运动的宣告破产而销声匿迹。 戊戌变法运动是在批判#中体西用∃中前进的,但不少具体兴革又是以#中体西用∃的词旨为号召的。%5&但是戊戌时期改良派的 中体西用文化观与洋务派已有了很大的差异。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始终固守着政教合一的封建文化体制,而 改良派的#中体∃,至多只保留了#名教伦常∃的位置,封建专制政体已被排除在外。%6&戊戌变法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势力兴起, 中体西用的思想仍然没有咽气。1910年初,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也宣称要变法了。同年七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 整顿中法、 采用西法的新建议,承认封建的 中法不那么完美,需要 整顿,而且把主从分明的 中体西用改为并列的 中法、 西法。这表面上看好象是一个变化,但实质仍是 中体西用的脉络。 中体西用思想妄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来巩固中国封建专制之体。 这是对封建传统文化价值观自觉认同的结果,使之无法完成文化模式的进一步转换,其结果必然阻碍中国近代文化的健康发展。另外,用割裂的 体、 用来建构文化模式是不科学的。严复曾对此批评说: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会之则两亡。%7& 文化的整合在于有机的融汇、化合,是对原有文化的超越,它最终形成新的文化体系,应该是即中即西,非中非西的有机体,而非#体∃、#用∃分离的拼凑物。%8&

总之, 中体西用思想对于沟通中西文化,开辟西方文化输入的道路,促使中国近代文化的萌生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并不科学的文化思想观念,随着文化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它必将为时代所抛弃。只有科学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和西方的文化,阐明 体用的一致性及其内在矛盾,才有可能使中国从愚昧落后走向文明先进。

参考文献

%1&安宇 中国近代文化史论 学术出版社, 2001 131

%2&%5&陈旭麓 近代史思辩录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 42,68

%3&%8&安宇 中国近代文化史论 学术出版社, 2001 132,134

%4&陈昆满 历史的选择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 54

%6&胡逢祥 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51

%7&严复 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严复集(第3册) 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 1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