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5荆轲刺秦王 (1)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课件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 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 万家。
乃:于是,就。 卿、足下:尊称。
旦暮:名作状,早晚间,形容时间短,立刻
虽:即使。
得:能。
微:如果没有。 而:连词,表转折。
谒:请,指代行刺 亲:形容词做动词。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 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 钧一发之际,平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 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 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冷 静,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②善于通过对照突出人物性情。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 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照,以突出荆轲的深 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 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照,突出了荆轲的机智 勇敢。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2、重点实词
微太子言
假如没有
今行而无信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 (fǔ)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偏袒:露出一只臂膀。 也:表判断。 乃今:如今。
荆轲与太子和樊将军的对话,表现了荆 轲怎样的性情特点?
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胆识 超人,气魄特殊。
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特殊,英勇果敢。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 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chéng)樊於期 之首,函封之。
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将军 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人教版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1)

• 忤(wǔ)视 血濡(rú)缕
• 变徵(zhǐ)之声 士皆瞋(chēn)目
• 文言实词
词 意义
例句
接近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
亲
父母 亲自
其将归见其亲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亲近的 人
亲旧知其如此(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
⑤介词,相当于“按照”,如“而秦武阳奉地
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①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如“今行而 无信”《荆轲刺秦王》 ②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并且”,如“秦王 而③必 连喜 词而 ,善 表见 示臣 修饰”,《译荆不轲出刺,秦如王“》樊 於期偏袒扼 ④腕 连而 词进 ,表”示《顺荆承轲,刺不秦译王,》如 “山高月小,水落 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①介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皆为戮
没”《荆轲刺秦王》
②介词,相当于“替”,如“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荆轲刺秦王》
③动词,相当于“做”,如“乃令秦武阳为副”
为
《荆轲刺秦王》
④动词,相当于“整理”,如“乃为装遣荆轲”
《荆轲刺秦王》
⑤动词,相当于“成为”,如“愿举国为内臣”
《荆轲刺秦王》
• 文字通假 •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 4.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例句
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樊将军仰天太 息流涕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课文:《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精彩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暴君秦始皇被勇士荆轲暗杀的故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七雄争霸,军阀割据。
秦国自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刚刚建立起的秦朝正势不可挡地向着强盛发展。
荆轲作为楚国的谋士,谋划刺杀秦王,以挽救楚国的危机。
他打着献与秦国的诚意,跑来秦国边境,一步步接近了秦始皇。
然而,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让荆轲成为了秦国的客卿。
在所有人认为荆轲成功跻身权贵地位之后,他却丝毫不领情,依然怀着杀机。
荆轲很快发现了荆姬,也就是秦始皇的嫔妃。
他以帮助荆姬逃脱秦宫为名,赢得了荆姬的信任。
到了战国时期,秦自起兵破楚以后,荆姬心思开启,她欲投荆轲以为己有,不料,荆轲最后心机谋得他到王者之前,没成就爱情,就去世为民请命。
直到今天,对于“荆轲刺秦”的故事,可谓万里长征最早,也最让人悲壮传颂至今。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理解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的思想和动机;3.分析文章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整体故事;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荆轲刺秦王”为话题,谈谈他们对这个故事是否有所了解,以及对荆轲选择刺杀秦王的理由的初步猜测。
二、讲授(20分钟)1. 教师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解释荆轲刺秦的原因和他的思想动机。
2. 分析文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如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并导出相关的学习要点。
3. 解读课文,重点讲解生词和重要句子的意思。
三、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想象自己是荆轲的好朋友,请写一封信给他,劝他放弃刺杀秦王的念头。
高中语文必背课文必修1-5(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背课文必修1-5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课文7月8日必修一(21)锦瑟(1)沁园春·长沙(22)马嵬(2)雨巷(23)寡人之于国也(3)再别康桥(24)劝学(4)烛之武退秦师(25)过秦论(5)荆轲刺秦王(26)师说(6)记念刘和珍君必修四必修二(27)望海潮(7)诗经·氓(28)雨霖铃(8)诗经·采薇(29)念奴娇(9)离骚(30)定风波(10)涉江采芙蓉(31)水龙吟(11)短歌行(32)永遇乐(12)归园田居?其一(33)醉花阴(13)兰亭集序(34)声声慢(14)赤壁赋(35)廉颇蔺相如列传(15)游褒禅山记必修五必修三(36)归去来兮辞(16)蜀道难(37)滕王阁序(17)秋兴八首?其一(38)逍遥游(18)咏怀古迹?其三(39)陈情表(19)登高(40)论语(20)琵琶行(41)老子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含解析

5 荆轲刺秦王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揾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你是一名剑客。
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
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
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
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
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坚定信念:刺杀秦王,别无选择。
你正是循着这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英勇地捍卫着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字体赏美文吊荆轲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吟此诗句,吾可见太子丹、高渐离“皆白衣冠”为荆轲君送行,亦可见荆轲君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骂,惨烈之至!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
叩问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堂堂荆就帷幕大开了。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
的确,你与关云长的英名大义,是千古世人所敬仰的,但你们仰慕圣贤而效法,执利刃而赴大命,却都忘记了自身的致命缺憾,岂不可悲可叹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荆轲君世之鉴!荆轲君,吾辈敬您爱您,亦扼腕痛惜于您。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有删改)【课内挖掘】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英勇无畏的荆轲背负着燕太子丹的期盼进入强大的秦国,他明知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仍在易水边诀别众人。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他机智英勇,虽最终失败,却名传千古。
有人赞扬他,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认为他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注定要失败。
[适用话题]①人生的选择;②不畏强权;③认清历史;④命运与时代;⑤性格决定命运等。
【课外运用】示例一: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
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课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怖,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迫不得已,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将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悔过,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大方羽声,士皆怒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课文分析课文简介《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名著《史记》中的一篇短篇章节,讲述了荆轲为了要刺杀秦王而不顾一切为国家贡献的故事。
本文中,荆轲被派去刺杀秦王,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要扮作石匠,并将武器藏在石匠切割石头的工具里面。
最后,荆轲在秦王面前拔出隐藏在工具里的匕首,但不幸被秦王的身边近卫抓住,最终牺牲在了自己为国家所设立的计划上。
课文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的中国。
秦国在这个时候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土地,但国家内部却出现了不少政治问题。
史书中记载,荆轲作为楚国的一个重要政治人物,在荆州的时候曾经试图联合吴国和燕国来对抗秦国。
但在荆州战败后,他被迫出逃,并在逃亡途中萌生了要刺杀秦王来拯救楚国的想法。
课文故事荆轲的故事从他与郢中宰相谋划对楚国的联盟失败后开始。
当荆轲在逃亡途中时,他遇到了一位来自秦国的士兵。
于是,他就开始思考如何杀死秦王。
他假扮成一名石匠,并制造了一把毒刀。
之后,他就来到了秦王的宫殿,试图刺杀秦王。
然而,被秦王的身边卫队发现了他的动作。
在他拔出匕首时,被近卫捉住,并被逼迫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
最终,他被秦王处死。
教学目标该课文下面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能够解析荆轲为什么要杀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以及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3. 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学习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式在本节课中,老师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 调查和研究荆轲生平的文章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荆轲的挣扎历程。
2. 课堂讨论以及小组合作讨论会使学生协作学习理解荆轲这个人物。
3.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短篇章节。
教学重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学生需要理解本文中的故事情节,包括荆轲的刺杀计划以及他在秦宫内的表现。
2. 学生要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荆轲这个人。
3. 学生要透彻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本文。
高中语文必背必修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
.;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
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
荆轲者,燕国之壮士也,因燕太子丹之命,欲刺秦王以报燕国之仇。
荆轲既受命,乃与太子丹谋,得赵国之名剑,藏毒于剑锋,以待时机。
荆轲之行,太子丹及宾客皆白衣送之于易水之上。
荆轲饮酒高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悲壮,众人皆泣下。
荆轲至秦国,以献地图为名,得见秦王。
秦王大喜,召见于咸阳宫。
荆轲奉图而进,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执匕首,疾刺秦王。
秦王惊起,
衣袖断,环柱而走。
荆轲追逐,秦王拔剑不得,乃以剑击荆轲。
荆轲
负伤,力竭而倒。
秦王之侍卫闻变,急入救驾,荆轲遂被擒。
秦王怒,命斩荆轲,而燕
太子丹亦为秦所获,燕国遂亡。
荆轲虽死,其忠勇之气,千古流传。
后人有诗赞曰:“荆轲刺秦王,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荆轲刺秦王高中课文原文

荆轲刺秦王高中课文原文
摘要:
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原因
2.荆轲的准备和策划
3.荆轲的行动和失败
4.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
正文: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7 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源于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逐渐崛起,力图统一六国。
其中,燕国太子丹因秦军进攻燕国,心生愤恨,决定采取暗杀行动,以削弱秦国的实力。
为了策划这次刺杀行动,燕太子丹找到了曾在秦国为质的荆轲。
荆轲原是燕国名将,后因家族仇恨逃离燕国,游历四方,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武艺。
燕太子丹为了让荆轲同意刺杀秦王,提出了一系列优厚的条件,包括高官厚禄、世袭封地等。
荆轲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答应了燕太子丹的请求,为了报效燕国,决定执行刺杀任务。
荆轲为了接近秦王,策划了一个巧妙的计谋。
他携带燕国地图、美女、贵重礼品等,以和亲使者的身份进入秦国。
经过重重考验,荆轲得以晋见秦王。
在接见的过程中,荆轲趁机抽出藏在地图里的匕首,试图刺杀秦王。
然而,秦王身边护卫严密,荆轲在激烈的战斗中失败,最终被秦军所杀。
尽管荆轲刺秦王未能成功,但他的行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荆轲刺秦王事件彰显了刺客的勇敢和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恩怨情
仇。
此外,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成为了后世许多文学作品的题材,如《史记》、《战国策》等。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导语】《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
课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课文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全文。
1.2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1.3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和课文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2通过讨论、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荆轲的英勇无畏和忠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2理解文章所传达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课文。
1.2理解并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
1.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教学难点2.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2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1.2学生分享对荆轲的了解和印象。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并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3.课堂讲解3.1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2教师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如勇敢、忠诚、智慧等。
4.合作探究4.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场景。
4.2学生合作完成课后练习题。
5.课堂讨论5.1教师引导学生就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进行辩论。
5.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作业布置6.1背诵课文。
6.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知识点梳理1.重点字词1.1荆轲:刺客,英勇无畏。
1.2刺秦王:刺杀秦王,表示忠诚和勇敢。
1.3易水歌:荆轲在易水边所唱之歌,表达忠诚和悲壮。
1.4图穷匕见:形容事情到了关头,真相大白。
2.文言文句式2.1阅读提示:此句式表示……2.2翻译:……的意思是……2.3语法分析:……的用法是……2.4句式结构:……的结构是……3.荆轲形象特点3.1勇敢:荆轲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3.2忠诚:荆轲为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3智慧:荆轲在刺杀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各种手段,如易水歌、图穷匕见等。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大全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必修二(选自《诗经•卫风》)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在诗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5、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6、以“淇”“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屈原)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然现实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但是诗人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的句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5、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6、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 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课《荆轲刺秦王》ppt课件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燕国 为了自保,决定派荆轲前往子丹之托前往刺杀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
秦国国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
燕太子丹
燕国国君的太子,策划了刺杀秦王的行动。
02
课文分析
文章结构解析
总结词
文章结构清晰,情节紧凑
详细描述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使 语言生动有力,表达力强。同时,文章用词精准,句式变 化多样,读来抑扬顿挫,极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探讨
01
总结词
歌颂英雄主义精神
02
03
详细描述
文章通过描绘荆轲刺秦王的英 勇事迹,歌颂了英雄主义精神 。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 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英勇无 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析
总结词:主要人物
详细描述:荆轲:勇敢、忠诚、有胆识,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燕太子丹:对国家忠诚, 但过于急躁和鲁莽,对荆轲的行动计划考虑不足。秦王嬴政:威严、果断、有远见,对荆轲的刺杀行 动早有防备。
故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总结词
历史意义和影响
详细描述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它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展 现了古代英雄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传说,激励着人 们为正义和理想而奋斗。
对课文中的疑问和思考题的讨论
总结词
针对课文中的疑问和思考题进行深入讨论,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提前列出课文中的一些疑问和思考 题,例如“荆轲为何要刺秦王”、“荆轲刺 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在课堂上,组 织学生们对这些疑问和思考题进行讨论,鼓 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从多个 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PPT精品课程

3.荆轲私下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 ,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再从“解燕国之患,而 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 反映;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舍 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於期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於期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 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5)而 ①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的意思; ② 连词,表并列关系,两项并列无主次之分,一般不译,有 时可翻译为“又”的意思; ③ 连词,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不翻译; ④ 连词,表承接关系,往往是两动作先后相承,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⑤ 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4.背景链接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 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 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 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受占的各国土地;如 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使秦“内忧大乱”“君 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破秦,荆轲刺秦王的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战国策和荆轲刺秦王的时代背景。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文句式,提高文言文翻 译能力。
1.《战国策》相关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辑的一部 重要的历史著,它是继《国语》之后的又一部国别体史书。《战 国策》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 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 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当时的纵横 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内容以策士 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 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全书共三十订卷,分为十 二策。记录了从春秋末期到秦并六国这一时期约二百四十余年 中,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 十二国的部分历史。主要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 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 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素材运用与范文
组稿焦倩倩杨为敏【适用角度】侠义、爱国、诚信、责任、明智、命运与时代
【素材运用】
1、行侠须仗义,助人讲原则。
为人讲义气,舍己助人本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代青年又因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崇尚侠义的风气很盛行。
但是,我们要提醒青年朋友,“侠”“义”不能割裂,行侠需不忘正义,助人要讲原则。
荆轲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更是出于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
当下有的青少年讲究朋友义气,有时不管谁是谁非,不问青红皂白,朋友一个电话就马上前往“拔刀相助”。
我们说这不是行侠仗义,这是勇于私斗,扰乱社会治安。
“义”是“侠”的基础,行“侠”须仗“义”;不问“义”盲目行“侠”那是助纣为虐的“国之大蠢”,是不值得提倡的。
2、荆轲是一个爱国志士、勇士与智士。
西谚曰:“叛祖国犹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一句足以将他的爱国豪情展现出来。
在这国难当头,他的反应不是退缩与投降,而是抛头颅,洒热血,愿以一死以换国之存。
荆轲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他的爱国壮举。
评价他为爱国志士是毫不吝惜的。
3、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
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
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4、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
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
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
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
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
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
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
所以,
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
5、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
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
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
【优秀作品展示】
壮士,请留步
为什么你执意要走,连头也不回?我用模糊的双眼凝视着马车远去的背影和那两道压得深深的伸向远方的车辙……
你也许早就预料到此行必是有去无回,所以,易水河畔你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既然不能凯旋而归,又何必作那无畏的牺牲呢?但你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只是让我不明的是,你是为了燕国,还是为了自己?
壮士,请留步!国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春秋战国列国纷争,土地荒芜,民不聊生。
黑暗的世道,混乱的时代,这样的惨况怎能不让七国统一变成大势所趋,秦国此刻便有这个能力,灭掉六国,平息连年的战火,统一天下,秦国责无旁贷。
而你,你去刺杀秦王嬴政,不是以卵击石么?即使刺杀成功,又能怎样?杀了一个秦王,还有第二个,甚至第三个……他们灭亡六国的步伐也会像嬴政一样坚定,而你无论成功与否,都逃脱不了秦庭的利剑和刺刀,你最终也不过是个黄土下哀鸣的冤魂,是的,刺秦成功,燕国也许能苟延残喘几年,但历史的趋势又岂是一个小国所能阻挡的!
壮士,请留步!如果说你是为了自己,也只是图得虚名,也许你会认为,选择了退缩,你便会像金子一般埋没在世俗的沙砾里,就好像漫长的历史隧道中,诸葛亮没有出茅庐,艾青没能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任贤齐没有唱《心太软》,你也就默默无闻了,当然更不会有后人的崇拜了,更或许当历史的大潮奔涌过后,连你的子孙都会怀疑你是否存在过。
你的刺秦举动正如老鼠与狮子决斗,你利用这场力量悬殊的决斗贬低了秦王的身份,提高了自己的名气,但名气二字也终是虚幻,赞赏你的人站成了一列,眼里饱含感动的泪水,但轻视你的人不也耻笑你剑术低下。
世人的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只会让你所追求的名气虚幻不已。
壮士,是啊,你有坚毅的眼神,铿锵的步伐,是该叫你一声壮士,但请你留步!
壮士,我想拉住你的手,远远地,远远地传来击鼓的声音,这一阵阵鼓声不断敲击着我自责的心,我正扬鞭策马追赶着你,此刻,我多么想紧紧地拉住你的手。
易水即在眼前,我的心像一支离弦的箭向往着立刻飞到你的面前,可是,当我到达这哀风轻拂的易水时,你早已离去,那穿白衣戴白帽的士人仍站在易水边久久不忍离去,鼓声渐停,凋零的树叶飘荡在空中,我的眼前不断延伸的是你车轮碾过的深深车辙,那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犹在林间回响,衬着阵阵暮鸦的悲鸣显得如此的哀伤……
壮士,为何你不多等片刻,让我拉住你的手,与你携手同行。
你可知道,如果你的死讯传来,我会多么自责,世人都会骂我贪生怕死,我也会为没能助你一臂之力陷入痛苦的漩涡,而我不愿,真的不愿!
壮士,稍等片刻吧!也许仅凭你我之力也无法成功刺秦,但只要拉住你的手,和你一起深入虎穴,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即使是死,我也死而无憾!
壮士,我不想再用优美的词句描绘你的壮举和你不屈的精神,你的爱国之心天地可鉴,我真想拉住你的手与你共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我们用共同的悲壮成就共同的梦想!
壮哉,荆轲
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搵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以报太子也”。
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
你是一名剑客。
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
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
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
剑客的生活是简单的,而剑客的性格是率直的。
于是有了“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臣以左手执其袖,右手揕其胸,将军岂有意乎”,干脆不委婉;于是有了“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坦荡不留痕。
然而,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
你也是一位忠臣。
虽然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远大理想,却有着“生死何须顾,情义一肩挑”的强大信念。
秦军破赵,兵至燕国边境,你知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身为燕人的你,没有退却,更没有逃避,绝世的剑法敌得过千千万万如狼似虎的秦军吗?怎样以己之力保全燕国呢?多少次夜不成眠,多少次食不知味,你原来豁达的心变得沉重起来了。
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守住一份承诺:刺杀嬴政,别无选择。
你更是一位智者。
你的智,不是晏婴巧答楚王的善辩之智;不是邹忌讽劝齐王的善谏之智;也不是孙膑减灶败魏的将兵之智。
你的智,是“身处江湖,心系天下”的大智。
太子问策时,你提出以樊将军之首献秦王,足见你的深谋远虑;进入强秦,又以千金资物厚遗宠臣蒙嘉,足见你的计划周详;秦宫进见,舞阳色变振恐而你笑着道歉,足见你的应变机敏。
而真正凸现你的大智莫过于挥匕的一瞬间,仅仅一案之隔,武功超卓的你难道这么轻易让嬴政逃脱?淬毒的匕首竟会划不破嬴政的肌肤?这是你早有计划还是临时决定?一切不得而知。
但我从中看到了你睿智的目光投在了全天下的百姓身上:刺秦失败,燕国必亡,天下统一,百姓就不再遭受战乱之苦。
以己之身换来天下苍生的福泽,荆轲幸甚!于是匕首掷中铜柱的一刹那,便如耀眼的恒星照亮了战国的天空。
谨守你的承诺,以生命的代价报答了太子的厚待;献出你的生命,为天下的黎民百姓结束了一个漫长的战争噩梦。
勇者无惧,忠者无畏,智者无己。
壮哉,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