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对比(交通,经济)
中国与日本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中国与日本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随着两国之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逐渐正常化,中日两国旅游业也逐渐走出了矛盾与争议,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会对中日两国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
一、行业规模据日本观光厅和中国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数据,2019年日本接待了前往日本的外国游客共计3190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数量达到了986万人次,占比为30.9%。
而同期,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总人次为70.42亿人次,其中出境游人次为1.49亿人次,占比为2.1%。
从巨大的市场规模来看,日本旅游业发展要落后于中国。
但是在国际旅游市场的份额上,日本却是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二、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无论是在旅游产品还是服务质量上,日本都有着非常高的水平。
日本的旅游景点有着非常高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旅游城市的基础设施也是非常齐全和完善的,可以为来自中国的消费者提供非常丰富和舒适的旅游体验。
而中国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之路还很长。
中国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自然、人文、餐饮、住宿等多个方面。
但是对于服务质量的提升却一直是旅游业最大的难题。
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者需求,中国的旅游服务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提供更为优质的旅游服务。
三、旅游消费水平日本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优质的旅游服务、便利的交通设施都需要较高的费用维护。
因此,在旅游消费水平上,日本显然要高于中国。
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消费相比,通常出现相对更高的消费支出。
而日本依托发达的国内市场及高品质服务,其旅游消费指数长期位居世界前列。
而中国旅游消费的总体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旅游商品和服务上,中国旅游市场存在着门票价格波动大、住宿价格贵、交通条件限制等问题。
四、旅游类型相比较而言,日本旅游业中,自由游、深度游和文化旅游更为受欢迎。
游客可以在日本的美食和文化中放松、感受传统,同时,也对生态旅游、体验旅游越来越感兴趣。
与此相比,中国旅游业中,海岛游、休闲度假和文化遗产游更为主流。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经济121班1223150101蒙娜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一、社会制度的区别(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本:资本主义(二)、政治制度差异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
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
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
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
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
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一)、发展模式差异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
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
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
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深刻教训,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近期,我们组团到日本进行21天的考察调研,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到东京、大阪、福冈等地参观考察。
总的感受是,虽然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的阶段,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日本还有巨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学习借鉴日本的长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正视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巨大差距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和野村综合研究所是两家知名的民间智库。
我们访问交流时,学者们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横井正配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中国区域担当部长,他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日本,他说感觉两边落差非常大,中国的发展是朝气蓬勃,日本则是死气沉沉。
中原丰是三菱综合研究所的副社长,他比喻说,日本是一个“日出的国家”,但现在却是太阳下山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太阳当空的国家。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日本许多有识之士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研究日本面临的问题症结,并寻找着重振日本雄风的未来。
访日之前,我们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说中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深陷经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过去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5%,而日本只有1.1%。
1987年,日本GDP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日铁路便当比较
中日铁路便当比较摘要:本文以中日铁路便当为主要对象,从两个方面着手研究问题。
第一,概述了两者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差异,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铁路便当需要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铁路便当;中日比较;文化谈及中国的铁路便当(俗称盒饭),多数人对其印象仅是个填饱肚子的工具,很少有人会期待它的味道,更不会将它看做一类文化产品。
在旅途中,常见的情况是:出于现实考虑,旅客宁可选择泡面也不会买价格昂贵的铁路便当。
日本的铁路便当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好看、多变。
好看―体现在餐盒的设计感和配置菜肴的精巧用心上;多变―体现在日本列岛“道法自然”的精神理念中,由于日本铁路便当的“文化功能”,许多乘客专程来体验某列车、某线路的“特配便当”或者以收集限量版的便当餐盒为乐,日本许多百货公司和大型超市还会定期举办“全国铁路便当巡展”,这不光刺激了国民消费,也加深了国民对于乡土的热爱。
本文以中日铁路便当为主要对象,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研究问题。
虽然粗浅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之需要,但从文化意义层面上来说,本文不失为一个大胆的尝试。
一、中日铁路便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方面中国没有明确地记录铁路便当的起源,早在伪满洲国时期,中国东北在日本关东军的殖民下,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出现铁路便当了。
伪满时期之后,在中国内地,解放前沪宁、北宁等铁路已初具规模。
但由于交通旅行昂贵,平民难以企及。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只服务于上流社会的铁路交通也逐渐普及到一般百姓身上,铁路便当开始萌芽。
1953年,为了满足长途列车餐饮的需求,当时的铁道部门在火车上推出了餐车服务。
但由于当时火车运行速度不快、站点很多,人们对于餐车的需求并不迫切。
70年代,火车上开始兜售盖浇饭,在香喷喷的米饭上放上一个煎蛋,加上几片火腿、浇上肉汁盛在自带的铝制饭盒中,那种饭盒在当时非常普遍。
到了80年代,芳香四溢的方便面、冰镇可口的啤酒饮料、手工制作的特色美食(红烧肉,糖醋排骨)、自带的小咸菜(拍黄瓜,糖蒜),与邻座乘客小酌一杯,畅谈天地是当时火车上的常态。
中日生活中的差异
饮食文化:中日饮食文化存在显著差异。
日本饮食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季节性,以及食物的视觉效果和餐桌礼仪。
相比之下,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口味多变,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菜系和特色。
社交习惯:在社交习惯方面,日本人通常更注重团体和和谐,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避免在公共场合引起冲突。
而中国人则更直接,更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礼仪规范:中日两国的礼仪规范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在日本,人们非常重视交换名片时的礼节,而在中国则没有这样的习俗。
此外,在餐桌礼仪、馈赠礼物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生活节奏:日本的生活节奏普遍较快,人们注重时间和效率。
而中国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更注重享受生活和社交。
交通出行:在交通出行方面,日本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人们普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而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私家车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差异,实际上中日两国在生活中的差异远不止这些。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也体现了两个民族各自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精讲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在分析比较中美日等国道路交通现状、交通安全的发展情况、采取的相应对策以及其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我国现阶段交通特点、交通安全的状况、交通安全技术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在交通安全管理的总体框架下,交通安全技术手段的提高是我国交通安全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实施分阶段的、递进的安全管理对策和开展长效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技术,建立"点-线-面"的立体控制系统和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才能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
【关键字】中外交通安全对比分析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和国际红十字会的联合研究报告预测,未来的交通事故将与严重疾病一样成为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但目前各国政府却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放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而不是放在解决道路安全问题上。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出现而产生。
要消灭交通事故,做到"零伤亡"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是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交通环境,给交通参与者提供宽恕的交通氛围,使交通真正实现快速、舒适,成为一件爽心悦目的事。
本文在分析比较中美日等国道路交通现状、交通安全的发展情况、采取的相应对策以及其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我国现阶段交通特点、交通安全的状况、交通安全技术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在交通安全管理的总体框架下,交通安全技术手段的提高是我国交通安全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实施分阶段的、递进的安全管理对策和开展长效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技术,建立"点-线-面"的立体控制系统和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才能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
1.中外交通安全情况、1999年,全球约有7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
TRL(Transportation Research Labs )的一项研究表明,1999年道路交通事故的全球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近一半的死亡事故(约44%)发生在亚太地区。
2021甲午战争辽东战役中双方的交通运输能力对比范文1
2021甲午战争辽东战役中双方的交通运输能力对比范文 摘要: 甲午战争的辽东战役中,清军占据人数优势和地理优势,但依旧以惨败收场。
日军人数远不及清军人数,但到了各战场清军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人数优势。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和辽东地区交通运输落后有莫大的关系。
甲午战争爆发时,虽然铁路交通已进入中国,但辽东地区只有一条关东铁路,无法应对战时所需,中国军队主要还是靠人力马拉调动军队。
这种调动方式速度慢,运输量少,且受天气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内集中兵力,而且日本军事运输能力优势明显,从而影响辽东战役的成败。
关键词: 交通运输;辽东战役; 中日对比; 目前,学界很少有学者从交通运输方面入手研究中日甲午战争中辽东战役失败的原因。
从清军在辽东地区的分布上来看,如果没有良好的铁路运输能力,是无法迅速集中调运军队,来封堵战役缺口的。
过去,我们常常讲日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没有受到清军的任何抵抗。
我查阅新发掘的史料后,发现这里除了清朝军队内部派系林立,指挥不便的原因外,还有就是辽东地区落后的交通运输能力,导致清朝军队无法迅速集中兵力打击日军。
史料记载,当时清军主要还是分批调动军队,这种逐次增兵的战术,实为兵家之大忌,清军焉能不败! 一、甲午战争辽东战役各战场兵力对比 平壤战役失利后,李鸿章等清朝官员估计,日本要进攻辽东地区。
于是立刻集中兵力,在辽东地区布防。
日军进攻辽东地区的主要兵力是大将山县有朋率领的第一军,约3万人。
和大将大山岩率领的第二军,约2.5万人。
两军加在一起5万余人。
而清朝在辽东地区集结了重兵防守,除了李鸿章的淮军外,还有盛京将军裕禄的军队、吉林将军长顺的军队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军队,总计约143600人。
中国军队的人数几乎是日军人数的三倍。
但到了辽东战役的各个战场上,中日兵力对比就没那么悬殊了。
鸭绿江江防之战,日军3万人,清军3万人;金州攻防战,日军6000余人,清军3080人;旅顺口保卫战,日军1.4万余人,清军1.12万余人;盖平阻击战,日军7000余人,清军5000余人;牛庄攻防战,日军1.18万余人,清军5700人;田庄台之战,日军2万人,清军2万人。
基于马斯洛理论的中日城市交通环境比较
基于马斯洛理论的中日城市交通环境比较作者:杨琳杜志刚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01期[摘要]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工程示例,比较了中国与日本城市在交通环境上的差异,包括网络完善程度,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交通出行方式选择、交通行为等。
结果表明,中国交通环境仍处较低层次,亟需改善,以满足广大交通出行者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并实现和谐交通。
[关键词]交通环境;需求层次理论;中日比较;和谐交通[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8)01-0044-03前言狭义的交通环境仅包括道路和道路上的附设交通设施等工程上的范围,广义的交通环境还包括人文和社会性交通环境等[1]。
人和环境不可分离,传统的设计理论是要求人的行动应力求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现代的理念是交通环境应符合交通出行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满足宜人性的需求。
一、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根据以下三个假设[2]:(1)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顺序,从基本到复杂。
(3)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
其五个需求层次具体如下:(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
如吃、喝、住等。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的威胁,职业有保障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将交通环境看做产生需求的个体,道路网络组成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交通管理及安全设施(标志标线、信号、护栏等)是解决“安全需要”的辅助要件。
不同群体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如地铁、公汽、非机动车、步行等)也表达了“社交需要”。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第16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问题1: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背景: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严重动因: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要求舆论准备: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报刊,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变法,特别运用西方的启蒙思想为武器内部条件: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但新的经济力量和阶级力量有所发展外部条件:民族危机,外侵略同时带进西方化领导力量:都是封建性统治集团主要内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革,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问题2:为什么会有相同之处?君主专制政体、封建自然经济、闭关锁国政策等影响,传统化思想作用等问题3:根据课本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日本客观上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问题4:课本材料2、3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立场?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固守原的传统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主张适时而变立场: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保守性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西方的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问题5:课本材料4反映的和中日改革什么关系?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说明中国的改革阻力重重,主要自统治者的腐朽和落后以及各国的干涉。
而日本说国际环境相对宽松,国内阻力较弱。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1、主要内容的异同:洋: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明: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军事改革和明开化政策。
差异:中国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
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
中日交通方式的演变
中日交通方式的演变
中国和日本的交通方式在过去几十年中都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变化:
1. 道路交通:在中国,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变得越来越拥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大力投资于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也推广了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和轻轨,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在日本,由于人口密度较高,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火车和公交车一直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此外,日本也在积极推广电动汽车和自行车的使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航空交通:中国和日本的航空业都经历了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飞机出行。
中国的航空公司不断扩大其国际和国内航线网络,而日本的航空公司也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供更多的航班选择。
3. 高铁交通:中国的高铁建设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络,连接了大部分主要城市。
高铁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旅行时间,提高了交通效率。
日本也有自己的高速铁路系统,即新干线,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铁路之一。
新干线连接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快速、舒适的出行方式。
中国和日本的交通方式都在不断演变,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人口
增长的需求。
同时,两国也在努力推广可持续交通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基于马斯洛理论的中日城市交通环境比较
[ 键 词] 交通 环 境 ; 求层 次理 论 ; 日比较 ; 谐 交 通 关 需 中 和 [ 图 分 类 号] U4 l [ 献 标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0— 3(080— 4—3 中 9 文 文 08 7820)1 040 4 0
行 动应 力 求 适 应 外界 环 境 的变 化 , 代 的 理念 是 交 通 环 境 应 现 符 合 交 通 出 行 者 的 心 理生 理特 点 , 足 宜 人性 的需 求 。 满
一
二 、 日交 通 环 境 比较 中
中 日作 为 一 衣 带 水 的 邻邦 , 别 作 为 典 型 的发 展 中 国家 分 与发 达 国家 , 其交 通环 境 具 有 显 著 特 征 。 要 差 异 如 下 。 主
在 的 自尊 心 。 () 5 自我 实 现 需 要 , 通 过 自 己的 努 力 , 现 自 己对 生 活 指 实
钟 。给 人 们 出行 带 来 了 极 大方 便 。
中国 的交 通 运 输 等 基 础 设 施 的 建 设 还 比较 落 后 。 在 总
的期 望 , 而 对 生 活和 工 作 真 正 感 到 很 有 意 义 。 从
发 完 自我 实 等工程上 的范围, 广义 的 交 通环 境 还 包 括人 文 和 社 会 性 交 通 以认 为 交 通 环 境 优 美 宜 人 , 挥 了 自身 工 效 , 成 了“
。下 面在 这 五 个 层 次 对 中 日交 通环 境 进 行 分 析 比较 。 环 境 等 [ 。人 和环 境 不 可 分 离 , 统 的设 计 理 论 是 要 求 人 的 现 ” 】 ] 传
中日对比(交通-经济)PPT课件
business and life of Japanese people
people significantly, and .
3
increased new traffic demand
Japan’s "Golden Sixties" and shift to
export trade
The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1955 and 1961 paved the way for the "Golden Sixties," the second decade that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Japanese economic miracle. In 1965, Japan's nominal GDP was estimated at just over $91 billion. Fifteen years later, in 1980, the nominal GDP had soared to a record $1.065 trillion.
.
5
The Contract of the Economy
Similarity
China
Japan
Economy strategy
Both of the two countries encourage export
The enviroment
of economy
Thanks to Globalization, China get opportunity to develop rapidly
Tokyo and Osaka, the two
甲午时期中日国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时国力对比人口:中国4亿多,日本4千万,中国为日本的10倍。
国土面积:日本3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当时有1千多万平方公里,中国是日本的30余倍。
经济上,由于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料太少,只能就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但这几个方面尚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铁路:甲午战争时,中国铁路不到400公里。
日本1890年为2733公里,1896年为四千零三十一公里。
日本仅1894年修建的铁路就达423公里。
⑩(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轮船航运:1893年,日本有商轮680只,吨位共110205吨;1894年,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26只,共22900吨,因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营轮船只有零星几只。
(11)棉纺业:1894年中国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日本1893年轮船航运:1893年,日本有商轮680只,吨位共110205吨;1894年,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26只,共22900吨,因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营轮船只有零星几只。
(11)棉纺业:1894年中国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日本1893年有40家纱厂,纱锭38万多枚。
1891年,日本棉纱产量超过进口量,并开始出口,在中国市场上与英国和印度的棉纱竞争。
(12)生丝:明治政府推广机器缫丝,产品精美,出口日益增加,是中国丝的竞争对手。
不过日本丝产量仍远低于中国(日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中为5403吨)。
(13)煤:1894年日本煤产量为426.1万吨。
(14)中国开平煤矿1896年煤产量为近四十九万吨,基隆煤矿年产量最高为5.4万吨。
上海等地大量进口日本煤。
但中国无煤总产量的统计,应较日本少得多。
钢铁:张之洞筹建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在湖北建立,不过1894年刚投产,未产生重大影响。
日本当时还没有如此规模的钢铁厂(八幡制铁所1901年投产)。
军事工业:甲午战前,日本有4大骨干军工企业,即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
中日城市交通发展对比分析——以南京、名古层市为例
14 年 至 1 5 99 8年的 人 口生育 商峰 期 1 5 9 99 至 17 2年 的人 口增 长 高峰 期 以 及 1 7 年 9 93 以后 的 人 口增 长 控 制 期 。 改 革开 放 后 , 南 京 的 人 口状 况 发 生 了
降 相反的是 ,城市家 庭的数 量持续』 : 升 ,从 1 6 9 8年的 5 万 个 家 庭 l 刊 1 9 0 : 升 96 年的 8 3万 个 家 庭 , 其 原 因 是 家 庭 人 口规 模逐步 F ( 2 。 降 陶 )
腥 已 经 恢 复 到 战 前的 水平 。 以 后 的 l 5年 1 2 南京 市
l m r ns R wo me r o i n r gins Pop l i n gr h,e t men fc p e i ta po i t top l a e o n n t uat owt d veop o to a s a d ta p a ite r fi t u t s ar n r ns od f c l is and ta c s r c ur e anay d,a d i alo p n s o i e lze n t s oi t ut s ome way f v opn i r s or i ris i i s o el ig ct t de y an p t n c e Chna n
1 1 2市 区 ..
钱 林 渡 . 男. 南 京 青 交 通规 划 研 究 所 总 二程 师 . I 璺_ 葶= 高 级 二 程 师 . 现 主要 儿 事 区 域 与城 市 交 通 规 划 城市 交 通 发 展 战 略与 政 黼 建 设 项 目交 通 影 响 分析 道 路 交 通 组 虹 与道 路 规 划 停 车 设 麓 舰 划 城 青 交 通管 理 规 划 等方 面 的 研 究 . 曾 获国 象厦
中日航线运营情况汇报
中日航线运营情况汇报近年来,中日航线的运营情况备受关注。
作为连接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中日航线的运营情况直接关系到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和人员往来。
本文将就中日航线的运营情况进行汇报,以便大家对这一重要航线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首先,从航班数量和频率来看,中日航线的运营情况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随着两国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航班数量和频率也在逐年增加。
目前,中日航线已经形成了一条密集的航班网络,覆盖了中国和日本的多个重要城市,为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
其次,中日航线的航班准点率和安全记录也是值得关注的。
近年来,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中日航线的航班准点率和安全记录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航空公司不断加大对飞行安全的投入,加强对飞行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有效提升了航班的安全性和准点率,为乘客提供了更加可靠和安全的航空服务。
另外,中日航线的客流量和货运量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两国之间经济合作的不断加深,中日航线的客流量和货运量也在逐年增加。
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和商业活动期间,中日航线的客流量和货运量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这为航空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最后,中日航线的服务水平和航空公司形象也在不断提升。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航空公司不断加大对服务品质的提升和航空公司形象的打造。
通过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品牌宣传,中日航线的航空公司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服务口碑和品牌形象,赢得了广大乘客的信赖和好评。
总的来看,中日航线的运营情况在稳步发展,航班数量和频率、航班准点率和安全记录、客流量和货运量、服务水平和航空公司形象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信在两国政府和航空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中日航线的运营情况会进一步提升,为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人员往来提供更加便利和可靠的交通保障。
中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
中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以中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两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日益加强。
中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近,相互之间的交通运输便利,这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两国之间的航空、水运和陆路交通网络发达,便于货物和人员的往来,加快了贸易和投资的速度。
中日两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超过14亿人口。
而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拥有2.6亿人口。
两国的市场规模庞大,消费需求旺盛,为两国的商品贸易和投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吸引了众多日本企业的目光,而日本高品质的产品也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第三,中日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互补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而日本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可以实现互利互惠,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例如,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领域,中日两国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共同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第四,中日两国在人文交流方面相互借鉴,互相促进。
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人员互访频繁,不仅促进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也为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两国的学术交流、教育合作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得到了双方的支持和推动,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中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还体现在政策支持方面。
两国政府通过签署双边协议、建立经济合作区等方式,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例如,中日自贸协定的签署,进一步降低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两国政府还积极推动投资合作,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
中日区域经济合作有着诸多优势。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
具有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别
国的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小结:清政府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
时期
鸦战 前
鸦战 后
甲午 战后 日俄 战后
进步主张
宣传、学习 西方科技 学西方君主 立宪、经济 学西方民主 共和、反清
——梁启超论甲午战争
说明:
洋务运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官员的个 别行为,不是中央的全局行为。导致洋 务的成果经常被当成洋务官员的私人财 产和政治资本。
以上特点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力量分散, 各自为政, 各守私利
结论:
中国:洋务运动只是站在封建统治 者的立场上,“中体西用”,决不 涉及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
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 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 的结果。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日本明治 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社会 背景
领导 力量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思想 文化 传统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 背景
》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改革主体 投入 内容 民众 改革 阶级性质 力量 涉及面 参与 特点
中
地主阶级
国 维护专制
日 新兴资产
阶级和新 兴地主发
本 展资义
只是洋务 仅是军 派,顽固 事和经 势力阻碍 济某些
方面
天皇政权 全面 全体一致 系统
统治集 政府官员 团上层 个别行为 的事业 各为私利
中日交通的差异演讲稿
中日交通的差异演讲稿中日交通的差异。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中日两国交通的差异。
作为一个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都非常高的国家,中日两国的交通系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国在交通管理、交通设施和交通文化方面的差异,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日两国的城市交通系统。
在日本,城市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地铁、公交和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非常便捷,而且准点率极高。
与此相比,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一些新兴城市,由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公共交通的覆盖面和便利性还有待提高。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交通文化方面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交通纪律和礼仪,排队上车、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等都是日本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的基本素养。
而在中国,虽然交通规则和文明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如插队、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
另外,中日两国在交通管理方面也有着不同的做法。
在日本,交通管理非常严格,交通违法行为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也使得日本的交通秩序非常良好。
而在中国,尽管交通管理也在不断加强,但由于人口众多、车辆增长迅速等因素,交通管理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交通设施方面的差异。
在日本,高速铁路、立交桥、隧道等交通设施非常发达,而且高速公路的通行费也相对较高,这也限制了私家车的使用。
而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快,这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在交通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城市交通系统、交通文化、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日本的交通管理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的交通系统,提高交通效率,改善交通环境,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的便利。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反思我们自身在交通文明素养方面的不足,提高自身的交通素养,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Contract of the Economy
Similarity
China Economy strategy
The enviroment of economy
Japan
Both of the two countries encourage export
Thanks to Globalization, China get opportunity to develop rapidly
Japan’s "Golden Sixties" and shift to export trade
The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1955 and 1961 paved the way for the "Golden Sixties," the second decade that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Japanese economic miracle. In 1965, Japan's nominal GDP was estimated at just over $91 billion. Fifteen years later, in 1980, the nominal GDP had soared to a record $1.065 trillion.
China’s Opening and Reform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ince the reform has been very rapid, exceeding the East Asian Tigers. Economists estimate China's GDP growth from 1978 to 2005 at 9.5% a yea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Deng Xiaoping's reforms, China's GDP has risen tenfold. After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China's economy experienced one of the world's biggest booms.
Initial success
The influnce of economy
Just like shinkanse,it shorten the time in traval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And it brings the large opportunites to unemployed people
The Contract of Transportaion
Shinkanse China High-speed Railway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
Starting time
It first formally used in It began in April 2008 1940,but many plans abandoned in 1943 as Japan's position in World War II worsened. The Tōkaidō Shinkansen began service on 1 October 1964, in time for the Tokyo Olympics. It enabled day trips between Tokyo and Osaka, the two largest metropolises in Japan, changed the style of business and life of Japanese people significantly, and increased new traffic demand It finished in May 2010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Jap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sia, Japan's special status don’t need to face in two camps of political pressu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hinkanse
The Shinkanse,the new main line, also known as the bullet train, is a network of high-speed railway lines in Japan operated by four Japan Railways Group companies. Starting with the Tōkaidō Shinkansen(东海道) in 196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ur country's modern economy system is under construction
Growth model
extensive growth
intensive economy
Industrial economy
The first industry has fallen below 5%, the third industry close to 60%
Difference
China Japan
Japan's modern economy system, financial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has a perfect mature
Macro-economy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a High-speed Railway
Hexie Hao (Literally: Harmony) is the designation for high-speed trains running on this rail system. At the middle of the run, all trains were marked "CRH" on the centre of the head vehicle and the side of the walls of each vehicle.
Now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population still accounts for about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