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下册 《阳关三叠》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本节课课标要求:1、通过聆听、演唱等多种实践形式领悟古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内涵。
2、学习演唱歌曲《阳关三叠》中的第一部分,能够听辨旋律的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按照歌曲的意境有表情地演唱。
3、能够认识中国的民族乐器——古琴,并能了解其音色特点。
【教材分析】《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著名的琴曲,今天我们学习的《阳关三叠》确切地说应该是一首古代琴歌。
所谓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
歌曲创作的初衷来源于唐代王维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
由于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名《阳关三叠》。
在唐代它已经是一首家喻户哓的“流行歌曲”了,我们现在传唱的《阳关三叠》每一叠的上阕歌词还是引用王维的原诗,而下阕则是后人为了丰富歌曲而创作的长短句。
诗意清新,旋律质朴,感情真挚,对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
【学情分析】课程标准倡导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年级的学生心理有所成熟,参与的意识有所增强,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增多增强了,加上本节课所学歌曲的歌词是在小学就学过的古诗的基础上进行添加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从古诗入手,利用古诗的情感和韵味引领整个课堂,使用聆听、模仿、小组讨论、演唱、谈话、欣赏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同时提高学生的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诗的吟诵和古曲《阳关三叠》的聆听、演唱,感知古曲韵律,理解“三叠”的含义,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中国灿烂的音乐文化。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聆听古曲《阳关三叠》,体验音乐深沉含蓄、真切动人的情感。
2. 认识我国民族古老乐器──埙,体会其独特的音色。
3. 通过熟悉乐曲主旋律,感受“埙”音色的特点,初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音乐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1. 认识我国民族古老乐器──埙,体会其独特的音色。
2. 体验音乐深沉含蓄、真切动人的情感。
教材分析欣赏合唱《阳关三叠》,埙、中阮重奏的《阳关三叠》。
在多声部的合唱中,由于高声部和低声部音色的丰富、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表现情感时有着更为宽广的空间。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音色古朴、浑厚,具有独特的古风,善于表现内在深沉的感情。
用它演奏的《阳关三叠》多了几分古色古香和情绪的厚重感。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1. 师:这首古曲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句旋律?你能唱唱吗?(可能第一句、“遄行”句或“历苦心”句。
)2. 师:八度大跳的旋律,使歌曲情绪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心情。
“历苦心”句重复了三遍,说出了作者提醒友人前路非常辛苦,对友人无限关切的诚挚情感。
二、乐曲欣赏1. 初听乐曲。
师:上节课我们从歌曲《阳关三叠》和合唱曲《阳关三叠》中,都感受和体验到了歌曲中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欣赏曲《阳关三叠》,再次体验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与歌曲的感受有何不同?(《阳关三叠》重奏音频)2. 谈听后的感受。
3. 复听乐曲。
师:乐曲有种深沉、悠远的情感和意境,请你再次仔细聆听这种意境,思考是用什么乐器表现的?4. 介绍埙及埙的历史。
师:大家的感受很独特,这些都是埙的特点。
这就是埙。
(出示埙图片)在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中,埙是最古老的一种,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显带有商周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色乐器。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案[课时]:25分钟[教材分析]: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
《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
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理念]:《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曲,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回放”古代情景、“聆听”古曲与歌曲、“创设”作品的场景意境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情景想像与体验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演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
最终通过学生自主创编情景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方法与过程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知识与技能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内容]:合唱曲《阳关三叠》[教学重难点]: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课堂情景“回放”,引入新课1、课堂开始时,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
《阳关三叠》教案3篇
《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案3篇《阳关三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7下7第三单元《阳关三叠》
4、别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5、教唱1—2遍第一叠的旋律
6、欣赏合唱《阳关三叠》
7、说说听后感,与前面的音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课
后
反
思
三、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教学内容
备注
教
学
过
程
1、民族乐器知多少知识竞赛:
要求:把学生分两大组进行比赛,谁说的民族乐器最多为优胜。
规则:每组一次只能说一个,把机会留给大多数人说错一个,扣去原来对的一个,20个为优秀,15个为良好,10个为及格。
阅读课文中的《阳关三叠》,听语文课代表介绍《阳关三叠》的出处及作者(课下准备好)
2、朗读古诗,体会诗中含义,诗中所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送别之情)
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这段时期也出土了不少的击奏类乐器,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但未见实物出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初中音乐_华夏古韵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华夏古韵——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作为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唱琴歌《阳关三叠》欣赏《流水》等一些传统乐器演奏的作品,展示了古代雄浑古朴的音乐风格。
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能够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琴歌中吟唱的演唱形式。
了解琴歌这一艺术形式。
2、讲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欣赏古琴《高山流水》片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感受音乐与诗歌、文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间的深厚友谊。
3、通过古筝与古琴的对比,初步了解古琴这种古老而传统的乐器。
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三、评价目标:1、通过聆听音乐、教师范唱和分段学唱的形式达成目标一。
2、对比欣赏两段音乐,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达成目标二。
3、通过认知、观看、讲解等形式对比两者的特点达成目标三。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吟唱的方式表演唱歌曲,感受古代琴歌的演唱形式。
难点:小附点节奏以及八度跳进和延音线的正确唱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部分: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文人雅士的四艺是什么吗?(琴棋书画)为何琴能够排在首位呢?对此有很多的解释,其中有一种解释为,除了琴以外的三样,它们都是“有形”的事物,唯独琴音转瞬即逝为“无形”的事物,“无形胜有形”因此,琴被古人排在首位,可是,老师认为琴之所以能够排于四件雅事的首位,足以说明它在古代的重要性。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琴音走进音乐,首先,仔细聆听下面这段音乐,静静的感受这首古琴曲适合于怎样的一种场景?(播放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新课部分:2、首次播放琴歌《阳关三叠》,从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当中找出刚才问题的答案。
(出示曲谱)3、生总结:古曲表现了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4、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旋律感受到琴曲的忧伤,在歌词中确定琴曲表达了离别之情。
初中音乐《阳关三叠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演唱《阳关三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练演唱歌曲。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生音乐问好3、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诗兴大发想吟诗一首,你们想不想听?(学生回答:想)师:朗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说一说对这首诗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根据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改编的琴歌《阳关三叠》。
2、师:大家看到《阳关三叠》这四个字,有什么疑问吗?(生介绍“阳关”。
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
教师补充)3、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接下来老师跟随埙的伴奏为大家演唱这首歌,体会唐诗入歌的魅力。
(教师演唱《阳关三叠》)师问: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个特点,请大家仔细读谱,说一说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学生讨论,并回答)(生答)(教师补充,对,旋律由五个音组成,称为五声调式。
不唱的旋律部分都加了括号,这叫间奏。
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歌曲分为两部分,称为上阙和下阙。
)4、学唱歌曲(1)学唱上阙(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学生齐唱上阙(2)学唱下阙(注意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学生齐唱下阙(3)跟伴奏演唱歌曲《阳关三叠》。
教师评价:我从大家的歌声中捕捉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离愁之姑情,说明同学们从心理上已经接纳了作品。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第一篇:阳关三叠教案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阳关三叠》2.讲述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的欣赏、学唱,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同学朋友见的友情,和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方法与过程目标: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阳关三叠》的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2)以看、听、想、说的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学生自创情景剧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表现音乐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
2)认识民族乐器——古琴3)了解并复述《知音》的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和欣赏《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体验音乐的情绪和内涵2.掌握“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在音乐中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1、课堂开始时,展开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古代离别时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假如老师给你两首诗,你将会选择哪首诗作为对此画面的写照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那么我们常说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这个场景大家说还需要什么?(音乐)同学们太棒了,下面老师同样给你两段音乐让你选择,并说出理由。
4、以音乐为背景共同朗诵古诗,让学生体会音乐。
二、新课1、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阳关三叠》,(听后问学生听后感)2、领学生分析歌曲:《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所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原诗中有渭城(今陕西渭水)、阳关(今玉门关)两个地名,又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因当时王维反复咏唱三次,故称“三叠”。
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首著名的古代琴歌。
琴歌是随古琴边弹边吟唱的一种音乐形式。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执教:蔡浪学校: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天河区)年级:高一模块:音乐鉴赏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课时:25分钟[教材分析]: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的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选择了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古琴曲,第二部分是琴歌。
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深沉蕴藉、潇洒飘逸,讲究一种空灵的美感,品格高雅。
本课选择的是第二部分的琴歌《阳关三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代音乐原汁原味的韵味,本课的设计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二次开发,选择重点欣赏琴歌版《阳关三叠》,而合唱版则作为对比进行鉴赏。
[学情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因为离我们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遥远,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较侧重兴趣的激发与持续;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情感;并开展创造性改编活动;[设计思路]:1、从学生熟悉的重大的事件相关内容入手,引发学习兴趣,铺垫学习氛围:本课在引入部分设计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古琴演奏片段开始,用美仑美奂的音乐与画面,拉近古代音乐与现代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
这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为更进一步开展教学做好铺垫。
2、重视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感受与探究:这是音乐鉴赏的主体部分,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感受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深入了解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的处理方式以及与情感表达的必然联系,使得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了解古代音乐知识技能。
这是本课的重点。
3、开展创造性改编活动,探讨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这是本课的拓展部分,也是设计的亮点;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如何传承本身就是现代的中国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通过创设两个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更深地在参与之中感受到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与艺术魅力的保持与创新;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对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责任。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授课课型:歌唱综合课二、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能够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指导琴歌的艺术形式,感受古曲韵律。
3、理解“三叠”的含义,能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抒发的对友人的无限关爱的诚挚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琴歌《阳关三叠》,演唱时如何变现歌曲中的忧伤、惜别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准备:古琴、古曲《阳关三叠》的音频、视频、钢琴。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教师提问: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古琴)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2、了解古琴。
古琴,亦称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古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具足轻重的地位,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古琴,我们来观察一下这把古琴。
3、知识交流教师提问:古琴有几根琴弦?教师提问:琴面上的白点名字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教师提问:古琴面和古琴底分别是什么形状?他们分别象征了什么?教师介绍琴名与音色: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右手弹拨琴弦、左手按弦曲音,就可以发出悠扬的琴声。
古琴音色有泛音、按音和散音。
古琴形制崇尚自然,面圆而底平,象征天圆地方;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古琴的十三个徽,代表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弹奏古琴,即是面对天地日月;古琴的两个音孔,称为“龙池”和“凤沼”;琴弦的支撑称为“岳山”和“龙龈”,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
(二)欣赏乐曲:在古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了大批的琴歌和琴曲、(琴歌---在古琴演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琴歌,是指记载在古琴谱中以古琴弹唱的形式演唱的歌曲。
《阳关三叠》就是其中的一首。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琴歌《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案设计[学情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因为离我们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遥远,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较侧重兴趣的激发与持续;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情感。
[教学内容]1、熟悉民族乐器古琴的古朴音色。
2、掌握八度音程、附点节奏等音乐知识,体验感悟不同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不同体现。
3、能够按照歌曲的意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让学生唱会歌曲《阳关三叠》;掌握八度音程、附点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演唱。
2、情感目标:感受并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能让学生用富有力度变化、速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不同形式唱好歌曲《阳关三叠》。
能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表现出歌曲依依惜别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演奏能力、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附点节奏处的演唱、八度大跳音程的演唱、歌曲中情感、力度的表现。
[教具准备]: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纲要]1、画面联想,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认识古琴,感受古韵。
3、揭示课题,聆听琴歌。
1、探究知识导入歌曲,体验情感 2、古诗吟诵学唱歌曲,引起共鸣 1、师生互动,解决难点。
2、运用音乐要素,唱会歌曲。
3、师生互评,唱美歌曲。
4、激活经验,对比欣赏歌曲。
自主创编,分享收获。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画面联想,激发兴趣。
多媒体影视友人送别的音乐画面,学生进入教室。
师:同学们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幅画面的意思?生:回答(友人送别)师:听!我再来演奏一曲《渔舟唱晚》片段,你的眼前能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生:回答(夕阳西下,渔人划船而归)。
师:你认识这件乐器吗?生:古筝。
设计意图:【运用联想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来。
】2、认识古琴,感受古韵。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本节课我们要一起欣赏一首唐朝流行歌曲《阳关三叠》。
这首歌曲在唐宋时期曾经轰动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传唱至今。
它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留恋之情,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经典音乐作品。
二、研究1.学生阅读___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的关爱。
导言: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下___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通过阅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爱之情。
请学生们阅读诗歌,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2.了解《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导言:同学们,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请看屏幕上的课件,我会用多媒体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阳关三叠》的曲调、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3.演唱《阳关三叠》。
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演唱这首经典音乐作品。
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表现歌曲中的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师演示如何演唱,学生跟唱。
)三、总结1.学生自我评价。
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研究了《阳关三叠》这首经典音乐作品,你们觉得自己掌握了多少呢?请你们自我评价一下。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2.课堂小结。
导言: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一首唐朝流行歌曲《阳关三叠》,通过欣赏和演唱,感受到了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
希望你们能够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更多的艺术歌曲,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演唱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阳关三叠》这首经典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情感表达,达到了拓展学生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师小节:同学们介绍得非常好,感谢你们!大家还记得吗?刚才有同学介绍了唐代音乐创作中使用唐诗入歌的手法,其中《阳关三叠》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这首歌以___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表达了离别和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案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并能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唱歌曲、观看老师演奏、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等教学手段,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3.知识与技能(1)知道琴歌这一艺术形式。
(2)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图片,交流图片内容老师:“同学们,这幅图展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学生:“xxxx的场景。
”老师:“这幅图上有一首诗,大家知道这首诗的原名及作者吗?”学生:“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老师:“在古代的时候,诗与歌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在《史记》中也记载: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我们今天就以这首诗为歌词,学唱一首古韵十足的古代琴歌《阳关三叠》。
”此处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2.了解歌曲了解《阳关三叠》这首歌曲中“三叠”的含义及古代琴歌这种艺术形式。
出示歌曲完整的歌词,理解“三叠”的含义。
老师:“同学们在观察完整歌词的同时有没有发现,歌词和原诗有什么区别?”学生:“xxxxxxxx”老师:“古人在谱入琴曲后增添的长短句,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小组讨论)学生:“进一步抒写了离情别绪,加强了惜别的感觉。
”老师:“古代的交通和通讯远不及当今社会发达,所以古人对于离别之情特别重视。
让我们带着这种离别的不舍与伤感之情将本曲的第一叠歌词朗诵一遍。
”出示第一叠歌词。
3.学唱歌曲(1)发声练习,用la演唱下列旋律。
4/41234|54321|1- - -||要求:打开口腔、气息匀称、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积极的表情。
(2)聆听歌曲范唱,整体感知歌曲的旋律与情感。
老师:“歌曲的速度属于哪种?”学生:“中速。
”老师:“通过观察曲谱,我们发现曲谱中的音符有什么规律?”学生:“只有12356”老师:“这种调式叫做什么?”学生:“五声调式。
唱歌课《阳关三叠》教案.docx
唱歌课《阳关三叠》教案【教学年级】初中二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琴歌《阳关三叠》第一叠【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琴歌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并能正确感受古曲的情绪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交流古琴知识、观看教师古琴演奏、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视唱歌曲旋律、对比欣赏歌曲等手段,学唱琴歌《阳关三叠》。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
2、知道琴歌这一艺术形式。
3、体验古曲韵味和情感。
【教学重点】学唱并表现歌曲《阳关三叠》【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旋律、速度、力度、歌词情感内涵等音乐要素入手,唱出曲中忧伤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琴歌(一)展示古琴交流古琴知识1、教师提问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我们中国古代非常珍贵的乐器,这件乐器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是什么乐器呢?生:古琴2、交流知识教师请一位同学来到古琴桌前帮老师立起古琴。
(1)了解琴弦师:古琴有几根琴弦呢?生:数数7根。
师:对,七根琴弦,因此古琴也叫七弦琴。
琴弦由外置里,由粗到细依次为一弦二、三、四、五、六、到七弦。
(2)了解琴徽师:琴面上的白点,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吗?叫徽。
同学们数数一共几个?一位同学起立数古琴的徽点。
生:13个。
师: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中国农历的12个月及闰月。
(3)了解琴的结构师:我们再来看古琴立起来像不像一个“人”啊?生:(略)师:琴有头颈、肩、腰、尾,翻过来琴的背面有2个孔叫什么呢?这是古琴的出音孔一个叫龙池,一个叫凤爪、还有雁足。
古人赋予了它们诗意的名字。
师: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什么形状的?生:是弧形,师:弧形代表着天,师:琴底呢?生:琴底是平的,象征着地。
师:又有“天圆地方”之说。
(4)了解琴名与音色师: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就可以发出悠扬的琴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关三叠》【教学内容】: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2.学习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的真挚情感。
3.竖笛吹奏《阳关三叠》。
4.即兴创编情景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友情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了解并复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感受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3.用竖笛吹奏《阳关三叠》;并创编音乐情景剧。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唱、练、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琴歌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情感,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琴音色的魅力;通过学习演唱、演奏《阳关三叠》,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1)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2) 感受琴歌的神韵与魅力。
【教学过程与环节】:一听音乐讲故事引言:1.师问:同学们刚才大家走进教室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那位同学能讲关于这一段音乐的音乐故事?2.举手的这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这位同学说:“这一段音乐是用弹拨乐器演奏的,像似古筝的音色”。
第三组的王宇豪补充一下:“刚才播放的这段音乐不是用古筝演奏的,它的音色比古筝的音色厚重、古朴,是用古琴演奏的”。
师问:你们说王宇豪同学说的对不对?生答:“他回答的很好,是古琴演奏的旋律流畅、抒情古朴、典雅”.第二个问题有第一组的张凡来回答。
张凡答:知道是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1)看视频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边欣赏边讲解(感受古代音乐的蕴涵)。
教师做个补充:“这个音乐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的懂,他在高山上扶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个砍柴人经过,听懂了他弹的《高山流水》。
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就是钟子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约好两年后见面,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经多方打听才知道钟子期抱病不治而亡。
俞伯牙悲痛欲绝,他唯一的知音已去世,再也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前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了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人们常感叹知音难觅,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2)介绍《流水》遨游太空的故事,让学生参与进来。
(3)作品欣赏:琴曲《流水》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表现了人们对富于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
乐曲为复杂的多段体结构。
用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写成,原分九段,可以划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起”包括一、二、三段,表现出层峦叠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
第二部分“承”包括四、五两段,是乐曲的展开部分。
它通过主题音凋的变化加以发展,音乐情绪欢快、跳跃,犹如点滴泉水汇成了淙淙潺潺的细流在山谷流。
第三部分“转”由六、七两段组成,这就是张孔山增加的著名滚拂段落,实际上也是乐曲的华彩部分,按泛音序列及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似滚、佛手法,旋律如瀑布飞流、波涛翻滚的江海。
第四部分“合”包括八、九两段,是乐曲的再现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流水似乎已经穿越急流险滩,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向前奔流,浩浩荡荡地注入大海。
分段聆听、分析乐曲:(1)唱主题音乐,见课本谱例。
(2)分辨古琴音色的特点。
展示古琴图片,简介古琴文化及相关知识:古琴亦称瑶琴、七弦琴。
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
(3) 对比观赏筝《高山流水》体验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演奏特点及异同之处。
(4) 聆听全曲,问题设计:全曲的速度、力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同学们讨论回答:乐曲的第一部分是用较慢的速度、中弱的力度,奏出幽静的幽涧滴泉的意境。
第二部分稍加快了一些,旋律歌唱性较强,力度也比第一部分强些,似水流越来越急,力度由弱渐强,有无数条小溪汇成大河。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乐曲的华彩乐段,速度加快、力度也加大了许多,似瀑布飞流、骇浪翻涌。
《流水》是一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通过聆听《流水》这首古琴曲,大家认识了古琴的音色,感受到古琴的神奇魅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要学习的第二个内容:《阳关三叠》。
二学习歌曲《阳关三叠》1 欣赏歌曲:(1)出示“送别图”,用古曲《流水》做背景音乐,讲述唐代诗人王维与元二的故事,师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送元二使安西》。
(2)欣赏并简介歌曲:《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创造的一首著名琴歌。
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所谓“三叠”,是指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反复变化,叠唱三次。
(3)第二次播放视频《阳关三叠》合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2 学唱歌曲(1)教师弹琴范唱(2)介绍“阳关”是什么意思?提问“三叠”又是什么呢?留下悬念,聆听与思考通过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3)聆听、学习歌曲:A 学生聆听歌曲并体会歌曲的情绪。
B 再听歌曲找出歌曲情绪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
C 教师把重点乐句点出来引导学生唱准节拍和音准;然后跟琴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D 再次听赏合唱《阳关三叠》,边听边思考,共听到几次相同的旋律?请用符号表示出来。
听赏时注意力要集中,边听边画。
之后学生表述画的内容。
通过学生展示听到的内容教师总结,解决疑问。
师问:同学们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现在明白什么是“三叠”了吗?学生思考并回答(依依不舍、无比眷恋、难以掩喻的痛苦离别之情)。
也说明了两位友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也总结出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E 分组讨论,如何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引导学生从速度、力度、声音、情感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歌曲采用中等速度,充满表情的演唱,前半部分曲调舒缓、平稳,后段的“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大跳及“历苦辛、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处理要略显激动,力度渐强,仿佛告诉听者:春雨可以洗去天地之间的灰尘,却洗不尽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意。
结尾处减弱、渐慢结束。
充分表达出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F 完整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阳关三叠》,要求演唱的要声音圆润、连贯。
三学生学习竖笛吹奏《阳关三叠》(1)先分句练习,重点解决八度音程的吹奏:吹奏低音la时用缓吹,高音时用急吹,注意气息要均匀。
(2)附点音符的节拍要吹奏准确,抽查学生分组吹奏并加入合唱。
(3)要求学生吹奏的连贯、圆润。
抽10名学生合唱《阳关三叠》,其余同学用竖笛为他们伴奏。
四创编音乐情景剧(1)根据《阳关三叠》的诗句和音乐,组织学生创编情景剧。
剧情:诗人与好友在阳关话别。
角色扮演:诗人、元二、杨柳(四个女生用塑料柳条扮演杨柳树)、吹箫人和伴舞者。
(2)第三组的七位同学上台表演,第一、二组的同学用竖笛吹奏;第四、五、六组的同学演唱《阳关三叠》,教师可用二胡或电子琴加入学生表演中。
(3)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琴的音色和古筝的音色。
初步了解了我国的古代音乐。
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友情,同学们的友情,懂得了友情的珍贵,由此可得出友情是无价之宝,让我们珍惜友情吧!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结束课程,学生伴着音乐离开教室。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