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综述
牧草栽培学知识点总结

牧草栽培学知识点总结一、牧草概述1. 牧草种类:牧草包括禾本科的熔草、早熟禾和牧草、豆科的苜蓿等。
2. 牧草生长特点:牧草生长周期长,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可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3. 牧草的价值:牧草是畜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牲畜的生长和产奶有重要作用。
二、牧草栽培技术1. 土壤要求:稳定的土壤结构、适宜的土壤肥力、适当的土壤酸碱度等是牧草生长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种子选购:牧草种子应具有良好的萌发力和生存力,还应具有丰富的养分和适宜的外形。
3. 播种时间: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的牧草播种时间会有差别,但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较为适宜。
4. 播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播、撒播、线路播种和机械播种等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5. 施肥技术: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可以采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复合肥等多种施肥方式。
6. 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是保证牧草生长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旱季或干旱地区。
7. 节水育苗:选用适宜的品种,精细化管理以及灌溉控制是节水育苗的关键技术。
8. 病虫害防治:牧草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禾本科细菌性病害、煤污病和蔷薇病毒病等,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保证牧草的正常生长。
三、牧草品种选择1. 种植地区和气候条件: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有所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
2. 生产性能:包括产量、食用价值和草场利用能力等方面。
3. 抗逆性能:包括抗干旱、抗盐碱和抗病虫害等方面。
4. 适口性:适口性好的牧草品种能够增加牲畜的食欲,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5. 社会环境因素:如环境保护、社会效益等。
四、牧草的管理1. 茬场制度:不同牧草在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下可有不同的茬场制度,一般为单茬一年或双茬一年。
2. 刈割技术:不同的牧草种类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刈割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刈割时间和刈割高度。
3. 肥料施用: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保证牧草的高产和品质,应根据不同地区、种类和生长季节进行调整。
牧草栽培学经典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牧草:狭义的牧草是指可供家畜采食的各种栽培的和野生的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是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其他科种类较少。
广义的牧草除各种栽培和野生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可供家畜采食的小灌木、半灌木和灌木类可供栽培的或野生的植物。
2、饲料作物:指人工栽培作为家畜饲料的各种作物。
3、生长:细胞分生引起植物体积、重量和数量的不可逆增加,使植物体由小变大,最终变为成熟植株的现象叫生长。
4、发育:细胞分化引起不同部位细胞群发生变化,形成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这种植物体的构造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就是发育。
5、土壤肥力:土壤及时供给和调节牧草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6、生育期:以籽实或果实为收获对象的牧草,其生育期是指从种子出苗(返青)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总天数。
7、生育时期:牧草饲料作物的生育时期是指一个生长季中外部形态特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或者说在牧草饲料作物生育过程中,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而划分的几个生育阶段。
8、土壤耕作:是根据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对土壤的要求,应用人工的或机械的方法,建立土壤的良好耕层构造,以达到调节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理化及生物学性状,消除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等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9、混播:在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品种)或两种以上牧草的种植方式称为混播。
10、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置和状况取决于该物种的形态特适应性、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
11、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放牧后重新恢复绿色株丛的能力。
12、根蘖:地下横走根上的不定芽萌发产生的分枝。
13、根颈:有入土较深的粗壮主根的植物在地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连接处形成膨大的部分称为根颈,用以贮藏养分供分枝的产生。
14、根茎:植物的地下分蘖节上长出的与主枝垂直的横走的地下茎。
由根茎上可产生新的根和分枝。
15、分蘖:本科牧草长至3~4片叶时,从母株的茎节、根茎上产生侧枝的现象。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 根:是牧草饲料作物的地下器官,主要生理功能 是固定 植株,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及养分。
• • 包括 •
主根:由胚根长成 侧根:由主根上发生的各级大小分支 不定根:由茎叶或植株其他部位产生的根
• • 根系
• 环境因素的分类 根据因子的性质可分五大类: • 气候因子 • 土壤因子 • 地理因子 •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与环境
• 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 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 • 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通过光强、光长和光谱成分三
个方面起作用的。 • 光强 • ①对生长的影响 • ②对发育的影响 • ③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与环境
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光周期现象。 • 另外,日照长度还对植物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有
影响。短日照可以使植物提前进入休眠状态,也可明 显促进地下块根、块茎的形成。生产中可利用短日照 处理促使多年生牧草提早进入休眠,准备御寒越冬。 • 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略)
• d.短-长日照植物:先一段短日照,再一段长日照才能开花 的植物。温带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如鸭茅。
• e.长-短日照植物:先长后短才开花。如夜香树。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 PPT

一、牧草与饲料作物的概念
2、植物分类 —植物学分类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基
本分类单位。 —豆科:花苜蓿、沙打旺、大豆、绿豆等作物。 —禾本科:玉米、等作物;无芒雀麦等栽培牧草。 —苋科:饲用苋菜。 —菊科:苦买菜。 —紫草科:聚合草。
二、牧草、饲料作物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牧草饲料作物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西北荒漠草原 Arid desert rangeland in the Northwest
改良的山地草地(湖北)
退耕还草( 四川)
侵蚀区域的重建(四川)
红壤丘陵的白三叶 (贵州西南部)
二、牧草、饲料作物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栽培牧草可以充分利用气候与土地等资源
林间草地 Agroforestry
(一)国内饲草生产的现状 —历史悠久 —长期以来发展缓慢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技术支撑力度不断增强,但国内技术应用水平总
体较差 —牧草生产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三、国内外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公元126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 (今伊朗一 带),带回苜蓿种子在关中种植,饲养军马。
—西晋时期,郭仪恭著《广志》中有农民种植绿肥 作物记载。
草及饲料作物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 优质、高产、高效的饲料; —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四、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课程主要内容 —探讨牧草饲料作物的起源、分布和分类; —研究牧草饲料作物的特征特性,阐明其生长发育
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了解限制牧草饲料作物生产的各种因素与产量形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人工草地比重大,荷兰人工 草地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00%,新西兰为69.1%, 美国为28.6%(中国为1.9%);
近代中国牧草的调查、引进及栽培试验综述

近代中国牧草的调查、引进及栽培试验综述第一篇:近代中国牧草的调查、引进及栽培试验综述【内容提要】本文详述了近代中国有关牧草科技的引进及发展概貌。
主要内容包括:(1)近代国内外对中国草原和草地的考察和研究;(2)优良牧草品种的引进;(3)优良引进牧草的栽培试验研究;(4)牧草的育种和贮藏试验研究。
在晚清发起的兴农运动中,人们在充分地认识引进国外优良畜种以提高畜牧生产能力的同时,牧草在发展畜牧业中的作用也被有识之士给以高度重视,因而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同时,也伴随着国外优良牧草种子的引进,一些学者还从发展畜牧业的角度对草原和草地进行调查研究,对牧草进行栽培、选育、贮藏试验,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牧草科技发展的序幕,本文现对中国近代牧草方面科研活动作一综述。
一、近代对中国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中国近代对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始自1840年前后。
那时的调查活动主要从植物学,而不是从饲料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的。
起初,一些欧洲人对中国北方的植被进行研究、调查,清末英美两国的植物学者对中国西南和西藏的植物研究尤其着力(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333—334页。
)。
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东北后,为了更好地利用东北的草地发展畜牧业,对东北和内蒙古进行了广泛详细的有关草地植物资源的综合调查(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
中国学者对草原和饲料科学的研究始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不过早期主要是从植物学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涉及到草原和牧草方面的调查研究。
三十年代后,有关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坡的调查工作才陆续展开。
(一)晚清时欧洲人对中国草地的研究1830年,俄籍德国人Bunge受帝俄派遣率团到内蒙古、华北等地采集植物标本。
同时俄国人科罗廖夫(1830,1841)、库托佐罗夫(1830—1841)、格瑞斯基(1840)、让佐夫(1840)等亦在内蒙古地区采集植物,编成《贝加尔—达乌里植物区系》一书。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2篇)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牧草栽培学是一门研究牧草生长发育、栽培管理以及利用的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视,牧草栽培学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对2024年牧草栽培学的经典总结进行讨论。
2024年是一个牧草栽培学领域迎来巨大突破的年份。
在这一年,人们对于牧草栽培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加,因此加大了对于牧草栽培学的研究力度。
以下是对2024年牧草栽培学的经典总结。
首先,科学家们在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过去的几年里,牧草品种的选育一直是牧草栽培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2024年,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科学家们成功研发出一系列抗病虫害、耐逆性强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不仅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营养价值,而且对环境适应性更强,能够在逆境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其次,在栽培管理方面,2024年牧草栽培学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科学家们通过对土壤改良、施肥和水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比如,在土壤改良方面,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土壤调节剂,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且对环境友好。
在施肥方面,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高效的施肥方案,能够使牧草吸收养分更为充分,并且减少养分的流失。
在水管理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第三,在牧草利用方面,2024年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牧草收获机械,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收割和贮存。
这种机械不仅提高了牧草的收割效率,而且减少了人工劳动,降低了人工成本。
此外,科学家们还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饲料加工技术,能够将牧草转化为高营养、易消化的饲料,提高牲畜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总之,2024年是牧草栽培学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
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和利用方面,科学家们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牧草栽培产业的发展,而且为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改善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范本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范本在____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农业领域的研究与技术不断推进。
牧草栽培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学科,在解决人类粮食安全和畜禽养殖需求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经典总结如下:1. 牧草品种选择与优化: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畜牧业生产目标要求不同,因此牧草品种选择至关重要。
____年,通过遗传改良和生物技术手段,牧草的耐旱性、抗病虫害性、营养价值和生产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人工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牧草品种也取得了突破,进一步推动了牧草栽培的发展。
2. 土壤管理与肥料利用:牧草的生长和产量受到土壤质量的制约,因此有效的土壤管理对于牧草栽培至关重要。
____年,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探索出一系列可持续的土壤管理策略。
通过注入适量的肥料和添加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提高牧草的生长和养分利用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灌溉与水资源管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干旱事件的增加,牧草栽培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压力。
因此,高效的灌溉和水资源管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____年,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系列智能灌溉系统,结合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精确的水分监测和水分供应。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微喷灌等,有效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并提高了牧草的生长效率。
4. 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草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____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和管理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利用放牧和刈割等手段,保持草地的健康稳定状态,避免过度利用和草地退化。
同时,开展草地恢复与重建研究,通过引入合适的物种和改良草地结构,提高草地的生产力和抗逆性,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5. 牧草与畜禽养殖一体化:牧草栽培学与畜禽养殖紧密相关,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对于提高畜禽生产效益、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标准

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标准牧草栽培学是农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用于牲畜饲养的植物,即牧草的培育、生长、管理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牧草是动物饲养和畜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牧草栽培学的经典总结标准进行探讨,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首先,种质资源选育。
牛羊等家畜对不同牧草品种的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在牧草栽培学中,种质资源的选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选育的目标应该是培育出适应不同地域和环境条件的优良牧草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
在选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研究,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方法,不断提高牧草的品质和适应能力。
其次,栽培技术管理。
牧草的栽培技术管理对于牧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栽培过程中,应该注重选择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合理施肥和灌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应该注意合理的割草和管理方法。
此外,还可以利用合理的轮牧和草地转换等方式,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延长草地的使用期限。
第三,饲草价值评价。
牧草的饲草价值评价是衡量牧草品种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饲草价值评价通常包括牧草的蛋白质含量、纤维素含量、能量含量、消化率等指标。
在评价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牧草的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因素,选择具有高饲草价值的品种进行栽培。
对于不同用途和不同动物,应该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提供合理的饲料组合,以满足其不同的营养需求。
第四,特色牧草培育。
特色牧草的培育是牧草栽培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特色牧草通常指具有一定经济或生态价值的特殊品种。
在培育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等特点的牧草类型进行培育。
例如,水生牧草、盐碱地牧草、草本牧草等,这些特色牧草对于改善土地利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标准主要包括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管理、饲草价值评价和特色牧草培育等方面。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05
牧草饲料作物在畜牧业中 的应用
草食动物的饲料来源
草食动物
草食动物如牛、羊、马等,主要依赖牧草或饲料作物作为其食物来 源。
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需求
牧草和饲料作物提供动物所需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 质,促进动物健康成长。
生长阶段
根据动物的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牧草和饲料作物进行种植,以满足 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温度
适宜的温度范围是植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 会影响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
降雨
适量的降雨对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水分不足会影响生长, 过多则可能导致病害。
土壤因素
土壤类型
01
不同土壤类型对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例如沙质
土和粘质土对牧草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
02
空气质量
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 可以净化空气,提供新 鲜氧气,改善畜舍内的 空气质量。
温度调节
合理种植牧草和饲料作 物有助于调节畜舍内的 温度,为动物提供适宜 的生长环境。
促进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
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增加生物多样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施肥管理
01
基肥施用
在种植前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或化 肥作为基肥,提高土壤肥力,促 进牧草饲料作物幼苗生长。
追肥施用
02
03
施肥量控制
根据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需求, 适时追施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促进植物快速生长。
合理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 造成土壤盐碱化或对植物造成伤 害。
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

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牧草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畜牧业的发展和提高畜牧业的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牧草栽培学是研究牧草种植、管理、利用等一系列技术的学科,它涉及到土壤学、园艺学、植物生理学以及畜牧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对牧草栽培学的经典内容进行总结。
一、牧草的选择在牧草栽培学中,牧草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牧草的选择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般来说,牧草应具备以下特点:1. 适应性强:牧草应具备较高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并且能够抵抗病虫害的袭击。
2. 产量高:牧草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饲料,因此产量是选择牧草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牧草的产量越高,其饲料价值就越高。
3. 营养丰富:牧草的营养成分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乳、蛋的产量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选择营养丰富的牧草是十分必要的。
二、牧草的种植种植是牧草栽培的核心环节,正确的种植方法能够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1. 土壤准备:在种植牧草之前,首先要进行土壤准备工作。
它包括土壤的翻耕、施肥等工作。
通过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能够为牧草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 播种方法:牧草的播种方法主要有直播、播种和栽插等多种方法。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播种方法,能够提高牧草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3. 间距和密度:对于不同的牧草品种,其间距和密度要根据牧草的生长习性进行调整。
过大的间距会浪费土地资源,而过小的间距则会影响牧草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三、牧草的管理牧草的管理工作是保证牧草生长和生产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包括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1. 灌溉:牧草的生长需要水分的供应,因此正确的灌溉方法能够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灌溉的时机、水量和方式都需要合理安排。
2. 施肥:牧草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很高,合理的施肥能够满足牧草的生长需求。
施肥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土壤肥力和牧草的需要进行施肥,同时要注意施肥的时机和方式。
3. 病虫害防治:牧草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因此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是保证牧草生产的重要措施。
牧草饲料栽培总结

牧草饲料栽培总结牧草是动物饲养业发展必备的饲料资源之一,合理栽培牧草不仅可以提高饲养动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饲料成本,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在牧草饲料栽培中,需要注意土壤改良、品种选择、适时施肥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土壤改良农田土壤的改良是牧草饲料栽培的基础工作之一、土壤改良的目的是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和保温能力,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有机质施用、翻耕深松和肥料调节等。
有机质施用可以提高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水分保持能力。
翻耕深松可以增加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根系的通气,促进植物的生长。
肥料调节则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牧草生长需要,合理调整施用肥料的种类和数量。
2.品种选择牧草的品种选择直接关系到栽培成本和饲料品质。
在选择牧草品种时,要考虑适应性强、产量高、饲料价值高等因素。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牧草品种有燕麦草、黑麦草、苜蓿等。
其中,燕麦草适应性强,耐盐碱,适用于干旱地区;黑麦草生长迅速,适应性广,产量高,是一种优质饲料植物;苜蓿饲料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但对土壤要求较高,适合于湿润地区的栽培。
3.适时施肥牧草饲料的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因此适时施肥非常重要。
施肥要根据土壤肥力和牧草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在牧草生长初期,需要适量施入氮磷钾等基础肥料,促进根系生长和植物整体质量的提高。
在牧草生长中后期,可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补充追肥,以维持良好的生长状况。
此外,施肥时要注意施肥量的多少,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环境污染和牧草病虫害的发生。
4.病虫害防治牧草饲料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影响产量和品质。
常见的牧草病虫害有纹枯病、霜霉病、草地贪夜蛾等。
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生物或病原微生物控制害虫或病害的发生,该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农药残留。
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防止害虫的入侵或扩散来减少病虫害对牧草的危害。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 基于牧草在生物学特性、繁殖方式和利用目的(部位)等 方面的特殊性,对品种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性要求方 面,不同牧草种类应区别对待。
3、品种的特使用的概念,是生产资料,要在生产上发挥效益; ②具有相对一致的特征特性; ③具有地区性; ④具有时间性; ⑤具有相对稳定和一致的遗传性; ⑥具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和种子数量: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开始了牧草引种工作,主要引自前苏联和美国等。50—70年代末, 我国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工作,在引种的同时着重进行地方品种的整理和野生种质的筛选和驯化。 在此期间,一些单位开始了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工作。
1980年中国草原学会成立(2002年更名为中国草学会),1981年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 会成立,1986年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2005年更名为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这些举措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牧草育种事业的发展。
2)任务(Assignment):
①根据生产需求,不断改良现有品种。 ②利用现有品种资源,培育创造新品种。 ③加速优良品种的繁殖推广,充分发挥良种的作用。
2.课程特点(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1)着重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品种特征特性的一致性比较次要; 特征(Feature)—人的感官直接感觉到的性状 特性(Character)—人的感官直接感觉不到,但用仪器能测定出来的性状; 特征(Feature) +特性(Character )→性状(Properties)
育成品种50~100亩;地方品种:1000亩以上; ⑦通过一定的育种程序:
杂交(Cross) 选择(Selection) 品比(Specific comparison) 区试 (Regional test) 良繁(Seed production) ⑧通过地方或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登记。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课程教学内容(各章节基本内容,以※为选修内容)栽培较多的牧草: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红豆草、野豌豆、羊柴、柠条和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老芒小麦、冰草、苏丹草等;种植更多作物:玉米、饲料大豆、苦荬菜、千穗谷、饲用甜菜等;国内外著名的牧草饲料作物:黄芪、花冠、三叶草、脉根、灯盏花、胡枝子、黑麦草、香蒲、野草、碱草、紫羊茅、芦苇羊茅、肯塔基蓝草等引种主要讲栽培牧草和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简述国内外牧草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科的历史变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同时简要说明本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等。
该部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章牧草的划分和分布第一节牧草的分布了解我国牧草的起源概况。
第二节牧草的类型牧草的类型划分第三节牧草区划了解我国牧草的区划原则和依据以及九个区划的概况第二章牧草作物的生长与发展第一节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生育期、生育时期、光周期现象、春化现象等基本概念;第二节牧草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牧草种子特性和萌发特性;阶段发展理论;※第三章牧场小气候(自学)第四章土壤耕作及其耕作制度第一节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和措施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任务、作用、种类和措施;第二部分是套种和复种。
掌握间作套种的概念和增产理论。
第五章牧草地建植和管理技术第一节人工草地的类型了解人工草地的类型第二节播种技术及建植、管护掌握人工草地的建植及管理技术(包括混播技术和种子生产)※第七章草田轮作第一节旋转理论旋转的概念、原理和功能第二节草田轮作技术茬口、轮作类型、草田轮作计划的编制第九章豆科牧草第一节豆科牧草概述了解豆科牧草的特点和常见种类。
第二节各论重点掌握苜蓿、三叶草、红豆草、小冠花等牧草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十章禾本科牧草第一节禾本科牧草概述了解禾本科牧草的特点和常见种类。
牧草饲料栽培总结

名词解释种子:在生产实践上可供繁殖用的植物器官或植物体的某一部分,既包括植物学上的种子,也包括植物学中的果实,乃至块茎、块根等。
饲草:指作为家畜饲料而栽培的植物。
广义上讲包括青饲料和作物。
牧草生长发育:从种子萌发到新的种子产生,要经历一系列形态结构和生理上的复杂变化,这个过程称为牧草的生长发育。
间作:在同一地块内成行(条带)相互间隔的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在同一地块内,当一种作物长到一定时期后,在其行间播下另一种作物,从而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的一种种植方式。
复种:在同一块耕地上,于同一年内播种一茬以上生育季节不同、依次替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播:在同一块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品种)或两种以上牧草的种植方式。
草田轮作:以粮棉油为主要任务的轮作中加入多年生牧草的轮作方式。
保护播种:多年生牧草在一年生作物保护下进行播种的方式。
土壤耕作:是指在牧草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用,调节土壤耕作层和表层状况,使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的关系得到改善,为牧草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饲料缓冲度:中和100g全干饲料中的碱性元素,并使pH降低到4.2时所需的乳酸克数。
分蘖:禾本科牧草出苗后,当长出3-4片叶时,自母株的地表或地下茎节、根颈、根蘖上形成侧枝,这种现象称为分蘖。
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种子休眠:有一些种子,虽然在形态学上已达到成熟,且具有生活能力,但在给予适宜的发芽条件后,它们并不萌发,视种类品种不同往往要经过数日、数月乃至若干年以后才具有萌发的可能性,这种现象称为种子休眠。
苜蓿的秋眠性:是苜蓿的一种生长特性,实质上是苜蓿生长习性的差异,即秋季光照减少和气温降低后,导致苜蓿形态类型和生产能力发生的变化。
轮作:在作物栽培过程中,有意识的将计划种植的各类作物,科学的按照它们的特性及对后茬作物的影响,结合它们的栽培体制,以维持地力为目的的从时空上排成一定次序,分别种植在相应地块中,保证每块地都按照这个次序周而复始的轮换种植的方式。
牧草栽培学

牧草栽培学名词解释1、牧草:广义的牧草泛指一切可用于饲喂家畜的草类植物,包括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及小灌木、半灌木和灌木。
狭义的牧草专指可供栽培的饲用草本植物,尤指栽培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
保护播种是指多年生牧草在一年生作物保护下进行播种的方式。
发芽率:指可萌发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供试种子中有生命能力种子的多少。
种用价值=净度*发芽率种用价值:是指播种材料中能够发芽的种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发芽势:指规定时间内已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种子萌发的集中程度和整齐性,轮作:指同一块田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逐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轮换采用不同的复种方式,轮作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概念。
10、连作:连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同一作物或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
豌豆不耐连作,易白粉病12、大田轮作:是以生产粮食、棉花、油料及其他工业原料为主要任务的轮作。
分为水田轮作,水旱轮作,旱地轮作三种类型9、饲料轮作:是指以生产青贮料、干草、青草和放牧型牧草为主要任务的轮作方式。
4、生育时期:指牧草在一年中在外部形态特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也就是说在牧草的全生育过程中,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生育阶段,如出苗期等。
5、种植指数:就是一个地区全年播种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率。
复种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于同一年内播种一茬以上生育季节不同,能依次替代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在有复种的地区种植指数又通称为复种指数生长期;指牧草可能生长的时期或牧草从出苗(返青)到种子成熟(种子生产时)或地上部分枯黄(生产饲草时)所经历的天数。
前者叫气候生长期,后者叫牧草生长期。
间作:是指2种或2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宽度或行数划为条带相间种植。
其播种期相同而收获期不一定相同。
如果在同一地块内或在同一行内混合种植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该方式称为混作。
套种:指在同一块地内,当一种作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后,在其行间播下另一种作物,从而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的一种种植方式。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范文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范文牧草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牧草栽培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对____年牧草栽培学的经典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首先,____年牧草栽培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提高牧草品质和产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畜牧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牧草栽培学研究的目标之一是通过选育高产、耐旱、抗病虫害的优质牧草品种,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营养价值。
在____年,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遗传改良方法,成功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牧草品种,其产量和质量均显著提高。
这些新品种具有较高的饲料价值,能够满足畜牧业的需求,推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其次,____年牧草栽培学研究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优化牧草种植管理技术。
在牧草的种植过程中,适当的管理措施可以提高牧草的生长速度和质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____年,研究人员通过对土壤肥力、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种植管理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他们发现在牧草生长初期施加适量的氮肥可以促进牧草的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在牧草种植过程中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湿润度,有效利用水资源;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新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草地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牧草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另外,____年牧草栽培学的研究还涉及到牧草的养殖与利用。
养殖和利用牧草是草地畜牧业的重要环节,也是牧草栽培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养殖与利用牧草的方式包括放牧、刈割和储存等。
在____年,研究人员通过对牧草的养殖与利用方式的优化,成功提高了牧草的利用效率和畜牧品质。
例如,他们研究发现在牧草养殖中合理的放牧方案可以促进牧草生长,提高牧草的利用效率;同时,对牧草的刈割和储存进行技术改进,可以有效降低牧草的损失和质量下降。
(完整版)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

一名词解释1、牧草:狭义的牧草是指可供家畜采食的各种栽培的和野生的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是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其他科种类较少。
广义的牧草除各种栽培和野生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可供家畜采食的小灌木、半灌木和灌木类可供栽培的或野生的植物。
2、饲料作物:指人工栽培作为家畜饲料的各种作物。
3、生长:细胞分生引起植物体积、重量和数量的不可逆增加,使植物体由小变大,最终变为成熟植株的现象叫生长。
4、发育:细胞分化引起不同部位细胞群发生变化,形成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这种植物体的构造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就是发育。
5、土壤肥力:土壤及时供给和调节牧草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6、生育期:以籽实或果实为收获对象的牧草,其生育期是指从种子出苗(返青)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总天数。
7、生育时期:牧草饲料作物的生育时期是指一个生长季中外部形态特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或者说在牧草饲料作物生育过程中,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而划分的几个生育阶段。
8、土壤耕作:是根据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对土壤的要求,应用人工的或机械的方法,建立土壤的良好耕层构造,以达到调节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理化及生物学性状,消除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等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9、混播:在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品种)或两种以上牧草的种植方式称为混播。
10、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置和状况取决于该物种的形态特适应性、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
11、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放牧后重新恢复绿色株丛的能力。
12、根蘖:地下横走根上的不定芽萌发产生的分枝。
13、根颈:有入土较深的粗壮主根的植物在地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连接处形成膨大的部分称为根颈,用以贮藏养分供分枝的产生。
14、根茎:植物的地下分蘖节上长出的与主枝垂直的横走的地下茎。
由根茎上可产生新的根和分枝。
15、分蘖:本科牧草长至3~4片叶时,从母株的茎节、根茎上产生侧枝的现象。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范文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范文
牧草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牧草栽培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以下是对2024年牧草栽培学的经典总结:
一、品种改良:在2024年,通过传统方法和分子育种技术,我们成功地培育了多个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优良牧草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高产量、优质和耐抗性等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养殖场的需要。
二、栽培管理:在栽培管理方面,我们通过合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控等措施,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我们也注重保护环境,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方法,降低了对土地、水资源的消耗。
三、草地生态系统:在2024年,我们更加重视牧草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恢复了退化的草地。
我们也积极推广生态畜牧业,将牧草与动物饲养相结合,提高了草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营养价值研究:2024年的牧草栽培学研究还注重了牧草的营养价值。
通过分析牧草的营养成分以及其对动物的影响,我们选择了适合不同阶段和品种的牧草饲料,提高了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五、技术推广:为了推动牧草栽培学的发展,我们积极开展了技术推广工作。
通过培训、研讨会和示范项目等方式,将先进的栽培技术传授给养殖户,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促进了牧草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总而言之,2024年牧草栽培学在品种改良、栽培管理、生态系统保护、营养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也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牧草栽培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畜牧业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综述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综述题目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学院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草业科学姓名王庆飞学号07020189 指导教师麦尔米热副教授2008年06月10日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王庆飞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07级研究生)摘要: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豆科草本牧草,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具有“牧草之王”的美称。
且具多种抗性并能有效的改良土壤,改良退化草地, 建立人工草场及发展农区和城郊育肥畜牧业。
同时在保持水土、肥田增效等方面具有具大的潜在价值,对于发展经济、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阐述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栽培技术,总结在生产应用上的优良价值。
关键词:紫花苜蓿;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引言: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ua)又名紫苜蓿,通常称苜蓿,因其花为紫色而得名[1]。
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2]。
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可青饲、青贮、放牧、调制干草和加工粉碎喂养, 有“牧草之王”的美称。
苜蓿是改良退化草地, 建立人工草场及发展农区和城郊育肥畜牧业的重要牧草之一[3]。
苜蓿用途广泛,产量高,开发潜力巨大[4]。
它具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可作为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良好的前茬。
在苜蓿之后种植玉米、棉花、小麦、甜菜、油菜等作物可增产10%~15% 。
特别是种植2~3 年后,土壤有机质增加0.2%~0.35%,0~20cm土层总盐可降低60%左右,PH 值可降低0.15。
在大田轮作中,苜蓿生长2~3 年即可。
在饲料轮作中,生长年限4~6 年,不宜连作年限过长,否则病虫害加剧,产草量下降[5]。
苜蓿干草含粗蛋白18%~26% ,矿物质、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
它不仅是良好的牧草,因根系发达还是保土肥田、固土护坡的理想植物。
近年来我国退耕还林、防风固沙其任务量大,研究发展苜蓿新品种很有必要[6]。
同时在保持水土、肥田增效等方面具有具大的潜在价值,对于发展经济、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综述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姓名王庆飞_______________ 学号070201892008年06月10日指导教师麦尔米热副教授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草业科学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王庆飞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07 级研究生) 摘要: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豆科草本牧草,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具有“牧草之王”的美称。
且具多种抗性并能有效的改良土壤,改良退化草地, 建立人工草场及发展农区和城郊育肥畜牧业。
同时在保持水土、肥田增效等方面具有具大的潜在价值,对于发展经济、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阐述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栽培技术, 总结在生产应用上的优良价值。
关键词:紫花苜蓿;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引言: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ua) 又名紫苜蓿,通常称苜蓿,因其花为紫色而得名⑴。
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刀0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可青饲、青贮、放牧、调制干草和加工粉碎喂养, 有“牧草之王” 的美称。
苜蓿是改良退化草地, 建立人工草场及发展农区和城郊育肥畜牧业的重要牧草之一[3]0苜蓿用途广泛,产量高,开发潜力巨大[4]0它具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可作为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良好的前茬0 在苜蓿之后种植玉米、棉花、小麦、甜菜、油菜等作物可增产10%-15%。
特别是种植2〜3年后,土壤有机质增加0.2%〜0.35%, 0〜20cm土层总盐可降低60% 左右,PH 值可降低0.150在大田轮作中,苜蓿生长2-3 年即可0在饲料轮作中,生长年限4〜6 年,不宜连作年限过长,否则病虫害加剧,产草量下降[5]0苜蓿干草含粗蛋白18%〜26% ,矿物质、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0 它不仅是良好的牧草, 因根系发达还是保土肥田、固土护坡的理想植物0 近年来我国退耕还林、防风固沙其任务量大,研究发展苜蓿新品种很有必要[6]0同时在保持水土、肥田增效等方面具有具大的潜在价值,对于发展经济、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0紫花苜蓿原产伊朗,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的栽培牧草,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产区在西北、华北、东北、江淮流域,紫花苜蓿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能生长在多种类型的气候、土壤环境下。
紫花苜蓿喜温暖半干燥气候,生长期一般3〜5年。
在日平均气温15〜25 C,昼暖夜凉的条件下,最适合紫花苜蓿生长。
在华北地区4〜6月份是紫花苜蓿生长地好季节。
紫花苜蓿抗寒性强,可耐-20 C的温度,在有雪覆盖时,可耐-40 C的温度。
紫花苜蓿根系深,抗旱性强,在年降水量250〜800 mm无霜期100 d以上的地区均可种植。
对土壤要求不严,喜中性或微碱性土壤,pH 值6〜8 为宜。
有一定耐盐性,能在表层含盐量0. 85 % 的盐土上出苗生长发育。
不耐强酸或强碱性土壤。
紫花苜蓿是需水量较多的牧草,每形成1 g 干物质需水约800 g , 土壤水分的多少,可影响紫花苜蓿的饲用品质,水分适当可使紫花苜蓿的酸溶性粗纤维和木质纤维降低,茎叶干物质消化率提高。
紫花苜蓿属于强光作用植物,刚开展的叶片同化二氧化碳的最大量70 mg/ (m2 • h),叶片的淀粉含量昼夜变幅大,干重从上午的8 %增加至日落时的20 %,其后含量急剧下降,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一个发育良好的苜蓿群体叶面积指数通常为5,中等大小的叶片密度为5000〜15000 个/ m2[8]。
一.植物学与生物学特征紫花苜蓿是豆科紫花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2〜4 a 生长最盛,第5 a 以后生产力逐渐下降。
其根系发达,主根粗大,入土深度可达10 m 以上。
根部上端略膨大处为根颈,是分枝及越冬芽着生的地方,位于表土下3〜8 cm 土层内,随栽培年限而向下延伸,紫花苜蓿具较强的耐寒耐牧能力与此有关。
茎直立、光滑,高100〜150 cm 或更高。
根颈一有25〜40个分枝,多的可达100 个以上。
三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有锯齿,托叶长而尖。
叶量多,全株叶片约占鲜草重量的45 %〜55 %。
总状花序由20〜30 朵小花组成,花紫色或深紫色,是异花授粉植物,虫媒为主,也有借机械力量的碰撞,促使龙骨瓣开放的,温度达30 C左右时,龙骨瓣也能自行开放。
荚果螺旋形,不开裂,每荚有种子2〜8粒。
种子肾形,黄色,千粒质量1.5〜2 g :9。
紫花苜蓿植株高大,生长40〜45 d 以后,株高60〜80 cm,形成的冠丛呈桶状膨大,分枝多,叶片丰富,花冠呈紫色, 含花8〜25 朵。
根系发达, 主根深入土中长达数米, 侧根主要分布于20〜30 cm以上的土层中,根瘤菌分布多,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
种子小(千粒重为2.3〜2.8 g),多为肾形,长2〜2.5mm宽1〜1.3 mm外观为黄褐色略带光泽10]紫花苜蓿是优良的青饲料, 全株含可消化粗蛋白质18%〜20%,粗脂肪2.3% , 粗纤维32.2% , 而且氨基酸含量也非常高,其中干草必需氨基酸含量是玉米的5.7 倍,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11]。
紫花苜蓿喜温暖干燥气候,生长最适宜温度25 C上下,根在15 C时生长最好,有灌溉条件下,则可耐受较高的温度。
紫花苜蓿耐寒性很强,5〜6 C即可发芽并能耐受-5〜-6 C的寒冷,成长植株能耐-20〜-30 C低温,在雪的覆盖下,可耐-44 C的严寒。
紫花苜蓿是需水较多的植物,每形成1 g干物质需水约800 g,但因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很强,在年降水量300〜800 mm地方均能生长。
在温暖燥而有灌溉条件地方生长极好。
年雨量超过1 000 mm 地方不适于紫花苜蓿的栽培,夏季多雨、天气湿热,对紫花苜蓿最为不利。
紫花苜蓿对土壤选择不严,除重粘土、低湿土、强酸碱外,从粗沙土到轻粘土皆能生长,而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于钙质土壤生长最好[12]。
栽培技术1.整地与施肥整地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出苗率和整齐度,翻耕土地最好在秋、冬季节干旱时期进行, 使用犁、耙、旋耕等方式, 将不利于牧草生长的垃圾、杂物、杂草、石块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干净。
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提高持水能力, 减少根系刺入土壤的阻力]。
深耕细耙,耕翻20〜30cm , 或旋耕15〜20[14]。
由于紫花苜蓿种子细小,幼苗细[13弱,顶破表土的能力差,苗期生长慢、根系浅,成株后直根系入土深阔,可达2〜3m,故要求整地精细,平整,无大土块,无杂草,墒情好,应深翻以利根系生长。
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春播前应浇足水,含水适宜及时播种,可保全苗。
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整地后立即镇压再播种,可起到保墒作用,同时达到土壤较紧实,播种深度掌握一致,播后再镇压,以使种子和土壤结合紧密并保墒[15]。
盐碱地要建立齐全的排水、灌水设施,保证雨季能排除积水及淡盐的水分16]苜蓿有根瘤, 能为根部提供氮素营养,一般地力条件下不提倡施氮肥[17]。
结合整地施底肥,每公顷施30 000 kg(2 000 kg/亩)厩肥、150 kg (10 kg/亩)尿素、300 kg (20 kg/ 亩)硫酸钾和750 kg(50 kg/ 亩)过磷酸钙。
生长期还要合理追肥。
目前各地推广的细菌肥料,如增产菌、EM喷施宝等都可促进苜蓿生长。
另外,在早春土壤湿度较好的情况下和每次刈割前追施钾肥,对紫花苜蓿的越冬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8]。
紫花苜蓿施肥以基肥为主,在中等偏下的地力条件下,结合整地,施足底肥,每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2000〜3000kg:佝。
施肥方法可采取侧深施肥使肥料分布于种子侧下方5cm 左右,并且要注意在第一次割草后进行追肥,采取沟施的方法,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0kg[20]。
2.品种的选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苜蓿品种有数百个, 仅国内经正式认定的有30 余个。
苜蓿品种间生物特性、品质、产量差异显著。
一般选择苜蓿品种,首先考虑其抗寒性。
抗寒性按休眠性分1 〜9级。
休眠级为1〜2级的极耐寒,西北、东北、河北省北部地区可种植。
休眠级为3 〜4级的稍耐寒,西北、东北部分地区及华北大部分地区可种植。
休眠级为5〜6级耐寒性较差,可在华北部分地区种植[21]。
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如抗寒型、耐旱型、耐盐碱型、抗病虫害型。
一般优良品种能提高产量20%〜30%。
我国有许多优良的品种,例如东北的地方品种抗旱性强,新疆和内蒙古的地方品种耐旱性强,沿海地区的地方品种耐盐碱,国外的引进品种也较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有许多丰产、抗病虫害的品种[22]。
3.种子处理在播前将精选的紫花苜蓿种子摊在阳光下晾晒3〜5天,可促进紫花苜蓿种子后熟,提高发芽率。
由于紫花苜蓿种子比较尖硬,播前可用碾米机碾轧20〜30 圈,也可掺入一定数量的石英砂砾、碎石等用搅拌器搅拌、震荡或在砖地上轻轻摩擦,使种皮表面粗糙起毛,种子不碎,以达到擦破种皮的目的。
也可以采用变温浸种处理加速种子萌发前的代谢过程,经过热、冷交替,促进种皮破裂,改变其透气性,促进吸水膨胀,萌发。
水温以不太烫手为准,在50〜60水中浸泡半小时即可,然后捞出,白天放在阳光下暴晒,夜间转至阴凉处,并加水保持种子湿润,经过2〜3天后种皮开裂,当大部分种子略有膨胀时播种:23:04.播种技术播种技术是决定苜蓿能否种植成功的关键环节,应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根据生产要求不同、土壤的差别、生产状况等,播种方法也有所不同,具体播种量、播种深度也有差别[24]04.1 播期春播利用冬季的降雪,土壤墒情好,春季出苗后生长快,可以利用一茬0 夏播气温高、雨水多,幼苗生长快,但杂草也多,病虫害发生频繁,一般在6〜7月播种0秋播雨季后,墒情好,湿度适宜,杂草生长减慢,播种成功率较高0一般在8月末9月初为好[25]04.2 播种方式采取条播、撒播、点播均可,以条播为佳[26],该法出苗整齐,便于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0行距为15〜30种子田以40〜45为宜[27]04.3 播种深度决定苜蓿播种深度的因素主要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类型,苜蓿是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顶土困难,因此播种深度宜浅,一般播深3〜4 厘米为宜0总的原则是浅播为宜[28]0紫花苜蓿种子细小,千粒重只有2g左右,不宜深播,湿地稍浅,干地稍深, 黏重地稍浅,沙性地稍深,掌握同一播种深度,播后镇压,使土壤与种子密接,便于吸水发芽[29]0湿润土壤为1〜2 cm , 干旱时播深2〜3 cm , 播后应行镇压以利出苗30] 05. 田间管理5.1 防除杂草苜蓿幼苗生长缓慢,苗期长达30 天左右,易受杂草危害,所以在幼苗期要注意防除杂草[31]。
苗期注意中耕松土和除杂, 可以促进牧草营养生长和分枝, 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 确保高产, 如果水分过多要及时排水,尤其在低洼易涝地区以及雨水较多的季节更要注意排水防涝[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