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56个民族特色
我国56个民族的知识点
![我国56个民族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52ac4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00.png)
我国56个民族的知识点一、民族构成。
1. 数量。
-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11%;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2.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在汉族集中地区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也多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
例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但也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共同居住。
二、部分少数民族特色。
1. 蒙古族。
- 传统服饰:蒙古袍,其特点是宽大、长袖,便于骑马放牧,多为长袍,颜色鲜艳,而且男女款式有所不同。
- 传统民居:蒙古包,呈圆形,由木架和毛毡构成。
这种民居便于拆卸和搭建,适合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 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举行。
大会上有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竞技项目,还有歌舞表演、商品交易等活动。
2. 藏族。
- 传统服饰:藏袍,袍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脱下一只袖子,调节体温。
藏袍的颜色多以深色为主,且有精美的刺绣装饰。
- 传统民居: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一般分为两层或三层,底层用于饲养牲畜,二层以上住人。
- 传统节日:雪顿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
“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节日期间,有藏戏表演、晒佛仪式等活动,人们还会喝酸奶、吃藏式点心等。
3. 维吾尔族。
- 传统服饰:男子多穿袷袢(qiāpàn),一种对襟长袍;女子则穿艾得莱斯绸制成的连衣裙,颜色绚丽,图案精美,多为几何形状。
- 传统民居: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平顶土房,以土坯为建筑材料,房屋多成方形,有庭院,庭院里种植葡萄等果树。
- 传统节日: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也是维吾尔族等穆斯林民族的盛大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会宰杀牲畜,进行祭祀活动,然后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礼物,还会举办盛大的歌舞集会。
4. 回族。
- 传统服饰: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圆帽,女子戴盖头,盖头的颜色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年轻女子多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5b708e856529647d2728528f.png)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陈怡诺收整官方统计的数字是56个,他们分别是:汉族和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6个民族,但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
仅一个云南省就报了100多个,我是汉族的,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
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阿昌族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https://img.taocdn.com/s3/m/dd31dee6c8d376eeaeaa311a.png)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
各个民族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繁衍、劳作,但他们的文化习俗却散发着不一样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看看各民族的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1、白族扎染白族扎染技艺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经过长长的历史变迁,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
扎染出来的多是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优美大气、妙趣天成。
2、藏历年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特殊的节日,存在至今已近千年。
藏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历法确定出新一年的到来,由藏历神变月初一开始,节日庆祝持续3到5天。
人们会在新年准备各种美食,青稞饼、酸奶、糌粑、卡塞、酥油茶、松茸、石锅鸡等等,充满了异域风情。
民俗活动也多姿多彩,驱鬼、拜年、歌唱、舞蹈、祭祀…神秘又满含欢趣。
3、苗银苗银锻造技艺是一项非遗,更是属于苗族人的艺术瑰宝。
苗族最早的银饰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
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
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既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制作时先将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刻、镂等工艺制成精美纹样,然后通过焊接或编织成各类银饰。
苗族下过火海的银饰,经千锤百炼凿出精美的样子,是苗族姑娘们人手一件的宝贝。
4、维吾尔族刺绣维吾尔族刺绣工艺伴随着维吾尔族人民的千年文化延续至今,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与精湛的工艺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在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其中,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尤其出色,多以花草为主题的象征图案构成,图纹布局疏密合理、密而不乱,红花绿叶,色彩艳丽。
5、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作为一项民俗文化,也位于非遗之列,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服饰及分布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服饰及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2a9ae4a1f524ccbff121848f.png)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服饰及分布文/大千世界1、阿昌族:云南,2.7万,农业、手工业,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采茶2、白族:云南、贵族、四川,159万,农业。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保安族:云南、青海,1.2万,农业、手工业,手工“保安刀”著名。
——羊皮袄、保安刀4、布朗族:云南,8.2万,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布依族:贵族、云南,254万,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朝鲜族:黑龙江、吉林、辽宁,192万,农业,善种水稻闻名——跳板、长鼓舞7、达斡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12万,农业、畜牧业。
——剪纸,打曲棍球8、傣族:云南,102万,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的建筑艺术。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德昂族:云南,1.5万,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
——象脚鼓舞10、侗族:贵州、湖南,251万,农业、林业,鼓楼、风雨亭。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甘肃、宁夏、新疆,37万。
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云南,0.5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良好社会风尚。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内蒙古、黑龙江,0.6万,狩猎、农业。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内蒙古、黑龙江,1.3万,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拉手风琴,烤面包15、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2.6万,畜牧业。
——驯鹿、爬犁16、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40万,农业、渔猎业。
——竿球,龙舟,编织17、汉族:全国各地,10.4亿,经济、文化发达。
——庙会,舞龙18、哈萨克族:新疆,1万,畜牧业,善刺绣。
——剪羊毛,弹唱,刺绣19、哈尼族:云南,125万,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0、仡佬族:贵州、广西、云南,43万,农业。
——制作糯米团,地戏21、赫哲族:黑龙江省, 0.4万,捕鱼。
——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22、回族:宁夏、甘肃、新疆,散居全国各地,860万。
56个民族特产
![56个民族特产](https://img.taocdn.com/s3/m/45767a0102020740be1e9b51.png)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ce54ce3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2.png)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1、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
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
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4、侗族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56个民族的简短介绍
![56个民族的简短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bcc452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2.png)
56个民族的简短介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目前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下面是对中国56个民族的简短介绍。
1.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据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传承者。
2.蒙古族:蒙古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广阔草原地带。
他们以勇敢、豪放的形象闻名,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和牧歌是他们独特的标志。
3.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主要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和美味的清真美食。
4.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
他们的文化、宗教和建筑风格都极具特色。
5.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新疆地区的主要民族。
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使他们的文化更加多元化。
6.苗族:苗族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苗族人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习惯,在他们的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独特的歌舞表演。
7.彝族: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他们以精湛的刺绣工艺和多彩的节日庆典而闻名。
8.壮族: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他们以豪放、热情的民歌和舞蹈而著名。
9.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地区。
他们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黔东南的“银饰节”。
10.朝鲜族: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和饮食。
通过以上的简短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具多元文化的国家之一,并且给人们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每个民族的习俗和传统,共同努力维护中国的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一年级 56个民族资料
![一年级 56个民族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9aff3e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a.png)
一年级 56个民族资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目前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我国的民族资料。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
汉族的语言是汉语,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被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他们的传统饮食有饺子、汤圆、月饼等。
壮族是我国第一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语言是壮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舞蹈。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壮年节、火把节等。
他们喜欢吃米粉、酸汤鱼等特色食物。
满族是我国的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满族的语言是满语,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清明节、端午节等。
他们喜欢吃糖葫芦、锅包肉等美食。
藏族是我国的第三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藏族的语言是藏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藏历新年、雪顿节等。
他们喜欢喝酥油茶、吃青稞等食物。
维吾尔族是我国的第四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的语言是维吾尔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牛羊节等。
他们喜欢吃馕、羊肉串等美食。
苗族是我国的第五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苗族的语言是苗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民间艺术。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船节等。
他们喜欢吃酸汤鱼、酸辣粉等特色食物。
彝族是我国的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
彝族的语言是彝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歌舞。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盘山节等。
他们喜欢吃酸奶、过桥米线等美食。
布依族是我国的第七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布依族的语言是布依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建筑和手工艺品。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船节等。
他们喜欢吃酸汤鱼、酸辣粉等特色食物。
朝鲜族是我国的第八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等地。
朝鲜族的语言是朝鲜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56个民族服饰
![56个民族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0df3fa2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6.png)
56个民族服饰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着其特定的民俗习惯、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旨在增进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传统汉族男性常穿长衫、马褂等,在重要场合会穿上礼服。
女性则喜欢穿对襟衫、旗袍等传统服饰,以展现婀娜多姿的风采。
2. 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在高原地带的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藏族男性常穿长袍、高筒皮靴,配上斗篷和毡帽;女性则喜欢穿藏袍、藏袜等传统服饰,以展现自然朴素的美。
3.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服饰文化融合了中亚、阿拉伯等文化元素,充满了异域风情。
维吾尔族男性喜欢穿长袍、白裤和皮靴;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头巾等,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4. 傣族傣族是中国南部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受到东南亚文化的影响,色彩斑斓、富有热带风情。
傣族男性常穿长衫、短褂等,女性则穿着华丽的长裙、束胸等,给人一种热情洋溢的感觉。
5.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与中亚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哈萨克族男性喜欢穿宽松的长袍、马裤和高筒靴;女性则穿着装饰华丽的袍裙、头饰等,展现出雅致的风采。
……(继续介绍其他的民族服饰)……结论中国56个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了多样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通过了解和欣赏这些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和传统。
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对中国多元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探索的动力。
归纳总结中国民族
![归纳总结中国民族](https://img.taocdn.com/s3/m/186aa15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c.png)
归纳总结中国民族一、中国民族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90%,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服饰、习俗和传统。
1.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东和华中地区。
他们的文化和语言由统一的汉字书写系统组成,尽管方言和习俗有所不同。
2.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人口第二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北方地区。
他们是游牧民族,以骑马、狩猎和畜牧为生。
3.满族:满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他们的传统服装和文化对中国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壮族:壮族是中国的壮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东等地区。
他们以农耕为生,有丰富的民俗和美丽的歌舞文化。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1.语言:中国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方言,其中汉语是最主要的语言。
2.服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如中国传统的汉服、蒙古族的牛仔装和满族的满族服饰。
3.饮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菜肴,如粤菜、川菜、东北菜等。
4.节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5.音乐和舞蹈:中国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形式,例如西藏的藏族舞蹈和云南的傣族舞蹈。
三、民族融合与多元发展中国的多种民族文化在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形成多元发展的状况。
这种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认同。
1.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有很多的文化交流和婚姻联姻。
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2.少数民族的特色保护: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
例如,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自治区,可以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
中华56个服饰特色
![中华56个服饰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990fd2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8.png)
中华56个服饰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景观和独特民族特色的国家,其中服饰文化也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
下面介绍了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色:1. 汉族:汉族服饰以汉服为代表,注重华丽和庄重的特点。
2. 壮族:壮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和纹饰繁复为特点。
3. 满族:满族服饰注重金丝刺绣和辽国风格。
4. 回族:回族服饰以蓝、白、黑三色为主,设计简约而得体。
5. 苗族:苗族服饰以手工绣花为特色,色彩艳丽。
6.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服饰以线为主要材料,细致而精美。
7. 彝族:彝族服饰以色彩缤纷和银饰为特点。
8. 土家族:土家族服饰注重色彩明亮和纹饰繁复。
9.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多以骑马服为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英勇和豪迈。
10. 藏族:藏族服饰注重藏袍和挂带的细致刺绣。
11. 布依族:布依族服饰以黛色为主,设计简洁而大方。
12. 朝鲜族:朝鲜族服饰以白色和色彩鲜艳的刺绣为特色。
13. 侗族:侗族服饰注重色彩纯正和刺绣精美。
14. 瑶族:瑶族服饰以银饰和纱质为主要元素。
15. 白族:白族服饰以白色为基调,注重刺绣和花边的装饰。
16. 土族:土族服饰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和羊毛为特点。
17. 哈尼族:哈尼族服饰以鲜艳的色彩和手工编织的腰带为特色。
18.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服饰以皮草和装饰丰富为特点。
19. 傣族:傣族服饰以饰有银饰和纽扣的鲜艳服装为主。
20. 黎族:黎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和手工织物为特色。
21. 僳僳族:僳僳族服饰以横斜纹织物为主,注重色彩对比。
22. 佤族:佤族服饰注重绣花和插珠的装饰。
23. 畲族:畲族服饰以黑色为主要色调,注重刺绣和编织。
24.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以羊毛为主要材料,注重保暖和舒适。
25. 拉祜族:拉祜族服饰以麻质为主要材料,注重简约而实用。
26. 水族:水族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注重印染和刺绣。
27. 东乡族:东乡族服饰以十字绣和镂空刺绣为特色。
28. 纳西族:纳西族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注重织物和刺绣。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6ec583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7.png)
标题:探寻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其中,56个民族各具特色,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进行简单介绍,以增进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二、汉族汉族是我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特点是勤劳、善于经商。
汉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有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且崇尚家庭和谐,尊敬长辈。
饮食文化上,汉族人喜欢面食,如面条、馒头等。
三、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他们善于骑马、射箭,有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壮丽而华丽,反映出他们的勇敢和豪迈。
四、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拥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他们善于唱歌、跳舞,且擅长工艺制作,尤其以唐卡、藏毯等著称。
藏族的服饰多以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绣花为特点。
五、族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自治区,以种植水果和手工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族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有烤全羊、馕等特色美食。
族的舞蹈和音乐也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我国的多元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对于我来说,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56个民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增加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七、个人观点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宝贵之处。
每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传承,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希望未来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与和谐作出更多的贡献。
结语:通过本文的撰写,我对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实现民族团结与进步。
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cd58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5.png)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1. 汉族服饰: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其服饰特点是色彩丰富多样、样式简洁大方。
男性常穿长衫和直裤,女性则穿旗袍或汉服。
2. 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的服饰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草原上的生活。
男性穿长袍、肚兜,女性则以褂子为主。
3. 回族服饰:回族的服饰特点是朴实大方,以黑色和白色为主。
男性常穿白色长袍,女性则穿黑色长褂。
4. 藏族服饰:藏族的服饰多以红色和黑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常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袍配上大披肩。
5. 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的服饰多以彩色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彩色褂子。
6. 壮族服饰:壮族的服饰以青色和黑色为主,多有刺绣和银饰。
男性常穿袍子和裤子,女性穿半臂褂子。
7. 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服饰以红黑为主色调,样式简洁大方。
男性穿短衣和短裤,女性则穿百褶裙。
8. 朝鲜族服饰:朝鲜族的服饰以彩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穿白色长袍和宽松裤子,女性则穿彩色长裙。
9. 满族服饰:满族的服饰多以红色为主,富有浓厚的宫廷特色。
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穿旗袍或长裙。
10.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以彩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常穿上衣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裙和披肩。
11. 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样式别致。
男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褂和长裙。
12. 白族服饰:白族的服饰以白色和蓝色为主,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男性穿上衣和裤子,女性穿白色长袍和长裙。
13.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的服饰以灰黑色为主,样式简单大方。
男性穿短袍和裤子,女性也穿短袍和裤子。
14.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的服饰多以彩色和白色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穿长衫和长裤,女性穿旗袍和长裙。
15. 傣族服饰:傣族的服饰以红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袍和长裙。
56个民族的简单统一介绍
![56个民族的简单统一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d7a73e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4.png)
56个民族的简单统一介绍56个民族是指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
下面将对这56个民族进行简单的统一介绍。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
汉族人口分布广泛,主要使用汉语,是中华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发展者。
壮族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人民勤劳智慧,擅长农耕和手工艺,以壮族歌舞和服饰闻名。
满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多个王朝的民族。
满族人民崇尚勇武精神,传统乐器二胡便是满族民间乐器。
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伊斯兰教徒的主要成员。
回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有着独特的宗教礼仪和饮食习惯。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以藏族文化和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维吾尔族是中国新疆地区的主要民族,维吾尔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音乐、舞蹈和手工艺传统。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以贵州省为主。
苗族人民以精湛的刺绣工艺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装而闻名。
彝族是中国云南地区的主要民族,彝族人民以勤劳善良、聪明才智而著称。
彝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和舞蹈。
壮族、满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等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各自都有着独特的风俗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的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贡献。
除了上述几个民族外,还有朝鲜族、布依族、哈萨克族、东乡族、佤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布朗族、其它未识别民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
中国的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
56个民族介绍
![56个民族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3359df75ef7ba0d4a733bbb.png)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22、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24、京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31、满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35、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38、怒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40、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42、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43、水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48、佤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52、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53、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55、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56、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此内容为中国11.3亿人口时的统计。
中 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
![中 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2a7c86e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0.png)
中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中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这些民族特色风俗不仅是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北地区,满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满族有着独特的婚俗,结婚时要经过“问门户”“小定”“放定”等一系列程序。
在饮食方面,满族人喜欢吃饽饽、萨其玛等传统食品。
他们的传统服饰也别具特色,旗袍就是满族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
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族的聚居地。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那达慕大会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
在那达慕大会上,有精彩的赛马、摔跤、射箭等比赛项目,人们身着盛装,欢聚一堂。
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极具特色,悠扬的马头琴旋律和豪放的蒙古舞展现了他们的热情与勇敢。
蒙古包是他们独特的居住形式,这种易于拆卸和搭建的住所,非常适合游牧生活。
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风俗文化令人着迷。
维吾尔族的传统舞蹈如麦西热甫,动作优美、热情奔放。
他们的音乐节奏明快,常用的乐器有手鼓、热瓦甫等。
维吾尔族的美食如烤羊肉串、手抓饭等在全国都颇有名气。
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也别具一格,那些有着精美图案和独特造型的房屋,彰显了他们的建筑艺术。
在西南地区,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的歌圩文化源远流长,每逢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对歌,以歌传情。
壮族的铜鼓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铜鼓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壮族文化的象征。
在饮食方面,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的特色美食。
云南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彝族、白族、傣族等。
彝族的火把节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手持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祈求平安幸福。
白族的三道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人生的哲理。
傣族的泼水节更是闻名遐迩,人们在泼水节上相互泼水,象征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在西藏地区,藏族的风俗文化充满神秘色彩。
藏族的传统服饰华丽精美,藏袍是他们常见的服装。
藏族的宗教文化深厚,藏传佛教对他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传统建筑如布达拉宫,雄伟壮观,是建筑艺术的杰作。
中国56个民族常识
![中国56个民族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0e6ab55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12.png)
一些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常识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群体。
这些民族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风俗和传统。
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常识,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1. 汉族:中国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数的91%以上。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中原地区。
2. 少数民族: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在人口数量、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3. 民族政策:中国政府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政策,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4. 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这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 语言文字:中国的56个民族中,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
这些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6. 宗教信仰:中国的56个民族中,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7. 传统文化: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8. 社会风俗:中国的56个民族在社会风俗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色,如婚礼、葬礼、节庆、饮食等。
这些社会风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9. 分布地区:中国的56个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
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10. 国际交往:中国的56个民族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
通过国际交往,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结论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通过对中国56个民族的常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56个民族特色
中华56个民族特色
1、
汉族:全国各地,10.4亿,经济、文化发达。
——庙会,舞龙
2、哈萨克族:新疆,1万,畜牧业,善刺绣。
——剪羊毛,弹唱,刺绣
3、哈尼族:云南,125万,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仡佬族:贵州、广西、云南,43万,农业。
——制作糯米团,地戏
5、赫哲族:黑龙江省,
0.4万,捕鱼。
——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6、回族:宁夏、甘肃、新疆,散居全国各地,860万。
——摔牛,炸油香
7、基诺族:云南省,1.8万,农业、种茶。
——乐器迪他,跳鼓舞
8、京族:广西,1.8万,沿海渔业、农业和盐业。
——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9、维吾尔族:新疆,721万,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
——手鼓舞
10、乌孜别克族:新疆,1.4万,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1、
锡伯族: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17万,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12、
瑶族:广西、湖南、云南、广东,17万,山地农业。
——盘王节、长鼓舞
13、
彝族:云南、四川,657万,喜食“砣砣肉”“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
——虎节
14、
裕固族:甘肃,1.2万,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15、
藏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459万,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舞,布达拉宫
16、
壮族:广西、云南,
1555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
17、撒拉族:青海、甘肃,8.7万,农业,编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18、畲族:福建、浙江,63万,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
19、
水族:贵州、广西,34万,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20、塔吉克族:新疆,3.3万,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21、塔塔尔族:新疆,0.4万,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
22、
土族:青海、甘肃,1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
——太平洋舞,高台会
23、土家族:湖南、湖北,570万,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
——摆手堂
24、佤族:云南,35万,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获奖。
——甩发舞
25、门巴族:西藏,0.7万,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26、蒙古族:内蒙古、新疆,480万,畜牧业、农业。
——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27、苗族:贵州、湖南、湖北,739万,刺绣、桃花织、锦蜡染、银饰。
——吹芦笙,
吊角楼
28、仫佬族:广西,15万,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29、纳西族:云南、四川和西藏,27万,山地农业、畜牧业。
——东巴舞,腊染
30、怒族:云南省,2.7万,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织怒毯,努寨
31、普米族:云南、四川,2.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
——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32、羌族:四川,19万,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
——羌寨
33、德昂族:云南,1.5万,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
——象脚鼓舞
34、侗族:贵州、湖南,251万,农业、林业,鼓楼、风雨亭。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35、东乡族:甘肃、宁夏、新疆,37万。
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36、独龙族:云南,0.5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良好社会风尚。
——织独龙毯,烤烙饼
37、鄂伦春族:内蒙古、黑龙江,0.6万,狩猎、农业。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38、俄罗斯族:内蒙古、黑龙江,1.3万,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
——拉手风琴,烤面包
39、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2.6万,畜牧业。
——驯鹿、爬犁
40、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40万,农业、渔猎业。
——竿球,龙舟,编织
41、阿昌族:云南,2.7万,农业、手工业,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采茶
42、白族:云南、贵族、四川,159万,农业。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43、保安族:云南、青海,1.2万,农业、手工业,手工“保安刀”著名。
——羊皮袄、保安刀
44、布朗族:云南,8.2万,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
45、布依族:贵族、云南,254万,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46、朝鲜族:黑龙江、吉林、辽宁,192万,农业,善种水稻闻名。
——跳板、长鼓舞
47、达斡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12万,农业、畜牧业。
——剪纸,打曲棍球
48、傣族:云南,102万,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的建筑艺术。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49、
景颇族:云南省,11万,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
——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50、柯尔克孜族:新疆和黑龙江,14万,畜牧业、农业。
——吹奏和握手礼
51、
拉祜族:云南省,41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
黎族:海南省,111万,农业,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打柴舞
53、
僳僳族:云南、四川,57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上刀杆
54、
珞巴族:西藏,0.2万,农业、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55、
满族:黑龙江、吉林、辽宁,982万,农业、渔牧业。
——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56、
毛南族:广西,7.1万,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
——分龙节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