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复习题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人与病原体相互斗争的过程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操作或病理损害轻微,临床上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检验才发现已被感染。
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
在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机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显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变态反应而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复发:病人进入恢复期,于体温正常1-3周后,发热等症状再现,血培养阳转称之。
再燃: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度出现称之。
重型肝炎:黄疸迅速加深,肝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
肝功能异常,多数患者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
起病两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表现。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病史、体征和肝功能损害,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携带状态是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持续存在,但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此时病人可向体外排菌,称为~。
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称为~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到达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和垂直传播-母婴。
大流行:若某种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过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复发: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次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症状再次出现者。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 1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 2感染(infection) 病原体和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3. 3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达到互相适应、互相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4. 4机会性感染(oportunistic infection) 某些因素导致共生状态被打破,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5.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引起相互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其表现亦不一样,称为感染谱。
6. 首发感染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7. 重复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8. 混合感染机体同时被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9. 重叠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10. 继发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11. 感染结果:病原体被清除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把病原体清除出体外。
1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犯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午任何症状、体症,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意义扩大免疫人群1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14.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特点无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是重要的传染源。
a带毒带菌带虫 b急性慢性恢复期健康携带15. 潜伏性感染(latant state)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寄生在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仅能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能将其清除时,病原体长期潜伏,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传染病:就是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得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得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就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得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与所处得环境三个要素。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得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再被别得病原体感染。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得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她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
6、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就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得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7、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就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得作用或机体得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与持续时间得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得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得传染源。
10、传染源:就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得人与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得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得人称为易感者,她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得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与合适得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沾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必定前提下可造成风行的疾病.2.沾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感化的进程.组成此进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情况三个要素.首发沾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沾染.反复沾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沾染的基本上再次被统一种病原体沾染.3混杂沾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沾染.4重叠沾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沾染的基本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沾染.5机遇性沾染:当某些身分导致宿主的免疫功效受损或机械毁伤使寄生物分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毁伤,称为机遇性沾染.6.隐性沾染:又称亚临床沾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引诱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稍微的组织毁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转变,只能经由过程免疫学检讨才能发明7.显性沾染(临床沾染):又称临床沾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诱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经由过程病原体本身的感化或机体的变态反响,而导致组织毁伤,引起病理转变和临床表现.8埋伏性沾染:病原体沾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因为机体免疫功效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沾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消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埋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效降低时,则可引起显性沾染.9病原携带状况: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产生和中断时光的长短可分为埋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配合的特色,即无显著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滋生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很多传染病中,如伤寒.风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主要的传染源.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发展.滋生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沾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沾染动物.11.传播门路:病原体分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门路称为传播门路.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少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必定程度,若又有传染源和适合的传播门路时,则很轻易产生该传染病风行.13. 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经由过程必定的方法到达新的易沾染者体内,即为传染性.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目,毒力,易感者免疫状况等有关.是传染病的根本特点.14.传染期:指沾染者或病人有能利巴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的那段时光是针对传染病而言的不同的传染病传染期具有不同的特色15.埋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端消失临床症状为止的时代.16. 人兽共患病(天然疫源性传染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天然传播的.由配合的病原体引起的.风行病学上又有联系关系的一类疾病.15. 三区两通道:指传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的特别区域和通道,三区即干净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16. 消毒:是指杀逝世病原微生物.但不必定能杀逝世细菌芽孢的办法17.隔离: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临时避免与四周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经由过程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规模,削减传染病传播的机遇.如传染病风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破坏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效极端低下的易沾染者置于根本无菌的情况中,使其免受沾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18. Dane颗粒:是指完全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沾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焦点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焦点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焦点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19.乙肝窗口期:急性HBV沾染时,当HBsAg已消掉,而抗—HBs尚未消失之前的时代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另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沾染的独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20. 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掉而抗HBe产生21. “三痛”征:是指头痛.腰痛.眼眶痛22. 高血容量分解征:风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水钠储留引起血容量升高,表现为心慌.头痛.血压增高,脉压增大,心音亢进,此时易消失肺水肿.充血性心力弱竭.脑水肿等.是肾分解征出血热的轻微并发症.23.艾滋病窗口期:从沾染HIV到抗体反响消失前的这段时光,约2 ~6周,3个月阳性率90%阁下,6个月阳性率99%以上.体内有HIV;沾染者有传染性;血中HIV抗体阴性.24. HIV职业暴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进程中被HIV沾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沾染可能性的情况.25.标准预防:是指以为病人的血液,体液,渗出物,渗出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显著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全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资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26.慢性伤寒杆菌携带者:27.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固退热一段时光,因为体内埋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滋生至必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消失,称为复发.28.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因为埋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滋生,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消失的情况.29.“三管一灭”:对消化道传染病:“三管一灭”(管水源.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甲由),留意小我卫生.30.Herxheimer reaction:钩体病患者在接收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光内大量钩体被杀逝世而裂说明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响,常见高热.寒噤.血压降低,称为赫氏反响.产生后尽快运用沉着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打针氢化可的松处理.31. 疟疾的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是以,四种疟疾都有产生再燃的可能性.再燃多见于病愈后的1~4周,可多次消失.32. 疟疾的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复发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33. 溶血性尿毒分解征(黑热尿):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RBC在血管内裂解,消失腰痛,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尿)轻微者可消失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可产生急性肾功效衰竭. 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特别是奎宁和伯氨喹啉。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沾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沾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之阿布丰王创作2.感染:又称沾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首发感染:人体初度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4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病原体感染.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招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达到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6.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华发现7.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单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自己的作用或机体的反常反应,而招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暗示.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缺乏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即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分歧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继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沾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沾染源.10.沾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植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植物.11.传布途径:病原体离开沾染源达到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布途径.包括:呼吸道传布、消化道传布、接触传布、虫媒传布、血液、体液传布12.易感者:对某种沾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沾染源和合适的传布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沾染病流行.13. 沾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达到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即为沾染性.沾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免疫状态等有关.是沾染病的基本特征.14.沾染期:指感染者或病人有能力把病毒沾染给其他人的那段时间是针对沾染病而言的分歧的沾染病沾染期具有分歧的特点1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呈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16. 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沾染病):是指在脊椎植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布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15. 三区两通道:指沾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的特殊区域和通道,三区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16. 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纷歧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17.隔离:将处于沾染病期的沾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排在指定的地址,暂时防止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年夜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沾染病传布的机会.如沾染病流行时的疫区、沾染医院等.呵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18. 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份.包膜上卵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概况抗原(HBsAg),核心部份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19.乙肝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呈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20. 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失而抗HBe发生21. “三痛”征:是指头痛、腰痛、眼眶痛22. 高血容量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水钠储留引起血容量升高,暗示为心慌、头痛、血压增高,脉压增年夜,心音亢进,此时易呈现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脑水肿等.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严重并发症.23.艾滋病窗口期:从感染HIV到抗体反应呈现前的这段时间,约2 ~ 6周,3个月阳性率90%左右,6个月阳性率99%以上.体内有HIV;感染者有沾染性;血中HIV抗体阴性.24. HIV职业流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25.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沾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需采用预防办法.26.慢性伤寒杆菌携带者:27.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水平,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呈现,称为复发.28.再燃:是指当沾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呈现的情形.29.“三管一灭”:抵消化道沾染病:“三管一灭”(管水源、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蟑螂),注意个人卫生.30.Herxheimer reaction: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年夜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罕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置.31. 疟疾的再燃:是由血液中残余的疟原虫引起的,因此,四种疟疾都有发生再燃的可能性.再燃多见于康复后的1~4周,可屡次呈现.32. 疟疾的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胞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复发多见于康复后的3~6个月33.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黑热尿):年夜量被疟原虫寄生的RBC在血管内裂解,呈现腰痛,酱油样尿(血红卵白尿)严重者可呈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特别是奎宁和伯氨喹啉。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示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示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确切地说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繁殖并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这种状态。
它的特征是病人无症状及有传染源,是重要的传染源。
5.隐性感染:有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在临床上病人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不出现生化方面的改变。
确定隐性感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宿主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
宿主通过隐性感染后大多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病人也可以成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6.潜伏性感染:机体的免疫力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寄生于宿主的某些部位而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时,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作为传染源,是与病原携带状态最大的区别。
19.弛张热:24小时体温波动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
7.显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的前提下,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随之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理体征和症状,即临床病理表现,称之为显性感染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9.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0.易感者:是指对某种致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的人或动物。
1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传染病学》重点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重点名词解释《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人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上所有病原找带者都有二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采,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工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 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复习资料【名解】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下列四个方面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初起时仅数个1~2d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形成表浅的糜烂似鹅口疮,2~3d内消失。
干性霍乱一种罕见的暴发型或中毒型霍乱,起病急,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d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
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d内变淡消失,可分批出现,有时可变成压之不退色的小出血点。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机会感染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时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引起宿主损伤的情况。
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在逐渐减轻,但体温还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在度升高,出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现象。
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临床表现再次出现的现象(伤寒、疟疾、菌痢)。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轻微引起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甚至生理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咀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咀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咀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迆程。
极成此迆程有病原体、人体咀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丌弓起戒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丌显出仸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发,只能通迆免疫孥检查才能収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丌但诱导机体収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迆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戒机体的发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发咀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丌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不带虫者等。
按其収生咀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不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卲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幵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咀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尿限化而丌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丌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 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徃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丌繁殖且一般丌排出体外(这是不病原携带状态丌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幵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収生、収展咀转归的迆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幵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咀劢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叐感染劢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递徂称为传播递徂。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咀合适的传播递徂时,则径容易収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4.★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6.★★★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7.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8.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9.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10.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11.★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1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3.★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15.★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16.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病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及具有传染性的疾病2.免疫接种;利用一些生物制剂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是易感动物变为不易感的一种手段3.水平传播;同种动物进行传播4.疫源地;传染源排除病原体所在的地方5.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6.传染:病原微物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7.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疾病的法行,而对疫区受感染区尚未发生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免疫接种8.垂直传播;父一代传给子一代9.传染源;传染病的原体在其中寄生、生长、繁殖、并能持续排除体外的动物机体二、填空题:1、传染病在畜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即具有一定量数量和足够的毒力和病原微生物、具有易感动物、传播途径。
2、传染病的病程发展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其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轨期四个阶段。
3、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羊黑疫、羔羊痢疾。
4、传染病病畜尸体含有大量病原体,是一种特殊危险的“传染源”,必须及时作无害处理合理,那么,合理处理传染病病畜尸体的方法主要有化制、掩埋、腐败、焚烧。
5、发生传染病采取封锁的原则是:早、快、严、小。
6、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直接接触性传染病。
特征是中枢神经高度兴奋和意识紊乱,继而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
7、因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不同,大肠杆菌病在仔猪的临诊表现也有不同,主要有:O 、K 、H 三种类型9、按照检疫的性质、类别,可将检疫的范围分为生产性、观赏性、贸易型和过境四个方面。
10、巴氏杆菌是多种畜禽和野生动物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对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称谓,如猪巴氏杆菌病又叫猪肺疫,牛巴氏杆菌病又叫牛出败,禽巴氏杆菌病又叫禽霍乱。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4.★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6.★★★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7.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8.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9.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10.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11.★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1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3.★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15.★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16.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病名词解释
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临床症状出现为止这段时期。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寄居在动物体内动物不表现临床症状,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或病原体毒力增强而表现致病力使动物发病。
发生传染病时为随时消灭从动物体内排除的病原体而进行的反复不断多次的消毒。
3.随时性消毒:发生传染病时为随时消灭从动物体内排除的病原体而进行反复不断多次的消毒。
4.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传染病病原体不依赖人类而生存并传染给人类和动物疾病。
5.特异性疗法: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只对特定病原体有效而对他种病无效。
1.抗感染免疫: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此宿主不适应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动物机体调动防御力量,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从而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和病变,该过程称抗感染免疫。
2.病毒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感染其他动物,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3.Vertical transmission:垂直传染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4.疫病的防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将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5.炭疽(Anthrax):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特征:突发高热,症状急剧,突然死亡,动物天然孔流血,血液凝固不良呈酱油色,尸僵不全,腹围增大,臌气,尸体迅速腐败,脾极度肿大,皮下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
6.疯牛病是一种由朊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致死性、中枢神经性疾病。
以潜伏期长,病情逐渐加重、终归死亡为特征。
病牛主要表现行为反常,运动失调,轻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原空泡形成。
死亡率很高。
传染病名词解释
2. 原发综合征:原发肺结核在肺中部近胸膜处形成的原发病灶以及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管,并引流到肺门淋巴结导致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表现为淋巴结的肿大和干酪样坏死。X显示哑铃状阴影。
3. 结核球: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4. 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增生的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RBC和细胞碎片,聚集成团,形成的结节状病灶。是特征性病变,有诊断价值。
5.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华-佛综合征):两侧肾上腺出血坏死,功能衰竭,导致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和淤瘢及周围循环障碍的综合表现,现在认为是LPS入血引起的中毒性休克和DIC,两者相互影响。
10.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不伴心腔扩张的心肌肥厚。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心腔不扩张,相对缩小。
11颗粒性固缩肾:高血压导致的两侧肾对称性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凹凸不平,呈细颗粒状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包膜皱缩。
12.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有时出现血压急剧升高,出现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1.AS: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以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的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的形成为基本病变,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病变。
2.脂纹:AS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为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于内膜的病灶。
3.粥瘤(Atheroma):由纤维斑块深层细胞的坏死发展而来,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既向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传染病:由具有致病性的生物(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群、任何动物间传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感染性2.内毒素: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
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毒性较弱。
抗原。
3.外毒素: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毒性较强。
抗原。
4.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外毒素,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相当于疫苗,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白喉、破伤风)5.抗毒素:对毒素(通常指外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免疫血清。
相当于抗体,用于被动免疫治疗。
6.隐性感染:轻微病理变化,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和抗体最常见7.病原携带:人体不出现疾病表现,但却携带并排出病原体8.显性感染:病理改变明显,出现临床特有表现最易识别9.潜伏性感染:病原体寄生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无传染性和免疫反应10.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只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为止特点:各种传染病长短不一;每种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流行病学意义: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11.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流行病学意义:决定传染病人隔离实现的重要依据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12.病原携带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派出病原体的人13.临床症状患病时,由于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感觉或病态,自己向医生陈述或是有别人怠诉的痛苦感受痛苦的异常感觉14.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15.再燃: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但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作者:
————————————————————————————————日期:
ﻩ
传染病学名解&简答
【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21、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2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23、桥接坏死:肝小叶中央静脉之间或中央静脉和汇管区之间形成的条索状肝细胞坏死。
24、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传染病学名解和填空
传染病学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自然疫源性疾病:指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如鼠疫、恙虫病、钩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
3.隔离期:是指根据传染病传染期来决定的隔离患者的一段时间。
4.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
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5.Danes颗粒:即完整的HBV颗粒,由包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6.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所导致的传染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
7.易感者: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8.HFRS:即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出血、休克、肾损伤。
9.复发:是指感染已进入恢复期,发热等主要症状已消失,但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再度繁殖而使发热等主要症状再度出现。
10.再燃: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次出现,称为再燃。
11.窗口期(乙肝、艾滋病):是指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这段时间。
二.填空题1.病毒性肝炎从病原学上划分为甲、乙、丙、丁、戊等五型;从临床表现上划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五型;可导致慢性肝炎的病毒有HBV、HCV、HDV;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是HAV、HEV;乙、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注射途径、性传播、围生期传播等;慢性肝炎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分为轻、中、重三度。
2.HFRS的“三大主征”指的是发热及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即外渗征、肾功能损害;五期经过指的是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红”征指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三痛”征指头痛、腰痛、眼眶痛;其主要传染源为啮齿类动物;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等;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移行期、少尿期和多尿期三期。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在传染病学中,涉及到许多常用的名词术语,它们对于理解传染病的本质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一些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进行解释。
1.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传播以及昆虫叮咬等方式传播。
2. 疫情(Epidemic)疫情指在某一特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某种传染病的患病人数超过正常水平的情况。
疫情的发生通常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感染力和宿主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3. 流行病(Pandemic)流行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广泛地区或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导致大量人群感染,并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重大威胁的情况。
流行病通常会引起社会恐慌和大规模传播。
4. 病原体(Pathogen)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
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感染宿主后繁殖并导致疾病的发生。
5. 感染力(Infectivity)感染力是指病原体所具有的侵入宿主并引起感染的能力。
感染力高的病原体易于在人群中传播,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6. 病例(Case)病例指被诊断出患有某种特定传染病的患者。
病例是疾病监测和控制的基本单位,对于疫情的追踪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7.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 route)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方式。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以及昆虫叮咬等。
8. 防控措施(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防控措施是指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而采取的行动。
常见的防控措施包括宣传教育、隔离患者、消毒环境、疫苗接种等。
9. 隔离(Isolation)隔离是指将已经感染某种传染病的患者单独拘禁或安排在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以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复习题名词解释
同学们利用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
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人按病原体分类,有人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暴发流行是指某地区某病在短时间内(一般以小时、天、周或月计算)发病数突然增多时称爆发
菌血症指血液中出现微生物。
多是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
主要发生在炎症的早期阶段,肝脾和骨髓的巨噬细胞可组成防线,以清除细菌。
是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后果是很严重的。
散发:发病率处于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在散在发生。
散发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如食物中毒、甲型病毒性肝炎、麻疹等爆发。
流行是指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
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区的流行水平,称大流行。
如历史上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
传染期感染传染病的人或动物能将该病传染给别的人或动物
的时期成为传染期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缺乏免疫力,易受该病感染的人群和对传染病病原体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易受感染的人群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统称为病原携带者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到达易感
人群的过程。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缺乏免疫力,容易发生感染的人群。
以上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被控制即可控制疾病的传播。
而如果要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就必须从三个环节入手,三管齐下
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1、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患者必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2、切断传播途径:对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播疾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预防这些疾病的传播,比如勤开窗通风,加强饮用水、饮食卫生管理等。
3、保护易感人群:可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人体的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
并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