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公开课 (1)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公开课课件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91fc256137ee06eef91884.png)
• 一、介词(同“于”的前两种用法) •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同、
给”。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2、表比较,译为“比、胜过”。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二、语气词 • ①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句:儿寒乎?欲食乎
其(代词、副词、连词)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的、它、它们的”。例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秦王恐其破壁
②偶尔活用为第一人(我的、我、自己)称或第二人称(你、你的)例句: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2、指示代词 ①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例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③也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二、副词 1、表祈使、商量或命令语气,译为“可”“还是”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道也 • (wéi)⑤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常“为+所”连用。例
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wéi)⑥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例句:为其来也,臣请
缚一人过而行。
• 三、语气词(wéi)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例句:何辞为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8efd4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1.png)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4ecea7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c.png)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102f4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3.png)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公开课教案《文言虚词的用法》
![公开课教案《文言虚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71779bd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4.png)
公开课教案《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叹词等。
我们将通过归纳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回顾了最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发现高考文言文虚词的考查范围是十八个常见虚词中的一部分。
因此,掌握这些常见虚词是非常必要的。
考纲解读】考纲要求我们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叹词等。
这些虚词的功能各不相同,需要我们进行识记和理解。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例如,“余”、“尔”、“其”等。
2.连词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和“之”等。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例如,“于”、“以”、“为”、“因”等。
4.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例如,“也”、“已”、“曾”、“皆”等。
5.助词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拟助词和语气助词等。
例如,“之”、“乎”、“焉”、“者”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哉”、“嗟”、“吁”等。
三.小结本次课程我们介绍了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掌握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虚词的具体用法。
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示特定事物或人的代词,分为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
近指代词包括“之”、“若”、“乃”等,远指代词包括“彼”、“夫”、“其”等。
文言虚词公开课
![文言虚词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03f6c7a3a58da0116d174957.png)
(三)课堂训练: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 “黄鸟于①飞, 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
于②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 于③今 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 复见, 其鸣之美则倍于④昔。吾乡之美已闻于 ⑤四方。世人皆欲老于⑥吾乡,此乃多人言于⑦ 我也,非吾杜撰耳。于⑧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 醉于⑨是,不亦乐乎?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 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 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 离篇”。
• 五、 紧扣语境
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 的不同用法。推断虚词的用法,必须跟文意的理 解结合起来。
• 例如“不拘于时”与“学于余”中的两个 “于”字,所处的位置相同,都在动词后, 名词前,不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 不同来。
说说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3)灭滑而还。 (4)时矫首而遐观。
辨析:第(3)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承接有 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第(3)句属前一 种情况,“灭滑”先发生,接着“还”这个行为 发生;第(4)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 吧? 而“矫首”是伴随着“遐观”,表示“遐观” 的方式,所以而应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 系。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同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
断。
①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
②其概孰”。能讥之乎?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
③吾其还道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 而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却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虚词讲解》PPT课件
![《文言虚词讲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d75cbca98271fe900ef9b7.png)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精选课件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精选课件
2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精选课件
3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 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 诘。)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精选课件
35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文虚词教案课件
![文言文虚词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0a7090dd88d0d233d46ae0.png)
文言常用虚词
(1)连词用法 (1)连词用法
4)表转折,今译为: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表转折 例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劝学》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 表假设,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为政》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閵相如列传》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 表因果,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案
◎考试虚词要求 ◎虚词用法例释 ◎虚词基础知识 ◎虚词解决方法
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
![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6c8bd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3.png)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文言文实词虚词判断方法及翻译方法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文言文实词虚词判断方法及翻译方法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3a318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8.png)
三、翻译措施:留、换、补、略、调、贯
1、留,即保存文言文中某些基本词汇及专有名词。
2、换,即用当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
3、补,即补出文言文中旳省略成份或隐含旳内容。
4、略(删),即略去文言文中旳某些虚词,涉及发 语词、音节助词、承接连词“而”“以”、陈说语气词 “也”、提顿词“者”等。这些虚词只有语法意义,不 必译出。
(二)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弟兄,我独亡。”子夏曰: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弟兄也。君子何患乎无 弟兄也?” 注:子夏为孔子弟子,字商。
参照答案
(一)
(二)
1、从人之常情来看, 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 饥饿。
2、明智旳国君是懂得 这种情况旳。
君子办事严厉谨 慎,不出差错;和人 交往恭顺而合乎礼节, 那么普天下旳人都是 你旳弟兄。
5、调,即调整语序。要求符合当代汉语旳体现习 惯。(要注意文言文中旳特殊句式)
6、贯,即前后贯穿。是否符合修辞;检验有无漏 译。
阅读下列文段,翻译画线旳句子 (一)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 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不能保其子,,君 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 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 有也。
一、翻译原则:
1、信:要求译文精确,不歪曲,不漏掉,不随 意增减内容。
翻
2、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无语病,符合当
译
代汉语旳体现习惯。 3、雅:要求生动形象有文采乃至传神。
要
二、翻译原则:
领
1、直译为主:即要求原文字字落实,并尽量译
出原文用词造句旳特点,甚至在体现方式上也要
同原文保持一致。
文言虚词(公开课)
![文言虚词(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bf52664bf5335a8102d220af.png)
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所顺着掉下去的地方)
⑵与介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 处所、方法或工具、条件、原因等。译为:……地 方、…的原因、(用来)…的方法。
从弟子女十人所。(跟从的女徒弟十个左右)
用在动词前,表不肯定,译为:好像、似乎
3.作连词 ①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 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诸将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史记·高祖本纪》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4.作助词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繁盛的样子)
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的、地”。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⑸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并且”、“就” 或不译。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⑹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⑺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索引
七、若 ★★★☆(未考) 1.作代词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你”、 “你们”、“你(们)的”。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
2.作副词 ①关山度若飞。 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③若望仆不相师 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
07年高新考课程“高大考纲语文”考规纲定规定应掌掌握握的文的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24310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c.png)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而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3、其一、代词二、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其孰能讥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表揣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表选择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表商量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神乎其神微乎其微第二课时4、且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文言虚词公开课
![文言虚词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d050b92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0.png)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使用是为了满足声 韵和语法的需要,而非表达实际意义,因此 在翻译时可以选择省略这些不必要或重复的 虚词。例如,“之”在文言中有时作为结构 助词出现,没有实际意义,可以省略不译。
05 文言虚词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CHAPTER
积累与实践
建立虚词词库
将常见的文言虚词整理到一个词 库中,方便随时查阅和学习。
并列关系
如“与”、“及”、“ 又”等,用于连接并列
的词语或短语。
转折关系
如“但”、“然”、“ 而”等,用于连接前后 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
词语或短语。
条件关系
如“若”、“若非”、 “苟”等,用于表示条 件关系,连接条件和结
果。
因果关系
如“因”、“故”、“ 是以”等,用于表示因 果关系,连接原因和结
果。
功能与特点
功能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主要起到连接、修饰、表达语气等作用 。
特点
文言虚词数量较少,但用法灵活多变,意义较为抽象,难以 把握。
常见文言虚词举例
副词
乃、却、已、但等;
连词
而、且、若、则等;
代词
之、其、此、彼等;
介词
于、以、从、自等;
助词
之、者、也、矣等。
02 文言虚词的用法
CHAPTER
总结
近义虚词的辨析需要深入理解每个词 的语义和用法,掌握其细微差别,以 便在文言文中准确运用。
虚词与实词辨析
虚词与实词辨析
虚词和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两大类词语,虚词主要起语法作用,而实词表示具体概 念。例如,“之”、“者”、“所”等都是虚词,而“人”、“马”、“山”等 都是实词。
总结
虚词与实词的辨析需要明确虚词的语法功能和实词的概念意义,理解两者之间的 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高中语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新课标市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高中语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新课标市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f933f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1.png)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比如:
•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那个”。 • 则或咎其欲出者。 • 那些。 •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后面多为数词。比
如: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其一人专心致志。
15/65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 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语气助词配合, 视情况可译为“大约”“莫非”“还是”“可要” 等,或省去。比如:
10/65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 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作用,译时省去。比如: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
词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 个字,只起调整音节作用,无义。比如: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3/65
命题类型:
• 一是对文中虚词进行了解,要求选择了解 正确或错误。
• 二是比较不一样句子中相同虚词使用方法, 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教 材。
• 三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使 用方法相同或不一样一项。
4/65
• 考查重点是常见文言虚词,常见18个文言 虚词是:
•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
9/65
(2)结构助词,补语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 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比如: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用在被提前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比如: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精校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精校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74bfa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ce.png)
2.何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
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
教我以良策,何如(7)?
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 于“拿什么”、“凭什么”
即“怎样”,表达疑问或反问, 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速记口诀】 代定宾谓 什么哪里原因 副形动前首 多么怎么为何 谐音:待定病危 什么哪里原因 福星洞前兽 多么怎么为 何
介词,表动作、行为 旳原因,相当于“因为”。
9.为 “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 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 使之为(5)巫所惑。
非虚词使用方法,动词,是。
且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 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 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 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 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 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副词,暂且、姑且
连词,表递进,
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 可译为用来……,……旳措施(途径、手段)
【速记口诀】 所字构造加被动 所以连用目凭因 谐音:数字构造架百洞 所以连用穆娉英
【奇思妙想】 杨门女将旳穆桂英有一种妹妹叫穆娉英,她是一位杰 出旳建筑教授,在修建高速铁路旳功臣中她旳贡献最 大,穿山隧道工程总离不开她,她利用先进旳数字构 造在山洞里架起悬浮铁轨,使工程质量到达了世界先 进水平,所以铁路建设总企业总是连用她,让她任总 工程师。
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ຫໍສະໝຸດ 连词,表让步关系, 尚且、还
【速记口诀】 连词并递和让步 副词将要暂姑且 谐音:莲池并蒂荷让步 扶持将要站古砌
文言文的文言实词(含通假字)、虚词 公开课获奖课件
![文言文的文言实词(含通假字)、虚词 公开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c45d70be1e650e52ea99f3.png)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命驾将适 野 (前往) . B.知 文侯以讲于己也 (知道,明白) . C.乃往,身自罢 之 (罢免) . D.文侯怒,任座趋 出 (快走)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韩借师于 魏以伐赵 魏由是始大于 三晋 . . B.克之,以封其 子击 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C.文侯应之 亦然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 . D.使翟璜召任座而 反之 民殷国富而 不知存恤 . .C)D
)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赏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借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是我也迟疑难决,先生您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应该怎么办?
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5·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 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 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 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 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 “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 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 “何以知之? ”对曰: “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 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风向标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虚词“以”考查次 数仍居榜首,多达12处,其次是“为”考查
了7处,“之”“其”“而”考查了5处,“于” 考 查了4处, “所”“且”“则”“乎”“与”“者”考 查了1至2处,而 “何”“乃”“若”“焉”“也”“因”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 话组成,其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 文课本,要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选项中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 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 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 离篇”。
• 五、 紧扣语境
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 的不同用法。推断虚词的用法,必须跟文意的理 解结合起来。
说说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3)灭滑而还。 (4)时矫首而遐观。
辨析:第 (3)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承接有 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第(3)句属前一 种情况,“灭滑”先发生,接着“还”这个行为 发生;第 (4)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 吧 ? 而“矫首”是伴随着“遐观”,表示“遐观” 的方式,所以而应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 系。
• “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 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 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 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矣 臣节坚如山 乎
洪承畴的对联
臣 节 重 如 山 乎 ? 君 恩 深 似 海 矣 !
虚 词 不 虚
• 例如“不拘于时”与“学于余”中的两个 “于”字,所处的位置相同,都在动词后, 名词前,不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 不同来。
• “不拘于时”是说不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很显然, 这里的“于”字是表被动的;而“学于余”是 说向我学习,因而此处的“于”字是介词“向”,和 表被动无关。
•
六、看词性,把握作用
一个“矣”字, 感慨万端:你受明朝 君王之恩似海深啊! 一个“乎”字,直接 提出质问:你的节操 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 吗?这一改就变得无 情嘲讽,辛辣有力, 揭穿了叛徒的嘴脸, 入木三分!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说说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 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抚 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 语,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 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 译为“的”。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 断。 ①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 概”。 ②其孰能讥之乎?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 道”。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 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 同。
③吾其还也(《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好!”与“好了!”
“好!”与“好了!”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 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 斗”的描写:
•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 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 还是煽动。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三)课堂训练: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 “黄鸟于①飞, 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 于②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 于③今 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 复见, 其鸣之美则倍于④昔。吾乡之美已闻于 ⑤四方。世人皆欲老于⑥吾乡,此乃多人言于⑦ 我也,非吾杜撰耳。于⑧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 醉于⑨是,不亦乐乎?
①舟遥遥 以 轻颺,风飘飘 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 因利乘 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诗
经· 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四、看语气表达
文言虚词用法推 断“七看”
一、 看前后句意
说说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觉今是而昨非。
辨析: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 第 (1) 句表转折关系,第 (2) 句同学也许会 脱口而出:“表转折。”其实不然,“今 是”不一定意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 转折的意思,因此是并列关系。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 置,“乘”是介词“趁着” 三、看对应位置 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 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 “利”“便”也是对文,都 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是指有利的形势。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 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 “于南亩之农夫”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介宾短语,“于” 是介词“比”的意 是定语后置句, 思。 是宾语前置句,“何 ③何以战(《左传· 曹刿论战》) “”“石”是中心语, 以”即“以何”, “以”是介词“凭借” “铿然有声者”是定 语,“之”是助词,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的意思。 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 “与”是介词“和、跟” “被”的意思。 的意思。
• 在不同的句子中,即使同一词性的虚词也有着不同的作 用。 • 比如“之”字,
• 作为结构助词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而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却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 • 至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则 又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于取消句子 独立性。
七、看句式特点
结 总
书 海 扬 帆 定 自 得 。 文 言 功 夫 当 日 进 , 且 于 文 中 辨 差 别 。 若 属 先 得 识 规 则 , 因 为 所 以 与 然 而 。 之 乎 者 也 乃 焉 矣 , 常 见 虚 词 二 十 个 。 经 史 子 集 何 其 多 ,
高考风向标
年份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考查的虚词 以 其 乃 与 为 者 而 以 而 与 之 以 焉 何 而 以 者 而 以 且 之 于 以 其 于 而 则 之
二、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 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 译。 • (2)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 “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 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