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教案名称:大气的运动学科:地理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层结构;2.理解并掌握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3.认识大气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2.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的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关系;2.气象要素的对流和垂直运动。

教学准备:1.课本、讲义、地理实物模型;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大气运动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大气运动有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大气运动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25分钟)1.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包括对于各层大气的温度、压强、稀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解释。

2.讲解大气的运动形式,包括水平气流、垂直气流、地转偏向及气旋等相关内容,并重点讲解其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

3.通过多媒体展示,对不同形式的大气运动进行生动的演示和解释,以加深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理解。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根据一定的气象数据,以某地的天气变化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请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以及大气运动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区域,探讨该地区的大气运动特点以及对当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

五、概括总结(10分钟)总结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回答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疑问,并进行必要的疏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的运动,并对相关概念和原理进行理解和运用。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通过观测并记录气象要素,加深对大气运动的理解。

2.教师还可与学校气象站或气象专业的教师联系,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现代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个别点评,评价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把握程度。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播放两幅图片,或者是微视频。

内容是火锅上空的水汽往上走;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放在桌面上,水汽往桌下沉。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空气受热,气体膨胀上升;空气遇冷,气体收缩下沉。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热力环流。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状况。

理解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一、热力环流(最基本的运动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气温与气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气压②,气温低→气压③。

(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3.空气的垂直运动:温度高的地方气流④,温度低的地方气流⑤。

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⑥上的气压差。

4.空气的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⑦的地方流向⑧的地方。

5.常见的热力环流(1)小尺度: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2)大尺度:季风环流,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⑨→空气的垂直运动→⑩→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空气的→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原因,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方向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高空可忽略不计。

4.风向(1)赤道: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有摩擦力)作用→风向等压线。

(2)其他纬度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答案】①冷热不均②低③高④上升⑤下沉⑥同一水平面⑦气压高⑧气压低⑨冷热不均⑩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水平运动直接正比垂直于垂直相反反比垂直于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请简述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提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课标解析】本节的主要知识内容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和“风的形成”,虽然在课标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教材中所占篇幅也相对较小。

但本部分内容是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1.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 结合示意图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会描述该过程。

3. 结合风的受力分析图,让学生掌握风的直接成因,学会风向的判断方法。

【学习重点】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分析【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多媒体、课堂导学过程【情境导入】夏天去海边感受凉爽的海风,你认为白天还是晚上去效果更好?(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既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又可以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问题探究 1】1. 近地面受热和冷却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2. 近地面气温和气压之间的关系如何?(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3. 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和高空气压的关系如何?(高低压正好相反)【整理小结】影响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就是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了解气温和气压的关系。

设计意图:虽然热力环流的过程比较简单,但是其中涉及到有关初中的知识点气压以及等压线、等压面的相关知识点,所以通过问题的导思让学生剥茧抽丝,慢慢领会气温的高低与气压、等压面、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空气的运动之间的关系,以点带面最终系统的串联在一起。

(承转)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热力环流的常见几种形式: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2)山谷风(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迁移应用】读某时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1)~(4)题。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节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1、理解风的成因,能够判断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教学重点】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教学难点】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学案、教学设计、课件、学情分析【教学环节】【新课引入】大气既然要运动,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肯定会有力的作用。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促使大气运动的呢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

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就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沿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在这里我们已经找到了能使大气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假想的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若仅受这个力的作用大气将怎样运动分析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大气运动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风向: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风速: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也就越大。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以上我们分析了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的大气运动,然而现实中大气的运动并非只受一个力的影响,当物体运动时,马上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大气将如何运动呢师绘制或投影板图,引导学生分析受两个力作用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案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二)能力训练点1、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2、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2、科学来源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四)美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欣赏教材中图片美。

2、关心自然,热爱科学的内在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难点: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三力”和风向。

3、疑点:热力环流,高空和地面空气流动方向相同,这个高空的高度为多少米。

4、解决办法:与生活实际联系,用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运用: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

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热爱自然。

②理论联系实际。

(二)整体感知1、立体分析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2、平面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3、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风(三)教学过程1、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有风,你想知道它是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吗?请依据导学目标自学、合作研讨教材,或观看课件便知。

2、知识网络系统化阶段[板书]第三节大气的运动一、热力环流[师生]共同画“热力环流图”分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师问]地面为什么会出现冷热不均?它对大气运动有何影响?[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太阳辐射对地面加热不均造成。

冷的地方,空气下沉,热的地方空气上升。

[师问]这对高空气压状况有何影响?这对空气水平运动有何影响?[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冷的高空形成低气,热的地方高空形成高压,进而高压空气向低压流动。

大气运动教案

大气运动教案

大气运动教案教案标题:大气运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大气运动的分类和特征。

3. 能够解释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对大气运动的兴趣。

教材与资源:1. 教科书:包含有关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章节。

2. 大气运动的图片和动画。

3. 气象观测数据和图表。

4.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有没有观察到不同的天气现象?天气是如何形成的?知识讲解:3. 介绍大气运动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4. 解释大气运动的分类,如垂直运动(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和水平运动(风)。

5. 讲解大气运动的特征,如风的速度、方向和气压的变化。

实验活动:6. 进行实验,以观察和测量大气运动的影响因素。

例如,使用气球和风向标来观察风的方向和速度。

7.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巩固与拓展:8.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气运动的理解和观察结果。

9. 分析气象观测数据和图表,让学生探讨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10.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当天的天气现象,并解释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评估:11. 设计一份简单的测验或问卷,考察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2.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13.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大气运动的研究,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或观测。

14.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前沿研究和应用。

教学反思:15. 教学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反馈,总结教学经验并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撰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教育阶段的要求进行调整和细化,确保教案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相适应。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一、课题:第三节大气环境-------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二、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合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四、教学难点
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环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概念: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而产生的大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2.原理:
气压:
高压、低压
等压面
形成过程:
3.应用:
城市风
海陆风
山谷风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热 力 环 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表格式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表格式教案设计

固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1)据热力环流原理,在图2.4中画出白天和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并说出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2)完成教材P48活动。

检查学生答题情况。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阅读教材插图:找出水平气压梯度及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概念。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现实中大气的运动并非只受一个力的影响,当物体运动时,马上要受到地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
动呢?引导学生分析受两个力作用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

如下图
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的稳定的风。

这种风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状况下是实际存在的
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导学生探究分析)
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时,风向斜穿等压线。

摩。

第三节 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第三节 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下列四幅图,能正确表示 东北信风带风向的是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图中气压带代表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相关示意图
图中显示的日期可能是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局部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 (阴影部分为气压带)。 1、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是 A.赤道低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极地高压带 2、图示日期有可能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量和水汽得到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 和水平衡;同时对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 风 带 分 布
北半球 南半球
风 向
属 性 (影响气 候)
冷干 温湿 干燥
极地东风带(2个) 中纬西风带(2个) 低纬信风带(2个)
高空北上气流 右偏成西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 成西风,气流无法北 上在此堆积
南风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赤道受热,空 气膨胀上升, 近地面形成低 压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赤道
如 何 快 速 画 气 压 带 风 带 图
90°
60°
30°
高空
地面

高纬环流
10 7
6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第二章 第三节
宽甸一中
栾骏
复 习 1 : 热 力 环 流
低气压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2.了解大气的运动原理;3.掌握风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运动原理;2.风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大气层结构;2.风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1.课件讲解;2.表格练习;3.图表分析。

五、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指地球表面至约1000km高度的气体包层,它是地球的外壳之一,是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

大气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两种气体组成。

大气按照温度、成分和功能等因素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根据温度差异分成的五个层次,从地面到天顶,依次为:1.对流层:海拔0-12km,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2.平流层:海拔12-50km,温度逐渐上升;3.臭氧层:海拔20-50km,大量臭氧存在,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4.中间层:海拔50-80km,温度再次下降;5.热层:海拔80km以上,温度开始升高。

2. 大气的运动原理大气的运动是由太阳的辐射所产生的能量驱动的。

太阳的热能在宇宙空间中传输到地球,地球上大气就吸收了这些热能,导致空气温度升高。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与大气相接触的部分吸收的太阳辐射不同。

赤道附近吸收的太阳辐射比高纬度地区多,所以赤道地区的空气升温比较快,空气膨胀,密度变小,形成低压区,周围空气流向这个低压区,就形成了大气运动中的一种气流,即由赤道向高纬地区的热带气流。

3. 风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风是由于地球上气压差异产生的气流运动。

空气流动的方向取决于气压的高低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当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有气压差异时,空气就朝着低压区流动。

如果没有水平推力的作用,空气应该是从高压区直接流向低压区,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水平推力就有了方向,使得高压区顺时针流向低压区,低压区逆时针流向高压区。

这个过程就形成了旋转气流,被称为科氏力。

风的大小和方向受到地形、水体、航线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地理教案2.3大气的运动教案

地理教案2.3大气的运动教案

地理教案2.3大气的运动教案2.3大气的运动(2课时)教学目标:1.热力环流:a.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b.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知识结构:来源:太阳辐射大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唯独差异气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运大气的水平运动只改变方向的力:地转偏向力动阻力:摩擦力大气水平低气压中的大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北半球气旋)运动形式高气压中的大气,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反气旋)教学过程:引入:冬季风带来了寒冷,夏季风带来了雨水,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全靠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一、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指出: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地面冷热不均首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受热上升,冷却使大气下降。

(2)大气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异。

(3)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结: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3.热力环流的图上判断: (1)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气压,向下凹为低气压。

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海拔低处气压总是高于海拔高处。

(3)相同高处气压,冷处高于热处。

练习:图中①②③④⑤各点,①气压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解:①=②=③,④_gt;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气压高于①)④②⑤⑤海拔高于③,∴⑤气压低于③。

判断:书P34《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③①城区因工业生产与汽车等人类活动,气温高于农村,称为“城市热岛”。

②图中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规划时应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气流距离之外。

教学设计_《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设计_《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湘教版必修一 2.3 大气环境(二)《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属高中《地理·必修I》(湘教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又最基本的形式,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出发点和关键。

冷热不均导致大气的运动,这部分知识既联系前面所学的地球运动的知识,又涉及到跨学科知识特别是初中物理知识的运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基础知识,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空间想象力不足。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热力环流的模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运用图示分析,引导学生能够说出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及气压变化情况,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通过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的形成,引导学生将所学基本地理原理应用于生活实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观察法、演绎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学生组建学习家庭,协商学习规则,进行组内分工教师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绘图纸【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是真的吗?》——烟会向下飘吗?(地理大智慧,见证生活小奇迹)结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

知识链接读图分析:复习三个基本概念:(初中物理)1.压力2.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力。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定义大气运动。

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等。

描述大气运动的特点,如风向、风速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见过的天气现象,如风、雨、雪等。

讲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原因。

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大气运动的现象。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大气运动的特点。

1.4 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大气运动的示意图,标注出风向和风速。

第二章: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定义大气压力。

解释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如高度越高,大气压力越小。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经历的大气压力变化,如登山时感觉呼吸困难等。

讲解大气压力的概念。

实验演示:使用气压计展示大气压力的变化。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

2.4 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高度处的气压值。

第三章:风的形成和风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了解风向的决定因素。

3.2 教学内容解释风的形成过程,如气压差异、地球自转等。

介绍风向的决定因素,如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

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见过的风的现象,如风吹树叶摇晃等。

讲解风的形成过程。

演示风向的决定因素,如使用地球仪展示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风向的变化规律。

3.4 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风向变化的示意图,标注出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第四章: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

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如大气环流、季风等。

解释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度分布、降水等。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思考气候形成的原因。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压力、气温、湿度等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 学生能描述全球大气环流的主要模式,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3. 学生能解释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如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的产生。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分布;2. 学生能运用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大气运动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意识;2. 学生能认识到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关注气候变化的社会责任感;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践探究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好奇心强,善于合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大气压力、气温、湿度等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的运动》2.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全球大气环流》3. 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的产生及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大气运动与天气》4. 实践探究活动:- 活动1:运用地图、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分布;- 活动2:运用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 活动3:设计实验,观察大气运动现象。

5. 案例分析:结合当地实际天气情况,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第二课时: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及其特点;第三课时: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的关系;第四课时:实践探究活动及案例分析。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
2.强化对大气层划分、大气运动原理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
3.加强对学生地理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大气现象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4.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层划分和大气运动原理的思维导图,要求清晰、准确、具有逻辑性,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讲解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4.地理图表分析: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地理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讨论:
1.分析大气层划分的意义和作用,讨论各层大气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科学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认识不够深入,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存在困难,以及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相对较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成分以及不同气圈的分布2.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及其特征3.掌握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教学内容1.大气成分与不同气圈的分布2.大气运动类型及其特征3.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运动的类型及其特征2.教学难点: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并请学生描述大气的作用以及组成。

教学环节二:学习(30分钟)大气成分与不同气圈的分布通过让学生组织实验,了解大气成分的比例以及不同气圈的分布。

实验步骤:1.将气压计的筒底放入水中,移动密封滑动板到零点处2.将滑动板上的水平线与密封玻璃管内侧液体表面对齐3.等待几分钟,将密封板高度在气压计的刻度线上标记4.记录此时的大气压力研究结果:1.大气成分的比例•氮气78.1%•氧气20.9%•其他气体0.9%2.大气不同气圈的分布气圈高度(km)温度顶部500 -60℃中间2000 -20℃地面0 28℃大气运动类型及其特征通过课件和图片,讲解大气运动的类型以及特点。

大气运动的类型:1.对流:由太阳辐射导致的气体变热、上升、形成云层2.水平运动:地球自转导致的风、台风等3.垂直移动:梅雨季节的层状云垂直发展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极端天气2.城市地表增温可能导致的气温上升3.大气中的氧气和温室气体含量可能影响气候教学环节三: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1.你认为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影响?请列举并解释。

教学环节四:小结(10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对下一节课做好预习。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以及对下一节课的预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教学资源1.动画、图片、视频2.讲义、课件课后作业1.回家用30分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垂直运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大气的运动教案

大气的运动教案

大气的运动教案大气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大气的运动是气温、气压和风的产生原因。

2. 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主要形式。

3. 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主要形式。

2.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大气的垂直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2.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五、教学准备:教材、投影仪、实验器材、课件、相应的实验数据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大气运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觉得大气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会有风?学生的回答不一。

步骤二:核心概念讲解1. 大气的水平运动向学生介绍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主要形式:平流和平流体(推动大气运动的因素)。

让学生以中学校园为例,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对中学校园的影响。

2. 大气的垂直运动向学生介绍大气的垂直运动的主要形式:对流和垂直流体(推动大气垂直运动的因素)。

通过展示大气垂直运动的实验数据和示意图,让学生体验大气的垂直运动。

让学生以台风、暴雨等为例,分析大气的垂直运动对天气的影响。

步骤三:案例分析让学生以某一地区的天气为例,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地形的关系,解释为什么该地区的天气如此多变。

步骤四: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联系与区别,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步骤五:总结归纳学生主动总结大气的运动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展示学生的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参与和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大气的运动特点和影响。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课时 大气运动教案

第二课时 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

4.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和高低气压的判断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3.阅读《风力等级表》,加深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的讲解,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合理开展城市布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成因;2.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成因2.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教学设想运用投影片、板图、Flash动画演示等教学媒体;教学中用引导配合图表分析为宜。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第二课,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

主要讲两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的水平运动;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创设一个情景: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火锅,这时桌子上方的日光灯却在不停地晃动。

让同学们考虑这是为什么。

——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大气便会运动,那么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探究过程〗一、热力环流1、合理分组。

2、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补偿概念:气压(高低气压)、等压线(平直和弯曲闭合)、等压面等概念。

动画演示等压面和垂直方向上等压面的分布,突破难点。

3、指导学生看书P39图2-2-6:提出问题: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把四幅图标上序号1-4,观察,图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由学生自主观察,后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指导学生尽可能地发现:(1)地表温度的变化;(2)垂直方向气流的变化;(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的变化及其规律;(4)等压面的变化;(5)水平方向气流的变化;(6)整体的热力环流的过程。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3.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初步学会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初步学会读简单的等压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方法1.实验法:结合本课的活动,课前安排学生实验观察证明热力环流。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旋、反气旋的动态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运动。

3.讲述法:详细讲述分别受三种力作用下的风向。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多媒体、补充资料及一些小实验用具如烧杯、燃纸片等工具。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

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大气的运动(板书)本课的引言部分可以看做是整个大气运动相关内容的前言部分。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引言,分析一下引言概括了大气运动的哪些内容。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

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一切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这说明了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其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再次,大气运动的形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之分。

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或气流的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承转)同学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

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

那么,大气的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一)、热力环流(板书)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板书)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3)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板书)根据大量观测事实说明,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高。

好像一个“热岛”矗立在温度比较凉的“海洋”之上,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

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城市,无论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起伏有何不同,都能观测到热岛效应。

正因为这种现象存在,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形成了热力环流。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城市风”和“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通过这段材料的学习,我们得知了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由于城市风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城市规划时要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

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事例分析)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

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

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

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

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承转)综上所述,由于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下面我们再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板书)请同学们阅读P49这部分内容,了解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在学生看完课文后老师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如: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并通过学生的讨论来回答或解释,然后老师再详细地进行分析,讲解,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

我们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气压梯度。

因为它们是表示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变化情况,所以也称水平气压梯度。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这个力的作用下,推动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板书)(1)在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一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读图2-31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2)在实际生活中,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力因素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又如何呢?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风,请同学们读图2-31。

图上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情况。

初始状态时,空气质点垂直等压线运动(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最终状态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这个过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逐步建立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气质点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右侧,所以使得风向不断地右偏。

最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作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

通常把这种稳定的风叫地转风,因为它只考虑了气压梯度力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所以叫地转风。

地转风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情况,它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情况下是实际存在的。

依此原理,可以推导出风与气压场之间的关系: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通常称之为风压定律。

所以,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这个形成过程中,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风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3)实际在近地面还存在摩擦力,这种再加上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又表现为一种新的情形。

摩擦力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近地面的大气层里平直等压线的情况下,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两种力的合力达到平衡时,形成斜穿等压线吹的风,这便是近地面风的情况。

2.近地面的风(板书)请同学们读图2-31,并且在图上画出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因为摩擦力永远和运动方向相反,即与风向相反,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又在运动方向右侧90°,即与风向垂直,所以,摩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风是斜穿等压线吹的。

即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

所以,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补充材料1: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个范围内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

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摩擦力愈小,其夹角愈小。

当摩擦力为零时(高空的情况),风向便平行等压线了。

因此,在实际大气中因摩擦力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所以风向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右偏,即愈往高空,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小,最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这就是风随高度变化最一般的规律。

风速则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摩擦力不同,地面摩擦力大,洋面摩擦力小,所以在相同的气压条件下,陆地表面的风与等压线间的夹角大,风速小;海洋表面的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小,风速大。

风斜穿等压线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为风本身进行着大气质量的输送,风穿越等压线吹,就会把高压区的大气向低压区输送,它直接影响着高低压的兴衰状况。

高低压的兴衰又导致气流的变化,所以气压系统与大气运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千变万化的大气活动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