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3)-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3)-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3.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
4. 集合的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2. 教学难点:集合的分类和性质,集合的运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等。
(3)讲解集合中元素的特点,如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
3. 案例分析结合实例,让学生分析集合的分类和性质,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元素特点及分类和性质。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集合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集合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3.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
4. 集合的运算。
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了解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2. 引导学生探讨集合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函数、方程等。
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资源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2课时《数学广角-集合(练习课)》教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都很出色,谁愿意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本单元学习
结束了,你还想说些什么呢?
1、三年级有 32 人,每人至少订一种刊物,订《格林童话》的有 22 人, 订《伊索寓言》的有 19 人,两种刊物都订的有多少人? 本课作业 (要求:先用韦恩图表达出来,再列式计算出结果。) 练习二十三第 3 题。
. 指名列出解答算式并说明理由。
2、按要求把两个集合圈里的数填出来。 问题(1):既是 4,又是 6 的乘法口诀得数的有几个?你能用画图的
教学过程 方式表示出来吗?【出示 PPT 页面 4】 问题(2):4 的乘法口诀和 6 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多少个得数? 【出示 PPT 页面 5】
3、练习二十三的第 4 题。 问题:(1)出示题目【出示 PPT 页面 6】读读题目要求,说说你都知道了 什么信息? 问题(2)采摘圣女果和小黄瓜的共有多少人?6+3=9(人)
【出示 PPT 页面 7】 小结:要求采摘圣女果和小黄瓜的共有多少人,就得知道采摘两种蔬菜的分 别有多少人,还要考虑有没有重复的人。 问题: (3)采摘圣女果和草莓的共有多少人?能把你的想法在题纸上表示
出来吗? 画韦恩图法:【出示 PPT 页面 8】 列算式法:【出示 PPT 页面 9】 4、练习二十三第 5 题。 (1)课件出示题目【出示 PPT 页面 10】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 2 课时 课 题 数学广角——集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06-107 页练习二十三第 3-6 题及补充练习题。
1、学生进一步巩固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
教 学 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集合问题。 目 标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能够进行简单的集合分类和交集并集操作。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集合的概念进行问题求解。
二、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集合的定义、符号表示、相关示例等。
2.教具:数学教具、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辅助。
3.板书:整理清晰的板书内容,包括定义、示例、计算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通过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授课1.理解集合: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集合的分类: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如何对集合进行分类。
3.集合的交集并集:讲解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计算。
3. 操练1.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集合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2.综合练习: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集合的概念、符号表示以及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集合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相关准备。
七、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的分类•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符号表示以及分类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掌握好集合的相关知识,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8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8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了解集合的概念,会用集合的概念表示具体事物。
了解空集、全集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的相关知识点。
2.集合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全面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集合概念的图片和案例。
2.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
3.课堂活动设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集合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此图片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谈谈集合的理解。
2. 概念学习1.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何用集合表示具体事物。
2.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生活中常见的集合,如对容器、颜色等的集合的概念。
3. 练习1.设计一些集合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2.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
4. 总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他们学到了什么,对集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生活中更多的集合概念,写下来。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更能自主去思考、总结。
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学生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还有欠缺的地方,因此下节课需要补充集合概念的相关案例,以便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4页“数学广角”单元之“集合”。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课中,仅仅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设计理念】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只能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与方法。
因此,本节课准确把握了教材的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用直观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探究过程,了解直观图(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基于这样的理念与思路,我将教学预设分两个版块展开:第一版块,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韦恩图的内在思想。
第二版块,巩固了解韦恩图,感受韦恩图的价值。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交集的含义。
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理解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的应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的灵活运用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集合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的讲解材料。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集合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如用花括号{}表示集合,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
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集合的分类和性质,如空集、有限集、无限集等。
3. 教师讲解集合的运算和运用,如交集、并集、补集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解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四、合作交流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和性质的重要性。
2.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讲解详细补充和说明: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知识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九单元《 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九单元
《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集合的概念,能正确运用集合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的分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变换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乐于合作,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运用集合概念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集合示意图。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完成课前预习,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呈现实际生活中的集合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集合的概念并促使学生思考。
2. 学习(25分钟)
(1)集合的定义
教师向学生介绍集合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加深学生对集合的理解。
(2)集合的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集合进行分类,让学生理解集合分类的基本逻辑。
3. 操练(15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分类练习来巩固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4.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在概念的建立,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集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和运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11)-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1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集合,并能够用符号表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2. 教学难点:用符号表示集合,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文具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都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
(3)引出集合的概念:像这样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一些例子,如水果集合、动物集合、文具集合等,让学生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2)引导学生发现,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集合,关键是看它是否具备该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3)教师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4)让学生举例说明集合的概念,并尝试用符号表示。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集合,并尝试用符号表示。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3)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判断方法及表示方法。
5. 作业布置(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体,尝试找出它们的特点,组成一个集合,并用符号表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讲解、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判断方法和表示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集合中元素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9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9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集合的组成和特点。
2.能够掌握集合中元素的增减运算。
二、教学重点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的增减运算。
三、教学难点1.理解集合的概念的抽象性。
2.掌握集合元素的增减运算规则。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教学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引言•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集合的知识。
2.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元素是集合中的个体,而集合是元素的总体。
3. 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表示,里面列举出集合中的元素,如集合A={1,2,3,4}。
4. 集合的运算4.1. 集合的元素增减运算•集合的元素增减运算包括添加元素和删除元素两种操作。
添加元素时,将新元素加入到集合中;删除元素时,将指定元素从集合中去掉。
4.2. 集合的并运算•集合的并运算指的是将两个集合合并成一个新的集合,新集合中包含原有两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
4.3. 集合的交运算•集合的交运算指的是找出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组成一个新的集合。
5. 练习1.已知集合A={1,2,3,4},集合B={3,4,5,6},求A和B的并集。
2.已知集合C={2,4,6,8},集合D={3,6,9},求C和D的交集。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集合的概念及运算规则,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练习,掌握集合的相关知识。
七、作业1.完成练习题目。
2.思考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希朓同学们认真学习、积极思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 集合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集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介绍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3. 集合的运算:介绍集合的并、交、差运算,让学生理解这些运算的含义和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交、差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集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班级中喜欢足球和篮球的学生。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用集合的方法,描述自己家里的家庭成员。
2. 请学生用集合的方法,找出班级中喜欢唱歌和跳舞的学生。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词严谨,讲解清晰,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2. 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出错,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在课后作业环节,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集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24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第1课时集合【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2.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理解“重复部分”。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2.猜一猜:你认为有多少人?(可以有不同的结果)3.同学们猜出了多少种结果,那么到底谁猜得对?(1)有人数了数跳绳9人,踢毽8人,共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2)有人说参加比赛的人数没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没有17人,是因为有人重复报了两项比赛。
)4.那到底有多少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呢?(引导:把重复的人连线或打记号等。
)可在表格上直接连线,能最清楚地看出有3人重复报了。
5.为了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出哪些人只报了一项,哪些人两项都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适当引出画集合图的方法。
出示课题:集合)6.你能把人名填到集合图中吗?(1)小组协作完成。
(2)把人名不要了,换了人数你会填吗?(独立完成)(3)观察集合圈图,要算出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怎样列式?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反馈)(4)反馈:9+8-3=14(人)①说算理。
②适当追问:为什么要减3?7.回顾算理,整理思路:通过对例1的分析解答,有什么要与同学们交流的?关键要注意什么?(减去重复的)8.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①独立填写。
②重点观察重复处。
(2)做一做第2题。
①独立填写。
②反馈思路。
二、拓展深化,巩固提高1.练习二十三第1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5)-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5)-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并描述集合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3.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4. 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并描述集合的元素。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篮、文具盒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集合元素,从而引入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讲解集合的分类,让学生理解有限集和无限集的特点。
(4)讲解集合的运算,让学生掌握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物品,如水果、文具等,然后让学生用列举法表示这些物品的集合。
(2)让学生用描述法表示一些常见的集合,如男生集合、女生集合等。
(3)让学生举例说明有限集和无限集,并讨论它们的特点。
(4)让学生进行集合的运算练习,如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等。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及运算。
引导学生发现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一些常见的集合。
2. 请学生举例说明有限集和无限集,并讨论它们的特点。
3. 请学生进行集合的运算练习,如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等。
4.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发现身边的集合,并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以及实践操作的表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课时详案 第9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中新增设的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以后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1.注意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学生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是有经验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学生不能画出韦恩图,不必一味让学生“创造”,教师可以用讲授法让学生认识并理解。
出示韦恩图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汇报交流。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配合学生汇报直观演示将两个集合圈合并的过程。
在汇报交流时,一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出现的”,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集合元素的顺序可以不同”,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二要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尤其是“两项都参加的”和“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体会交集和并集的含义。
2.重视多元表征,感悟集合思想。
在学生解决“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的问题时,会用到多种方法,如画图示或列算式等。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方法。
学生画的图示并不一定是标准的韦恩图,只要能清楚地表示出两个集合的关系,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10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104秋)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集合的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分类及特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等。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抽象概念,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集合,并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1. 集合的抽象概念理解:由于集合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集合的内涵。
2. 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掌握。
教学中需要通过图示、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通过举例、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集合案例,让学生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并学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等。
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集合2. 目录:一、集合的定义;二、集合的表示方法;三、集合的分类及特点;四、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五、集合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填空题:关于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等。
2. 判断题:判断给出的集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应用题: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3-2024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含解析)
期末知识大串讲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章节考点复习讲义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知识点:容斥原理1.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
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减去重复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统计一些数量,在统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数量重复出现,为了使重复出现的部分不致被重复计算,人们研究出一种新的计数方法,既先不考虑重复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除出去,使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这种计数方法称为包含排除法,也叫做容斥原理或重叠问题.一般方法:在解答有关包含排除问题时,我们常常利用圆圈图(韦恩图)来帮助分析思考.容斥原理1:两量重叠问题A类与B类元素个数的总和=A类元素的个数+B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用符号可表示成:A∪B=A+B-A∩B (其中符号“∪”读作“并”,相当于中文“和”或者“或”的意思,符号“∩”读作“交”,相当于中文“且”的意思).容斥原理2:三量重叠问题A类、B类与C类元素个数的总和=A类元素的个数+B类元素个数+C类元素个数-既是A 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既是B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同时是A类、B类、C类的元素个数.用符号表示为:A∪B∪C=A+B+C-A∩B-B∩C-A∩C+A∩B∩C一.选择题1.(2021秋•肥城市期末)四(3)班共有40人,会打篮球的有21人,会游泳的有18人,两种运动都不会的有10人,两种运动都会的有()人。
A.7人B.8人C.9人【思路引导】会打篮球的人数加会游泳的人数,再加两种运动都不会的人数,然后减去四(3)班的人数,即等于两种运动都会的人数。
【完整解答】解:21+18+10﹣40=39+10﹣40=49﹣40=9(人)答:两种运动都会的有9人。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9.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共19张PPT)
已升级到最新版本 当前版本号:10.1.0.7106
5 + 4 - 1 = 8
总人数=跳舞人数+唱歌人数—即跳舞又唱歌人数
总人数=项目人数之和—重复人数
总人数=跳舞人数+唱歌人数—即跳舞又唱歌人数
总人数=项目人数之和—重复人数
跳舞
朱子浩 王宇成 孙鑫浩 陈子博
赵璇
唱歌
赵璇
刘子洋 王梓蘅 陶紫阳
探索新知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课件PPT
探索新知
卢强
陈东
马超
刘红
王爱华
李芳
赵军
丁旭
徐强
于丽
刘红
杨明
朱小东
周晓
李芳
陶伟
杨明
跳舞
朱子浩 王宇成 孙鑫浩 陈子博
赵璇
唱歌
赵璇
刘子洋 王梓蘅 陶紫阳
朱子浩 王宇成 孙鑫浩 陈子博
赵璇
跳舞
赵璇
刘子洋 王梓蘅 陶紫阳
唱歌
赵璇
即跳舞又唱歌
只跳舞
只唱歌
即跳舞又唱歌
朱子浩 王宇成 孙鑫浩 陈子博
赵璇
跳舞
赵璇
刘子洋 王梓蘅 陶紫阳
唱歌
赵璇
即跳舞又唱歌
总人数=只跳舞+只唱歌+即跳舞又唱歌的人数
判断: 1.参赛的同学最多有17人。( ) 2.参赛的同学最少有 8人。14(人)
课件PPT
总人数=项目人数之和—重复人数
学以致用
先把下面一样的水果圈起来,在算一算一共进了( )中水果。
8
学以致用
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学科上册教案
主备人:
教
学
内
容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
学
重
点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教
学
难
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
学
准
投影课件。
备
教
学
方
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预设
一、出示题目,引发冲突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共有多少人呢?谁来说一说?
二、研讨交流,体会含义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问题:
1. 算出来的人数怎么和实际人数不符呢?
2. 为什么“两项都参加的”影响了我们解决问题?
3. “两项都参加的”到底应该算几个人?
三、绘制“韦恩图”,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以实际引起学
生的兴趣,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
趣。
通过实践培养
改进意见
1、探究: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既能清楚地看
出每个人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2、读懂“韦恩图”,再次体会
两项都参加的学生
问题:1. 看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9+8-3=14(人)
四、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一)基础练习
1. 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要求:填一填,说一说。
2、
学生的独立思
考性,让学生在
轻松愉悦的氛
围中掌握了知
识,锻炼了能
力,学会了学
习。
陈东王爱华马超
丁旭赵军徐强
于丽周晓朱小东
陶伟卢强
杨明
刘红
李芳
(1)既荣获“语文之星”又荣获“数学之星”的有
()人。
(2)荣获“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
人。
问题:括号里填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二)拓展练习
问题:(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解决问题呢?写一写,画一画。
(3)一共要进行多少场?你是怎样想的?
(8+4+2+1)×2=30(场)
六、布置作业
作业: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1~3题。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