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嘉莉妹妹_中自然主义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笔者曾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个实验;对乐理、视唱程度相当的A、B两个班,在讲小调式时,A班此时视唱只唱小调式作品,边唱边分析;B班只在乐理课上选一些典型作品作简单分析,而视唱课对小调作品概不介绍,结果发现A班大部分同学对小调式的特点掌握清晰、分析作品透彻,而B班多数同学对小调式作品的分析仍感糊涂。

(二)乐理和视唱由同一老师任教,选用乐理与视唱进度相当、联系密切的教材。

两门课由同一老师任教,这样就使老师对两门课的进度有更好的把握,从而做到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使乐理教学与视唱教学融为一体。现在有些院校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河南的黄河科技学院,商丘师院等。据笔者了解,由同一个老师任教班级学生的乐理视唱学习效果明显好于非同一教师任教的班级。

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影响极大,原来的视唱教材极少有乐理内容,而乐理教材中的谱例也不多。目前新的教材已改变了这种状况,现在视唱教材中有了很好的理论知识讲授,如许敬行、孙虹编著,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视唱练习》。乐理教材有了更多的谱例,如贾方爵编著、

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乐理》。选用此种联系密切的教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自学时也更易理解。

(三)加强乐理、视唱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横向联系

音乐中的许多课程,如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合唱、音乐史等的学习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它们的学习与对乐理和视唱的学习又能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在乐理学教学中,学生最易迷惑的就是调式调性的判断,而进行调式判断时首先要靠听觉分辨作品的五声性和西方性。但如何能够分辨其是五声性作品还是西方调式体系作品,靠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基本鉴赏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欣赏课上要认真去听、去辨别,而欣赏老师也应该对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去辨别。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都有了了解和掌握,辨别调式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样,民族民间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起重要作用。经过同学们对民歌、戏曲等曲型片断的实际训练,在视唱这些有特点的作品时,其音乐风格的把握就会更好一些,因律制原因产生的音准问题也会大大减少,学生对民族风格的视唱会唱得更有味,把握得更准确。在这方面,如果乐理和视唱课需要,可会同其他科目的教师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调整,使之与乐理、视唱教学相适应。如有必要,也可请这方面的专家,就某一问题进行一次讲座,以加深同学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教师亦可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此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介绍一些音响资料,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乐理和视唱。

总之,视唱与乐理相结合并密切联系相关科目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加对音乐理论的感性认识,加强视唱时的理论指导,更增加了视唱课的趣味性,使乐理不再枯燥,视唱课不再单调。

当然,加强乐理、视唱与其他科目教学的联系并不是说这些课程什么地方都可以互融。有些乐理知识如音律很难让学生唱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加强视唱、乐理与其他学科教学联系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刘建坤,商丘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一、美国自然主义的产生

内战之后,美国处于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们却普遍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宇宙的在规律性和机械性中蕴涵的漠然性使其变成了人类的敌人,至少已经不是人类慈祥的朋友。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的一首小诗God is cold[1] 便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一个人对宇宙说:/“阁下,我存在的!”/“不过,”传来宇宙的回答,/“你的存在虽是事实,却/并没有使我产生义务感。”

对这一思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达尔文认为: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有三种,即:自然选择、性的选择及个体有生之期获得特性的遗传。进化论的诞生,是对传统神学及理想主义神学的全盘否定,它取消了上帝设计师和创造者的地位,进而强调人类产生过程的机械性,以及人类进化过程的因果循环性。受其影响,悲观、忧郁的新自然哲学应运而生。新自然哲学指出,自然是一座对人类遭遇无动于衷的庞大机器,人类在自然中必然要为生存而相互竞争,而且,部分人的毁灭是人类进步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悲观的新自然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就是产生悲观宿命的自然主义文学。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Social Darwinism)以及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状况,对自然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当时的主要作家往往把人置于庞大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中,从而显示其渺小、脆弱以及无可奈何。 "生存"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标,道德规范对于实际生活已经毫无意义。

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西奥多·德莱塞。

二、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大师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自然主义在书中

主要表现为作者对失败者的深刻同情。

《嘉莉妹妹》中

自然主义赏析

文/姚晓鸣

编辑:冯彬彬

69

美与时代 2003.11下

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20世纪初,德莱塞的头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在美国文坛上一出现,就产生了强烈反响。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嘉莉的发迹与赫斯特伍德的败落,向当时流行的社会道德传统标准提出了挑战和抗议。1930年路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词中认为德莱塞才是荣膺该奖的更佳人选。他说:“德莱塞常常得不到人们的赏识,有时还遭人嫉恨,但跟任何别的美国作家相比,他总是独辟蹊径,勇往直前,在美国小说领域里,为从维多利亚时期和豪威尔斯式的胆怯与斯文风格,转向忠实、大胆和生活的激情扫清了道路。没有他披荆斩棘开拓的功绩,我怀疑你们中间有哪一位——除非他心甘情愿去坐牢——敢把生活、美和恐怖通通描绘出来。”[2]又如门肯(H·L·Mencken)所言: “德莱塞之前和之后的美国文学的变化就如达尔文之前和之后的生物学上的变化一样大”。[3]但作者多年来一直受到责难和攻击,因为那时美国正经历着一场急剧的社会变革, 整个美国文学沉湎于理想主义的时代,许多作家热衷于描写人生的乐观方面,豪威尔斯说过:“生活中笑盈盈的一面,那正是美国的特色”, 作品中往往充满虚无缥缈的理想或浪漫色彩,而对生活中的现实,贫富两极分化,掠夺者与被掠夺者之间生活悬殊,以及种种丑恶现象,则毫无反映。

今天,仍有很多批评家从心理分析、后结构主义等较新的角度分析德莱塞的思想渊源,如艾琳·盖牟(Irene Gammel)的《自然主义的性力量》和理查·林吉曼(Richard Lingeman)的《德莱塞:美国行程1908-1945》。德莱塞对后世小说家的影响也能在理查·赖特(Richard Wright(1908-1960))等人的作品中找到影子。现在德莱塞的作品早已进入了世界文学宝库。中国伟大的新文学运动先驱瞿秋白曾撰文介绍德莱塞,他在题名为《美国的真正悲剧》一文里,说德莱塞的“天才,像太白金星似地放射着无穷的光彩”,并指出“德莱塞是描写美国生活的极伟大的作家”。

三、自然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体现

德莱塞1871年8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印第安纳洲的一个贫困的大家庭,像德莱塞自己回忆的那样,“许多年来……冬天的来临总使我充满了十分令人压抑的不可名状的恐惧”。[4]这段经历为他

后来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德莱塞的自然主义不同于其他作家,

主要表现为他的主人公完全受环境、遗

传、生理,特别是化学作用的支配,即在

本能欲望的推动下会身不由己地陷入罪恶

的深渊,因此,人不能为自己的错误或失

败负责。对竞争中的失败者寄予同情是德

莱塞的自然主义的一大特点。德莱塞的自

然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深化了的现实主义:

更忠实、不加选择、不加评价地反映真实

生活的侧面。

1900年,德莱塞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

说《嘉莉妹妹》

(Sister Carrie 1900),小

说讲述了一个乡下姑娘嘉莉从社会底层登

上百老汇红舞星宝座的全过程。作者在广

阔的社会背景上,描写了嘉莉对幸福生活

追求的幻灭,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

黑暗,指出:在美国靠诚实的劳动是找不

到出路的,只有出卖灵魂才能得到金钱和

地位,真正的幸福是不可能找到的。

在很多批评家看来,嘉莉是个淫荡堕

落、道德败坏的女人;然而,作者显然对

束缚人们欲望的清教道德伦理表现出极大

的不满,认为正是这些条条框框限制了人

们的本能和欲望。嘉莉先后委身于两个男

人在德莱塞看来也并非放荡之举,而是外

部世界力量作用的必然结果。城市的富丽

生活像磁石一样诱惑着她,在贫困和享乐

之间,她只能选择后者, 对物质生活永无

止境地追求的欲望给了她生活的动力,相

比之下,道德根本不是现实的存在。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适

者生存”的角度看,嘉莉的上升和赫斯特

伍德的堕落是天经地义的。从赫斯特伍德

认识嘉莉的那天起,他们二人的命运就开

始互相转化。赫斯特伍德受本能欲望的驱

使,陷入情海,不能自拔,他为赢得嘉莉

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加深了他自身的最

后毁灭;而嘉莉则风华正茂,她受剧院经

理赏识一路扶摇直上只是因她无意之中的

一个小动作所致。在小说最后的一章里,

嘉莉成为一个名噪一时的百老汇红舞星,

而万念俱灭的赫斯特伍德以自杀了却了残

生。两人迥异的结局恰好符合了达尔文

“适者生存”的理论。但是,生存并不等于

幸福,嘉莉又一次陷入了彷徨困惑的境

地。她过去孜孜以求的金钱和地位并没有

使她幸福,嘉莉开始懂得真正的幸福是无

法用金钱买到的。因此,如果说无止境地

追求本能的满足最终导致了赫斯特伍德肉

体的毁灭,那么,嘉莉一味地向往物质享

受必将带来精神的幻灭,这是“美国的悲

剧”,也正是19世纪末悲观忧郁的新自然

哲学的客观反映。

德莱塞的自然主义思想既不同于其他

的自然主义作家,也和斯宾塞的观点存在

相背之处。例如,斯宾塞反对国家帮助穷

人,因为他们是“不适者”,应该从世界上

清除掉,为“适者”提供更多的空间;而

德莱塞对竞争中的失败者的同情则处处可

见。在小说叙述赫斯特伍德盗窃巨款一章

中,作者运用了潜意识手法:赫斯特伍德

并无作案企图,只是偶然发现保险柜的门

没关上,他把钞票放在手中把玩时无意将

门锁碰上,造成骑虎难下、欲罢不能之势。

这样,他既拿走了钱又不必为此受良心的

谴责。这些细致的刻画流露出作者对失败

者深刻的同情。

四、结语

当然,自然主义在德莱塞以后的作品

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如果说他在青年

时期深受进化论和自然主义的影响的话;

那么,他在中年尤其是在晚年时期,则倾

向于基督教的一些主要教义及印度教的某

些思想,甚至在1945年8月,他还加入了

美国共产党。虽如此,德莱塞并不能超出

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正如盛宁先生

所说:“西方的知识精英能够以口诛笔伐

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种种批判,但

这种批判对整个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却丝

毫无损,相反,不同意见的争鸣和狂欢反

而为这一制度涂上一层民主色彩。”因而,

我们可以说,德莱塞的思想源自当时的主

流社会意识形态,并且,他也不可避免地

成了建构这一意识形态的成员之一。美国

很多评论家认为:德莱塞既忠于生活又大

胆创新,突破了美国文坛传统思想禁锢,

解放了美国小说,给美国的文学带来了一

场革命。

注释:

[1]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

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 钱 青:《美国文学名著精选》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78.

[3]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84-124.

[4] Spiller,Robert E:《美国文学的

周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136.

作者简介:姚晓鸣,郑州中原工学院外语

系教师。编辑:李晓筝

WENXUE

70BEAUTY & TIMES

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