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合集下载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二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自主梳理
K+ 内负外正
Na+
内正外负
正 正 电信号 兴奋 电位差
负 负
动作电位
(1)若刺激离体神经纤维的一端,产生的兴奋只能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若刺激离 体神经纤维的中部,产生的兴奋可以向两端双向传导; (2)兴奋的传导方向总是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而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3)由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中,跨膜移动的K+和Na+的量是非常有限 的,所以无论是静息状态还是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K+的浓度都比 膜外高、Na+浓度都比膜外低。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比较
联想质疑 ★电位变化原理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何种形式传导的?兴奋的传导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兴奋的传 导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因为K+的外流。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因为Na+的内流。
[应用示例] 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某一神经纤维的中部,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膜 电位、局部电流方向和兴奋传导方向的是( )
解析 受到刺激的兴奋区域,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相邻的未兴奋区域, 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在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之间,就形成电位差,进 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膜外 由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 答案 B
1.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的本质是一种K+平衡电位,其绝对值的大小与膜内外K+浓度差呈 正相关; (2)当膜外K+浓度适当升高(仍低于膜内K+浓度)时,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静 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反之,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 (3)静息电位绝对值的大小,与膜外K+浓度呈负相关,与膜外Na+浓质是一种Na+平衡电位,其绝对值的大小与膜内外Na+浓度差呈正 相关; (2)当膜外Na+浓度适当降低(仍高于膜内Na+浓度)时,膜内外Na+浓度差变小,动 作电位的峰值变小;反之,动作电位峰值变大; (3)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与膜外Na+浓度呈正相关,与膜外K+浓度无关。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知识拓展 神经递质异常情况分析
(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 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或神经递质 被某种药物代替,则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 不兴奋或不抑制。
学以致用 止痛药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 冲动的传导。用药后,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的量不变。试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答案:A
↓ 恢复静息状态: 局部电流 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 同样的电位变化,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 静息电位 。
3.传导特点: 双向 传导(离体状态下)。 微思考1.为什么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双向性? 提示:受刺激部位与两侧部位均有电位差,均能形成局部电 流。 2.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时,膜外的Na+以哪种跨膜运输方 式进入细胞内? 提示:协助扩散。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实验设计:先刺激图中a处,测量c处的电位变化;再刺激图 中c处,测量a处的电位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a处电位改变, 则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判断电表是否偏转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电表的指针是否偏转,判断的依据是测量过程中两电 极指针之间是否存在电位差。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就会偏 转;没有电位差,电表指针就不会偏转。
典例剖析 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 经纤维上的电表。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表 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新教材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变式训练
2.人体产生的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 递质。侵入人体的狂犬病毒,可以与乙酰胆碱受 体结合(如下图)。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C )
A.狂犬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促进乙酰胆碱释 放,导致感染者变得狂躁
B.狂犬病毒RNA侵入细胞后能沿着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发生迁移 C.狂犬病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相应神经元的Na+内流速度 D.狂犬病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才能以胞吞的形式侵染神经细 胞
①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局部为___突__触__小__体___。 ②图中f、g、h分别是指___突__触__小__泡___、___神__经_递__质____、 受体 ________。
2.传递过程: 轴 突 → 突 触 小 体 → 突 触 小 泡 —释—放→ ___神__经__递__质___→ 突 触 前 膜 → __突__触__间__隙____→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形成_递__质__—__受__体__复__合__物_____。 3.神经递质去向:___被__降__解___或___回__收__进__细__胞___。
知识贴士 ①兴奋的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 (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 膜或树突膜)。 ②传递过程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能量变化: 电能→化学能→电能。 ③传递特点:单向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 的细胞体或树突。
6.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 ×)
思考: 1.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是不是自由扩散? 提示:不是,自由扩散是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而神经递质的扩散 并没有跨膜。 2.神经递质虽然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 隙,其意义如何? 提示: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神经递质,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冲动的快速 传递。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 递的比较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递质
方向
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速度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产生兴奋: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 通透性增加,Na+内流。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6.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 只能是单向的。
课标要求
• 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 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 维传导
3.分泌方式:胞吐 4.受体:糖蛋白 5.作用机理: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 复合物,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电位变化。
6.去向:起作用后被迅速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拓展引申:
1、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属于哪 种方式?体现了膜的什么特性? 胞吐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为何突触小体中有很多线粒体? 胞吐消耗能量
神经元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 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
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相连,每一神经元 的突触小体只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
接触,此接触部位被称为突触。
主要突触类型:
轴突—细胞体相接触
轴突—树突相接触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兴奋在两个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来传递。
/mV
膜 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电 位
时间/ms
a点之前——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K+大量外流,外正内负; ac段——动作电位形成,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
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cd段——静息电位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 新课课件(共4课时)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 新课课件(共4课时)

知识点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定义: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 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兴奋剂具有增强 人的兴奋程度 、提高 运动速度 等 作用,为了维护比赛的公平,保护参赛者的身心健康,运动比赛 禁止 使用 兴奋剂。
2、兴奋剂与毒品作用原理:其作用位点往往是 突触 。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神经调节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需4课时)
2024-9-26日修改
学习目标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方向、静息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2,理解神经表面电位差测定和神经内 外电位差测定的原理。
3,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之间的传递方 式、方向及原因。
① 促进 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 ②干扰神经递质与 受体 的结合。
●还可以减少突触前 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
③影响 分解神经递质的酶 的活性。
3、可卡因成瘾机理:知识点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正常情况下, 多巴胺 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 转运蛋白 从突触 间隙回收。
(2)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 失去 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 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 持续 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 减少
4,传导模式图
②兴奋状态
●信号传导具有 不衰减 性。
兴奋传导方向
③局部电流
④恢复静息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 位之间由于 电位差 的存 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 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方向与兴 奋传导方向关系:膜 外相 反,膜内相 同 。
知识点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5、传导方向:可以 双 向传导。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优质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第三节《神
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的第2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动物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之所以能够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对环境的变化和体内外的刺激作出反应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主要是因为它们受神经和内分泌等系统的调节。

在大多数情况下,神经系统的调节更快速,并往往处于主导地位。

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有着自身调节的特点,但也有着与体液调节等共同的调节特点,如反馈调节、分级调节等,因此,本章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起到弓|领的作用。

本节课介绍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及如何在神经元间传递。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的深化,也为后续内容教学打基础。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本章内容重点落实课标中“1.3 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调控各器官、系统活动,实现机体稳态。

1.3.2 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1.3.3 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的要求。

为达成上述目标,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提出需要开展的活动包括:讨论滥用兴奋剂以及吸食毒品的危害。

新高考生物-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新高考生物-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3)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1)科学思维——基于具体反射过程,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以及突触处的传递方式和特点。

(2)社会责任——拒绝毒品,宣传滥用兴奋剂等药品的危害。

知识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知识点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2.传递特点及原因知识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相同。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6)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7)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 1.阅读下图,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教材P27“图2-6”拓展(1)在图①状态下刺激b处,按照兴奋传导的时间先后重新排序:①④②③。

(2)图①中指针不偏转说明什么?维持这种电位的离子基础是什么?提示: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

(3)图②中a处兴奋的离子传导基础是什么?提示:Na+内流。

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

教材P29“图2-8”(1)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吗?提示:是。

(2)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它由突触前膜释放后怎样到达突触后膜?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二者结合后发生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什么?提示: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22
解析:刺激①处,电表的左侧接点先兴奋,与右侧接点产生电位差,从 而形成局部电流,电表的指针向左偏转。兴奋继续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之后电表的右侧接点产生兴奋,电位发生改变,与左侧接点产生电位差, 从而形成局部电流,电表的指针向右偏转,电流两次经过灵敏电表,电 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图乙所示。若在②处给予同等强 度的刺激,电表的右侧接点先兴奋,之后电表的左侧接点产生兴奋,因 此在②处给予同等强度的刺激,测得的电位应与图乙相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36
解析: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当刺激A点时,兴奋无法 从左神经元传向右神经元,所以甲电流表的指针偏转一次,而乙电流表 的指针不偏转。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37
发展素养 长句特训
与高考接轨
1.(生命观念)题1图中的③除了是树突膜以外,还可能是
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和动作电位。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3.社会责任:不能滥用兴奋剂和吸
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食毒品,自觉远离毒品,参与毒品危
害的宣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3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4
电信号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24
解析: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 bc段为动作电位的形成,此时Na+大量内流,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B错误; ce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 开放状态,表现为K+外流,C正确; 动作电位是膜外Na+大量内流形成的,其峰值大小与膜两侧Na+浓度差 有关,D错误。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读 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



新 知
②测动作电位:灵敏电流计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 标
·
·
侧(如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核 心









返 首 页
26
·








1.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速
1
·





研 读

第2章 神经调节
·

速 达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核 心









返 首 页
·
2
·








课标内容要求
·

探 新
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
达 标

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课
核 心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方式完成。
新 知
性增强;

·
·
(3)bc 段——动作电位,细胞膜继续保持对 Na+的通透性强度; 课



(4)cd 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 K+外流;

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

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1新疆乌苏高二开学考试)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足球比赛中,球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B项符合题意。

2.(2021广西桂林高二期末)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得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3.(2021广西河池高二期末)神经纤维上形成动作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通过被动运输外流+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通过被动运输内流+通过主动运输内流Na+通过被动运输内流,神经纤维上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通过被动运输外流,C项符合题意。

4.(2021山东青岛高三月考)下图为某神经纤维局部示意图,其中b、d是灵敏电流计接头,均接在细胞膜外表面,且bc=cd。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b接入神经细胞膜内侧,测得的数值为兴奋时的膜电位B.刺激a点,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C.刺激c点,b、d点处不发生电位变化,电流计不发生偏转D.刺激d点,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至c点,引起c点Na+内流b接入神经细胞膜内侧,测得的数值可反映静息电位大小,A项错误;刺激a点,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只能说明兴奋向右侧传导,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项错误;刺激c点,由于bc=cd,电信号同时到达b、d点处,电流计不发生偏转,但b、d点处发生电位变化,C项错误;刺激d点,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至c点,引起c点产生动作电位,Na+大量内流,D项正确。

5.(2021四川自贡田家炳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A.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所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而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发生电位变化,所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教学设计2: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教学设计2: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看似与其他章节没有联系,但是他是在学生学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的提高,为学习以后的高级神经调节和选修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核心素养对接】1.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相关曲线的解读,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科学探究——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3.社会责任——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三、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1.重点: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式。

2.难点: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式。

四、教材处理:本节通过一个短视频导入新课,通过视频中神经节,突触,电信号等名词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根据考纲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三个核心素养,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老师点拨等方式,循序渐进的回扣本节课两个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问题探究、学生展示、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通过设置学生的探究活动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等方面的有关常识,使学生接受时变得有趣味些。

六、教学过程导入: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七、小结八、巩固练习九、板书设计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高二【生物学(人教版)】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学(人教版)】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当兴奋传导至b点时,a点所在位置已经由兴奋回复到静息状态。此时,电流表出现明显偏转,电流从a点流向b点,说明b点比a点电位低。
当兴奋传导至b点右侧时,兴奋已经传导过a点和b点。此时a点和b点均为静息状态,电流表不显示电流,没有电位差异。
该项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上以电信号传导,神经兴奋发生位置电位低于静息位置。
伽尔瓦尼的观点在科学界引发了争论。伏特等科学家认为伽尔瓦尼的发现可能是铜铁两种金属的电位差引起的,而不是所谓的生物电。为此,伽尔瓦尼和他的后继者设计了“无金属收缩实验”,在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中,截断蛙的坐骨神经可以导致蛙腓肠肌收缩,这一过程中,没有涉及任何金属,说明生物电确实存在。
2.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什么,如何进行探究?
在此基础上,赫胥黎和霍奇金开始探究兴奋在轴突上的产生机制。
赫胥黎和霍奇金记录的枪乌贼动作电位符合“膜学说”吗?我们可以观察到,轴突兴奋的时候,电位变化的幅度大大超过了零电位而达到了+30-50 mV。那么,轴突兴奋的时候是如何形成正电位的呢?
按照“膜学说”的观点,如果仅仅有K+的外流,不会出现细胞膜内正电位。在赫胥黎和霍奇金进一步研究并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指出了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
15分钟
科学历回顾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通过科学史的回顾理解“生物电”现象的发现和相关机制的研究过程,串联并讲解本节课程的核心知识。
1.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何证实存在生物电现象。
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肇始于意大利医生和生理学家伽尔瓦尼在1786年的一个偶然发现。伽尔瓦尼发现挂在铁栅栏铜钩上的蛙腿在风的吹动下左右摇晃,蛙腿一碰到铁栅栏,就能观察到较明显的收缩。伽尔瓦尼认为这种收缩是肌肉内部流出来并沿着神经到达肌肉表面的电流刺激引起的,即动物的组织可以产生生物电。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②刺激c点(bc=cd),电流计指针如何偏转?
不偏转(因为b点和d点同时兴奋)
③刺激bc之间的一点,电流计指针如何偏转?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因为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
④刺激cd之间的一点,电流计指针如何偏转? 先向右再向左,偏转2次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因为d点先兴奋,b点后兴奋)
⑤上述③④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一样吗?
归纳:

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 会形成__局_部__电_流___;
因此也可以说兴奋在神经纤
④ 维上的传导形式为_局__部_电__流_;
2、电位变化和局部电流
④兴奋传导
① 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_未__兴_奋__部位产
生_同__样__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 去(③-④),将兴奋向前传导,
② 后方又_恢_复__静__息_电__位__;
经过了感受器(耳)、传入神经(听觉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脊髓)、 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2.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经研究,人类从听到声音到做出反应起跑需要经过反射弧的各个结构,完成这一 反射活动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0.1s
运动员听到信号后神经产生兴奋,兴奋的传导经过了一系列的结构; 那么,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什么形式以及如何传导的呢?


兴奋传导方向
0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传导方向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 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 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局的部传电导流方向: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2022教材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022教材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堂检测1.下列叙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 √) (2)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 ×)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 √) (4)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 ×)(5)突触前膜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

( √)(6)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7)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 ×)2.(2020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高二期末)神经元接受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发生改变B.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C.兴奋的传递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D.内环境中Na+、K+的浓度变化可影响兴奋的产生答案:B解析: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发生改变,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A正确。

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B错误。

兴奋的传递过程是个耗能的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C正确。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据此可推测内环境中Na+、K+的浓度变化可影响兴奋的产生,D正确。

3.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域不会发生K+外流B.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答案:A解析:丁区域处于静息状态,会发生K+外流,A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点二
1.图甲表示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膜内外侧静息 电位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答案: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比膜内要高,K+浓度比膜内低,静息时, 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 于膜内,因此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图乙表示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神经细胞膜受刺激部位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大量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因此表现 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分别由哪些结构形成? 答案: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是下一 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的膜或树突的膜,也可能是效应器中的肌肉细胞 膜或腺细胞的膜。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请结合图示分析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 答案: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 的。 3.为什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 答案: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要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总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电表指针偏转情况的分析
(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 转。 (2)刺激b点(d点),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4)刺激bc或cd之间的任一部位,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 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解析: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表现为内负外正,由此可知图中 A部位电位发生变化,此处为兴奋部位,与相邻两侧形成电位差,则 图中弧线可以表示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电流向A两侧传导,从而导 致兴奋向A两侧传导,两者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根据图丙分析局部电流的形成机理。 答案: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的兴奋状态,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部位和 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局部电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提升 1.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特点(方向):双向传导。 (2)传导形式:局部电流(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3)电流方向: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 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的。
(4)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
激(如上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
(填“相同”
或“相反”)的偏转。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 “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兴奋部位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若在c处 给予一个强刺激,当b点兴奋时,a点并未兴奋,即b点膜外是负电位, 而a点膜外是正电位,根据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可知此时电流计的 指针向右偏转;同理,当a点兴奋时,b点并未兴奋,此时电流计的指针 向左偏转。 答案:(1)正 负 (2)未兴奋 兴奋 (3)双向 (4)相反
பைடு நூலகம்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与受体结 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位于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无法为其提供能 量,A项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 内正外负,B项错误;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 释放至突触间隙,C项错误;结构④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与离子通 道的打开和关闭有关,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出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 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项正确。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拓展提升药物对兴奋传递的影响 (1)某些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兴奋无法在细胞间传递,导 致肌肉松弛(肌无力)。 (2)药物抑制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使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 后膜上的受体,导致肌肉僵直、震颤。 (3)药物止痛机理:药物与神经递质争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阻碍兴奋的传递;药物阻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3.兴奋传导的机制和过程 (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 (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 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思考] 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 答案: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失去回收 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 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 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 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情境导引
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现在世 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 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刺激使感 受器产生了兴奋,经神经传入、大脑加工、传出以及效应器反应都 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人的反应时间应该在0.2 s以上,经过训练的 运动员应该也不会低于0.1 s。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速度比在 神经纤维上要慢。结合下图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3.传递特点 (1)特点:单向传递。
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2)原因 ②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 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兴奋剂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 速度等作用。 2.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 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 药品。 3.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突触来起作用的。


预习反馈 1.判断 (1)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 ) (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 )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
Na+浓度比膜外低。离体神经纤维某
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
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
产生神经冲动。如图为该部位受刺激
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1)AB段:静息电位,K+外流,膜电位为内负外正。 (2)BC段:受刺激时,动作电位,Na+大量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3)CD段: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内负外正。 (4)兴奋完成后,钠—钾泵活动增强,将Na+泵出,将K+泵入,以恢复细 胞内K+浓度高和细胞外Na+浓度高的状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活学活练1.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活学活练
1.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使其兴奋, 则( ) A.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 B.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 C.未兴奋部位的膜内表现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D.兴奋部位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解析:在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产生的兴奋 能向神经纤维两端传导;未兴奋区域膜外表现为正电位,膜内为负 电位;兴奋区域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提升 1.突触与突触小体的比较 (1)组成不同: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多次分枝,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 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构成。 (2)信号转换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转换是由电信号→化学信 号;突触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探究点一



预习反馈 1.判断 (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 ) (2)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 ) (3)神经递质是一种信号分子。( √ ) (4)神经元与肌肉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能形成突触。( √ ) (5)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 √ ) (6)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 兴奋。( × ) (7)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双向的。( × )



2.据图填空
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D.轴突,E.线粒体, F.突触小泡,G.突触小体。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情境导引 图甲表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内外侧的电位情况;图乙、图丙分 别表示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及兴奋传导的情况。请讨论解决下列 问题。
探究点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