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专题
空间经济学专题第一部分导论任何经济活动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载体,现实经济生活中空间经济问题无处不在,然而,两个多世纪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空间因素却未能受到经济学者的重视,未能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发表了著名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倡导空间经济学向主流经济学的回归。
他认为,经济地理现象是现实经济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克鲁格曼为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聚的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并通过这种原因和机制的解释,探讨某一地区(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一、空间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一)、空间经济现象与收益递增1 空间经济现象许多商业中心、产业带、城市都表现为人口、企业及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的聚集,这些就是空间经济现象,其共有的特征就是经济活动的聚集。
产生聚集的原因在于规模报酬递增,因此,空间经济学研究空间经济现象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报酬递增。
正是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空间聚集现象才能够不断得以延续和加强。
然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显然,这一假定与现实经济不符。
2 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关研究传统理论框架下,规模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对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由于认识不清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机理,因此,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都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前提条件,或一种外部性,不解释其产生的原因,而直接作为一种既定的前提来使用。
然而,规模收益递增是空间经济学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发了收益递增的革命。
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的产品多样化》一文,进一步发展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并以更加明确的形式表示了垄断竞争理论,为诸多研究领域建立收益递增模型奠定了基础。
之后的许多理论将产业组织的分析工具应用到国际经济学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出现了新的流派。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空间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1][2]2释义编辑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3里程碑编辑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是三位国际著名经济学大家的合作结晶:日本京都大学的藤田昌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J·维纳伯尔斯。
这本书在美国享有极高的声誉,是许多大学的博士生教材,也被译为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中文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在这以后,众多同类著作纷纷问世,其中2002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经济学前沿理论”书系中就包括两本:《集聚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导论》。
2003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又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
空间经济学与城市发展
空间经济学与城市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间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影响,探讨了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空间经济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首先,空间经济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可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资源。
空间经济学研究了城市内外资源的配置问题,通过优化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交通网络,可以降低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空间经济学也研究了城市间资源的流动和互动,促进了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其次,空间经济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面。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不同产业在城市内的分布和组织方式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空间经济学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和产业集聚现象,探讨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例如,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同时,空间经济学也研究了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协调。
此外,空间经济学还关注城市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空间经济学研究了人口流动的规模、方向和影响,探讨了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人口流动的模式和机制,可以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同时,空间经济学也研究了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和人口红利的转移,促进了人口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最后,空间经济学还关注城市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空间经济学研究了城市的环境影响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了城市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空间经济学是研究空间资源的经济利用与开发的学科,于20世纪50年代始于美国。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与人类对空间资源的认知、技术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
20世纪初,人类对空间的认知仅限于对天文学的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掌握了利用空间资源的能力。
20世纪50年代,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标志着空间开发进入了实践阶段,空间经济学得以诞生。
空间经济学最早的研究对象是航空业。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开展空间探索和研究计划。
这些计划的成功促进了人类对空间资源利用的探索和发展。
1961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航空经济学的专著,正式确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了经济分析部门,专门从事空间经济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工业开始面临困境,政府开始转向向高科技产业发展。
空间技术被视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空间经济学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197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了空间经济发展部门,正式把空间经济学列入政府经济计划中。
20世纪8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全球化的到来,国际空间合作和竞争愈加激烈。
空间结构的全球化和商业化趋势明显,空间经济学的领域也扩大到了商业航天、卫星通信、导航定位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化的发展,空间经济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航空航天、商业航天、卫星通信、导航定位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空间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同时,空间经济学也逐渐向公共政策、国际合作等领域扩展,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分支。
总之,空间经济学的渊源是人类对空间资源认识的逐渐加深,技术的不断创新,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不断增加。
未来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商业化的深入,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利用空间资源,推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章节一:引言空间经济学是指研究空间范围内经济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自从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空间经济学的研究也愈加热门。
然而,空间经济学所考虑到的事实上不仅仅局限于国土范围内的“红色区域”,还包括了互联网、移动通讯和现代物流系统等直接造成了“无色边界”的因素。
为更好地揭示空间经济学的内部规律,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入手,进行一番探讨。
章节二:多元化的新思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方法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它的研究对象涉及空间范围内的多个经济实体,因而它的研究结果应具有这种多维度的特征。
其次,研究空间经济学过程中,必须将其纳入到区域内外、本地与海外、城市与乡村、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来考虑,这使得学科研究不可逆向或孤立运行。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过程由此可以看做是一个包含多元思维和多方位考察的全面性研究过程。
章节三:多种新方法研究的新思路使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
其中,网络分析方法是近年来的一大热门。
它可以将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数据结合在一起,揭示地域风格、相互作用和实体网络的性质。
网络分析方法可对城市、产业和洲际范围内的跨度进行不同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真实样貌。
同时,新技术也为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便。
例如,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无缝衔接的基于地理信息的分析平台;空间数据开放系统可以提供更多来源于政府和企业的空间观测统计数据的使用;先进的三维投影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空间经济学领域,以产生更真实的3D 视觉效果。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和广泛地发掘研究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同时对未来的研究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章节四:研究案例下面,我们将基于我国实际情况,以空间经济学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为案例,以展现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我国的发展进程中,经常存在着一些强制性的“平衡规划”,即针对某些地区的发展限制制定出的一些特殊政策。
空间经济学
• 2.区域科学:中心地区理论(解释城市规模和分布模式) • •
区域发展
• 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式 • 工具: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把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模型化,涉及多个区位和运输成本)
城市体系
• 介绍了城市体系的空间建模(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城市的区位维 持与锁定、人口增长与城市形成、城市层级 1.单中心经济体(冯杜能模型) 2.新城市的出现(持续考察人口增长与城市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识背景
• 1.城市经济学:冯杜能土地利用模型
•
• • •
外部经济(对城市的解释:为什么城市和中央商务区会存在)
亨德森城市体系(研究市区规模和类型的实际分布、城市专业化) 多个次中心(现代大都市并不是单中心的) 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演变而来,主要优点是模型构造精确、思路清晰,但忽 略了城市在哪里形成以及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问题,而Warter Isard提出并开创性使得城 市经济学所忽略的这些问题成为区域科学这一新领域的基石。 “基础—乘数”模型(分析区域增长) 市场潜力概念(解释产业区位:生产集聚是自我强化的)
空间经济学 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
藤田昌久 保罗克鲁格曼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aul R. Krugman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 学教授,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 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 易理论家之一。 Masahisa Fujita是著名的区域经济学,现为日本京都大学经 济研究所教授。师从区域科学鼻祖 Warter Isard ,于 1972 年 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博士学位。
3.城市层级演化(单中心体系、空间经济的自组织作用:一城市到三城市)
《空间经济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 空间经济学的定义与背景 • 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 空间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空间经济学的前沿研究 • 空间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方向 • 案例分析
目录
01
空间经济学的定义与背景
定义
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经济活动 和现象的学科,主要探讨地理空间因 素对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影响。
详细描述
空间均衡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分析不同区 域的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空间 均衡理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出符合区 域特点的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和
可持续发展。
03
空间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 用
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
要点一
城市规划
空间经济学在城市规划中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交通规划 、城市增长边界等方面。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的演变和影响 因素,可以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产业集聚、区域发展、城市经济等,为解决 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1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空间数据的计量和分析方法。
2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为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提供 了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方法论基础。
3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相关性、空 间异质性、空间权重矩阵等,为解决现实问题提 供了更加精确的计量工具。
产业转移的空间经济效应
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承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产业转移过 程中的空间经济效应。
产业转移的政策与策略
研究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政策选择和策略制定,提出促进产业合理 转移的政策建议。
空间经济学
1.1传统空间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
• 普雷德在1966年提出基础-乘数模型 • 哈里斯在1954年提出市场潜力概念 •
不过,传统的关联效应和传统的空间经济 学理论都无法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其中 最棘手的问题是竞争和定价问题。
1.1传统空间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要求最低限度的工厂规模 单个企业层面上存在规模收益递增 企业间竞争不是完全竞争
1.3传统空间经济学的尴尬处境
• 第二种解释认为规模经济具有聚集特征,也就是说规模经济 是存在的,但这种规模经济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部而不是内 部规模经济,此时对作为价格接收者的厂商来讲,存在一种 均衡,但这种均衡不是阿罗-德布鲁意义上的竞争均衡,也不 具有帕累托效率,因为这种区位均衡与厂商扩大产出的正的 外部性无关。
• 如果认为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且把经济活动 区位的不同状况归结为空间的非均质特性,则可 以在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讨论,如杜 能的农业区位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 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
• 如果认为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则此时的市场结构 为不完全竞争,无法在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 下进行讨论,如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以及后 来的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诸多模型。
• 尽管不能满足阿罗-德布鲁的竞争性一般均衡,但现实中 却大量存在着经济活动的聚集现象。
1.3传统空间经济学的尴尬处境
• 对这种现实中大量存在的经济活动的聚集现象,传统上主 要用如下三种方式来进行解释的。
• 第一种解释认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可以用 类似于李嘉图土地差异的差别化来解释。
• 德布鲁(1959)在其《价值理论》中,根据不同产品的 具体生产区位,对不同产品进行了指数化处理,这样使得 每一种产品都有其均衡价格,但他的这种处理空间因素的 方法存在许多问题。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安排经济空间,调整产业空间结构,获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时间,水平和传统的三维空间。
空间经济学和街沟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1定义空间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安排经济空间,调整产业空间结构,获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时间,水平和传统的三维空间。
空间经济学和街沟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2口译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许多基于位置理论发展起来的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空间经济现象和规律,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
由于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且由于一国对生产要素的流动没有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然有如此多的经济活动聚集起来?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的经济活动地点将发生什么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成为“周边国家”?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里程碑麻省理工学院于1999年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地区和国际贸易》是一个里程碑。
它是三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合作:京都大学的藤田正久,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鲁格曼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维纳·比尔斯。
这本书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许多大学为博士生提供的教材,并已被翻译成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中文等。
此后,许多类似的作品陆续问世。
其中,剑桥大学2002年出版的《经济学前沿理论》包括两本书:《集聚经济学》和《地球经济学概论》。
2003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
实际上,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十年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也为空间经济学赋予了新的活力。
《空间经济学》课件
城市群发展
通过研究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 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群的经济 增长和区域一体化。
空间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数据驱动决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空间数据和分析工具将被应用到空间经济学研究中,促进更精 确的决策。
2 可持续发展
空间经济学将会致力于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跨地域合作
空间经济学的未来将更加注重跨地域间的经济合作和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空间经济学》PPT课件
空间经济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分布、规模和影响的学科。本课程 将介绍空间经济学的定义、重要性、研究领域、方法与工具、在城市规划和 区域发展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什么是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如何在地理空间上分布、面积和互动的学科。它 关注经济行为对地理区域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研究交通网络的布局和影响,优化城
市交通规划和道路设计。
3
住房市场分析
通过空间经济学的工具,研究住房供 需关系,制定房地产市场政策。
空间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农发展研究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 业机会,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 收入增加。
产业发展区
通过空间经济学的方法,规划 和管理产业发展区,促进区域 经济增长。
区域发展
研究地理上的经济差异和经济增长的模式, 以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
交通和交通网络
研究交通运输的影响力,以及交通网络对经 济活动的连接和发展的影响。
地理信息系统
利用GIS技术通过空间数据分析经济活动的分 布和特征。
城市化
研究城市化的规模、速度和影响,以及城市 化对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空间经济学专题
一、空间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 (一)、空间经济现象与收益递增
1 空间经济现象 许多商业中心、产业带、城市都表现为人口、企业及经济活动在 一定区域的聚集,这些就是空间经济现象,其共有的特征就是经济活动 的聚集。产生聚集的原因在于规模报酬递增,因此,空间经济学研究空 间经济现象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报酬递增。正是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空间聚集现象才能够不断得以延续和加强。然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 研究经济现象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显然,这一假定与现实 经济不符。 2 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关研究 传统理论框架下,规模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对应,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由于认识不清产生规模报酬 递增的机理,因此,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都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前提 条件,或一种外部性,不解释其产生的原因,而直接作为一种既定的前 提来使用。然而,规模收益递增是空间经济学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发了收益递增的革 命。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的产品多 样化》一文,进一步发展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并以更加明确的形 式表示了垄断竞争理论,为诸多研究领域建立收益递增模型奠定了基 础。之后的许多理论将产业组织的分析工具应用到国际经济学和新经济 增长理论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出现了新的流 派。如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结合(Krugman),空间经济学理论
生产份额的空间变化,从而影响中间投入品的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不 同区域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企业的经营利润,经营利润较高的地区就会吸 引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这种循环因果关系也使得 市场接近性优势得以实现,成为促使聚集的力量。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一、空间经济学的传统与演进1.德国的古典区位几何学德国经济学家运用地租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冯·屠能(VonThünen)的农业区位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英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英国工业化前后,农产品价格上涨,一些目光敏捷的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国的农产品贸易而获利,于是尽量多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品化过渡。
为了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冯·屠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收集了极为详细的资料,于1826年撰写了巨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冯·屠能设想了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所包围的孤立国,其中心是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孤立国制造品的唯一供给者,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由四周的土地(一个农业大平原)供给;孤立国内各地自然条件和运输条件相同,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成本,T为运费。
冯·屠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农场生产的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的首要决定因素是距离,即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
农场种植什么作物获利最大,主要不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与特定农场(或地块)与中心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密切相关;农业经营规模,也与距离密切相关,增加投入必须使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能偿付追加的成本与运费。
当生产成本一定时,离中心城市越近,追加的运费越低;边际产量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就越大。
冯·屠能研究的是农业区位问题,他的理论离不开对土地利用和地租的研究(注:克鲁格曼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总结归纳了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他将冯·屠能的思想列为第五个传统“地租和土地利用”。
其他四大传统是: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夫系、当地外部经济。
空间经济的理论与应用
空间经济的理论与应用第一章空间经济概述随着国际贸易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和国家的空间经济问题越来越关注。
空间经济理论是研究城市和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空间经济理论可分为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空间理论,新地理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曲折发展与国际贸易与地方尺度化之间的关系存在深刻差异。
新地理经济学将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视为主要问题,而城市经济学则强调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空间经济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将经济学与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
空间经济不仅是建立城市规划和维护公共设施的重要工具,而且也促进了外来投资和技术的发展,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
第二章空间决策与规划政策制定者和规划师在制定城市和地区的决策和规划时,必须考虑空间因素,以便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
空间规划涉及城市发展、土地使用和交通等领域。
政府在空间规划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促进经济活动的扩大,并提高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力。
政府还可以通过修建交通基础设施等方式来改善区域交通,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部分。
创建高效的物流和运输系统可以降低城市和地区的快递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活动,提高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力。
所以,城市规划需要仔细考虑交通、水源和景观等基础设施。
第三章空间经济的应用空间经济理论有助于政府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和规划方案,但同时也能为企业分析市场提供支持。
例如,在国际航空运输中,空间分配是一项开销巨大的决策。
空间经济理论可以为空间分配提供合理的分析框架。
另一个应用领域是城市和地区分析。
对运输、土地使用、人口和就业率等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能够协助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了解城市和地区内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以实现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第四章空间经济的挑战空间经济的不足之处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都会导致其失衡。
一些挑战包括人口迁移、基础设施腐败、城市增长和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空间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间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将探讨当前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一、空间集聚与分散空间集聚和分散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空间集聚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如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而空间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如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前,空间集聚和分散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可以带来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好处,但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2.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如何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空间布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不同的空间布局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
因此,如何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二、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到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产业结构、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关系。
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根据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政策,提高地区的竞争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3.人口分布和流动问题。
人口分布和流动问题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讲 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
第一讲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又称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标志是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框架(D-S框架),用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根据马丁的观点,“新经济地理学”包括两个重要主题,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1.1 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及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一、现实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人口、财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
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经济发展并非是新古典“平滑经济”所描述的那样——呈现出连续性和单调性,而是呈现出非连续性和突发性,表现出明显的“块状”特征,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现实经济不是“平滑经济”,而是“块状经济”。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景观集聚的集中表现形式。
以我国的浙江省为例,“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
永康的五金、诸暨的珍珠、温州的皮鞋、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100多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强省地位。
2006年,大唐(一个乡镇)袜业占全国产量的65%、全球产量的35%;三都贡缎占到全国产量的80%、非洲市场的95%;山下湖淡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量占全国80%;店口管件占全国产量的70%。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另一个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水平的巨大差距。
从历史上看,这种区域差距古已有之;从现实中看,这种差距普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还是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者沃尔特·艾萨德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流派,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空间经济学是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其主要研究理论为规模收益递增,即当所有投入品的数量以相同的百分比增加时,总收益增加的百分比会大于该百分比。
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空间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它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
1、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并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宏观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是微观层次上的市场接近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追逐市场接近性优势的微观经济的主体的行为产生了聚集力,即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这种前后联系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它们可以使对经济系统的初始冲击进一步放大,从而强化初始的冲击。
聚集力的市场拥挤效应所产生的扩散力决定了最终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2、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聚集力和分散力随贸易成本的下降而减弱,但分散力的减弱速度相对快。
在空间贸易成本较大的情况下,分散力会相对大一些,这时市场拥挤效应占优势,经济系统内存在负反馈机制产业的均衡分布得以稳定。
当间空间贸易成本下降到某一临界值时,聚集力超过分散力,市场的接近性优势超过了市场拥挤劣势,均衡分布被打破,现代部门向某一区域集中,随之初始均衡分布结构演变为非均衡分布结构。
3、在某些临界状态下经济系统的空间模式可以发生突然变
如果产业为均衡分布且贸易自由度很小,则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不会影响产业的区位,但贸易自由度变化到某一临界值后,贸易自由度稍微增加,就发生突发性聚集,因为此时所有产业集中在某一区域是稳定的。
这种特征包含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就是量变到质变
过程,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可流动要素的流动性逐渐增强,但总要受到某种约束力的制约,这是量变过程,但贸易自由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则此时正负反馈作用力相等,如果再提高贸易自由度,则可流要素迅速向适合于它们的区域转移,这是质变过程。
这种经济的量变到质变特征告诉我们,根据传统的线性思维预测政策变动的效应,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失误。
4、空间经济学第二个突出的特征是区位的粘性,也就是“路径依赖”
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地“粘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支付很大的成本。
当粘性很强时,经济系统内生力量是很难改变原有状态的,此时外生冲击,如某种政治事变,人们预期的变动或出台新的区域政策等将起重要作用,但外生冲击的冲击力要大于经济系统内生的约束力,如果出台的政策力度小,那么这种政策是无法改变原有的状态的。
再者,正因为这种粘性存在,任何区域的经济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如果没有这种粘性或量变过程,那么任何区域的经济都是瞬时万变的,任何经济政策都没有意义。
5、人们预期的变化对经济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空间经济学告诉我们,当区际贸易自由度取某一特定区间值时,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存在多和长期稳定均衡,进而出现不同产业分布模式相互叠加的情况。
当出现这种叠加区时,如何选择发展
路径主要取决于人们预期的变动,此时人们将根据变化后的预期,任意选择不同的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
这种选择时的主要依据为有效性原由,即每个个体都认为大多数人选择的某种经济模式是有效的,在此每个个体也选择大多数人选择的经济模式。
这样,人们预期的变化将把原有的经济系统推向另一种经济系统。
6、产业聚集带来聚集租金
当出现产业聚集区时,可流动要素将选择这种聚集区,因为在聚集区可以得到集聚租金。
这种聚集租金可以由工人所遭受到的损失来度量,也就是当产业完全聚集稳定均衡时,工人从聚集区转移到边缘区时遭受的损失。
聚集租金是贸易自由度的凹函数,当贸易自度处于一特定区间时,聚集租金大于零,贸易自由度取某一特定值时,聚集租金最大,而后随自由度的提高,聚集租金下降,显示为驼峰状。
聚集租金的政策含义很明确,即当产业聚集在某一区域是稳定均衡时,经济政策的边际变动不会带来经济状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