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教 学 新 理 念 的 阐 释

合集下载

教育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

教育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

教育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

对此加以总结十分有意义。

《教育研究》杂志作为国内教育理论的权威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我们以2002年《教育研究》杂志所发表的论文为例,并对之作一些描述性分析。

一、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展现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

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1.“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反映了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三个代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

如学者们在研究中谈到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张健,第8期),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毕诚等,第12期),使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与时俱进。

还有研究者对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创新作出切实贡献(朱小蔓,第10期)。

2.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定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

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前提。

关于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门,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

为此,应当鼓励市场有限介入,并保持适当的政府调节功能(劳凯声,第2期)。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精选7篇)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精选7篇)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精选7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精选7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1通过这次学习,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到做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且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这次学习的感受和想法。

(一)这次培训帮助我认识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重要。

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

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而我现在真正体味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三)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

作为一名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接触、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

才能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精品】

才能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精品】

精选师德培训心得体会四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师德培训心得体会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德培训心得体会篇1两天半的功夫,我们分别听与了xx教院魏院少、袁传授、李专士有闭老师师德、做新型老师、老师倦怠与心计心情调适几个圆里的内容。

他们经过历程一些典范事例阐收了当前课改下我们该当如何做一个新型的老师。

他们的话字字如针,钻进我的耳里,又句句似锤,使我的心灵遭到了震惊。

上里便此讲讲本人进建的心得体会:感悟一:要勤劳成为一名师德劣秀、营业细湛的老师。

“百年大年夜计,教诲为本;教诲大年夜计,老师为本,老师大年夜计,师德为本。

”经过历程此次师德涵养的培训,我对老师那个职业,又有了新的了解。

听了魏院少出色的讲座战谆谆的教导,我铭记了做为人仄易远老师所需供的九个“心”:至心、当心、用心、存心、倾慕、恳切、埋头、放心战爱心。

我也念了许多,崇下师德的养成靠一样平常教诲教教举动的锻炼。

老师要擅少从师德涵养的角度收明成绩战阐提成绩;擅少从自我教教止为的变革改擅师德涵养。

也只要正在变革中展开本人,才气初终“与时俱进”,跟上时期潮水,做出没有伟大的工做功劳。

果此,我后我会从思念上动做前程步本人的工做任务心,建坐统统为教死效率的思念,前进本人的钻研细神,没有要遇易而退,要阐扬怯于与统统艰易做斗争的思念战做风,勤劳使本人成为一个师德劣秀、营业细湛、教死、家少悲支的人仄易远老师。

感悟两:要勤劳成为一名新时期的老师。

回念起那几年报刊电视上对老师的一些背里报道,常常谈判的没有是一个老师的教教水仄如何,而是闭注一个老师的止止带给教死的没有良影响。

大概,我们的一些教诲工做者正在对如作甚人师表的成绩的熟悉上借没有竭存正在着恰好背,那也便是袁传授背我们提出的“新时期,如何做一名老师”、“旧日,该当如何做老师”。

那个看似一般真则纷歧般的成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哲学阐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哲学阐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哲学阐述新世纪我国新课程改革,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变革最深刻的一次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建设、教师角色、基础教育、发展阶段教育目标均有新的定位。

新课改旨在改变教师在传统的单一的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中被动的课程的执行者的角色,转变成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由自己的教育哲学决定的。

学校教育哲学是一种观念层次上的教育哲学,它的结构包括使命、核心价值和愿景。

学校教育哲学作为学校活动的灵魂,是学校行为的先导,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

由于学校内外环境均是动态的,当环境发生明显改变之后,原初的学校教育哲学必须随之改变,否则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有可能阻碍学校的发展。

学校依据环境改变的程度与学校领导者对于环境的认知与判断,就有可能调整学校发展规划,也可能重新制订新的学校教育哲学。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哲学的建设首先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同时又要着眼于每所学校不同的历史、地理的环境和人文积淀。

一、新课程的教育思想理念新课程是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设计的,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教师增强课程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和技能,要求教师认同和内化其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观念。

一般说来,实施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发生一系列变化。

从这个意义说,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

学校应引导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改实践中,注意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新学力观(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统一),个性化的观念,综合化的观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观念,发展性评价观(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转向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以及大课程观(区别于仅把课程当做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观。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通用13篇)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通用13篇)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通用13篇)《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通用13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篇1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

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

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

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

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

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教义教规中国化阐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教义教规中国化阐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教义教规中国化阐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教义教规中国化阐释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篇长文旨在探讨教义教规如何在中国的语境中加以解读和应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教义教规的中国化阐释对于保持其活力与时代性至关重要。

教义教规,指的是宗教、政治或其他领域内的一套规范和原则,用于指导信仰或行为准则。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于教义教规的解释和应用往往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方式。

教义教规的中国化阐释可以理解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并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化元素的运用来赋予教义教规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的特点。

这种中国化的阐释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国人的信仰需求,也可以帮助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中国化阐释教义教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教义教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通点和相似之处。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可以为教义教规提供一个有力的依托和基础。

其次,我们可以探索教义教规在中国社会的实际应用和传承方式。

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特殊性使得教义教规在其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更加灵活和巧妙的手段。

通过研究和总结教义教规在中国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为其中国化提供更为具体和实用的参考。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教义教规中国化阐释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教义教规中国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现代社会需求的回应和呼应。

通过将教义教规与中国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相结合,我们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共识,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因此,教义教规中国化阐释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意义重大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和归纳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教义教规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在引言中,将对教义教规中国化阐释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单元统整教学的理念阐释与具体实施

单元统整教学的理念阐释与具体实施

单元统整教学的理念阐释与具体实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统整,正是教师基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种策略。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宽泛的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单元编排特点,为单元统整提供了基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凸顯用教材教的实施空间。

当前,单元统整教学已经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性认识不足,认为统整就是简单地调换、颠倒选文编排,合并同类项;二是目标定位不准,罔顾统整的标准、原则、目的,打破教材编排的合理性、系统性,为了统整而统整;三是方式方法不对,统整随意化、无序化,致使师生既不见树木,又不见森林,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那么如何站在一定高度,对已有的教材单元资源进行统整,实现教材教学价值的更大化呢?一、单元统整教学的特质单元统整教学是以统编教材单元内容为载体,围绕学段目标,在语文要素、语文载体(选文)、语文活动、语文知识与能力,以及链接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课外资源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策略。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单元统整教学的特质更为凸显。

从教材纵向看,单元统整教学具有连续性。

单元统整聚焦整个单元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契合单元训练序列,与同一教材中的其他单元前后关联并承接,这种连续性有利于对学生展开系统的语文训练。

从统整方式看,单元统整教学具有整体性。

钟启泉教授认为,“统整”是分割与分解的反面,是使事物处于一体化的完整状态。

这一定义从统整的对立面着手,突出统整“一体化”,即整体性的特点。

它不是简单的“拆分+组合”,而是根据课标学段目标,细化单元教学目标,撷取本单元语文要素,整合选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教材内容,集中学习、迁移运用,这种整体性有利于教师全面把握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从学习形式看,单元统整教学具有开放性。

统整后,课堂容量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方法要求更高,势必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

小学新课标教育理念

小学新课标教育理念

小学新课标教育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提出,旨在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新课标教育理念进行阐述。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新课标教育理念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创新与实践的教育方法新课标提倡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模式新课标教育理念认为,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科学、数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新课标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学校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使他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六、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个性表现。

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家校社会三方合作的教育环境新课标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论语》中的教育心得——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语》中的教育心得——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孔子在教育实践 中,身体力行 “有教无类”的 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德才 兼备的人才,而 不是为了追求功 名利禄
孔子提倡“因材 施教”,针对不 同学生的特点进 行有针对性的教 育
诗教与乐教
诗教:通过诗歌 培养道德情感, 提升个人修养
乐教:借助音乐 陶冶情操,净化 心灵
教育实践:注重 实践,提倡因材 施教
《 尽 单
教 心 量 击
言此
论 简 处
育 得 意 输
XX
——
赅入
语 的 你
阐的
思 述 正
观文
》 点 ,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想 字
中 是


与 孔 思

的 的

报 人 :
实 子 炼
教 ,
践 的 育 请
壹 目 录 标 题

育 实 践
孔 子 的 教

育 理 念
孔 子 的 教
伍 育孔 影思子 响想的 的教

育 方 法
孔 子 的 教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教育者应该鼓励受教育者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举一反三
孔子提倡举一反 三的教学方法, 即通过一个例子 来推导出其他类 似的例子,以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知识。
孔子常常使用比 喻和类比的方法 来解释抽象的概 念,让学生通过 具体的例子来领 悟其中的道理。
启发式教学: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家长应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 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材施教: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差异,选择 合适的教育方法。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

第一部分基本理念第二部分办学理念第三部分治校理念第一部分基本理念1、学校精神【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阐释:“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出自苏东坡《稼说》。

博观即博览群书,约取即少量运用,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两词实为同意,都指多多阅读、多多积蓄,慢慢使用、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博观与厚积,是历史积淀、自我修养的过程,约取与薄发,是学以致用、持续发展的过程,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是渐变与质变的过程。

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渐变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以此作为学校精神,反映了坊小百年积淀的历史成果与精神财富,体现了坊小科学的发展态度和深厚的人文涵养,以及希望全体师生领悟、感受并遵循此种精神的殷切之心。

对学校,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是一种发展哲学,即积累经验,不断进步,不断辉煌;对教师,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是一种教学方法,积累的越多,赋予学生的也就越多;对学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是一种治学态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真正的学习,就如河中之沙,日积月累,于不知不觉中,于清风明月中,得到进步,得到升华。

2、校训【厚德自强好学求真】阐释:“厚德自强”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厚德”要求师生具有爱党、爱国、爱民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素养和团结协、严以律己、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自强”要求师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解析精品文档5页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解析精品文档5页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内涵剖析自20世纪中期以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西方国家教育界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本科教育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西方国家教育界主流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这一转变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等。

目前,我国对“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剖析主要搜索到了400余篇相关文章。

这些文章剖析主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内涵、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内部组织体系、学校功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学评教体系、就业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内容覆盖面较广,已从单一对教学模式研究延伸到了对组织体系与管理体系研究,但研究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文回归到对“以学生为中心”本真剖析,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提出、理论基础、内涵及理念构建等方面,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进一步加以诠释,从而为更深层次研究提供依据与奠定理论基础。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提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起源。

早在19世纪80年代末,杜威就在其相关文章中多次强调学生个体在教育环境中重要性。

他指出,要让学生为自己将来打好基础就必须让他们自己控制自己,使他们能完全发挥自己能力,通过自己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从而实现对自己能力支配。

同时,他又强调,学校教育对学生过多约束将割裂他们与社会经验接触。

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本能与需要协调一致,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

1952 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行为”学术研讨会,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观点[1]。

他认为作为学习者人天生就拥有学习潜力,如果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人需求相关,而且学习者又积极参与,这样学习就有效。

职业学校办学理念

职业学校办学理念

职业学校办学理念一、前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文旨在阐述我校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以期为学校的发展方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二、办学理念1. 以人为本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多样化培养等方式,努力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

2. 质量立校学校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坚持以内涵发展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实施教学名师工程、优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措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 产教融合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加强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通过订单式培养、产学研项目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4. 服务社会学校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服务。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教育与培训、咨询服务等途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5. 特色发展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优秀人才。

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打造特色品牌等手段,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秉承以上办学理念,我校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坚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阐释学 2

阐释学 2


经典阐释学,把间距视为理解的障碍,力 求利用方法克服间距,以致于走向了对方法的 痴迷和不懈的追求。 • 现代阐释学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总存在间 距,间距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克服的。间距 是理解的条件,没有间距就没有理解。因为间 距是保证正确理解的条件。作品只有通过时间 间距才能消除那些“假的前判断”,时间间距 使得历史事件脱离了它赖以形成的历史背景, 在历史中获得了一种普遍意义。 • 人们常常感觉当代史比古代史更为难写, 其基本原因就在于人们与自己的历史之间缺少 必要的间距。
阐释学的奠基人:施莱尔马赫
• 奠定了阐释学的学科地位:“避免误 解的艺术” • 确立了心理阐释的方法:“必须自觉 地脱离自己的意识而进入作者的意识。” • 把心理阐释方法与“阐释学循环” 联 系起来:“我们为了理解话语,必须认 识人,而我们是从人们的话语中了解人 的。”
德意志 要么拷问世界 要么 拷打世界
德意志哲学界群星璀璨
• 德国哲学的特点:晦涩难懂 诘屈聱牙 但气势 磅礴 思想的深刻性和体系性 无别的国家能与 之比肩 • 代表人物:康德 费希特 黑格尔 • 法国哲学的特点:自由奔放 飘逸灵动 文学价 值远大于德国哲学 • 代表人物:卢梭 伏尔泰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是文与质的博弈
《圣经》的“语法阐释”
• 《圣经》文本世俗化之后,“语法阐释” 占据主要位置,主张意义的根据在于《圣经》 文本自身,是文本而不是教会传统是理解意义 的基本出发点。代表人物有丹恩豪尔 (Dannllaur)、埃内斯蒂 (JohannAugustErnesti,1707一781年)、塞 姆勒(JohannSalomoSemler,1725一1762年) 等。 • 丹恩豪尔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有阐释 学。

读《从教走向学》心得体会

读《从教走向学》心得体会

读《从教走向学》心得体会在读完《从教走向学》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1.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自主的过程这本书主要着重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作者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我深深地认同这一观点,因为只有当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地从中受益。

2. 重视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在学校里的经历。

以前,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死记硬背,而忽略了思维的培养。

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思维的培养是学习的关键。

3. 个性化的学习《从教走向学》中还提到了个性化学习的概念。

作者认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我觉得这一观点非常正确,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只有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

4.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本书中也强调了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和情感素养的培养。

作者认为,学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考试分数。

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学术成绩,还与其品德、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阅读《从教走向学》,我对教育和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自主的过程,需要注重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个性化的学习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育的重要方向。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起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我将会在自己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理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和教育者。

读《从教走向学》心得体会

读《从教走向学》心得体会

读《从教走向学》心得体会《从教走向学》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书籍,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实践来阐述他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这本书强调了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

在阅读《从教走向学》后,我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而《从教走向学》提倡的学生中心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其次,我意识到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从教走向学》中提到了师生关系的转变,强调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信任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这种关系的转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也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另外,《从教走向学》还强调了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这种合作能够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通过阅读《从教走向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并与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新一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会积极运用《从教走向学》中提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我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新理念的阐释一、教育教学新理念产生的理论支柱“理念”的涵义:理,指理性、理论、思想;念,指观念、信念、目标。

合起来意思是指富于创新的观念、应追求实现的目标。

教育教学新理念则是指教师在新时期教育工作中履行的教学观念和追求的教学目标。

教育教学新理念吸收了中外有影响的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主要包括: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如人本主义理论、互动理论、交往理论、学习型理论),教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中国当代的教育理论思想(如:素质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的理论等)。

二、教育教学新理念(一)新的课程观——“三级课程”的多元性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意识;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

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仅仅是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

课程也是可以改造的。

对于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班情等特点进行选择、删除、添加、更换课程。

提倡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三级课程)。

淡化国家课程,强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的主体职能,实施学校主体、学年主体、班级主体、学生主体的发展。

课程资源很多,有: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实践基地和校园文化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农村、部队,小到科研所、街道社区、大到国际社会等广泛的社会资源,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乡风民俗、民族文化、烈士陵园等人文资源);还有信息化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更广意义上的课程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如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专家资源等)。

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参与者。

(二)新课程目标观——“三维”目标的立体性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目标强调综合性、全面性、发展性。

它的领域更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三个维度”——“三维”立体式目标。

这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知识与技能”是真,“价值观”是善,“情感态度”是美,而“过程与方法”则是为真善美服务的。

也就是说,新课程目标具有人性化的倾向,它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教学目标追求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凸显个性,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新型师生观——互相尊重的平等性主要理论依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理论。

教师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同时也是学习活动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是“春蚕”,但“春蚕到死丝不尽”:蚕吐完丝后,化作蛹、又变成蛾、再变为蚕,接着吐丝,没有穷已时;教师是“蜡烛”,但比蜡烛更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教师是“人梯”,但不仅仅是肩托别人攀升:在辅助学生登往更高境界的同时,自己也在登攀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教师永远是发展着的。

教师应该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学生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如果说教师是“导演”、“主持人”,那么学生则是“演员”、是“主角”,而不是“配角”。

学生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探索者、发现者。

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探究地问,参与着教学的全过程。

师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新型教学方式的基础。

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合作关系。

互相尊重是前提,地位平等是基础。

尊重具体体现在:尊重自己(独立)、尊重他人(平等)、尊重知识(科学)、尊重自然(和谐)、尊重社会(规则)。

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既要追求教育的公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又要关注人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如今,教师再也不是什么教学的权威、知识的霸权,教师的嘴并非是知识的“源泉”,学生的头脑也并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师生之间是“合作伙伴式”的关系。

(四)新教学观——自主合作的探究性1、课堂的开放性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度生命历程的发生地,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阵地。

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由教为主变为引导学生探究式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形式,让课堂充满着活动,让课堂充满着创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教师鼓励学生怀疑教材、反驳师说,突破经典、离经判道;支持学生带有创造性的探究;也要谅解学生的失误、错误与不足,宽容学生的顽皮、淘气。

在开放的课堂里,教师允许学生“考问”自己,甚至因某一问题的“卡壳”而被咽住,以致暂时无法做答——教师并非是全知全能的,真理也可以掌握在学生的手中。

新型课堂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往往是事先不可预设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许多知识、问题都超过了教师的预想之外。

知识毕竟是无止境的,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全班学生的知识总量往往超过了教师个人的储备。

教师要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

教师要尽可能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尽可能地拓宽教学平台。

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需经常安排到课外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探究。

所以说“课堂小天地,实践大舞台”。

2、教学重心的转移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教学本身是一个生态过程,各科教学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因此,教学是一种“绿色”的“师生生态环境”,始终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重更加大于教科书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

课堂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教学策略的根本转变。

主要有“七大转变”:一是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二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三是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四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五是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六是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七是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因而,一方面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课堂上自己要少讲、精讲,让学生多学、多练;另一方面要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书本转向经验,由课堂中心转向社会生活,由知识中心转向重视实践。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材改革之后,实施的关键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由被动性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开展综合性学习,核心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这一学习方式必须建立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

让自主贯穿于合作、探究的始终,合作是自主、探究的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的目的。

(1)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自主,是指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这里的“自主”除了“自由”意义之外,还指:“自觉”、“自愿”、“自悟”、“自得”。

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可以随时发表意见、随时提出问题。

它尤其重视主体感受和体验。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个基础出发、通过师生互动生成的结果。

(2)合作学习。

这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

合作的基础是分工,“分工”对学生来说,首先是独立。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再去合作。

在合作中,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的观点或制作的方法,让别人从中得到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通过合作学习,既可以发挥群体优势,在讨论交流中得到提高,让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又能培养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

合作学习除了师生之间的合作,还有生生之间的合作,甚至是学生与家长的合作等。

(3)探究学习。

即个性化的学习。

它是指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是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

旨在激发学生兴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积极地探究、求知,拓宽视野,在实践中提高。

凡是“三维”目标内容都可让学生去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

重视探究过程,不必追求结果。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做到提前预设问题的答案,又不能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知学生,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思考、体验来回答。

探究学习的答案也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更不需要标准化的结果。

4、教学评价的激励性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信息反馈功能等。

新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不同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的情况,教师教的情况,为了改进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和改进教材,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的要求是:实行开放性评价,以“三维”目标为基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要突出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真正实现师生在教学评价中共发展。

提倡积极评价、防止消极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注意终结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适度进行定量评价。

这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评价主体的互动化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可以开展师生互动评价,如师对生评价、生对生评价,也可以反过来开展生对师的评价。

也就是说教学评价是师生之间开展的评价活动。

评价也应因材施教,学生主体的不同,教学评价的策略也就不同。

教师更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2)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这里的“多元化”是指教学主体、教学客体的多元性。

教学评价的内容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凡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进行评价,如客体方面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材编排意图、作品思想点评等;主体方面有: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反馈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还包括教学用书、教学参考资料内容的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水平的评价、学生作业的评价等等。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多元”特点,即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等的不同,相应地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要激励每位学生上进,赏识每位学生的才华,期待每位学生的成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体验创造、探究的喜悦,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也可以广泛地开展学生家长、社会参与对学生的教学评价。

(3)教学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既然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且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评价就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