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概述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学习重点:1.了解组织行为学在国外的发展背景和历史2. 了解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3.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模型4.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组织行为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2. 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3. 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组织行为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学在工商业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1)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缓解早期工业社会劳资关系的矛盾。

●早期劳资关系和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中国劳资关系现状(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满足军需物质生产的需要。

A: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Munsterberg)——“工业心理学之父”1912年《心理学和工业效率》:寻求如何使人们的智能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最适合;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才能从每个人的工作中获得最大和最令人满意的产出;企业如何去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最好的结果。

B:莉莲·吉尔布里思1914年《管理心理学》:把早期的心理学概念应用到科学管理实践中去;她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在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时,必须首先看到工人,并且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要;工人很多的不满,并不是因为工作的单调,而是因为管理人员对工人的关心不够;沃尔特·迪尔·斯科特(Walter Dill Scott)二、霍桑实验的影响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r)、F·J·罗特利斯伯格(F.J.Roethlisberger)“霍桑效应”(1927--1932)1. 把人看作是社会的人——即经营企业不只是机器和生产方法;2.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提高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包含了三层含义:(1)指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2)指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三大领域:组织环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个体与组织的接触面、组织以及组织环境之间的联系。

(3)指出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了解影响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所谓组织,是指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组织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的。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人的行为时指人多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4、行为组织,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第二章个体认知第一节知觉与归因1、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个体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个体对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

2、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社会知觉,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

包括人际知觉、自我知觉等。

4、社会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偏差的主要表现如下所述:(1)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当我们与某人初次见面时,我们最了解到的信息被视为是最重要的,因为此前对其一无所知,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2)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这种效应也称为新颖效应、最近印象效应或最后印象效应。

(3)刻板印象,即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人,对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

(4)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

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迷糊不清的现象。

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概述

案例导入
《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之海盗大会
age 24 of 39 精选ppt
案例导入
讨论题:
1. 影片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2. 组织中有哪些个人让你印象深刻? 为什么? 这
些个人对该组织以怎样的方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 这个组织是如何进行决策、如何采取行动的?
age 25 of 39 精选ppt
结论: 组织行为学是以组织中人的行为为研
究重点。目的是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 及规律,然后采取措施,提高组织人员的 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age 22 of 39 精选ppt
本章学习目标
1. 组织行为学基本概念 2.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 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一般模型 4.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新的发展趋势
1
第一节
1 2 3
组织与组织行为
组选ppt
一、组织
组织的概念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四种定义。 (1)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斯蒂
芬·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
(2)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各部门劳 动和职务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 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薛恩E. H. Schein)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则是人。人的积极 性和能动性一旦发挥,力量是巨大的。
对员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般按时计酬 的员工仅发挥20%-30%的能力便可以不受 解雇;如果受到充分激励,这些职工的能力 可以发挥到80%-90%。激励还可以激发员 工的创造性,提出合理化建议和促进组织的 革新。
2.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识别人才,用好人才,发 挥人才潜能,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 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

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

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概述

(4)组织行为学得发展
人力资源学派(Human Resources School)得出现。 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 。——组织行为学形成 组织文化研究得兴起 。——组织行为学得深入
(5)组织行为学面临得挑战
IT应用:ERP,CRM,BPR,速度,准确性;成本,创新; 网络化,竞争,变化快。 扁平化,中间层,决策集中。 员工素质:“知识工作者”,授权,灵活性,结果导向 。 经济得全球化,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工作安排,福利,培 训) 。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跨学科性:组织行为学也要吸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 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实证性:不是靠一般性的经验、直觉和臆断得出结论,而是运用科学 的、系统的方法进行研究,用客观事实进行论证,保证研究结果的可 靠性和可信性。 文化相关性: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行为表现和规 律依赖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 特点和规律。 层次性:个体行为包括个体的认知、个性、态度、价值观等;群体行 为包括群体的形成、类型、群体动力等;组织行为包括组织文化、组 织结构、变革等。 情景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没有通用的最佳模式,而应该根据不同的 情景采取不同的理论和对策。
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等。
中介变量:又叫干扰变量,她会削弱自变量对因变量得影 响,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得关系更为复杂。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得发展阶段
(1)组织行为得早期研究与实践 (2)“管理运动”时期组织行为研究 (3)人群关系运动到组织行为学得产生 (4)组织行为学得发展 (5)组织行为学面临得挑战
(2)心理测验法
这就是采用标准化得心理测量表或精密得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 来测量被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 等心理特征得研究方法。在运用心理测验法时,应注意将测验得信度 和效度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维纳的归因模式: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二、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及其性质特点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两重性,,应用性四、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2、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合理” 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5、有利于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何为企业管理现代化?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

五、对OB有贡献的学科1、心理学:是寻求测量、解释、预测、改变人的行为的学科。

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个体:学习、激励、人格、知觉、培训、领导有效性2、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个体在其中充当某种角色,也即,社会学研究与同伴相关联的人。

群体: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沟通、权力、冲突、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3、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关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群体:行为改变、态度改变、沟通、群体过程、群体决策4、人类学: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人及其活动,它对文化和环境的研究使我们得以了解不同国家或组织内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民族文化的差异。

群体: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组织环境5、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知识要点:
4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组织的概念,存在的条件及决定因素,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 形成,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与学科基础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结构的变化,企业员工的多样化
主要思想有: (1)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 (2)关于“人能合群”的组织管理学说 (3)关于治国安邦的领导策略 (4)关于将帅的心理品质问题 (5)关于“士气激励”问题 (6)关于人事管理的问题 (7)关于能力和人才使用问题 (8)关于人的行为与时间管理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20
(二)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
组织存在 的条件
(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2)使命和目标。 (3)专业分工和协作。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
6
1、组织
组织有效性 的决定因素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
7
2、组织行为
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 性,因而对组织行为 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 的角度,呈现出多层 面的特点。
1.组织行为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组织行为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 另外,组织行为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 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3
(一)组织行为学在西方的发展
组织行为 学的萌芽
阶段
人群关系 学说阶段
行为科学 阶段
组织行为 学的分化 与综合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4
(一)组织行为学在西方的发展
1、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
科学管理的诞生
费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ilor)是整个科学管理运动的灵魂,被誉为“科学管理,先后发表了 《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等论著。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跨学科性
组织行为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 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为组织 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
系统性
组织行为学强调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系 统的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 人文性:组织行为学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强调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
详细描述
实验法也是组织行为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 一,通过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某些变量,观察 和测量组织成员的行为反应,从而揭示变量 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实验中改变工作 条件或奖励方式,观察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行 为变化,进而探讨不同管理策略对员工行为 的影响。
案例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对特定组织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织的竞争力,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学科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 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旨在 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研究领域
组织行为学涉及个体、群体和组 织层面的行为与心理,包括知觉、 沟通、领导力、激励、决策等。
应用价值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 源管理、团队建设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组织 的竞争力。
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组织行为学将更加注重跨文化、多样 性、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技术影响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组织行为学提供更多数据和实证支 持,推动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组织变革与适应
面对全球经济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行为学将更加关注组织变革 与适应性的研究,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挑战。

组织行为学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跨学科性
科学性
多层面性
情境性
组织 行为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的领 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行为科学。
在多个学科的贡献下发展起来的组织行为的学科体系通常包括三个层面, 即个体的行为、群体和人际的行为、组织的行为。
组织 行为学
3.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 ➢ 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
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 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组织 行为学
个体
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微观的考察研究,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 心理因素,包括人的思维方法、归因过程、动机、个性、态度、 情感、能力、价值观等。
——Andrew J Dubrin
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的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即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 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怎样对各个成员、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其他组织 以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Jee Kelly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 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绩效。——Stephen P Robbins
组织 行为学
本章内容结束
组织 行为学
某旅行社导游的个人行 为动机与归因研究?
某旅行社导游群体信息 传递方式的相关研究?
某旅行社企业文化与外 部环境的调适研究?
组织 行为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北美的组织行为学家把自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 三个阶段:
• 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第一阶段 (1900—1927年)

组织行为学概述PPT资料(正式版)

组织行为学概述PPT资料(正式版)
▪ 1、开先河者:欧文(1771—1858), 其研究范围包括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以及组织系统的内部行为、外部行为、过程行为等。
(2)群体 :团队管理;
“人际关系之父”,1825年,进行工厂改革 组织行为学根据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宏观组织行为。
2、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分工和合作,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组织能够在运行中保持较高的效率。 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和掌握了组织中人的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
技3、术组。织行为的试三个层验次 :改善工作条件;限制童工最低年龄;缩
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
短劳动时间;提供厂内膳食;设立按成本价出 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
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
“行为科学” 。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分工和合作,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组织能够在运行中保持较高的效率。 组织行为学根据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宏观组织行为。
▪ (二)组织行为
▪ 1、概念:指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 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 成的行动作为。
▪ 2、分类
▪ (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组织行为分为 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 (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组织行为分 为正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的概念:组织实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组织的含义要点: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他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独立的法人,并且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3、行为的概念: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4、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组织行为的精神实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6、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改善领导与群众以及各种人际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整个组织的活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7、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8、越是高级脑力劳动者,就需要实行具有人情味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9、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0、组织行为学正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产物。

11、个体是组织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组织行为的层次关系,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1至4层)12、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

13、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现象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14、工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类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工作方式的学科,其核心部分是研究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等。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知识和总体概览。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发展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一个集合体(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尤其是感知、学习、态度、动机、沟通、领导、行为和性格等方面。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目标是增强组织的效率和有效性,以及提高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是在二战后才逐渐形成,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更加得到广泛的关注。

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人类的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理论和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它把个人的心理特质、认知、行为和组织的管理、组织结构、文化等相互关联起来,成为继管理学和组织理论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

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组织行为学主要有四个基本理论:弱联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

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实验法、问卷调查和模拟等研究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关注的是员工的招聘、培训、激励、福利、绩效考核等方面,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指人员在组织中分工、协作、管理和控制的方式,它主要涉及到组织设定、部门设置、职位定义、职责分配等方面。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它主要涉及到组织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方面,是组织成员之间共同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的体现,可以有效的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

四、未来的挑战和机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实际上是涉及到现代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其未来的挑战和机会是巨大的。

未来,组织行为学需要关注个人特质和行为方面的新问题,如员工幸福感、员工福利与平等等问题。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 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运用“时间——动作分析”方法进行试验,提出“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个方法。

2)“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出版《心理学和工作效率》寻求使人的职能与其从事的工作适合;怎样的心理条件能使人在工作中获得最大最满足的产出;企业如何影响工人,以便从中获取最好结果。

2. 霍桑实验心理学家梅奥和其他人一起在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和访谈实验,最后提出“人际关系理论”。

3. 积极组织行为学起源于积极心理学,2002年由鲁森斯提出。

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应用,从而实现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性、可开发性、绩效相关性。

5个积极心理能力的典型: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恢复力。

4.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5. 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作用1)有助于强化人性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有主语积极心理学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感觉是对于对象个别属性的反应(颜色、气味等)。

知觉是对于对象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反应。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2.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存在各种偏见,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等5种。

1)首因效应,指最先的印象或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 年正式命名,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 年代和30 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OB 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201217910418)、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

)(二)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 、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 、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

组织行为学关键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关键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关键知识点一、知识概述《组织行为学关键知识点》①基本定义:组织行为学就是研究组织里的人还有组织本身的行为规律的学科。

就好比一个大班级,它为什么这么管学生,学生又为什么这么表现,这里面的门道就是组织行为学要研究的。

②重要程度:在管理学科这些里挺重要的。

企业啊、机关单位啊想好好管理,就得懂这个。

要是不懂人在组织里怎么想、怎么做,管理起来那就乱套了,像没头的苍蝇。

③前置知识:基本的管理学知识得知道一些,比如管理职能这些。

还得懂得点心理学基础,毕竟人是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嘛,不了解人的心理怎么行。

④应用价值:在公司里,可以用它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比如说优化工作小组的人员搭配,就像玩拼图,怎么拼在一起效果最好呢?这就用得上组织行为学的知识。

也可以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考虑大家接受的程度,这样公司运行会更顺畅。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整个管理学领域里,组织行为学就像一颗大树里很粗的枝干。

它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这些分支都有联系,就像树枝和树枝之间有交叉、有连接。

②关联知识:跟管理学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可密切了。

你像招人、培训这些人力资源的活儿,就跟组织行为学挂得上钩。

还有领导学,领导怎么影响员工的行为,这里面也有组织行为学的学问。

再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怎么影响员工表现也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畴。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这个学科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像组织文化的内涵这些,不好理解。

而且实际情况很复杂,每个组织都不一样,把理论用在实际中要花点功夫。

- 关键点:多观察实际的组织行为是关键。

不能光啃书本,要到企业里看看员工到底是怎么工作、怎么交流的。

④考点分析:在大学考试里,如果是管理类专业,组织行为学考试占比不少呢。

考查方式除了选择、判断这种基础的,案例分析是很常见的。

比如给个企业管理中的问题,让你用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理论去分析怎么解决。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个体行为:就是组织里每个员工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二、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及其性质特点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两重性,,应用性四、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2、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

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合理” 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5、有利于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何为企业管理现代化?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

五、对OB有贡献的学科1、心理学:是寻求测量、解释、预测、改变人的行为的学科。

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个体:学习、激励、人格、知觉、培训、领导有效性2、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个体在其中充当某种角色,也即,社会学研究与同伴相关联的人。

群体: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沟通、权力、冲突、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3、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关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群体:行为改变、态度改变、沟通、群体过程、群体决策4、人类学: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人及其活动,它对文化和环境的研究使我们得以了解不同国家或组织内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民族文化的差异。

群体: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组织环境5、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其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组织内政治和权力。

组织系统:冲突、组织内政治和权力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立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

1、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实践即表现为集体协作劳动,而有集体协作劳动就有管理活动。

2、工业革命到来,大约1800年威尼斯工厂主欧文最早提出要注意工人的需求——人事管理之父。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之父;韦伯——组织理论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工作定额,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标准化,计件付酬,管理职能专业化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管理:企业组织的六项基本活动,企业组织的五项管理职能,十四项一般管理原则(企业组织的六项基本活动:管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项一般管理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当的分权与集权9)等级链与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德国——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之父”研究传统的组织,如国家、官僚组织。

针对家族企业,如何使权力、权威与人之间能分开,使领导魂力型组织正规化。

观点:权威不是来自个人,而是来自于职位。

“人走茶凉”是符合这种观点。

⑴组织按分工原则,使之体现科层制;⑵责任与权力是统一的;⑶将职位人与自然人分开;⑷组织规范化;⑸通过考试。

4、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胡戈.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5、人际关系理论的出现。

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梅奥——霍桑实验1924-1927 照明试验;1927-1932 福利试验;1928-1930 态度和意见调查1930-1932 群体行为研究结论:人是社会人;生产效率取决于工人积极性;非正式组织影响成员行为;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6.进入70年代以后,进入系统管理阶段,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人的行为=f(个人,社会,任务条件)所以,研究人与组织的有效性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孔茨:“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第四节有关人性的假设一、在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在一个组织中,主管人员需要了解人,激起个性和品格所能起到的作用,否则若不了解人的复杂性和个性,就可能误用关于激励,领导和信息沟通的一般法则。

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将决定他们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行为科学认为,由于对人的本性的不同看法就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由此就会造成不同的管理效果。

1、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麦格雷戈,相互对立角度,凭直觉、感觉行动,最大程度的追求经济利益。

1957年提X理论:一般人的天性都是好逸恶劳的,只要有可能就会想方设法规避工作;人们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常占据人的心灵,漠视组织的要求;一般人宁愿听从指挥,不愿承担责任,缺乏进取心,反对变革,把个人的安全看得高于一切;人易于受骗,受人煽动;由于一般人具有以上天性,所以,必须对他们加以强迫,控制,指挥,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员工是计较性参与的。

Y理论人性假说:如果工作环境令人满意或者说恰如其分,则人们应用体力和脑力来从事工作,就和娱乐与休息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一般人并非天生的好逸恶劳,一般情况下,若人们对参与的目标有共识,他们就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一般情况下,若人们对参与对目标的参与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而且在这些报酬中,最重要的是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能够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在适当条件下,一般人不仅能接受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而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壮志以及过分强调安全,并不是人的天性,通常是由于以往经验的结果;不是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当高的用以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超Y理论由美国的莫尔斯和洛希于1970年提出并加以系统阐述。

超Y理论认为,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而人们的需要有着不同的类型:有些人更愿意受正规化的组织结沟和条例规章的制约,而不愿参与决策更不愿承担责任;有的人却希望拥有更多的自治,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更多的创造性机会,而每个人最主要的需要是胜任感的实现。

管理者要做的事情是,使工作的性质与从事工作的人的需要相适合,并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提高效率。

同时,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的划分、职工的培训和工作的分配、工资报酬和控制程度的安排,都要从工作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来考虑。

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切忌干篇一律。

最后,当一个目标达成以后,要充分让职工有胜任感,使他们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三、组织行为学的人性观①人具有个体差异②人是完整的人③行为有因④人的尊严四、组织行为学的组织观1、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2、共同的利益“组织需要人,人也需要组织。

”3、组织行为因环境而异第二章个体行为理论一、什么是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到的事物个别属性和部分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

二、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凡在每一瞬间被清楚知觉到的事物即知觉对象。

同时,较模糊知觉的是背景。

2、整体性指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或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如:水中摸东西,鼻子闻东西等。

3、恒常性即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该对象的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4、组织性指人的知觉有凭借经验对感觉材料进行组织加工的特性。

5、理解性指人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被知觉的对象,并能用词语把它的名称标志出来。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一)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活动性、新颖性等。

(二)错觉现象对知觉的影响1、光渗错觉2、高估错觉3、对比错觉4、线条干扰错觉5、形重错觉6、方位错觉(三)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1、过去的经验、情绪的影响:一日三秋,度日如年,美国人与西班牙人的知觉实验。

2、定势效应:哑铃与眼镜的双关图实验。

3、暗示和从众心理:与学生测手拿粉笔实验。

4、情境:周末舞会与周一课堂上的身穿礼服,化浓妆的女生。

四、社会知觉(一)定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即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据其外观行为推测,判断他人心理状态、动机、意向的心理过程。

(二)种类:1、对他人的认知:面部表情、目光、肢体、语调等。

2、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自我知觉:“自悟”“人贵有自知之明”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4、角色知觉:对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形成角色意识,使人的行为合乎规范。

(三)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判断他人常走的捷径)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随堂经典研究试验)3、近因效应4、定势效应(刻板印象,群体定见)5、知觉防御2.2 个性理论与个体差异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即人都有某种与众不同之处,那种独特的、稳定持久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或倾向,即是人的个性。

二、个性的特点1、独特性:人人具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风貌。

2、综合性:个性反映一个人所有的心理素质特点的综合。

3、稳定性:个性指人心理面貌中较稳定且持久的心理素质。

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1、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物学前提。

如:色盲不能成为画家。

2、在1的前提下,环境是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

3、个性形成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家庭)儿童时期——(学校)学生时期——社会实践。

四、个体差异: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别。

从三种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和能力上进行分析。

(一)性格差异[性格]Character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或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特点: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持续性。

2、类型:(1)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

(2)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分:外向型和内向型。

(3)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来划分:顺从型和独立型(4)典型性格类型说A型,行为型,情绪不稳定,遇事急躁,社会适应性差,具有外向型特点。

B型,平均型,情绪和社会适应性较稳定,但交际能力差,主观能动性不强,智力、体力、毅力平平。

C 型,平稳型,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强,但不主动,具有内向特点。

D型,安定积极型,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一般,但积极主动,善于交际,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外向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