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实验骨的成分决定骨的特性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终审稿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终审稿](https://img.taocdn.com/s3/m/82e53c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5.png)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终审稿实验名称: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骨的成分和特性;2.学习如何使用实验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实验原理:人的骨骼主要由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组成。
无机盐包括磷酸钙、氟化物和碳酸钙等,赋予骨骼硬度和韧性。
有机物质主要是胶原蛋白,给予骨骼强度和柔韧性。
实验材料:1.新鲜的鸡腿骨或牛骨;2.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3.盐酸溶液;4.羧甲基纤维素(CMC)溶液;5.彻底清洗干净的试管和滴管;6.检验盘或试验纸。
实验步骤:1.切割鸡腿骨或牛骨,并清洗干净;2.分别将鸡腿骨或牛骨放入碱性溶液中,加热反应,观察是否有气泡的释放;3.取出骨骼,将其放入少量的盐酸溶液中,观察是否有气泡的释放;4.取出骨骼,用清水彻底清洗干净;5.将清洗干净的骨骼放入CMC溶液中,涂抹在检验盘或试验纸上,观察是否有胶体形成。
数据记录和分析:1.记录反应释放气泡的情况,判断骨骼中是否含有无机盐成分;2.记录CMC溶液涂抹在检验盘或试验纸上的结果,判断骨骼中是否含有有机物质胶原蛋白。
实验结果分析:1.如果碱性溶液中有气泡释放产生,说明骨骼中含有无机盐成分;2.如果盐酸溶液中有气泡释放产生,说明骨骼中同时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质胶原蛋白;3.如果涂抹在检验盘或试验纸上的CMC溶液形成胶体,说明骨骼中含有胶原蛋白。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伤害;2.小心使用碱性溶液和盐酸溶液,避免溅到皮肤和眼睛;3.在处理骨骼时要注意卫生和清洁。
实验延伸:1.对于生成气泡的反应,可以进一步测定气泡中的气体,以确定无机盐的种类;2.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对骨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3.可以比较不同动物骨骼的成分和特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骨的成分和特性,学习了实验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骨骼中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质胶原蛋白,这两者共同赋予骨骼硬度、强度和柔韧性。
初中生物实验(7、8年级)
![初中生物实验(7、8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02f16c16a2161479171128d6.png)
实验一: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探究假设: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可能是湿度、光和温度实验步骤:1)湿度的影响:在一个纸盒中一半放干土,一半放湿土,然后在两边分别放入鼠妇各5只,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结果。
2)光的影响:在一个纸盒中一半光照,一半用黑纸板遮住,然后在两边分别放入鼠妇各5只,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结果。
3)温度的影响:在一个纸盒中一半放入湿土,一半放入冰湿土,然后在两边分别放入鼠妇各5只,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结果。
探究结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湿度、光和温度实验二: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爬的快探究问题: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爬的快?探究假设:蚯蚓可能在硬纸板上爬的快实验步骤:并排摆放一个硬纸板和一块玻璃板,并画上一条起跑线,然后在硬纸板和玻璃板上各放一条蚯蚓,把他们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看看谁爬的快探究结论:蚯蚓在硬纸板上爬的快实验三: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探究问题: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会不会产生反应?探究假设: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实验步骤:在一个载玻片上,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然后用玻璃棒在两个培养液间划一下,使得两个培养液连接起来,然后在左侧的培养液中加入少许实验,另外一滴不加,放入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的运动。
探究结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会产生趋利避害的反应实验四: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探究问题: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什么?探究假设: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水实验步骤:取两个培养皿,一个培养皿中放入干燥的土壤,一个培养皿中放入湿润的土壤,在两个培养皿中放入等量的大小相同良好的种子若干个,将两个培养皿放在相同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计算种子的发芽率探究结论: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水实验五: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探究问题:根的生长部位是什么?探究假设:根的生长部位是分生区和伸长区实验步骤:取一株幼根长约2厘米的红豆幼苗,给幼根的各个部位做上记号,册来那个长度并记录,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2天后,再测量各个部位的长度并记录探究结论:根的生长部位是分生区和伸长区实验六: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步骤:1、取两只烧杯,一只装有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水,另一只装自来水。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e2ac7af7767f5acfa0c7cd71.png)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一、教学思路:《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教科书生物第三册第三章运动第一节《骨》的第二节。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骨的结构为知识基础,通过探究实验重点介绍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学会鉴定骨的成分。
(2)能力目标学会鉴定骨的成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3)德育目标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教学重点骨的成分,这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3.教学难点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在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时应强调注意事项以免发生意外。
4.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材料、资源,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方式认识骨的结构,介绍骨的生长。
第二课时学习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这里主要说明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5.教学方法和手段布鲁纳主张,发现并不仅仅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而是包括着所有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的知识的一切活动形式.这节课就是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景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应用讲解法、谈话法、比较法和指导法,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6.教学设计依据现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强调老师对知识的讲授,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7cbe5f3968011ca30091be.png)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欢城二中陈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理解骨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及青少年应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
能力目标:学生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并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在观察、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发扬尊敬关照老人的优良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及其物理性质教学难点骨的成的及其物理性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小组的实验桌子上都有一些鱼刺,你们用手轻轻地将鱼刺折弯(不要用力过大),你们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那么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小组同学讨论后,你们提出的问题是——————二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的主要成分是钙盐,骨也可以熬成骨胶(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它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们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硬度与骨中的________有关;弹性与骨中______有关。
三制定计划(一)材料用具:酒精灯,镊子,培养皿,小烧杯,清水试管架和试管,火柴,碳酸钙粉末,小药匙,稀盐酸,解剖针。
(每小组桌子上已经备好)(二)注意事项:1酒精易燃,要正确使用酒精灯,2盐酸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不要滴到皮肤、眼睛、衣服等上。
3盐酸浸泡过的鱼刺用镊子夹起用清水冲洗后才能用手拿。
(三)方法步骤1讨论该实验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2我们曾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现在我们也用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也含这种成分。
3取少许碳酸钙粉末放入一支试管内,倒入适量稀盐酸,观察试验现象4取一根鱼刺放在另一支试管内,倒入稀盐酸(淹没鱼刺就行),观察现象并记录四实施计划,并记录按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下表五分析讨论实验现象1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2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六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骨燃烧后剩余的物质是--------------,它使骨--------;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 ,它使骨具有------- ,实验结果表明,骨是由------------ 和------------ 组成。
鉴定骨的成分和特性
![鉴定骨的成分和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63ab3d3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48.png)
<鉴定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传统的教学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单纯的记忆记住概念,不利于内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概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升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验探究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实验课堂上,如果教师仅仅简单地组织探究活动,那结果只能是学生学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可什么也没学会。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呢?我觉得,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搞好教学非常重要。
这节课,我采取让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感知、思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确定探究课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并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探究提示,让学生在探究中持续发现问题,主动想办法,持续补充和完善探究计划,最后,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前提下,圆满实施探究计划,得出探究结论。
这样,不但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实验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收集的数据实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3.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质特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分析、综合的思维水平,同时也能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5、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材料用具:大鱼的肋骨或小动物的一段骨,镊子,解剖盘,酒精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火柴。
碳酸钙粉末,小烧杯、解剖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1、收集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骨的成分和特性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将主动搜集到的信息实行表达交流。
(通过学生交流信息,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如:骨粉中含有丰富的钙质,骨能够熬制骨胶,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
儿童、青少年的骨容易变形、老年人容易骨折等资料。
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6d179317c1cfad6185fa704.png)
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
间的关系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实验介绍
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实验,实际上是由两个小实验组成的。
一是通过煅烧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二是通过酸解脱钙,说明骨中含有有机物。
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加深理解骨含有的成分及其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骨的煅烧有机物能够燃烧变成碳;无机物不能燃烧,不变成碳
骨的脱钙无机物(如钙)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就会生成可以溶于水的物质而被
溶解分离出来。
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主要是钙盐(磷酸钙和碳酸钙),骨的硬度大、弹性小,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骨的硬度小、弹性大,使骨柔韧。
师:骨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特性,我们一起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科学问题。
生甲:我们小组已经完成这一实验,现在我把我组的情况分三个方面介绍一下:
(1)提出问题: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弹性,与骨的成分有关吗?
(2)作出假设: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和提示,骨的成分主要是含钙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等
(3)制定计划与实验及结果分析,如下表: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骨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搭配,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弹性。
实际上骨的成分含量和骨的物理特性并不是稳定不变的。
骨的成分含量和骨的物理特性,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其大致情况如下:。
骨的特性实验报告
![骨的特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4200a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c.png)
骨的特性实验报告引言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人体的结构支撑,还承担着保护内脏器官、储存钙质等重要功能。
本实验旨在探究骨的特性,以更好地理解骨骼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实验目的1. 研究骨骼的组成成分;2. 探究骨骼的力学性能;3. 掌握骨骼特性的实验检测方法。
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样本:新鲜的动物骨骼;2. 实验仪器:骨力学性能测试仪、X射线仪等。
实验方法第一部分:骨骼组成成分的分析1. 取一块骨骼样本,进行外观观察和手感测试,记录其硬度和可塑性;2. 用X射线仪扫描样本,观察骨骼的结构形态,并记录下来;3. 将样本置于烧杯中,并加入盐酸溶液,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若有,说明骨骼主要由钙磷化合物组成;4. 将溶液过滤,用滤纸吸干,然后放入电子天平上称重,记录重量。
第二部分:骨骼的力学性能测试1. 将骨骼样本固定在骨力学性能测试仪的夹持装置上;2. 设置测试参数,如应变速率、加载方式等;3. 开始测试,并记录下加载过程中的力和位移数据;4. 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出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第一部分:骨骼组成成分的分析1. 样本观察:经过外观观察和手感测试,骨骼样本表面呈现出一定的硬度,且较为坚硬,但不易弯曲;2. X射线扫描:骨骼样本在X射线照射下表现出明显的骨骼结构和纹理,进一步证明其为骨骼组织;3. 盐酸试验:在加入盐酸后,骨骼样本产生了大量气泡,说明骨骼主要由钙磷化合物构成;4. 称重结果:经过过滤和吸干,骨骼样本的重量为2.5g。
第二部分:骨骼的力学性能测试1. 应力-应变曲线:根据骨力学性能测试仪得到的数据,绘制出骨骼的应力-应变曲线。
曲线表明,在低应变区域内,骨骼呈现出较大的应力-应变关系,即应力增长较快;而在高应变区域内,骨骼呈现出逐渐降低的应力,即骨骼的抗压能力有限。
2. 弹性模量计算: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线性区域,计算出骨骼的弹性模量。
实验结果显示,骨骼的弹性模量为50 GPa。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7778210b7360b4c2e3f6494.png)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无机物主要 是钙盐,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 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骨具有一定的硬 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在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在不同发育阶段会出 现一定的变化,骨的特性也有所不同。
骨内无机物 含量 儿童和青少 年 成年人 不足2/3 约2/3
超过2/3
பைடு நூலகம்
骨内有机物 含量 超过1/3 约1/3
不足1/3
特性
弹性大、硬度 小、不易骨折 既坚固又有弹 性
老年人
弹性小、硬度 大、易骨折
现实生活中,一般小孩的柔韧性比较强,而 相反成年人或老年人的柔韧性就比较差, 这是为什么呢?
1.器材:较大的鱼肋骨,酒精灯,镊子,火柴 2.实验步骤: 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在酒精灯上持 续煅烧(注意观察鱼骨的颜色变化),完全燃烧后,用 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观察煅烧后的鱼骨有 什么特点?)。 思考:鱼骨中烧掉的是什么物质?剩下的 又是什么物质?
实验 结论: 剩下
烧掉
有机物 无机物 使骨脆硬
1.实验器材:鱼肋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镊子、 烧杯、清水 2.实验步骤:将一根较大的鱼肋骨浸入盛有质量分 数为10%的盐酸的试管中(观察鱼肋骨的周围有什 么变化?)。大约15min后,用镊子取出鱼肋骨, 并用清水漂洗(观察鱼肋骨是否变软?)。再试 一试,鱼肋骨是否软的可以打结。 思考:实验中脱掉了什么物质?剩下了什 么物质? 脱掉 无机物 实验 结论: 剩下 有机物 使骨柔韧
生物7下实验记录表格
![生物7下实验记录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dcbce845f01dc281e53af07f.png)
淡思学校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七年级上册第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淡思学校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七年级上册第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分组探究)七年级下册第23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花生、火柴、解剖针、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自制装置、量筒、水、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实验名称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分组进一步探究)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高锰酸钾溶液、新鲜水果、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分组探究)七年级下册第24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馒头、清水、棉絮、碘液、与体温相近的温水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胆汁的作用(演示实验)七年级下册第35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试管滴瓶清水花生油胆汁鱼或鸡新鲜胆汁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胆汁的作用演示实验班级学生人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分组设计)七年级下册第37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要求设计的食谱中含有五类食物并比列合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测量胸围差(分组实验)七年级下册第47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软尺日期星期班级节6 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测量胸围差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模拟膈肌运动(演示实验)七年级下册第49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自制模拟膈肌运动模型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模拟膈肌运动演示实验班级学生人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55页实验名称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分组探究)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凡士林、载玻片、透明胶带、尺子、日期星期班级节缝衣针、显微镜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61页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分组实验)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64页实验名称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分组实验)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显微镜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载玻片清水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78页实验名称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组调查)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纸、笔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膝跳反射(分组实验)七年级下册第101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膝跳反射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听力测试(分组探究)七年级下册第106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秒表或普通手表,耳塞或棉球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测定反应速度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模拟探究)七年级下册第114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食醋、清水、ph试纸、种子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分组探究)七年级下册第116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废电池、烧杯、清水、手套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课外实践)七年级下册第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优质纸张、纱布或筛子、盆或大广口瓶一个、电吹风、显微镜、水、搅拌器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120页实验名称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分组拟定计划)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笔、笔记本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98页实验名称测定学习时间(分组拟定计划)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秒表或手表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测定学习时间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脊髓的结构七年级下册第120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神经元玻璃标本,蛙或小白鼠脊髓横切面玻片标本,显微镜。
骨的实验报告实验原理
![骨的实验报告实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42b6a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e.png)
一、实验背景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撑、保护、运动和造血等功能。
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其生长发育、疾病和创伤修复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本实验通过对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探讨骨的实验原理。
二、实验原理1. 骨的形态学原理骨的形态学研究骨的形态、大小、比例和生长规律。
本实验通过观察骨的横切面和纵切面,了解骨的内部结构,包括骨膜、骨皮质、骨松质等。
2. 骨的生化原理骨的生化研究骨的化学成分、代谢过程和功能。
本实验通过检测骨的钙、磷、镁等元素含量,了解骨的生化特性。
3. 骨的力学原理骨的力学研究骨的机械性能、强度和弹性。
本实验通过力学测试,了解骨的力学特性。
4. 骨的再生原理骨的再生研究骨在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过程。
本实验通过观察骨损伤后的修复情况,探讨骨的再生原理。
三、实验方法1. 骨的形态学观察(1)取新鲜动物骨组织,制成切片。
(2)采用显微镜观察骨的横切面和纵切面,观察骨膜、骨皮质、骨松质等结构。
2. 骨的生化检测(1)取新鲜动物骨组织,提取骨组织中的钙、磷、镁等元素。
(2)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骨组织中的元素含量。
3. 骨的力学测试(1)取新鲜动物骨组织,制成标准试样。
(2)采用万能试验机测试骨的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
4. 骨的再生观察(1)取新鲜动物骨组织,制成损伤模型。
(2)观察骨损伤后的修复情况,包括骨痂形成、骨愈合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的形态学观察通过观察骨的横切面和纵切面,发现骨由骨膜、骨皮质和骨松质组成。
骨膜位于骨表面,具有营养、修复和保护骨组织的作用;骨皮质位于骨的外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骨松质位于骨的内部,具有较好的弹性。
2. 骨的生化检测骨组织中的钙、磷、镁等元素含量较高,其中钙含量最高,约为骨总重量的65%。
这些元素是骨的主要成分,对维持骨的硬度和强度具有重要意义。
3. 骨的力学测试骨的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均较高,表明骨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8.3 人体概述5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8.3 人体概述5](https://img.taocdn.com/s3/m/c6b09b73b0717fd5370cdc24.png)
人体概述(三)《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2)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亲手实验,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及关爱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
(2)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学情分析由于初一的学生缺乏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因此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难以理解。
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所以教师通过实验,利用多媒体等形象直观手段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应用相应的知识。
本课主要侧重学生的实验为主,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器具:鱼肋骨(或鸡腿骨)、稀盐酸、清水、小烧杯、镊子、酒精灯、食用醋、白纸、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顶碗》。
能够完成的如此完美,有哪些系统参与了呢?不同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与功能是相互统一的,那么结构的特性和成分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以骨为例,通过实验来探究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杂技《顶碗》视频,让学生叹服能完成如此完美是因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
顺势引出骨的特性与成分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二)解读教学目标(三)探究实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1、提出问题:骨的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性?教师:我们把鱼骨拿起来看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发现骨有什么样的特性?学生:有一定的硬度又有弹性教师:骨为什么既有硬度而有弹性呢?2、作出假设:出示资料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无机物)。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docx](https://img.taocdn.com/s3/m/6e883c5533d4b14e8524688d.png)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教案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
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
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3.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质特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材料器具羊或鲤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从解剖盘中取一根羊或鲤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
2.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
3.制定计划(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2)取少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4.执行计划(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
(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注意:(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
5.交流与评价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操作项目实验组对照组ⅠⅡ实验方法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不做处理结果鉴别方法用解剖针敲击处理材料将处理材料对折弯曲敲击和弯曲处理材料结果分析及结论讨论1.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2.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3.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思考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应该有哪些正确姿势?3.老年人为什么易骨折?为防止老年人骨折,我们能够做什么?4.为什么说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青少年、老年人为什么需要补钙?。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案设计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19a89d9ec3d5bbfd0a7472.png)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设计活动目标知识目标: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解释骨的物理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启发学生把获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根据骨的成分的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特别关照老年人行走、坐车的安全,预防他们跌倒,培养学生的爱心。
材料器具鱼的肋骨及颅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解剖针、火柴、酒精灯、水等。
资料链接1、有机物:一般能燃烧的物质,但不能被稀盐酸溶解。
2、无机物:一般不能燃烧的物质。
3、有些无机物在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
实验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测试表明,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 的压力,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那么,骨中含有哪些物质呢?这些物质又有哪些特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鱼的颅骨,用镊子轻轻敲一下颅骨,你会感觉到骨坚硬,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有弹性。
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
2.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
3、制定计划(1)以前用燃烧法鉴定过种子主要营养成分是有机物和无机物(明确:一般有机物能燃烧),能不能尝试用燃烧法鉴定骨的成分?(2)介绍一种无机物:碳酸钙。
演示:稀盐酸和碳酸钙的实验。
(明确:稀盐酸能溶解有些无机物)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会有怎样的结果?(3)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生:不作处理的鱼骨。
)5、设计实验步骤(学生设计,教师指导)(1)取鱼的肋骨共3块;(2)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3)用酒精灯烧另一块鱼骨直到灰白色,用镊子敲击,和另一块没处理过的鱼骨进行对比。
实验报告_骨的特性
![实验报告_骨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10b3612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0d.png)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骨的基本特性,包括骨的物理特性、生物化学特性以及生理功能。
二、实验原理骨是人体重要的组织之一,具有支持、保护、运动和造血等功能。
骨的特性主要包括物理特性、生物化学特性和生理功能。
三、实验器材1. 骨组织切片2. 显微镜3. 移液器4. pH试纸5. 碘液6. 氢氧化钠溶液7. 氢氧化钾溶液8. 碳酸钙粉末9. 碳酸氢钠粉末10. 水浴锅四、实验步骤1. 骨的物理特性观察(1)观察骨的硬度和弹性:取骨组织切片,观察其硬度,并与软组织进行对比。
(2)观察骨的脆性:取骨组织切片,用镊子轻轻敲击,观察其脆性。
2. 骨的生物化学特性观察(1)观察骨的酸碱度:用pH试纸检测骨组织切片的酸碱度。
(2)观察骨的钙磷含量:取骨组织切片,用碘液染色,观察其钙磷含量。
(3)观察骨的矿物质含量:取骨组织切片,用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处理,观察其矿物质含量。
3. 骨的生理功能观察(1)观察骨的造血功能:取骨组织切片,观察骨髓的造血功能。
(2)观察骨的骨形成和骨吸收功能:取骨组织切片,观察骨小梁和骨细胞的形态,了解骨的形成和吸收过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的物理特性骨具有硬度和弹性,与软组织相比,骨的硬度较高,弹性较低,具有一定的脆性。
2. 骨的生物化学特性骨的酸碱度约为7.4,接近中性。
骨中含有丰富的钙、磷等矿物质,是人体重要的矿物质储存库。
3. 骨的生理功能骨具有造血、骨形成和骨吸收等功能。
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骨小梁和骨细胞参与骨的形成和吸收。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骨的基本特性,包括物理特性、生物化学特性和生理功能。
骨作为人体的重要组织,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讨论1. 骨的硬度和弹性与其组成成分有关,如钙、磷等矿物质含量越高,骨的硬度越高。
2. 骨的酸碱度与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关,有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3. 骨的生理功能与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方面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cbc97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0.png)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知道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并理解其含量对骨的物理特性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骨的成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使骨具有弹性,无机物使骨坚硬。
2. 教学难点:骨的成分的验证实验。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骨的成分。
2. 采用实验法验证骨的成分。
3. 采用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骨样本、盐酸、酒精、烧杯、试管等实验器材。
2. 教师准备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模板等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 探究骨的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盐酸和酒精处理骨样本,观察骨的溶解和脱钙过程。
3.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结合,分析骨的成分对骨的物理特性的影响。
5.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深入研究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六、教学延伸:1. 邀请骨科医生或生物学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骨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验室,观察不同种类的骨标本,加深对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1.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使骨具有弹性,无机物使骨坚硬。
2. 骨的成分的验证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骨的物理特性。
3. 热爱科学,勇于探究,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动手的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查阅资料,了解骨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写一篇短文,分享实验收获和对骨的成分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骨的成分的概念是否清晰?2. 实验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动手的能力?3.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4.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十、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观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骨的识别实验报告
![骨的识别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9c2536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b.png)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骨的基本结构和成分,掌握骨的识别方法,并学会利用化学和物理手段对骨进行鉴定。
二、实验原理骨是人体重要的组织之一,主要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
无机物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具有硬度和弹性;有机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使骨具有柔韧性和生长能力。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骨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变化,从而识别骨的成分。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骨(如鱼肋骨)2. 15%稀盐酸3. 火焰4. 滤纸5. 烧杯6. 镊子7. 移液管8. 研钵9. 研杵10.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将实验动物骨清洗干净,用滤纸吸干水分。
2. 将骨样本分成两组,一组用于观察骨的物理特性,另一组用于化学鉴定。
3. 观察骨的物理特性:a. 观察骨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观特征。
b. 检查骨的硬度,用镊子轻轻敲击骨样本,观察其断裂情况。
c. 检查骨的弹性,用手轻轻弯曲骨样本,观察其弯曲程度。
4. 化学鉴定:a. 将骨样本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15%稀盐酸,观察骨的脱钙现象。
b. 将脱钙后的骨样本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
c. 将骨样本放在火焰上灼烧,观察其燃烧现象。
d. 将燃烧后的骨样本用研钵和研杵研磨成粉末。
5.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骨的成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理特性:a. 实验动物骨外观呈白色,质地坚硬,具有一定弹性。
b. 骨样本在敲击时,硬度较大,不易断裂。
c. 骨样本在弯曲时,具有一定弹性,但弯曲程度较小。
2. 化学鉴定:a. 将骨样本放入15%稀盐酸中,观察到骨表面产生气泡,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
b. 将脱钙后的骨样本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骨样本变软,可以弯曲打结,说明骨中含有有机物。
c. 将骨样本放在火焰上灼烧,观察到骨样本冒烟变黑,燃烧,仅剩下少量灰烬,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
d. 将燃烧后的骨样本研磨成粉末,观察到粉末呈白色,说明骨中的无机物主要成分是钙盐。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骨的基本结构和成分,掌握了骨的识别方法。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656d85ba1aa8114531d93f.png)
龙源期刊网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
作者:夏海威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6期
【摘要】“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是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人的生殖与发育》第三节《人体概述》内容。
在本节中有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即人体的每个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体结构的各种特性与其组成成分有关系。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重要概念,通过“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来验证人体结构与其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这是一根鱼肋骨,用手轻轻地将鱼肋骨折弯,我们会感觉到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那么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特性呢?
问题:骨的特性与什么有关系?
二、作出假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动物的骨磨成骨粉,骨也可以熬成骨胶,骨粉和骨胶的主要成分都是钙盐和蛋白质。
假设:骨的硬度与骨中的无机物有关,骨的弹性与骨中的有机物有关。
三、实验
1.骨的煅烧(原理:有机物分解,留下的是不能燃烧的无机物)。
①实验操作: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持续煅烧,直至鱼肋骨变成灰白色。
②现象:观察在煅烧过程中鱼肋骨的颜色变化,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
③结果:鱼肋骨在煅烧的过程中,首先变黑,然后再变成灰白色。
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鱼肋骨粉碎。
2.骨的脱钙(原理:无机物酸解,留下的是有机物)。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说课)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4138286be518964bce847c05.png)
(五)、课堂练习:
1、骨是由 有机物 和 无机物 组成的。 2、骨燃烧后剩余的物质是 无机物 , 它使骨 脆硬 ; 骨脱钙后剩余的物质是 有机物 , 它使骨 柔韧 ;
3、如果把稀盐酸浸泡过的骨放在酒精灯上煅 烧或者把煅烧后的骨放在稀盐酸中又会有 什么样的实验现象呢? 完全燃烧 完全溶解 4、在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在不同发育阶段 会出现一定的变化,骨的特性也有所不同。 请完成下面的表格,并结合表格说明人在 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注意哪些问题。
(六)、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
第五:说课堂板书
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方案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第六:说教学反思
本实验操作简单,但为了做好这个实验,我在强调 实验的注意事项的时候,亲自给学生演示了一个简 单的操作过程。由于骨的脱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 以我要求大家先做这个实验,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通过实验,理清了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了预 期的效果。受条件限制,本次实验是在教室里完成 的,存在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再个就是这种上课方 式,以前很少采用,今后要加强锻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 (2)、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煅烧和脱钙实验,使学生学会鉴定骨 的成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 作精神。 (2)、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 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实验:
(二)、知识介绍:
(三)、探究实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庆实验中学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日期2017年3月13日授课班级初一(1- 4)班周次第3-1周课题实验一: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骨的煅烧实验,知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2.通过骨的脱钙实验,知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关系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关系的实验探究。
教具酒精灯、15%HCL、鱼肋骨、镊子、试管
教学过程与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实验课要求及注意事项:
1、禁止带入食物与水。
实验室不允许饮食饮水。
2、实验课与正常课堂一样,必须保持安静。
打铃之前在实验室走
廊有序集合,听从教师的安排有序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爱惜实验器具、节约实验药品,坚决禁止将实验器具、药品带
出实验室。
4、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使实验课保质保量。
强调:实验课规章制度及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
一、回忆与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探究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1、实验目的:说出骨含有的成分及其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2、实验器材:较大的鱼肋骨、酒精灯、试管、镊子、10%的盐酸、
自来水。
3、实验步骤:
实验一:骨的煅烧。
实验现象:煅烧时有一股臭鸡蛋味,就是骨中的蛋白质燃烧的气
味。
煅烧至灰白色,煅烧过的鱼肋骨易碎。
但又有一定的硬度。
实验结论:说明鱼肋骨具有一定的脆性与硬度。
这与中的无机物
学生活动:回忆本次实验内容。
1、安全使用HCL溶液。
2、安全与规范使用酒精灯。
注意事项:1、煅烧至灰白色。
2、用镊子钝端敲、压灰
白色部分。
编号:005
备课人:刘玉花
科目:生物
钙盐有关系。
实验二 :骨的脱钙。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鱼肋骨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这就是HCL与骨中的钙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至透明时,鱼肋骨变的非常柔软。
二、学生自主实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注意事项:1、安全实使用HCL溶液。
2、观察并且记录实验现象。
3、脱钙结束后,尝试鱼肋骨能否打结。
课堂小结:
一、强调学生实验课出现的错误:
二、下次实验课还需要注意的事项:
布置作业:
1、实验报告册P1-2 第1-6小题;
2、预习$9-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电子版作业:
一、填空题:
1、鱼骨中烧掉的就是__________,剩下的就是__________。
这种成分使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特性。
2、鱼骨脱钙溶解于HCL中的就是__________,剩下的就是_______________。
这种成分使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特性。
二、选择题:
1、如何点燃酒精灯( )
A.用火柴点燃
B.用其它酒精灯引燃
2、如何熄灭酒精灯( )
A.用嘴直接吹灭
B.用酒精灯灯帽盖灭
3、实验中的HCL溶液蘸与手上,应该怎样处理( )
A.用水冲洗B、用毛巾擦干
三、实验报告单:(见后面P5附页)
学生实验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