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课程理论(下)

合集下载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重建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承认学生本人要为他人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 Kneler
把教材看作是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是
其主宰。反对固定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指导下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且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分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执行性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各 计划。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是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的基本要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家、评价专家、 教育学家
பைடு நூலகம்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
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第七章 课程论

第七章 课程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基本观点: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 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 动计划等方面。这种理论不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 是认为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帮助 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即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 规划并把它们作付诸社会行动。同时也强调社会对教 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的 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代表人物及观点: 英国思想家洛克 、功能主义代表迪尔凯姆 (E.Durkheim)、美国社会学者帕森斯(T.Parsons)
3、课程理论
(1)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代表 --------泰勒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确定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选择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 (评价结果)
(2)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 西方国家课程概念的表述
(1)研制进行学习所需的产品、书籍和材 料的一系列指南。 (2)活动的教学大纲、学程设置、单元、课 程和内容的编目。 (3)由学校指导的所有活动。 (4)决定教什么的过程。 (5)对课程编制中使用的过程的研究。 (6)学习者在学校里实际学习的东西。 (7)为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 [美]约翰.D.麦克尼尔
第七章 课 程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课程的组织 三、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学习课程理论的意义 2、课程的定义 3、课程理论
1、学习课程理论的意义
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
2、课程的定义

教育学题(华图课后同步训练我亲自总结的)

教育学题(华图课后同步训练我亲自总结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真题精解1、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教育的是( ) 单选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自我教育2、多选教育的基本要素()A 教育场地B 教育者C教育管理D 受教育者E 教育措施3、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A 神话起源说B 生物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历史时期是()A 原始社会B 古代社会C 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5、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A 复杂性B示范性 C 创造性D主体性6、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A 重视道德教育B 重视文史教育C 轻视礼乐教育D轻视科技教育7、在中国古代,为后来中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著作有()多选A 《史记》B《论语》C 《学记》D《墨子》E 《战国策》同步训练1、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A礼乐射御书数 B 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天文 C 礼乐射辞书数D 算术几何文法修辞辩证法历法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A 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20世纪以后3“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5、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做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的观点是()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6、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是()A《民主主义与教育》B政治学C理想国D大教学论二、填空题7、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判断题分章节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判断题分章节汇总

教育学判断题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一个6岁的孩子偶然地碰到了电线,被电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电的有关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教育”。

2.严格的说,“抚养”、“养育”行为也能称其为“教育”。

()3.从本质上讲,机械的灌输也是一种“教育”。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今天的“学习”的含义等同。

()5.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

()6.教育不仅成为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可以成为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章学校1.现代学制产生于美国。

()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并不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4.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5.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课程标准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全国课程标准必须统一。

()6.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7.马克斯-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之一。

()8.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9.学校绩效的评价模式有多种,其中的目标评价模式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这种模式注重效率。

()10.学校绩效的评估方式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11.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1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

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

教育基础知识《第七章 课程》

教育基础知识《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课程⏹课程的英文名是curriculum,其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发表的《什么指示最有价值》一文中。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其中“课程”主要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下三层意思:⏹A、课程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C、课程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主要是指课程)。

⏹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制约课程发展。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课程发展。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制约课程发展。

⏹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一)形式教育理论与实质教育论⏹1、形式教育论:相信在认识中理智的可靠。

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认为在认识中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实在的东西,因而强调经验的积累和联系,教育学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两者的分歧:⏹A、形式(偏重能力);实质(偏重知识)⏹B、形式(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实质(经验论)⏹C、形式(心理学理论上是官能心理学);实质(联想心理学)⏹D、形式(课程问题上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实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二)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1、学科中心论: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第七章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第七章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二、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 社会政治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社会经济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 响 • 学生个体的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课程传统和国外的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选 择的影响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
1、泰勒(R.W.Tyler)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 (J.J.Schwab) (2)基本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 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心;以 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 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 用。
二、当前我国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问题:科学理性至上与本本主 义 • 抽象性 • 单调性 • 片面性 2、课程价值:偏向于精英主义与城市中心 3、课程观念:学科课程观 4、课程目标 过于重双基
三、新课程改革的阶段及内容
(一)阶段 •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 • 2002年秋,省级实验区开始;2003年秋,达到35%;2004 年秋,65-70%;2005年秋,全面推进。 (二)内容 • 课程目标 • 课程结构 • 课程内容 • 课程实施 • 课程管理
朱熹
孔颖达
• 在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 文词根,原意是“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 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实质教育论
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 授实用性知识,智力的发展并不重要。
主张学校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 学、物理、化学、天文、商业和法律等实质 学科。代表人物是斯宾塞,他竭力反对当时 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主张实 科教育。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观点都是片面 的,割裂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关系。
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从资源层面拓展了课程范围 2.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3.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4.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5.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6.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课程评价
(一)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
1.理解性评价:致力于尊重和理解学生。 2.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和提高。 4.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 化。 5.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6.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方向 1.资源整合:在资源层面适当整合综合实 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资源更新:利用和寻找新的素材; 3.资源共享: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 交流; 4.校本开发: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 心,要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5.理论架构:在实践开发基础上形成校本 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人本主义课程论尊重人的尊严与价 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 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力主为学生提供 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 性的发挥。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特点
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 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3.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4.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 励学生自由探索。 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 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的理论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的理论

培养学生问题 系统性,教 已发挥现代课程
解决能力
育质量低下 最佳整体功能
7.2课程类型
•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含义
优点
缺点(问题)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坚持课程的统 一性;知识迁 移;弥补知识 间的割裂,培 养学生综合实 践能力;学生 未来就业的需 要;贴近社会 现实和生活实 际
逻辑性、体系 知识割裂; 是现代教育中的
性;易编易教 忽视学生, 两种基本类型,
易学;
脱离实践 相互对立相互补
充;
尊重学生主体 弱化教师主 根据不同需要和
性,体现学生 导地位,夸 实际情况,分别
的兴趣需要生 大儿童个人 发挥两种不同课
活心理逻辑; 经验;忽视 程不同的特点和
课程的实用性; 知识逻辑性, 作用,取长补短,
CIPP模式-斯塔夫、比姆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 缺乏价值判断,评价人员受限 综合性与形成性评价结合,为 教育决策服务
反对者模式-欧文斯
重视反对者的意见,重视评价 受打击、花费高、效率低 中多元价值观的问题
CES评价模式-加利福尼亚大学 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鉴赏评价模式-艾斯纳
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7.3课程开发
• 5.课程实施(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 5.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课程实施方案本身的合理性 • 课程实施中交流与合作的环境 • 课程实施的管理和领导 • 教师实施的课程的能力与素质 • 评价/考试体系改革的滞后 • 各种外界因素的支持 • 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
第七章课程
1.课程与课程理论 2.课程类型 3.课程开发 4.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评价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功能与类型一、何谓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1需要评估;2课程诊断与修订;3课程比较与选择;4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5成效的判断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1.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2.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收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3.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4.目标本位评价: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

特点;标准清晰,任务重点集中,易于把握。

实施条件:必须要陈述一个表达清晰的目标。

5.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

特点:灵活性,多样性。

实施条件:对实际课程与教学结果的全面性考察,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标准。

6.效果评价: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以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被置之度外、这种评价也被称为"暗箱式评价"。

7.内在评价: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

8.内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9.外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以外的其他人来实施。

10.量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11.质的评价:是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ppt课件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课程可选择性的大小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 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 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个性差异而开 发的课程。选修制是由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坎 利奥特最先确立的。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实施 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 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味主要特征,不在 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 行,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 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
学生的学习结果:显性课程强调学生学术性知 识的掌握,隐性课程强调学生生活性知识的习 得; 计划性:显性课程要求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 学习,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往往是学生 无意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 学习环境:显性课程通过教学来实现,隐性课 程通过自然与社会环境来实现。
第七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英文是Curriculum,来源于 拉丁文racecourse,意思是“跑马道”。
对课程的界定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本书对学校课程的定义
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 进程和安排。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政治因素影响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 政治因素影响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 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 程目标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 市场经济的建立对课程产生影响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文化模式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文化变迁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文化多元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七章   课程

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 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 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提出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 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泰勒原理)
✿校本课程的特点。
(1)以学校为开发场所; (2)以教师为开发主体; (3)旨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4)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1)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六)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
1.预设课程 预设课程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之前经过 精心设计的课程。 2.生成课程※(重点内容、辨析题、单选题) 生成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未经预先设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产生的非预期结果。与预成性课程相比,生成性课程具有 一定的偶发性。
首先探讨课程目标具体化、标准化的是博比特,他使用“活动分析法”对人 的经验与职业做出系统分析,并具体列举了 10个领域中的800多个目标,为行为 目标在课程领域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博比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完美的 成人生活做准备,所以,课程开发得先弄懂完美的成人生活包含有哪些经验领域 (活动领域)是必须要掌握的,于是,博比特通过对整个人类经验领域进行了审 视与分析,得出儿童在成人之前必须得学会的十大经验领域:语言活动、健康活 动、公民活动、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博比特把课程开发的 这个阶段称为“人类经验的分析”。
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并未公开体现为有意识的学习状 态的经验或体验。 ◆隐性课程是指“未预期的”学习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有意的 或无意的”。 ◆隐性课程是指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 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观念、规范或态度。

第七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

第七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

第八章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它集中体现着现实世界对教育的各种要求,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必须转化为课程并通过课程实施,才能进入教学过程。

课程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检测和评价,制约着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和教学管理方式。

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解释多种多样,典型的有以下几种:1.课程是学习范围和进程。

2.课程是编制教育内容的整体规划。

3.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我国学者将课程概念的左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它包括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

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种形式。

狭义的课程仅指某一门学科。

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就是教材。

课程与学科、教材的关系:课程与学科、教材有联系,也有区别。

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有时也与狭义的课程混用。

教材则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的专供教学使用的材料。

它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和视听教材(如电视片、录像带、电脑软件等)。

二、课程的种类(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二)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学科课程(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各学科均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时数和学习期限);活动课程(打破学科知识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综合课程(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课程)。

(四)显性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而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隐性课程(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课程)。

三、课程的制约因素(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四、制定课程的理论依据任何课程均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才能成为真正的课程理论。

教育学原理 第七章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教育学原理 第七章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学科中心)
社会中心(社会改造主义)
学习者中心
人物
泰勒,布鲁纳,要素主义,永恒主义
弗莱雷,布拉梅尔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杜威(经验主义),奈勒(存在主义)
观点
核心
知识(间接经验)
社会问题
学生
基础
学科分类
社会的需要
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学生的生活需要
教学
学科教学
讨论、参与社会实践
活动、问题
开发者
专家
3,不便于在学校实行,尤其是小学。
1,忽略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2,教学质量低下
学生
特点(优点)
1,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技能
2,有利于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3,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1,强调改造社会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批判意识
1,心理学化
2,锻炼学生的直接经验和能力
评价(缺点)
忽略了人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心理逻辑和实用性
1,夸大了学校对改造社会的职能;
2,即忽略了直接经验又忽略了间接经验

教育学原理重点(七)——课程

教育学原理重点(七)——课程

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 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贸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看作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 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理论是要素主义(巴格莱)和永恒主义(赫钦斯);(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可以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二)课程类型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来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数,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特点在于:①分科设置;②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③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其优点在于:①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②知识的完整性;③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在于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就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其基本特点: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②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③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其缺点在于: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3)两者的对比①在目的方面:前者重视的是传授人类长期实践积累下的知识经验的精华,而后者重视的是通过学习者的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教育性经验;②在编制方面:前者重视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后者重视的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③在教学方式方面: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④在评价方面:前者重视终结性评价,后者重视过程性评价;2.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①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坚持知识统一的观点,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就可以互相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加强,学生更能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各门学科的要领、原理和方法之间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会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并在学习种形成正迁移,促进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综合课程比较容易切近生活;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定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三)课程编制1. 泰勒原理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即:①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③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可以将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三方面;2.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①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依和主要依据:包括教学科目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③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3. 课程目标(1)概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2)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要四方面;(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 究和创造为根本
2021/6/4
11
3、新的知识观
(1)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2)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新的学习观
(1)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2)新的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 (3)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4)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境
2021/6/4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局限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易忽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能动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1/6/4
4
2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 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组成的课 程.
特点: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6/4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其可接受性
4.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课程理 论的历史传统的影响
2021/6/4
6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 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 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概念1.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活动。

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作为课程;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强调课程不是指向活动,而是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④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强调课程应该是反映社会需要,使学生顺应现实的社会;⑤课程即社会改造。

强调课程不是使学生适应社会文化,而是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⑥课程即学习经验。

强调课程应关注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美国古德莱德归纳整理出五种不同的课程,主要如下:①理想的课程。

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②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③领悟的课程。

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④实行的课程。

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⑤经验的课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

总的来说,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其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具体如下:①大课程小教学。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教学,教学实际上就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②大教学小课程。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教学包含课程,课程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

③总的来说,课程与教学是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课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主要是教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学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围绕知识、儿童和社会三者展开。

1.知识中心理论(1)知识中心理论又称学科中心理论,它以要素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其基本观点如下:①知识中心理论认为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按照知识的逻辑编排课程。

本科教育学+第七章+课程理论(拓展内容)

本科教育学+第七章+课程理论(拓展内容)

课程实施 教材编制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 学生处于课程与教学的 社会生活是课程的中

中心

教材按学科逻辑顺序 按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编排
编排
按专题形式编排教材
1、结构主义课程论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是20世纪60 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流派。代 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
(1)强调“学科结构”的意义
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各门学科中广泛起作用的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
(2)强调学科基本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 (3)课程实施上倡导“发现法”
发现法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向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 过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 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课程流派 课程构成
学科中心课程论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知识本位,向学生传 儿童本位,教育要促进 社会本位,培养学生
授系统的知识技能
儿童发展
改造社会现实的技能
真理与知识,学科的 实践与经验,适合学生
基本结构
的生活、要求和兴趣
广泛的社会问题
课程组织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泰勒模式中的教育目标确定
来源1 学生
来源2 社会
来源3 学科
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
筛子1 教育哲学
筛子2 学习理论
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 (内容与行为目标)
例:
一元一次方程课程目标
内容目标
行为目标
一元一次方程的 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的 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 应用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本章主要内容
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一)课程内涵的界定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课程内涵的界定
1.课程词源分析 2.课程定义多样性分析
1.课程的词源分析
汉语词源分析:课程是”功课及其进程”, 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
课程的英文名称是“curriculum”,意思 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起源于 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 (race-course)。椐此,西方最常见的课 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第三,把研究课题相关但理论体系不同的各种理 论加以比较,需要产生行动过程并预计其道德 后果的能力。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 ——追求实践兴趣
实践的课程开发: (1)并不是不要理论的指导; (2)要反对对“外来的”理论过分的、无根据的依赖; (3)强调课程理论的重建与发展; (4)强调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直接参与课程决策过程。
实践的艺术
(1)观察的艺术,或“感知的艺术” , 要有意地进行“无关扫描”;
(2)问题形成的艺术:诊断问题—权衡对 问题的表述—选择最佳的问题表述方式;
(3)“问题解决”的艺术:问题解决备择 方案的形成—评估可能的结果—权重和选 择—决定何时终止审议并开始采取行动。
准实践的艺术——实践艺术的延伸
由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性,使博比特的 课程开发成为一种“课程工程”。
(2)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1923年,查特斯(W. Charters) 出版了《课程编制》 (Curriculum Construction)一 书。把课程开发活动解析为七个步 骤:确定主要目标;分析活动;目 标排序;选择;精简;收集措施;现 代主义课程理论。

第七章 课程论

第七章  课程论
隐性课程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 在学校环境中有意或无意习得的未包括在正式课程之中的知识、规范、 价值、态度或行为习惯,主要特征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包括:
在物质层面上,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排列、校园环 境等;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 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 班级运行方式等 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风格、教学观念、教 学指导思想等。
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分为:学科课 程和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 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和儿童中心课程。 是指从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出发,以学生的 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开发培育主体的内 发价值为目标,根据心理逻辑把课程编排得同生 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并偏重于使儿童掌握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 让学生从“做”中学, 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以各种不同形 式的一系列的作业为核心所组成的课程。 代表人物:杜威,卢梭等。
(2)融合课程:
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 成的新学科。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 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融合比关 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 一门学科。
(3)广域课程:
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 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 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 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 自然科学”。
分科课程
评价:
(1)分科课程由来已久,故被称为传统课程。
(2)分科课程是今天各国学校课程的主体类型,并将在 日后继续发展。 (3)分科课程能够使人通过学习,较系统地掌握某一科 学领域的基本知识。 (4)分科课程重视教师的作用。 不足:容易忽视学生心理的逻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关 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 学生对学习易产生厌烦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
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 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 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传统的态度、理想。 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传统的态度、理想。因此 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和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 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和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
经验、 杜威的课程哲学的核心 :经验、生长和生活的三位一体
经验:课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儿童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群体经验的一个 经验:课程就其本质来说, 载体。儿童个体经验是其学习的起点,如何从儿童的个体经验中发掘有 载体。儿童个体经验是其学习的起点, 教育意义的事例、故事和活动是拟定课程、编写教材的最为重要的步骤。 教育意义的事例、故事和活动是拟定课程、编写教材的最为重要的步骤。 生长:课程的目标在于保护和促进生长。“生长”指儿童的个性生长和 生长:课程的目标在于保护和促进生长。 生长” 社会性生长。生长一定是儿童出于兴趣、本能和习惯而对当前经验和活 社会性生长。生长一定是儿童出于兴趣、 动进行筛选、择取和排序的过程,儿童的主动性不仅要被尊重,而且其 动进行筛选、择取和排序的过程,儿童的主动性不仅要被尊重, 主动性发挥的水平也应作为检查生长状况时的重要角度。 主动性发挥的水平也应作为检查生长状况时的重要角度。 生活:生活与学科相对,其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有教育意义的日常 生活:生活与学科相对,其内涵有三个方面。 活动。其素材直接来源于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着眼于他们的日常经验 活动。其素材直接来源于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 和现有经验。第二是日常的问题解决的活动。所选择的活动,应该是围 和现有经验。第二是日常的问题解决的活动。所选择的活动, 绕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为中心的行为过程。第三是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 绕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为中心的行为过程。第三是立足于当下, 来。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儿童内在的倾向性,从而有预见性地、循循善诱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儿童内在的倾向性,从而有预见性地、 地引导儿童展示其优秀的潜质。 地引导儿童展示其优秀的潜质。 经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儿童现有的、日常的活动和生活。 经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儿童现有的、日常的活动和生活。经验总是伴 随着生活中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产生、改造或者重组。 随着生活中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产生、改造或者重组。而且经验 是生长的一种展示,生长的全部过程便是儿童自我经验的不断改造或重组。 是生长的一种展示,生长的全部过程便是儿童自我经验的不断改造或重组。
什么是课程论? 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论是根据对 学科系统、 学科系统、个体心理 发展特征、 发展特征、社会需要 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 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 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 法体系。 法体系。
拉尔夫•泰勒( Tyler, 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 1902-1994) 1902-1994)是一位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 家。任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时领导了历时 年的课程与评价研究, 8年的课程与评价研究,这就是课程与评 价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 1934-1942) 价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1934-1942)
二、三大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早 期 代 表 人 物 斯 宾 塞 核 心 代 表 人 物 赫 尔 巴 特 要 素 主 义 课 程 论 思 想 布 鲁 纳 结 构 主 义 课 程 论 人文主义课程论 卢 梭 的 自 然 主 义 课 程 论 思 想 杜 威 的 课 程 论 人 本 主 义 课 程 论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近 代 代 表 人 物 洛 克 功 能 主 义 的 课 程 论 思 想
人本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 人本主义课程论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 20世纪60 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 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人 格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情意发展”与理智、 格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情意发展”与理智、 知识、理解等的“认知发展”的统一。 知识、理解等的“认知发展”的统一。 强调实施三类课程:学术性课程、 强调实施三类课程: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 自我实现课程。 程、自我实现课程。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有:崇尚实际,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有:崇尚实际, 有创造性,爱惜生命,能包容,坦诚,重公益,富幽默, 有创造性,爱惜生命,能包容,坦诚,重公益,富幽默, 悦己信人等。具有上述特征的人是健康的人,换言之, 悦己信人等。具有上述特征的人是健康的人,换言之, 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自我实现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自我实现的人。
泰 勒 原 理 示 意 图
组织教育经验 选择教育经验 确定教育目标
评价教育计划
泰勒模式中的教育目标确定
来源1 来源1 学 生 来源2 来源2 社 会 来源3 来源3 学 科
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
筛子1 筛子1 教育哲学
筛子2 筛子2 学习理论
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 内容与行为目标) (内容与行为目标)
新三艺: 数学、自然科学、 新三艺: 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布鲁纳: 布鲁纳: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一门 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学科中广泛起作用的概念 原理, 中广泛起作用的概念、 学科中广泛起作用的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是其学科的基本 结构,是组成该学科的核心,这种知识结构应成为教育的重点。 结构,是组成该学科的核心,这种知识结构应成为教育的重点。
泰勒原理的意义: 泰勒原理的意义:
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课程领域很幸运,因为有了拉尔夫·泰勒。 课程领域很幸运,因为有了拉尔夫·泰勒。 课程领域很悲哀,因为拉尔夫·泰勒久久不能被超越。 课程领域很悲哀,因为拉尔夫·泰勒久久不能被超越
为人类的种种活动做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科学知识 为人类的种种活动做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科学知识 —— 维护生命和 健康的活动
生理学、 生理学、 解剖学
生产活动
教养子女 的活动
心理学、 历史、社 会学等
闲暇娱 乐活动
音乐、 音乐、美 术等
读写算及 逻辑学、 逻辑学、 几何学、 几何学、 物理、 物理、化 学等
人文主义课程论 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 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 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 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 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卢梭的《爱弥尔》 卢梭的《爱弥尔》: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编制课程应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 编制课程应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已发展人 科学为基础 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 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 经验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兴趣——数学、 ——数学 经验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兴趣——数学、逻辑和文法 ——自然 审美兴趣——文学、音乐、绘画; ——文学 同情兴趣——外国语、 ——外国语 审美兴趣——文学、音乐、绘画; 同情兴趣——外国语、本国语 社会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历史 宗教兴趣—— ——神学 社会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兴趣——神学
学科中心课程论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
课程理论( 第七章 课程理论(下)
一、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二、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自学) 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自学) 重点: 重点:
1、三大课程流派的基本主张 、 2、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定义 、课程设置、课程标准、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 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 有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 受伤的兔子拼命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但最终无功而返。 受伤的兔子拼命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但最终无功而返。猎人气急 败坏地说: 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很不服气地 辩解道: 我已尽力而为了呀! 兔子带着枪伤逃家后, 辩解道:“我已尽力而为了呀!”兔子带着枪伤逃家后,兄弟们惊讶地问 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 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兔子说: 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 “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 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牧师讲完故事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 牧师讲完故事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 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 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 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要背诵的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压韵, 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要背诵的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压韵,难 度非常大。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 度非常大。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几乎所有 的人都望而却步了。几天后,班上一个11岁的男孩站在牧师的面前, 11岁的男孩站在牧师的面前 的人都望而却步了。几天后,班上一个11岁的男孩站在牧师的面前,从头 到尾按要求背了下来,竟然一字不差。 到尾按要求背了下来,竟然一字不差。 泰勒牧师清楚,就是在成年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 泰勒牧师清楚,就是在成年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 何况是一个孩子。所以好奇地问: 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何况是一个孩子。所以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竭尽全力。 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竭尽全力。” 16年后,那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16年后,那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年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