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藏象学说简述
藏象学说概论1(1)
![藏象学说概论1(1)](https://img.taocdn.com/s3/m/018d749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0.png)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 2、五脏之气:简称“脏气”,是指分布于五脏
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 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 自然界之清气 作用下,合化为一身之气。
3、脉管(道)滑利通畅。
心
二、主要生理功能:# 2、心藏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
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 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广义之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
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
心理活动和性格倾向;
心
二、主要生理功能:# 二者的关系: 1、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神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2、在窍为舌:又称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 其功能变化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 其理论依据:
(1)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 (2)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
故舌色能灵敏的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3)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4)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5、与秋气相通应,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 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 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
现代研究
1、肺主通调水道的研究 2、肺阳的研究 3、肺主治节的研究 4、肺朝百脉的研究 5、肺主气的研究 6、他脏病从肺论治的研究
脾
一、概述: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他形如镰刀 扁平椭圆,是弯曲状的器官。脾与胃以膜相连。
b、帮助胃肠吸收水谷精微;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7e19ba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b.png)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藏象学说,也称梵字注释学说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种重要学说。
它在中国汉传佛教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
藏象学说最初由庞拉斯拉(Panditaraja)在印度提出,他在14世纪创立了梵字注释(Vyanjana)法,以解释佛教经典中的梵文文本。
根据这个理论,语言和图像,如梵字和图案,都有特定的意义和内涵,这也是指导个人的宗教行为的重要概念。
藏象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梵字本身的意义,以及梵字拼写和图形之间的联系。
梵字是印度古代字符,藏象学说认为梵字本身具备智慧,以及它可以引导我们的精神发展。
藏象学说的重点是在字形和图形间的联系,试图弄清楚梵字对象的真正意义,从而指导修行者。
藏象学说着重揭示梵字文本中所传达的精神意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经典。
梵字本身被比喻为一个容器,它蕴含着一种精神意义,只要把握它的核心,就可以获得超越形态的见解。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藏象学说根据不同的声音,语义,形态等来解释梵字,使它们更容易理解。
此外,藏象学说还研究了梵字和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认为,梵字中不仅包含文本,还包含一些图像元素。
这些元素反映出深层的精神意义,有助于帮助修行者深入研究佛教。
藏象学说在佛教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理解佛教经典的精神意义,使传统佛教的思想更加完整并受到广泛认可。
它不仅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也受到英语、医学、哲学、塔迪等各种学科的影响。
在中国,藏象学说被广泛用于冥想、礼仪、佛学研究等方面,以增加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增进个人的精神发展。
总的来说,藏象学说是一种以解释梵字文本为基础的,追求开发和加强精神情感的一种理论,它在古代印度和中国汉传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修行者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佛教经典的新方法。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333da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0.png)
藏象学说概论藏象学是一门探究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研究物象的形态、属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本质,从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藏象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之一。
古代哲学家曾经认为,世界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和五德(仁、义、礼、智、信)组成的。
这种观点被称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认为,五行与五德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属性或特点,而这些属性和特点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通过研究这些属性和特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事物的演变规律,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藏象学说还包括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分类和规律性研究。
古代哲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将自然界万物按照其属性归纳成为一种完整的体系。
这种体系不仅包括了形态特征,还包括了功能特点。
通过研究和总结这些特点,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它们的本质和规律。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下,藏象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的藏象学不仅仅是对形态、特征的研究,还包括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究。
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藏象学可以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比如,在生物领域,藏象学可以通过对生物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揭示生物的进化规律和生命的本质;在物理学领域,藏象学可以通过对物质的性质和行为的研究,探究物质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
藏象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和实验。
观察是藏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事物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本质。
实验则是藏象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构建实验模型和进行实验操作,可以验证和验证理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所有一切现象都有它们的象征与内涵,藏象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也可以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
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研究,可以理解它们的本质、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为人们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藏象学是一门深入探究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物象的形态、属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本质。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e9c51323eefdc8d376ee32f3.png)
藏象学说藏象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表现于体外的现象。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功能类似于五脏,而形态却类似于六腑。
一、五脏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为脏,故有六脏之说。
(一)心心居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护卫。
心为阳中之阳,在五行中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1、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而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和协调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功能。
2、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归属于心。
(2)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3)在志为喜:是指心脏与喜的情志有密切关系。
(4)在液为汗:是指心脏与汗液有密切关系。
附:心包络心包络,又称心包(二)肺肺居胸中1、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主气、司呼吸:肺为五脏中与气关系最密切的内脏。
(2)主宣发、肃降:是肺气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3)通调水道:肺的宣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吐故纳新,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全身。
2、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体合皮是指全身的皮肤都归属于肺。
(2)开窍于鼻:是指鼻与肺直接相通,是气出入肺的通道,鼻的通气和嗅觉都必须依赖于肺气的功能。
(3)在志为悲(忧):是指肺脏与悲或忧的情志有密切关系。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5f8702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4.png)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中医藏象学说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研究人体脏腑的形态、功能、相互关系以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而揭
示疾病的本质与发展规律。
下面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点总结。
一、藏象理论的基本内容
1.脏腑的基本概念: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从形态、生理、精神等方面
进行描述。
2.脏腑的功能特点:中医认为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如
心主血脉、肺主气的运输、脾主运化等。
4.脏腑与人体的调节: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脏腑与整个人体的调节、
平衡和协调密切相关,脏腑的失调或病理变化会导致全身疾病的发生。
5.形神一体的思想:中医强调脏腑与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脏腑疾
病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脏腑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2.脏腑病理变化:中医将脏腑的疾病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实证
是指脏腑功能过盛或阻滞,而虚证是指功能不足或衰退。
三、脏象和气象学说
1.脏象学说:中医将五脏六腑比喻为自然界的物象,以帮助理解脏腑
的形态、功能和相互关系。
如心脏象征火、肺象征金、肝象征木等。
四、藏象诊断
1.望诊: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
2.听诊:通过听声、声音的变化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
3.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情况、症状,了解脏腑的病理变化。
4.切诊:通过按摩脉搏,观察其变化,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2bd26221f111f18583d05a84.png)
藏象学说与护理黄雅光1,什么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
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97a708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2.png)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
一、脏腑的生理功能藏象学说详细描述了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水、主骨、生髓、通脑等。
这些功能反映了脏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脏腑之间的关系藏象学说阐述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等。
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三、脏腑与形体官窍的联结藏象学说将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描述了脏腑与五官、五体、五志等的关系。
如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肾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等。
这种联结关系说明了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形体官窍的表现来推断。
四、脏腑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藏象学说认为人体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同一性,即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昼夜更迭、地域差异等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状态。
五、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藏象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外在表现,医生可以推测其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脏腑的虚实寒热,进而进行辨证论治。
六、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藏象学说强调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即阴阳平衡和表里相应的重要性。
这种配合关系体现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藏象学说涵盖了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的联结、脏腑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以及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60340d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1.png)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
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 外。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XXXXXXXX
XXXXX XX年XX月
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 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 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 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中医 藏象学说
![中医 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a8913f33376baf1ffc4fad6c.png)
以情志相胜取效——心理疗法
(四)肝
第 二 五 节 脏 脏 腑
解剖位置: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五行属性:肝属木;
表里配属:肝与胆相表里;
主体功能:1、肝主疏泄
2、肝主藏血
1、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
特性,有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协调气血运行;幻灯片 33
(五)膀胱
第 二 六 节 腑 脏 腑
解剖位置:膀胱位于下腹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 肾与膀胱的关系 生理方面: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 肾的气化、固摄有助于膀胱贮尿和排尿; 病理方面:如小便不利、遗尿; 尿频、尿急、尿痛等。
2.助消化
胆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府
2、情志方面: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病理方面: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
(二)胃
第 二 六 节 腑 脏 腑
解剖位置: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生理功能:1.受纳与腐熟水谷 “太仓”、“水谷之 海”
2.主降浊 “胃气以降为顺”
脾与胃的关系 纳运协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解剖位置:胸腔两肺之间,横膈之上, 外有心包包裹; 五行属性:心属火; 表里配属:心与小肠相表里; 主体功能: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全身,发 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脉为血之府” 心气
血脉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C. 脉管 通畅 心气 A. 充沛 血液 .B 充盈 血脉
(2)脾开窍于口 (3)脾在志为思
“思则气结”[思则气结案]
(4)脾在液为涎
藏象学说简述
![藏象学说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d5c74cf84afe04a1b071dea5.png)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
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胜、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膀、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一、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2f0390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b.png)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 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 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把藏象学说讲清楚
![把藏象学说讲清楚](https://img.taocdn.com/s3/m/ec54b75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a.png)
把藏象学说讲清楚一、何谓藏象藏象,也称臟象,臟即脏,藏象者,即五脏之类象。
古人将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生、长、壮、老、已,而将生命活动的形式,概括为生、长、化、收、藏,五种形态。
生命,归根结底是生命体与外界进行的物质交换及生命体自身不断成长与繁衍的过程。
所谓生,就是生命体自身生命机能开始发挥。
所谓长,就是生命体不断对外做功并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所谓收,就是生命体将从外界获取的物质和能量收回己身所用。
所谓藏,就是将物质和能量藏于身内,以为繁衍后代所用。
所谓化,就是生长收藏这一系列转化的过程。
我们以经济学来举例,生,就相当于是投资,是资金的启动。
长,就是生产和消费,是经济的扩张。
收,就是资金的回流。
藏,就是将钱存于银行,作为下一轮投资的储备。
所以不但人有藏象,任何一个生命体,任何一种生命形式,都有藏象。
以细胞来举例,一个细胞诞生以后,其具有了生命的活性,其体内蕴含的能量开始发挥,这便是生,是资金的启动。
其能量发挥以后,开始对外做功,可以从外界获取更多的物质和营养,这便是长,是资本的增殖。
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营养之后,需要将其变现,转化为自身的物质,这便是收,是资本的回流。
转化为自身的物质以后,将其藏于体内,这便是藏,是资本的积累。
所有整个过程的流转,便称为化,是资本的运化。
再以植物举例,植物由种子开始发芽,这是原始能量的释放,便是生。
之后种子开始不断从外界获取阳光、水分,这是长。
从外界获取阳光、水分之后,转化为自身的物质,这是收。
收回的物质结成果实或长成根,这是藏。
任何生命皆有生长化收藏,也即皆有藏象。
二、藏象与五脏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人体生长化收藏五大系统各有其代表性的器官,便是五脏。
如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以政府作为生的代表,政府是推动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始,经济萧条的时候,需要政府投资来作为引发新一轮经济扩张的起点。
以公司和企业作为长的代表,是经济活动不断繁荣壮大的主体。
以居民作为收的代表,经济活动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富民,钱要流入人民的口袋。
浅谈藏象学说
![浅谈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a715fc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c.png)
浅谈藏象学说藏象,又称“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不可见的内脏。
象,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脏腑的结构形态之象②表现于外的可见的生理、病理现象藏,首见于《内经》。
《类经·藏象类》:“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是指通过观察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来测知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藏象学说,是通过观察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研究内容丰富,虽然涉及到脏腑功能、气血津液和经络等基本理论,但其主要内容还是有关脏腑的理论。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根据脏的生理特点和形态特征,可将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府三类。
脏,即肝、心、牌、肺、肾,合称五脏。
脏《内经》作藏,后又作臟,以示为人体内脏,具有贮藏之意,为精气贮藏之所。
脏与腑相对,其形态特征是非空腔的,是实体的。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腑,《内经》作府,后又作腑。
《说文):“府者,库也,文书藏也”。
府有府库之意,是水谷盛存之处,府的形态特征是空腔的。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府,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合称,其形态空腔为腑,但功能藏精气似脏,故称奇恒之俯。
奇者,异也,恒者,常也。
奇恒之腑即是与六腑不的腑。
“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是五脏与六腑的主要区别之一。
由于五脏所贮藏和化生的精气,呈弥散状态,充满于五脏,故说“满而不能实”。
由于六腑多为空腔器官,其功能特点是传化饮食水谷,而水谷的形质较粗,饮食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说“实而不能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566ca75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0.png)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脏,即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即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因而成为奇恒之腑。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各有特定的联系。
按照藏象学说的理论: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者,其华在唇,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
这是《素问.六节脏象论》中的。
中医学整个在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和人体也是统一的整体,如果你内脏的某一脏出现了问题,会通过其外在表现出来,即“有诸内,必形诸外”。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中医学 藏象学说
![中医学 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a2e846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73.png)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对水谷精微的输布作用。
脾气虚(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消瘦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水谷化为精微,而水谷 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 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脾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
实际上,用现在人的说法,“天 癸”就是生殖激素。在女子是雌 激素,在男子是雄激素。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真阳、原阳) :是人体一 身阳气的根本,具有促进人体温煦、 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
肾阴 (真阴、原阴):是人体一身 阴液的根本,对人体有滋养、濡润、 成形、制约阳热的功能。
(3)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 达语言。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 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状态。
(4)心在液为汗
汗为心液:是指汗与心有密切 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又 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等 病症。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 崩漏等慢性出血的病症。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ae16b2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4.png)
“藏”即在内之意。
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即象征和形象。
所谓“藏象”就是指人体内在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客观的反映了脏腑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判断脏腑机能变化趋向的依据,故称为“藏象”。
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征象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脏腑的生理和病理。
所谓脏腑,包括心、肺、脾,肝,肾等五脏,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以及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奇恒之腑。
这些脏腑和奇恒之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这是藏象学说对论的重点。
二是脏腑、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体内的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脏腑与体表的皮毛、肌肉、脉、骨等形体组织以及目、耳、鼻、口、舌、前后阴等五官九窍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是津赦、气血、精髓的生理和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沣液、气血、精髓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的生成和运行以及输布,必须通过不同的脏腑功能活动才能完成,而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都依赖于津液、气血、精髓作为物质基础。
藏 象 学 说
![藏 象 学 说](https://img.taocdn.com/s3/m/f074767e27284b73f2425065.png)
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论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脉、脑、髓、骨、女子胞。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第二节脏腑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相表里。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2)心主神志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狭义: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
2. 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3)心开窍于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
通过对舌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藏象学说简述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
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胜、腑、
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膀、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一、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
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奇恒之腑
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
(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
(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
(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
(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
(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8)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行方面密切相关。
(9)肝与肾:水生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关系;肝主疏地与肾主藏精相互制约。
肝肾阴阳相互影响。
(10)脾与肾:土克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互为因果,肝阳根于肾阳。
2.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
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
3.脏与腑之问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心包络与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