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环境学教学大纲

环境学教学大纲

环境学教学大纲
一、引言
1.1 背景介绍
1.2 教学目标和重点
1.3 教学内容概述
二、课程设置
2.1 环境学基础知识与概念
-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要素
- 环境因素与生物相互作用
2.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2.3 环境监测与评估
- 环境监测的方法与重要指标
- 环境评估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分析
-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2.4 环境政策与管理
- 环境立法与政策的制定过程
- 环境管理体系与标准
-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规划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讲授与演示
-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递知识点和实践技能- 结合实例和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3.2 实践与实验
-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环境工程领域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环境污染的成因、影响、监测与治理等内容。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监测和评估的方法与技术;3. 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措施;4. 学习环境工程案例,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5. 锻炼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环境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概论- 环境工程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环境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2. 环境监测与评估-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环境评估的原理和方法3. 环境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 噪声污染防治- 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4. 环境工程案例分析- 典型环境事件案例分析- 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探讨5. 环境工程实践操作- 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 污染物采样和分析技术- 污水处理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课外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境工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外作业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环境工程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整体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材推荐1. 《环境工程概论》,作者:某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2. 《环境监测与评估》,作者:某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3.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作者:某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七、结课要求学生需完成所有相关课程学习内容,并通过期末考核。

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将无法顺利结课,需进行补考或重修。

八、其他事项1. 请学生按时上课,认真听讲;2. 请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3. 请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定,注意实验安全。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302407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课学期:第七学期学时数:36学分数:2课程性质:专业课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环境监测》开课教研室:环境工程教研室执笔人:崔玉波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属环境科学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的法规与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2、知识要求:本课程系在《环境监测》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方法与手段进行讲解,尤其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评价。

因此学生应具有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知识。

3、能力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增强环保意识;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大气、地表水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了解土壤、区域、生态、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等基本概念;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识别方法、预测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掌握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河流和湖泊水质模型、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和地表水影响预测与评价的方法;掌握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影响识别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掌握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了解土壤的环境影响识别、土壤环境影响预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了解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和文化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2、时间分配和进度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教学重点是:①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评价方法;② 评价模型的确定、影响的识别与评价基本方法。

《环境生态工程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

《环境生态工程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

《环境生态工程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环境生态工程实验》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该课程主要针对环境生态方面的实验进行教学,将工程技术和科学原理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环境生态工程相关的知识,并且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环境生态工程实验》课程,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环境生态实验技能,能够在实验中完成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操作。

3.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 教学内容《环境生态工程实验》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实验室安全及实验规范2.环境水样、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3.污染物浓度分析与判断方法4.重金属污染废水生物处理技术5.环境生态监测三. 教学方法本门课程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实验带动理论学习的方式进行。

具体方法如下:1.采用实验+讲解+互动问答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2.使用多媒体课件,图表展示,方便学生理解和记住重要概念。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实验操作,并且多次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4.对学生进行实验检验,检查其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四. 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验报告,结论明确,数据清晰,实验操作过程详细,实验结果分析准确。

2.实验检测: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的检验,看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数据能力的掌握情况。

3.课堂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沟通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设施本门课程所需的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实验用品和设备等。

六. 总结《环境生态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已经明确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教学设施,为课程的教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期间将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应应用技能的实践基础。

在实践中,学生将逐步理解和掌握环境生态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学时:45 学分:2.5 课程性质:必修实验个数:14 面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授课对象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植物体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以《环境监测》理论教学为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对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应有独立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针对实验中涉及的项目应能熟练操作,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的关键环节、干扰消除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继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四、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一实验基础及环境水样的采集1.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程序和注意事项。

(2)学习简易采样瓶的制作。

2.实验内容拟订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采用方法、质量保证等有关内容。

要求学生选定不同环境要素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要求制定出监测方案。

简易采样瓶的制作,水样的采集和布点,水样的现场测定及保存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大玻璃瓶、乳胶管。

实验二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1.目的要求(1)学习水样物理性质常规指标的监测方法。

(2)掌握、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操作。

2.实验内容水温、总残渣、电导率、pH值、色度测定。

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分析天平、pH计、电导率仪。

实验三水样COD的测定1.目的要求(1)掌握COD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环境监测大纲

环境监测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由讲课和实验课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的重要性,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掌握大气、水、土壤等主要污染对象中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绪论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2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3 环境标准2.水和废水监测2.1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2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地面水水质方案的制定,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3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类型,水样的采集及保存,采集水样注意事项。

2.4 水样预处理2.5 物理指标检验:温度、浓度、色度、残渣、电导率等检测,酸碱度、pH值等性质的检测。

2.6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Hg,Cd,pb,Cu,Zn,As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7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溶解氧、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8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单项指标及COD,BOD,TOC,TOD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9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及原理3.空气和废气监测3.1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及其时空分布特点,空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3.2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网点的布设,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3.3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样品的采集,采样效率。

3.4 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SO2,NO X,CO等污染物的监测原理方法3.5 颗粒物质的测定:降尘、飘尘、总悬浮颗粒物及其主组分的测定分析3.6 污染源监测3.7 准气体的配制:标准气的用途,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4.固体废物监测4.1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水分的测定。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方法、水样预处理方法、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DO监测分析方法;难点是水样的预处理及分析仪器的测定原理。
[教学方法]教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16课时
[教学内容] 1、水质污染与监测
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6、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检测限和测定限的含义及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中的作用;
7、如何绘制监测质量控制图,监测质量控制图怎样控制监测数据。
第十章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各部分组成、功能及对环境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了解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和简易监测方法。
[教学重难点]本章教学重点为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难点是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内容]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3、污染生物监测
4、生态监测
[考核目标] 1、污水生物系统法监测河水水质污染程度的原理;
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5、颗粒物的测定
6、降水监测
7、污染源监测
8、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考核目标] 1、制订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2、进行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监测点位的优化和选择;
3、空气采样器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影响采样器效率的因素;
4、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原理;
本门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内容包括主要的环境要素监测即: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态学教学大纲是为了系统化地介绍和探究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而设计的教学计划。

本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并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该教学大纲的各个部分。

正文:1. 生态学概论1.1 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1.4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5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2. 生物群落生态学2.1 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2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2.3 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2.4 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5 生物群落保护与恢复3. 气候与生态3.1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2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3.3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4 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3.5 气候变化的适应和缓解策略4.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服务4.1 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和分类4.2 生态系统功能与物质循环的关系4.3 生态系统功能对环境健康的影响4.4 生态服务的概念和价值评估4.5 生态服务的管理和保护措施5.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发展5.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2 生态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5.3 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4 生态学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参考5.5 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生态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具体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
英文名称: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32
学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种理论与方法相综合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它融合了系统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

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对生态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评价以以上学科理论作为支持。

本课程主要讲述生态监测基本概念、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生态评价基础、生态风险评价、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等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概念、意义、及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熟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要,掌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主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模式,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应熟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生态评价风险评价原理和方法以及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教学难点是大气和水体监测的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采样方法和仪器,各种监测方法的原理,测定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流程、操作要点和适用范围,各种监测方法的实践应用;自动化监测仪器原理及工作流程。

第一章生态监测概述
第一节监测与生态监测
一、生态监测的定义
二、生态监测与环境监测的关系
第二节生态监测的意义
一、生态监测的意义
二、生态监测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生态监测的发展
一、生态监测的发展
二、国际生态监测网络介绍
三、中国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网络
第四节生态监测的理论依据
一、生态监测的基础——生命与环境的统一性和协同进化
二、生态监测的可能性——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三、污染生态监测的依据——生物的富集能力
四、生态监测结果的可比性——生命具有共同特征
第五节生态监测的分类
一、按生态系统类型划分
二、按空间尺度划分
三、其他分类
第六节生态监测的基本方法概述
一、理化监测方法
二、生物学及生态学监测方法
三、环境变迁断代方法
本章要求了解生态监测的相关概念、功能与意义。

本章重点是生态监测的基本方法。

本章难点是生态学理论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第二章微观生态监测
第一节指示生物法
一、指示生物及其基本特征
二、指示生物的选择方法
三、指示生物的指示方式和指标
第二节土壤环境监测
一、土壤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二、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
三、土壤质量的生物评价
第三节水环境监测
一、细菌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二、浮游生物的指示作用
三、底栖动物的指示作用
四、鱼类的指示作用
五、生物学指标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第四节大气质量检测
一、大气污染的指示生物
二、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指标
三、地衣及苔藓的监测作用
本章要求了解微观生态监测的相关概念。

本章重点是指示生物的作用以及在土壤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以及大气质量监测中的应用。

本章难点是生物在生态监测中的作用以及生物评价的应用。

第三章宏观生态监测
第一节自然生态系统监测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
二、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
三、湖泊生态系统的监测
四、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
第二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本章要求了解不同自然系统生态监测法的异同。

本章重点是各种宏观生态系统的监测。

本章难点是生态系统监测中监测指标的选取。

第四章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
第一节生态监测计划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生态监测计划的基本任务
二、生态监测计划的内容
三、监测体系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四、监测样点的设置要求
五、生态监测报告的编写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生态监测设计
一、环境污染生态监测的特点
二、生态监测的不足
三、环境污染生态监测的设计
第三节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监测设计
一、生态系统管理监测的特点
二、生态系统管理监测的设计
第四节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一、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成
二、各项生态监测要素指标内容的选择
本章要求了解生态监测计划设计。

本章重点是生态监测设计方案制定的步骤。

本章难点是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生态评价基础
第一节生态评价概述
一、生态评价定义及意义
二、生态评价与生态监测的关系
三、生态评价的基本原则
四、生态评价的提出与发展
第二节生态评价的法律与标准
一、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三节生态评价的生态学理论
一、干扰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
二、生态系统管理
三、保护生物学理论
第四节生态评价的数学模型与建模方法
一、生态学模型
二、理论模型
三、计算机模拟分析
四、生态评价模型模拟与分析
本章要求了解生态评价相关概念、功能与意义。

本章重点是保护生物学理论与生态评价。

本章难点是层次分析法在生态评价中的应用。

第六章生态风险评价
第一节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风险评价的提出
二、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和目的
三、生态风险评价的特点及作用
四、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一、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制定
二、风险识别
三、暴露评价
第三节生态风险评价案例
一、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评价
二、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评价
三、入侵物种的生态风险评价
本章要求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相关概念、意义。

本章重点是生态风险评价原则的选取。

本章难点是生态风险评价方案的设计。

第七章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
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一、农村环境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
一、农村环境生态监测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二、农村环境生态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三、农村环境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
第三节农村环境的生态评价
一、农村环境生态评价的基本含义
二、农村环境生态评价的目标和任务
三、农村环境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
四、评价实例
本章要求了解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相关概念、意义以及指标体系。

本章重点是农村环境生态监测与评价方案的设计。

本章难点是农村环境生态监测体系指标的构建。

六、课程主要教学环节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讲授、自学、讨论等环节。

七、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本课程讲授内容多,范围大,教学时应注意条理、系统。

突出不同生态环境要素其监测的特点,要点。

2、讲课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结合一些具体事例,力求使学生易接受,易掌握。

八、考试内容及方法的要求和提示
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内容是课堂内容占80%,讨论课程论文内容占20%
九、使用教材及其参书的提示
教材:罗文泊等编.《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参考书目:
赵挺宁等,《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2月),第1版。

叶文虎,《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9月),第2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