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论文北京市防灾公园无障碍设计调查研究
(完整word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
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
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
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
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防灾设 施 是 防 灾 功 能 的 基 础 与 保 障 。包 括 情 报设 施 ( 时 广 播 设 备 、 信 设 备 和标 志 、 报 设 灾 通 情 备 ) 水 设施 ( 、 抗灾 贮水 槽 、 时 用水 井 、 水 设备 以 灾 散 及水 池 、 流 等 ) 能 源 与 照 明设 施 ( 种 备 用 电源 水 、 各 与太 阳 能 照 明设 备 ) 防 灾 树 林 等 植 被 、 后 用 厕 、 灾 所 、 灾物 资储 备 仓 库 ( 救 内存 确 保 居 民基 本 生 活条 件 的紧急救 灾物 资 ) 以及 公 园 内 的道 路 与广 场 ( , 包
成为孤儿 , 直接 经济损失达 5 .8亿 元。19 44 9 5年
1月 1 日 日本 阪神 . 路 7 2级 大 地 震 , 成 经 7 淡 . 造
济损失竟高达 1 0 0亿美元… 。无数惨痛的教训 0
表明 , 经济 增 长必 须 与 生 态环 境 保 护 、 代 灾 害 防 现 御等 相 关 工 作 协 调 推 进 , 是 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这
必要 条 件 。 由于 城 市 灾 害具 有 起 因 复 杂 、 发 性 突
1 防灾型公园的防灾机能和防灾设施
1 1 防灾功 能 .
强 、 以预 知 的特 点 , 何 城 市 都 必 须 增 强 应 付 突 难 任 发事 故 的安 全 保 障 能 力 , 须 构 建 科 学 、 效 、 必 有 完 善 的应 急避 险 场 所 体 系 。公 园 绿地 具 有 开 敞 的 空 间, 当城 市 灾 害 ( 地震 、 灾 、 疫 等 ) 生 时 , 如 火 瘟 发 公
成重 大 经 济 损 失 , 如 17 例 9 6年 7 月 2 日 0 8 3时 4 2分 发 生在 中 国唐 山 的 里 氏 7 8级 大 地 震 , 时 . 震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论文
浅谈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摘要:城市防灾公园是重要的避难场所,其具有供居民避难以及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条件、防灾减灾、情报收集与传递、医疗与救护、运输基地等功能。
规划建设防灾公园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本文以南宁市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为实例,介绍了防灾公园的作用与功能,提出其规划时应注意的内容。
关键词:防灾公园、减灾功能、避难场所前言近年来我国频发发生的地震灾害让很多人意识到,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也是灾难来临时保障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
当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避难所设置得当与否,对居民安全避难、震后有效救援以及城市恢复重建都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险功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避险能力,国家建设部要求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因此,强化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难职能,已被国内不少城市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1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体系构成1.1 防灾公园的定义防灾公园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1.2 防灾公园的体系构成由避难通道紧密联系的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和紧急防灾公园形成防灾公园体系,通常主要依避难人员停留时间与需求来进行合理规划配置。
1.2.1 中心防灾公园具有中心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大规模公园,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市民服务,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
主要是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提供灾后城市复建完成前进行避难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当地避难人员获得情报信息的场所。
因此,必须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及可供庇护的场所。
1.2.2 固定防灾公园具有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主要公园,用作灾害时人们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
城市安全空间设计研究:兼议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的指标配置
操场
完 备的
主 空 场地 旷
要 1 C ~ 5 0 评 。0 C口 5 0 m2 00
二 路旁 使用的 地或大 化带 础设 完备 但 较大 酌未 空 型绿 基 施不 面积
容纳 人 数较 多
中 图 分 类 号 :X 1 32
文 献 标 识码 B
类 型
满足避 爽 人员在 相 应类 别场 所 内一定 时 间内的 生活 用水 消 防 用水需 要 ,基
“ 全 奥 运 目标 的 实 现 视 为 成 功 奥 运 安
估 差 人数
本满足 临 时供 电基 本生 活要 求 .需经 过较 长 时间的 设施 整治 才可 发挥 相应 避
灾 场所 的救 援功 能
救
-
基础 设施 完 备 交 通极 为方 便
> 米 8 1 5米
米
避灾 场所 进 出口处 道路 有效 净 宽能满 足 消防车 进入 为准 .并且满 足设 防烈 下道 路完 好或 轻微 破坏 场所 进 出口处 道路 有效 净 宽能 满足 顺畅 的交 通往 来 并且 满足 设 防烈度 下道 路完 好 或轻 微破 坏 保证 物 资的顺 利抵 达
会 的 标 志 。 国 内 外 事 故 与 灾 害 的现 状
避 灾
计 算 的避灾 人 数 确 定 6 7 8度下 避灾 场所 责任 区内所 需 避灾 人数
发 展 一 再 证 明 ,面 对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新 格 局 ,城 市 安 全 风 险 与 日俱 增 ,使 原 来 安 全 的 城 市 , 原 来 安 全 的 空 间 、 原 来 尚 宜 居 的 城 市 面 临 无 法 摆 脱 的 灾 变 及 隐患 。 在 国 内外 诸 届 安 全 城 市 及 安 全 社 区 评 价 中 ,愈 来 愈 多 的 共 识 是 没 有 安 全 何 谈 城 市 品 质 ,没 有 安 全 何 谈 城 市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2 0 0 7年 8 月 7 日 ~ 8日 , “ 美 灾 害 防 御 研 讨 会 “ 在 北 中 京 召 开 ,笔 者 的 大 会 论 文 是 “ 国 城 我
防灾公园的“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思想
第29卷 第4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29 No14 2007年11月J 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c Un i ver sity(Na tur a l Science Edition)Nov.2007文章编号:1674-0262(2007)04-0149-03防灾公园的“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思想苏幼坡,初建宇(河北理工大学建工学院,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河北唐山063009)关键词:防灾公园;平灾结合;游憩设施;防灾设施摘 要:城市公园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的“平灾结合”是防灾公园的重要设计思想,确保一个公园具有一般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
探讨了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公园入口形态与外围形态,抗震减灾用水设施与水景设施,厕所,公园树木与防火树林带,广播设施、通信设施、发电设施、照明设施诸方面的“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平灾结合”是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1]。
平时利用游憩设施供市民、游人观赏、休憩;灾时启用防灾设施,供市民避难。
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的和谐与整合是防灾公园的重要设计思想,通过和谐设计使一个公园具有一般城市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
可以认为,防灾公园是增加了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或防灾公园是同时具有游憩功能和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
1 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避难疏散场所特别是其中的固定避难所是防灾公园必备的防灾设施。
固定避难所是在园内广场、绿地上搭建避难空间设施(帐篷等),供避难者安全避难。
防灾公园必须实现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的和谐设计。
平时是公园广场、绿地,灾时启动防灾设施,转化成避难所。
公园广场、绿地的防灾功能划分、避难所的布局、灾时向防灾公园的转化程序是和谐设计的要点。
防灾公园的规模是影响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和谐设计的重要因素。
面积小于011公顷的防灾公园只能用作紧急避难所,其内不设避难空间设施;1公顷以上的用作固定避难所,是居民避难的主要场所;大于50公顷的用作中心固定避难所,其内设直升飞机坪、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救治中心、救援部队营地、运输车辆基地等[2]。
防灾公园摘要
摘要:从防灾公园的定义及功能入手,综述了国内外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情况,并结合对北京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现状的实际调查,重点探讨分析了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原则与布局,进而对城市防灾公园体系与避难空间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对我国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字:景观设计;防灾公园;研究;应急避难场所;平灾结合“城市”是一定地区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势必造成极大的损失。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和2003年伊朗巴姆大地震等严重的地震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一个灾害较多的国家。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防灾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市民防灾意识的缺乏,使城市的整体防灾减灾功能一直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
城市防灾公园在抵御灾害发生后引发的二次灾害和避灾、救灾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城市减灾工作中充分考虑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
1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功能1.1城市防灾公园日本对防灾公园的定义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中绿地”[1]。
1.2防灾公园的功能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
具体包括: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中心防灾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
2 国内外城市防灾公园的发展2.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防灾减灾实践城市防灾绿地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有许多建于地震区的城市,如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和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为了防灾减灾的需要,在灾后的重建规划中改变了原来的城市形态:由笔直宽阔的城市大道代替狭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两旁种植行道树,并且规划建设一些特大型的广场与之相连,使之成为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
北京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
北京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一、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平等、包容的需求增加,无障碍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对于无障碍城市的设计和建设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本文将探讨北京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介绍该导则的重要性、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
二、导则目标北京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包容、平等、友好的城市环境,使所有居民,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都能够自由地参与社会生活。
具体目标包括:2.1 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设计无障碍交通线路,确保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可以方便地出行。
•提供无障碍公共交通工具和设施,如无障碍栈道、无障碍电梯等。
2.2 建设无障碍建筑和公共设施•在建筑物设计中考虑到无障碍要求,如通道宽度、坡道、扶手等,以方便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进出建筑物。
•提供无障碍的公共设施,如无障碍洗手间、无障碍停车位等。
2.3 创建无障碍公共空间•编制步行环境无障碍规划,确保步行路径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如广场、公园等,使其适应各类人群的需求。
2.4 加强无障碍信息传达•提供无障碍的信息传达方式,如盲文标识、无障碍通知公告等。
•让无障碍信息得到广泛传播和共享,提高社会对无障碍建设的认知度。
三、导则实施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北京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措施:3.1 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无障碍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权益和责任,并严格执法。
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志愿者积极参与无障碍建设。
3.2 提升设计和建设水平加强对设计师和建设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无障碍设计和建设水平。
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和指导,确保项目符合无障碍要求。
3.3 加强监督和评价建立无障碍城市建设监督机制,对设计和建设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
对没有达到无障碍要求的项目进行处罚,并及时纠正和改进。
3.4 宣传和教育开展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无障碍的认知和支持度。
将无障碍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培养公民的无障碍意识和责任感。
关于城市公园中无障碍设计的探讨
关于城市公园中无障碍设计的探讨官文娟1,颜申2(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湖北武汉 430083;2.上海衡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0000)摘要:我国城市公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很少设置无障碍设施,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认识的提高,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在工作时都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一点。
城市无障碍设计的实施对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易识别性;易达性C913.3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3)11-0220-01在1974年左右,首先是由联合国组织基于对人性的关怀提出了无障碍设计这个新的设计概念。
其对象是针对部分有身体伤残或生理缺陷的残疾人和已经无法拥有正常活动能力的老年人,让他们在各类公共建筑中以及室外开放空间中能正常的使用各种公共设备和装置,并保障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方便性以及舒适性。
城市公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很少设置无障碍设施,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认识的提高,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在工作时都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些。
但是由于我国在这个方面的起步比较晚,认识上和经验上的不足,导致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园特别是偏远地区在无障碍设计上和建造上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人性关怀方面的认识比较早,思想观念也比较深刻,所以在其设计和建造上对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士的关怀很体贴和细致,在城市公园的各种设施的建造上也比较成熟。
据笔者的调查和走访,目前一些城市公园的无障碍设计,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一个就是设计工作者在设计中根本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
第二种情况就是设计者有无障碍设计的想法,但是对相关配备设施和装置的尺寸不知道,当然实施后无法正常使用。
最后就是设计者设计的无障碍相关设施和装置尺寸合理,结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疏忽或相关环境的限制而无法按图纸建造,从而也会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不舒适。
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对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的关爱还未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还未深入人们的思想。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程序的探讨
形成综合防灾能力较强且与 自身防灾功 能相称 的防灾公 园。 城市 防灾避难场所 也大 多是防灾公 园l 。我 国 台湾省 台北 等 地域 , 8 。 公 园绿地 有重 要 的防灾 功能 。不仅 能延 缓 、 止火焰 的燃 阻 城市也规划建设了防灾公 园 1 。防灾公 园的主要 防灾 功能是灾 时为居民提供 避难场 所 ( 包括棚 宿 )饮 用水 和食品 , , 基本 生活用 条件 ; 救援物资的储备 、 聚集 、 分类 、 配送和临时 保管 ; 为支 援灾区 烧, 规划设计为棚宿区 , 还能设置防灾标识设施等 防灾设施。
宿营地设 置在地势较高 , 场地平坦 、 统, 防灾 避难 场 所 数 量 少 , 基 本 上 是 城 市 公 园 , 类 学 校 特 别 是 的地 域。防灾公 园的棚宿 区、 且 各 开阔的地带 , 并远离 危 险品生产 厂和仓库 、 高压输 电线 路 以及 其 小学校 的防灾避难功能基本上没有开发 利用 , 其他 类型 的防灾避 难场所也存 在很 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
环境 、 规模 、 综合 防灾设施 与措施 、 防火性 能与消防能力 、 避难人 员基本生活保障 、 医疗与 防疫 条件 、 灾后 救援活 动功能 以及避难
避难 生活 的安全 隐患等 。进行地质环境 、 自然环境 、 人工环 定 了城 市 防灾 避 难 场 所 规 划 。据 2 0 0 8年 的 统 计 , 京 市 规 划 设 行动 、 北 境评估以及规模 安全 、 设施安 全和避难 道路 安全评价 , 确保 居 民 计 了 3 防灾避难场所 , 市公园 2 2个 城 9个 , 场 2 , 学 1 ; 广 个 小 所 天 避 难 安 全 【 -] 11 。防 灾 公 园 应 避 开地 震 活 断 层 、 溶 塌 陷 区 、 山 69 岩 矿 津市 规 划 设 计 了 的 2 8个 防 灾 避 难 场 所 , 市 公 园 2 城 2个 , 场 广 山体滑坡 、 海啸 、 洪水等严重灾害威胁 6个 。 显 然 , 些 城 市 的 规 划 设 计 尚 未 构 成 城 市 防 灾 避 难 场 所 系 采空区以及可能受泥石流 、 这
城市公园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功能与规划策略
城市公园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功能与规划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城市防灾减灾成为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可在城市防灾减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园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功能,需要科学规划和有效的策略。
一、城市公园在防灾减灾中的功能1. 自然灾害缓冲功能城市公园的绿地可以缓冲降雨造成的洪水,并降低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通过良好的地形设计和植被的选择,城市公园可以有效地吸收雨水,减少水流的速度和冲击力,从而减轻洪水造成的灾害。
2. 空气净化和调节功能城市公园内的植被可以吸收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同时,树木和植物还能够调节城市的气温和湿度,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环境。
3. 身心健康促进功能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进行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场所,有助于减轻居民的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使人们更具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城市公园在防灾减灾中的规划策略1. 多功能规划设计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考虑多种功能,包括休闲娱乐、游憩健身、自然保护等,同时也应考虑到防灾减灾的需要。
规划时要兼顾各种植被的布局,高低起伏的地形设计,以形成自然的缓冲和吸收能力,确保公园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
2. 强化公园绿化城市公园的植被绿化是提升其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手段。
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并注重植物的密度和多样性,以增加植被的防风、防尘、防洪和固土保水功能。
3. 建立灾害应急设施在城市公园内建立灾害应急设施,如避难点、救援设备和紧急通道等,能够提供给受灾居民避险场所和便捷的疏散通道。
这不仅能够增大城市公园的防灾减灾能力,还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感。
4.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城市公园应当开展针对自然灾害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共19页
防灾公园的设施选定
• 1.休憩设施:休憩所、凳子、野外炉、 野外桌、烧烤区等。
• 2.游戏设施:各种游戏设施等, • 3.运动设施:操场、附属建筑物等。 • 4.教育设施:各设施的建筑物、室外
空间等。
• 5.方便设施:停车场、各设施的建筑 物、时钟、饮水处、洗手处等。
• 6.管理设施:仓库、车库、材料堆放
防灾公园设施设计原则
•
1.公园的平时利用;
•
2.对于弱者(老年人、小孩、残疾人)
的对应;
•
3.有效地建设、活用;
•
4.对于时间系列变化的对应;
•
5.具有柔软性的设施利用;
•
6.容易利用、管理;
•
7.建设(设置)、管理主体;
•
8.耐震性
防灾公园的设施功能分区
•
1.防火树林带区:以防火树林带为主
体的区,主要设置于公园的外围。
•
2.避难广场(临时的避难生活对应)
区:以避难广场为主体的避难空间的区,
从市区火灾蔓延等的安全性出发,设置于
公园的中央,根据必要在周围设置防火树
林带区。此外,一部分可以作为避难者的
临时避难生活的空间进行利用。除了与避
难者有关的救援活动空间之外,尽量不要
与设置救援活动对应去重复设置。
•
3.防灾相关设施区:为建设、设置水
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
•
1.提供避难场所,为避难者提供基本
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
•
2.作为抗震防灾的据点,震灾时开展
救援、恢复重建等活动,震后可进行防灾
演习与抗震减灾知识教育;
•
3.防止或减轻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防
止或减轻易燃易爆物品发生、防止或减轻
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防灾公园概念是日本在1993年颁布的《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首次提出的,指“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起的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但是,日本对公园及绿地防灾功能的重视却是始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
这次地震把东京40%的建筑物夷为平地,受害者超过百万人,死亡者多达9万人,其中90%以上是被大火烧死的。
也是在这场大震灾中,城市里的广场、绿地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对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效力比人工灭火高一倍以上,许多人由于躲避在公园内而幸免一死。
地震发生后,当时东京人口大约70%即157万的市民都把公园等公共场所作为避难处。
这次地震的深刻教训,促使日本把合理建设城市公园、绿地作为抗震减灾的基本方针之一。
防灾公园功能实用多样。
防灾公园主要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提供避难场所:临时避难场所、最终避难场所和避难道路。
临时避难场所包括紧急避难场所、临时集合场所或避难中转地;最终避难场所,也称固定避难场所,是居民较长时间避难的场所,能够给避难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避难道路为居民避难提供安全通道。
二是作为抗震防灾的据点:震后开展救援活动和指挥恢复重建活动的据点,进行防灾演习与抗震减灾知识教育的场所。
三是防止灾害,减轻灾害:减轻或防止火灾的发生与蔓延,减轻或防止易燃易爆物品发生爆炸造成的灾害,减轻或防止山崩等引发的灾害。
此外,防灾公园还有助于消防、救灾、情报收集与传递、运输等活动的开展。
防灾公园分类具体明确。
根据担负的主要职能不同,日本将防灾公园分为六种类型:一是面积在50公顷以上,作为广域防灾据点机能的城市公园,发生大灾害时,成为急救、各种减灾活动的据点;二是面积在10公顷以上,作为具有广域避难场地机能的城市公园,在发生灾害时收容附近地区居民,使其免受伤害。
依据灾害的状况、防灾设施的配置,有时也起广域防灾据点的作用;三是面积在1公顷以上,具有紧急避难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在发生灾害时,主要作为附近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或中转站;四是道宽在10米以上,具有避难道路机能的城市公园,用作去广域避难场地或其他安全场所避难的绿色通道;五是阻隔石油联合企业所在地带等与一般城区的缓冲绿色地带;六是面积在 500平方米左右的街心公园,作为邻近防灾活动据点。
北京市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
北京市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
随着人们对残障群体关注的不断增加,无障碍设计也日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城市,自然也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满足残障人士的出行和活动需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本文将分步骤阐述其主要内容。
第一步,确定设计理念。
导则首先确定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不仅仅要满足残障人士的需求,还要考虑老年人、孕妇、婴幼儿等人群的出行和活动需求。
这种理念凸显了无障碍设计的普惠性和人性化特征,对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步,划分设计内容。
在导则中,无障碍设计被划分为交通设施、公共建筑、开放空间、住宅小区和室内设计等五个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了在城市建设中的重点领域,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无障碍设计指南。
第三步,确定设计标准。
在导则中,详细列举了各种无障碍设计标准,包括平坦度、坡度、通过宽度、楼梯宽度、扶手高度、地面颜色等等,这些标准以图文形式展示,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四步,阐述实施策略。
导则对于实施策略也进行了阐述,包括立法手段、经济激励、技术支持和宣传推广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无障碍设计的落地和普及,提高城市的无障碍水平。
第五步,补充特殊领域设计。
在导则的补充内容中,还涉及到了一些特殊领域的设计,如医院、景区、学校等等。
在这些地方,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需要更加专业的设计指南。
综上所述,“北京市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份非常系统、详细的设计指南,为城市无障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无障碍设计,让城市更加适宜所有人的出行和活动。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承担起社区居民和城市居民防灾避险的功能。
为了确保公园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我们需要在公园设计中融入防灾避险的考虑。
首先,公园设计需要合理规划疏散通道。
灾害发生时,疏散通道是确保人员安全撤离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公园设计中,应预留足够宽敞的疏散通道,同时要考虑到不同灾害类型可能对通道的影响,如地震时可能导致建筑物垮塌,需要设立疏散通道穿越建筑物的设计。
此外,还可以设置指示标识和紧急避难点,方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找到避难地点。
其次,公园设计需要考虑防灾设施的设置。
防灾设施包括避难场所、避雷设施等,能够提供人们在灾害发生时的临时庇护和保护。
在公园设计中,可以设置避难场所,如建筑物或地下室,以保证人员的安全。
此外,可以考虑引入避雷设施,如避雷针和避雷网等,减少雷击灾害的危害。
再次,公园设计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灾害的发生往往与环境破坏有关,因此,在公园设计中,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可以采用生态景观设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
同时,可以考虑采用生态工程措施,如植被绿化、雨水收集利用等,减少水患和土地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最后,公园设计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培养。
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是防灾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公园设计中,可以设置防灾教育基地或展示馆,向公众普及防灾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可以开展防灾演习和培训活动,让公众了解防灾措施的实施方法和应急处置的程序。
总之,公园设计中融入防灾避险的考虑,可以提高公园的功能和价值,保护人们的安全和财产,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公园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疏散通道、设置防灾设施、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防灾避险场所。
同时,要注重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完善公园防灾避险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提高公园的防灾避险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设计研究
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设计研究【摘要】本文从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公园在防灾避难改造中的改造原则与设计依据,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公园防灾避难改造项目建设的意见与对策,期望引起更多的学者和社会的关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水平。
【关键词】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设计;莲花池公园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迅猛增长,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人口拥挤、城市噪音和地质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城市灾害也随之而来,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但是在灾时,当地众多的公园、绿地、学校操场以及体育场等空旷场地为灾民安置提供了良好的防灾避险空间。
研究表明,在现代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城市灾难中,绿地发挥了重要防灾减灾作用1。
因此在城市综合防灾避难体系中,城市公园及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1. 国内外对城市公园防灾改造设计的现有研究1.1 国外1.1.1 日本在城市防灾公园的建设方面,国际上已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就是在地震频发的日本。
1923年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伤亡惨重,但是在这场大灾害中,城市的绿地、广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在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占东京人口70%左右的市民都因及时逃到这些公共场所避难而得以幸存2。
从1956年起,日本相继出台并修改了有关防灾公园的法律《城市公园法》、《城市绿地保全法》、《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城市公园法实施令》、《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细规定3。
1.1.2 美国在西方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里,城巿防灾绿地对生态的调节作用早有体现。
1871年,芝加哥发生大火,因木制建筑在市区中较为集中,导致火势蔓延极快,10万余人无家可归。
在随后的灾后重建过程中,美国开始考虑以开敞的绿地空间分隔原本连成片的市区的方式建造公园系统,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指导。
落实城市公园在城市防灾体系中的作用——以北京曙光防灾公园设计方案为例
p we u py n c mmu i t n sse br meg ny h lr s e o eae mo tl e ig a o tte o o rs p l d o a n ai ytm e re c set mu t p rtd s ohy 'n b u h ib c o e b S  ̄
摘
要 :通过分析我国面 临的城市安全 问题 , 出有必要健全城 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园绿地的防灾避 险配套设施。 提 在确保公 园 日常生态 、
景观 、 憩 、 化 功 能 发 挥 的 前 提 下 , 定 合 理 的灾 时避 灾 人 口容 量 , 善 场 地 竖 向 、 物 种 植 及 园林 建筑 设 计 , 保 公 园 内 游 文 确 完 植 确
p rn n t e olg , ln s ap , rceai a d utr i p s d y et e t o c o y a d c e e r t i on n c l e m o e b pa k i n m a, i s n ip n a e o o sde u rs s or l t ids e s bl t c n i r i
ra o a l o uain c p c uig i ses e s n be p p l o a a i d r ds tr.Me n i h d s n fse n ie r g lnig n ln sa e t y t n a a whl te e i o i e gn ei ,pa t a d a d c p e g t n n b iig mut e pi zd uln s d b o t e Moe vr mi roe,wae u p ,dan ytm,e vrn n y in ,fe s ft trs p l ri y ss e ni me thge e i ae ,maeil u p , o r y tr sp l a y
北京市居民防灾减灾能力调查
如粜j 好在举 , 睾谈 就荚好 门躲 年 2 .% } f 3 O 乘 电 梯逃嫩 的戍 I
对措 施 躲在阳台-或玻璃 : 窗附近, 随时观察 l.筠 6 4 火声呼救。 跳楼逃 生 找机会逃
拔橘销、戈 7 4 关,切断所有电 8 . .1 9 6 7 喾 电源 肄 2
9. 8
确
内
的臆 躲避到防烟楼梯 对措 刷枕头战 缝护住 7 3 施 头部 6 问、 % 避难层等地等 8 .% : 9 8 窗通风 待救援
.
9. 3
条{ 允 : , ’ 1 F :
时问冲出雕外
胍低身予沿楼梯
6 .% 向逆风方向跑 7 4
避免外铂 、 脱毛
露 ,均有9 % 8 以上 的被访 者知 道首先要 用湿毛
被访居民 自救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表
地震 选择 高楼火灾
比例 就近躲到床、桌予 皇 “ 全角 ”域厨 9 夸 安 1 廊 、卫 生问答 小"
.
选择 燃气.漏 } { I }
比例
选择
比倒
用浸毛巾捂住口 张
切断燃气总阀 9 .% 门 8 7
对 防灾减灾工作现状 的一些 思考
近 年来 ,北 京市政府 高度重视加 强防灾减 灾工作和提 高 公众 安全意识 ,但 目前 仍存在一些 亟待解决 的 问题和 矛
盾 。一是防灾减 灾基础设施 总量少 。 目前 已建成 的3 处 可 3
究法律责任,以保 障应 急避 难场 所的使用功能。
三 、加 强 “ 灾难 教 育 ” ,增强 公众 心 理承 受 能力 和处置 能力 。公众 良好的心理 承受能力和理智 的处置能
城市灾害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问题分析
环 境 ,美 化 市 容 ,供 居 民 及 旅 游 者 掩埋 了附近 近千 具遗 体 ,事 后 ,由 达 到 1 3 8张 。 1
越差 ,若 某 一 功 能 ( 交 通 、燃 气 ) 如 子 系 统 一 旦 失 灵 ,会 殃 及 其 它 子 系 统 的 功 能 ,城 市 灾 难 的 放 大 效 应 十
分 明显 ,城 市 中 的 人 口将 面 临 着 很
大 的伤 亡 威 胁 ,减 少 伤 亡 和 保 障 人
们 的生命 安全是 城市 灾 害发生 时 的
维普资讯
《 安全》20 年第 5 06 期
城 市 灾害 与应急 避难 场 所规 划 问题 分析
李 传 贵 张 晓锋
1 .国家安全 生产 监督 管理 总局研 究 中心 2 首 都 经济 贸 易大 学 .
l 引 言
国 内外 的许 多 实 例 说 明 了应 急 难 功 能 欠 缺 ,分 布 不 均 匀 ,服 务 半 避 难 场 所 在 减 少 和 防 止 人 员 伤 亡 等 径 小 ,没有 形 成 有 组 织 的 系 统 疏 散 , 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抗 震 救 灾 中 起 到 了很 大 的 作 用 。 由 因此 公 园 的 疏 散 人 口作 用 远 没 有 得 12 9 3年 ,东 京 发 生 关 东 大 地 震 唐 山 大 地 震 后 ,各 公 园 绿 地 在 到充 分 发挥 。 于 这 些 城 市 绿 地 中 建 筑 物 少 而 低 而 引 发 的 大 火 造 成 数 万 人 死 亡 和 大 矮 ,绿化 面 积 大 , 首 先 成 为 人 们 理 量 建 筑 物 的烧 毁 。 而在 这场 灾 难 中 , 想 的 避 震 场 所 。据 粗 略 统 计 ,仅 唐 城 市 里 的 公 园 、广 场 和 绿 地 等 公 共 山 凤 凰 山 公 园 、人 民 公 园 、大 城 山 场 所 对 灭 火 和 阻 止 火 势 蔓 延 起 到 了 公 园部 分 地 区 ( 面 积 约 5 总 O余 公 积 极 的作 用 ,百 余 万市 民 因 为 及 时 顷) ,就 疏 散 了灾 民一 万 人 以上 ;其 逃到 公 园 等 场 所 避 难 而得 以幸 存 。 次 ,作 为 灾 后 重 建 的 据 点 , 园 林 系 关 东 大 地 震 使 日本 意 识 到 应 急 避 难 统 职 在 三 个 公 园 内 搭 建 了许 多 用 场 所 建 设 的 重 要 性 ,并 开 展 主 动 的 于 灾 民居 住 简 易 住 房 ,地 震 后 一 周 防灾 公 园 建 设 。 19 9 6年 1 的 阪 神 月 内 ,全 市 断 水 ,公 园 内 游 泳 池 和 人 大 地 震 中 ,神 户 市 内 10 2 0多 处 大 大 工 湖 中 的 水 成 为 附 近 居 民 的 唯一 水 小小 的 公 园 对 阻 止 火 势 蔓 延 起 到 了 源 。绿 地 内 的 各 种 落 叶 乔 木 , 为 灾 神奇的作 用 ,死 于火灾 的二次 灾害 民搭 棚 避 震 提 供 了 部 分 材 料 ,绿 地 的 人 员 很 少 。 根 据 此 次 地 震 后 的 调 中树 木 枯 枝 、少 量 灌 木 成 为 灾 民 临 查 ,公 园绿 地 的 利 用 表 现 出 以 下 特 时 的 燃 料 ;再 者 ,作 为 临 时 掩 埋 震 征 :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
城市公园规划的概要 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结语
概 要
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与生产力的空间集聚,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
空间分布广泛、种类形式多样的灾害事件,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突出问题。在美国芝加哥大火、 日本关东大地震、我国唐山大地震等灾害中,城市公园发挥了避难疏散的作用,于是在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时,借 鉴日本的防灾减灾经验,引入“防灾公园”的设计理念。 防灾公园平时是居民娱乐、休闲、健身的场所,在灾害来临时可以立即启动防灾机能,成为城市重要的灾 害隔离带。它能够阻止火势蔓延,疏散避难人员,作为修复家园的据点和平时学习防灾知识的场所,其规划建 设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我国城市的防灾公园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我们应该借鉴欧美日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 合我国的具体城市防灾的实际,做好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主要的基础设施,生命线设施的地下化在灾害发生时具
有很大的优势。 地下空间的隐蔽、封闭、隔离等环境特性,使其所形成的空间中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声、光及生态、 视觉环境与地面建筑不同、且对人的心态、生理影响也不同。封闭的地下空间,既有防御外来灾害的一方面,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2)避难面积和安全后退距离 应急避难疏散区是确保避难者安全的场所、救援活动的场所和应急避难生活的场所。应急避 难疏散区的有效面积要根据避难对象的人均避难面积(1~2m2,尽量在 2m2以上)来设定, 同时也要考虑公园的规模。疏散区的安全后退距离有必要根据本地常年的风向和风速、周边环 境的火灾危险度等因素弹性而慎重地探讨。其中设置的动力管线和救援的动力管线不能交错。 3)材料选择 应急避难疏散区除了必要部分用硬质材料以外,尽量用土、草坪等柔软的铺装材料,考虑广场 内要有良好的雨水排放处理。救援活动的设营地和棚宿区的表层材料最好用土系类铺设,考虑 炊火和篝火,尽量不要用易燃、易高温、易溶解并且发出有毒气体的材料。采用耐久性好的、 易应急修补的材料。 4)应急棚宿区 适宜设置于面积较大的广场和开阔的疏林草坪间,此类场地空间开敞便于帐篷的搭建,且空气 流通较易满足防疫卫生的要求,同时利于人群的疏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防灾公园无障碍设计调查研究刘孟格,王雷摘要:防灾公园是面向各类人员开放的避险、疏散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使用者不仅包括健全成年人,也包括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
因此,加强其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实现城市防灾减灾应急全覆盖的迫切需要。
本文以北京市6所不同等级的防灾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路径跟踪等方法对标识、道路、景观等无障碍环境的配置、设计以及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防灾公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可借鉴的设计要点,具体包括:(1)无障碍标识牌的内容规范、节点布局、安装高度、视线通廊等;(2)无障碍道路的路线选择、盲道与坡道设计、路面材质选择;(3)功能型景观的无障碍设计等。
以期在关键时刻为更多人提供无障碍生命安全保障,为推动我国防灾避难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灾公园,应急避难设施设计,无障碍环境,北京市1前言防灾避难公园在未来城市发展和城市防灾减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就当前城乡规划建设情况而言,防灾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多参考健全成年人的尺度和活动范围进行设计与建设,为残障者、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目前,防灾公园等各类公园的标识、园路、景观等设计均参照《无障碍设计规范(2012)》来进行,但由于该规范量化设计参考指标不足,国内相关研究仍主要参照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指标,无疑为防灾公园无障碍设计增加了阻力。
因此,在防灾公园标识、道路、景观设计中,引入并深化无障碍设计理念,增加量化指标、使用感受评价等,有助于为人们提供真正无障碍的休闲娱乐与应急避难需求,保证防灾公园无障碍设施在灾难来临时为残障者、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安全保障。
2防灾公园无障碍标识设计本文主要针对防灾公园无障碍标识的配置、设计与使用现状进行阐述与分析,主要调查方法为:拍摄照片用于图形色彩设计评估;测量尺寸用于尺度设计评价;客观记录标识分布以及易迷路位置;主观评价无障碍标识设计特色。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以下6所防灾公园的标识设计均在一定程度上有考虑无障碍要求,但其无障碍标识内容、节点规划以及高度、图形、色彩设计的实际体验效果不甚乐观(表1),具体表现为标识系统性较差、内容信息残缺、空间节点分布不均等。
表1北京市防灾公园无障碍标识设计调研概况区域公园名称防灾等级无障碍标识主要设计特点与问题数量所在节点构造类型西城区万寿公园Ⅰ9沿路贴壁式、地牌式、阅读板式图形与环境风格相呼应;但标识牌内容不完整石景山区国际雕塑公园Ⅰ6沿路贴壁式、地牌式标识牌系统性较强;但空间节点与安装高度设计不甚合理朝阳区红领巾公园Ⅱ9沿路与道路交叉口贴壁式、地牌式、阅读板式标识牌空间节点与景观结合较好;但出入口无应急避难场所标识海淀区曙光防灾教育公园Ⅱ6沿路地牌式标识牌系统性、视线设计与空间节点不合理西城区长椿苑公园Ⅲ---无标识牌门头沟区黑山公园Ⅲ8沿路地牌式标识牌安装高度、视线设计不合理2.1标识牌内容防灾公园标识设计的内容包括标识牌位置指示、空间节点规划、场所功能演示、警告标识等信息,且应具有较强的空间导向性,使障碍人群明确知晓服务设施种类、位置等信息[1]。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万寿公园作为一级防灾公园,入口处标识牌标明了所在位置、出入口、无障碍设施、避难设施等信息(图1),但未设置场所功能演示等其他标识信息。
作为二级防灾避难场所,红领巾公园内部有设置各类应急避难无障碍服务标识,但该公园主、次入口处标识牌未显示应急避难场所、无障碍设施等位置标识。
而三级避难场所的长椿苑公园虽为应急避难场所,但出入口、园内均未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牌。
防灾避难过程中,位于主、次出入口处的标识牌是使用者首先接触的标识信息,建图1万寿公园主入口处标识牌图2红领巾公园标识牌空间节点示意图议以园区平面图为底图,明确标明园区内出入口、应急避难设施、无障碍设施、危险地段、标识牌的位置和无障碍避难路径,对该标识牌位置、应急避难场所和危险区域的位置应突出显示。
同时,从出入口到岔路口等处应设置可触摸式导航提示、语音引导牌等设施,保证使用者能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来判断他们所在方位,其带来行为的无障碍感和安全感。
2.2标识牌空间节点标识牌在防灾公园中的空间节点直接影响使用者的行进方向、路径以及避难设施使用效率,应保证标识牌的空间节点具有易达性、连续性、可辨识性。
实际体验发现,当使用者位于道路交叉口以及一些避难设施出入口处时,常因未设置无障碍标识牌而迷路。
因此,防灾公园的道路沿途和交叉口、景观节点处应安装无障碍标识牌,以引导行进方向;安装位置应包括各功能区出入口、各道路交叉口、卫生间、停车场等;标识牌采用荧光涂料或周边配置照明设施,形成连续、有效的路径指引。
2.3标识牌安装高度标识牌安装高度决定了其服务对象近距离状态下读取信息难度,需综合考虑普通人、乘坐轮椅者、儿童等人群的人体特征数据。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是贴壁式、地牌式和阅读板式标识,建议在1000~1500mm 高度处设置标识牌,便于正常人和乘轮椅者近距离读取信息,并考虑标识牌位置是否影响正常通行(图3)[2]。
调研结果显示,上述各公园标识牌安装高度多数符合无障碍使用要求,但仍存在少数不适宜人体尺度的标识牌,如红领巾公园指引与介绍标识最低安装高度仅为500mm (图4左),为人们浏览标识牌信息造成障碍;又如国际雕塑公园卫生间入口无障碍标识安装高度为1900mm(图4右),普通人需仰视读取信息,乘坐轮椅者、儿童等视角偏低,更难阅读。
2.4标识牌图形与色彩设计标识牌的图形与色彩关乎使用者的认知难度,为保证轻度视力障碍者可清晰辨识表示信息,设计者应更好地使用简洁易懂的线条和图形并调节不同明度、色度、对比度等多种图4标识牌安装高度示意图图3成人不同姿势的视线高度[2]图5标识牌图形设计示意图系数进行标识牌设计;除此之外,应强化标识牌周边环境色差对比度,如地面和墙体、底图和标识信息。
例如曙光防灾教育公园的应急指挥中心等标识信息牌采用简洁明朗的图形指示该区域功能(图5左);万寿公园的标识牌选取古典图形以装饰边框(图5右),实现标识牌与周边环境的风格协调与统一。
黑山公园避难指引牌的主体颜色为蓝、白两色,辅以红、绿两色强调紧急避难设施,颜色饱和度高、对比鲜明(图6左)。
但仍有因色彩对比不鲜明而导致视觉认知难度的现象,如国际雕塑公园出入口平面指引图(图6右)主体颜色为白、绿、蓝,色彩对比度低,增加认知障碍。
2.5标识牌视线设计标识牌所在位置与其服务对象所在位置之间的视线应不受遮挡,才能最大限度保证避难人员迅速看到标识牌并读取避难信息。
例如,红领巾公园的饮水与篷宿标识位于广场入口且紧邻步道(图7左),既可在较大范围内形成视觉焦点,又便于读取标识信息。
而国际雕塑公园的篷宿区标识设置于被灌木遮挡的景观带内部且远离步道,难以快速找寻标识牌位置(图7右)。
建议将标识牌设置于比邻步道的景观带内,且周边绿植高度、树冠生长范围不宜遮挡标识牌,形成标识视线通廊,在保证“实用性”这一本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标识牌与周边景观的融合与统一。
3防灾公园无障碍道路设计本文针对无障碍道路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出入口的数量、位置与间距、路线设计、盲道与坡道设置、铺装材质等方面。
采用的主要调查方法为:拍摄照片用于记录盲道与坡道、铺装的材质与形式;路径跟踪以探寻行动不便者的路径选择倾向;主观评价无障碍道路的设计特色。
基于实地调研与体验感受,上述公园道路设计均有考虑无障碍的需求,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不细致等问题,例如无障碍出入口间距过长、园区内无盲道、铺装材质选取不当等。
图7标识牌视线设计示意图图6标识牌色彩设计示意图表2北京市防灾公园无障碍道路设计调研概况区域公园名称防灾等级出入口坡化盲道路面铺装材质主要设计特点与问题西城区万寿公园Ⅰ20塑胶、防滑地砖步道采用塑胶涂层,场地采用防滑铺装,路面平缓,有设置坡道;但无盲道石景山区国际雕塑公园Ⅰ40凸凹砖块、抛光地砖铺装材质多样;但部分步道采用抛光材质或场地铺装凹凸不平朝阳区红领巾公园Ⅱ20防滑地砖路面平缓,设置坡道;但无盲道海淀区曙光防灾教育公园Ⅱ20混凝土、凸凹地砖路网可达性强;但无盲道,部分高差未设置无障碍坡道西城区长椿苑公园Ⅲ10防滑地砖路面防滑;但无盲道门头沟区黑山公园Ⅲ11混凝土、防滑地砖路面防滑;但无盲道3.1出入口位置及间距在防灾公园的园路设计过程中,园路系统均以公园出入口为起终点,因此,出入口的数量、位置、间距需依据公园外围道路等级、周边用地功能分区、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等因素进行设计,保证防灾公园的无障碍休闲娱乐与应急避难功能。
实地调研发现,多数防灾公园的出入口面向城市道路且避开道路交叉口等交通拥挤区域。
但在上述出入口中,无障碍出入口的数量、位置与间距并不理想。
例如,曙光防灾公园面向四周开设14个出入口;位于东、南两侧的两个主出入口为无障碍避难通道(图8),均配有坡道、盲道,但其相距约1千米。
位于东侧、南侧的行动不便者需先耗费大量精力、时间才可到达无障碍出入口,无疑增加其应急避难时刻的通行难度;位于西、北两侧的行动不便者等各类障碍人群将面临无处避难的危机处境。
在应急避难过程中,防灾公园出入口的位置及其间距决定使用者能否快速、顺利进行避难。
建议防灾公园四周均开设若干无障碍出入口,其中,沿主、次干路和人流量较大方向适当增加无障碍出入口数量,减小其间距。
图8曙光防灾公园出入口位置与间距现状图图11路面坡道设置情况3.2路线设计在应急避难过程中,各类障碍人群能否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很大程度上受园路的路线设计影响。
如国际雕塑公园主路将篷宿区、医疗救助、无障碍公测等设施沿步道设置,使用者可通过步道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图9)。
防灾公园设计应兼顾休闲娱乐功能与应急避难功能,故园路的路线设计需全面考虑。
建议采取“大直小曲、点线相连”的设计方式,具体而言:防灾公园主路、支路的线形设计应力求简洁明确,并连通不同等级和规模的休闲娱乐、应急避难设施,以保证肢体障碍、视觉障碍等人群在紧急时刻可以快速到达应急避难场所;景观线路作为游人亲近景观的主要道路,可曲折多变,寻求游览趣味性。
3.3路面盲道设置实地调研发现,上述6所公园均未设置盲道,多数防灾公园外部人行道已设置盲道,但都未延伸入防灾公园内(图10)。
按照《规范》,我国的盲道主要有两种类型:方向指示(条形凸起)和危险警示(点形凸起);盲道位置与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盲道的铺设应是连续的,中途不应有拉线、树木等障碍物。
除此之外,防灾公园外围盲道也应在公园出入口等重要位置处予以示意,保证应急避难时刻无障碍通行。
3.4路面坡道设置道路地面高差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应急避难时该道路连接的功能区域能否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