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垂体腺瘤的MRI诊断
术方法的探 讨[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0 2 1 ( ) 2 -1 J. 2 0 ,7 1 :02 .
王宏业 , 王存 生 . 年 患 者 下 肢 静 脉 曲 张 高 位 结 扎 电凝 术 治 疗 老
溃疡面在短 时间内迅速愈合 。我们认 为大隐静脉电凝术结合 高压氧治疗可 以降低下肢静脉 压 , 改善静脉瘀血及 缺氧 , 促进
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 关建词 ]垂体腺 瘤 ;Z Z 共振成像 ; 4 影像诊 断 [ 中图分类号 ]R 4 . [ 4 5 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15 9 (0 7 3 -6 30 17 - 8 20 )44 6 - 0 3
( 阳市 第二人 民医院 , 宁 辽 阳 1 10 ) 辽 辽 10 0
[ 摘 要 ]目的: 分析垂体腺瘤 的 MR 影像 学特 点。方法 : 所有 患者行 自旋 回波( E) 列横轴 、 I 对 s 序 矢状及 冠状 面
的 T 加 权及 T 权 像 , 怀疑 微 腺 瘤 者 再 行 G — T A增 强扫 描 。 结果 : 体 大腺 瘤 2 加 对 dD P 垂 6例 , 腺 瘤 6例 , I 断 与 微 MR 诊
Bo kn J J. e ii xd o n cin: y eb r x g n tea y i V r Th nt co ie c n e t r o h p ra c o y e h r- i
[ ] GasA JWae C, y keIe a. o r ope laoo- 1 r , kl M N mey ,t 1C l p lr t sng b y oD ur r h ert nl ngmet f ho i vnu gucr[ ] a yi t eo a maae n rnc e osl l s J . p nh i oc e e
垂体肿瘤MRI诊断
空蝶鞍形成机制
鞍隔孔膜薄、孔较大(大于 5mm )或鞍膈缺损, 蛛网膜下陷鞍内,脑脊液进入蝶鞍,使蝶鞍上部 扩大。 少数空蝶鞍与脑脊液漏、脑积水有关; 颅内高压可致蛛网膜腔隙疝入鞍内形成。
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
垂体前叶明显缩小、 扁平紧贴鞍底,鞍内 空虚,充满脑脊液, 形成类似部分空蝶鞍 改变; 垂体柄明显缩短或消 失,后叶高信号区消 失; 在鞍上池中垂体柄的 顶端有高信号的小结 节,为异位的神经垂 体即垂体后叶
注意 中间囊部和某些技术伪影在 MRI上可以与微腺瘤表现相似
垂体瘤(大于10mm)
瘤体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等信号或较 高信号。 肿瘤形态显示可以明确垂体腺瘤与视交叉、两侧海绵窦 的关系。 坏死、囊变区在T1加权上呈更低信号,在T2加权上呈高 信号。 垂体卒中为急性出血和垂体腺瘤梗塞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伴有严重的头痛、高血压和视觉突然丧失。
侵袭性垂体腺瘤 的MRI判断
侵袭性垂体腺瘤可以侵袭海绵窦、鞍底骨质和蝶窦,其中 以海绵窦受累为MRI的一个重要征象。
垂体腺增强往往低于邻近的海绵窦。两侧海绵窦信号强度 不对称是海绵窦受侵犯最敏感的征象,然而特异性差。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受包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一些作 者倾向于以下判断:
1.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达67%或以上,海绵窦累及可以确诊 2.如果海绵窦显示不清楚或海绵窦上、内侧壁与肿瘤相连,应高度怀疑; 3.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小于25%或海绵窦内、上壁未与肿瘤接触, 可 以明确海绵窦未累及。
灰结节异位瘤 (错构瘤)
增强扫描后肿瘤有强化
生殖细胞瘤
•肿瘤在MRI T1加权像上, 为等或稍低信号,在T2加 权像上呈等信号。 •增强扫描,肿瘤组织显著 强化,肿瘤囊变和钙化成 分无强化,呈低信号。 •肿瘤转移较早,顺脑脊液 种植转移
垂体大腺瘤MRI影像及分级(二)
垂体大腺瘤MRI影像及分级(二)知识要点1、无功能大腺瘤是指没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事实上,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是促性腺素瘤(gonadotropic adenoma)和零细胞腺瘤(null-cell adenomas)。
它们导致的症状主要为视力、视野障碍和头痛,或者压迫垂体前叶导致激素水平低下。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体检发现。
2、70%的垂体大腺瘤会向鞍上突,鞍上部分的肿瘤会出现分叶;鞍隔会像皮带一样束缚中肿瘤,使其成为沙漏状。
约有8%的大腺瘤会向下突入蝶窦腔;还有30%的大腺瘤会像侧方扩张,往往是单侧图像侧方海绵窦。
3、增强扫描会使大腺瘤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但强化的程度不能代表大腺瘤的血供程度;相反,在T1w和T2w上,肿瘤内部线样流空低密度影能提示肿瘤内部的供血动脉存在。
病例影像1、鞍隔与视交叉垂体大腺瘤突破鞍隔像鞍上发展,鞍隔像一个腰带勒住大腺瘤使其向一个沙漏样;腺瘤顶部挤压视交叉,在T2W上可以看到被压薄的视交叉。
2、新鲜出血与混杂信号大腺瘤上部后方在T1增强上有高信号,在T2W上表现为低信号版混杂影,提示腺瘤内部有新鲜出血3、陈旧出血与液平陈旧性出血液化后形成囊腔,当患者躺卧扫描时,出现囊内气-液平面,在T2W上十分明显。
4、正常垂体腺在T2W上大腺瘤内部信号混杂,正常垂体被肿瘤推挤到右侧;在T1W增强图像上,正常垂体被增强显影。
5、硬膜尾征在T1W上,大腺瘤后方的垂体后叶呈高信号;在T1增强扫描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前方前颅底硬膜强化显影(脑膜尾征)6、肿瘤血供在T1W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内有“线样'低信号,这是肿瘤内部的供血小动脉;T1强化上这些小血管因流控效应,也呈现出低信号;在矢状位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内有不均匀强化,但这不能提示肿瘤的内部血供;DSA造影可以看到肿瘤内的小动脉(running artery),以及肿瘤形态弱染色。
垂体瘤的分级Wilson-Hardy分级(根据腺瘤的扩张和侵袭进行分级)腺瘤的扩张(Extension):0级:微腺瘤,在鞍内,鞍底形态完整1级:腺瘤直径<10mm,位于鞍内,肿瘤仅使鞍底扩大2级:腺瘤直径>10mm,使得整个或局部蝶鞍扩大,鞍底完整未破坏3级:腺瘤直径>10mm,蝶鞍扩大并有局灶性破坏,部分肿瘤突出鞍区4级:腺瘤弥漫性扩散,蝶鞍结构难以识别,腺瘤侵入周围海绵窦、视神经、颞叶等结构(ps:0级和1级腺瘤属于非侵袭腺瘤;2-4级腺瘤属于侵袭性腺瘤。
垂体腺瘤及其鉴别诊断
二、垂体的组织来源
垂体组织学来源:垂体由外胚叶原始口腔顶 部向上突起的颅颊囊与第三脑室底部间脑向 下发展的漏斗小泡两者结合而成。颅颊囊前 壁发育成垂体前叶远侧部及结节部,后壁形 成中间部。而漏斗小泡发育成垂体后叶、漏 斗柄、正中隆起。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织 学来源是不同的,其功能各自分工也不同。
整理ppt
六、正常垂体及比邻解剖结构的MR 影像表现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八、垂体瘤MR 鉴别诊断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பைடு நூலகம்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 MR表现: 中心大多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脓肿壁T1WI高信号,原因可能是吞噬细胞 吞噬大量的自由基沉积在脓肿边缘。 部分病例T1WI为高信号,考虑为脓液含有 高蛋白成分,或粘稠度增高所致;T2WI为 低信号,可能为慢性炎症致肉芽组织增生。 若DWI为高信号,则更提示垂体脓肿的诊断。 增强后,不均匀环形强化及周围脑膜强化, 是垂体脓肿MR增强的典型征象。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垂体大腺瘤概述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脑垂体腺瘤,通常是良性的。
该瘤可分泌激素,导致垂体功能亢进或垂体功能低下。
垂体大腺瘤通常可以通过MRI成像进行诊断,鉴别诊断也非常重要,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脑垂体瘤进行区分。
MRI诊断垂体大腺瘤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建议采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以及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为医生提供详细的垂体大腺瘤特征信息。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MRSI可以直接测量人体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可以在不破坏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获得瘤体的生物学信息。
MRSI可以对垂体大腺瘤组织内代谢产物的分布进行不同程度的定量统计和分析,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重要手段。
垂体大腺瘤的MRSI表现为在1.3、2.1、2.8和3.3 ppm处具有峰值,具有代谢物分析的价值。
磁共振增强成像(MR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对比剂(gadolinium)可以增强瘤体的对比度,专业人员可以对瘤体进行细节和特征的观察,以确定瘤体大小、血供以及瘤体囊肿等特征。
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脑垂体增强成像专门用于诊断垂体大腺瘤。
该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区分正常垂体腺和垂体大腺瘤。
该方法可以直接对垂体腺进行成像,也可以使用对比剂增强画像,使垂体瘤更加明显。
垂体大腺瘤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关键。
在进行MRI后,可以通过观察瘤体是否有增强、大小和形状、血供、水平等方面来进行鉴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垂体大腺瘤鉴别。
腺瘤其特征是瘤体界限清晰、无卫星灶,可明显增强。
鞍区囊肿与腺瘤不同,鞍区囊肿界限清晰、无卫星灶,一般不会增强。
在MRI上通常呈现液态信号。
垂体超生长症垂体超生长症通常与巨腺瘤有关,MRI上常表现为垂体增生和瘤体无法完全分开,通过观察瘤体体积以及分泌六类激素(生长激素、催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卵泡激素)的水平来进行诊断。
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咽管区肿瘤,多数为良性。
它来源于位于脑底部的垂体腺细胞,可以分泌过多或过少的激素。
根据其大小和功能特点,垂体腺瘤可分为微腺瘤和巨腺瘤。
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外科手术等领域的进步,对于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诊断进展:1. 影像学诊断:传统的平片检查已经被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所取代。
fMRI可以明确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影响范围,并且能够检测肿瘤是否侵入周围组织,对于鉴别良性与恶性具有较高准确度。
2. 激素水平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异常是垂体腺瘤最主要的诊断指标之一。
通过测量抗利尿激素(ADH)、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和催乳激素(PRL)等的水平,可以辅助判断病变的类型。
3. 病理学检查:对于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垂体腺瘤,从手术中获取组织标本进一步行病理学检查是必要的。
光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核分裂象和血管侵犯程度可以帮助判断其恶性程度。
二、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对于无功能或压迫性垂体腺瘤,尤其是微小者,药物治疗成为首选。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硫酸溴隐亭、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类固醇激素等。
这些药物能够控制肿瘤生长和减少相关激素分泌,同时也有利于保护视神经。
2.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治疗垂体腺瘤最彻底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经经颅道或经鼻道途径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体征。
目前外科手术已经发展到显微神经导航、内窥镜等技术,使手术更加精准和创伤小。
3. 放射治疗:对于未能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或复发的巨腺瘤,放射治疗是常用的选择之一。
主要包括传统放射治疗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它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控制或减少肿瘤生长的效果。
4. 靶向药物治疗: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针对特定靶点的抗癌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干扰垂体腺瘤细胞中关键信号通路,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抑制。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垂体病变的CT、MRI诊断
T强化 观察 不如 MR , 以做到 动态 扫描 。 I难 移行 。 神经 垂 体来 源 于第 三脑 室 底 部脑 组 织 向下 的延 C 伸 。胚 胎第 6周 时 , 腺垂 体 和神 经 垂体 在 蝶 鞍 内会 合
为垂 体 , 会合 间可有 裂 隙残存 。 腺垂 体包 括 远侧 部 、 节 部 和 中间部 , 般 把 远侧 部 、 结 一
显示病 变 本 身 。显 示垂 体 瘤 的 间接 征象 : 大腺 瘤 表 现
为蝶 鞍 扩大 , “ 内 型” 变 , 不具 特 异 性 , 内压 呈 鞍 改 但 颅
男性 和 绝 经后 的妇 女 ≤8 m; 乳 期妇 女 ≤1 r 孕 增高可 有类 似 的表 现 ; a r 哺 0 m; a 垂体 微腺 瘤 可 出现双 鞍底 征 。 但
TWI 呈新 月 形或 结节 状 高信号 。约 1 ~ 0 0 2 %垂体 后 叶 率 较 低 , 易 区分 肿瘤 与鞍 上结 构 的关 系 。C 不 T显示 垂 高信号 可缩 小或 消失 ( 2 。垂 体后 叶高 信 号与 含抗 体瘤 引起 的骨 质改 变优 于 MR 。 图 ) I
利 尿激 素 ( H) AD 的神 经 分 泌颗 粒 有关 , 大 小及 信 号 23 MRI 查 其 . 检
是下 丘脑 一 神经垂 体 轴功 能状 态 的反映 。
MR 检 查 是 目前垂 体最 佳 的影像 学检 查 方法 。 I 常
垂体 的血 供决 定 了垂体 的强 化方 式 。垂体 前 叶 由 规 序 列 及 显 示 平 面 用 矢 状 位 S TWI 冠 状 位 S E , E
垂 体 上 动脉 和垂 体 门静脉 系 统供 血 : 体 后 叶 由垂 体 TWI TWI冠状位扫描与垂体柄平行 , 垂 及 2 , 轴位作为补 下 动脉 供血 。 常垂 体 的 MR 动态 增强 具 有高 的时 间 充 序 列 。 强 扫描 在 疑 为 垂 体 微 腺 瘤 时是 必 须 的 , 正 I 增 作
垂体腺瘤的CT及MRI诊断
M 诊断垂体 腺瘤 3 R1 5例 , 其 检 查 技 术 与诊 断 作 就
初 步探 讨 。
1 资 料 与方 法 本组 3 5例 中 , 9例 , 2 男 女 6例 , 龄 1 年 8—6 5 岁, 均 3 平 2岁 , 均有 典 型 的临 床 与 内分 泌 检 查 资 料
或手术 证 实 。使 用 Pc e i r Q型 C kI T机 , 状 位 , 厚 冠 层
态扫 描 , 组扫 描 时 间 3 每 O秒 , 续 进 行 5组 动 态 扫 连
对微 腺瘤 的意 义较 大 , J卢光 明等 _研 究认 为 : 用 3 采 G d—D P T A增 强 动 态 扫 描 , 腺 瘤 的最 大 信 号 强 度 微 的峰 值 时 间多在 10~20秒 , 4 1 而邻 近 垂体 最 大 信 号 强度 的峰值 时 间多 在 15~15 , 腺瘤 与 正 常 垂 0 7秒 微 体 的最 高对 比度多 出现 在 动态 扫 描 序 列 15秒 时 , 0 最高 对 比度无 1 出 现 在 随后 的常 规 序 列 扫 描 中 , 例 测得正 常 垂 体 的强 化 高 峰 早 于 微 腺 瘤 , 相 差 3 多 5 秒 。增 强后 正 常垂 体 组 织 及 海 绵 窦 强 化 明 显 , 利 有 于 区分鞍 内 、 上 及 鞍 旁 病 变 。有 些 微 腺 瘤 由于 瘤 鞍 体太 小 又不 造 成 垂 体 柄 偏 移 或 鞍 隔 膨 隆 就 很 容 易 漏诊 , 漏诊 原 因 除 病 变 本 身 有 关 外 , 与 使 用 的 成 还 像方 法 、 造影 剂 、 设备 性 能 及 窗技 术 调节 有 关 。 肿瘤 直径 大 于 10r 的垂 体 腺瘤 ,T表 现 为等 .e a C
垂体大腺瘤侵袭性生长的MRI及病理评价
M RI a d Pa hoo cSt d fl v sv n s fPiu t r a r de o a LIY i n t lgi u y o n a ie e so t ia y M c oa n m s ng, ZU O i ZH OU a g y ng, ta.Ra i l M n, Y n-a e 1 do— o gy Dep rm e 。 e he op e s H o pia , u ng ng 5 80 a t nt Sh nz n Pe l s t l G a do 1 20, P.R. Chi na
大腺 瘤 的 生 长特 点与 肿 瘤 的功 能 类 型没 有 明 显 的 相 关 性 。 【 键 词】 关 垂体 ;腺 瘤 ;磁 共 振 成像 ;病 理 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图 分 类 号 】R7 9 4 ;R 4 . 【 献 标 识 码 】A 中 3.1 452 文
【 章 编 号 】1 0 — 3 3 2 0 ) 1 0 0 — 4 文 0 0 0 1 ( 0 8 0 — 0 60
度 、 死 囊 变及 侵 袭性 作 为 MRI 价 肿 瘤 生 长 的 指 标 , 瘤 细 胞 增 殖 活 性 ( CNA、 6 及 Ⅷ 因 子 检 测 作 为 病 理 指 标 。 坏 评 将 P Ki7)
结 果 : 袭性 大腺 瘤 的 肿 瘤 长径 与和 非侵 袭性 大腺 瘤 相 比 差 异 有 极 显 著性 意 义 ( 侵 P< 0 0 ) 长 径 ≥ 3c 的 巨腺 瘤 组 与 长 .1 , m 径 < 3 m 的 大腺 瘤组 在 侵 袭 性 生 长 上 差 异 有 极 显 著 性 意 义( c P%0 0 ) . 1 。侵 袭 性 和 非侵 袭 性 大腺 瘤 的 Ki7表 达 差 异 有 显 6
垂体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1.男 43岁 左肢体无力伴右侧眼睑下垂20天
神经鞘瘤伴囊性变及出血
2. 女 39岁 视物模糊1年余
• IHC及HC (垂体瘤)垂体腺瘤。
3.女 43岁 右眼视物模糊3个多月
皮细胞型脑膜瘤 (WHOⅠ级)
4. 女 17岁 头痛头晕1月余
考虑胶质瘤可能
垂体增生
垂体增生
Rathke囊肿
• 源于胚胎时期Rathke囊, 前壁形成垂体远侧部, 后壁形成垂体中间部, 囊腔逐渐缩小呈裂隙状 态,成人已退化,若增 大形成之
• 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 部分向鞍上延伸
Rathke裂囊肿
• 40%完全在鞍内,60%有鞍上扩展 • 有症状的RCC大小多在5~15mm • 边界清晰,圆形或分叶状鞍内/鞍上病灶,无钙化 • 常较稳定,但可见自发缩小或出现 • 无恶变倾向,但术后经常再发 • 免疫组化染色表达细胞角蛋白8,20
富 • GH激素使软组织增厚, 鞍隔增厚变硬,向上受阻
;降低骨密度,鞍底容易突破;使蝶鞍扩大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垂体促性腺激素腺瘤
侵袭性垂体腺瘤
• 向上侵犯视交叉、三脑室,甚至下丘脑、颞叶 • 向鞍底侵犯蝶窦、斜坡,可向筛窦、鼻咽等生长 • 向鞍旁侵犯周围的海绵窦、硬膜等组织,颈内动
脉被包绕 • 一般认为肿瘤浸润硬膜
• 蝶鞍 • 视神经 • 海绵窦及其内容物 • 鞍上池 • 鞍隔 • 鞍上血管 • 下丘脑 • 第三脑室前下部
正常垂体MR表现
T1WI 矢状面 • 前叶T1、T2信号均匀,与灰质相等 • 后叶呈高信号(含抗利尿激素的神经分泌颗粒)
T2WI 冠状面
• 正常垂体两侧对称,垂体柄位置居中(5%可偏位) • 上缘分为平坦型、凹陷型、隆起型
垂体瘤诊断的金标准
垂体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
除此之外,垂体瘤的诊断还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内分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1. 临床表现:垂体瘤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慢性头痛或视力/视野异常头痛、海绵窦综合征、脑神经损伤、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下丘脑功能障碍等。
2. 内分泌学检查:垂体瘤可以导致各种垂体激素的分泌异常,通过检查这些激素的水平,可以辅助诊断垂体瘤。
3. 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的MRI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CT扫描也可以提供关于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信息。
当个体出现以上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是否患有垂体瘤。
垂体腺瘤的磁共振影像诊断
垂 体 腺 瘤 的磁共 振 影 像 诊 断
张 旗 田 淑 凤 魏 红 月
[ 摘 要] 目的 提高垂 体腺瘤 的磁 共振诊 断水平 ; 方 法 对 9例临 床诊 断为垂 体腺瘤 , 过磁 共振检 查证 通
实为垂 体腺 瘤的脑垂 体 MR 图像进行分 析 ; 结 果
垂 体 腺 瘤 的 磁 共 振 诊 断 应 注 意 垂 体 腺 瘤 的 位 置 、 大 小 、形 态 及
TE和 TR 分 别 为 1 ms和 5 0 , 加 权 5 0 ms T2
像 的 TE 和 TR 分 别 为 9 ms和 2 0 ms 0 00 。
2 M R表 现
1 材 料与 方 法
男性 4例 ,女 性 5例 ,年 龄 范 围
21 病 变部位 及周 围改变 .
肿 瘤 主 要 位
2 2 病 灶 信 号 改 变 病 变 多 表 现 为 等 .
T ,等 T。 略 长 T 或 略 长 T。 常 信号 。5 异
例 表 现 为 内部 信 号 不 均 匀 , 见更 长 T 可 更
长 T。 异常 信 号 ,为 瘤 内囊 变 及 坏 死 改 变 。 3例 出 现 瘤 内 局 灶 性 短 T 长 T。 常 信 异
・23 ・
T 等 T。 略 长 T 略 长 T。 变 。垂 体 大 或 改
腺 瘤 可 向周 围 生 长 ,向下 可 突入 蝶 窦 , 向 两 侧 可侵 及 海 绵 窦 ,向上 突破 鞍 隔 长 入 鞍 上 池 内 ,且 可 使 视 交 叉 上 抬 ,如垂 体 腺 瘤 发 生 卒 中 ,可 出现 垂 体 腺 瘤 内 部 信 号 的 改 变 ,即 出 现 短 T 长 T。 况 ,垂 体 瘤 内如 情
号 ,为 瘤 内 出血 ( 卒 中 ) 瘤 。其 中 T 加 权 像 观 察 病 变 及 解 剖 结 构 较 好 ,尤 其 是 冠 状 位 ,T。 权 低 往 往 呈 片状 高 信号 ,不 利 于 加 观察细微改变 。 3 讨 论 3 1 关 于年 龄 、 别 及 症 状 . 性 垂 体 腺 瘤 可
垂体瘤影像诊断19632
垂体大腺瘤常突破鞍隔向鞍上池生长,其形状 典型的呈“8”字征或“束腰征”。
MRI图像上,其信号特点在任何序列均与脑灰质 呈等信号。不过垂体大腺瘤经常在瘤体内部发 生出血或囊变,使其MRI信号变得不均匀。
MRA可显示肿瘤对WilliS环的形态和血流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各种NS常见肿瘤的病理特征与 影像表现之间关系?
MRI检查:
垂体微腺瘤显示优于 CT。
微腺瘤MR表现:
1. 瘤体直径《10mm
2. 垂体腺内局灶性信号异常,多呈稍长T1长T2信号
3.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4. 垂体柄移位
间接征象
5. 鞍底下陷或轻微下陷 6. Gd-DTPA动态增强,正常垂体先强化,微腺瘤延迟
强化。
垂体大腺瘤MR表现:
医学影像学
大庆油田总医院磁共振室
戴险 峰
3.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占脑肿瘤的10%左右,居 第三位。以30-60岁常见,性别无明显 差异。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
垂体的解剖
【临床与病理】
按其是否分泌激素可分为非功能性腺瘤 和功能性腺瘤。 功能性腺瘤包括泌乳素、生长激素、性 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
直径小于10mm者为微腺瘤,大于 10mm者为大腺瘤。
【临床与病理】
肿瘤包膜完整,较大肿瘤常因缺血或出 血而发生坏死、囊变。肿瘤可表现出侵 袭性,向上生长可穿破鞍隔突人鞍上池, 向下可侵人蝶窦,向两侧可侵入海绵窦。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垂体功能异常和视 野缺损。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MRI检查
1. 瘤体直径〉10mm 2. 鞍内正常垂体信号消失,实体肿瘤为与脑组
详解垂体瘤及其影像学表现
详解垂体瘤及其影像学表现垂体瘤是鞍区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临床上有明显症状的垂体肿瘤约占到颅内肿瘤的10%~12%。
因此垂体瘤的检查对于临床诊疗至关重要。
一、正常解剖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垂体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
三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有必要了解不同方法在检查中的运用。
1、X线较少使用。
可显示蝶鞍部的骨质改变,但不显示瘤体。
头颅侧位片2、CT平扫、增强不常用。
当患者存在MRI检查禁忌症时,可使用CT检查。
一般采用轴位的薄层扫描,功能段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进行重建,可通过垂体的大小、密度的改变,判断垂体有无病变的发生。
但CT的缺陷在于微腺瘤显示不佳。
3、MRI是垂体病变首选的办法。
在MRI上可鉴别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增强和平扫类似于CT,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动态增强扫描。
何为动态增强扫描,是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些感兴趣的层面作联系快速多次的扫描,它可以了解病变的强化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腺垂体一般位于垂体前部,T1WI和T2WI呈等信号;神经垂体位于垂体后部,T1WI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
采用增强扫描的方法,垂体前叶、后叶、垂体柄都会出现明显强化。
正常垂体大小(与激素水平、年龄有关)三、垂体瘤分类1、根据否分泌激素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
•非功能性垂体瘤,患者就诊通常因为垂体瘤极大,压迫其他脏器。
•功能性垂体瘤,相对发现比较早,垂体瘤小,根据分泌激素的种类又分为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等。
2、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微腺瘤(≤1cm)和巨腺瘤(>1cm)。
(1)垂体微腺瘤直接征象•MRI平扫: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呈相对低信号。
•MRI动态增强:早期,垂体微腺瘤信号低于正常垂体;晚期,信号高于正常垂体。
间接征象•垂体增大;•垂体上缘局部或偏侧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局部骨质变薄、侵蚀、倾斜下陷。
(2)垂体巨腺瘤X线诊断价值在于观察蝶鞍的扩大。
垂体大腺瘤的MRI影像分析
【 关键词 】 重体腺瘤 ;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 R 7 3 9 . 4 1 ; R 4 4 5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6 —9 0 1 1 ( 2 0 0 7 ) 0 3 —0 2 2 4 —0 3
i e a l l y p r o v e d o v e r p a s t 1 0 y e a r s .Re s u l t s : T h e ma i n MR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w e r e s a d d l e a 瑚 ma s s ,t h e s i l a l w e r e i s o i n t e n s e o r ̄ l i s h a y l o w
e n h a n c e dMR I m . l a 0 f p i t u i t a r ym a c r o - a d e n o m a i n1 7 p a i f e n  ̄,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t h e o b j c c t  ̄ w e r e c l i n i c a l l y p a t h o l o g -
a c e n t s t r u c t u x  ̄
.
,i t c a n p i c t u r e t h e t u l I  ̄r ’ s l o c a t i o n,e o r t ig f u r a t i o n, s i z e,s i a l ,a n d el r a io t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n e o p l a s m a n d
垂体腺瘤影像诊断
v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症状可表现为 Cushing综合征。瘤体通常较小,不产生神经系统症状。肿瘤 细胞过量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有关多肽可导致肾上腺皮质 增生,产生高皮质类固醇血症,引起体内多种物质代谢紊乱。
6.蛛网膜囊肿 位于鞍上或鞍旁,CT显示水样密度,囊壁可以钙化 ;MRI信Βιβλιοθήκη 与脑脊液一致。增强后扫描一般无强化。
7.表皮样囊肿 位于鞍上或鞍旁,CT显示水样密度,囊壁可钙化;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扫描囊壁轻度钙化。
8.神经瘤 多位于鞍旁或蝶鞍外上,CT平扫为等密度,MRIT1WI 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还可显示肿瘤与神经的关系 ;增强后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v 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罕见。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 v 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临床无明显症状,肿瘤过大时可压迫正常垂
体组织致其萎缩,出现相应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症状。 v 其他可产生视力改变、头痛及多饮、多尿、嗜睡等丘脑下部功能
障碍。肿瘤向鞍旁生长,压迫海绵窦产生颅神经功能障碍,其中 动眼神经最常受累。
4-5,好发于年轻人);生长激素腺瘤(男性多见, 男女之比为2:1,儿童常见此型);皮质激素腺瘤 (好发于成年女性)
垂体基本解剖
垂体位于蝶鞍垂体窝内,体积约0.5×1.0×1.0cm。 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表面包以结 缔组织被膜。神经垂体分为神经部和漏斗部,漏斗 部与下视丘相连。腺垂体分为远侧部,中间部及结 节部三部分。远侧部最大,中间部位于远侧部及神 经部之间,结节部围在漏斗部周围。远侧部又称前 叶,神经部和中间部合称后叶。 腺垂体前叶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泌生长激素和催乳 素。垂体的神经部(垂体后叶)主要合成抗利尿素 和催乳素。
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垂体瘤属于脑外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15%,青年女性多见。
根据是否分泌激素分为有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及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
对于直径<10mm 的腺瘤叫垂体微小腺瘤,直径>10mm的腺瘤叫垂体大腺瘤。
临床上微腺瘤用药可以控制,大腺瘤手术效果较好,但易复发,8、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6%、35%。
标签:垂体瘤CT及MRI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垂体瘤检查,CT以冠状面薄层及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对垂体微腺瘤检查,MRI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冠状面正常垂体的高度,女性为2.7~6.7mm(平均4.8mm);男性1.4~5.9mm(平均3.5mm);青春期及中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垂体高度为9~10mm甚至更高。
1 CT表现1.1 垂体大腺瘤平扫可见鞍上池肿物,有完整包膜,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均匀,界限清晰,较大者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2%~4%可见钙化。
肿瘤较大向上生长可突入三脑室前部和双侧侧脑室前角内下方,影响孟氏孔而产生脑积水。
肿瘤向侧方生长可侵犯海绵窦,使其内的颈内动脉受压。
肿瘤向下生长可突入蝶窦,蝶窦内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骨窗示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移位,鞍底下陷等特征。
肿瘤出血或缺血性坏死为垂体瘤卒中,临床上出现肿瘤急剧增大的症状,CT平扫为急性出血,瘤内见高密度影。
增强扫描:垂体大腺瘤呈均一或周边强化。
瘤体边缘轮廓及瘤内坏死囊变区显示更清楚。
因垂体瘤血供不丰富,肿瘤强化的速度慢于正常垂体组织。
1.2 垂体微腺瘤平扫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平扫多难以发现。
主要依靠增强后快速或动态扫描。
增强早期,增强的垂体腺中呈现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见小环形增强结节影。
还可借助于一些间接征象,如垂体高度增加、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以及鞍底局限性变薄下陷、鞍底骨质变薄、侵蚀、破坏或鞍底倾斜等。
诊断还须结合临床症状和血中有关激素水平的变化。
2 MRI检查2.1 垂体大腺瘤平扫T1WI肿瘤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数高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摘要] 目的探讨MRI在垂体大腺瘤患者中的诊断及其鉴别。
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血压等,所有患者均行MRI诊断和鉴别,分析患者MRI平扫及其增强表现。
结果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11例其他。
36例肿瘤直径为0.4~11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
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强化后4例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代表性。
1.2 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较多,具体如下:(1)压迫症状。
患者发病后部分患者容易引起肿瘤压迫,从而造成视力下降、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非特异性头痛等;(2)内分泌亢进的症状。
患者发病后泌乳素(PRL)腺瘤容易造成患者月经减少、闭经,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Cushing综合症,生长激素(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症等[3]。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血压等,所有患者均行MRI诊断和鉴别,具体方法如下:实验中主要采用SIEMENS公司制造生产的MAGNETOMA VANTO1.5T 磁共振成像系统应进行诊断,用正交头线圈自旋回波(SE)脉冲序列常规行冠状面、矢状面扫描,部分加做横断面扫描。
T1WI、T2WI的TR、TE分别为600 ms/15 ms,4 000 ms/90 ms。
前者层厚5 mm,层间距1.5 mm,FOV230 mm2,矩阵256×190;后者层厚6 mm,层间距1 mm,FOV230 mm2,矩阵256×190。
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2 mmol/Kg。
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常规行矢状面、冠状面、轴位扫描,部分患者根据其情况进行横断面的TIWI扫描[4]。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别采用[n(%)]与(x±s)表示。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和大小
该研究中,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患者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其他患者由于肿瘤较大无法确定其垂体内部位置。
36例肿瘤直径为0.4~11 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
2.2 肿瘤的形态及信号
该研究中,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对病灶部位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均匀强化,4例患者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近年来,MRI在垂体腺瘤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
该研究中,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患者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其他患者由于肿瘤较大无法确定其垂体内部位置。
36例肿瘤直径为0.4~11 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6]结果类似。
这种诊断方法和其他诊断方法相比优势较多,由于垂体腺瘤源于垂体前叶,病灶部位多数位于鞍内,并且经过鞍隔向鞍上发展,从而形成鞍内、鞍上的软组织肿块,这种肿瘤具有多方向生长等特点,并且肿瘤多表现为:椭圆形、不规则等形状,而当肿瘤较大穿过鞍隔时,肿瘤表现为“腰身”呈8字形,雪人征等,此腰征是肿瘤向上侵犯的重要依据。
该研究中,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对病灶部位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均匀强化,4例患者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