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翻译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中考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中考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中考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中考文言文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2、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谋之,又何间.(参与)焉?——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3、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何以.(凭,用)战?——您凭借什么作战?5、衣食所安.(养生),弗.(不)敢专.(独占)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民弗从也。

——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7、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弗敢加.(以少报多)也,必以信.(语言真实)。

——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

8、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

——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弄清楚),必以情.(实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但是)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10、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属.(类)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2、公将鼓.(击鼓)之。

——庄公想要击鼓进军。

13、齐师败绩..(溃败)。

公将驰.(驱车追赶)之.(齐军)。

——齐军溃败。

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齐军。

14、遂.(于是)逐.(追击)齐师。

——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

15、既.(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故.(原因)。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6、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17、一鼓作.(振作)气.(士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士气正旺盛),故克之。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中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归纳

一、重点实词翻译1. 常见实词的翻译方法(1)直接翻译法:直接将文言文中的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2)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通顺,需要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

(3)删减法: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文词汇。

(4)替换法:将文言文中的实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汇。

2. 常见实词翻译示例(1)如: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为:国家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2)如: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为: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听风吹雨声,仿佛铁马冰河的景象进入了梦境。

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翻译为:春天睡觉不知天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二、重点虚词翻译1. 常见虚词的翻译方法(1)直接翻译法:直接将文言文中的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2)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通顺,需要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

(3)删减法: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文词汇。

(4)替换法:将文言文中的虚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汇。

2. 常见虚词翻译示例(1)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为: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翻译为:早上还是田间地头的农民,晚上就能进入朝廷的大厅。

(2)如: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为: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三、特殊句式翻译1. 常见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1)判断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2)被动句:将“被”、“受”等被动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被动结构。

(3)倒装句:将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正常语序。

(4)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中考文言文翻译字词翻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字词翻译

1. 古义: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例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劝学》)翻译:至于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东西,也就不能到达。

2.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例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 古义:凭借;今义:依靠。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 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劝学》)翻译:因为他们探求和思考深邃,而且没有不思考的事物。

5. 古义:征求;今义:寻求。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翻译:没有蛇、鳝的洞穴它们就无处存身。

6. 古义:寄托;今义:托付。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翻译: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

7. 古义:通“逾”,超过;今义:越过。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8. 古义: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例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劝学》)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9. 古义:感到疑惑;今义:感到困惑。

例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劝学》)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于险阻、僻远的地方。

10. 古义:所以;今义:因此。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在翻译文言文时,除了理解字词的基本意义外,还要注意其特殊的用法和语境。

例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通过对字词的准确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中考文言文翻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

1、《幼时记趣》全文翻译我回忆童年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看到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他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仰起头来观赏群鹤舞空的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的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观看,果真觉得它们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的鸣叫了,我高兴的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子,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小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起来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就全被它吞到肚子里去了。

我那时年纪小,看得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了一声。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2、《三峡》全文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被阻隔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宣传,则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之间飞泻冲荡下来。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宛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之文言文翻译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之文言文翻译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之文言文翻译1.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先用“/”断句)[知识点]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断句[答案](1)读书人(有学识的人)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断句)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使他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解析]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即,就;更,另,另外;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何,为什么;见事,知晓事情。

(2)句重点词语:闻,听说;异,对……感到诧异(惊异);通儒,精通儒学的人。

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意思是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使他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是说韩性对这件事感到诧异,应断开;“录为弟子”,是指把他(王冕)收作学生,应断开;“学遂为通儒”是说他(王冕)的学习成就,应断开;故划分为: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其不知丘亦甚矣。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答案](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2)他太不了解我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独:只,只是。

中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翻译

中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详细解析】1. 学而时习之:“学而”是连词,表示“然后”,“时习之”中的“时”是副词,表示“按时”,“习”是动词,表示“复习”。

整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去复习它”。

2. 不亦说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说”通“悦”,是动词,表示“愉快”。

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很愉快吗?”3. 有朋自远方来:“有”是动词,表示“有”,“朋”是名词,表示“朋友”,“自远方来”是介词短语,表示“从远方来”。

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4. 不亦乐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乐”是形容词,表示“快乐”。

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很快乐吗?”5. 人不知而不愠:“人”是名词,表示“别人”,“不知”是动词短语,表示“不了解”,“而不愠”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愠”是动词,表示“生气”。

整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6. 不亦君子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君子”是名词,表示“品德高尚的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总结】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品质。

孔子认为,学习之后要按时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能带来快乐;面对别人的误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高尚品质。

这段话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内容之一。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 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 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 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开始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 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 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 便以为学全了驾船 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 胆,桨坠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 .二、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 妻善织缟②, 而欲徙于越。

“何也? ”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 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老婆善于织缟,想移民到越国 去。

有人对他说:“您必然会穷的。

”鲁国人说:“为什么?” 说:“屦是用来穿的, 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 使用的国家,想让不穷,这可能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 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 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 浮梁:浮桥。

2维:系,连结。

中考语文版文言文翻译

中考语文版文言文翻译

子曰:“君子不器。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让于少;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矣?”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之学也,为人也深,为irds也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子曰:“君子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患贫,患不安。

不患鳏,患其不能也。

”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独知其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知德者,恒善之;不知德者,恒恶之。

备战中考文言文翻译

备战中考文言文翻译
7、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就是勇气。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硬的筋骨。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 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
10、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 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 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翻译下列句子:
词类活用,名作动
1.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
艳装骑驴的,也时常有。 2.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用现代的词替换
3.与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通假字译为本字
4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今异义的区别
第二式: ①通假字译为本字。 ②词类活用译出活用特征;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 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 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5)文言翻译的口诀
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2、斟酌字义,揣摩语气; 3、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4、补略通变,合情合理; 5、如无标点,审慎断句; 6、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4)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 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 句子结构。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 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3)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 换调 补 删扩
翻译下列句子:
人名、年号
人名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中考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

中考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

中考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字词

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字词

1.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也可作代词,指代事物或人;还可作动词,表示“去、往”。

例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2.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为政》)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效果好。

3. 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语气。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4. 以:表示目的、原因、方式等,相当于“来、因为、用”等。

例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 其:作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6. 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相当于“在、因为”等。

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7.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某一器物。

”8. 故:表示原因、结果,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9. 与:表示并列、联合,相当于“和、跟”等。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中考文言文字词翻译大全

中考文言文字词翻译大全

中考文言文字词翻译大全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

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16.记之而去去:离开。

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
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中考必考25篇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中考必考25篇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中考必考25篇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四、《伤仲永》1.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好名声了。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3、.3、4、泯然众人矣!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和普通人一样了。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仲永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五、《孙权劝学》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学官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有志气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4.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六、《三峡》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可译为:“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1、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特别是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

二、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
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

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

文言文单音节词较多,要注意尽量译成准确的双音节词。

尤其要特别注意:结合语境选择多义词的意义;如果不能理解,看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词。

例:“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可译为:“【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除【】内是必要的增补外,字词,古今是一对一的关系;词序、句法结构,古今相同。

这种翻译方法就是对译。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

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

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应尽量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常见的倒装句有:
(1)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4)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

常见的省略句有:
(1)省略主语:【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3)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删除不译。

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可译为:“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原文中十位数与个位数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有”字,今译时可删除不译。

再如“夫战,勇气也。

”可译为:“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今译时可删去不译。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可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今译时删去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变通调整。

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信实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平时练习中,要注意练习“操作程序”,这就是:
第一步,对译。

将古文中词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对应着写下来,要特别注意结合语境选择多义词的意义。

如果不能理解,看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词。

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词。

第二步,看有无需要调整的地方(移位、增补、删减、保留等)。

如果按部就班,即使有难以理解的句子,一般都可以顺利地解决。

三、古文今译产生错误的重要原因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

如“其一犬坐于前”句,前面已有“一狼径去”,而根本没有出现“犬”字,只要细心分析就会清楚:“其一”是指其中一条狼,只不过“狼”字承前省略了。

“犬坐于前”的主语既然是“狼”,“犬坐”当然不是“狗蹲坐”,而只能是“像狗那样蹲坐”的意思。

误译者没有发现“犬”字是名词用作状语而导致误译。

文章是个整体,字、词、句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