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案(第一课时)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案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b6538c45727a5e9846a6121.png)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燃烧条件与灭火方法的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2.通过实例探究与分析,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学习安全消防常识,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练结合教学用具:仪器:烧杯、剪刀、酒精灯、镊子、小木条、玻璃棒、石棉网、三脚架、试管等药品:蜡烛、碳酸钠、稀盐酸、过氧化钠、棉花、红磷、白磷等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播放视频【提问】他们在干什么?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我们就一起来【学生回答】用有趣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一下有关燃烧的知识。
【板书】课题一燃烧和灭火【提问】视频中的第二组为什么能够成功呢?【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这些其实是满足什么条件呢?【板书】可燃物【板书】与氧气(空气)接触【板书】温度达到着火点【总结过渡】这个猜想对吗?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演示实验】【学生回答】【学生回答】让学生自己从视频中找出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对比实验的思想【提问】如何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呢?【演示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是:【板书】:将三个条件连接成一个“火”字。
【练习】下面巩固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完成互动训练——燃烧的条件。
(提示:打开配套习题,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实验反思】改进装置,减少污染【总结过渡】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燃烧都无法发生!接下来就请大家自己来试一试,【学生练习】学生实验并记录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及时巩固,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注意环保问题。
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4.1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教案
![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4.1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ed4f0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3.png)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及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A.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会运用燃烧、灭火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3)学会一些逃生自救方法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体验实验探究过程,理解对比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的重要作用;(2)对课本实验进行评价并改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3)通过小组实验,增强学生交流、合作的学习意识;(4)增强防火、灭火意识,热爱生命。
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通过演示实验、教师设计问题逐步引导进行分化难点。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主动建构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学法: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新知识,因此主要采用的学法是: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实验用品:试管、白磷、试管的氧气、60度热水、保温瓶、烧杯、镊子、滤纸小组实验用品:镊子、药匙、废液缸、烧杯、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大理石、小木条、泥沙教学过程设计【课题引入】活动任务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及结果认识燃烧展示:炭,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图片1.燃烧是与发生的一种,的氧化反应。
活动元一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活动元二:探究灭火原理及方法活动任务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及结果5.总结灭火的原理6.熄灭燃着蜡烛根据燃烧条件,一一推论出灭火原理总结书写小组实验过渡:展示火灾的图片,视频。
燃烧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带来灾难。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教案(第1课时)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教案(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e5d0bed561252d381eb6e3e.png)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第1课时)
1、通过控制变量的几组对比实验探讨燃烧的条件。
2、调查火灾事故,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通过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
2、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
人人有责”的意识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言】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
什么呢?是在寒冷的黑夜燃起的温暖的篝火,
还是使房屋变成一堆废墟的大火呢?
【播放】有关燃烧的录像
【提问】看过之后令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注意鼓励学生,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想与假【提供药品】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
件?
②什么是燃烧?
③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④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吗?……
与教师共同讨论所提出问题,得到本节课的2个探究题目。
分组讨论
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想与假设:燃烧的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
度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
(板书)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1)可燃性物质;。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5c58cafc4ffe473268ab08.png)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⑴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三、教具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四、教学内容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2、认识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实验:1、实验中坩埚钳上的纸条燃烧而坩埚钳上的石块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必须是可燃物。
2、坩埚钳上的纸条很快燃烧而坩埚钳上的木块要时间长点才能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3、露在空气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盖上玻片密封的蜡烛熄灭了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学生回答: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1、燃烧的定义2、燃烧的条件?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3、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4、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7.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7.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d7d1283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8.png)
小组讨论:实验分析探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烧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小组讨论::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实验准备
提前上网预约实验!
教师实验准备:白磷、红磷、热水、烧杯、铜片、试管
教学过程
授课人
教师活动:
影片片段
设疑:为什么用烧掉一片草地的方法逃生?
回忆:镁条燃烧、铁丝燃烧、红磷燃烧、木炭燃烧的现象
总结:燃烧的共同特征?
(学生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分组实验)
1.实验一: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能得到什么结论?
2.实验二:分别加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片刻,比较点燃的难易能得到什么结论?
3.实验三:在铜片两边分别放置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加热铜片观察现象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燃烧发生的条件:
教学案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三
课题: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掌握燃烧发生的条件。
2.掌握灭火的原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说出合适的常见火灾的灭火的原理。
3.能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学习
重点
掌握燃烧发生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学习
难点
灭火的原理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了?
4.怎样让热水里的白磷燃烧?
5.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缺少一个行吗?
(思考讨论)
1.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及原理?最简单的方法?原理?
实验用品:沙土、剪刀、烧杯、水、抹布,使用这些用品你能用几种方法将蜡烛的火焰熄灭呢?原理?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结: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放热、氧化反应。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75d10bbe53a580216fcfe7e.png)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具体方法;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归纳现象和结论,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③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内容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课知识是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使学生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从生活走进化学”。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的进行,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维持燃烧的条件,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使学生又自然而然的“从化学服务于生活“。
三、学情分析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非常熟悉“燃烧”这种变化,也见过不少相关的现象,但没升华到化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通过第二单元氧气的性质的探究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已经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六、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实验探究,将知识科学化,体验学习的乐趣。
七、课时安排本课题设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八、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小木条棉花蜡烛剪刀白磷红磷薄铜片制氧装置湿布等九、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
《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4a644d77232f60ddcca145.png)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分析一些实例;3、通过火灾图片,让学生思考在火灾发生时自救的方法;[教学内容]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2、了解消防安全知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现象,本课题从几幅利用燃烧的图画引入,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研究燃烧的条件,以及让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
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学生思考如何在火灾发生自救,从而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消防安全。
[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分析。
[教学准备]白磷、红磷、碳酸钠、稀盐酸、热水、蜡烛、烧杯、薄铜片、制氧装置、剪刀、湿布、水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其实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可能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了。
(展示图片)在古代人们利用燃烧取暖、烘烤食物、驱赶野兽、冶炼金属等;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燃烧加工各种美食,火箭的发射等航天航空领域更离不开燃烧,可见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发生呢?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又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回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做过蜡烛、硫磺、铁丝、木炭等燃烧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通过相互讨论来总结一下燃烧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一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一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752778fad6195f312ba6ed.png)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
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烧水、煮饭、取暖、火力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等都与燃烧有关,燃烧为人类带来光明,为我们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能量。
但燃烧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火灾、森林大火、爆炸等事例不胜枚举,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因此,人类必须了解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怎样使不合理的燃烧很快熄灭?我们要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控制燃烧,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本课题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出发,让学生分析常见的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归纳出燃烧的条件,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可体验化学科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重大作用。
二、【学情分析】所施教的班级,平时课堂纪律良好,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学习基础扎实。
在前几次的探究课上,学生的探究欲望强烈,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虽然他们的想法和讨论的内容略显幼稚,但都是学生真实想法的流露,充满了好奇心,也体现了良好的探究意识。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之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生活中燃料的燃烧又非常熟悉,灭火方法也略知一二。
但严谨地设计实验,准确地筛选出条件,难度仍很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燃烧条件。
2、知道灭火的原理和简单的方法。
3、了解一些必要的火场逃生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讨论和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燃烧的认识,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
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火场逃生常识的介绍,树立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应用。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29002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4e.png)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氧气、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农村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体会。
本节能够通过情形创设→问题引入→活动探究→小组合作→总结归纳的方式组织教学。
教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观看、去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感受、去验证,从而发觉知识,明白得知识,把握知识。
二、教学案例设计课题: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明白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明白遭遇火灾时如何自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进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和灭火的原理。
学习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具预备:酒精、水、棉花、蜡烛、玻璃杯、镊子、木条、煤、酒精灯、红磷、白磷。
教学过程:(一)导课设计,创设情境1、引言: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自燧人氏钻木取火到火为人类利用,人们对燃烧现象进行了大量探究。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你能列举周围利用燃烧的例子吗?(生举例)2、多媒体展现山林火灾画面。
3、师小结:燃烧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让它为人类造福而不引发灾难,就需要学习“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
4、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活动设计,探究新知1、活动一:燃烧的本质(1)课上调查:你家里用什么燃料做饭?燃烧过程中你看到什么现象?(2)观看实验,提出问题:点燃蜡烛和纸张,你能给燃烧下个定义吗?(3)揭示燃烧的本质: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活动二:燃烧条件的探究(1)提出问题:我们要想充分利用和操纵燃烧,就必须明白物质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起来?(2)学生设计实验,小组活动:利用我们给出的物质和你想到的生活中的物质,完成表中实验内容:我们的猜想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燃烧与有关;2燃烧与有关3燃烧与有关(3)教师演示红磷和白磷燃烧对比试验,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归纳得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7.1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7.1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22f55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8.png)
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记住燃烧的概念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2.联系实际,会分析灭火的方法及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带来灾难。
使学生能体会到科学利用燃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三、主要采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投影展示四幅图片:篝火晚会;煤炉烧饭;奥运圣火;火箭发射。
师: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火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热量,火把我们带进未知的世界,总之,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
但是火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火造福于人类呢?接下来我们就对燃烧进行研究。
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
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过哪些?生:讨论并积极发言。
师:鼓励引导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填写P88页的表格师:燃烧的事例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你知道燃烧的特征是什么?能不能给燃烧下个定义呢?生:交流讨论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
你知道燃烧发生的条件吗?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下面三个问题:1、对酒精和水两种液体而言,那种能被燃烧?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长时间持续燃烧吗?3、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教师提问:物质的燃烧是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呢?教师演示1: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白磷放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红磷,右端放一小块白磷教师演示2:“烧不坏的手帕”实验,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在空中能否燃烧的关键。
总结:这些事实强有力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899d253647d27284b73518b.png)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3.通过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参与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本课时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人教版(上)第七章第1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与方法等,对原来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整合。
2.特点:本节课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三.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故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可以通过猜想→探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顺序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五.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燃烧的特征及定义【创设情景】魔术表演1.口吞火2.水中生火3.烧不坏的手帕【教师引导】这三个魔术都与燃烧有关,燃烧时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那么大家可曾了解过,燃烧是怎么一种现象?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怎么控制燃烧?请进入今天的课题---《燃烧和灭火》【板书】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观看】【思考】通过观看教师的魔术表演引起学生的兴趣,意在激发起学生学习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的兴趣。
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b74ffd7c1cfad6195fa76e.png)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500mL烧杯,100mL烧杯,硬纸片,酒精灯,蜡烛,镊子,沙土、剪刀、湿布、水、火柴、小气球、热水、白磷、红磷【教学过程】展示与燃烧有关的几组图片,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火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内容——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请大家回想一下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其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常见物质及学过物质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结合学过的化学反应类型,讨论燃烧是什么反应类型。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氧化反应。
引出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
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猜想】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猜想燃烧需要的条件。
——可燃性、达到一定的温度、与氧气接触二、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实验1】将盛有白磷和红磷的试管(试管口套有小气球)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名师教学设计《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完整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29b33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6c.png)
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年级学科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入,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课题内容的呈现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从燃烧的条件归纳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2 .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3 .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二)过程与方法1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 .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汇报交流】各组分别派代表进行汇报,把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多媒体投影到大屏幕,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介绍】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板书】1、需要可燃物;2、需要氧气;3、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过渡提问】能否设计一组实验同时证明燃烧的三个条件多媒体播放【实验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与改进实验的演示第一步: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第二步: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第三步:将铜片上的红磷加热【提问】该实验有无不足之处,能否改进【学生讨论】不环保、产生有毒物质、操作性较差……【实验改进】改进二【讨论小结】物质燃烧是需要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还是只需要具备某i两个条件就行用大屏幕展示“火山角''的示意图,通过形象的分合动画,学生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提问】燃烧三个条件的关系是“只具其一”还是“缺一不可”呢【展示】展示“火山角''的示意图,通过形象的分合动画,学生加深对灭火的理解。
6.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6.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0aa7dd28ea81c758f57893.png)
力,明确燃烧的定义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由
方法上升到理论
分组合作加深合作精神
完善知识提升能力
查缺补漏
教学反思
科目
化学
课题
第四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1)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学科组长签字
教案编号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道燃烧的条件
2、理解灭火的原理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灭火的方法
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灭火的方法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精讲点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心编制学案设计小组活动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说明
个案补充
导课
探究新知
应用
小组合作
合作探究
小结
达标
作业
走进生活
一、灭火的
原理
1、燃烧的条件
2、燃烧的定义
3、灭火的原理
达标练习题
在线测试
师: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生:思考并生生互动回答问题
生:独立阅读课本84页活动天地,小组通过灭火的方法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
生:生生互动解决问题
师:点拨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生:生生互动通过课本85页交流共享归
纳总结燃烧的定义
师: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燃烧着的蜡烛
生:小组内互动解决问题
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方法
生生互动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生:独立完成并小组内解决疑难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了解燃烧的条件
加深理解燃烧的条件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d6db6f561252d380eb6e41.png)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所处单元安排在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制法之后进行学习。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
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入手,进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盛行一时,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2、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3、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教具准备:烧杯3个,小蜡烛,碳酸钠粉末,浓盐酸,红磷,白磷,制氧装置,塑料瓶,小试管,薄铜片、火柴、棉线。
(每实验小组)教学过程:[播放]幻灯片火,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开来! —恩格斯引入课题:火象把“双刃剑”,在为我们带来光明、温暖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如何更好的控制火,在这一节课里,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去揭示燃烧的规律,找到控制燃烧的办法。
[学生活动]: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进入课堂角色[提出问题]你看到过哪些物质的燃烧现象?[思考]回答问题:碳、硫、磷、铁等物质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讨论]下面的这几个变化,有哪些相同点1?C+O2点燃CO2;4P+5O2点燃2P2O5;S+O2点燃SO2;3Fe+2O2点燃Fe3O4。
[学生讨论]:[班内交流]:找出相同点:都有氧气参加反应、都在点燃的条件下进行、都是能燃烧的物质、都发光放热……[教师讲述]可燃物: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
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b9c00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1.png)
课题1焚烧和灭火第 1课时焚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教课目的知识重点课标要求1. 焚烧的条件(重点)认识焚烧的条件,学会经过实验研究焚烧的条件;学会解说平时生活中的焚烧现象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认识灭火的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举措教课过程情形导入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
火是人类翻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行进一步都与火有着亲密的联系。
自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必定的灾害,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丛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富的损失。
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焚烧。
合作研究研究点一提出问题议论沟通研究实验实验装置焚烧的条件物质焚烧需要哪些条件?联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议论有关原由。
认识焚烧的条件。
可燃物焚烧的条件实验在 500mL 的烧杯中加入用导管瞄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许氧气(或空步骤300mL 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气),察看现象。
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察看现象。
实验铜片上白磷焚烧,产生大批白水下白磷焚烧起来现象烟,红磷没有焚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焚烧。
实验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置于同样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也焚烧起剖析环境中,因为白磷和红磷焚烧来。
所需要的温度不一样,致使不一样的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只管是同一种物质,由于处于不一样环境中,即前者与氧气接触,后者没有与氧气接触,致使产生不一样现象。
实验可燃物焚烧需要达到必定的温度且一定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结论讲堂议论1.白磷能焚烧,水为何不可以焚烧?2.平时我们焚烧的煤块老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3.室内起火时,假如翻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何?概括总结1.焚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强烈的氧化反响。
着火点是达到焚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焚烧的条件:⑴物质拥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焚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6.1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 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6.1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 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4222a1c5acfa1c7aa00ccd5.png)
6.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燃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灭火方法的分析,认识灭火原理,知道控制条件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3、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
4、通过学习燃烧与灭火,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发生时基本逃生能力。
重难点: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板书设计: 6.1燃烧与灭火(1)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你知道吗?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是的使用,燃烧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利用的化学变化,也是迄今为止使用最为广泛的化学变化。
引导归纳:燃烧-通常是指与氧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问题:燃烧可能需要哪些条件呢?猜想:。
指导学生实验1:对比实验,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分别尝试点燃浸过酒精和水的木条步骤:1、取一根木条,将其一端浸入烧杯中的酒精里约10秒,用试纸轻轻擦拭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现象,同样方法进操作木条浸入水中,对比想象,得到的结论是?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学生讨论结果:验证燃烧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是否具有可燃性,即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不能,因为木条本身具有可燃性,如果时间稍长,两个木条都能燃烧。
用不能燃烧的物质代替木条或者用其他可燃物代替酒精和水。
)回答:火的使用联系生活生产回答:火的用途(蜡烛燃烧---照明,天然气燃烧---煮饭,炭火---- 取暖,酒精灯燃烧---给物质加热等)回顾:镁、铁、炭、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归纳:燃烧有何共同现象?发光、放热,都与氧气反应练习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猜想燃烧可能需要的条件?与氧气充分接触?一定的温度?物质本身的性质?探究实验1、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小组讨论:实验探究1的目的是什么?能否达到?你的实验设计是?问题讨论:若想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该如何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2: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步骤:用A4纸折成两张同样的小船,一只加入适量的水,分别加热,观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演示]:点燃酒精灯
[设问]:这是什么现象?
[设问]: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
引出燃烧的定义:
一、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投影)
[设问]:是不是只要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比如电灯发光、发热是不是燃烧?[展示]:一片木板
[设问]:木板能燃烧吗?
[演示]: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板
[设疑]:木板为什么点不燃呢?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二、燃烧的条件:(投影)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1]:在两个蒸发皿中分别倒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
[设问1]:小烧杯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
[解说]:原来物质要燃烧,它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就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投影)
[投影]: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设问]:小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
[设疑]:如果水中的白磷接触到氧气那又会怎样?
[实验3]:让水中白磷接触氧气。
[设问]:这个实验再一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解说]:这个实验说明只要具备了燃烧的所有条件,即使在水中燃烧也可以发生。
[设问]: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
1、需要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者缺一不可)(投影)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投影]:“火三角”图片。
[设问]:这个图说明什么意思?
[过渡]:其实火在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给人类很多好处,比如炼钢、炼铁、炒菜、煮饭等等,但火一旦失控会引起火灾,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投影]:火灾图片。
播放火灾视频。
[设问]:那么一旦发生火灾,如何灭火?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三、灭火原理和方法(投影)
[解说]: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要灭火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4]:分组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熄灭蜡烛,在进行实验探究,并说出是运用了什么原理来灭火的?
[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与可燃物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具备一个即可)(投影)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课堂练习]:1.下列情况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汽油等火灾
2.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迅速做人工呼吸
B.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拨打急救电话120
D.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强调] 万一遇到火灾,我们该如何逃生呢?
[播放视频] 火灾中自救逃生。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什么?
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二、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灭火方法和原理
四、
[课后作业]:高效作业 74页
教学反思:
. .。